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 ALK 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

合集下载

医院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医院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及组织。

霍奇金淋巴瘤约占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的4.8%,占儿童淋巴瘤的15%~20%。

其发病情况与社会经济状态相关,社会经济地位不高者通常与EBV感染相关,发病年龄相对早,男孩更多见。

二、适用范围依据患儿临床特点,经肿物活检、胸腹水或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并经至少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病理专家会诊结果一致,按WHO2016淋巴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分型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型的18岁以下经典型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三、诊断应当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儿童淋巴瘤的常见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

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

持续的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儿童H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受累的淋巴结易于触及,典型为橡皮样、质硬而无触痛。

全身症状可有间断反复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盗汗和体重减轻。

部分肿瘤特征与预后相关,治疗前需进行常规检查、详细询问。

90%的HL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多起始于一组受累的淋巴结,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最常见,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淋巴结区域,晚期可累及脾、肝、骨髓等。

患者初诊时多无明显全身症状,20%~30%的患者可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还可以有瘙痒、乏力等症状。

(二)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及具体大小径线、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非特异的血象异常包括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以及单核细胞增多。

通常活动性HL患者可能伴有细胞免疫功能缺陷,需测定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

淋巴瘤诊疗要求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要求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6.89/10万。

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

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

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

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

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镜等。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常识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常识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常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淋巴瘤,属于一类特定的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恶性增生的疾病。

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具体知识。

1. ALCL的发病机制:ALCL主要由淋巴细胞突变引起。

突变后的细胞会失去正常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控制机制,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和扩散。

其中,某些T淋巴细胞的突变可以导致CD30蛋白的过度表达,从而刺激肿瘤细胞的增长。

2. 发病年龄:ALCL通常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身上,但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和中年人身上。

男性患病的比例略高于女性。

3. 临床症状:ALCL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主要表现为多个肿块或肿瘤在体内快速增长,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肿胀和不适感。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体重减轻、乏力、发热和夜间盗汗等。

4. 分类:根据临床和病理学特征,ALCL主要分为两类:ALK阳性和ALK阴性。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是一种蛋白酶,与ALCL的发生有关。

ALK阳性的ALCL患者中,大约70%同时伴有ALK融合阳性,它是由一种称为t(2;5)染色体易位的遗传突变引起的。

5. 诊断方法:ALCL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

对于疑似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或穿刺活检,检查细胞学和组织学特征。

病理学家使用各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来确定淋巴瘤细胞的分子特征以进一步确诊。

6. 治疗方法:ALCL的治疗方法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针对ALK阳性的ALCL,目前可以使用一些新型药物(如Crizotinib)来针对ALK基因突变进行靶向治疗。

7. 预后:ALCL的预后因患者的年龄、疾病阶段和分子亚型而异。

ALK阳性的ALCL患者通常有良好的预后,而ALK阴性的患者的预后较差。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8. 合并症:ALCL的患者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一些合并症,例如感染、出血、中毒和营养不良等。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胞绝对值(ANC)≤1.0 ×109/L,可酌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5μ g/(kg·d)。
(九)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前、中、后有感染、贫血、出血及其他合并症者, 需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并致费用增 加。 2.诱导缓解治疗未达完全缓解者退出路径。
(1)Course AV1/AV2/AV3方案如下: 第一疗程开始于化疗的第6天,若ANC > 0.5×109/L, PLT > 50×109/L,随后的疗程开始于前1个疗程的第21天。 地塞米 5mg/m2 po/iv,bid,d1~5; 甲氨蝶呤 3g/m2 iv3h,d1; 亚叶酸钙 15 mg/m2 iv (用 MTX 后 24h 开始,48 小时测 MTX 血浓度,每 6 小时解救一次,直至 MTX 浓度<0.15µmol/L, 则不再解救。) IT(三联)d2 (用 MTX 后 24h); 异环磷酰胺 800mg/m2 iv1h 入, d1~5(第一天于 MTX 前 静脉滴注); 美司钠 330 mg/m2 静注,用 IFO 的 0、4、8h; 阿糖胞苷 150mg/m2 iv1h 入,Q12h,d4~5;
3mg/m2 iv, qw(最大量不超过4mg)。 (2)维持时间:低危组维持 12 个月;高危组维持 24
个月。
AV和BV交替共6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中期评估, 如中期评估或维持前评估仍有残留病灶和(或)中期评估及 以后NPM-ALK为(+),VBL维持至2年。
(3)应用VBL注意事项:注意神经系统症状及血常规, 应保证ANC>0.5×109/L、PLT>50×109/L。用药过程中如出现 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500/mm3),可适当减低VBL剂量1/3~ 1/2,合并感染可暂时停用VBL。感染控制、血象恢复后尽早 恢复用药。

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初治和缓解期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初治和缓解期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低危组、中危组患者。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NOS(ICD-10:C83.503 M9727/3)、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ICD-10:C83.501 M9728/3)、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ICD-10:C83.505 M9729/3)。

(二)诊断依据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检:可有颈部、锁骨上等浅表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皮肤软组织结节、发热、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淤斑、肝脾大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3.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及白血病相关基因。

4.病理诊断:病理活检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LBL诊断标准。

5.影像学瘤灶部位检查:颈部、腹部及病灶部位超声,头、颈、胸腹(瘤灶部位最好为增强)CT/MR,如果为颅脑和脊髓部位瘤灶则需做相应部位MR。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1.低危组:按照St.Jude临床分期,不具有高危因素的Ⅰ、Ⅱ期患者(存在早期肿瘤自发溶解或巨大瘤块的Ⅱ期患者除外)。

2.中危组:不具有高危因素的Ⅲ、Ⅳ期患者。

3.高危组:高危组患者不进入此临床路径。

以下为高危因素:(1)强的松预治疗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大于1000/mm3。

(2)诱导治疗第15天骨髓幼稚细胞>25%。

(3)诱导治疗第33天肿瘤残存>25%或骨髓幼稚细胞>5%;骨髓MRD≥10-2;脑脊液中持续存在幼稚细胞(指3次鞘注后脑脊液中仍有肿瘤细胞)。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无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间变性淋巴瘤(ICD-10:C85.705 M97141/3)激酶阳性(ALK+)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ICD-10:C85.709 M97142/3)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检:可有发热、皮肤软组织结节、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2.病理诊断:病理活检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分型诊断标准。

3.NPM-ALK(血,骨髓):非NPM-ALK基因易位除外。

4.颈部及腹部超声,头、颈、胸腹(瘤灶部位最好为增强)CT/MR,如果为颅脑和脊髓部位瘤灶则需做相应部位MR。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1.A组:完全切除的I期。

2.B组:预后好的一组。

(1)无皮肤浸润。

(2)无纵隔受累。

(3)病理无淋巴组织细胞变异的证据,非小细胞变异亚型。

(4)骨髓无噬血现象,不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5)非ALCL白血病阶段。

(6)骨髓和外周血NPM-ALK(-)。

3.C组:预后差的一组,包括以下特点的患者(1)皮肤活检证实有皮肤损害(不是I期)。

(2)有纵隔和(或)肺脏受累。

(3)病理有淋巴组织细胞变异,或为小细胞变异亚型。

(4)骨髓可见噬血现象,或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5)ALCL白血病阶段。

(6)骨髓或外周血NPM-ALK(+)。

4.D组:有CNS受累的患者。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附件5-4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多形性的胞浆和马蹄形的细胞核,表达CD30抗原。

本病很大一部分患者与t(2;5)(p23,q35)相关,易位导致的ALK 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

因此2008年的WHO分类,进一步根据是否存在ALK基因的异常表达,将ALCL分为两个不同的疾病:ALK+ ALCL和ALK–ALCL。

ALCL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儿童淋巴瘤的10%~15%,并以男性占多数(男:女=1.5:1)。

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超过90%的患者为ALK+ALCL,而成人患者中仅40%~50%为ALK+ALCL。

二、适用范围经病理、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确诊为ALK阳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

不包括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等B组症状,侵犯淋巴结,极易发生淋巴结外侵犯,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一般症状:患者经常伴随B组症状,特别是高热。

大部分患者(70%)在确诊时已达Ⅲ~Ⅳ期。

2.淋巴结侵犯:巴结肿大约在90%的患者中出现,外周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是腹膜后淋巴结和纵隔肿物,淋巴结播散的方式既可为连续的,也可不连续,侵犯的淋巴结可为无痛性肿大,也可伴有红肿热痛。

3.结外侵犯:ALK+ALCL患者较其他亚型的NHL患者更多(60%患者)更早地出现包括皮肤、骨、软组织、肺在内的结外侵犯。

结外侵犯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软组织和皮肤:是最常出现的结外受累部位,可为多个或单个瘤灶,表现为皮下结节、大的溃疡、多发或弥漫的丘疹样红黄色皮损等。

(2)骨:骨侵犯也很常见,从小的溶骨性损害到骨瘤样的大瘤灶均可见。

(3)肺:肺部病变可为结节样或浸润样,其中约20%的患者伴有恶性渗出。

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病案报道与临床经验

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病案报道与临床经验

1 临床资料
患 者 女,27 岁,10 月 13 因 发 热 10 余 天,咳 嗽 2 天,伴 左 侧 腹股沟区皮下淋巴结肿大入院。10 月 14 日局麻下取左侧腹股 沟肿大淋巴送本院及华西医院活检。10 月 28 日本院病理提示 (图 1):炎症细胞背景中查见梭形细胞增生,倾向炎症性纤维母 细胞性肿瘤。免疫组化:增生梭形细胞呈 Desmin(-)、SMA(+)、 Vimentin(+)、CK(-)、S-100(-)、Myogenin(-)、P53(-)、CD34(-, 血管 +)、Bcl-2(-)、CD99(+/-),Ki-67 核阳性表达。病理诊断: 送检软组织内淋巴细胞、浆细胞背景中梭形细胞增生,部分区域小 血管增生,可见少量红细胞渗出。免疫组化支持增生梭形细胞为 肌纤维母细胞源性。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及病理形态学,考虑:①结 节性筋膜炎;②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11 月 22 日细胞免疫分型检查报告:FCM 分析,原始细胞区原 始细胞极少;下阶段粒细胞比例偏高约占有核细胞 84%,13/16 表 达谱稍显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偏低紧占有核细胞 6.4%,表型未见
图 3 基因重排 PCR 分析 11 月 25 日骨髓组织病理诊断: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活跃,未见 确切淋巴瘤累及。 12 月 1 日左腹股沟淋巴结修正病理诊断:①淋巴 - 单核细胞 浸 润,梭 形 细 胞 增 生;免 疫 组 化 示 增 生 梭 形 细 胞 呈 ALK-1(+), SMA(+/-),desmin(-),CD21(-),CD23(-),CD68(PGM1)(-), S-100(-),CD1a(-),Ki-67(+,约 20%);淋 巴 细 胞 呈 CD3ε (+)或 CD20(+);CD30(+/-),鉴别诊断包括炎性肌纤维母细胞 肿瘤和其它 ALK(+)的肿瘤(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活组织小, 建议结合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综合考虑。② EBER1/2 原位 杂交(-)。③抗酸染色、六胺银、W-S,革兰氏染色未查见病原体。 12 月 1 日左颈部淋巴结病理诊断:在梭形细胞(形似纤维母细胞) 增生,以及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的背景上见一些大或中等偏大 的 异 型 细 胞 呈 簇 或 散 在 分 布,细 胞 核 为 卵 圆 形 和 不 规 则 形,核 膜 较厚,有的可见核仁,可见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前述细胞 PCK (-),EMA(部分 +),CD45(-),CD20(-),CD3ε(-),CD2(-), CD4(-),CD8(-),CD7(-),CD30(+),GB(-),TIA-1(-), ALK-1(+,细 胞 质)。Ki-67/MIB-1(+,50%)。TCRγ 基 因 重 排 检测(PCR+ 基因扫描):在目标片段范围内查见克隆性扩增峰。 EBER1/2-ISH:(-)。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和 TCR 基因重排 检测结果,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考虑 ALK+ 间变大细胞淋 巴瘤(伴肉瘤样特征)。侵袭性。 期 间 体 温 平 均 每 26 小 时 升 高 一 次,高 达 38.3 ℃ 左 右,给 予 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10mg 后体温可降至 37℃以下,偶有一 天 可 不 发 热。11 月 19 日 体 温 高 达 39 ℃,直 到 11 月 20、21、22、 23 日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也无法控制体温,一直高于 38℃。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附件5-2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及组织。

霍奇金淋巴瘤约占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的4.8%,占儿童淋巴瘤的15%~20%。

其发病情况与社会经济状态相关,社会经济地位不高者通常与EBV感染相关,发病年龄相对早,男孩更多见。

二、适用范围依据患儿临床特点,经肿物活检、胸腹水或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并经至少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病理专家会诊结果一致,按WHO2016淋巴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分型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型的18岁以下经典型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三、诊断应当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儿童淋巴瘤的常见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

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

持续的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儿童H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受累的淋巴结易于触及,典型为橡皮样、质硬而无触痛。

全身症状可有间断反复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盗汗和体重减轻。

部分肿瘤特征与预后相关,治疗前需进行常规检查、详细询问。

90%的HL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多起始于一组受累的淋巴结,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最常见,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淋巴结区域,晚期可累及脾、肝、骨髓等。

患者初诊时多无明显全身症状,20%~30%的患者可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还可以有瘙痒、乏力等症状。

(二)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及具体大小径线、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非特异的血象异常包括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以及单核细胞增多。

通常活动性HL患者可能伴有细胞免疫功能缺陷,需测定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

淋巴管肌瘤病的诊疗指南(2019)

淋巴管肌瘤病的诊疗指南(2019)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1,28(3) •3标准•方案•指南淋巴管肌瘤病的诊疗指南(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i概述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 LAM),又称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是一种罕见的以 肺部弥漫性囊性病变为特征的多系统肿瘤性疾 病。

几乎所有LAM均发生于女性,尤其以育龄期 女性为主,男性LAM病例极其罕见。

LAM的主要 临床特征包括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肾血管平 滑肌脂肪瘤(AMLKLAM分为两类,包括无遗传 背景的散发型LAM(S-LAM)和与遗传性疾病结节 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的 LAM(TSC-LAM)。

2病因和流行病学基础是TSC1或TSC2基因突变,并以TSC2基 因突变为主。

TSC1和TSC2蛋白在体内以复合体 的方式抑制哺乳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当TSC1或TSC2基因功能缺陷时,mTOR过度活化,导致LAM肿瘤细胞过度增殖。

mTOR信号通路在 调控能量代谢和细胞增生时起到关键作用,TSC1或TSC2基因突变导致的mTOR信号通路的过度 激活是LAM和TSC最关键的发病机制。

S-LAM的 平均发生率约每100万女性人口中4.9人。

TSC在 新生儿的发生率为1/10 〇〇〇~1/6 〇〇〇,约30%〜40%成年女性TSC患者合并LAM,也有研究显示40岁以上的女性TSC患者有80%存在肺部囊性改变。

3临床表现LAM主要发生在成年育龄女性,平均诊断年 龄在40岁左右。

早期症状轻微,部分患者在查体 时被发现,或因为呼吸症状或其他原因检査肺部 HRCT时发现。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随疾病进展,呼吸困难症状也逐渐加重,肺功能进 行性恶化,晚期出现呼吸衰竭。

在病程中可反复出现气胸、乳糜胸等并发症。

肺外表现包括肾AML,腹膜后实性或囊实性淋巴管肌瘤。

TSC-LAM出现 于成年TSC女性患者,同时具有TSC的其他多系 统受累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改变(癫痫、神经发育迟缓和自闭症等)和皮肤改变(色素脱色 斑、面部血管纤维瘤、皮肤鲨革斑和甲周纤维瘤 等)等临床表现。

儿童成熟 B 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 年版)

儿童成熟 B 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 年版)

儿童成熟 B 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 年版)一、概述成熟 B 细胞淋巴瘤是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中主要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BL)、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原发纵膈的大 B 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um large B-cell lymphoma, PMBL)、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等亚型。

近年来随着短疗程、高强度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等靶向治疗,本类型疾病的疗效有明显提高, 5 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可以达到 80%以上。

二、适用范围经病理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基因检测、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 MICM 检查确诊的儿童和青少年 BL、高级别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EB 病毒阳性的 DLBCL、 FL 及原发中枢的成熟 B 细胞淋巴瘤及 PMBL。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BL: BL 临床起病大多较急,进展快,除了淋巴结肿大外,颌面肿物及腹部占位引起的急腹症是最常见表现。

可以迅速出现骨髓转移,表现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衄或齿龈出血等;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BL患者肿瘤增殖速度快,通常具有自发肿瘤溶解的表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尿酸水平的明显升高,肿瘤增殖速度快,本病存在三种不同临床形式:地方性、散发性和免疫缺陷相关性。

虽然它们在组织学上是相同的并且具有相似的临床行为,但在三种形式之间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遗传特征方面存在差异。

(1)地方性: 50%至 60%的病例中,表现为下颌或面部肿瘤,腹部受累不太常见。

肿瘤可累及到结外部位,包括肠系膜、卵巢、睾丸、肾、乳房和脑膜,外周淋巴结、纵隔和脾脏的受累并不常见。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指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和患者治疗价值两大要素。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应遵循六大基本原则: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两大类(表1)。

表1 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指导原则》指出,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应当仅限于三级医院授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充分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并且应当做好用药监测和跟踪观察。

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使用采纳根据,依次是:其他国家或地区药品说明书中已注明的用法,国际权威学协会或组织发布的诊疗规范、指南,国家级学协会发布的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可的诊疗规范、指南。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01 吉非替尼 gefitinib制剂与规格:片剂:250mg适应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具有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合理用药要点:1.用药前必须明确有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EGF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到的EGFR敏感突变。

2.肿瘤组织和血液均可用于EGFR基因突变检测,但组织检测优先。

3.治疗期间因药物毒性不可耐受时,可在同一代药物之间替换,如疾病进展则不能在同一代药物之间替换。

4.治疗过程中影像学显示缓慢进展但临床症状未发生恶化的患者,可以继续使用原药物;发生局部进展的患者,可以继续使用原药物加局部治疗;对于快速进展的患者,建议改换为其他治疗方案。

恶性淋巴瘤放射治疗规范标准

恶性淋巴瘤放射治疗规范标准

恶性淋巴瘤放射治疗规霍奇金淋巴瘤一.WHO分类: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SHL〕混合细胞型〔MCHL〕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富于淋巴细胞型〔LRCHL〕二、诊断根本检查:体检:淋巴结检查、韦氏环、肝脾行为状态〔PS〕B病症血常规,ESR,LDH,白蛋白,肝肾功能胸片,B超颈、胸、腹、盆CTIB、IIB、III、IV期行骨穿可选:PET/CT三.分期I期:病变累与单个淋巴结区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IEII期:病变累与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IIE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3III期:病变累与横膈两侧淋巴结区III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EIII期:病变累与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S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IIIE+S区受累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病症分为A、B。

A 无全身病症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病症: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四.治疗原那么: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IA、IIA 累与野或区域淋巴结放疗IB、IIB 化疗+累与野放疗IIIA、IVA 化疗±放疗或姑息性局部放疗IIIB、IVB 化疗±放疗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I和II期:化疗+累与野照射IIIA、IIIB和IV期、非大肿块:化疗IIIA、IIIB和IV期、大肿块:化疗±大肿块部位照射五.放疗原那么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IA-IIA期累与野放疗 30-36 Gy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a)I-II期无大肿块化疗后CR者,累与野放疗 30Gy化疗后PR者,累与野放疗 30Gy,残留病灶加量至36-40Gyb)I-II期大肿块化疗后CR者,累与野放疗 30Gy,原大肿块处加量至36Gy化疗后PR者,累与野放疗 36Gy, 残留病灶加量至36-40Gyc)III-IV期大肿块化疗后大肿块病灶处放疗36-40Gy附:NCCN预后不良因素大肿块:纵胸比>1/3或肿块>10cm血沉50>3个淋巴区域B病症2个结外病变非霍奇金淋巴瘤一.WHO分类〔NCCN 2008〕:前躯淋巴肿瘤B淋巴母性白血病/淋巴瘤〔B-ALL/LBL〕T淋巴母性白血病/淋巴瘤〔B-ALL/LBL〕成熟B细胞肿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B-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PLL〕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类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变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α重链病γ重链病μ重链病浆细胞骨髓瘤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FL〕儿童滤泡性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M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性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DLBCL原发性皮肤DLBCL,腿型老年人EBV阳性DLBCL慢性炎症相关性DLBCL淋巴瘤样肉芽肿病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起自HHV8相关多中心性Castleman病的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Burkitt淋巴瘤中间特点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间特点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T细胞幼淋巴瘤性白血病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NK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水泡痘疮样样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淋巴瘤样丘疹病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CD8阳性侵袭性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CD4阳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性〔PTCL, NOS〕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ALK阴性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组织细胞肉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朗格汉斯细胞肉瘤交指树突细胞肉瘤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未确定性树突细胞肿瘤播散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早期病变浆细胞增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PTLD多形性PTLD单核性PTLD单形性PTLD〔B和T/NK细胞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型PTLD二.分期〔COTSWALDS〕I期:病变累与单个淋巴结区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IEII期:病变累与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II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E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3III期:病变累与横膈两侧淋巴结区III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E期:病变累与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S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IIIE+S区受累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病症分为A、B。

以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为首发症状的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以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为首发症状的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Vol. 45 No. 6Nov. 20191432第45卷第6期2019年11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Medicine Edition)[文章编号]1671-587! (2019)06-1432-04 DOI :10. 13481/j. 1671-587x. 20190640以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为首发症状的ALK 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王 瑜|,蒋鑫萍',常 健|,曲 超',韩冬冰」(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肿瘤科,吉林长春130021; 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联合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21;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吉林长春130021;4.吉林省一汽总医院信息技术科,吉林长春130011)[摘 要] 目的:分析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 )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LCL 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依 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诊治要点。

结果:该患儿以颈部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为主要症状就诊,查体口唇殷红,表皮鞍裂;周身皮肤干燥,以双手为著,掌心可见鞍裂,指端可见 膜状脱屑;双颈部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伴压痛;舌乳头呈草莓舌。

活检病理,ALK 阳性 ALCL ;骨髓涂片未见异常;骨髓免疫分型、外周血免疫分型和脑脊液免疫分型均可见异常表型T 淋巴细胞。

按照《国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2012年)》,该患儿明确诊断为ALK 阳性ALCL (IV 期,R3组)给予 APO 方案诱导化疗后评估患者病情达部分缓解(PR ),更换治疗方案为B-NHL-BFM-90方案;经过1个周期改良AA 方案治疗后,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免疫分型均转阴。

结论:ALCL 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淋巴结活检是 确诊ALCL 的唯一依据,在明确诊断前不应盲目使用激素°[关键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 淋巴细胞;淋巴结活检;骨髓免疫分型[中图分类号]R725.5[文献标志码]BALK-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with changesin skin mucosal lymph nodes as firtt symptom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WANG Yu , JIANG Xmpmg' , CHANG Jian 1 , QU Chao 3 , HAN Dongbmg(1.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Oncology, First Hospita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China;2.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First Hospita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China ; 3. Departmentof Radiotherapy, FirstHospita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China ; 4.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Jilin FAW General Hospital, Changchun 13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o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thechildren with degenerative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 , and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evel of theclinicians. Methods : The clinical dataof one child with ALC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cluding clinicalsymptoms, signs, auxiliary examination, diagnosis ba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reatment plan and diseaseoutcome, and the key factor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were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review. Results : The child went to hospital because of progressive lymph node enlargement as the first symptom.The lips were red, the epidermis was cleft, the skin was dry, both handswere prominent, and the palm was clettand the flaky desquamation was visible on the fingertips ; multiple swollen lymph nodeswere found on the sides of[收稿日期] 2018-12-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课题(8170274)[作者简介]王 瑜(1987 —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儿童淋巴瘤诊治方面的研究。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位片,脑电图,血气分析(必要 □输血医嘱(必要时)
时)
□其他医嘱
□静脉插管术(条件允许时)
重点医嘱
□病原微生物培养(必要时) □输血医嘱(必要时)
□眼底检查
其他医嘱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主要护理 工作
□宣教(血液病知识)
住院第3-5天
住院第6-25天
出院日
5
13
□ 根据初步骨髓结果制订治疗方 □上级医师查房,注意病情变
□其他医嘱
□抗菌药物(必要时)
临时医嘱:
□补液治疗(水化,必要时碱化)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其他医嘱
□肝肾功、电解质、凝血功能、血 临时医嘱:
型、输血前检查、NPM-ALK
□骨髓穿刺
□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超声 □骨髓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
(多部位)
传学、危险度分型相关基因检测
□头颅、颈胸部MRI或CT,脊柱侧 □血常规
成分输血 □控制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椎穿刺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
静脉插管同意书(条件允许时) 写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儿科血液病护理常规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饮食
□防治尿酸肾病(别嘌呤醇)
□抗菌药物(必要时)
□预防肺孢子菌肺炎(复方新诺
□补液治疗(水化,必要时碱化) 明)

□化
化疗
□住院医师完成病历书写
□ 患者家属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 □复查血常规
□ 重要脏器保护 □ 住院医师完成病程记录 □ 镇吐 □ 上级医师查房
□注意观察体温、血压、体重 等,防治并发症 □成分输血、抗感染等支持治疗 (必要时) □造血生长因子(必要时)

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并文献复习

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并文献复习

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并文献复习发表时间:2012-08-09T15:08:20.3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18期供稿作者:辛春雷[导读] 因此,需多地区研究的协作,加强随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辛春雷(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272100)【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024-02【摘要】目的提高对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认识,总结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报道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史、免疫组化等特征,复习相关文献。

结论 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以外周淋巴结肿大及高热等起病,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免疫组化表型,临床误诊率高,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手段。

国内外报道预后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淋巴结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占儿童淋巴瘤的10%-20%[1]。

Stein等于1985年首先报道,ALK阳性的ALCL 是2008年WHO分类确立的独立类型,是侵袭性较强的T细胞淋巴瘤。

我院自2004-2010年确诊的ALK+的ALCL共5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等分析如下并以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病例11例女性,12岁,主诉:反复发热2月,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1月。

2月来反复发热,体温39.0℃左右。

抗感染治疗不佳,且症状加重。

发热次数频繁,逐渐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

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CD68+、CD20-、CD3+、CD79a-、CD35-、MPO+、Lysozyme+、CD45RO+、CD21-。

入院查体:双侧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肝脾肋下未及。

骨髓形态学可见一类淋巴细胞侵犯骨髓,比例4%,不除外淋巴瘤侵犯骨髓。

我院会诊CD30+,ALK+、P80+、OCT-2-、CD43+、CD20-、CD3少数阳性、CD5-、LYSO散在阳性。

以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为首发症状的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以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为首发症状的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以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为首发症状的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王瑜; 蒋鑫萍; 常健; 曲超; 韩冬冰【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45)006【总页数】5页(P1432-1435,后插3)【关键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T淋巴细胞; 淋巴结活检; 骨髓免疫分型【作者】王瑜; 蒋鑫萍; 常健; 曲超; 韩冬冰【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肿瘤科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联合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省一汽总医院信息技术科吉林长春1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特殊亚型,于1985年由德国病理学家STEIN等应用Ki-1(CD30)抗体识别。

ALCL肿瘤细胞呈间变性,生长具有内聚性,且向淋巴结窦侵犯,多数ALCL患儿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蛋白。

根据肿瘤是否表达ALK分为ALK阳性ALCL和ALK阴性ALCL。

在临床上ALCL被分为原发性(系统性和皮肤)和继发性(由其他淋巴瘤转化而来)2种。

ALCL发病率较低,约占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其中以男孩多见,发病中位年龄约为10岁。

本文作者回顾性分析1例以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为首发症状的ALK阳性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由于ALCL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医生对其认识有限,误诊率高,本研究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ALCL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儿,女性,10岁,因“颈部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伴疼痛半个月”于2018年6月6日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肿瘤科进行治疗。

1.2 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患儿自入院前半个月,无意间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约鹌鹑蛋大小,伴触痛,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原颈部淋巴结较之前呈进行性增大,并发现右侧肿大淋巴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4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多形性的胞浆和马蹄形的细胞核,表达CD30抗原。

本病很大一部分患者与t(2;5)(p23,q35)相关,易位导致的ALK 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

因此2008年的WHO分类,进一步根据是否存在ALK基因的异常表达,将ALCL分为两个不同的疾病:ALK+ ALCL和ALK–ALCL。

ALCL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儿童淋巴瘤的10%~15%,并以男性占多数(男:女=1.5:1)。

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超过90%的患者为ALK+ALCL,而成人患者中仅40%~50%为ALK+ALCL。

二、适用范围经病理、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确诊为ALK阳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

不包括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等B组症状,侵犯淋巴结,极易发生淋巴结外侵犯,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一般症状:患者经常伴随B组症状,特别是高热。

大部分患者(70%)在确诊时已达Ⅲ~Ⅳ期。

2.淋巴结侵犯:巴结肿大约在90%的患者中出现,外周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是腹膜后淋巴结和纵隔肿物,淋巴结播散的方式既可为连续的,也可不连续,侵犯的淋巴结可为无痛性肿大,也可伴有红肿热痛。

3.结外侵犯:ALK+ALCL患者较其他亚型的NHL患者更多(60%患者)更早地出现包括皮肤、骨、软组织、肺在内的结外侵犯。

结外侵犯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软组织和皮肤:是最常出现的结外受累部位,可为多个或单个瘤灶,表现为皮下结节、大的溃疡、多发或弥漫的丘疹样红黄色皮损等。

(2)骨:骨侵犯也很常见,从小的溶骨性损害到骨瘤样的大瘤灶均可见。

(3)肺:肺部病变可为结节样或浸润样,其中约20%的患者伴有恶性渗出。

(4)骨髓:骨髓侵犯的患者不足15%,骨髓活检比骨髓穿刺阳性率更高。

用PCR的方法检测NPM-ALK可以在50%患者的骨髓中检测到肿瘤的微小播散。

(5)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在诊断时很少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多见于晚期患者。

CNS疾病可以表现为脑膜侵犯(通过在脑脊液中找到ALCL细胞确诊)和(或)出现颅内肿物。

(6)其它部位:睾丸受累在ALCL极为罕见,胰腺,肾脏,肝脏,肠道的侵犯也较少见。

4.高细胞因子血症:本病比其他类型的淋巴瘤更易出现高细胞因子血症(hypercytokinemia),甚至引发炎性因子风暴和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

(二)实验室检查1.病理(1)病理特点和分型:本病为肿瘤细胞强表达CD30,在窦内生长的大细胞肿瘤。

这些肿瘤细胞大且具有多形性,通常有丰富的胞浆,有偏心的、马蹄型或肾型细胞核,核旁经常可见嗜酸性区域,这些肿瘤细胞被称为标志性细胞(hallmark cells),出现于所有ALCL的形态学亚型中。

尽管典型的标志性细胞为大细胞,但也可见到形态相似的小细胞。

ALK+ALCL具有广泛的形态谱,各亚型均伴有程度不同的炎性背景。

2008年WHO分类中描述了五个主要的形态学亚型:①普通型(common pattern):约占60%。

由前述具有标志性细胞特点的多形性大肿瘤细胞为主组成。

当淋巴结结构没有完全破坏时,肿瘤特征性地在窦内生长,也可侵犯付皮质区。

类似癌样的粘附样生长方式很像转移瘤。

②淋巴组织细胞型(lymphohistiocytic pattern,LH)-ALCL:约占10%。

其特点是肿瘤细胞经常比普通型的小,丛集于血管周围。

肿瘤细胞中混有大量反应性的组织细胞,特点为有细颗粒的嗜酸性胞浆,和小、圆、形态一致的细胞核。

伴有数量不等的浆细胞。

组织细胞可以遮盖肿瘤细胞,还可见到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的现象,故易误诊为反应性组织细胞病。

诊断的关键是免疫组化染色使用CD30和ALK抗体,可以凸显散在于组织细胞中的、易集中于血管周围的肿瘤细胞。

③小细胞型(small cell pattern,SC)-ALCL:约占5%~10%。

小到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占绝大多数,有不规则的细胞核和丰富的胞浆。

标志性肿瘤细胞散在其中很难检测到。

但血管周围分布的标志性细胞有助于诊断。

小的肿瘤细胞CD30染色可仅为弱阳性,ALK染色常仅限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核阳性。

这组病人易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混淆。

④霍奇金样型(Hodgkin-like pattern,HL)-ALCL:约占3%。

其形态特点很象结节硬化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CD15的表达非常罕见,但有PAX5异常表达时对HL-ALCL的诊断是个挑战。

⑤混合型(composite pattern):约占15%。

在单一淋巴结中可见到不只一种形态类型。

注:能够识别变异的病理亚型非常重要,否则有误诊的可能。

复发患者的形态学特征也可以与原发时不同。

(2)免疫表型: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高尔基体区域CD30染色阳性,大的肿瘤细胞染色最强,小的细胞可为弱阳性。

肿瘤细胞表达一个或多个T细胞抗原,还有部分患者由于丢失了T细胞抗原而成为“裸细胞(null cell)”表型,但在基因水平可以找到其来源于T细胞系的依据。

由于T细胞表型与裸细胞表型相比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别,故将两者视为同一疾病。

CD3在超过75%的病例中为阴性,CD2,CD5,CD4在70%的患者中为阳性,CD8常为阴性,2/3患者CD43阳性。

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CD45和CD45RO,并强烈表达CD25。

大部分ALK+ALCL患者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和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颗粒酶B(granzyme B),穿孔素(perforin)。

EBV编码核糖核酸(EBV encoded RNA,EBER)和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阴性。

多数有t(2;5)/NPM-ALK易位的患者,ALK的免疫组化染色特征性地出现在胞浆、细胞核和核仁中。

这是由于NPM 不停地穿梭于核仁与胞浆之间,作为载体将新合成的蛋白质运转至核仁。

NPM带有寡聚功能的结构域,正常情况下会发生自身的寡聚,也可以与NPM-ALK形成异聚体,从而导致NPM-ALK蛋白在核内的聚集。

ALK还可以与其它伙伴基因易位,目前报道的包括染色体1,2,3,9,17,19,22,均可导致ALK的异常表达,ALK免疫组化染色可分布在胞浆、胞核或包膜等不同区域。

较为常见的有t(1;2)(q25;p23),表达TPM3-ALK蛋白,ALK染色局限在肿瘤细胞的胞浆,并且细胞膜的染色更强。

较为罕见的t(2;17)(p23;p23),表达CLTCL-ALK蛋白,由于融合蛋白中的网格蛋白重链蛋白参与了囊泡表面网格蛋白衣的构建,显示出独特的颗粒状胞浆染色模式。

位于Xq11-12的MSN基因被证实为一个新的ALK融合基因,特点是ALK染色局限于细胞膜。

而其它的易位,ALK染色在胞浆,包括由t(2;3)(p23;q11),inv(2)(p23q35),t(2;19)(p23;p13),t(2;17)(p23;q25),t(2;22)(p23;q11_2)and t(2;9)(p23;q33)导致的TFG-ALK,ATIC-ALK,TPM4-ALK,ALO17-ALK,MYH9-ALK,TRAF1-ALK。

(见附表1)2.血常规ALCL患者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增高、CRP增高均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特别是病理为小细胞亚型的患者,侵袭性强,可侵犯骨髓和外周血,出现白血病的表现。

3.骨髓常规ALCL骨髓侵犯的患者不足15%,通过骨髓活检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获得比骨髓穿刺更高的阳性率。

少数小细胞亚型的患者侵犯骨髓达到白血病阶段,可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查。

还有少数患者可在骨髓中见到噬血现象。

4.流式细胞检查有研究者对19名ALK+ALCL的肿瘤组织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特点为:肿瘤细胞常较大,CD45bright,在CD45/SSC 点图中,有许多细胞甚至多数细胞落入单核细胞的区域。

所有患者CD30和CD45阳性。

T细胞抗原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CD2,67%;CD7,60%;CD3,45%;CD4,33%;CD5,14%;CD8,14%。

因此,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本病的免疫核型检测,但需要注意肿瘤细胞有可能落到淋巴细胞门以外,以免漏诊。

此外,有的病例还表达CD13,CD56等,因此需要注意与其它类型的白血病相鉴别。

5.影像学检查患者进行治疗前需进行全身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受累部位,完成分期。

颈部、胸部、腹部、盆腔CT作为分期的依据应常规检查。

对有骨受累表现的患者(如骨痛,肿胀等)可做骨扫描检查。

如患者有CNS受累的症状或表现,应进行头颅MRI 或CT扫描。

近年来,PET/CT已逐渐成为本病分期和再评估的重要工具。

6.微小播散和微小残留病检测有报道,ALK+ALCL患者治疗前骨髓及外周血中微小肿瘤播散(MDD)和治疗后仍有微小肿瘤播散(MRD),均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

由于儿童90%的患者均为NPM-ALK基因融合所致,只有少部分患者是ALK基因与其它伙伴基因异位融合所致,故通常采取RT-PCR的方法检测患者骨髓和(或)外周血中NPM-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来检测和监测患者的MDD和MRD。

但在决定使用此方法前,需先观察患者病理ALK的染色分布,如果ALK的阳性染色不是核浆分布,提示ALK的伙伴基因不是NPM,那么监测NPM-ALK融合基因就失去了意义。

需先采用二代测序等方法明确ALK的伙伴基因,再通过二代测序或RT-PCR的方法来监测MDD和MRD。

(三)儿童ALK+ALCL的诊断标准1.病理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仍是重要的确诊依据。

首先需要获得足够大的活检样本以完成淋巴瘤的全面分析,包括染色体分析,FISH和分子基因学研究。

这些检查对于ALCL与反应性或其它良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以及非淋巴起源的恶性疾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

S侵犯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侵犯:(1)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个/μL,并以肿瘤细胞为主,同时红细胞:白细胞≤100:1;或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个/μL,其中肿瘤细胞所占比例高于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2)颅神经麻痹,即使脑脊液中无肿瘤细胞、颅脑MRI/CT未发现占位性病变;(3)CT/MRI可见脑、脊髓或脑、脊膜病变;(4)脊柱骨破坏或椎旁侵犯引起排尿异常、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3.肿瘤缓解诊断标准(1)完全缓解(CR):通过查体和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瘤灶全部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