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朱雄增 (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瘤。
DLBCL主要起源于B淋巴细胞,其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对于诊断和治疗DLBCL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变异。
1.1 细胞形态学DLBCL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是淋巴瘤细胞在病变组织中弥漫分布,并呈现出巨细胞样、高度多形性和大核染色质的特点。
细胞核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细胞质丰富。
1.2 免疫表型DLBCL的免疫表型呈现高度异质性。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LBCL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22等),而不表达原始淋巴细胞抗原(如CD10、CD5等)。
此外,还存在一部分DLBCL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生发中心相关抗原(如BCL6),这些表型特点有助于对DLBCL的鉴别诊断。
1.3 遗传学变异DLBCL的遗传学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BCL6、MYC、BCL2等,这些突变与DLBCL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常见的3q27(BCL6)、8q24(MYC)和18q21(BCL2)等位置的变异,这些染色体异常也与DLBCL的预后有关。
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DLBCL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学特征等。
2.1 年龄年龄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年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而老年患者的预后较差。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存在更多的合并症、耐受治疗能力差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2.2 临床分期DLBCL的临床分期是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早期分期(如Ⅰ和Ⅱ期)的DLBCL患者预后较好,而晚期分期(如Ⅲ和Ⅳ期)的患者预后较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概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侵袭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到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
具有很大的异质性,2016年WHO分类中列出了下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o非特指型▪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活化B细胞亚型▪无法分类o富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o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o EB病毒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o慢性炎症相关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还存在交界性的淋巴瘤亚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有MYC 和BCL2和/或BCL6重组,及高级别淋巴瘤非特指性。
●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型,介于DLBCL 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一) 临床表现1. 症状:淋巴结(累及淋巴结)或结外(累及淋巴系统外的器官或组织)症状:任何淋巴结外部位都可能累及。
患者通常出现进行性快速肿大无痛性肿物,颈部或腹部多见,大多数患者首次就诊时即为疾病晚期;真正的局部孤立性疾病不常见。
淋巴结外累及根据累及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症状,常见的有: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骨骼。
也可以在肝脏、肺、肾脏或膀胱等罕见部位发生。
可以出现疾病或治疗相关的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肿瘤细胞内容物自发释放或由于化疗反应而释放到血液中,引起电解质和代谢失衡,伴有进行性系统性毒性症状、心律失常、多器官衰竭、癫痫发作和死亡。
2. 体格检查:可触及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通常在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发热(>38℃);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B症状;定义为6个月内体重减轻10%);肝大;脾大。
3.病理学检查:确诊DLBCL,需要进行病灶部位的活检,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淋巴结或结外组织获得标本。
并对肿瘤进行显微镜下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确定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进行分类:1)免疫组化: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GCB)、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non GCB)鉴定;C-MYC、BCL-2、BCL-6表达水平;Ki-67以及EBER结果2)FISH检查:应该对所有DLBCL患者进行双/三打击淋巴瘤检查,处于医疗资源节约的目的,临床针对C-MYC表达≥40%或Ki-67≥90%的患者需完善MYC、BCL-2、BCL-6的FISH检查4.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分类计数可用于初步评估骨髓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评估;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监测尿酸水平,发现肿瘤溶解综合征。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西方国家约占NHL30-40%,我国约占50%。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将DLBCL分为3大类,即非特指型(DLBCL-NOS)、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
目前依据基因表达谱(GEP),DLBCL至少可被分为3个分子亚型,包括GCB亚型、ABC亚型和PMBL型。
其中GCB亚型预后明显优于ABC亚型。
另外,DLBCL还具有多种基因表达亚型,包括MCD亚型、BN2亚型、N1亚型和EZB亚型。
MCD亚型主要包括MYD88L265P和CD79B共突变,BN2亚型主要包括BCL6融合和NOTCH2突变,N1亚型主要包括NOTCH1突变,EZB亚型主要包括EZH2突变和BCL2易位。
这些亚型的预后表现不同,其中MCD和N1亚型主要为起源于ABC的病例,EZB亚型主要为起源于GCB的病例,BN2亚型在起源于ABC、GCB和不能分类的病例中均占有一定比例。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化诊断专家共识小秋汝昆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卫平文奇朱雄增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
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
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
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
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
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
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
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
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
P-gp、p5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P-gp、p5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常见的一种成人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探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glycoprotein(P-gp)和p53是DLBCL中重要的分子标志物。
P-gp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跨膜分子,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能够将多种化疗药物从细胞内外排出,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而p53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DLBCL中p53基因突变率较高,可导致p53的功能丧失。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DLBCL中P-gp和p53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DLBCL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通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组织中P-gp和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本文的目标是:1. 确定DLBCL中P-gp和p53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2. 比较P-gp和p53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和分子亚型DLBCL中的表达差异。
3. 探究P-gp和p53的高表达及其协同作用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
4. 为DLBCL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治疗靶点。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收集DLBCL患者组织标本,共100例。
2. 免疫组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gp和p53在DLBCL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 图像分析:利用数字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计算P-gp和p53的表达比例和强度。
4.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之间P-gp和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四、预期结果1. 在DLBCL组织中,P-gp和p53的高表达率较高,表明P-gp和p53在DLBCL 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CD-10:C85.103)。
(二)诊断及分期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年版)。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但DLBCL也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
瘤块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有相应临床表现。
可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候。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升高。
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有脑脊液异常。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
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破坏正常淋巴结结构;瘤细胞胞浆量中等,核可有一个以上的核仁。
免疫组织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DLBCL至关重要。
采用的单抗应包括CD3、CD5、CD10、CD20、Bcl-2、Bcl-6、Ki-67和MUM1。
4.影像学检查:颈、胸、腹、盆腔CT。
DLBCL按照CT 以及体检所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及评价疗效。
分期标准(Anne Arbor分期)见表1。
PET-CT对于淋巴瘤的分期和疗效评价更可靠,有条件者可直接行PET-CT检查。
表1.Ann Arbor分期I期II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单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器官区(I);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IE)膈上或膈下同侧受累淋巴结区≥2个;或病变局限侵犯结外器官或部位,并膈肌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IIE)III期膈上下两侧均有淋巴结受累(III);伴结外器官或组织局部侵犯(IIIE),或脾脏受累(IIIS),或两者皆受累(IIISE)IV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广泛受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说明:有B症状者需在分期中注明,如II期患者,应记作IIB;肿块直径超过10cm或纵膈肿块超过胸腔最大内径的1/3者,标注X;受累脏器也需注明,如脾脏、肝脏、骨骼、皮肤、胸膜、肺等分别标记为S、H、O、D、P和L(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原创版】
目录
1.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概述
2.基因分型的意义和方法
3.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
4.基因分型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淋巴瘤类型,它起源于 B 淋巴细胞,特点是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侵犯全身淋巴结和脏器。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基因分型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基因分型是指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其基因突变类型和表达特征,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对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肿瘤特征,选
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主要包括 BCR(B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IGH(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TP53 基因突变等。
这些基因变异在不同的患者中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分型对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比如,对于携带 TP53 基因突变的患者,化疗疗效可能较差,需要考虑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
而对于 BCR 基因重排类型
的患者,化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对于病情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摘要】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组(GCB)和非生发中心组(non-GCB)的bcl-6基因重排、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直接相关性,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作用各异。
【关键词】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组织微阵列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欧美和日本占成人NHL的30%~40%[1]。
许多NHL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能帮助辅助诊断疾病并与其它疾病鉴别。
如滤泡性淋巴瘤有t(14;18),影响bcl-2基因;伯基特淋巴瘤有t(8;14),影响c-myc基因;位于3q27的bcl-6基因的重排,通常见于DLBCL[2]。
bcl-6基因由于在DLBCL中涉及3q27染色体易位而得以克隆,也称LAZ3或bcl-5基因,研究表明,正常bcl-6基因组全长26kb,具有l0个外显子,它编码一个含有70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98kd,属于一种转录抑制因子[3]。
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选取彭泽县人民医院病理科DLBCL存档蜡块53例,经2位副主任医师重新阅片,明确诊断并排除可能由惰性淋巴瘤转化为DLBCL的病例。
存档蜡块全部重新制作HE切片,参照2008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对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确诊。
另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20例做对照组。
1.2 方法1.2.1 DLBCL组织芯片的构建与制备1)组织芯片模块制做:将熔化石蜡(加入等量的蜂蜡)制作成2.5×2×0.5大小的空白蜡块,设计制作受体蜡块。
2)组织芯片的设计和制备:将原蜡块放在45℃温箱中烘5-10min待蜡块变软,然后,先在显微镜下定位,避开出血坏死区,选取肿瘤组织丰富的区域,用穿刺针从组织块选定部位逐个取出组织芯,放入预先设计的阵列模块中,制成组织芯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生物学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生物学研究进展
姚丽青;郑智勇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6(6)2
【总页数】4页(P224-227)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病理学;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诊断
【作者】姚丽青;郑智勇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410
【相关文献】
1.具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间特点的灰区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J], 王磊;王维格;李小秋;郭晔;朱雄增
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J], 徐妍(综述);徐钢(审校)
3.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J], 刘娟(综述);徐钢;王晓卿(审校)
4.同时具有IGH-BCL2和MYC基因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在临床及病理特征上与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的侵袭性肿瘤 [J], 孙琦;樊祥山
5.肠道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周围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J], 水若鸿;周晓燕;罗国培;陆洪芬;许越香;王懿龄;朱雄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李莉娟;郭晓嘉;张连生【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大类型,在中国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临床、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治疗方案也呈多样化.近10年来,DLBCL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就其规范化治疗方案及最新治疗研究进行阐述.【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4(029)010【总页数】6页(P1134-1139)【关键词】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免疫治疗;抗体,单克隆【作者】李莉娟;郭晓嘉;张连生【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甘肃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甘肃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李莉娟,女,1975年出生,博士学位,现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
200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2012在年美国佛罗里达州Tampa总医院学习1年,擅长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干预、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等临床和研究工作。
有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各1项。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4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中位发病年龄60~64岁,男性居多。
2002年国外科学家采用DNA微阵列技术依据基因表达模式的不同将DLBCL分为3种不同的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活化的B细胞(ABC)型以及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L)型,后两者统称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病理学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复杂多样,还表现为治疗反应的不一致以及预后的差异性。
本文就近年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作一系统性回顾。
标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是NHL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
2008年WHO将DLBCL定义为一类弥漫生长的B细胞性淋巴瘤,瘤细胞核大于或等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1]。
DLBCL在临床特征、侵袭部位、组织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本研究着重从临床、免疫、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及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学DLBCL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为原发,也可从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某些霍奇金淋巴瘤等发展和转化而来,这种转化可能与一些染色体结构改变有关。
DLBCL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以及自身免疫有关。
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等感染与DLBCL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2011年5月第十二届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肯定了我国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环境污染和食品添加剂之间具有密切关系[2]。
2流行性病学与临床特征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发病最多的一型,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可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
DLBCL临床上以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为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李柠汶;曹阳;张义成
【期刊名称】《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年(卷),期】2024(30)2
【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亚型。
一线规范的治疗后,60%的患者可以实现治愈,但是仍有40%的患者复发或者难治,预后不佳。
挽救性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是化疗敏感患者的标准二线治疗方案。
然而,伴随着新的治疗方式,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靶向药物等的出现,标准二线治疗方案受到一定的挑战,尤其对于挽救性化疗不够敏感的患者。
本文对目前复发难治DLBCL的二线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及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探讨复发难治DLBCL的最佳治疗选择。
【总页数】7页(P97-103)
【作者】李柠汶;曹阳;张义成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4
【相关文献】
1.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价值评价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3.伊布替尼
联合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4.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5.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弥漫大B淋巴瘤全
男,64岁
来源:CT imaging of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tumors, DOI: 10.1594/ecr2018/C-2682
4. 鉴别诊断
2. 神经鞘瘤 腹膜后神经鞘瘤起源于腹膜后神经组织,多为良性,偶有恶性,2040岁多见 肿瘤好发部位多见脊柱两侧盆腔骶前等神经组织丰富部位 囊变多见,可见出血 强化较多样,均匀或不均匀中等强化,也可出现不均匀的间隔样强化, 实性成分进行性延迟强化 靶征,中心较边缘强化显著,具有特征性
在某些患者进行放疗;
初始大肿块(>7.5 cm) 部位放疗
R-CHOP 方案 6 个疗程 ± 受累野放疗
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 巴瘤
R-CHOP 方案或 RDA-EPOCH 方案
初始大肿块(>7.5cm) 部位放疗
5. 治疗
对于高龄或不适合标准化疗的患者 R-GemOx、 RminiCHOP、 RCDOP、 R-CEPP、 R-GCVP 等 或靶向治疗为主的方案
感谢观看
汇报 : XXX
02. 病理学检查
肿瘤细胞为大的转化淋巴细胞,体积在不同的病例或同一病例中可有很大不同, 核大于反应性组织细胞的核。但在一些病例中,核中等大小,造成与Burkitt(伯基 特)样淋巴瘤鉴别困难。核呈圆形、锯齿状或不规则折叠,染色质空泡状或粗颗粒 状,常有核仁,大小不等、嗜碱或嗜酸性、一个或多个。胞浆中等量或丰富,可 透明、淡染或嗜双色。 一些病例中的瘤细胞呈浆细胞样:嗜碱性、嗜派洛宁,伴有淡染的核周高尔基空晕。 可有嗜碱性胞浆碎片,与炎症反应中的"浆细胞小体"不易区分。可见类似于R-S细 胞的多叶核细胞或奇异细胞。核分裂像易见。
疑难病例讨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课件
其他类型的淋巴瘤
如小细胞淋巴瘤、滤泡性 淋巴瘤等,需要通过病理 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进行鉴别。
其他恶性肿瘤
如转移性肿瘤或其他恶性 肿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
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 能导致淋巴结肿大和炎症 反应,需要与弥漫大B细胞 淋巴瘤进行鉴别。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免疫学研究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特征、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为开 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细胞遗传学研究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细胞遗传学研究 ,揭示了其恶性转化的根本原因。
临床研究进展
1 2
诊断与分期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和分期系统的 不断改进,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病情评估的精 细化。
遗传学改变
染色体易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是染色体易位,主要涉及B细胞受体 信号通路的基因重排。这些重排影响了B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促进了肿瘤 的发生。
基因扩增或缺失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还可能涉及基因的扩增或缺失,如bcl-2、bcl-6等基因的扩 增或缺失。这些基因的扩增或缺失影响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存活。
0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方案
01
02
03
04
化疗
以CHOP方案为基础,采用联 合化疗药物治疗。
放疗
局部放疗可缓解肿瘤相关疼痛 及压迫症状。
靶向治疗
利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对弥漫 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较好疗效
。
免疫治疗
采用抗体药物、细胞因子等免 疫调节剂治疗。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陶琨;朱雄增;徐薇苓;陈忠伟;陆洪芬【期刊名称】《中华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02(031)002【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抗体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LCA)、L26、 BLA36、 CD30和bcl-6抗体.结果 76.7%(46/6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集中在40~70岁, 淋巴结内外均可累及,90.0%(54/60)患者临床分期为Ⅱ(24/54)、Ⅲ(21/54)、Ⅳ( 9/54)期.组织病理形态: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88.3%(53/60),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3. 3% (2/6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3.3%(2/60),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占5.0%(3/60 ) .免疫标记LCA、L26、BLA36表达率为100.0%(60/60),CD30表达率为3.3%(2/60),bc l- 6表达率为95.0%(57/60).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 侵袭性大,必需结合其组织病理形态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总页数】4页(P112-115)【作者】陶琨;朱雄增;徐薇苓;陈忠伟;陆洪芬【作者单位】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病理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2.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3.两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分析4.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5.不同组织学类型结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方案
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方案引言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瘤。
尽管近年来针对DLBCL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和难治性疾病。
因此,寻找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复发难治性DLBCL的弥漫大B方案。
弥漫大B方案的背景DLBCL是一种快速生长、高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增生、内脏器官浸润等症状。
传统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虽然一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但仍有约4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和难治性疾病。
弥漫大B方案的特点弥漫大B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组合应用,力求提高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生存率。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在剩余行多次治疗后,DLBCL表现出对孕激素类药物的敏感性。
因此,弥漫大B方案中常常会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和地塞米松,来增强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在DLBCL的治疗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使用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和里特单抗,可以选择性地靶向DLBCL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3.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治疗手段,对于复发难治DLBCL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包括CAR-T细胞疗法和免疫调节剂等。
CAR-T细胞疗法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使其能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 辅助治疗弥漫大B方案还包括辅助治疗,如纠正贫血、保护心脏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这些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整体疗效。
弥漫大B方案的优势和前景该方案综合应用了多种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这种综合治疗方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增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08年恶性淋巴瘤WHO分类解读bate1
2008年恶性淋巴瘤WHO分类解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朱雄增2008年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由美国(SH)和欧洲(EAHP)血液病理学协会的8位专家负责修订,参与修订的病理学家共75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并由100位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WHO临床顾问委员会,在2007年2月和3月分别在Chicago和Airlie House, V A 讨论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以及淋巴瘤分类,提出修改意见,2007年9月在Lyon 举行病理学家共识会议定稿,于2008年9月出版。
由于WHO分类原则未变,即按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和临床特点来定义每一个类型淋巴瘤,并提出可能起源的假定相应正常细胞和分化阶段,每种淋巴瘤都是一个独立病种(disease eatity)。
因此,WHO分类仅对原有类型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并增加了近年来被认识的和明确的新类型。
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型在WHO分类中没有变动。
以下对2008年分类中有关成熟B细胞肿瘤和成熟T/NK细胞肿瘤作一简要解读。
一、成熟B细胞肿瘤(一)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1.分级和弥漫性区域研究显示FL1和FL2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上没有差别,故将两者并合在一起。
目前,虽有人认为FL3B可能是滤泡型DLBCL,但还没有足够的资料保证FL3B和DLBCL可以归在一起。
因此,WHO分类仍然依据中心母细胞的多少将FL分成3级:FL1-2=CB少(“低级别”);FL3A=CB多(>15/hpf),仍存在中心细胞(CC);FL3B=成片CB。
在FL中如果存在含有15CB/hpf的弥漫性区域,则不再诊断为“FL伴有弥漫性区域”,而应直接诊断为DLBCL伴有FL(1-2级、3A级和3B级)。
2.亚型和变型(1)儿童滤泡性淋巴瘤(paediatric follicular lymphoma):肿瘤好发于青少年或年轻男性。
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探讨
2020.122020年第24期 · 中国农村卫生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周志凌(黄石爱康医院 病理科 湖北黄石 435000)【摘 要】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及外院治疗的178例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免疫组化检验,选用的抗体有CD20、CD10、CD5、CD3ε、bcl-6、bcl-2、MUM-1、GCET1、FOXP1、LMO2、BLIMP1、Ki-67等,按Hans 分类分为生发中心B 细胞型(GCB 型)和非生发中心B 细胞型(非GCB 型),GCB 型作为观察组(n=90),非GCB 型作为对照组(n=88),均使用CHOP 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其中132例行手术根治,对比两组的2年、3年、5年生存率。
结果:观察组2年、3年、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Hans 免疫分型与预后呈正相关(Wald 值=6.549,变量系数-0.968,P 值=0.010)。
结论: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与预后存在一定关联,GCB 型2年、3年、5年的生存率较高。
【关键词】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预后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GI-DLBCL)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所有NHL 的40%-70%[1]。
本病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但早期表现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类似,导致早期的诊治率较低,治疗及预后差异较大。
GI-DLBCL 在生物学上有两种免疫表型,即生发中心B 细胞型(GCB 型)和非生发中心B 细胞型(非GCB 型)。
GI-DLBCL 免疫分型和预后的关系临床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GCB 型的预后优于非GCB 型[2]。
中国淋巴瘤亚型分布-国内多中心性病例10002例分析
·111·
·论著·
中国淋巴瘤亚型分布:国内多中心性 病例 10 002 例分析
李小秋 1, 李甘地 2, 高子芬 3, 周小鸽 4, 朱雄增 1; 中国淋巴瘤病理研究协作组 (1.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2.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病理学系 华西医院病理科,成都 610041; 3. 北京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学系,北京 100191; 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50)
T 细胞和 NK 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亚型为 结外 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和外周 T 细胞淋巴瘤 (非特指性),其他常见类型包括 T 淋巴母细胞性淋 巴瘤/白血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淋巴瘤、间 变性 淋 巴 瘤 激 酶 (ALK)阳 性 的 间 变 性 大 细 胞 淋 巴 瘤、ALK 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 而诸如皮 下脂膜炎样 T 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和 Sezary 综 合征、肠病相关 T 细胞淋巴瘤、皮肤 CD30 阳性的 T 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成人 T 细胞淋巴瘤/白 血病、 肝脾 T 细胞淋巴瘤等其他类型则相对少见 (见表 1)。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年第 11 卷第 2 期
·113·
表 1 10 002 例淋巴瘤亚型分布
亚型
总计 非霍奇金淋巴瘤
B 细胞淋巴瘤 B 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性)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特殊亚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 浆细胞肿瘤 伯基特淋巴瘤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脾边缘区淋巴瘤 毛细胞白血病 B 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
基因印记表达 GC B细胞样DLBCL 存在正在突变的IgVH基因 表达CD10 可能有t(14;18) 活化B细胞样DLBCL
遗传学
Shipp等(2002)对GC B细胞样和活化B细 胞样两组DLBCL用CHOP方案治疗显示前 者5年生存率(70%)显著比后者(12%)好。
DLBCL的临床亚型
Bcl-6
Bcl-6
CD10
CD10
免疫表型(二) GC和GC后B细胞分化抗原
GC后相关抗原:MUM1/IRF4 VS38C CD138 MUM1/IRF+(50-75%) VS38C+和CD138+(少)
MUM1
MUM1
VS38c
CD138
VS38c
免疫表型(二)
依据bcl-6、CD10、MUM1/IRF4和CD138,可 将DLBCL区分为三类 GC B细胞型: bcl-6+和/或CD10+/MUM1-/CD138晚GC或早GC后B细胞型: bcl-6-、CD10-/+/MUM1+/CD138GC后B细胞型: bcl-6-、CD10-/MUM1+/CD138+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脓胸相关性原发性淋巴瘤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Mediastinal〈thymic〉Large B-Cell Lymphoma,MLBCL)
好发于30-40岁女性 纵隔巨大肿块 播散时累及肾、肾上腺、肝、胰、肺和 性腺等,但不累及淋巴结(除偶尔锁骨 下淋巴结) MACOP-B治疗后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5年生存率达60%
免疫表型(三) 预后相关标记物
CD5 10%表达CD5,患者多为老年,常累及 结外(尤其骨髓和脾),预后差 bcl-2 30-60%表达bcl-2,其中20-30% t(14;18), 其余bcl-2基因扩增,阳性细胞数>50%预后差 survivin 60%表达survivin,预后差 p53 20%表达p53,与该基因突变有关,p53+/p21预后差 另30-40%表达p53与野生型p53 积聚有关, p53+/p21+
好发于成人,无性别差异 结外(CNS,皮肤,肺,肾,肾上腺, 骨髓) 无肿块形成,无白血病性播散 少数患者伴噬血细胞综合征 高度侵袭,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IVLBCL
形态学: 瘤细胞位于小血管(终末小动脉、小静脉、毛 细血管和血窦)腔内,可伴有纤维性血栓 瘤细胞大,核空泡状,核仁显著,核分裂象多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 CD30-/+,CD5-/+,CD10-/+ CD29-,CD54-,CD11a-,CD18遗传学 无特殊
形态学变型
中心母细胞性 免疫母细胞性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 间变性 罕见变型 浆母细胞性 表达ALK全长DLBCL
CB
IB
T/H R
CD20
ALBCL
CD20
ALBCL
PB
ALK全长
ALK-1免疫表型(一)源自全B细胞抗原CD45(LCA): 绝大多数DLBCL表达CD45 少数免疫母细胞性、间变性或表达ALK全长 DLBCL弱表达或不表达 浆母细胞性DLBCL常不表达 CD20:除浆母细胞性和表达ALK全长DLBCL 不表达外,大多数表达CD20 PAX5/BSAP:同CD20
脓胸相关性原发性淋巴瘤 (Pyothorax-Associated Primary Lymphoma,PAL)
主要发生于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导致慢性 脓胸患者 附加潜伏性EBV感染,但患者无免疫缺陷 胸腔内的巨大肿块 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PAL
形态学: 瘤细胞大,免疫母细胞样,可有浆细胞分化 免疫表型: LCA+,CD20+(弱)CD79a+,cIg+ 偶可异常表达T细胞标记(CD2,CD3,CD4) NSE+ 遗传学 EBER-1、2(+)
CD20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
好发于青年或中年男性 胸水、腹水、心包积液 无明显肿块形成,偶累及GI和软组织 HHV8/KSHV和EBV共同感染 无论治疗与否,预后极差
PEL
形态学: 渗出液离心沉淀物制片见瘤细胞大,免疫母 细胞性或浆母细胞性,明显异型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sIg-,cIgIRF4+,CD138+/-,CD30+,EMA+ 遗传学 +12,+X EBER-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朱雄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是一种大B淋巴细胞弥漫性恶性增生性 疾病,瘤细胞核的大小至少2倍于正常小 淋巴细胞核或大于巨噬细胞(组织细胞) 核。 DLBCL常见,约占NHL的30%-40%。
临床特点
任何年龄,但高峰年龄50-70岁,男稍多于女 淋巴结肿大 40%位于结外(GI,皮肤,CNS,骨,软组织和各种 脏器) 大多数临床Ⅲ-Ⅳ期 5年生存率47% 预后与年龄、临床分期、活动状态和LDH有关
形态学
瘤细胞:中心母细胞 免疫母细胞 多叶核细胞 浆母细胞 偶尔上皮样、印戒细胞样、梭形等 生长方式:弥漫浸润 间质:纤维化、坏死 反应性T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
MLBCL
形态学: 瘤细胞大,胞浆丰富、淡染或透明 间质内胶原纤维增生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 CD30+(约70%病例,反应弱) sIg-,cIg遗传学: MAL基因过度表达 RER基因扩增 +9p
CD20
CD3
Ki-67
CK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
CD20
免疫表型(一)
CD79a:除表达ALK全长DLBCL一般不 表达,其余DLBCL均表达CD79a Ig:大多数DLBCL表达sIg,常为IgM/G 免疫母细胞性和浆母细胞性DLBCL 可表达cIg 原发性纵隔(胸腺)DLBCL不表达Ig
免疫表型(二) GC和GC后B细胞分化抗原
GC相关抗原:bcl-6和CD10 bcl-6+(60-80%) CD10+(30-40%) bcl-6+/CD10+—GC免疫表型 bcl-6+/CD10-:bcl-2+ 起自FCC bcl-2- 组织发生有争议
CD5
p53
p21
Bcl-2
免疫表型(三) 预后相关标记物
Ki-67 阳性细胞数>60%或>80%预后差 p27、cyclin D3、CD44V6和caspase B表达 预后差 Rb 阳性细胞数>80%预后差 bcl-6和CD10表达预后好
Ki-67
遗传学
Ig基因重排 染色体易位 t(3;14)(q27;q32) BCL-6 t(14;18)(q32;q21) BCL-2 t(8;14)(q24;q32) c-MYC 染色体扩增 REL,MYC,BCL,GLI,CDK4,MD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