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认识论题目--多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认识论题目--多选

【李海洋2019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答案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界限 B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2. 下列属于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B欣赏普契尼歌剧

C 打扫人民大学礼堂 D发射天宫一号飞船

3. 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了()

A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B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C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 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

4.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5.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A 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B 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

C 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D 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6.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各行各业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纷纷表示“不做单位人,要做社会人”。这种择业观念的变化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决定着人的实践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人的观念变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7.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躲猫猫”、“蜗居族”、“钓鱼执法”、“被时代”等词不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到,而且可能以前在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是本来没有的概念,现在却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大约有7000条新的词汇产生。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所以需不断地推进认识的发展

B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C 实践决定认识,新词汇的产生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

D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的飞跃,从而推进事物的发展

8.2019年7月,为促进北京整体实力的均衡发展,加速实施南城发展振兴战略,北京市决定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合并。整合后将利于资源互通。此外,东城、西城经济比较发达,而由于历史原因,南城两区经济相对较弱,合并后有利于带动南城经济发展。这表明()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C 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认识对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9. 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观相接触而进入感观时,感觉就产生了。德谟克利特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的影响,提出了“影像说”。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他们的观点()

A 把人的认识过程复杂化了 B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C 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生物性的自然存在 D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

10.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是()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11. 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

A 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

C 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 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12.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C 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13.19世纪一位作家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D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割裂这种关系是()

A 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D工作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6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

A 人的情感、意志 B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因素

C 幻想、想象、直觉、灵感 D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17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

A 想象能够创造世界 B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