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评价标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评价标准解析一、引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近三分之一。
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准确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评价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二、病理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医生通过对淋巴瘤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系统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为多种亚型,包括生发中心型、活化B细胞型等,这些亚型的诊断也需要病理医生的准确判断。
三、临床分期标准临床分期是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目前常用的临床分期系统是Ann Arbor分期系统,该系统根据淋巴瘤病变的范围和是否伴有全身症状进行分期。
此外,国际预后指数(IPI)也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分期标准,它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和结外受累数目等因素对预后进行评估。
四、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是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目前常用的疗效评价标准包括国际工作组(IWG)疗效标准和Lugano疗效标准。
IWG疗效标准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肿瘤的大小和代谢活性,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
而Lugano疗效标准则更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不确定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等四种情况。
五、生物标志物评价标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标志物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例如,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或突变状态,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此外,循环肿瘤DNA(ctDNA)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也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该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1. 病理学特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或外部淋巴组织中存在大量异常的B细胞。
该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弥漫性生长模式:肿瘤细胞在淋巴结或其他组织中弥漫分布,没有明显的结节形成。
(2)大细胞形态特征: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质呈绒毛状,核仁明显,胞浆丰富。
(3)核分裂象:肿瘤细胞中常见核分裂象,反映其高度增殖活性。
2. 免疫表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在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常见免疫标记物有以下几个:(1)CD20:阳性表达率高达90%以上,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异性标记。
(2)CD79a:阳性表达率高,也是本病的特异性标记。
(3)CD3:常见阴性,可以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鉴别。
(4)CD10和BCL6:阳性表达率较高,提示较好的预后。
(5)Ki-67:高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活跃程度有关。
3. 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变异在引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Bcl-6、c-Myc和Bcl-2等基因异常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克隆性IgH基因重排也是该病的常见遗传学异常。
4. 临床表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包括以下症状和体征:(1)肿块或肿大淋巴结:常见的首发表现是局部淋巴结肿大、无痛。
(2)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等,提示疾病进展和系统性受累。
(3)其他表现:肝脾肿大、黄疸、骨髓受累等。
5. 诊断标准根据以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标准为:(1)病理学特征:存在弥漫性生长模式、大细胞形态和核分裂象。
(2)免疫表型:CD20和CD79a阳性,CD3阴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简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占据了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大部分。
它是一种恶性淋巴瘤,来源于B淋巴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
DLBCL通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疲劳、发热等症状。
其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但通过基因分型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病的发展、预后和治疗方案选择。
基因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基因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分子亚型分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进行分子亚型分型。
根据基因表达谱的不同,DLBCL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亚型: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non-GC)亚型和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亚型。
非生发中心亚型的DLBCL患者预后较差,而生发中心亚型的DLBCL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因此,分子亚型分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遗传变异分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遗传变异分型可以通过检测某些关键基因的突变来进行。
例如,突变在BCL2、MYC和BCL6基因中是常见的,它们分别编码抗凋亡蛋白、转录因子和抑制剂。
这些遗传变异可以影响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转录调控,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通过遗传变异分型,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免疫组化分型免疫组化分型是基于瘤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来进行的。
根据CD20、CD10、BCL6和MUM1等标志物的不同表达,DLBCL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例如:CD20+、CD10+、BCL6+、MUM1-的亚型等。
不同的免疫组化亚型对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所不同。
通过免疫组化分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预测预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原创版】
目录
1.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概述
2.基因分型的意义和方法
3.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
4.基因分型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淋巴瘤类型,它起源于 B 淋巴细胞,特点是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侵犯全身淋巴结和脏器。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基因分型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基因分型是指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其基因突变类型和表达特征,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对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肿瘤特征,选
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主要包括 BCR(B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IGH(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TP53 基因突变等。
这些基因变异在不同的患者中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分型对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比如,对于携带 TP53 基因突变的患者,化疗疗效可能较差,需要考虑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
而对于 BCR 基因重排类型
的患者,化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对于病情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摘要: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简介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意义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方法4.基因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5.未来展望与挑战正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淋巴瘤,约占所有淋巴瘤的30-40%。
它起源于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上也存在一定挑战。
近年来,基因分型技术的发展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和表达模式,从而揭示不同亚型之间的生物学差异。
这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分子诊断和预后评估,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目前,基因分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免疫组化(IHC)方法: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分型。
2.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异常,如扩增、缺失或易位等,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提供依据。
3.基因表达谱(GEP)分析:通过对肿瘤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高通量检测,揭示不同亚型的基因表达特征。
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检测基因组DNA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提供遗传学依据。
基因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果。
例如,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存在一种称为“激活B细胞样”(ABC)的亚型,该亚型对蒽环类药物和利妥昔单抗治疗敏感。
因此,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有的分型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检测平台的稳定性、实验操作的重复性等。
其次,基因分型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仍需大量临床验证。
最后,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基础,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分型标志物。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及护理

03
治疗效果:靶向 治疗可提高治疗 效果,降低副作
用
04
治疗注意事项: 需根据患者病情 和药物特性制定
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原理:通过激活或
01 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以
对抗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效果:在弥漫性大
03 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具有显
著疗效,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单克
02 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
药物护理: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瘤的预防
4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吃蔬
01
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
02
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适当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
剂、细胞疗法等
免疫治疗副作用:可能引
04 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需
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瘤的护理
3障
碍
02
03
提供心理辅导,帮 助患者应对疾病带
来的压力和焦虑
04
倾听患者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
求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 决策,增强他们的
自主性
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瘤的治疗
2
化疗方案
化疗药物:如CHOP、R-CHOP等 化疗周期:通常为21天 化疗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性调整 化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化疗注意事项: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等
靶向治疗
01
靶向治疗原理: 针对肿瘤细胞特 有的基因或蛋白
质进行治疗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 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 简述:它是弥漫性增生的大B细胞恶性肿瘤,是一组异质性的侵袭性淋巴瘤,约占所有NHL的30%~40%, 是最常见的NHL类型。该肿瘤除原发于淋巴结,还可原发于结外任何部位,如纵膈、胃肠道、皮肤、骨 和脑等;也可以是其他惰性淋巴瘤发展和转化而来,称继发性的,如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6.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形态上难以区分,必需借助于免疫组化染色。严格意义上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T细胞或裸细胞性淋
巴瘤,所以应该表达T细胞的表面标记物或非T非B表达。如果表达B细胞标记物,可能是DLBCL的变异型。
病理诊断
• 典型的免疫表型: • 泛B细胞表型:CD45+、CD20+、PAX5+、CD3-、CD79a+ • 泛T细胞表型:CD3+、CD45Ro+、CD43+ • 生发中心型:CD10+或Bcl-6+,IRF4/MUM1• 非生发中心型:CD10-、IRF4/MUM1+;或Bcl-6-、IRF4/MUM1-
• DLBCL在淋巴瘤分类中的位置
病理诊断
•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考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样型)。病理送至 血液科专家会诊,考虑: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免疫酶标160834支持诊断:CD79a+++,CD20+++, CD3-,CD45Ro-,CD10++,CyClinD1-,CD38-,MUM1-,Bcl-6+,Bcl-2+,CKpan-,Ki67+60%,P53+10%。
鉴别诊断
5. 坏死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自限性淋巴结炎,通常发生于青年患者,颈部常见,活化的淋巴细胞增生活跃,可 出现明显核不规则折叠,易将其误诊为大细胞淋巴瘤。如果坏死灶周围出现活化的淋巴细胞,缺乏淋巴结 周围组织受累,大量的核碎片以及大量巨噬细胞,新月形核,支持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而非大细胞淋巴 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课件

其他类型的淋巴瘤
如小细胞淋巴瘤、滤泡性 淋巴瘤等,需要通过病理 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进行鉴别。
其他恶性肿瘤
如转移性肿瘤或其他恶性 肿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
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 能导致淋巴结肿大和炎症 反应,需要与弥漫大B细胞 淋巴瘤进行鉴别。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免疫学研究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特征、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为开 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细胞遗传学研究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细胞遗传学研究 ,揭示了其恶性转化的根本原因。
临床研究进展
1 2
诊断与分期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和分期系统的 不断改进,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病情评估的精 细化。
遗传学改变
染色体易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是染色体易位,主要涉及B细胞受体 信号通路的基因重排。这些重排影响了B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促进了肿瘤 的发生。
基因扩增或缺失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还可能涉及基因的扩增或缺失,如bcl-2、bcl-6等基因的扩 增或缺失。这些基因的扩增或缺失影响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存活。
0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方案
01
02
03
04
化疗
以CHOP方案为基础,采用联 合化疗药物治疗。
放疗
局部放疗可缓解肿瘤相关疼痛 及压迫症状。
靶向治疗
利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对弥漫 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较好疗效
。
免疫治疗
采用抗体药物、细胞因子等免 疫调节剂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概述】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B-DLC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度侵袭性的的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 NHL)中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NHL 总病例数的30%。
患者的病情常表现为迅速进展型,并常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
大部分患者在疾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进展期((Ⅲ或Ⅳ期)。
局限期局限期((Ⅰ或Ⅱ期)的患者,通过联合洽疗,疾病可达到治愈,但进展期患者,疗效则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40%~50%患者有淋巴淋巴结外病变结外病变,如胃肠道、口咽环、肝、肾、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中胃肠道病变最为常见,约10%~15%的患者有骨髓受累。
全身症状多表现为发热、盗汗发热、盗汗与与进行性消瘦。
如果肿大的病变组织压迫周围血管和脏器,亦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诊断要点】1.组织病理学检查。
2.细胞细胞免疫免疫免疫表型表型检查。
B-DLCL 细胞的免疫表型:B 细胞标记(CD19、CD20、CD22和CD79a)阳性(+)、CD10±、CD5±、sIg±、clg±。
典型的B-DLCL 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20(+)、、CD45(+)CD45(+)、、CD79a(+)CD79a(+),,Ki67(+)Ki67(+),,CD3CD3εε(-)。
另外,还要注意其他如Bcl-6Bcl-6,,MUM1标记。
3.临床分期。
参照Ann Arbor 分期标准。
Ⅰ期:仅限于1个淋巴结区(Ⅰ)/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ⅠE)Ⅱ期:累及膈同侧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并注明受侵淋巴结数目(如Ⅱ2)/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膈同侧1个以上淋巴区(ⅡE)Ⅲ期:横膈两侧均有淋巴结病变或结外器官受累Ⅲ1:有/无脾、脾门、腹腔或肝门区淋巴结受累Ⅲ2:有腹主动脉旁、髂窝或肠系膜淋巴结受累Ⅳ期:淋巴结以外器官弥漫性受侵另外必须注明:A:无全身症状/B:6个月内无明显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10%X:巨块病变:纵膈病变>胸腔横径的1/3;融合淋巴结最大径超过10cmE:局限性孤立的结外病变,肝及骨髓受侵除外(这二者均归入Ⅳ期)[如现在肿瘤二科79#床诊断:胃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Ⅲ1A 期)]4.预后积分。
对患者按照B-DLCL 国际预后指数国际预后指数(DLCL(DLCL IPI)进行积分,以判断疾病预后和总体生存。
DLCL IPI 积分按以下五个方面:每个指标答案为后者积1分,分值越高,危险度越高。
(1).年龄:(≤60岁vs >60岁);(2).血清乳酸脱氢酶:(正常vs 升高*);(3).一般状况:(0或1vs 2~4);(4).分期:(Ⅰ或Ⅱvs Ⅲ或Ⅳ);(5).结外累及区:(0或1vs 2~4)。
根据积分值,将患者分为4组:①低危组:0~1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73%;②低中危组:2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51%;③中高危组:3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43%;④高危组:4~5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26%。
白血病一淋巴瘤分子研究计划组应用cDNA 微阵列技术检测后,根据B 细胞来源,将患者分为两类:即具有生发中心类B 细胞细胞(GCB)(GCB)标记组和活化类B 细胞标记组(非生发中心B 细胞non-GCB ),两组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不同,预后也不同。
具有生发中心类B 细胞标记者的预后较活化类B 细胞标记者好。
即使患者的DLCL IPI 积分相同,这种差异仍然存在。
同时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如p53和Bcl-2,对患者的预后能够作出更精确的判断,也可为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如新的治疗靶向。
【其他相关检查】1.骨髓穿刺:判断有无骨髓侵袭。
2.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蛋白:判断危险程度,前者超过正常值1.1倍,后者超过正常值1.5倍即有意义。
3.全身高分辨CT 或PET/CT:二选一,了解全身淋巴结及器官受累情况。
【预后影响因素】1.IPI 积分:分值越高,预后越差。
2.B 细胞来源:越倾向非生发中心B 细胞(non-GCB),预后越差。
3.特定基因表达:p53与Bcl-2阳性(+),预后越差。
【治疗方案及原则】1.进展期患者的初始治疗(1).化疗: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往往在疾病确诊时,病变已经播散至全身。
对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分期发现,75%的患者为Ⅱ期伴大包块、Ⅲ期或Ⅳ期。
因此,联合化疗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最近十余年中,在临床上试用的化疗方案主要有:CHOP、ProMACE-CytaBOM、m-BACOD 和MACOP—B 等。
比较后显示,CHOP 方案在疗效上不低于强烈化疗方案,但是,毒、副作用轻,在费用上也是最经济的,因此,CHOP 方案仍是目前最经典和常用的化疗方案。
CHOP 方案:环磷酰胺::环磷酰胺:750mg 750mg 750mg//m 2,iv iv,第,第1天;阿霉素天;阿霉素::50mg 50mg//m 2,iv iv,第,第1天;长春新碱:天;长春新碱:11.4mg 4mg//m 2,iv iv,第,第1天;泼尼松:天;泼尼松:100mg 100mg 100mg//m 2,po po,,第1~5天。
每21天重复一疗程,通常6~8个疗程。
患者在CHOP 方案化疗中期进行疾病的中期评估,确定治疗反应。
对完全反应者继续化疗疗程,部分反应者继续化疗疗程或转向参加临床试验,对治疗无反应或疾病进展者可给予大剂量化疗或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不适宜大剂量化疗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或参加临床试验。
最近,有作者报道增加强度的CHOP 方案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美国SWOG 试用了大剂量CHOP 方案1(CHOP (CHOP——DI DI:环磷酰胺:环磷酰胺1600mg 1600mg//m 2,柔红霉素65mg 65mg//m 2,长春新,长春新碱碱1.4mg 4mg//m 2)联合G-CSF 治疗治疗,,每14天重复一疗程天重复一疗程,,共进行6个疗程治疗个疗程治疗。
与既往常规CHOP 方案的治疗结果比较,CHOP-DI 组的生存率提高14%。
德国研究组采用CHOP-21、CHOP-14、CHOEP-21(CHOP 联合依托泊苷100mg/m 2,第1~3天),或CHOEP-14化疗联合GCSF 支持治疗,对有大包块者进行放疗(36Gy)的治疗方案,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显示,强化治疗组在5年生存期上具有优势,但有学者也提出,如此强烈的化疗目前只适宜于临床试验,而不作为常规化疗。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在B-DLCL 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进展。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的临床应用结果已经有大量报道。
比较了R 联合CHOP 与CHOP 治疗组在疾病无进展生存和长期生存上的差异,显示了联合治疗的优越性。
R 的应用方法有每周疗法(同滤泡性淋巴瘤)或与化疗序贯冶疗。
R 作为化疗后疾病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如每6个月用1次,连续2年,以观察该方案的治疗是否有助于提高疾病无进展生存和总体生存。
(3).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对于DLCL IPI 列人高危组的患者,在疾病第1次复发后进行自体造血于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有益。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般不纳人初治患者的治疗方案中。
(4).新的治疗药物:新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如放射免疫治疗、蛋白酶C(PKC)β抑制剂、epratuzurrlab(抗CD22单克隆抗体),galliumnitrate,genasense:和抗VE 净制剂等。
2.进展期患者复发后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治疗目的。
(1).对于老年、病变累及广泛和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进行低强度的姑息性治疗可能更适宜,如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烷化剂或蒽环类药物单药治疗;受累野局部放疗有可能缓解症状;也有一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有反应。
(2).年轻的复发患者可以接受二线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在这些方案中通常包插顺铂(cisplatin)、异环磷酰胺(ilosfarrfide)、依托泊苷(etoposicle)和阿糖胞苷等,另外还通常将化疗与利妥昔单抗体联合应用。
骨髓移植在复发患者挽救性治疗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评价。
一项国际随机化临床试验PARMA 研究对此进行了报道。
治疗109例年轻的、完全缓解后首次复发并对2个疗程DHAP(地塞米松,阿糖胞苷,顺铂)治疗有反应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大剂量化疗和异基因骨髓移植,另一组继续DHAP 方案化疗。
结果移植治疗组的5年治疗无失败生存和总生存均高于化疗组。
由于上述治疗方案在患者的筛选上要求严格,对于许多不适宜该方案的复发患者,可以考虑选用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3.局限局限期期淋巴瘤的治疗研究发现,若患者仅接受受累区域局部放疗,往往出现疾病的远处复发。
因此,研究者认为,为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和降低疾病复发率,应该联合化疗。
CHOP 方案的临床应用得到了深人研究。
美国SWOG 报道,3个疗程CHOP 方案化疗联合受累野局部放疗方案化疗联合受累野局部放疗[CHOP(3)+RT][CHOP(3)+RT],较单用8个疗程CHOP 方案[CHOP(8)]化疗者的5年生存率高。
美国SWOG 还报道了将CHOP(3)+RT 联合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治疗局限性淋巴瘤的结果。
先给患者输注4剂R 和3个疗程CHOP,随后给予局部放疗。
与既往CHOP(3)+RT 方案相比,R+CHOP(3)+RT 方案治疗组的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较高和复发率低。
因此,传统的化疗和放疗联合新的靶向治疗方法,可能成为这类患者较佳的治疗方案。
【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1.Ki-67:可以识别处在细胞增殖周期G1、S、G2和M 期的细胞,而处在G0期的细胞不着色。
因此,可以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是确定良恶性组织生长状态的标记。
Ki-67更直接地反应了细胞的增殖情况,所以常作为某些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有助于判断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级别淋巴瘤Ki-67一般大于40%或50%。
2.CD10:表达CD10的有未成熟的B 细胞、一些未成熟的T 细胞和成熟的粒细胞、生发中心细胞、75%的前驱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ML 的所有亚型、子宫内膜间质等等。
目前,CD10已被认为是GCB 细胞的分子标志之一,但是在表达阴性的病例中Bcl-6也呈阳性表达。
因此提示,CD10与Bcl-6联合起来检测,更有助于对DLCL 的诊断。
3.Bcl-6:属于一种转录抑制因子,主要表达于正常的滤泡生发中心B 细胞(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和其相关的淋巴瘤,作用是促进淋巴细胞分化、控制GC 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