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鞋业出口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鞋业出口现状

浙江是中国的鞋类出口大省,出口总额占全国第二位。鞋类产品是浙江重要的传统出口产品,近年来出口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5.88亿美元,增长为2008年的43.04亿美元,年均增长28.3%。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针对其鞋类产品进口构筑多重技术壁垒,已使我省鞋类产品出口的相关国外通报和退货频繁增加,出口严重下滑,鞋类产品出口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客商订单不足,出口形势相对低迷。这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严重关切。

一、近年浙江鞋类出口的现状与特点

1.出口总额快速增长。据统计,2000-2008年期间浙江鞋类出口总额增长快速,其中2001-2005年期间增长幅度更是超过了30%;鞋类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3%左右,2002年最高达到了3.85%。(表1)

然而,近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鞋类产品出口明显回落,量价齐跌。2008年浙江省出口鞋11.5亿双,比2007年下降4.4%,乃浙江省鞋类出口数量1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出口额41.5亿美元,增长11.9%,同比增幅比2007年回落6.9% 。2009年1-8月浙江省共出口鞋7.7亿双,同比下降3.8%;出口额27.9亿美元,下降0.97%。

2.出口企业集中。全省大部分制鞋企业集中在温州地区,温州已成为浙江鞋业乃至中国鞋业的重要生产中心,其年出口额占浙江鞋类出口总额的

70.4%[1]。同时,温州(国际)鞋都是浙江七个区域名牌之一,产业集聚明显,拥有奥康、红蜻蜓、康奈等一批名牌龙头企业和大型出口企业。

3.欧洲、美国、中东为三大出口市场。欧盟、美国和中东是温州鞋的主要出口市场(见表2)。其中,欧盟如果加上俄罗斯、乌克兰和克罗地亚等,其比例高达50%以上,因而欧洲是温州鞋乃至浙江鞋出口的最大市场,美国和中东地区次之。近年受"灰色清关"事件影响,浙江鞋类对俄罗斯出口大幅下降,2009年1-8月仅为0.31亿双,下降34.7%;对欧盟出口鞋2.5亿双,下降5.2%;对中东地区和美国则分别出口1亿双和0.74亿双,增长7%和23.8%。

4.主要出口品种为橡胶或塑料制鞋。2008年,浙江省出口橡胶或塑料制鞋7.8亿双,占全省鞋出口总量的67.8%;出口纺织面料鞋2.4亿双,占出口总量的20.9%;出口皮面鞋0.8亿双,占出口总量的7%。

2009年1-8月,浙江出口橡胶或塑料制鞋5.3亿双,占全省鞋出口总量的69%;出口纺织材料面的鞋1.7亿双,占出口总量的22%;出口皮面鞋0.44亿双,占出口总量的5.7% 。

5.出口形式以一般贸易为主。2008年和2009年1-8月,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鞋11.1亿双和7.4亿双,占全省鞋出口总量的97%左右;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0.3亿双和0.23万双,占出口总量的3%左右。

二、当前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国外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持续低迷,西方发达国家2009年经济或负增长,失业率上升,工资下降,购买力减弱,其消费需求呈下降趋势,因而采取的措施对我省鞋类出口不利。例如:俄罗斯政府严厉打击"灰色清关",浙江鞋在俄遭到重创。而且,2008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而印度、印尼和巴西等货币均较大幅度贬值,对我国鞋类出口不利。

另外,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凸显。近年来,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构筑多种非关税壁垒。例如:2008年欧盟推出REACH法规,对皮革产品的物质含量作了详细规定,提高了皮革产品的出口门槛。根据欧盟法令,从2009年5月1日开始,欧盟将限制在所有成员国市场上的产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规定产品中其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千克(0.1ppm),对于已经投放市场的超标产品,要求全部召回。到现在为止,比利时、西班牙和法国等已明确立法限制富马酸二甲酯的使用。这些措施的影响面广,往往使我国制鞋企业措手不及、穷于应付;

再加之某些国外媒体近年刻意渲染所谓的中国"毒鞋"事件,其一方面阻碍了我国鞋业产品提升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直接对其出口形成冲击。

在国内,我省鞋类出口还面临内部成本上升的不利局面。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猛涨,使国内制鞋原材料价格加快上涨;同时,新劳动法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使得整个制鞋行业成本上扬。据估算,与2007年相比,2009年全省整体制鞋业成本上涨达20%左右,使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以上冲击和挑战加快暴露了我省制鞋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效应薄弱等问题,阻碍了其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