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美:

首先要做两个区分:

一是日常生活中之“美”与美学学科中之“美”

二是狭义之“美”与广义之“美”

审美:

审,看也。审美,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美好对象、现象的感受和欣赏。

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文化活动形式,是人类所有精神活动中最朴素,因而也最通俗、最具大众性的一种精神活动。

美的现象、对象遍布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审美活动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所以说美学是一门专门留意于生活之美、张扬人生审美价值的学问。我们的生活有多宽广,美学就有多丰富;

你看得有多远,美学就陪你多远。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的理论化。

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A. G. Baumgarten)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中,第一次提出了诗的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并以希腊语中“Aesthetic”一词命名,该词原义为“感性学、对感官的感受”;1742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开设了一门“美学”课;1750年,他出版了《美学》第一卷,标志着这门学科正式诞生。虽然在此之后的近一个世纪,西方对美学的称呼没有达成一致(美的科学、艺术哲学、Aesthetic较为流行),包括康德、谢林对此概念的质疑,但这并没有影响费舍尔用六卷的巨著《Aesthetic或美的科学》敲定该学科的学术地位。

就如同文学是研究文的、史学是研究历史的、哲学是研究哲理的,美学也终于能从哲学、文学中脱离出来,独立为一门专门学科。

无论是大学体制还是学科设置及分类,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也是如此。像时下的人文社科类,我国古代有经史子集的划分。以美学为例,自有文字记载已降至清末,我国不但没有对这一门学问有相对比较清晰的划分,而且也鲜有具有鲜明思辨色彩的专著,大部分都是在以诗词歌赋论美,比如,汉代儒生编著的《乐记》、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另外还有有关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门类方面的美学专著。大量的美学观点、著述一般散见于典籍作品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从西方传播进来。现有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在谈及西方美学在华传播的时候,一般都从王国维说起,他最早介绍了西方美学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有关美学的初步见解,还以西方美学知识为手段创造性地研究评论了中国文艺作品,树立了典范,因而公认他为中国近代美学最早的开拓者。

美学一词的来源:

在晚清,西方传教士曾同他们的中国合作者一道,于翻译西书的过程中创造过不少有意义的现代新词。这些新词连同其所译之书一起,都曾经传到过日本,对日本产生过影响并被其所采用,而在中国却反而一度未见流行,以致后来它们从日本回归中国后,不少学者还长期将其误认为是日本人所首创的所谓“原语借词”。

花之安率先创用“美学”一词花之安(Ernst Faber)为德国来华著名传教士。1873年,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重版又称《泰西学校论略》或《西国学校》)一书,在介绍西方所谓的“智学”课程时,曾简略地谈到过西方心理学和美学的有关内容。他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即释美之所在:一论……七论曲文之美,此非俗院本也,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就我所见,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1875年,花之安复著《教化议》一书。书中认为:“救时之用者,在于六端,一、经学,二、文字,三、格物,

四、历算,五、地舆,六、丹青音乐。”在“丹青音乐”四字之后,他特以括弧作注写道:“二者

皆美学,故相属”,即在他看来,“丹青”和“音乐”能合为一类,是因为两者都属于“美学”的缘故。如果我们将这里的“美学”一词同前书之中所谓“绘事之美”和“乐奏之美”一并而视,便

可见此词大体已经是在现代意义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之前,似乎还未见有人这样用过。以英华或华英辞典而论,此前也一般未列此词。较早列有Aesthetics(美学)一词的,有英国来华传教士罗存德1866年所编的《英华词典》(第一册),该辞典将此词译为“佳美之理”和“审美之理”。1875年,在中国人谭达轩编辑出版、1884年再版的《英汉辞典》里,Aesthetics则被译为“审辨美恶之法”。

1900年,侯官人沈翊清在福州出版《东游日记》,也提到日本师范学校开设“美学”与“审美学”课程之事。

王国维是最早公开要求在大学的文科里开设“美学”专门课程的中国人。1906年初,他发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一文,主张文科大学的各分支学科除历史科之外,都必须设置美学课程。1907年,张謇等拟定的《江阴文科高等学校办法草议》似响应了他的主张,在“文学部”的科目里,也正式列有“美学”一课(朱有王献huán主编《中国近代制史料》)。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其计划当时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大学的文科正式开设美学课程,是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并付诸实施的。

王国维在“美学”一词的早期传播上,的确是贡献较大的。

这就出现了作为外来词与词本义外延内涵不对等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抽离出与此学科无关的意义,还要将本义中不存在的内容植入其中。这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牢记,美学之美与现实生活中之美意义不同,也与原义不同。

从发轫到现在,美学这一路走得艰辛,一方面关于什么是美至今未有定论,另一方面由于其与哲学的血缘关系,稍有偏颇便又会回到哲学的轨道上。所以正是基于此,我才在这门课程上诸多顾虑。对于非美学专业的学生,含文学、哲学的学生,甚至艺术学的学生而言,我究竟该怎么上这门具有浓厚理论色彩的感性学课程?希望在课程结束后,当大家在回顾美学课程的时候,心灵和情感被触碰过、提升过。在当你面对人、事、物的时候,这门关乎情感的学科已经潜移默化的感染过你了。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可以

1. 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的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2. 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活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一、西方美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1. 古典阶段及其特点

古今中外,无论是从先秦两汉到近代王国维之前,还是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西方美学思想都还处于一种“前美学”的形态。

其主要特点在于:

初步和比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关美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和范畴,并做了一些不彻底回

答;

对美的思考往往同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哲学、伦理把握直接联系在一起,“美”与“善”

常常混为一谈。

这就是说,这一阶段人们在思考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本质、艺术的社会作用等的时候,

既没有完全摆脱直观经验的形态,也没有同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理论的思考严格区分开

来,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象范围并对问题做出独立、系统的解答。

西方古典美学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美学、文艺复兴和17

—18世纪美学。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古希腊美学中的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