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该如何治疗
可能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 ,多数副作用在治疗后可逆转。
免疫治疗
概述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 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对于弥漫 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通
常与化疗联合应用。
常用药物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治 疗药物,它针对B细胞表面的
CD20抗原,帮助免疫系统识别 和攻击癌细胞。
0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该如何治疗
汇报人: 日期:
策略 • 新兴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 • 治疗的副作用和管理 • 案例分析和讨论
01
介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定义
01
弥漫性
表示淋巴瘤细胞弥漫分布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而不是形成结节
或肿块。
02
大B细胞
案例二:二线治疗策略应用的患者
二线治疗方案选择
VS
• 对于一线治疗失败或复发的弥漫性 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二线治疗方 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可以选择的二线治疗方案 包括R-ICE(利妥昔单抗、异环磷 酰胺、卡铂和依托泊苷)方案、 DHAP(地塞米松、高剂量阿糖胞 苷和顺铂)方案等。这些方案通常 具有更高的化疗强度和毒性,需要 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年龄、并 发症等因素。
流程
首先,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能够识别癌细胞的 CAR(嵌合抗原受体)。然后,将改造后的CAR-T细胞回输给患者。
疗效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CAR-T细胞治疗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长期缓解。
靶向治疗
原理
靶向治疗是针对癌细胞特定的分 子靶点进行治疗的方法。对于弥 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些关键的 分子靶点,如BCL-2、BCL-6等, 已经被识别出来,并成为靶向治 疗的候选目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瘤。
DLBCL主要起源于B淋巴细胞,其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对于诊断和治疗DLBCL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变异。
1.1 细胞形态学DLBCL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是淋巴瘤细胞在病变组织中弥漫分布,并呈现出巨细胞样、高度多形性和大核染色质的特点。
细胞核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细胞质丰富。
1.2 免疫表型DLBCL的免疫表型呈现高度异质性。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LBCL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22等),而不表达原始淋巴细胞抗原(如CD10、CD5等)。
此外,还存在一部分DLBCL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生发中心相关抗原(如BCL6),这些表型特点有助于对DLBCL的鉴别诊断。
1.3 遗传学变异DLBCL的遗传学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BCL6、MYC、BCL2等,这些突变与DLBCL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常见的3q27(BCL6)、8q24(MYC)和18q21(BCL2)等位置的变异,这些染色体异常也与DLBCL的预后有关。
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DLBCL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学特征等。
2.1 年龄年龄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年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而老年患者的预后较差。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存在更多的合并症、耐受治疗能力差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2.2 临床分期DLBCL的临床分期是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早期分期(如Ⅰ和Ⅱ期)的DLBCL患者预后较好,而晚期分期(如Ⅲ和Ⅳ期)的患者预后较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精选全文完整版
Riedell PA, Smith SM. Cancer. 2018 Dec 15;124(24):4622-4632.
BT作K依用赖机的制NF-κB激活对淋巴瘤细胞生存发挥关键作用
B细胞受体(BCR)信号传导对B细胞存活的调节
双侧乳腺扫查:
双侧乳腺扫查:
双乳腺体层不厚,回声欠均匀,导管未见明显扩张。
双乳腺体层不厚,回声欠均匀,导管未见明显扩张,
右乳11-12点钟方向腺体层内一片状低回声区,范围约 右侧乳腺腺体层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37×14m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
左乳11-3点钟方向腺体层内见片状低回声区,长径超出
髓质分界欠清,CDFI内可见短杆状血流信号。
右侧腋窝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淋巴结。
病理病理
2021年3月5日病理(左乳肿块穿刺物)HE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符合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倾向弥漫 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来源。免疫组化:CD45(+),CD20 (+), PAX-5 (+), CD79a (+), CD21 (+), CD10 (-) , CD5 (-) , CD3 (-) ,MUM-1 (-) ,Bcl-6 (+) , Bcl-2 (+,>70%), C-Myc(+40-50%),CyclinD1 (-) ,CD30 (-) ,TdT (-) ,Syn (-) ,CgA (-) ,MPO(-) ,Ki-67(+, 约70%),
N=10 5 (50%) / 1 (10%) / 4 (40%)
3/10 (30%) 7/10 (70%) 8/10 (80%) 7/10 (7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该如何治疗
化疗方案
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R-CHOP方 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
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和 CHOE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 +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强的松)
。
放疗范围
早期患者通常仅需受累区域淋巴 结放疗,而不需要全身放疗。
晚期治疗
01
02
03
晚期治疗原则
晚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瘤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必 要时辅以放疗和自体造血 干细胞移植。
放疗可以缩小肿瘤,减轻症状 ,并提高生存率。
放疗的副作用包括疲劳、皮肤 损伤、骨髓抑制等,但大多数 情况下是可控的。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 攻击肿瘤的治疗方式,通常用于治疗 某些类型的淋巴瘤。
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包括免疫反应、过 敏反应等,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可控的 。
免疫治疗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细胞 因子和免疫调节剂等,它们可以增强 免疫细胞的活性或阻止肿瘤细胞逃避 免疫攻击。
适量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 、太极等,增强体质。
良好的作息习惯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 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康复训练与护理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如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等 ,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包括日常护理、病情监测、预防感染等方面的知识,帮 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THANKS
谢谢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诊断 • 治疗方式 • 治疗方案的选择 • 治疗效果与预后 •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康复
01
诊断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
常见变异型 中心母细胞DLBCL 免疫母细胞DLBCL 间变性DLBCL 少见形态变异型 分子亚型 生发中心B细胞样 活化B细胞样 免疫组化亚型 CD5+DLBCL 生发中性B细胞样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
DLBCL亚型 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型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 原发性皮肤DLBCL 老年EBV+DLBCL
大体检查
淋巴结结构大部或全部被均质鱼肉状的瘤组织所取代。偶尔病变只局部生长。 可出现出血坏死。 结外DLBCL长形成瘤块,伴有或不伴有纤维化。
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形态学
典型的表现是正常的淋巴结结构或结外组织被弥漫性的肿瘤组织取代。病变可以累及整个或部分淋巴结,也可以累及整个或部分淋巴结,也可以仅见于滤泡间区,但累及淋巴窦不常见。 淋巴结周围组织常有浸润,可见宽的或窄的硬化性纤维条带。 DLBCL是由转化的大淋巴细胞组成,细胞形态存在不同的变异,从而分为不同的形态学变异型。
Bcl-2
Bcl-6
CD10
生发中心细胞 CD10+ or BCL6+ and MUM1-
非生发中心细胞 (生发中心后的B细胞) CD10- and MUM1+ or CD10- and BCL6-
IHC确定DLBCL细胞起源
CD10
BCL6
MUM1
只要CD10+ /只有BCL6+
基因分型
免疫母细胞DLBCL
绝大多数细胞(>90%)是免疫母细胞,其特点是单个中位核仁,细胞大,胞质较丰富,嗜碱性。有时伴有浆细胞分化。中心母细胞的含量<10%。
间变性DLBCL
细胞大,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异型多核,有的类似于RS细胞。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貌似癌,也可沿淋巴窦生长。
弥漫性大B淋巴瘤临床实验
弥漫性大B淋巴瘤临床实验一、概述弥漫性大B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B细胞系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
本文将探讨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临床实验,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二、病因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病因复杂,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病毒感染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其中,B 细胞的活化异常、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
三、临床表现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进行性无痛性肿大淋巴结、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肝脾大、贫血、乳酸脱氢酶升高等系统性症状。
临床症状的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十分重要。
四、实验室检查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和免疫组化等。
血液学检查可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异常。
骨髓检查有助于确定病情分期、评估预后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淋巴结活检是诊断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关键检查手段,可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确定病理类型。
免疫组化检查可对淋巴瘤细胞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五、诊断诊断弥漫性大B淋巴瘤需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CT、PET-CT)、淋巴结活检、骨髓活检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淋巴瘤亚型及其他恶性肿瘤,确保准确诊断。
六、治疗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方案通常采用CHOP或R-CHOP等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放疗常用于局部病灶的治疗。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一线治疗或复发/难治性病例的救治手段。
七、预后与复发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PI)、淋巴结肿大范围、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等。
弥漫大B淋巴瘤全
男,64岁
来源:CT imaging of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tumors, DOI: 10.1594/ecr2018/C-2682
4. 鉴别诊断
2. 神经鞘瘤 腹膜后神经鞘瘤起源于腹膜后神经组织,多为良性,偶有恶性,2040岁多见 肿瘤好发部位多见脊柱两侧盆腔骶前等神经组织丰富部位 囊变多见,可见出血 强化较多样,均匀或不均匀中等强化,也可出现不均匀的间隔样强化, 实性成分进行性延迟强化 靶征,中心较边缘强化显著,具有特征性
在某些患者进行放疗;
初始大肿块(>7.5 cm) 部位放疗
R-CHOP 方案 6 个疗程 ± 受累野放疗
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 巴瘤
R-CHOP 方案或 RDA-EPOCH 方案
初始大肿块(>7.5cm) 部位放疗
5. 治疗
对于高龄或不适合标准化疗的患者 R-GemOx、 RminiCHOP、 RCDOP、 R-CEPP、 R-GCVP 等 或靶向治疗为主的方案
感谢观看
汇报 : XXX
02. 病理学检查
肿瘤细胞为大的转化淋巴细胞,体积在不同的病例或同一病例中可有很大不同, 核大于反应性组织细胞的核。但在一些病例中,核中等大小,造成与Burkitt(伯基 特)样淋巴瘤鉴别困难。核呈圆形、锯齿状或不规则折叠,染色质空泡状或粗颗粒 状,常有核仁,大小不等、嗜碱或嗜酸性、一个或多个。胞浆中等量或丰富,可 透明、淡染或嗜双色。 一些病例中的瘤细胞呈浆细胞样:嗜碱性、嗜派洛宁,伴有淡染的核周高尔基空晕。 可有嗜碱性胞浆碎片,与炎症反应中的"浆细胞小体"不易区分。可见类似于R-S细 胞的多叶核细胞或奇异细胞。核分裂像易见。
疑难病例讨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专家指导
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 活化B细胞样(ABC) 免疫组化亚群
CD5+ DLBCL 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
DLBCL亚型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DLBCL
原发性CNS DLBCL 原发性皮肤DLBCL,腿型 EBV阳性老年DLBCL
两种交界性(灰区)淋巴瘤:
多为临床III-IV期
专业资料
5
WHO的2008年分类中,根据组织形态学改 变将DLBCL分为:
中心母细胞型
免疫母细胞型
间变型
特殊的少见亚型如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 大B细胞淋巴瘤和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等。
专业资料
6
DLBCL ,NOS
常见形态学变型
免疫母细胞性 中心母细胞性
变异性
罕见形态变异型
–有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中间特点的B细胞淋巴瘤 –有DLBCL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中间特点的B细胞淋巴瘤
专业资料
其他DLBCL
原发性纵隔(胸腺) DLBCL 伴慢性炎症的DLBCL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ALK阳性DLBCL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
起自HHV-8相关多中型 Castleman病的DLBCL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DLBCL简要介绍 DLBCL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
DLBCL的治疗推荐
专业资料
9
非生发中心DLBCL
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 免疫母细胞
抗原刺激
干细胞 前B细胞
生发中心
B1细胞
中心细胞
滤泡母细胞
中心母细胞
生发中心DLBCL
专业资料
淋巴结
浆细胞
边缘带细胞பைடு நூலகம்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课件
其他类型的淋巴瘤
如小细胞淋巴瘤、滤泡性 淋巴瘤等,需要通过病理 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进行鉴别。
其他恶性肿瘤
如转移性肿瘤或其他恶性 肿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
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 能导致淋巴结肿大和炎症 反应,需要与弥漫大B细胞 淋巴瘤进行鉴别。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免疫学研究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特征、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为开 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细胞遗传学研究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细胞遗传学研究 ,揭示了其恶性转化的根本原因。
临床研究进展
1 2
诊断与分期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和分期系统的 不断改进,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病情评估的精 细化。
遗传学改变
染色体易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是染色体易位,主要涉及B细胞受体 信号通路的基因重排。这些重排影响了B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促进了肿瘤 的发生。
基因扩增或缺失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还可能涉及基因的扩增或缺失,如bcl-2、bcl-6等基因的扩 增或缺失。这些基因的扩增或缺失影响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存活。
0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方案
01
02
03
04
化疗
以CHOP方案为基础,采用联 合化疗药物治疗。
放疗
局部放疗可缓解肿瘤相关疼痛 及压迫症状。
靶向治疗
利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对弥漫 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较好疗效
。
免疫治疗
采用抗体药物、细胞因子等免 疫调节剂治疗。
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方案
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方案引言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瘤。
尽管近年来针对DLBCL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和难治性疾病。
因此,寻找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复发难治性DLBCL的弥漫大B方案。
弥漫大B方案的背景DLBCL是一种快速生长、高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增生、内脏器官浸润等症状。
传统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虽然一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但仍有约4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和难治性疾病。
弥漫大B方案的特点弥漫大B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组合应用,力求提高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生存率。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在剩余行多次治疗后,DLBCL表现出对孕激素类药物的敏感性。
因此,弥漫大B方案中常常会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和地塞米松,来增强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在DLBCL的治疗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使用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和里特单抗,可以选择性地靶向DLBCL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3.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治疗手段,对于复发难治DLBCL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包括CAR-T细胞疗法和免疫调节剂等。
CAR-T细胞疗法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使其能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 辅助治疗弥漫大B方案还包括辅助治疗,如纠正贫血、保护心脏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这些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整体疗效。
弥漫大B方案的优势和前景该方案综合应用了多种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这种综合治疗方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增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
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的加速将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医疗 行业带来更多的治疗手段和商业机会。
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随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患者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心理支持 来应对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4
并发症与风险
感染
机会性感染
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病原体,如细菌、 病毒和真菌等。
脓毒症
严重感染可引发脓毒症,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要紧急 治疗。
感染相关性死亡
感染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第二肿瘤
治疗相关性第二肿瘤
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可能增加患者罹患第二 肿瘤的风险,如急性髓系白血病、肺癌等。
全身症状
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常见于疾病进展期 。
结外病变
可累及淋巴结以外的器官,如胃肠道、骨骼、中 枢神经系统等,引起相应症状。
实验室检查
01
血常规
常有轻至中度贫血,白细胞可增 多、正常或减少,血小板可减少 。
血生化
02
03
免疫学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与肿瘤 负荷有关,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 一。
免疫抑制与第二肿瘤
免疫抑制状态可能促使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监测与预防
定期监测和及时干预是降低第二肿瘤风险的关键。
其他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进而引发自身免疫 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代谢综合征
淋巴瘤及其治疗可能影响患者的代谢状态,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如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用药指导
教育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包括化 疗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并告知 可能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此分型对新靶点药物的疗效具有预测价值:雷利度胺 治疗复发难治性DCLBL,硼替佐米联合EPOCH-R治疗 复发DLBCL时,ABC的疗效及预后均明显优于GCB。但 基因表达谱尚无法普遍临床使用的情况下,免疫组化 法测得的分类指导临床是否合适仍有争议。
病理分型
2008年的WHO分类将DLBCL分为非特指型 DLBCL(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NOS),特殊型 DLBCL两大类,包括: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CB/ABC,形态学变形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皮肤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不论期别,睾丸淋巴瘤化疗后应给予阴囊放疗 (25~30Gy)。
治疗原则—Ⅲ、IV期
年轻(≤60岁)低危(aaIPI0~1分): 6~8周期R-CHOP
年轻高危(aaIPI≥2分):目前尚无标准 方案,推荐 6周期R-CHOP或利妥昔联合 强化方案化疗;CR患者可行ASCR巩固治 疗。(2B类推荐)
胞淋巴瘤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
分子诊断
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myc和bcl-2基因异常十分 重要,myc重排提示R-CHOP疗效不佳,CNS复 发风险大;bcl-2基因异常,即t(14;18)易 位提示常规化疗预后不佳,但加用利妥昔单抗 能消除bcl-2的不良影响;同时发现myc重排和 bcl-2异常称为“双重打击DLBCL”,往往侵袭性 更强,预后极差,R-CHOP及干细胞移植也无 法改善预后,应寻求其他方案治疗,但尚无标 准。推荐:R-CODOX/IVAC交替方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该如何治疗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后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部 浸润扩散转移现象,而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的治疗,临床建议, 淋巴瘤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如果有合适的移植捐 赠者,可接受大剂量的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如果有 可能,移植前在复发第一时间接受补救治疗,以尽可能获得 第二次完全缓解。 • 如果临床上患者对补救化疗敏感的话,大剂量的化疗和自 体干细胞移植一般可使约40%的患者实现带癌生存,提高患 者的中位生存期。如果患者在复发后没有合适的移植捐赠者, 可对患者进行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措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该如何治疗
•
临床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一 种常见的类型,属于高度恶性淋巴瘤,临床预后较差, 应注意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常规可首选手术治 疗,手术治疗可最大限度切除原发癌肿,避免癌细胞 术后复发转移,不过淋巴瘤大多发生了局部的浸润扩 散转移,手术切除的几率较小,因此临床并不建议实 行手术治疗。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对化疗较为敏感, 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化疗目前的标准是包括 6-8个疗程的联合化疗方案,化疗药物可包括有环磷 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等,尽可能提高化 疗疗效,减轻化疗毒副反应。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简称DLBCL)是一种恶性淋巴组织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最常见亚型,占据了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0%。
治疗DLBCL的策略通常是多学科团队合作,涵盖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
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控制和消除肿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常见的DLBCL治疗策略:1.化疗:化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给予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常用的方案包括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和DA-EPOCH-R(达博西汀、阿糖胞苷、顺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
根据DLBCL的病情和病理学亚型,可以适当调整化疗的方案和剂量。
2.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DLBCL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其中,抗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里扎单抗)是常用的免疫疗法,在化疗中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
CAR-T细胞疗法也是一种新兴的免疫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来识别和杀死DLBCL细胞。
3.放疗:放疗通常用于局部病灶的治疗,可以退缩肿瘤、预防转移以及降低复发率。
放疗常常在化疗之后进行。
4. 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ASCT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没有完全缓解或复发的DLBCL患者。
在ASCT中,患者的干细胞会提前收集,然后高剂量的化疗药物会清除患者体内的癌细胞,最后再将干细胞移植回患者体内,帮助恢复骨髓功能。
5.靶向治疗:一些特定于DLBCL细胞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在临床试验中得到研究。
例如,利妥昔单抗结合一种名为柔纳曲单抗的抗体,可以选择性地杀死DLBCL细胞。
治疗DLBCL的策略通常是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肿瘤的分子特征和病理类型。
同时,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pt精选课件
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分数越高预后越差。
02
细胞遗传学异常
某些特定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如MYC基因重排、TP53基因突变等)与
DLBCL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03
治疗反应
患者对一线治疗方案(如R-CHOP方案)的反应情况也是评估预后的重
要因素之一。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而疾病进展(PD)或稳定(SD)的患者预后较差。
手术操作规范流程介绍
完整切除肿瘤,并清扫周围淋巴结。
彻底止血,逐层关闭切口。
并发症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01
并发症预防措施
02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术中损伤。
03
并发症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1
加强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并发症处理方法
2
3
出血:立即给予止血药物,必要时再次手术止血 。
评估结果解读
通过对评估结果的解读,可以了解患者在生理、心理、社 会功能和情感等方面的状况,为后续治疗和心理干预提供 依据。
评估工具的优势与局限性
介绍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的优势,如客观性、可重复性等, 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如文化差异、个体差异等。
家属参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家属在心理支持中的角色
强调家属在患者心理支持中的重要作用,包 括提供情感支持、协助患者应对压力、参与 治疗决策等。
免疫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淋巴结或外周 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有助于 DLBCL的诊断和分型。
采用PCR、FISH等技术检测DLBCL相关基 因(如MYC、BCL2等)的异常表达或突变 情况,可为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朱雄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是一种大B淋巴细胞弥漫性恶性增生性 疾病,瘤细胞核的大小至少2倍于正常小 淋巴细胞核或大于巨噬细胞(组织细胞) 核。 DLBCL常见,约占NHL的30%-40%。
Bcl-6
Bcl-6
CD10
CD10
免疫表型(二) GC和GC后B细胞分化抗原
GC后相关抗原:MUM1/IRF4 VS38C CD138 MUM1/IRF+(50-75%) VS38C+和CD138+(少)
MUM1
MUM1
VS38c
CD138
VS38c
免疫表型(二)
依据bcl-6、CD10、MUM1/IRF4和CD138,可 将DLBCL区分为三类 GC B细胞型: bcl-6+和/或CD10+/MUM1-/CD138晚GC或早GC后B细胞型: bcl-6-、CD10-/+/MUM1+/CD138GC后B细胞型: bcl-6-、CD10-/MUM1+/CD138+
MLBCL
形态学: 瘤细胞大,胞浆丰富、淡染或透明 间质内胶原纤维增生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 CD30+(约70%病例,反应弱) sIg-,cIg遗传学: MAL基因过度表达 RER基因扩增 +9p
CD20
CD3
Ki-67
CK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
临床特点
任何年龄,但高峰年龄50-70岁,男稍多于女 淋巴结肿大 40%位于结外(GI,皮肤,CNS,骨,软组织和各种 脏器) 大多数临床Ⅲ-Ⅳ期 5年生存率47% 预后与年龄、临床分期、活动状态和LDH有关
形态学
瘤细胞:中心母细胞 免疫母细胞 多叶核细胞 浆母细胞 偶尔上皮样、印戒细胞样、梭形等 生长方式:弥漫浸润 间质:纤维化、坏死 反应性T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
CD20
免疫表型(一)
CD79a:除表达ALK全长DLBCL一般不 表达,其余DLBCL均表达CD79a Ig:大多数DLBCL表达sIg,常为IgM/G 免疫母细胞性和浆母细胞性DLBCL 可表达cIg 原发性纵隔(胸腺)DLBCL不表达Ig
免疫表型(二) GC和GC后B细胞分化抗原
GC相关抗原:bcl-6和CD10 bcl-6+(60-80%) CD10+(30-40%) bcl-6+/CD10+—GC免疫表型 bcl-6+/CD10-:bcl-2+ 起自FCC bcl-2- 组织发生有争议
好发于成人,无性别差异 结外(CNS,皮肤,肺,肾,肾上腺, 骨髓) 无肿块形成,无白血病性播散 少数患者伴噬血细胞综合征 高度侵袭,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IVLBCL
形态学: 瘤细胞位于小血管(终末小动脉、小静脉、毛 细血管和血窦)腔内,可伴有纤维性血栓 瘤细胞大,核空泡状,核仁显著,核分裂象多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 CD30-/+,CD5-/+,CD10-/+ CD29-,CD54-,CD11a-,CD18遗传学 无特殊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脓胸相关性原发性淋巴瘤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Mediastinal〈thymic〉Large B-Cell Lymphoma,MLBCL)
好发于30-40岁女性 纵隔巨大肿块 播散时累及肾、肾上腺、肝、胰、肺和 性腺等,但不累及淋巴结(除偶尔锁骨 下淋巴结) MACOP-B治疗后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5年生存率达60%
形态学变型
中心母细胞性 免疫母细胞性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 间变性 罕见变型 浆母细胞性 表达ALK全长DLBCL
CB
IB
T/H R
CD20
ALBCL
CD20
ALBCL
PB
ALK全长
ALK-1Biblioteka 免疫表型(一) 全B细胞抗原
CD45(LCA): 绝大多数DLBCL表达CD45 少数免疫母细胞性、间变性或表达ALK全长 DLBCL弱表达或不表达 浆母细胞性DLBCL常不表达 CD20:除浆母细胞性和表达ALK全长DLBCL 不表达外,大多数表达CD20 PAX5/BSAP:同CD20
CD5
p53
p21
Bcl-2
免疫表型(三) 预后相关标记物
Ki-67 阳性细胞数>60%或>80%预后差 p27、cyclin D3、CD44V6和caspase B表达 预后差 Rb 阳性细胞数>80%预后差 bcl-6和CD10表达预后好
Ki-67
遗传学
Ig基因重排 染色体易位 t(3;14)(q27;q32) BCL-6 t(14;18)(q32;q21) BCL-2 t(8;14)(q24;q32) c-MYC 染色体扩增 REL,MYC,BCL,GLI,CDK4,MDM2
CD20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
好发于青年或中年男性 胸水、腹水、心包积液 无明显肿块形成,偶累及GI和软组织 HHV8/KSHV和EBV共同感染 无论治疗与否,预后极差
PEL
形态学: 渗出液离心沉淀物制片见瘤细胞大,免疫母 细胞性或浆母细胞性,明显异型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sIg-,cIgIRF4+,CD138+/-,CD30+,EMA+ 遗传学 +12,+X EBER-1(+)
遗传学
基因印记表达 GC B细胞样DLBCL 存在正在突变的IgVH基因 表达CD10 可能有t(14;18) 活化B细胞样DLBCL
遗传学
Shipp等(2002)对GC B细胞样和活化B细 胞样两组DLBCL用CHOP方案治疗显示前 者5年生存率(70%)显著比后者(12%)好。
DLBCL的临床亚型
脓胸相关性原发性淋巴瘤 (Pyothorax-Associated Primary Lymphoma,PAL)
主要发生于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导致慢性 脓胸患者 附加潜伏性EBV感染,但患者无免疫缺陷 胸腔内的巨大肿块 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PAL
形态学: 瘤细胞大,免疫母细胞样,可有浆细胞分化 免疫表型: LCA+,CD20+(弱)CD79a+,cIg+ 偶可异常表达T细胞标记(CD2,CD3,CD4) NSE+ 遗传学 EBER-1、2(+)
免疫表型(三) 预后相关标记物
CD5 10%表达CD5,患者多为老年,常累及 结外(尤其骨髓和脾),预后差 bcl-2 30-60%表达bcl-2,其中20-30% t(14;18), 其余bcl-2基因扩增,阳性细胞数>50%预后差 survivin 60%表达survivin,预后差 p53 20%表达p53,与该基因突变有关,p53+/p21预后差 另30-40%表达p53与野生型p53 积聚有关, p53+/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