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朱雄增 (3)

合集下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瘤。

DLBCL主要起源于B淋巴细胞,其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对于诊断和治疗DLBCL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变异。

1.1 细胞形态学DLBCL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是淋巴瘤细胞在病变组织中弥漫分布,并呈现出巨细胞样、高度多形性和大核染色质的特点。

细胞核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细胞质丰富。

1.2 免疫表型DLBCL的免疫表型呈现高度异质性。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LBCL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22等),而不表达原始淋巴细胞抗原(如CD10、CD5等)。

此外,还存在一部分DLBCL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生发中心相关抗原(如BCL6),这些表型特点有助于对DLBCL的鉴别诊断。

1.3 遗传学变异DLBCL的遗传学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BCL6、MYC、BCL2等,这些突变与DLBCL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常见的3q27(BCL6)、8q24(MYC)和18q21(BCL2)等位置的变异,这些染色体异常也与DLBCL的预后有关。

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DLBCL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学特征等。

2.1 年龄年龄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年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而老年患者的预后较差。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存在更多的合并症、耐受治疗能力差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2.2 临床分期DLBCL的临床分期是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早期分期(如Ⅰ和Ⅱ期)的DLBCL患者预后较好,而晚期分期(如Ⅲ和Ⅳ期)的患者预后较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概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侵袭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到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

具有很大的异质性,2016年WHO分类中列出了下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o非特指型▪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活化B细胞亚型▪无法分类o富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o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o EB病毒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o慢性炎症相关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还存在交界性的淋巴瘤亚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有MYC 和BCL2和/或BCL6重组,及高级别淋巴瘤非特指性。

●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型,介于DLBCL 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一) 临床表现1. 症状:淋巴结(累及淋巴结)或结外(累及淋巴系统外的器官或组织)症状:任何淋巴结外部位都可能累及。

患者通常出现进行性快速肿大无痛性肿物,颈部或腹部多见,大多数患者首次就诊时即为疾病晚期;真正的局部孤立性疾病不常见。

淋巴结外累及根据累及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症状,常见的有: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骨骼。

也可以在肝脏、肺、肾脏或膀胱等罕见部位发生。

可以出现疾病或治疗相关的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肿瘤细胞内容物自发释放或由于化疗反应而释放到血液中,引起电解质和代谢失衡,伴有进行性系统性毒性症状、心律失常、多器官衰竭、癫痫发作和死亡。

2. 体格检查:可触及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通常在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发热(>38℃);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B症状;定义为6个月内体重减轻10%);肝大;脾大。

3.病理学检查:确诊DLBCL,需要进行病灶部位的活检,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淋巴结或结外组织获得标本。

并对肿瘤进行显微镜下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确定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进行分类:1)免疫组化: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GCB)、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non GCB)鉴定;C-MYC、BCL-2、BCL-6表达水平;Ki-67以及EBER结果2)FISH检查:应该对所有DLBCL患者进行双/三打击淋巴瘤检查,处于医疗资源节约的目的,临床针对C-MYC表达≥40%或Ki-67≥90%的患者需完善MYC、BCL-2、BCL-6的FISH检查4.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分类计数可用于初步评估骨髓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评估;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监测尿酸水平,发现肿瘤溶解综合征。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西方国家约占NHL30-40%,我国约占50%。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将DLBCL分为3大类,即非特指型(DLBCL-NOS)、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

目前依据基因表达谱(GEP),DLBCL至少可被分为3个分子亚型,包括GCB亚型、ABC亚型和PMBL型。

其中GCB亚型预后明显优于ABC亚型。

另外,DLBCL还具有多种基因表达亚型,包括MCD亚型、BN2亚型、N1亚型和EZB亚型。

MCD亚型主要包括MYD88L265P和CD79B共突变,BN2亚型主要包括BCL6融合和NOTCH2突变,N1亚型主要包括NOTCH1突变,EZB亚型主要包括EZH2突变和BCL2易位。

这些亚型的预后表现不同,其中MCD和N1亚型主要为起源于ABC的病例,EZB亚型主要为起源于GCB的病例,BN2亚型在起源于ABC、GCB和不能分类的病例中均占有一定比例。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化诊断专家共识小秋汝昆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卫平文奇朱雄增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

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

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

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

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

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

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

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

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

P-gp、p5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P-gp、p5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P-gp、p5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常见的一种成人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探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glycoprotein(P-gp)和p53是DLBCL中重要的分子标志物。

P-gp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跨膜分子,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能够将多种化疗药物从细胞内外排出,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而p53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DLBCL中p53基因突变率较高,可导致p53的功能丧失。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DLBCL中P-gp和p53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DLBCL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通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组织中P-gp和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本文的目标是:1. 确定DLBCL中P-gp和p53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2. 比较P-gp和p53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和分子亚型DLBCL中的表达差异。

3. 探究P-gp和p53的高表达及其协同作用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

4. 为DLBCL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治疗靶点。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收集DLBCL患者组织标本,共100例。

2. 免疫组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gp和p53在DLBCL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 图像分析:利用数字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计算P-gp和p53的表达比例和强度。

4.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之间P-gp和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四、预期结果1. 在DLBCL组织中,P-gp和p53的高表达率较高,表明P-gp和p53在DLBCL 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CD-10:C85.103)。

(二)诊断及分期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年版)。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但DLBCL也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

瘤块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有相应临床表现。

可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候。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升高。

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有脑脊液异常。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

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破坏正常淋巴结结构;瘤细胞胞浆量中等,核可有一个以上的核仁。

免疫组织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DLBCL至关重要。

采用的单抗应包括CD3、CD5、CD10、CD20、Bcl-2、Bcl-6、Ki-67和MUM1。

4.影像学检查:颈、胸、腹、盆腔CT。

DLBCL按照CT 以及体检所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及评价疗效。

分期标准(Anne Arbor分期)见表1。

PET-CT对于淋巴瘤的分期和疗效评价更可靠,有条件者可直接行PET-CT检查。

表1.Ann Arbor分期I期II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单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器官区(I);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IE)膈上或膈下同侧受累淋巴结区≥2个;或病变局限侵犯结外器官或部位,并膈肌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IIE)III期膈上下两侧均有淋巴结受累(III);伴结外器官或组织局部侵犯(IIIE),或脾脏受累(IIIS),或两者皆受累(IIISE)IV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广泛受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说明:有B症状者需在分期中注明,如II期患者,应记作IIB;肿块直径超过10cm或纵膈肿块超过胸腔最大内径的1/3者,标注X;受累脏器也需注明,如脾脏、肝脏、骨骼、皮肤、胸膜、肺等分别标记为S、H、O、D、P和L(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原创版】
目录
1.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概述
2.基因分型的意义和方法
3.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
4.基因分型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淋巴瘤类型,它起源于 B 淋巴细胞,特点是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侵犯全身淋巴结和脏器。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基因分型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基因分型是指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其基因突变类型和表达特征,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对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肿瘤特征,选
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主要包括 BCR(B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IGH(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TP53 基因突变等。

这些基因变异在不同的患者中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分型对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比如,对于携带 TP53 基因突变的患者,化疗疗效可能较差,需要考虑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

而对于 BCR 基因重排类型
的患者,化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型对于病情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摘要】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组(GCB)和非生发中心组(non-GCB)的bcl-6基因重排、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直接相关性,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作用各异。

【关键词】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组织微阵列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欧美和日本占成人NHL的30%~40%[1]。

许多NHL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能帮助辅助诊断疾病并与其它疾病鉴别。

如滤泡性淋巴瘤有t(14;18),影响bcl-2基因;伯基特淋巴瘤有t(8;14),影响c-myc基因;位于3q27的bcl-6基因的重排,通常见于DLBCL[2]。

bcl-6基因由于在DLBCL中涉及3q27染色体易位而得以克隆,也称LAZ3或bcl-5基因,研究表明,正常bcl-6基因组全长26kb,具有l0个外显子,它编码一个含有70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98kd,属于一种转录抑制因子[3]。

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选取彭泽县人民医院病理科DLBCL存档蜡块53例,经2位副主任医师重新阅片,明确诊断并排除可能由惰性淋巴瘤转化为DLBCL的病例。

存档蜡块全部重新制作HE切片,参照2008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对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确诊。

另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20例做对照组。

1.2 方法1.2.1 DLBCL组织芯片的构建与制备1)组织芯片模块制做:将熔化石蜡(加入等量的蜂蜡)制作成2.5×2×0.5大小的空白蜡块,设计制作受体蜡块。

2)组织芯片的设计和制备:将原蜡块放在45℃温箱中烘5-10min待蜡块变软,然后,先在显微镜下定位,避开出血坏死区,选取肿瘤组织丰富的区域,用穿刺针从组织块选定部位逐个取出组织芯,放入预先设计的阵列模块中,制成组织芯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
基因印记表达 GC B细胞样DLBCL 存在正在突变的IgVH基因 表达CD10 可能有t(14;18) 活化B细胞样DLBCL
遗传学
Shipp等(2002)对GC B细胞样和活化B细 胞样两组DLBCL用CHOP方案治疗显示前 者5年生存率(70%)显著比后者(12%)好。
DLBCL的临床亚型
Bcl-6
Bcl-6
CD10
CD10
免疫表型(二) GC和GC后B细胞分化抗原
GC后相关抗原:MUM1/IRF4 VS38C CD138 MUM1/IRF+(50-75%) VS38C+和CD138+(少)
MUM1
MUM1
VS38c
CD138
VS38c
免疫表型(二)
依据bcl-6、CD10、MUM1/IRF4和CD138,可 将DLBCL区分为三类 GC B细胞型: bcl-6+和/或CD10+/MUM1-/CD138晚GC或早GC后B细胞型: bcl-6-、CD10-/+/MUM1+/CD138GC后B细胞型: bcl-6-、CD10-/MUM1+/CD138+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脓胸相关性原发性淋巴瘤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Mediastinal〈thymic〉Large B-Cell Lymphoma,MLBCL)
好发于30-40岁女性 纵隔巨大肿块 播散时累及肾、肾上腺、肝、胰、肺和 性腺等,但不累及淋巴结(除偶尔锁骨 下淋巴结) MACOP-B治疗后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5年生存率达60%
免疫表型(三) 预后相关标记物
CD5 10%表达CD5,患者多为老年,常累及 结外(尤其骨髓和脾),预后差 bcl-2 30-60%表达bcl-2,其中20-30% t(14;18), 其余bcl-2基因扩增,阳性细胞数>50%预后差 survivin 60%表达survivin,预后差 p53 20%表达p53,与该基因突变有关,p53+/p21预后差 另30-40%表达p53与野生型p53 积聚有关, p53+/p21+
好发于成人,无性别差异 结外(CNS,皮肤,肺,肾,肾上腺, 骨髓) 无肿块形成,无白血病性播散 少数患者伴噬血细胞综合征 高度侵袭,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IVLBCL
形态学: 瘤细胞位于小血管(终末小动脉、小静脉、毛 细血管和血窦)腔内,可伴有纤维性血栓 瘤细胞大,核空泡状,核仁显著,核分裂象多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 CD30-/+,CD5-/+,CD10-/+ CD29-,CD54-,CD11a-,CD18遗传学 无特殊
形态学变型
中心母细胞性 免疫母细胞性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 间变性 罕见变型 浆母细胞性 表达ALK全长DLBCL
CB
IB
T/H R
CD20
ALBCL
CD20
ALBCL
PB
ALK全长
ALK-1免疫表型(一)源自全B细胞抗原CD45(LCA): 绝大多数DLBCL表达CD45 少数免疫母细胞性、间变性或表达ALK全长 DLBCL弱表达或不表达 浆母细胞性DLBCL常不表达 CD20:除浆母细胞性和表达ALK全长DLBCL 不表达外,大多数表达CD20 PAX5/BSAP:同CD20
脓胸相关性原发性淋巴瘤 (Pyothorax-Associated Primary Lymphoma,PAL)
主要发生于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导致慢性 脓胸患者 附加潜伏性EBV感染,但患者无免疫缺陷 胸腔内的巨大肿块 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PAL
形态学: 瘤细胞大,免疫母细胞样,可有浆细胞分化 免疫表型: LCA+,CD20+(弱)CD79a+,cIg+ 偶可异常表达T细胞标记(CD2,CD3,CD4) NSE+ 遗传学 EBER-1、2(+)
CD20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
好发于青年或中年男性 胸水、腹水、心包积液 无明显肿块形成,偶累及GI和软组织 HHV8/KSHV和EBV共同感染 无论治疗与否,预后极差
PEL
形态学: 渗出液离心沉淀物制片见瘤细胞大,免疫母 细胞性或浆母细胞性,明显异型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sIg-,cIgIRF4+,CD138+/-,CD30+,EMA+ 遗传学 +12,+X EBER-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朱雄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是一种大B淋巴细胞弥漫性恶性增生性 疾病,瘤细胞核的大小至少2倍于正常小 淋巴细胞核或大于巨噬细胞(组织细胞) 核。 DLBCL常见,约占NHL的30%-40%。
临床特点
任何年龄,但高峰年龄50-70岁,男稍多于女 淋巴结肿大 40%位于结外(GI,皮肤,CNS,骨,软组织和各种 脏器) 大多数临床Ⅲ-Ⅳ期 5年生存率47% 预后与年龄、临床分期、活动状态和LDH有关
形态学
瘤细胞:中心母细胞 免疫母细胞 多叶核细胞 浆母细胞 偶尔上皮样、印戒细胞样、梭形等 生长方式:弥漫浸润 间质:纤维化、坏死 反应性T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
MLBCL
形态学: 瘤细胞大,胞浆丰富、淡染或透明 间质内胶原纤维增生 免疫表型: LCA+,CD20+,CD79a+ CD30+(约70%病例,反应弱) sIg-,cIg遗传学: MAL基因过度表达 RER基因扩增 +9p
CD20
CD3
Ki-67
CK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
CD20
免疫表型(一)
CD79a:除表达ALK全长DLBCL一般不 表达,其余DLBCL均表达CD79a Ig:大多数DLBCL表达sIg,常为IgM/G 免疫母细胞性和浆母细胞性DLBCL 可表达cIg 原发性纵隔(胸腺)DLBCL不表达Ig
免疫表型(二) GC和GC后B细胞分化抗原
GC相关抗原:bcl-6和CD10 bcl-6+(60-80%) CD10+(30-40%) bcl-6+/CD10+—GC免疫表型 bcl-6+/CD10-:bcl-2+ 起自FCC bcl-2- 组织发生有争议
CD5
p53
p21
Bcl-2
免疫表型(三) 预后相关标记物
Ki-67 阳性细胞数>60%或>80%预后差 p27、cyclin D3、CD44V6和caspase B表达 预后差 Rb 阳性细胞数>80%预后差 bcl-6和CD10表达预后好
Ki-67
遗传学
Ig基因重排 染色体易位 t(3;14)(q27;q32) BCL-6 t(14;18)(q32;q21) BCL-2 t(8;14)(q24;q32) c-MYC 染色体扩增 REL,MYC,BCL,GLI,CDK4,MD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