中国优秀新闻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优秀新闻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优秀新闻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优秀新闻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9012017)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为34,开课学期为2,周学时为4(后8.5周),总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

自主发展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经典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对新闻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学习兴趣;掌握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进行新闻作品评析,使学生具备独立、较深刻地评析新闻作品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新闻规律的更深理解与感悟。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本课程不以一本教材开展教学,教师要结合实际选择多种教材进行资源整合,达到学科体系的完备与原理、原则、知识的时代性要求。

1.参考教材

《中外新闻作品评析》(21世纪新闻传播学专业系列教材),陈龙、陈霖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参考书目

(1)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论集(消息、通讯卷)

(2)国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新闻作品的评析方法及其训练。

教学难点:具体新闻作品评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通过大量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或从案例中归纳出理性内容;指导学生对经典新闻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论,采取多点互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最新的经典新闻作品拿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亲自评析。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考核以考查学生的实际评析能力为目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加期末完成规定题目的经典作品评析。用百分制计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七)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经典新闻作品评析训练,学生之间展开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体点评,使课堂变

成一个解剖新闻作品的战场,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新闻学原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本位原则

二、伦理原则

三、导向与监督原则

四、人文关怀原则

第二章新闻作品评析的特点

一、聚集新闻价值

二、追溯新闻采访过程

三、探讨新闻写作得失

四、指向社会和文化批评

第三章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一、语言评析

二、叙事学比较

三、内容分析

第四章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类型

一、个案研究

二、综合研究

三、比较研究

第五章着眼新闻写作视角的评析

一、标题评析

二、主题评析

三、导语评析

四、结构评析

五、报道角度评析

六、表现手法评析

第六章不同媒介的新闻作品评析

一、报纸

二、广播

三、电视

四、网络

第七章新闻评析的写作

一、观点的确立

二、材料收集和选择

三、写作方法

第八章新闻作品评析实例

一、消息类

二、通讯类

三、特写类

四、言论类

五、广播电视类

六、新闻作品的同题报道比较

新闻作品赏析

《女班长宿舍碰撞遭同学围殴抄水果刀将同学捅死》 新闻作品赏析 从作品的标题来看,标题中主要揭露了新闻六要素中的四要素,即人物(女班长、同学),地点(宿舍),原因(碰撞),结果(将同学捅死),这四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大体的传达了整个事件的信息。此标题,准确客观的交代了新闻事件,并且“女班长”捅死同学,使得这个新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作品的导语来看,“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公安局长称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集中体现。”该导语语言简洁明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了整篇新闻的内容。“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交代了事情的人物地点结果。“公安局长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对该事情的发生做出了分析,在原新闻的基础上了进行了扩展延伸,从局部到整体,由小见大,引出了该新闻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与新闻标题相比,该导语是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作了近一步的扩展发散,整个事情的新闻要素也比标题中的多了,使得事情情节渐渐丰满,有血有肉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加强了。且三句话中使用的句式各样,动宾句、主谓句,不雷同,比较活跃生动,长短句结合,更加增添了它的生动性。而且,句子有短到长,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总而言之,该导语是比较成功的。 从作品的主体来看,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分为:事件回放、家长反思、校方坦言、公安局长张荣辉案件分析和女班长的忏悔等几部分。这些部分比较全面的叙述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主体部分的内容是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角度出发叙述问题的。“事件回放”这部分,大概由三四百字构成,叙述的是该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时间为记叙线索,真实客观了把新闻全貌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记者在用词造句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以说是“用最少的字,来揭露最真实、最多信息的新闻”。“家长反思”这部分,是从与新闻主人公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家长的角度来对这个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反思的。家长从这个新闻事件中得到了要好好教育子女的启示,反思到以前的那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不能只一味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他们道德法制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长反思”这部分,引发了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现象的反思,这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很具有典型性,其新闻价值是比较大的。“校方坦言”这部分,则是从学校的角度来叙述的。学校经过这个事件,对法制教育的缺失做出了思考。因为不学法、不懂法,则不知法、不畏法,如此才有此等悲剧的发生。这个轻率犯法的事件,势必会引起学校对法制教育的真心关注。如此看来,其新闻价值算是很大的,能使得学校做出改变调整,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这对以后的学生来说,就是件大幸事。“公安局长案件分析”部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叙述分析的。这个部分使得整个新闻上升到了一定的社会层面——青少年犯罪,其典型性逐渐显现出来。作品的深度也有了拓展加深。由这个案例延伸到其他的类似案例,从而对此类现象做出了分析处理。这部分的延宕性较强、典型明显。最后一部分“女班长的忏悔”则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记叙。由女班长的忏悔,给广大的青少年以警戒。希望能起到“前车之鉴,后世师之”的作用。 作品中所提到的角色是较为全面的,但若是能加上对那几个对女班长群殴学生的采访,可能就更加的好了。整体而言,该新闻作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比较大的。是部较为优秀的作品。

优秀新闻作品选读

优秀新闻作品选读 扬州大学武新宏 主要内容 一、报纸新闻作品类型 二、广播新闻作品类型 三、电视新闻作品类型 四、网络新闻作品类型 一、报纸新闻作品类型 消息、通讯两大类,新闻写作之宗。 消息:简讯、动态消息、人物消息、非事件消息、 述评消息 通讯:人物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专访、 新闻特写、深度报道 (一)消息: 最悠久的新闻题材,也是最常用的题材。 明显标志有电讯头、消息头,新闻5要素 俱全,可长可短。 2003年梅尔文·文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十项原则 1、先理解事件,再写作。 2、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时,再写。 3、要展现,不要讲述。 4、把好的引语或重要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位置。 5、把最有趣的故事放在显著位置。 6、使用具体名词和生动的动词。 7、避免大量用副词、滥用形容词。 8、避免在报道中作判断和推论,让事实说话。 9、不要提出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 10、质朴、诚实并迅速的写作。 1、简讯 又称单细胞新闻、简明新闻、简讯。 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无标题新闻。 特点:快、短、重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丧命》5行、91个字 《新闻作品选读》93页 2、动态消息 迅速及时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消息。 适合时效性强、事实清楚,事件不太复杂的题材。 要求5个要素俱全。导语、主体、结尾,也可穿插背景资料。 (1)文字简约 (2)用事实说话,疏于议论。 (3)写好导语,善用背景。 (4)抓住特点,不必求全。 (5)交代来源、真实可靠 《选读》114《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 14页《翔纪录:罗伯斯破了》 26页《奥运主题歌无线下载创纪录》 3、人物消息 以人物为主的消息,抓人物的本质特征、人物行为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境界等。 篇幅小、叙事单一、主题集中,时效性强。 (1)标题精彩 (2)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3)角度新 32页《一座城市向一位普通市民告别》 4、非事件消息(综合消息) 不以动态事件为目标,关注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既有概括的观点,又有具体的做法。 (1)广阔的报道空间 (2)不明确的时效性 (3)显著的思想性

【推荐下载】新闻图片赏析-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闻图片赏析 篇一:优秀新闻图片评析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析 11新闻一班彭雪峰 201X02030132 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需要至少两个方面要素 的完备,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即摄影的基本造型元素,包括构图、用光、色彩、角度、瞬间的抓取等;其次是意境的表现,也就是寓于摄影作品之中的新闻表 达以及人文思考。新闻摄影作品既需要具备美感,又要表达一些直观的是具有 冲击力的新闻诉求。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对摄影器材、场景有足够的应 变经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新闻摄影表达的人文判断,也就是常说的 摄影师的“眼力劲”。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赏析来试图探 索新闻摄影的窍门。 1. 图片运用三分法的构图原则,人物主体突出,让观赏者一眼就能抓住图片的视觉中心。三分法简单直观的构图特点使图片表达鲜明。骑着自行车的男人打 着伞在积水没过半个车轮的马路上艰难行进,人物,暴雨,马路积水在画面中 和盘托出,简明易见。 2. 摄影师在拍摄时使用低速快门,通过移动照相机位置的方式使镜头中心跟随人物,因此使得图片背景出现运动模糊,而人物主体却清晰无误。运用这种方式,背景看上去在往后倒退,表现出人物的运动。 3. 图片的表意比较明确,摄影师抓住水漫过车轮的街面、艰难前行的市民的意象来表现暴雨的强度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久,以至于马路上的积水足以漫过大 半个车轮。同时,图片中人物的出现也说明连续的暴雨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 了许多困扰。无论是于技法还是于新闻特性,这张照片都足以吸引人们 的眼球。 1. 图片运用的是汇聚线条构图法,通过拍摄街道向远处汇聚的画面,给人一种空间上延伸的感觉,聚焦点放在画框之外,也增添的观赏趣味。在这张图片中,拥堵的车辆组成的冗长线条也成为汇聚点之一,让人觉得拥堵车辆一眼望不见头,突出地表现了城市街道的堵车盛况。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D卷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 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 .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 . 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2. (2分)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判定有误的是()。 A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比喻 ) B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反问 ) C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对偶) D .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设问) 3.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 .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 B . 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是每一则消息都必不可少的。 C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D .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选自《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略有改动。 4.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 . 《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C .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D .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等。 5.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 . 课文《三峡》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校证》,此书只记载了南方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 .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 C . 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学者钱钟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 D .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6. (2分)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在科举考试中,殿试为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考,录取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或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B .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孔子曾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 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者,也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好父亲。 D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高度评价。 7. (2分)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作者对中举前后的范进饱含同情,但又看不起他的卑微懦弱、逆来顺受,嘲笑他热衷功名利禄以至麻木不

新闻作品赏析:评析《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评析 10107043 林娜琼 2002年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使年轻父母对孩子7点半上学越来越不适应------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报道。 课文首先从孩子早上上学的辛苦、家长送孩子的不便、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抱怨等感性体验出发,提炼主题,发现问题。然后上升到国际研究组织、大学专家对孩子上学时间早造成的问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向教育管理部门咨询,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所做的尝试。作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无论是事实也好,研究结果和专家建议也好,都指出了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早造成的问题,倾向性是明显的,作者选择这些“事实”“说话”,其态度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最后咨询教育管理部门,更表现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作为综合消息,这篇消息的取材是很广泛的。 首先是基础调查,包括记者自己对学生早上上学情况的观察,采访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听取学校老师的意见。其次是取材的扩展,包括查阅国际研究组织对此问题的研究报告,询问大学专家的看法,咨询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见等,涉及范围广,调查程度深。材料的组织方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这篇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的反响。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篇消息见报的当天上午,编辑部就接到30多名读者打来的电话,表达了他们对此问题的共鸣。为促使问题的解决,北京青年报又先后派出7名记者,围绕这一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北京市教委最终于2001年3月专门下发通知,对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作了硬性规定。 这则消息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除了所抓的问题是一个牵涉千家万户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外,在采写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篇注重情感的描述:“学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作者:丁刚来源:人民网人民时评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来做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最近, 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曾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和 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连日来,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分子,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的作法,中国民众表达了强烈不满,展现了爱国主义热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日本右翼还有如此劣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原因的。它既与日本对战争缺乏深刻反思有关,也与亚洲地缘政治格局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快速发展有关,而美国的亚洲战略又一直影响着日 本对待历史、对待中国的态度。这些不同层次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日本出现了 右倾化的思潮。在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遭受严重伤害之际,我们理应表达自己的 义愤。但是,仅仅表达义愤是不够的。采取一些有违法制的过激行动也无助于问 题的解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既要有热情的表达,更要能够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在表达义愤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词,但义愤的宣泄不应超越法律,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揭露日 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授人以柄,给右翼分子攻击中国、欺骗日本民众增加 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 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改变这一基础,既要有义愤和激情,更需要智慧与自信,做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当年犹太人为揭露德国纳粹的罪恶,为了让世界人民认识到纳粹的危害,扎扎实 实地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他们通过深入揭露德国纳粹反人类罪行,通过对战犯 坚持不懈的追查,让纳粹分子在国际上成为丧家之犬。二战的反思能够渗透到德 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与犹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今,“奥斯威辛”早 就超越了地名的含义,这个建有毒气室的集中营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 的象征。在历史学、哲学、神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名 词,更意味着人类对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而在战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色及写作制作技巧123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色及写作制作技巧 杜迈驰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各新闻媒体和采编人员以获得此奖项为最高荣誉。为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作品的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该奖每年评一次,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产业报协会负责初评和推荐。 根据中国记协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报纸参评项目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新闻版面(不含摄影、漫画等专版、专刊版面)、副刊类作品、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名专栏、新闻论文等。这次交流的是消息、通讯、评论、版面、摄影五方面作品的特色、写作(拍摄)方法和技巧。 总标准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社会效果好。2.内容真实,新闻性强,时效性强,主题鲜明,富于创新,语言文字生动,制作精良,感染力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3.在同等条件下,短小精炼的作品优先。 4.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的作品不得获一、二等奖,有病句、新闻要素不全的作品不得获奖。

5.报纸消息不超过1000字,评论不超过2000字,通讯不超过4000字,系列(连续、组合)报道类平均单篇作品不超过2000字;论文不超过6000字。 一、消息类作品 要求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有完整的新闻要素。 1)主题重大,新闻性强,关注度高。(例子若干) 2)以小见大,反映政策,意义深远。(例子若干) 3)批评报道,尖锐深刻,反差强烈。(例子若干) 中新奖消息的写作技巧 1.导语精致,起句交代结果的一句话作为一段,简洁明快,第二段补充,作为副导语;或者开头一个小故事,然后引出消息主题。 2.导语后面展开部分基本按倒金字塔结构,但错落有致,背景穿插灵活,现场感强。 3.结尾要有回味。精彩的结尾可以深化主题,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结尾可以预告新闻,引起关注和期待,也可点破意义,升华主题,还可提出问题,引人思考。 二、通讯类、新闻专题类作品 要求主题鲜明,选材典型,事实准确,结构合理,语言生动,评议、刻画到位,感染力强。 通讯类选题受青睐程度和消息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写的事件重大、政论性强、时空跨越大的作品获奖层次高,如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2012-10-28 10:14:44)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新闻作品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得新闻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较为典型的站在全局高度寻找新闻点,记者报道其所在之省的部分县、区科技创新难以开展是因为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诚然这种现象无独有偶,全国很多的县乡都有,记者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在一起且这一问题先前鲜有人关注,其新闻价值也就自然升值了。 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过:“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记者在报道中强调: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即使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更多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紧接着记者就指出研究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 在这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中,读者很自然的就认识到县区财政研发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不必记者多说。报道末段,记者指出不久前通过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作出规定:设区市及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应高于2%。这是我省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科技投入指标。但贯彻落实情况如何,还得让事实说话。最后一句话语,有一种留白的一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有关部门的反省,将报道力度进一步增强。很好的贯彻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 原文:用“无米之炊”形容我省部分县(市、区)科技创新开展之难毫不为过。近日公布的2010年河北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情况显示,全省有28个县(市、区)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为零,41个县(市、区)财政研发投入不超过50万元。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某县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透露,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该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面对记者提问,另一个县的科技局某负责同志回答得更为干脆。“研发经费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高邑县主管科技的副县长徐志峰说,该县一年财政研发投入虽仅200万元,但效益可观。近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部分瓷砖生产企业效益不佳,但高邑县恒力陶瓷有限公司瓷砖烧制车间还是开足马力生产。“县科技局帮我们进行轨道窑尾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改造,一条生产线一天就能节煤50吨。”该公司总经理陈云中告诉记者,新技术让企业成本大幅降低,市场竞争力更强。建筑陶瓷产业是高邑的优势产业之一,这项新技术很快就将在全县推广。 “200万元不仅仅用于新技术推广。”徐志峰介绍,去年该县还建立了建筑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免费为企业提供服务。“原来产品检测要到山东等地,不仅费用高还要耽误四五天时间,现在一上午就能在本地完成检测。”200万元研发经费还让高邑县建成国家级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石家庄市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产业实现了升级。 统计显示,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高投入产出比缘何不能激发高投入积极性?“科技投入的作用有其滞后性,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往往会把钱投到出政绩更快的地方。”某县主要领导透露,“急功近利”思想让一些地方的科技经费有名无实,即使有预算,也难以保证科技经费足额拨付。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09年6月16日,德黑兰,大批伊朗总统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走上街头进行反政府抗议活动。断续的骚乱一直持续到09年末尾,最新进展是12月7日,8所伊朗大学的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与警方爆发了冲突,最终军警向学生开枪。 这是一张抓拍的新闻照片,拍摄者采用的是自然光下拍摄,大全景构图。照片的重心是位于左侧黄金分割点处的火光,前景是奔跑的学生,后景是浓烟笼罩的城市建筑。摄影者注重画幅中的斜线、直线交错,注意光、影的分布。 这张照片旨在体现骚动与混乱,摄影师的照相机不撒谎,它只是忠实的记录了12月7日这天发生的事件的一个瞬间,至于穆萨维的支持者和军警谁对谁错,从这张照片上是无从判断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摄影师在拍摄时也是迷茫的,所以他没有选择拍摄人们的面部表情,而是捕捉背影。这些学生奔向的是火光与烟雾,不是太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快门控制拍摄的近景处呼喊男子的表情是不能被识别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不想让政府当局看清这个学生的面容,是一种中立、保护态度。 摄影术是瞬间的艺术,这张图片更多意义上来讲是瞬间的历史。它可以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伊朗持续了半年“选举事件”的一个侧面。照片中最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信息。看到这张照片,人们无从判断这火是怎么来的,究竟是军警扔的燃烧弹,还是示威游行的学生们纵火焚烧的政府官员头像的海报但是,读者们都能看出这火是一种征兆,是冲突不断升温后燃烧起来的,是伊朗内政中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它是一种自由的象征,象征学生们对政府选举的质疑,象征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渴望,燃起的是人们的希望,所以照片中的人们都奔向那里。也许这火是一种邪恶的元素,学生们被利用,然后无理取闹,破坏了伊朗人们安定的生活,浓烟笼罩在城市上空,就像一个不安定的魔鬼一直徘徊在德黑兰上空,阻挡光明前进的步伐。 由于摄影师所站的位置,整幅图片在色彩方面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左侧偏蓝,象征着冷静与自由;右侧在火光的反映下偏红,预示着血腥与争斗。静止的建筑在画中因人物的运动显得也不安定了,有一种岌岌可危的感觉。 新闻摄影重在抓拍,抓拍要注意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作者抓拍的这个瞬间,信息量充足,几乎不具有主观倾向性,只是向人们客观陈述了冲突升级后的骚乱,具有强烈的新闻意识。

普利策新闻作品赏析

普利策新闻作品赏析 2008221102200129 徐婷婷 新闻奖在普利策众多奖项中占有较大比重始于1916年,最初,只设四项奖即公众服务奖,最佳新闻报道奖,最佳新闻写作奖和新闻史奖,现已扩大到14项。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现在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最高奖项,它几乎囊括了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德国鲁尔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海因茨·杜特里希·非吉尔所言:“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本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将能够品尝玩味这种经常是令人激动的和信息量丰富的读物之价值所在。” 我要说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人性化,在普利策这里你能感到新闻不只是书本上所说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新闻,而是是新闻中有意无意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而且这些倾向都是正义的倾向、人道主义的倾向,还原了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气概。他们深知,发生了新闻的主角是人,看新闻的人也是人,他们更看重这件新闻背后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新闻是载体,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但这并非黄色新闻的庸俗的煽情主义,而是赞扬和肯定新闻中的珍贵事迹,揭露和贬斥新闻中的人的恶劣行径,真正起到贬恶扬善,舆论监督的功能。如“炮声又隆隆响起,凝聚着举国的哀悼,他回家了,这位无名战士,将在他的土地上长眠”。感觉这简直不像是一篇新闻报道,倒像是一篇哀悼这名士兵的文章,然而这种写法也有它的感性的合理性,让人并不感到突兀。 其次是它的故事性,在普利策新闻作品中无一不是以故事叙述的,有故事发生的详细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有时还写到这件事引起的影响,例如,《伯德成功飞越了南极》作者却绘声绘色地把飞越中遇到的困难,伯德如何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冷静处理,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伯德中校不断地看偏流计,以便确认下面表层的地貌”“为了飞行的这一段骂驶的准确性突出地体现出来,借助于指南针,中校准确地找到阿克塞尔,海伯格冰川的位置、、、、、、”“即使这样,飞行仍崎岖艰难。因为在冰川狭窄的入口处,阿曼森上尉曾在这里爬升以向极点进发,但是旋风把飞机抛来抛去打转、、、、、、”这种以情景再现方式描绘出当时情形更生动有趣、直观,也让人更能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所报道的事了解得更深刻。而报道中的人物一个个呼之欲出,有着鲜明性格特征,事件层层推进,有时一波三折,有时新颖独特,令人欲罢不能,这种写法遵循读者的阅读习惯,使报道看起来清晰明朗。再次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语言或幽默,或排比,或缠绵悱恻,或慷慨激昂,比如《新泽西州立螝狱是罪恶滋生的地方》中有一段如下: “事实是:2人,3人甚至是4人被关押在同一牢房,这是违法的 事实是:这里没有土牢,犯人螝禁在内,一日只供两次饮食 事实是:关在地牢里的犯人被钉在墙壁的鐐锁得紧紧的 事实是:犯人在地牢里每关一天,其弄期反而增加一天 事实是:这里女犯和男犯关在一起,4号侧楼的第55号牢记誻为这个目的而特设的总共用了十四个“事实是”,这些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气势陡增,如黄果树瀑布巨大水流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又如无声的控告,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再如《“我一刻也松动”》中讲述在敌人水域的一艘潜艇上,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一位药剂师副手成功地为一个士兵切除阑尾的手术的故事,“泡在鱼雷里取出的酒精中的橡胶手套现在了年轻“大夫”手上,由于手指太长,橡胶的末端被撑得很薄,“你看起来像米老鼠,大夫”一个旁观者说,在棉

新闻作品选读笔记

第一讲新闻作品分析概说 一、新闻与新闻作品分析 1、新闻 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事实说、报道说、传播说、信息说、手段说、反常说 事实说:这里所说的事实是指具体事件、而最近的限制是指它区别于旧闻的特点 报道说: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传播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辞海》) 信息说: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 手段说: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甘惜芬) 反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博加特) 2、媒体新闻 媒体新闻:由一定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事实 新闻的特性:是新鲜的事实、新发生的、新变动的、新发现的、被披露的、新预测的媒体新闻的特性:(1)真实性(2)新鲜性(3)公开性(4)服务性 另外还有广泛性、连续性、时限性 新闻与媒体新闻的主要区别:人际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没有厉害关系,但新闻媒体的控制者具有特定的评价立场,尤其是政治立场、因而传播的新闻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倾向性、新闻中包括媒体新闻,媒体新闻具有自身的个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新闻作品分析 是对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即通过对新闻作品的新闻特性的发掘与分析来判断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的活动 对象是媒体新闻、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社会成因与表现手法、社会背景与历史原因,写作的特色与表现手法、编排、文字、独特形式、采写心理、新闻主体的特征——新闻事实本身及对其的认识和把握,事实决定优劣,事实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观点和立场倾向性是否符合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事实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新闻作品分析的目的和任务 1、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的总和 (2)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2、新闻作品分析的目的 新闻作品分析需要针对采写、编辑、作品、受众完整的新闻活动,其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1)评价作品的新闻价值(基本目的) (2)启迪记者、编辑的新闻实践 (3)引导受众鉴赏 3、新闻作品分析的任务 (1)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新闻作品,揭示其新闻价值所在,引导受众鉴赏,促进记者采写水平的提高 (2)科学地总结新闻采访和写作的经验、教训、研究新问题、新现象、探讨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完善和繁荣当代的新闻采写理论 (3)积极开展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活动,有利于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新闻作品分析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1、新闻作品分析的性质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 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 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第三篇《全城“送别”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平民吴斌成英雄,全城自发送英雄,这是事物的两个侧面。它印证了杭州人的爱心,也印证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精神文明也在同步成长。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触动心灵的瞬间” ——浅析新闻摄影作品《热身》 班级:10新闻学号:姓名:刘璐 在2013年2月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来自我国浙江日报图片中心摄影记者储永志拍拍摄的照片《热身》荣获本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在本届赛事中,我国共有四幅摄影作品获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对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年, 荷赛调整奖项, 把体育类分成体育动作类和体育特写类两个类别。我国记者一举拿下体育动作类单幅二、三等奖。荷赛组委会对该类别的最新定位是:“指在主要运动项目或高级别竞赛中捕捉到的关键时刻体育动作类单幅照片”讲究的就是瞬间性,用摄影大师布列松的话就叫“决定性瞬间”,瞬间的精彩是该类的王道,储永志的《热身》就是这个类别的代表作。 这幅照片拍摄于7月10日的浙江省嘉兴市少体校体操训练馆,画面内容简明易懂,就是一群体操小选手正在做训练前的热身活动。看似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储永志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拍摄手法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给人心底带来深深的震撼,让人过目难忘。 一队男孩在台边压腿,一个女孩在台上跳跃。作者采用俯拍视角,将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训练内容拍进同一画面,形成了有趣的情景。俯看之下,整个队伍如比赛中的赛艇,双腿犹如双桨,形成一条条平行又对称的竖线条。地板台布颜色以及队列本身又形成数条平行的横线条,线条规则排列,成悦目的形式美感;远处,一个女孩在练习跳跃,双腿箭步伸展,双臂十字展开,姿态十分优美地从画面的右上角“飞”向左下角的瞬间,形成有形线条(伸展的双腿)和无

新闻作品评析课程

《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21805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 54 学分 3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006年11月

《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54 学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新闻作品评析》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它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新闻评析的性质与作用、特点与目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与技巧、新闻评析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等,并结合案例分析对各种新闻体裁及不同新闻媒体的新闻评析进行了阐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及对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扎实的新闻写作基础以及对不同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和特点而制定的。 《新闻作品评析》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课程,于第三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一是全面系统的原则:本大纲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统讲授新闻评析的相关理论以及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与技巧、新闻评析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等,使学生首先具备全面而系统的新闻评析的理论基础。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评析相关理论和新闻评析写作原理的同时,突出实践环节,并通过个案分析与写作练习,使学生具备对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评析能力。 三是互动与创新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广泛开展讨论、实践练习等活动,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中广网02月16日09:35 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 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word版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_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分析 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在文字绝对垄断报纸版面的时代,新闻图片不仅非常“弱小”,而起数量少得可怜。这与中国文化界长期的传统有关,从古到今,中国文人讲求的是“诗言志、文言志”,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才华是看这个人文章写得怎么样,而不是看你画画。而报纸的出现,为文人们提供了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文字在报纸中占据了主角。加之摄影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是20 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所以,摄影在新闻传播中长期处于“配角”的尴尬位置。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当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1990 午8 月,当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究会在银川举行的时候,与会者第一次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达成了共识,即从“银川会议”开始,“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才开始真正从一种思路变为全国报纸的实践。可以说这是一次报纸的改革,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报纸这一传播媒介选择了摄影作为新闻传播的工具,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功能。 1999 年文艺批评家杨小彦先生在位《天涯》等刊物撰写的三篇文章中,率先使用了“读图时代的到来”这样一种提法。现代社会,图片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报纸杂志中、公交车内、道路两旁,超市里的日用品包装上都有精美的考究的美图,人类生活可谓进入了“读图时代”。

《新闻摄影学》对“读图时代”这样定义,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摄影在新闻传播中如鱼得水,体现出其在新闻中的巨大价值。 英文摄影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 phos(光线)和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在玛丽·维纳·玛丽亚(Mary Warner Marien)的《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 年至1990 年间的文化史》中说道“摄影没有单一、清晰的前身,部分原因在与摄影的多种用途不能用统一的定义界定,其困年也许表现在编写它的史前史与历史时所遇到的麻烦上,摄影的诠释主要是依据18 世纪思潮中反复陈述的有关自然性和独创性的复杂观点。在摄影语言中没有一种预备性的原型,如果摄影主要被定义为创造多个副本的手段,那么它的先驱可能在印刷媒体中找到,例如木刻和版画。如果将摄影定义为能精确复制可观察到的现实手段,那么它的选取可能被定义为依据在一个更宽泛的视觉甚至是语言上的光学经验的语言系统中。当把摄影的复制性与精确性都纳入定义时,寻求摄影术的途径可能要到魔术与幻影里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