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第五章 社会认知
虚假一致偏差
• 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 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 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 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 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 为别人好交际。 • 罗斯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在身 上戴一块写有字的大广告牌子在校园里漫步30分钟,有些 人同意,而有些人则拒绝了。可是两类人都认为大学生中 有2/3的人同意他们的选择(同意或拒绝)。显然,他们 的估计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 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 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中学 生普遍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也同他一样吸烟。在西方的社会 调查中,常常发现持有一定政见的人认为大多数其他人的 观点同自己一致。
•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评定特征 高吸引者 一般吸引者 无吸引力者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65.39
1.70 2.25
62.42
内向(被 试判断 %) 3 86 11 63
单独外向 单独内向 先外后内 先内后外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 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0.71 2.02
05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 认知。 认知。 泰勒和克劳克把图式分为四种: 泰勒和克劳克把图式分为四种: 人的图式: 人的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结构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 角色图式: 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 知结构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 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返回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 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 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 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这一套理论我们已经 提及,简单说,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个 提及,简单说,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体自身之外的原因,在作归因时将行为的原因归之 于此就称作情境归因; 于此就称作情境归因;另一种是个体自身之内的原 因,在作归因时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此就称作个人 倾向归因。海德认为, 倾向归因。海德认为,每个人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 去寻求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 去寻求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
由此他提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归因所应遵循 的三条原则: 的三条原则: 差别性原则。如果将“ (1)差别性原则。如果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 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 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 便不出现” 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 便不出现”,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则 差异性低。 差异性低。 一贯性原则。 (2)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 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 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 一贯性低。 一贯性低。 一致性原则。 (3)一致性原则。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 式作出反应” 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归因理论流派及相关研究综述
在社会学领域,归因理论的应用主要涉及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等 方面。在社会结构研究中,归因理论被用于解释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 程。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归因理论被用于研究人们的互动行为和社会网络结构等 方面。在社会认知研究中,归因理论被用于研究人们对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的认 知偏差和偏见等现象。
共同解释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现象;在管理学领域,可 以尝试将归因理论与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相结合,共同解释组织行 为、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现象。
其次,现有的归因理论研究主要了人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较少人们如 何解释自己的行为。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探讨归因理论的自我应用方面, 以便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机制。
然而,尽管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比如,现有研究多从静态角度探讨归因问题,而对动态归因的研究较少;再如, 现有研究多归因的认知过程,而对情感体验的探讨不足;此外,多元文化背景下 的归因机制及其与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关系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结论:本次演示对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综述,总结了当前相关领域 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问题。虽然归因理论在各个 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和完 善。同时,本次演示也希望通过梳理现有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 考和启示。
1、企业竞合行为与市场绩效之 间的关系
2、企业战略互动与市场结构之 间的关系
尽管行为主义流派在研究企业竞合行为和战略互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行为主义流派过于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 影响,而对企业异质性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不足。此外,该流派也未能充分考虑政 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对企业行为和战略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知识点概述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知识点概述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中的信息,并且如何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行为和社会决策。
本文旨在概述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知识点。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概念与发展社会认知理论指的是研究人们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理论。
它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是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进行研究的领域。
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认知加工的视角向社会情境的视角转变,强调了社会信息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模型社会认知理论通常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模型:1.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感知、选择、解释和记忆等阶段。
其中,感知阶段是人们接收社会信息的起始点,选择阶段是在众多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过程,解释阶段是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记忆阶段是将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后续使用。
2. 触发与应用模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由环境的触发和个体的认知应用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环境的触发可以激发个体某种认知结构的应用,而个体的认知应用也会影响其对环境的解释和反应。
3. 平衡与一致性理论:平衡与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追求内在的平衡和一致性。
当人们面临冲突和不一致的信息时,他们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来恢复平衡和一致。
4.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归因他人的行为。
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通常会将原因归因于个体特质、情境因素或行为后果等。
三、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观点与研究领域社会认知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观点与研究领域,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方向:1. 社会知觉:研究人们如何对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价。
社会知觉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们对他人个性特质、情感状态和行为意图等方面的判断。
2. 自我知觉:研究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知觉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们对自身特质、态度和行为的认知和解释等方面。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B 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Bernard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 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 影响。 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 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 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 中的X轴与Y轴一样。
C 自尊
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 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 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Baumeister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 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 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 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 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特 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 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 折不挠等。
B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所 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 系。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 于助人,这些都是你自我图式的内容。
3.社会认知
分类与图式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 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 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图式(Schema)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 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 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A 个人图式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 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 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 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归因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具有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回顾归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其从最初的心理学实验到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归因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海德的结构性归因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以及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等,并对各流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归因理论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探讨归因理论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归因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和挑战,以期为归因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归因理论研究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归因理论,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归因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是一个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理论框架。
归因,简而言之,是个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内部解释过程。
这种解释不仅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而且深刻影响我们的情感反应、期望以及未来的行为决策。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内部-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归因以及可控-不可控归因。
内部归因指的是个体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特质或能力,如努力程度、技能水平等;而外部归因则是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他人,如任务难度、运气、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归因指的是个体认为事件的原因是持久不变的,如能力或任务难度;而不稳定归因则认为原因是暂时的,如努力或运气。
可控归因指的是个体认为原因是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改变的,如努力程度;而不可控归因则认为原因是无法改变的,如能力或运气。
社会认知(二) 归因 - 欢迎光临北航经管学院!
17
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在心理上改变 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功败垂成,“要是……,那我可能就会……” 在心理上对结果进行改变越容易发生,对结果的情绪 反应就越强。 银牌获得者和铜牌获得者谁更快乐? 反事实思维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模拟。构成了 我们幸运感的基础。绝大多数人对已做的事情的悔恨 比对没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小。
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信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 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也会如此。 先入为主信念 一旦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就很难再让他们否 定这条错误信息。
喜欢冒险的人是优秀的消防队员?
我们越是想极力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就对 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纠正信念固着:解释相反 的观点。 实验:猜遗嘱
11
我们在社会认知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5)图式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对其他人产生一个预期,这个预期会影响 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这种对待方式又导致那个 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 预期成为现实。
12
6
社会知觉的特点
4、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自动化思维最核心的特点:运用图式(Schemas)
什么是图式?
心理模板、脚本 信息组织,认知架构 解释新情况
图式是一种类别化的信息加工 图式导致刻板印象(stereotype)
7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1)图式填充信息的空白:运用内隐人格理论
社会认知、归因
日本人
善模仿的 爱国的 尚武的 进取的 有野心的 有礼貌的 小气的 耐劳的 狡猾的 勇敢的 国家主义的 有经济头脑的 投机分子 自私的 残酷的
俄国人
狡猾的 欺诈的 有野心的 残酷的 不择手段的 唯物的 野蛮的 战争分子 冷漠的 投机分子 暴露的 善于外交的 国家主义的 自私的 耐劳的
常见案例
案 例 二
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 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 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 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 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 是推断的。
常见案例
案 例 三
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 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通 常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 个坏蛋; 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 觉,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 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
现实中应用
针对社会认知与归因理论 浅析两岸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点
自由
民主 一党专制
大陆 地区 台湾 地区
前卫
爱国 法律 政策 传统
牵扯政治问题部分过于敏感 就到这了☺ 就到这了☺
研究调查 台湾大学生对各地区人的刻板印象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美国人
理论基础
•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 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 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 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 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因果解释和推论。 因果解释和推论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知理论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
通过了解社会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人发展。
本文将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个体被视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反思和评价来构建对社会世界的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推断他人的动机、目标和意图,从而预测他人的行为和评价他人的个性特征。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知觉、社会推理和社会记忆。
社会知觉指的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来获取他人行为的信息,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号的解读。
社会推理指的是在获得他人行为的信息后,个体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推断出他人的意图、动机和个性特征。
社会记忆则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将其作为参考和判断的依据。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 锚定和调整锚定和调整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会受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影响,以此为基准进行行为解释,然后根据新的信息进行调整。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主要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因素,比如个性特质、态度等;外部归因则是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3.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感知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号的解读,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和解释。
4. 人际归类人际归类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对他人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过程。
通过将他人进行分类和归类,个体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
南京彭宇案续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
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 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 10日内给付。 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 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 “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 理相悖”。
社会认知(二)
归因的概念 归因理论与归因方式 归因原则 归因偏差
南京彭宇案
彭宇称,2006年11月20日, 他在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 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 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 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 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 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 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 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 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 失13万多元。
刺激物: 语文是难 学的科目 人:小红 是个不会 学习的人 情境:小 红这次是 偶然失手
2
3
归因的原则
扩大原则:一个人的行为越是非角色行为、不利于自己的行 为,我们越是将它归因为内在因素。 折扣原则:一种特殊原因导致的结果会因为有其他可能的原 因的存在而使得这一原因的重要程度被打折扣。 非共同效果原则:入选方案中与未入选方案可能导致的结果 中不同的部分会成为归因时考虑的因素。 利害关系原则:有否利害关系会对观察者如何对行为者进行 归因产生影响。有利害关系时更容易发生内归因。 共变原则:多线索的归因中,人们往往综合考察各个线索的 组合方式来决定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南京彭宇案续
彭宇已因此失业 人民法院二审的时候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依法组织调解,双 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 (2008年03月15日20:54 中国新闻网 ) 昨天上午,一位九旬老人瘫倒在解放南路人行道上。然而,20 分钟内,过往行人无一敢上前搀扶,一位热心市民最后喊来七 八名路人作“见证”后,才敢打电话报警。南京九旬老人瘫倒 路边 过往路人不敢搀扶……(2008年02月16日02:33 现代快 报) 2009年2月22日上午,一名75岁的老汉在南京市下关区三汊河 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 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 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2月23日 《南京晨报》)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通过研究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人们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的。
本文将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它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旨在揭示个体是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
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同,社会认知理论更关注个体的意识和心理过程。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 认知结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构建了一种认知结构,包括知觉、记忆、知识和信念等组成要素。
这些认知结构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2.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可以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3. 归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对事件或行为原因的归因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体特质,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
通过研究归因过程,可以揭示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方式和认知偏差。
4.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行为选择受到对结果的期望和个体对结果的价值评估的影响。
通过期望理论,可以理解人们对不同行为选项的选择和决策过程。
三、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社会认知理论的概念和原理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例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归因方式,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
2. 人际关系和沟通: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人际关系和沟通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行为模式。
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可以提高人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与同理心,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护。
3. 市场营销:社会认知理论对于市场营销和广告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了解消费者的认知结构和期望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论文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论文----e05da61c-6eb1-11ec-99c5-
7cb59b590d7d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
一、前言
在形成他人的印象时,人们经常想知道更多其持久的特性及行为背后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有着想理解社会领域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愿望
(pittman,1993;vanoverwalle,1998)。
人们不仅想知道别人是如何行动的,还想知道其为什么如此行动,人们寻找这些信息的过程称为归因。
准确的说,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这种行为的性质、推论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二、因果归因的主要维度是因果根
到目前为止,人们在做因果归因时,其中最重要的判断就是因果根源(locusofcausality)。
海德认为,人们一般会将一个行动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内部状态或外部原因。
内部归因(internalattribution)(也叫个人归因[personattribution])是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内部方面,如人格特质、情绪、态度、能力和努力等。
外部原因(externalattribution)(也叫情境归因[situationattribution])是将行为的原因归结到个人的外部方面,如别人的影响、情境、运气等。
除了区分内部和外部,研究人员还试图回答归因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伯纳德·维纳及其同事
(weiner,1986;weineretal.,1872)将海德的内部归因与外部归。
(优选)社会认知归因
(1)区别性: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 反应(针对客观刺激物)
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 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 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针对情境),即行动者的行 为是否稳定持久。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 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一贯性
归因
1
低:她总对小丑 低:别人很少 高:她总是 人:玛丽
们发笑
发笑
对他发笑 (86%)
2
高:她没对别的 高:每个人都 高:她总是 刺激物:小丑
小丑发过笑
发笑
对他发笑 (61%)
3
高:她没对别的 低:别人很少 低:她以前 情境/环境
小丑发过笑
发笑
几乎没对他 (72%)
笑过
玛丽在看小丑表演时大笑起来
(优选)社会认知归因
一、归因理论
(一)何谓归因 归因(attribution)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
程,它指的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 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 归因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 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外在行为表现意指通过感官可以直接观察 到的行为表现,包括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活动及其存在 状态。 归因是人的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对 自己或他人进行进一步认知和分析的开始。 不同的归因对于人的认知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脚
的脚
琼的舞伴 琼的舞伴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认知学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明归因的各种原理。
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类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进行理解和控制的需要。
认为通过分析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可预言人们如何行动。
这就是人们进行行动归因的内在原因。
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意志等。
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
研究表明,人们总是作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
对自己的成绩常作内归因,对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作外归因。
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
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本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创立了《动机的情绪的归因理论》。
韦纳的主要观点是:1.人类行为的归因不单由饥、渴、性等驱力或需要所驱使,而且也由其认识(尤其是思维)所控制。
2.从产生不用结果(成败)的原因中确定几种可觉察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的构成成分,并探讨它们与行为和情绪的关系。
韦纳提出了归因的三个基本成分,即部位(内部对外部)、稳定性(稳定对不稳定)和控制性(可控制性对不可控制)。
据此韦纳创立了归因的三因素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用这三成分可构成8种不同原因成分的分类组合。
从这里可以找出归因与行为和情感相互作用的规律。
韦纳发现原因的稳定性影响人的期望,原因的部位和控制性影响人的情感等等。
3.学生成就结果的归因基本上有四种: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遇。
他们在部位上和稳定性上是不同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要求归因时不仅从行为上进行分析,而且从认知(特别是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中来分析。
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方面,为改变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在对自己或别人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时所遵循的心理过程。
人们根据一系列因素来归因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包括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后果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
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将行为归因为某些特定因素,以此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几种不同的归因理论,包括内在归因理论、外在归因理论以及随机归因理论等。
这些理论探讨了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进行解释时所可能采取的心理机制和思考方式,并且提供了帮助人们理解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工具。
内在归因理论内在归因理论是指人们通常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一种天性或内在属性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礼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个粗鲁的人,而当同样的人表现得有礼貌时,则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很有礼貌的人。
内在归因理论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来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当我们愿意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内在因素时,我们可能会将他人视为一个不可改变的人,并对他人更加严厉和批判。
然而,当我们愿意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时,我们往往会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们。
外在归因理论相反,外在归因理论则是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外部环境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礼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的行为是由于场合不当或其他外部因素所致。
外在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受个体因素的干扰。
当我们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时,我们可能会更有同情心和宽容度,因为我们意识到这些因素可能是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随机归因理论随机归因理论是将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由于不确定性或变量性所致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表现得不同寻常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的一种随机影响,而不是自身或别人的内在特质所导致的。
随机归因理论在社会情景下也广泛应用。
例如,当我们试图解释社会行为时,我们可能会假设一个事件的发生与随机因素有关,而不是由于某个明确的因素所致。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管 理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0/2019 6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海德内外归因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高区别性 区别性
汤姆并不是老踩其他舞伴的脚
低区别性
汤姆也踩其他舞伴的脚
高一贯性
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的 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 的脚 高一致 性 琼的舞 伴常踩 她的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一致性 琼的舞伴 琼的舞伴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脚 的脚
3、凯利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71)对上述理
论进行了补充。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是有 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 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所共同出现的 东西。 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 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 (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 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3/30/2019
13
(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差异; 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3/30/2019
(五)社会常模
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本文通过介绍以上四种代表理论,对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学术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发展脉络Abstract:Attrib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social psychology. There are four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social cognition ,Heider’s Common sense psychology,Jones and Davis’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 Kelley ‘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ttribution and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and academic studies via these four aspects and have a brief assessment.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ttribution theory;history一、引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原因。
正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推断成绩波动的原因、社会通过了解杀人犯的成长经历来解释其丧心病狂的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因果性解释来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实行预测和控制。
归因理论研究始于20实际50年代,到70年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此广大社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归因研究,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
二、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归因理论从50 年代末到7 0年代末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变化过程,进入80 年代,尽管归因研究不复繁荣,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80 年代是归因研究的复兴时期。
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归因现象,但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了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以及凯利的研究论文引起了人们对归因研究的关注,其必要性才开始显现。
在60 年代中期, 出现了许多应用研究。
主要有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尼斯彼特和沙赫特关于恐惧的错误归因的研究、瓦尔斯特对意外事件责任的归因分析以及勒纳和西蒙斯开创的动机因素方面的研究。
60 年代后期和整个70 年代, 归因研究激增。
研究者多分为三派:直接检验琼斯和戴维斯以及凯利的归因模式、利用尼斯彼特和沙赫特的错误归因主题和探讨勒纳和西蒙斯研究中动机因素在人知觉中的作用。
这期间,维纳发展了海德关于内因和外因的概念,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70 年代末到80 年初, 归因研究仍层出不穷, 但已有些研究者开始对它产生厌倦情绪。
问题主要是刚刚兴起的社会认知理论过分依赖于从认知心理学中引进的理论思想, 而不是建立在土生土长的归因理论基础之上。
另外,归因研究的方法(纸笔测验)以及它所测查的有限范围的主题也引起研究者不满。
如许多研究仅仅评估“人—情境”这一归因维度,过于片面。
所以,在这个时期, 归因研究基本上是处于徘徊不前的阶段。
三、社会认知的代表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常识心理学理论海德假设人类有两种动机:一是对周围的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我们周围环境的需要,前者是保持同他人在认知上的协调,后者则是取得对他人行为控制上的协调。
他认为,人们需要预见他人行为,控制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
他将行为原因分为两类:外因,包括任务难度、运气、他人影响等。
内因,包括人格、情绪、动机、能力、努力等。
评判企业是否成功,除了考察其自身优势,也要考虑到其在竞争环境中所处地位,体现的就是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理论的核心在于:只有首先认清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才能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
研究表明,行为的解释若作外因,人们很难断定在类似情况下行为是否会再度出现,但若是内因,就会增加人们预测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正如经常听到的一句批评“他这是态度问题,即使环境安静了也不会静心学习”,态度即是内因,安静的环境即是外因。
在海德的归因理论中, 几乎包含了后来归因理论的所有理论问题, 无疑是位伟大的开创者,但由于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解决自己所提问题,也留下许多还需进一步探讨的缺陷,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根据海德的理论,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他在内-外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新维度:稳定性和可控性。
稳定性是指原因是长期的还是可变的。
如有些内因(如天赋)就是稳定的,与基因有关几乎不变,而有些内因(如努力)则可以改变。
同样,有些外因如运气,无法长久保持,而诸如红绿灯的作用、法律条款则长期不变。
可控性是指原因是否在个人控制的范围内。
如不稳定的外因“运气”飘忽不定、无法控制,而同样不稳定的内因“努力”却可以控制。
维纳根据这三个维度,分析出2x2x2共8种归因,并且各自对应不同的情绪反应。
内-外因与自尊有关,稳定性影响到自信心,可控性则因归因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如人们遇见挫折总是归因成不稳定或不可控的外因,诸如环境不好、运气等,这样才能安慰自己,如果成功则多归因是自己努力和天赋的成果,这样才能增加自信心,不会因“天性愚钝”而自暴自弃。
成语笨鸟先飞其实也是利用这个理论给没有天赋的人成功的希望。
根据南开大学的研究,中国人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家长关心与支持”这种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更看重家庭对自我成功的作用,这源自于家族本位和伦理本位的思想,“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中家庭占其三。
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体现在光宗耀祖上,而不是个人的自我展示。
“枪打出头鸟”,中国社会里,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所以,中国对成败的归因,是以外在的、不稳定因素来表示谦抑,这样既不会降低自信也避免遭受嫉妒,由此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为今后的成功铺平道路。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三维归因又称协变分析模型,它研究人们如何对相同或相似事件的多种例子进行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在进行协变信息归因时将从三个维度着手:一是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即大众性, 二是行为是否始终一致即一贯性, 三是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即区别性。
举例来说:某老板训斥员工,归因时可以考虑三点1.是否只有老板一人训斥,其他负责人是否也对其不满?2.老板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训斥他3.老板是否也训斥其他员工?这三个角度其实就是分别从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考虑的。
老板即行动者,员工即刺激物,特殊情境即环境。
结论表明:1.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即与众相同,总是如此,不因人而异。
行为原因被归因于刺激物上。
老板和其他负责人都训斥这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训斥他,这可能就是员工自身有缺陷。
2.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即与众不同,总是如此,因人而异。
行为原因被归因于行为者。
只有老板总是训斥他,在任何情况下总是训斥他,但也训斥其他员工,这可能就是老板自身很严厉。
3.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高,即与众不同,偶尔如此,因人而异。
行为原因被归因于环境。
只有老板训斥他,在特殊情况下只训斥他,这就可能是环境使然。
如果运用海德的理论,那么刺激物和环境是外因,行动者是内因。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 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 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但是, 凯利的三维理论是个理想化的模型, 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型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四)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相应推断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暂时的想法不如经常出现的意图更能说明一个人的行为。
他们提出了三个基本因素:1. 选择自由性。
行动者在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的基础上仍然做出了这一行为,那他就的确存在做出这一行动的内在意图。
康德认为,如果你口渴在可乐和雪碧中选择,这并不自由,因为你顺从的是口渴或者广告中的刺激,只是欲望的奴隶而已。
在这里,自由的定义并没有康德严格,如果你口渴,在能够获得任何饮料的前提下,你选择了可乐,这说明你是真的想喝或爱喝可乐,因为选择是自由的。
没有任何限制、要求下、非被迫实施的行为可以反映行为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进行相应推断归因。
2. 社会赞许性。
基于个人社会化的原因,人类从小接受社会教化,接受大多数人制定的标准,以此来获得认同感,因此评判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是由社会制定的。
正如同性恋在古代欧洲被认为是违反神灵的意志,直到1990年后,世界卫生组织(WHO)才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从疾病到正常,其实本质未变,变得只是社会认知而已。
社会要求、社会角色和先前期望都会影响行为原因。
当人们以某种行为去打破常规或传统时,归因者就会得出结论:这一行为放映了人们的真实意图。
例如:相恋的男女冒着亲情的决裂和物质保障的缺失依旧选择私奔,这可以说明他们爱得难舍难分,而倘若是妙龄少女嫁给富翁老汉,则可能被认为是贪图其钱财。
社会角色约束了人的本性,近期发生教师虐待儿童事件,之所以比父母的“棍棒出孝子”更引发争议,原因在于教师这社会角色应该是儒雅睿智的,而非暴力残酷的形象。
先前期望会模糊判断的真实性,面试管都知道前来面试的人都会精心包装自己,竞聘幼儿园老师的绝对不会说自己讨厌小孩,而竞聘秘书的绝对会表现的文静、听指挥。
所以,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3. 非共同效应,可以理解为独特性。
这被广泛运用于科学实验,如控制变量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只有一个变量A不同,如果结果不同,则可以认为是A变量造成了这个差异。
同理,如果某人在各方面条件都一样、只有假期不同的两种工作机会前选择了假期长的工作,那么他可以被归因成是个重视劳逸结合的人。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虽然对行为的内归因做出了解释和假设,但忽视了外因,这是个致命的缺陷,因为内外因是发生在同一过程里的,并且都很重要,因此该理论具有很大局限性,但是,针对内因的解释,却依旧是笔者认为考虑角度最完善的理论。
四、总结归因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反馈论思想。
人们的普遍思路是从动机到行为;而归因论则反其道而行, 其模式是结果归因后继行为。
从这种意义上讲, 归因可被认为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