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理论的三种模式

合集下载

三种货币需求理论

三种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从货币流通角度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的需求。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对货币形式持有总和。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1. 费雪方程式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P=MV/T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

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KpyM d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2、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

货币理论知识点总结

货币理论知识点总结

货币理论知识点总结货币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货币供给、货币政策、货币的功能等内容。

对于货币理论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货币的运行规律,理解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作用。

本文将对货币理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对货币理论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一、货币的概念和功能货币是在市场经济中流通的一种特殊商品,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并用来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工具。

货币的主要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的基本属性是流通性、一般等价物属性和价值尺度属性。

1. 基本概念货币是在市场经济中充当一种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的商品。

货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纸币、硬币和电子货币等。

货币的价值是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来保障的,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特征。

2. 主要功能(1)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可以用作衡量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尺度,方便进行商品交换。

(2)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一种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方便人们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3)支付手段:货币方便人们进行债务的偿还和交易的结算,可以作为一种法定的支付手段。

(4)价值储藏手段:货币还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储藏工具,方便人们储存财富和进行投资。

3. 货币的属性(1)流通性:货币的流通性是指货币易于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和流通的特性,能够方便快捷地用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易。

(2)一般等价物属性:货币具有不同种类和单位的商品和服务可以用货币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基本属性。

(3)价值尺度属性:货币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尺度用来衡量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大小。

二、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和需求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内容,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决定的,而货币需求是由市场主体的行为决定的。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和货币数量。

1.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的。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改变基础利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凯恩斯灵活偏好理论,提出了持有货币的三个

凯恩斯灵活偏好理论,提出了持有货币的三个
托宾(1961)提出融入货币的价值理论框架作为研究货币理论的外部考察方法的基础;他在1969年发表的《货币理论中的一般均衡方法》中,阐述了将货币需求理论的凯恩斯主义资产选择方法与一般均衡分析的相结合的观点。这就是他的著名的“q理论”。
托宾的方法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建立经济个体、经济部门和整个经济的资本帐户结构模型,在一个资本帐户的模型中探讨资产负债表中所显示的各种资产和负债菜单、决定各种资产的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以及资产价格和利息率这些相互联系的市场行为。由于托宾采用的是针对资本帐户存量的分析,因此可以避开一切流量变量。在此基础上,托宾试图完成希克斯的“简化方法”在一般均衡体系中的延伸。他将收入帐户的各种变量视为“试验性”的外生变量,即在产出、收入以及其他流量变量视为既定的条件下,研究资产存量市场的均衡。托宾认为,收入流量可被看作是暂时固定的外生变量,是不受资产市场价格变动的过去资料,从而“支出决策和资产配置决策是相互独立的——特别是财富积累的决策与资产配置的决策是可以分别处理的”。托宾的这个假定直接对应于希克斯的将货币市场从商品市场中分离出来的LM曲线。将资本帐户从经济中的生产和收入帐户中分离出来只是第一步,他承认,“这是一种为了方便的简化,而不是现实”(参见托宾,1969)。
这种关于行为的假设是货币理论的资产选择方法的基础。正是由马科威茨(1952)和托宾(1958)发展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通过个人最大化行为导出多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需求函数,从而确立了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从而为新古典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的联系确立了微观基础。在新古典的两分法中,真实部门和货币部门是分离的,实际变量可以从个人最大化行为导出,而货币的需求却根据完全不同的原则即习惯或需要导出。例如,剑桥的k或货币的流通速度v,均不是最大化行为。因此,资产组合选择理论通过将价值理论的平常工具应用于货币需求,从而克服了方法论上的两分法(见费尔德尔和霍姆博格,1987,P153)。

货币银行学第8章

货币银行学第8章

第八章货币理论(中:需求)货币需求demand for money——社会公众对作为交易媒介与贮藏手段的一般等价物的需求。

案例第一节传统的货币数量说quantity theory of money⏹一、古典货币数量说⏹(1)萨伊定律:供给(生产)会自行创造需求,市场机制能使经济均衡发展,失业只是“摩擦性”和“自愿的”,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

⏹(2)货币面纱论:货币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不对实际产量产生影响,只影响名义变量。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在1930s发展至巅峰。

货币数量学者对于货币数量与物价、货币价值之间关系的解释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最为人熟悉的有两种: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二、费雪交易方程式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成为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代表作。

在书中他提出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费雪交易方程式。

MV=PT分析●PT=名义收入=货币收入,●决定于货币数量M的变动费雪方程式费雪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三、剑桥方程式Cambridge equation⏹又叫“余额方程式”、“现金余额说”.⏹1917年,由英国剑桥学派代表A.C.庇古提出。

马歇尔的观点持币动机:◆第一,得到便利与安全◆第二,投资收益少,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第三,直接消费得到的效用较低剑桥方程式⏹所谓货币数量是指在一定时点停息的货币量.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比较⏹两者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设剑桥方程式中的R代表费雪方程式中的交易量T,那么,不管人们保留货币是为了方便交易或是作为一种财富持有方式,货币持有量总可以表示为交易量PT的某个份额。

这时M=KPT,同时MV=PT,所以有K=1/V.⏹剑桥方程式中的K不过是费雪式子中V的倒数,即人们所保持的现金占整个交易量的比例。

⏹现金余额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就减慢;现金余额减少,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解析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解析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解析引言货币作为经济交换的媒介和价值尺度,在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货币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深入研究货币的本质、功能和影响因素等,有助于我们理解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对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进行解析,包括货币的定义、货币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功能以及货币供给和需求等内容。

一、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一种社会公认的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通常以纸币和电子货币的形式存在。

货币具有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等功能,它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换、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并作为存储财富的手段。

货币的定义有3个要素: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和非货币负债。

广义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纸币、硬币和存款等;狭义货币只包括流通中的纸币、硬币和活期存款等;非货币负债指的是存款中的定期存款等。

二、货币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货币存在的时期。

在古代,人们开始用贝壳、金属和动物等物品作为交换媒介,并逐渐发展出货币的概念。

在古代古希腊、罗马和唐朝等时期,货币开始被广泛使用,并涌现出一些货币理论,如古希腊的物品供给理论、罗马的重质论和唐朝的货币数量理论等。

货币理论的现代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在《国富论》中阐述了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此后,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对货币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货币理论。

三、货币的功能货币作为经济交换的媒介和价值尺度,具有三大功能: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

首先,作为交易媒介,货币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换,简化了交换过程,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其次,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便于比较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最后,作为价值储藏,货币可以作为储存财富的手段,方便人们在未来进行消费和投资。

四、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体中货币的总量。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和资本市场的活动等。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一、引言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货币理论研究货币的产生、价值、流通和发展规律,货币政策则是指由政府或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等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发展、相关概念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货币理论的发展1. 货币的起源及演进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时期,逐渐演变为先进的交换工具和价值储存手段。

货币的形式和性质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2. 货币的价值理论货币的价值理论有多种观点,包括劳动价值论、供求理论等。

其中较为广泛接受的是供求理论,即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3. 货币的数量理论货币的数量理论是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认为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该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三、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1. 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央行或政府采取的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2.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

在实践中,央行会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政策目标来确定货币政策的重点。

3. 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控等。

央行通过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影响经济运行。

四、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理论为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依据货币理论对货币的作用、影响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

1. 货币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的确定、货币政策框架的建立以及政策工具的选择等方面。

理论研究为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2. 货币政策对货币理论的验证货币政策的实践对货币理论的验证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对货币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货币的供求模型

货币的供求模型

货币的供求模型
货币的供求模型是经济学中用来解释货币市场上货币数量和货币需求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其中,货币的供给通常由中央银行控制,而货币的需求则与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有关。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货币供求模型:
1.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M):货币供给是指整个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它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M0、M1、M2等),以及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的货币。

2. 货币需求(Money Demand,L):货币需求表示个体和企业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包括利率水平、收入水平、通货膨胀预期等。

3.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即M=L。

这一均衡条件决定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

4. 利率水平:利率在货币供求模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般来说,当货币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利率下降;反之,当货币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

5.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收入水平:一般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对交易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利率水平: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货币需求,通常来说,利率上升会减少货币需求,因为人们更倾向于持有利息更高的资产。

6. 货币供给的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决定货币供给,包括调整基础货币的数量、利率水平等。

7. 政府干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这也会影响货币供求的平衡。

这是一个基本的货币供求模型,实际上可能会有更复杂的变体和因素,具体取决于模型的用途和分析的深度。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
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
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
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
资和生产。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6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 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 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 票价格(Ps)将会上升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四)财富效应 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
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 由于在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
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 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 实质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 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 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证券市场信用工具、消费者信 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 惠利率
直接干预、信用控制、流动性 比率、利率最高限额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现代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理论货币是现代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货币的理论研究和了解,对于我们认识货币的发展规律,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的本质、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创造与流通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来探讨现代货币理论。

一、货币的本质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三个重要的属性:价值尺度、价值媒介和价值存储。

首先,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能够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其次,货币作为价值媒介,在市场交换中方便商品和服务之间的换算与交易。

再次,货币作为价值存储,可以将现有的财富储存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二、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与需求是决定货币价值的重要因素。

货币供给是由央行控制的,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发行量来影响货币供给。

而货币需求则由市场主体的行为决定,包括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

交易需求是指人们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投资需求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用于投资和储备的需求。

三、货币创造与流通货币的创造与流通是现代货币理论中的重要环节。

央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的创造与流通。

货币创造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与存款活动来实现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指导下进行贷款投放,增加货币的供给量。

而货币的流通则是指货币在市场上的使用和流转过程,通过人们的购买力和支付行为来实现。

四、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市场表现的一种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实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胀压力以及金融市场的情况等多种因素。

总结现代货币理论是对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通过对货币的本质、供给与需求、创造与流通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的运行机制、维护金融稳定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货币理论的三种模式】三大货币

【货币理论的三种模式】三大货币
阿罗德布鲁模型研究是能某通商品交换所能得到那些配置
股票不能纳入阿罗德布鲁模型因拥有它不用通商品交换就能获得额外商品
()阿罗德布鲁模型不存企业破产问题
因所有济主体生产和消费行都必须合预算约束旦超预算就对其实施无限破产处罚
这显然不能分析现代主义信用济信用济企业或人抵押贷款进行生产和消费是很普遍因由偿还能力变化而破产现象比比皆是
任何发生初始刻以并且没有被预到活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
因般衡分析逻辑身味着它不能处理历史和不确定性
而主义货币信用关系济主体对不确定性是不能完全预知体各种济契约存虽然减少了彼交易不确定性风险但是体无法完全预知也不能完全规避济系统整体不确定性
瓦尔拉斯般衡特使它不能用释主义货币信用关系
但是遗憾是现代货币理论总试图瓦尔拉斯框架释主义货币总量问题
分离货币职能认识货币定是抽象货币历史特征而强调它超越历史般性
而这种理论框架是瓦尔拉斯般衡
等价分配定理是说当市场处般衡状态只要商品种类和数量给定并且每交易者所持有商品价值总量不变那么商品所有权重新分配不会影响原衡价格体系
根据等价分配原理令、和分别代表价格、人终商品配置和人初始商品分配所有要素向量空已给定
如对具有确定偏和初始商品分配()人说【()】衡终配置那么对具有相偏和任何其他初始分配()人说【()】也是终衡位置就是说对所有这样人和
我们把用瓦尔拉斯般衡框架分析总量关系理论称谓新古总量理论
新古货币理论用瓦尔拉斯般衡框架分析货币关系总结起有三种模式种是新古综合方法即以总量生产函数作其货币理论逻辑基础以瓦尔拉斯般衡模型作理论框架
尽管该模型表面上是包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般衡总量模型但是该模型实际上既不能释总量波动也不能说明相对价格
《【货币理论的三种模式】三大货币》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度量本节要点:什么是货币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宏、微观因素是什么?(重点)一、货币需求的概念1.货币需求定义货币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是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获得或持有货币的意愿;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货币需求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结果。

2.货币需求分类就货币需求的主体而言,货币需求分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是指有行为能力经济主体在一定财务约束下,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财富分配行为。

宏观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束等),整个社会要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

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统计指标货币需求理论表明,货币需求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计量检验问题,因此,关键是如何从数量上来定义货币需求。

在计量技术发展早期(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往往在用M1还是M2作为货币需求的替代变量上存在争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货币需求研究中往往采用M1定义货币需求;目前,学术界分别用M1和M2定义货币需求。

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一定程度上讲,货币需求就是居民的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居民在各种资产之间选择过程改变货币需求。

资产系列:本币、外币、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和房产等等。

资产选择目的:保值;生利影响资产选择的因素:收入水平、市场利率、预期和心理偏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经济体制。

(一)收入状况1.收入大小:收入↑↓→货币需求↑↓2.收入间隔: 间隔↑↓→货币需求↑↓(二)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当前、客观因素)作为持币的机会成本与货币需求呈现负相关。

市场利率↑↓→持币机会成本↑↓→货币需求↓↑(三)预期与偏好主观心理因素也影响了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具体表现为预期与偏好。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MV=PT,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

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式中,L为对货币的总需求;L1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为利息率;P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

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Y(或者1/k)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编辑]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编辑]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

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

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

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货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货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四种货币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货币表现形式。

第一种货币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人们使用货币作为等价物来衡量和交换商品。

这种情况下,货币起到了衡量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这种货币表现形式是最基本的一种,因为它反映了商品交换的本质。

在商品交换中,每个商品都有自己的价值。

如果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衡量标准,那么各个商品之间就无法进行比较和交换。

而货币就是这个衡量标准。

通过将所有商品都转化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衡量它们之间的价值,并通过买卖来实现交换。

第二种货币表现形式:借贷关系中的货币在借贷关系中,货币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借贷关系中,一方将货币出借给另一方,后者需要支付利息。

这种情况下,货币不再是等价物,而是资本。

资本是一种可以产生增值的货币形式。

马克思认为,这种货币表现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出借资金来获得利润,并控制着整个经济体系。

第三种货币表现形式: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人们在日常交易中使用的货币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不再是等价物或者资本,而是一种流通手段。

它的作用在于方便交换和储存财富。

马克思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成为了商品交换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同时,它也成为了政府和金融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和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第四种货币表现形式: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货币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国内经济活动中的工具,而是跨越国界的交换媒介。

马克思认为,这种货币表现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货币成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结论马克思提出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不同角色和作用。

货币理论入门知识点总结

货币理论入门知识点总结

货币理论入门知识点总结货币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功能、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等。

本文将介绍货币理论的入门知识点,包括货币的定义、种类、功能、数量论、货币政策等内容。

一、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一种通用的支付手段,它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服务,也可以作为贮藏和价值尺度。

货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在广义上,货币是指市场经济中通行的流通手段,包括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

在狭义上,货币是指国家法定的流通手段,如纸币和硬币。

货币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属性:第一,通用性,即货币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可以在市场上通用;第二,流通性,即货币方便携带和交易;第三,价值尺度,即货币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第四,贮藏性,即货币可以作为财富的存储手段。

二、货币的种类货币主要分为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两种。

实物货币是以有价值的实物作为货币,如金银、粮食、布匹等。

在早期人类社会,主要采用实物货币进行交换。

实物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但不便携带和交易。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主要包括纸币、硬币和电子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并以法定的方式流通。

信用货币具有方便携带和交易的特点。

三、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价值尺度、交换手段和贮藏手段。

价值尺度功能指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是市场交易的基础。

交换手段功能指货币作为一种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货币的交换手段功能使交易变得更加便利快捷。

贮藏手段功能指货币作为财富的储存手段,可以在未来用于消费和投资。

货币的贮藏手段功能使个人和企业可以灵活地管理资产。

四、数量论数量论是货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说,主要研究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数量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货币数量方程和货币数量理论。

货币数量方程表达了货币供给、货币速度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MV=PY,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V表示货币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实际产出。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衡量标准,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理论的研究旨在解释货币的产生、流通和价值形成等机制,而货币政策则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货币理论1. 货币的定义与特征货币的定义有不同的学派观点,但总体可将货币定义为被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和交换媒介,具有流通性、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等特征。

2. 货币的产生与形成货币的产生与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包括商品交换的复杂程度、社会分工的发展、政府法定发行权力的存在等。

货币的产生与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交换的必然结果。

3. 货币的数量论货币的数量论主要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它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即“货币量论”。

这一理论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4. 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是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和机构出于交易和储备等目的而需要持有货币的意愿和能力,而货币供给是指政府和银行等合法机构对外发行的货币数量。

二、货币政策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职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职能包括调控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

2. 货币政策的工具为了实现其目标,货币政策运用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利率调控、准备金率调整、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制定逆周期调控政策等。

各种工具的选择和调整需要根据时代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决策。

3. 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估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由中央银行负责。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进行及时调整和评估,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目标的实现。

4. 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挑战,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理论的三种模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货币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的总量关系,这种总量关系的特征是处于历史时间中,企业家对货币利润的追求和对未来利润的不确定性预期影响着投资、产出和就业,并导致了总量关系的不稳定性。

新古典理论家进行实物经和货币经济两分,把资本主义动态的总量关系置于静态和比较静态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并抽象掉总量关系的历史特征是新古典总量理论陷于各种逻辑困境的根源。

本文研究了新古典总量理论的三种模式,揭示了它们内在的逻辑问题,说明它们揭示的不是资本主义总量关系,同时回顾了和马克思的总量理论,指出和马克思的总量理论是从根本上反对两分法的,在分析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时,他们使用的是动态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是马克思为资本主义总量关系找到了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货币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宏观总量的关系,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总量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以资本雇用劳动而不是劳动雇用资本为基础,而且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获得以货币衡量的利润,利润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存在的关键,也是资本雇用劳动这种经济关系得以存在并不停复制自己的关键。

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总量关系的运动都以资本运动的目的为核心。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这种特征提醒理论家在进行总量理论研究中不能忽视或割裂这种经济的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历史特征,即处于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二是这种关系是一套货币信用关系而不是实物技术关系。

而在研究资本主义总量关系中,这两者是不可分的而且是相互作为条件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经济变量是处于历史的时间中,而不是逻辑的时间中。

新古典总量理论的问题是要么抽象掉它在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要么抽象掉货币信用关系。

原因是他们遵循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两分法,并用研究不具有历史特征的实物经济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货币信用经济。

而和马克思则力图恢复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本来面目,只是后者比前者走得更远。

新古典货币理论的典型特征是两分法,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实物和货币的划分。

两分法源于萨伊的“产品以产品来购买”的论断,意指“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

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

在两分法的传统中,经济主体(企业家和工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获得物质产品而不是货币或货币利润,即两分法抽象掉了资本主义货币关系,这是货币中性的根源。

对两分法进行过系统论述的是帕廷金,他认为根据两分法,经济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实物部分和货币部分,它的出发点是纯粹外生的货币经济,由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说明实物部分而由货币超额需求函数来说明货币部分。

前一函数被假设取决于相对价格,后一函数除决定于这些变量以外,还取决于绝对价格水平。

由于在新古典理论家的头脑中,存在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两分,这样在理论上人为地创造了货币理论(总量理论)和价值理论(相对价格理论),以分别解释货币总量问题和商品交换的相对价格问题;前者以费雪的数量论和剑桥方程为基础,现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而后者以马歇尔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价值理论为核心,现代版是阿罗-德布鲁模型。

在研究货币理论时,货币理论家不愿放弃对价值理论研究方法的信仰,或者说不愿意放弃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信仰。

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框架本质上是一个静态模型,它不能用来分析动态的资本主义货币总量关系,或者说在瓦尔拉斯框架中是容不下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的。

瓦尔拉斯在展开他的理论框架时,首先阐述的是交换中的均衡问题,然后通过基本交换模型的扩展来研究生产和资本积累。

在这一结构下,瓦尔拉斯令货币的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相等,将货币引入模型,以便使其与其他部分吻合起来。

这一点是通过把自身无任何效用的货币存量,同进入居民户效用函数和厂商生产函数的货币存量“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区别而做到的。

尽管在瓦尔拉模型中有货币的影子,但在它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只是可有可无的添加物,而不是必不可缺的部分。

瓦尔拉斯均衡只是实物均衡,而不是货币交换的均衡。

因为一般均衡的模型中没有货币交换的位置,在商品的供给给定的情况下,其需求决定于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而不是其本身的货币价格。

瓦尔拉斯模型中之所以不存在货币交换的位置是由它的等价分配定理决定的。

等价分配定理是说当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的状态时,只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给定,并且每个交易者所持有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那么商品所有权的重新分配不会影响原来的均衡价格体系。

根据等价分配原理,令、和分别代表价格、第个人的最终商品配置和第个人的初始商品分配,所有要素的向量空间均已给定。

如果对于具有确定的偏好和初始商品分配()的个人来说,【,()】为均衡的最终配置,那么对于具有相同的偏好和任何其他初始分配()的个人来说,【,()】也是最终的均衡位置,就是说对于所有这样的人,=和=。

可见,上述无交易的分配(=)与前述有交易的分配处于等价的地位。

这样有没有货币交换,对模型来说没有任何差别。

即使在完善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的命运也没有好到那里去:(1)在该模型中没有股票市场,因为股票不是阿罗-德布鲁商品。

所谓阿罗-德布鲁商品是指这种商品必须能够进行物质上的准确描述,“当描述精细到如此程度,以致于进一步的加工难以产生可以想象的出的、能够提高经济行为者满足程度的配置时,那么这样的商品就被称作阿罗-德布鲁商品”。

阿罗-德布鲁模型研究的是能在某一时点通过商品交换所能得到的那些配置。

股票不能纳入阿罗-德布鲁模型,因为拥有它不用通过商品的交换就能获得额外的商品。

(2)阿罗-德布鲁模型不存在企业破产的问题。

因为所有的经济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都必须符合预算约束,一旦超过预算,就对其实施无限破产处罚。

这显然不能分析现代资本主义信用经济,在信用经济中企业或个人抵押贷款进行生产和消费是很普遍的,因此由于偿还能力的变化而破产的现象比比皆是。

(3)在该模型中货币不具有实际作用。

虽然,所有在现实中存在货币的理由: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价值贮藏、记价单位等,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都已经顾及,但是货币对资源配置没有实质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模型来说明货币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的角色:在零日,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以向中央银行借货币,在以后的每一天中,他会被允许融通超过其货币存量的购买支付,并要求他把出售商品的所得加到原货币存量上,最后一天,他被要求向银行归还所借的货币量。

如果无法偿还,则施以无限破产处罚。

在这个模型中,货币对资源的配置没有实际影响。

所以哈恩说“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不可能提出关于货币方面的问题,因为根据那个结构,货币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此是不必存在的”。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之所以不能处理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原因是它容不下历史时间和不确定性。

瓦尔拉斯模型实际上是一组线性方程组,为保证模型的收敛性和具有唯一稳定的均衡解,该模型必须要求具有完全信息,排除信息不完全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会破坏模型的稳定均衡。

同时,在该模型中各种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同等程度的可逆性,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用琼.罗宾逊的话说就是:“一切决定于其他一切”,反过来,一切也决定着其他一切。

戴维森对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价是,认为该模型“最关键的局限性是它没有能力去处理时间过程,因为所有一般均衡体系本质上是静态的或没有时间性的―――一般均衡之所以没有时间性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的,即均衡位置被设想为唯一地取决于一套在初始时刻任意规定的既定的条件、偏好和政策。

任何发生在初始时刻以后的并且没有被预料到的活动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一般均衡分析的逻辑本身意味着,它不能处理历史时间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而在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中,经济主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不能完全预知的,个体之间各种经济契约的存在虽然减少了彼此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但是个体无法完全预知也不能完全规避经济系统的整体的不确定性。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特点使它不能用来解释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

但是遗憾的是现代货币理论家总试图在瓦尔拉斯的框架中解释资本主义的货币总量问题。

我们把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分析总量关系的理论称谓新古典总量理论。

新古典货币理论家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分析货币关系总结起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新古典综合的方法,即以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其货币理论的逻辑基础,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模型作为理论框架。

尽管该模型表面上是包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均衡的总量模型,但是该模型实际上既不能解释总量的波动也不能说明相对价格。

为使生产函数表述的投入产出关系成立,该模型必须是一个反映实物关系的模型,而为避免异制品加总问题,以及保证资本与劳动的简单替代关系成立,该模型必须是单一产品模型。

当新古典理论家试图以之说明总量和相对价格问题时遇到了一系列逻辑难题。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一方面坚持两分法,既得出货币长期中性的结论,又逻辑一致地说明总量和相对价格的关系。

在传统两分法模型中,瓦尔拉斯法则和数量论存在逻辑矛盾。

根据瓦尔拉斯法则货币过度需求函数是价格水平的一阶齐次函数,而数量方程中货币的过度需求是价格水平的非齐次函数。

帕挺金(1965)的实际余额模型通过放弃齐次性假设解决了两分法模型的矛盾,但是当模型处于充分就业时不能保证是货币经济的均衡,即货币在此模型只是一种商品,无法与其他商品区分。

在帕挺金的实际余额模型中,货币以实际余额的形式直接进入效用函数。

帕挺金认为该方法解决了瓦尔拉斯定律和货币数量论的逻辑矛盾。

但是随后引发的“哈恩难题”使帕挺金模型受到怀疑。

在1965年的一篇名为《证明货币经济中均衡的存在性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哈恩质问: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在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时会有正的价格。

问题的要害是既然纸币没有内在的价值,理论上货币的价格就可能是零。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处于均衡状态,但是模型加入货币等于没有加入。

如果不能确定货币具有正的价格,就不能保证模型的均衡是货币均衡而不是实物均衡。

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模型中,引进了政府债券等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以接近现实的货币经济世界,但是引起的流动偏好陷阱使充分就业成为不可能。

不存在稳定的充分就业均衡解。

引进财富效应或屁古效应解决了模型的充分就业问题,但是货币在长期是非中性的,而且不存在唯一的充分就业均衡解。

这说明货币中性和充分就业存在逻辑矛盾。

要保证货币中性,考虑外生货币供给的变化,在充分就业时要使实际变量的价值是唯一的,逻辑的结果是充分就业不能达到。

如果要达到充分就业,实际变量的价值就不是唯一的。

这说明第一种模式不能逻辑一致地解释总量和相对价格问题,更不能说明在资本主义货币信用体系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和总量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