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的日本科技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科技政策
上世纪90年代日本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的经济低迷状态,同时社会也迎来老龄化和少子女化的人口问题,经济一度缺乏活力。
1995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决心以发展科技来振兴经济。
1996年,日本出台《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其中所体现的新的科技政策,改变了日本科技政策重在技术开发的战后模式,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基础研究及其作用,并努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达成平衡。
该计划5年为一周期,全面规划国家创新体系,使日本沿着这条新的发展战略在科技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
在这里,本文以日本出台的总共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为对象来介绍日本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科技政策。
一、科技发展目的
每一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所指定的科技发展目的和方向都会因为国情的变化和上一期计划完成情况而有所不同。
不过总的来看,这四期的基本计划都体现出以下几个大目标:应对当前和未来面临的社会问题、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困境、振兴和发展基础研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日本。
第一期计划指出,通过科技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生活水准恶化的问题,解决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和预防灾害等生活需求问题,环境、食品、能源和资源短缺等挑战全球的发展问题;政府在不改变原来基础研究计划的前提下,要根据形势重新确定重点资助领域,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平衡;要为提高产、官、学各界的R&D能力彻底改善环境,促进公众、社会和经济界使用所有的成果。
第二期计划指出,解决工业竞争力下降、就业减少、劳动力减少、保健费用和社会安全支出增加的问题;通过药物和预防保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发展IT技术使新工业诞生、社会生活便捷;解决全球共同关注的新鲜水源、食品、能源、全球变暖、传染病等问题;在今后50年中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要达到30人左右,建立相当数量的研究基地,产生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高技术转移机构的水平,促进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想产业界转移,增加申请国际专利的树林,保持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期计划指出,应对世界性科学技术竞争的激烈化、少子高龄化、安全和稳定问题和全球性课题;要产生飞跃性的知识发现和发明,通过实施世界高水平的项目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环境保护欲经济发展并举,实现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期计划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下降造成的社会经济活力下降,GDP增幅降低、人均GDP国际排名退后等问题,以及地震海啸的观测等;提出“绿色创新”和“生活创新”;要提高全球问题应对能力,通过掌握关键技术、发展科技前沿来维护国家安全;通过建立世界顶级水平的研究和教育活动中心促进最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发展;要抢先解决能源、资源危机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来确保国家安全和人们富足,使创造知识、开拓前沿、促进科技发展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本策略
1、扩增政府的科技投资,构建理想研发环境
第一期计划提出21世纪初要求政府的研究开发投资占到GDP的比率达到欧美国家水平。
第一二期计划分别预计投入17万亿日元、24万亿日元,第三期预算投入约25万亿日元。
第四期计划恰逢福岛地震灾后重建的困难时期,但还是保持了25万亿日元的投入,加上民间投资,科技投入将达到GDP的4%以上。
这些科技投资主要是用于竞争性经费、优先发展领域、促进人才交流、完善研发基础设施等。
竞争性经费与传统性资助不同,顾名思义就是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取科研资金。
在项目申请被提交后,项目评估机构不仅需要评价项目的优劣,还要考察申请人的实力情况来决定研发经费的支付情况。
“竞争性经费的设立改变了过去将专项资金按科研人员的人头播放下去的做法,增加了竞争机制,让科研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到研究经费。
”日本原文部大臣有马朗人对这种资金支付的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完善良好的竞争科研环境,该计划不仅在经费获取方面设置门槛,在人才管理方面也打破了国立研究所科研人员拥有铁饭碗这一状况。
第一期计划就推行国立试验研究机构人员任期制,加快科研人员和年轻人的流动性,增加他们在大学和研究所的经历,第二期计划进一步推动任期制的执行、普及公开招聘制。
第一期计划锁定在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当时大学和研究机构基础设施落后、陈旧的情况,提出用最先进的设备建立高质量标准的研发环境。
还包括完善信息交流设备,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的研究原料,建设能提高各项计量标准和测试方法的基础设施等。
第三期计划进一步拓展了理想研发环境的含义,在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上加大投资和改善,积极应对标准化,完善科研信息基础,促进学会、协会的活动,提高国立研究机构研发管理灵活性等内容。
第四期提出建立国际水平的研究环境和基础设施,包括支持大学相关设施、设备开发建设及综合利用,发展知识产权和科技信息基础设施行等等。
2、改革科技体制,构建新的研发系统
基本计划执行期间,日本在政府体制改革过程中成立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发布超越其他政府部门的国家战略,保证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指定的重要政策得以正确实施。
主要的体制改革有:扩增竞争性经费、采用人才聘用制、万名博士后计划、产学官协作机制、科学评价改革等等。
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被称为是日本科技政策立案与实施推进的“指挥塔”。
它与它的前身科学技术会议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优势:第一,管辖的部门和领域扩大,不仅涉及综合计划和政策,而且还要审议和咨询科技资源配置的方针、国家级重要研究开发项目的评价等,同时除了自然科学部还包括了人文、社科综合发展的战略;第二,成员构成机能强化,会议议员和专职议员人数增加,并且设置了人文、社科专业和产业界专家;第三,配置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专属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事务局,人员构成不仅跨部门还有来自日本产业界、国立大学和国立研究所的专业人士;第四,更具战略性和及时性,该机构负责起草综合性科学技术战略,在战略指导上具有权威作用,并且每月开一次会而不是以前的每年一至两次;第五,自主性增强,机构更多地是向内阁总理大臣提出政策建议,而不再是回应质询和要求,此外它还与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共同在国家预算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
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力图改变过去科学政策制定中的部门分立色彩,以及科技发展与国家财政预算关系不够紧密的状况,加强了科技政策的战略性、全局性和综合性,是推进日本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制度保障。
日本科技体制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将国立大学和部分国立研究机构改变为“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使大学和研究机构得到更多的管理灵活性和学术自由。
成为独立法人后,大学教职工将不再是国家公务员,因而就有了人才聘用制度,灵活的人事与工资制度、聘请外国人担任校长或系主任都可能实现。
前任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将国立大学改制后的优势总结如下:一、大学法人化可以确保大学的自主性;二、可以运用附有民间特色的经营手法,引入机动、灵活、具有战略性的组织和财务运营方式;三、通过设立大学外部理事等方式,邀请外部人员参与管理,实现开放式的大学运营。
推动产官学——产业、政府、学校联合体系的建立,也是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一项重大举措。
计划中的“逐步减少对大学的直接拨款支持”使得大学必须寻找合作企业。
同时,计划提出政府需不断增加科研项目经费,鼓励企业和大学共同申请。
这促使大学、企业、政
府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第一期计划推动改善国有机构研究人员的兼职批准手续,促进国家机关研究人员在民间机构进行研究指导。
第三期计划推动企业设立产官学协作窗口,通过窗口向学术界发出企业的需求信息。
在软件方面,计划从第一期开始就不断完善专利归属、使用制度,以此推动技术转移到企业。
在硬件方面,政府制定了《促进大学技术转让法》,支持鼓励大学成立科技中介机构;同时第三期计划还推动大学成立只是资本部,对知识资产的产出、管理、应用进行战略性、一贯制式的监管。
3、科学技术重点化战略
从第二期计划开始,投资采取重点哈策略,确定生命科学、信息通讯、环境科学、纳米技术和材料等4个优先领域,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科学前沿等4个“推进领域”,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
第三期设置了更加详细的筛选标准,时被资助研究课题与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有更加直接的联系。
第四期认为重点化战略存在局限,因此不仅采取任务导向的规划方法,而且更加强调科技政策要与产业、经济、教育、外交等其他重要政策密切配合。
4、促进科技活动国际化
目标之一是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和强化日本科研水平与能力。
第一期提出建立能使国际合作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增加接收外国研究者额数量和派遣日本研究人员到国外的机会。
第二期提出把世界一流研究人员和信息引入日本,通过研究环境国际化吸引优秀把外国人到日本研究机构,建立开放的国际研究开发基地,让年轻的日本研究人员积累国际研究经验。
目标之二是确立日本在国际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第一期鼓励本国主动发起国际合作。
第二期提出加强国际信息传播,积极向外报道日本研究成果。
第三期提出根据不同国家和情况采取竞争与协调、合作、援助等方式展开合作,使日本在制定英语科技相关的国际标准额规则上发挥作用。
第四期把解决全球问题作为主要问题之一,提出应发挥科技在解决亚洲共同问题上的作用,开拓科技外交新领域。
5、建立科技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第一期计划强调提高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兴趣。
第二期计划强调通过产业活动把研发成果回报社会,使社会从科学技术在产业应用中获益,第三期计划从社会和公众支持的角度,指出要负责任地处理科学技术带来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强调要培养公众的科学技术意识,促进公民以主体身份参与科学技术。
第四期计划提出要从公众视角审视科技政策,要有更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与推广,培养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双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