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认知研究的综述与展望

合集下载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就国内“双师型”教师进行了研究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与特点、国内研究现状、角色定位、培训与发展以及效果评价。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发展,提出了研究启示和前景建议。

通过系统的综述分析,揭示了国内“双师型”教师教育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研究, 国内教育, 教师教育, 培训与发展, 效果评价, 教师角色定位,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总结与展望, 研究启示, 前景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演进。

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一种教师团队模式,由学科专业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支持教师共同组成,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种模式通过整合学科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1.2 研究意义“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具备深厚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和作用,探讨如何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及如何评价和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效果。

研究“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相关政策和策略建议,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教育公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双师型”教师有助于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激发教师的职业发展动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通过研究“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促进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为教育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一、概述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也更加广泛。

在国外,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者们主要从提问的类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同时,国外的研究者们还关注到了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学习动机、课堂互动等方面的关系,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比之下,国内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他们不仅关注提问的技巧和方法,还注重提问与学生认知发展、情感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联系,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还需更加深入和细致,同时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未来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期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教师课堂提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提问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思考,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教师课堂提问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当教师提出有趣或有深度的问题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投入。

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其发展路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概念界定,明确其发展内涵和特点。

接着,从发展路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还将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本文将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概述在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向“教育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对教师教育者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也是对教师教育专业性的提升和追求。

从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来看,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积极参与者。

他们不仅关注教学实践,也致力于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来看,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从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路径来看,他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这包括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参与教育研究项目、开展教育实践、与其他教育者交流等。

幼儿园课题研究综述怎么写_范文_概述及范文模板

幼儿园课题研究综述怎么写_范文_概述及范文模板

幼儿园课题研究综述怎么写范文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幼儿园课题研究是对幼儿园教育领域内的关键问题和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学术活动。

随着社会对早期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全面综述目前有关幼儿园课题研究的成果,以期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介绍文章整体结构,并阐述研究目的。

接着,在第二部分中,概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幼儿园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阐明研究目标和方法。

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幼儿园课题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包括具体问题一、问题二以及相关趋势一、趋势二等等。

在第四部分,将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更具体地探讨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

最后,在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研究发现与成果,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综述幼儿园课题研究领域内的重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方向和方法上的参考。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并为相关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此外,通过总结和展望,可为未来幼儿园课题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2. 幼儿园课题研究概述:2.1 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是指为3-6岁幼儿提供早期综合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阶段性教育。

在这个关键时期,幼儿正处于心智、身体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阶段。

因此,幼儿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幼儿园能够促进孩子们在认知、社交、情感、运动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2 幼儿园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父母将他们的孩子送入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

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效果,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幼儿园课题研究进行概述,我们能够了解目前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随笔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随笔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对认知负荷理论的初步了解 (3)2. 本书的目的和结构概述 (4)二、认知负荷理论基础 (5)1. 认知负荷的定义与分类 (7)a. 输入负荷 (7)b. 心理负荷 (8)c. 其他负荷 (9)2. 认知负荷的理论模型 (11)a. 资源分配模型 (12)b. 工作记忆模型 (13)c. 自我调节模型 (14)三、认知负荷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15)1. 高效学习策略的培养 (16)a. 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 (17)b. 主动学习法 (19)c. 自我测试与复习策略 (19)2. 减轻认知负荷的方法 (21)a. 信息压缩技术 (22)b. 学习者中心设计 (23)c. 任务分解与逐步呈现 (24)四、认知负荷理论的实践意义 (25)1. 教育改革与资源优化 (27)2. 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8)3.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探索 (29)五、结论与展望 (30)1.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与局限 (31)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2)一、内容综述《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是一篇关于认知负荷理论在学习领域的应用和实践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认知负荷对学习的影响。

文章详细阐述了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探讨。

文章还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认知负荷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机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作者通过对大量案例和研究的分析,揭示了认知负荷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教育工作者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策略包括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问题。

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

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

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外关于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现状。

教师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处理教学信息、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教师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教师认知能力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背景方面,本文将简要介绍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同时指出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差距和不足之处。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国外学者对教师认知能力结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研究成果和观点。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评述国外学者在研究教师认知能力发展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期为我国研究者提供方法论的借鉴和启示。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归纳国外学者在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理论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的发现以及教育实践的应用等。

在未来展望方面,本文将探讨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的趋势和前景,分析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评述,旨在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了解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教师认知能力的定义与内涵教师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的理解、应用、反思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

它涵盖了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应用,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和实施,以及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认知。

教师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对其定义、培训、作用、地位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

在研究背景和目的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了双师型教师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和现状,总结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特点及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综述,旨在强调其对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现代化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机制,完善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国内、研究、引言、正文、结论、培训、发展、教学、作用、教育体制改革、现状、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变得日益重要。

如何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探讨也愈发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相关研究,以期能够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培训、作用、地位和现状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内“双师型”教师这一新兴教育概念的发展与实践,并分析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研究国内“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与特点、培训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其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地位,探讨“双师型”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变革、引领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本文还旨在总结当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现状,探讨未来“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双师型”教师这一教育新模式的认识,为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推动。

2. 正文2.1 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与特点双师型教师是指一种教学模式,即由两名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与认知发展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与认知发展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与认知发展一、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发展幼儿园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以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

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孩子们的情绪、家长的情绪以及自己的情绪。

只有保持冷静、理智,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其次,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适应能力。

幼儿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教师需要不断适应各种新的情况和变化,对于这些变化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是幼儿园教师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幼儿园教师的认知发展幼儿园教师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提升的过程。

首先,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和管理中,教师不仅需要对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性思考,还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估。

其次,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

此外,幼儿园教师还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三、幼儿园教师心理与认知的相互关系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首先,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的认知发展。

当教师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时,他们更容易应对困难和挑战,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其次,教师的认知发展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

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幼儿园教师心理与认知的培养途径为了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和认知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培养途径。

首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进修班等活动,教师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教师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师支持系统。

国外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综述摘要:在进行国外研究动态的梳理时,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活动是中国特有的教育活动,是中国本土化表达,国外的文献中没有与中国特色的教学研究活动完全一致的概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研究。

针对该研究,尽管国外没有与中国的“教学研究活动”相一致的概念,但也有相似的概念,各国的教研活动都散见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和教师培训之中,国外称为“教学指导”、“教师指导”“教学行动研究”等。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从相近概念中梳理国外关于“教师教学研究活动”。

关键词: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综述1.各国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模式的研究美国国家他们的研究指导为“行动研究”,美国的教师培训准要针对新教师和非新教师的培训,针对新教师的培训,美国制订了入职培训计划(induction program)以及教师指导计划(mentoring program)。

1963年出版的《柯南特报告》包含了一些关于支持初级教师的具体建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呼吁制定项目来帮助初级教师,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加速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课堂驾驭的能力。

1970年后,《詹姆斯报告》就明确说明了教师入职培训的三个阶段,通过教师指导方便教师职业生涯的定位。

吕敏霞在博士论文进行美校本研究活动的研究中也整理出针对新教师和非新教师的教研模式。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小学开始一些小型的培训课,以此给予教师的一些指导,并推出各州的培训,针对教师存在的各种问题制订培训目标。

Maistre C L和Paré(2009)类似于辅导和或入职培训的项目可以作为那些需要获得知识的人和那些在不同领域获得专业认证的人搭建桥梁。

指导计划允许第一年的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技术和教学方法。

新老师也能够与更有经验的教育者建立个人关系,进行活动。

日本的“教学研究活动”被称为“授业研究”也有的学者将其翻译为“课例研究”,作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方式。

青年教师工作总结与展望

青年教师工作总结与展望

青年教师工作总结与展望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感成长与进步。

在这一年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个案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实用性。

其次,我注重与家长的紧密合作。

我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建议。

我还组织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问题,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这样的亲密合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家校合作意识。

再次,我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参加教研活动和交流研讨会,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

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课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素养。

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相信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

我还将继续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心和引导学生的成长。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认知的现状

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认知的现状

学校层面的支持策略
提供专业培训
学校应定期为特殊教育教 师提供专业培训,帮助他 们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 方法。
建立反馈机制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 制,鼓励教师相互交流、 分享经验,促进共同成长 。
优化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 制,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成 绩。
社会层面的支持策略
提高社会认知度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社会对特 殊教育的认知度,为特殊教育教师创 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资金投入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资金 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待 遇水平。
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特殊教育教 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待遇保 障。
05
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认知的未来 展望
教师自我认知的研究方向
1 2
教师自我认知与教学效能的关系
研究教师自我认知如何影响其教学效能,以及如 何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认知来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探讨教师自我认知如何影响其职业发展,以及如 何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认知来促进职业成长。
3
教师自我认知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研究教师自我认知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 及如何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认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 水平。
02
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认知的现状 分析
自我认知的总体状况
特殊教育教师对自我职业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满意,认为自己的
工作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教育教师对自我专业能力有信心
02
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
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特殊教育教师对自我价值有明确认识
教师自我认知的发展趋势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摘要】语言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综述语言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语言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育中的作用。

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沟通能力,也对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语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提高语言教学效果的关键。

语言教育评价体系的探讨也是语言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探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语言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多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语言教育、研究综述、重要性、教学方法、发展趋势、评价体系、跨文化交际、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言教育研究综述】语言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语言教育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语言教育涉及到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体系等。

了解语言教育的研究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推动语言教育的进步。

从国际上来看,各国对语言教育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语言是连接人们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语言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各种不同语种的教学,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学习这些语言。

由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掌握多种语言,这也对语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内,语言教育的研究也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人们对多语种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语言教育的研究既需要关注国内的语言教学现状,也需要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语言教育的体系,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

】1.2 研究目的【语言教育研究综述】语言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教师工作总结的亮点综述与发展展望

教师工作总结的亮点综述与发展展望

教师工作总结的亮点综述与发展展望一、教育教学方面:1.教育理念更新:通过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学习,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我进行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通过设立项目、小组合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4.关注学生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比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管理方面:1.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我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宽容的班级氛围。

通过班级会议、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班级内的良好关系和相互尊重。

2.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我积极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情况。

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别发展方案,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人目标。

3.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鼓励他们勇于面对,通过自我调整和寻求解决方案来克服困难。

4.班级活动精彩多样:我组织了许多有意义且精彩的班级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班级凝聚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自我发展方面:1.教育培训和学习:我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和论文发表:我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并撰写了多篇教育论文。

这些研究和论文的发表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而且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团队合作与交流:我与其他教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合作,我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国内元认知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国内元认知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国内元认知研究综述及其展望作者:王红亚王雪丽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第01期〔摘要〕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l)于1976年正式提出来的。

至今,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主要对国内元认知研究进行概述并提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

文章依次对元认知(metacognition)概念,元认知要素,元认知评估方法以及国内元认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元认知研究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元认知;评估方法;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1-0010-03“元认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l)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之后,元认知的概念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引用。

在我国,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已作了深刻的分析。

由于元认知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应用,都大有裨益,因此,元认知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传统心理学将认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成分,而元认知则更强调在这些成分之上的主体统摄作用,因而对元认知的研究将更利于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可以从更概括的层次指明学生智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这对当前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对国内的有关元认知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元认知研究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元认知的概念Flavell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1]。

Brown则把元认知看作是“检验、调整和评价个体思维的能力”[2]。

Sternberg将元认知定义为关于认知的认知,认知包含对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涉及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的监测、控制和理解[3]。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以传授知识和应试训练为主,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直观、简洁、有机的视觉化工具,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梳理知识。

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把握文章的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旨在揭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可以为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思维导图提供指导和建议,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优质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最终目的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通过将主题、关键词、概念等用图形方式展示在纸上或电脑屏幕上,以帮助人们整理、梳理和展示他们的思维内容。

它通常由一个中心主题开始,然后分支出各种相关的主题,形成一个层级结构或者网络结构,反映了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

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就国内近十年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进行了梳理,首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然后总结反思了现有研究存在概念界定不一、研究对象范围受限等不足,提出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师;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教师职业认同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教师心理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认同逐渐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纵观国内近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文献,发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对我国近十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作一个综合分析与介绍,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厘清发展脉络,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1.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范畴国内学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

1.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目前学界尚无统一认识,但多数研究倾向于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方面去分析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以下梳理了较具代表性的几位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划分,总体来看,有三分法、四分法等划分方法。

首先来看三分法。

多数按此类方法划分结构的研究者倾向于将“教师职业认同”视为一种“态度”,并从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去考量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例如,孙利和左斌(2010)通过实证研究提炼出教师职业认同由职业认知(“敬业负责”、“教学行为”、“精力投入”、“教学结果”等)、职业情感(“工作时精神状态”、“成就感”、“教育理念”、“坚持性”的整合)、职业价值(“职业价值感”、“成就感”、“人际关系”的整合)三个维度构成。

李笑樱和闫寒冰(2018)提出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效能感三因素模式,以分析受这三方面影响的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

教师教育研究文献综述与评析

教师教育研究文献综述与评析

教师教育研究文献综述与评析引言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和评析教师教育研究文献,揭示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一、教师教育的定义与背景教师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提高的活动。

教师教育的出现源于对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二、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教师教育研究经历了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

以往的教师教育研究主要关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而现代教师教育研究越来越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师教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发展阶段、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

其中,教师培养模式包括传统培养与多元化培养的比较;教师发展阶段主要关注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包括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教育创新等方面。

四、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教师教育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证研究等。

其中,实证研究是教师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方法,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来探究教师教育的效果和影响。

五、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构建、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改革、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能力培养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教育研究关注的最新动态。

六、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教师教育研究已逐渐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国外教师教育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教师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挑战教师教育研究面临着实证研究的难题、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等问题与挑战。

此外,在不同教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进行教师教育研究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八、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景展望未来,教师教育研究将继续深化,重点将从教育改革向教育创新转变,注重对教师发展需求的准确把握和资源支持的实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国内“双师型”教师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双师型”教师则将教师和行业专家的角色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实践性的教学体验。

本文将对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和概念“双师型”教师,简单来说就是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团队。

学校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角色,负责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指导;而行业专家则担任“实践教师”角色,通过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分析、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

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学校和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实用和贴近实际的教学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模式探索: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探索“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其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数据。

2.教学效果评估:部分研究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测量,研究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和就业情况等方面的变化。

3.学生体验研究:一些研究关注学生对“双师型”教师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探讨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知和态度。

4.教师培训与发展:一些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如何培训和发展“双师型”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些知名高校和少数行业合作伙伴上,一些地方和学校尚未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2.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国内缺乏一支真正具备双师特色的教师队伍,一些学校和企业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摘要】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研究现有文献,探讨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影响。

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的核心,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包括师生之间的沟通、互信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等。

为改善师生关系,可采取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师生互信的机制等策略。

师生关系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师生关系的影响机制及其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表现。

【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综述、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改善策略、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

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状况往往反映出学校文化和教学氛围的健康程度。

传统上,师生之间被赋予明确的角色和权力关系,师为教,生为学,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上下级、权威与服从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师生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师生之间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传授与接受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动、合作与共同成长的关系。

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对师生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分析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师生之间的互动,分析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影响,探讨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以及提出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水平,从而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认知研究的综述与展望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教学认知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体现了由外部行为向内部认知的转变。

本文整理了目前教师认知研究的历史轨迹,从教学知识、教学信念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了研究的具体内容,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

标签:教学认知;教学发展;认知心理学一、教学认知概述1.教学认知研究历程1950年后,信息論的发展开始占据一席之地,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我们可以查阅到,关于教师认知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基于心理学“三大势力”中的行为主义,将s-r范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行为主义只关注外部直接的结果,不注重内部的加工过程,所以,将老师视为单纯教授知识的机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有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只关注教学行为和学生的成绩水平,而忽视了其他影响因素,尤其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

随着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师本身特质的重要性。

1970年之后,学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为范式,加入了个体的主观因素,研究教师的认知过程,将教学实践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着重研究了教师前期准备和决策过程。

1980年之后,教师认知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世界各地的学者开始交流沟通,并在1983年建立了研究协会。

通过最新研究成果的分享讨论,开阔了眼界,许多理论,如教育信念等日益丰满。

1990年以后,由于,有了之前的研究作为基础,这个阶段教师认知研究开始走向精细化。

学者在研究中会专门研究某个具体学科,不再一概而论。

同时也将教学行为和课堂实践相结合,发挥其应用功能。

2.教学认知概念教学认知一直是个多学科交叉的概念,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学者多是采用一些相似的概念,例如“教师思维”“教学知识”等,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教师的认知思维。

虽然这种多角度的方式有其优越性,但难免会让人产生迷糊感,不如“教师认知”这一术语干脆直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二、教师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1.教学知识教学知识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以教学效能为基础的。

随着专家-新手研究范式的应用,学者开始探究教学知识和效能之间的关系,逐渐向教学知识转变。

当前,对教学知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项内容:研究教师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

(1)教学基础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鼻祖要属美国学者舒尔曼。

他率先提出了分析专业知识的理论,他认为,要想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这种职业就应该和医生等职业一样,具备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储备”。

只有以这种知识为基础,才有可能将其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及接受的形式。

舒尔曼将教学基础知识分为7个子成分,即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知识等,其中教学学科知识(PCK)视为最基础、最有价值的部分。

教学学科知识的提出使教师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相结合,可展现独特的专业魅力。

舒尔曼提成的这个理论构架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者铺平了道路。

许多学者对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了改变。

例如格罗斯曼就将最初七个子成分变为四个,即背景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专业知识。

同时,我国许多学者结合国内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新的理论。

如叶澜的立体化教学知识理论等。

这些成果它完善了相关理论系统,推动教学实践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2)教学实践知识。

教学实践知识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以后反思形成的教育知识,有别于传统的书面知识。

最初学者提出的“技术熟练者”观点,认为“熟能生巧”,只有不断重复,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学者舍恩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者”理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这种观点注重实践性知识,期望教师的自主创新,拓展多方面的思维,更符合时代的潮流。

英国学者艾尔贝兹(Elbaz)大胆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教学学科知识开展研究。

其中她对一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这位老师教学出众。

通过对其所具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发现其具有五种成分,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关于自我的知识。

正是这种特殊的知识使这位老师有自己的特色,其教学效果更明显。

加拿大学者康内利在艾尔贝兹的基础上将教学实践知识进行了延伸。

他提出了“个人实践知识”教学观。

证明教师对情景的感知觉、态度和道德评判等,是后天习得的。

为了对这种观点作进一步探讨,他采用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叙事手法。

利用自我表达的方式了解到教师在哲学、节奏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更利于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

2.教学信念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态度和价值观等。

对教师信念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涉及其内涵的影响因素。

对教学信念内涵的研究是其他研究的基础,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考尔德黑德(Calderhead),他将教学概念分为五个部分:关于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教师学习的信念和自我教师角色的信念。

考尔德黑德认为这五个部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决定着教师的发展和课堂实践方向。

教学观念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受到经验的影响,教师本身的教育水平、环境和实践等因素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美国学者洛蒂(Lortie)提出了学徒式观察理论,充分说明了先前经历的重要性。

每一名教师对之前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切身的体会,这些都会影响其今后教学观念的形成。

同时,教师所处的环境也会对教学观念产生作用。

例如,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师的成长进步。

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之间也会相互作用,教学实践的好坏又会反作用于教学观念,两者之间可能是同步的,也可能相距甚远。

“教学信念”和“教学知识”两个术语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部分学者认为知识的范围更大一些,信念隶属知识;也有些学者认为这两者应该是各自独立的,知识能被大众普遍接受,而概念还处于一种认为是真的但未安全接受的地步。

两者之间界限不是十分清楚,在使用中有时会不加以区别地混用,也有些学者会用“教师认知”来代替这两个术语。

3.教师决策(1)教学计划决策。

教学前的决策又称为教学计划决策,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涉及备课的内容、方式、效果和影响因素等。

要研究计划决策,首先分别选取专家和新手组,以形成一个对比参照。

其次选用的方法为出声思考法,即让教师一边备课一边说出脑中的思维过程,同时,会再辅助以访谈法收集到更多信息。

研究结果发现,备课过程会受到教师本身的特性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专家在备课时间、时间利用率、创新性和灵活性等都方面明显优于新手。

(2)教学互动决策。

教学互动决策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所做的及时决定。

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存在多种动态因素,教师要根据实际及时调整。

在此类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同时,会对课堂过程进行录音和录像,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观察教师的行为,获得更有效的解释。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进行教师策的平均时间为两分钟时,会对学生的理解水平、参与积极性、课堂氛围等产生重要影响。

从专家和新手的比较中也可发现,有经验的教师所做的决策更加灵活多变,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3)教学评价决策。

教学评价决策指教师课后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学生的反映情况的一个自我认识。

经过评价,可以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学生对我所教授的知识是否有兴趣?学生是否已经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对教师决策的研究为教师认知研究打开了新窗口,为探究教师认知的本质规律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培养教师的决策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认知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1.提高教学效能水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一直是我们想要解決的问题。

学者克拉克(Clark)和彼得森(Peterson)通过总结经验,提出了教师思维研究模式,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行为和教学思维。

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教师外部行为,未深入教师思维层面。

所以,对教师认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各种支配行为和改善不利因素上,从而加强教师专业培养,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促进师范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师范院校一直是教师的主要培养阵地,教师认知研究为师范教育和专业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教师培养提供新的教学范式。

以往学校多采用“由内而外”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技巧的培养,而不关注教师内部经验,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知研究采用“由内而外”的方式,尊重教师自身的智慧,发挥其认知功能和智慧,利用本身资源,将内部活动外显化,进行评估评价,再对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种模式不再只讲究技能型教师的培养,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水平。

3.推动教学改革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行教育改革,但多停留在教材、教学技术等浅层面,忽视了关注教师的心理世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编制、教学大纲的规划、实施教学活动都依赖教师,教师可以说是促成改革的关键。

教学认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融入其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确保改革朝着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目前,认知科学影响着生活的许多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对教师的内心世界进行探讨,开辟我国教学活动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1]张凤娟,刘永兵.教师认知研究的综述与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11(1):39-43.[2]郑新民.大学英语教师认知问题:个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2):32-39.[3]段冰,施春阳.新教师成长研究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8(4):13-16.[4]汤雪花,田虎伟.我国教师发展学校的研究综述[J].教师教育论坛,2008,21(11):33-35.[5]徐冬冬.高校教师工作投入研究综述与展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06-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