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归纳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
五行的方位
金西方、木东方、水北方、火南方、土中 央。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
五行的颜色
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
五行的特性
金主收敛、沉降;木主生长、升发;水主 滋润、下行;火主温热、上炎;土主运化 、中庸。
阴阳对立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 对立、相互排斥。例如 ,天为阳,地为阴;昼 为阳,夜为阴;男为阳 ,女为阴等。
阴阳互根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 ,没有阴就没有阳,没 有阳就没有阴;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无阳不 生,无阴不长等。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 ,四季的更替,春夏为 阳,秋冬为阴;一天之 中昼夜的交替等。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归 纳
contents
目录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 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01
CATALOGUE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定义
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转化
阴阳消长
阴阳学说是一种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认为万物 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 立、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 源。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的数量、程 度等可以互相增减、此 消彼长。例如,人体的 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等 都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 程。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指导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 统一的关系,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 也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 ,心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主神志 ;肝为阴中之阳脏,主疏泄、主藏血 等。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2页
➢ (2)相克关系病理传变(相乘相侮) ①相乘
肝病传脾(木旺乘土、土虚木乘)→肝 脾不和
②相侮
肝病传肺(木侮金)→肝火犯肺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3页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诊疗
➢ 1.指导疾病定位诊疗 ➢ 诊疗: 面青、口酸→肝 ➢ 2.判断疾病传变趋势 ➢ 3.推测疾病预后转归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7页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8页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病理改变。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 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肠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耳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胱
二 阴
骨恐唾
第35页
(三)五行生抑制化
1.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 : 促进、助长、资生 相生次序: 木→火→土→金→水 相克: 抑制、制约 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 相生关系: 生我——母、我生——子 相克关系: 克我(胜我,所不胜)、我克(我胜)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0页
火曰炎上——凡含有温热、升腾等性质事 物, 归属于火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1页
土爰稼穑——凡含有承载、受纳、生化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土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2页
金曰从革——凡含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金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3页
水曰润下——凡含有寒凉、滋润、闭 藏等性质事物, 归属于水行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汉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
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
相关性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它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在相关的基础上的。
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
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普遍性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
如:水与火、动与静。
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如: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指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核心理论之一,为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更在中医实践中有着广泛而具体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中医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的概念,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例如,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
阴阳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
比如,寒与热、水与火、动与静等,它们之间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
如果阴阳之间的制约关系失调,就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病理变化。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例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热就无所谓寒。
同时,阴阳双方还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比如,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
这种消长变化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比如,四季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相互转化。
在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辨别阴阳的盛衰偏胜,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在治疗上,根据阴阳失调的情况,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中医阴阳五行学
中医阴阳五行学中国医学中,将五行与人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学,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阴阳五行学简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
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为良,得气之躯,得气之忌者为毒。
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
这短短两个话,反映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之变化”,也就是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补、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他们之间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五行哲学。
五行哲学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规律,它们之间密切配合,使之平衡,无限循环,有规律地运动,才能使人类在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
物质世界=气=阴+阳=五行(阴阳两性)=+木+火+土+金+水(阴阳两性)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财+七杀+伤五行(阴阳两性)=人生(阴阳两性)这里的“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气,而是一种规律,一种无形的精微的物质比如原子。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
《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
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
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
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
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关系很重要。
阴阳五行学说名词解释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疗法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特别是阴阳五行疗法妨碍科学的进步。
中国自然哲学家在解释现象时,往往求助这种自然哲学,例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地震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代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不由得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真正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
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
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
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
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
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养生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养生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不仅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养生保健指明了方向。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阳气代表着活力、温暖和推动力量,而阴气则代表着宁静、滋润和抑制力量。
阴阳平衡时,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运行。
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出现发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等症状;阴气过盛则会表现为畏寒、肢冷、腹泻、精神萎靡等。
因此,在养生中,我们要注意保持阴阳的平衡。
比如,在饮食方面,热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有助于补充阳气,而寒性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等则可以滋阴降火。
在作息上,白天阳气旺盛,适合活动和工作,夜晚阴气渐生,适合休息和睡眠。
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五行学说则将世界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分别对应着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木主生发,肝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春季是肝气旺盛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养肝。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和暴怒,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猕猴桃等,以滋养肝脏。
火主炎上,心主血脉和神志。
夏季炎热,心气旺盛,养生重点在于养心。
要避免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防止中暑和耗伤心气。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
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红色的食物,如红枣、红豆、西红柿等,以补养心气。
土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和统摄血液。
长夏季节,湿气较重,容易损伤脾胃。
此时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
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等。
同时,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
金主收敛,肺主气司呼吸。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气。
养生要注意养肺润燥。
多喝水,多吃一些梨、百合、银耳等润肺的食物。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来判断阴阳的偏盛偏衰,从 而确定病证的性质和部位。如望诊观察面色、舌苔,闻诊听 声音、嗅气味,问诊询问病情、病史等。
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阴阳失调的具体 情况,采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 阴阳五行学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和方法
01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形成于殷周时期,西周 末年,以伯阳父为代表的一些贵族卿大夫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
在建筑和风水布局中,阴阳五行学说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合理的布局 和设计,可以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 。
阴阳五行学说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根 据时令和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种植 和养殖活动,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发展
春秋时期,阴阳学说被赋予哲学含义,战国时期,阴阳学说进一 步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方位 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与阴阳学说相结合 ,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是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 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 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 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选课件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精选课件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精选课件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精选课件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精选课件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精选课件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选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精选课件
(五)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学说 阴阳五⾏学说主要由阴阳五⾏与五运六⽓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法的关系。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学说,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学说简介 阴阳五⾏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作⽤的推动下孳⽣、发展和变化;并认为⽊、⽕、⼟、⾦、⽔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学、⽓象学、化学、算学、⾳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学说⼴泛地运⽤于医学领域,⽤以说明⼈类⽣命起源,⽣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阴阳学说应⽤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来说明⼈体的组织结构、⽣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体是⼀个有机整体,⼈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统⼀的关系。
从⼈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肠、⼤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肺)和阴脏(肝、脾、肾),每⼀脏腑之中⼜可将其功能归为阳,⽽其物质归为阴。
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的⽣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体的正常⽣命活动是阴阳两个⽅⾯保持着对⽴统⼀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体的物质基础属阴,⽽⽣理功能活动属阳,⼆者互相依存。
⽣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理活动的结果⼜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有意思的中医知识
有意思的中医知识一、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里的阴阳五行学说,宛如一座神秘而宏大的哲学宫殿。
阴阳,就像是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精灵,阴代表着宁静、内敛、寒冷等特性,如夜晚的静谧;阳则象征着活跃、外向、温热等特质,像白日的炽热。
五行,那金、木、水、火、土,它们不是简单的五种物质,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框架。
木曰曲直,就像树木的生长,有向上、舒展的特性;火曰炎上,火焰总是向上燃烧,充满着蓬勃的力量;土爰稼穑,大地承载万物,孕育生机;金曰从革,象征着变革与肃杀;水曰润下,水往低处流,滋润万物。
这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的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各方面都网罗其中。
二、神奇的经络穴位经络穴位,恰似人体内部隐藏的神秘地图。
经络就像是一条条看不见的河流,气血在其中流淌,它们纵横交错,连接着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和组织。
穴位呢,就像是河流上的一个个码头。
例如,足三里这个穴位,它就像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驿站。
按压足三里,能够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还有内关穴,它如同心脏的守护者,当人们感觉心悸、胸闷的时候,刺激内关穴往往能起到缓解的作用。
这些穴位的名字也颇具深意,有的根据位置命名,有的根据功效命名,每一个穴位都像是一个等待人们去探索的小秘密。
三、中医的脉象中医的脉象,犹如一首独特的生命之曲。
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多种类型。
浮脉,轻轻一按就可感觉到,就像水上的浮萍,往往表示病在表;沉脉则需重按才能察觉,如同水底的石头,可能意味着病在里。
迟脉,跳动缓慢,仿佛一位年迈的老者在缓缓踱步,多与寒证有关;数脉跳动急促,好似热锅上的蚂蚁,常常是热证的表现。
滑脉如珠滚玉盘,流畅圆滑,怀孕的女子常常会出现滑脉,但也有其他病理情况会导致滑脉。
涩脉则相反,往来艰涩,就像道路崎岖不平,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出现涩脉。
中医大夫通过诊脉,就像一位音乐家解读生命的旋律,从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许多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基本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易经》中,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天地变化的需要。
《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在长期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部哲学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阴阳学说。
后来,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形成并深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阴阳二元对立,它描述了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和相互转化。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具有相互依存、转化运动、内外关系的特点。
阴阳二元对立与统一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属性和运动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行通过生克关系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平衡,并推动世界的运行。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还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农学和占卜等领域。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的脏腑功能、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在天文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星象的演变和天体的运行规律。
在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的节气调控。
在占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预测吉凶祸福和指导人们的决策。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中,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阴阳五行的变化来理解世界和解释万物。
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古代智者和学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探析
【摘要】“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发展昌盛,一直到现在都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发挥着指导作用。
尤其在中医理论方面,“阴阳五行”学说更是其建立和发展的基石。
本文就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相关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探析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并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始终,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源自《易经》和《黄帝内经》。
大约而言,阴阳是指一个事物整体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主要方面,二者相对独立又可相互联系,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阳一般代表光明、昼、春夏、暖热、火、向外、升起、动、兴奋、亢进等;阴一般代表晦暗、夜、秋冬、冷凉、水、向内、降下、静、抑郁、消极等。
阴阳两者在中医学中的内容主要包括:
1.1 阴阳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的对立制约,又称为阴阳相反,如阴阳分别代表的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性质相反,而性质相反的食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制约,这是保证自然与人体各自和相互平衡的基本条件。
阴阳
转化是指阴阳分别达到最鼎盛时会相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
《灵枢·论疾诊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这些均说明古人是十分注重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
而在中医临床上有些阴阳转化的病例,如中毒性肺炎可以从高热而突然厥冷,脉像由洪大数滑转为沉细迟小。
而有些中毒性痢疾患者最初的症状可能是腹胀寒战、四肢厥冷,但经治疗后可能会转为高热。
这些临床中实际的病例均为阴阳转化的代表。
1.2 阴阳互生与消长阴阳互生又称为阴阳互根,阴阳虽为对立的矛盾,但同时又未矛盾的统一体。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只有阴阳在相互对立中不断转化,才能够维持自然界的平衡;而在阴阳不断转化中阴阳也是互相依赖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彼此都不会存在,这也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最为具有辩证特色的地方。
如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气血组成的,气为阳、血为阴,气旺则损阴,血旺则耗气,这是阴阳的对立;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统帅血的流行,血能承载气的运化,一旦气血其中一方出现耗竭,则会发生阴阳离决,导致死亡。
阴阳相互消长是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阴阳消长就如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即为阳消阴长;而秋冬春夏四季轮替即为阴消阳长。
例如阳虚病人给予热药治疗,则阴气消散而阳气升达,谓之阴消阳长;温病病人给予辛凉益阴药物治疗,则阳气消散而阴气孕育,谓之阳消阴长。
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其对中医理论的指导发挥着重大作用。
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基础物质论,认为自然界是由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所构成,即木、火、土、金、水,任何事物均归属于不同的五行属性,而不同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发生联系变化。
2.1 五行各自特点木曰曲直,象征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在五脏中肝归属于木,肝主疏泻,味酸,主生长、升发、条达。
因此,临床凡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之象皆从肝治。
火曰炎上,象征燃烧、热烈、旺盛等特性,在五脏中心归属于火,心主血脉,味苦,临床凡遇到血溢外出、口苦、火盛等症状均从心治。
土曰稼樯,象征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五脏中脾归属于土,脾主运化,受纳饮食等,其味甘。
临床凡遇饮食不佳、运化不利等症状均从脾治。
金曰从革,象征清洁、肃降、收敛等特性,在五脏中肺归属于金,肺主肃降,味辛,主收敛、肃降、清洁。
在临床凡遇收敛过甚、阳气生发过甚等症状皆从肺治。
水曰润下,象征滋润、濡润、下行等特性,在五脏中肾归属于水,肾主二便、生殖,味咸。
因此,临床凡遇二便不利、生殖障碍症状皆从肾治。
2.2 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与阴阳转化一样,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相互作用运动着的。
这也就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五行理论以生克乘侮对五行之间的相关作用进行表示,来通过生克乘侮说明事物之间的相关变化。
相生为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
用,如木生火、火生土等;相克为一行对另一行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等;相乘是指一行对另一行过度的克制,导致五行相克的不正常运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发生反向克制,也是五行相克的不正常运行。
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在中医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肝病可以导致脾病,即木乘土;肺病可以导致心病,即金侮火等。
参考文献
[1] 彭坚,从中医临床角度解读阴阳五行学说[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5(7):124—125
[2] 金亨运,潘秋平,阴阳五行与四时关系考[j],中医研究,2010,23(4):78—79
[3] 高秀昌,试论阴阳五行说的意象思维特征[j],中州学刊,2009,12(6):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