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货币理论与政策
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学习辅导1.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数量论是古典经济学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货币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指货币的价值完全决定于货币和商品在交换中的数量关系。
即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数量成反方向变化,与商品的数量成同方向变化。
具体地说,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的实际数量增加,货币的价值就减少;货币的实际数量减少,货币的价值就增加。
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增加,货币的价值也增加;商品减少,货币的价值也减少。
现金交易方程:(1)对货币和商品实际交易数量的理解。
货币数量不是指货币的简单数量,而是指货币的实际数量与其流通速度的乘积。
包括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
为什么要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有关,即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定时间内的货币数量是货币数量与货币周转次数的乘积。
这里所说商品数量包括商品和劳务数量,也是指一定时间内商品劳务实际数量与商品劳务周转次数的乘积。
(2)费雪现金交易方程费雪方程的公式如下:CV1+DV2=P·EQ;如果令M=C+D,用V代表V1和V2,用y代表EQ,用Y 代表Py,则变为:Y=MV第一,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与V成反向变化。
第二,在费雪方程中,价格P为因变量,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和商品和劳务数量y为自变量(一般y变化较小)。
P与M、V成同方向变化,P与y成反方向变化。
从长期看,国民收入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不大,货币需求数量的变化是最根本的,一般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即M增加过快,物价就上涨得快。
但费雪认为M的变化不影响y,是一种片面观点,实际M的变化对y有很大影响。
(3)现金余额方程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等人首先提出来的,又称为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
认为,居民为方便需要拥有货币,但拥有多少为最佳状态?考虑三个问题。
持有货币越多,越便利;持有货币购买消费品(含劳务)会带来效用,持有货币越多,所得效用越多(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持有货币进行投资可得到利益,持有货币越多,投资越多,所得收益就越多(当项目的净现值为正时)。
货币主义发展历程
货币主义发展历程货币主义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关注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以下是货币主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边际革命和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最早的形式是由杰文斯、瓦尔拉斯等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边际革命和货币数量论。
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对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的货币主义者主要关注货币的数量和其对价格的影响。
2. 货币净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期,货币主义经济学逐渐发展为货币净资本主义。
货币主义者开始关注资本运作中的货币要素,如利息、物价和货币供应等。
他们认为,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 金本位制和货币管理:20世纪初的货币主义者开始关注货币制度和货币管理的重要性。
他们提倡以黄金为基础的金本位制,主张货币应该具有稳定的价值,并且国家应该管理货币供应以控制通货膨胀。
4.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主义:20世纪中叶以后,货币主义重新得到重视。
在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人的影响下,货币主义重新强调了货币的作用和货币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他们主张市场应该自由运作,货币供应应该稳定,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5. 新货币主义: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新货币主义开始兴起。
新货币主义强调货币政策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货币政策的新理论。
他们主张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增长。
总之,货币主义的发展历程涉及了很多学者和不同的理论观点。
它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并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不断演变和完善。
货币主义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货币经济理论中的几个重要论题
货币经济理论中的几个重要论题伴随着实物经济运行为主发展为金融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作为经济发展指引的理论也从传统货币数量说发展为货币经济理论。
可是到目前为止,货币经济理论中仍然存在许多急诊不休的重大论题,有些自古就有,有些则是现代的产物。
第一个论题,也是最基本的一个论题就是货币与信用的社会建构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怎样再生又是怎样维持下来的。
这里是指为了在市场上出售尤其是为了获得货币性补偿而进行的生产,这种生产是怎样开始对我们的社会生产活动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的。
这个论题又与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历史逻辑联系在一起。
在正统的经济学文献中,对这一论题的解释都是想当然的,它们或多或少都窃取了门格尔(Menger,1892)的观点,即“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基本的概念,货币必然合乎逻辑地产生于市场。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货币(货币的思想或者观念)才是起点,也就是说市场产生于货币,而非相反。
换句话说,“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Ingham,1996,2000,2001),包括记账货币、价格表、信用等等,其本身就是市场交换与货币化生产的前提条件。
大家很快就会发现,争论中的许多纯分析性问题实际上都与预先所站的立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鲍格雷恩与赛卡雷西亚(Bougrine and Seccareccia,2001)所说,“关于货币含义的争论产生了宏观经济学中对立的政策”。
因此,这些基本的论题是值得重视的,而一般的教科书并没有强调其重要性。
第二个论题是货币是如何投入经济的,或者说货币是怎样被创造,又是怎样消失的,这也就是关于货币是“外生”与“内生”的争论。
货币数量应该是由中央银行之类的机构外生地决定且保持不变呢,还是更应该被视作一个由金融机构信用的扩张或收缩而改变其数量的内生变量?关于这个论题的争论自银行机构出现以来就开始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停止。
货币主义者持货币外生的观点,他们认为即使在一个发达的信用经济中,通过所谓的“货币乘数”来联系基础货币与统计意义上的货币总量,中央银行仍然可以控制货币供给的数量。
货币主义、新制度经济学
评价:
• 左翼:主张国家干预需对社会经济体系进行
“结构改革”,使目前不完善的经济结构完善
起来,使公共目标供借鉴和参考。
• 右翼:将“制度”范畴纳入新古典经济学成 本—收益分析框架中,建立自己的分析体系, 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影响广泛。
• 主张削减政府支出,保持预算平衡(削减社会 福利)。 • 主张紧缩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恢复金 本位制。
供给学派—“里根经济学”:
• 1981年里根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 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 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 依据。 • 1981年实施全面降低所得税率和削减社会支出 后,美国经济得以缓慢增长。但美国家庭收入 分配不均程度显著加大,美国社会贫困加重。 “滞胀”局面的缓解也是以高赤字、高国债、 高贸易逆差和高利率为代价的。 • 1991年,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宣布供给学 派理论的破产,但为美国复兴凯恩斯主义 奠定了基础。
----罗纳德· 哈里· 科斯(Ronald Harry Coase)
• 科斯的“产权理论”:
*科斯定理: 第一定理:交易成本=0,不管产权如何界 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定理:交易成本>0,初始产权的界定 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 概念补充:
产权:确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一 组行为规则。 交易成本:在交易活动中,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和 市场价格的不确定,人们为了使未知变为已知,不确定 变为确定,就要付出代价,即交易成本。
新凯恩斯主义—“克林顿经济学”
•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些年轻的 经济学家为弥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 的缺陷而发展起来。
• 代表人物:曼昆、罗米尔、斯蒂格 利茨。 • 试图从理论上复兴凯恩斯主义。
货币主义学派理论和主张
1.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货币主义学派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货币对需求的作用。
米尔顿·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主要由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构成。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作为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因素,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均衡的结果。
但货币供应由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是外生的。
因此,货币数量论主要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
弗里德曼说:“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
”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国家干预会破坏其稳定性。
这种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被称作“自然率假说”。
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生力量只能产生短期影响,而不能影响其长期均衡。
其他主要论点:一是货币数量变动导致了货币收入的短期波动;二是货币数量在长期只影响价格和货币收入,不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量。
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三是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2.简略回答均衡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经济学中均衡指经济运行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一种暂时稳定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假定条件,来分析经济运行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等。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单个要素的供求均衡与价格决定关系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认为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受其本身供求关系的影响,又受到其他相关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仅受该商品所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还受相关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
均衡分析考察的是均衡形成与稳定的条件。
均衡能不能稳定,如果能稳定,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均衡一旦打破,如何才能恢复?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不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的形成和稳定的条件,称为静态均衡分析;如果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状态的变动过程,也就是考察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称为动态均衡分析。
经济学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
2021/7/6 返回
经济学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
14
3、 两个货币需求方程式的比较 首先,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如果设剑
桥方程式中的Y代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的交易量T,那么, 不管人们保留货币是为了方便交易或是作为一种财富持有方 式,货币持有量总可以表示成交易量PT的某个份额。这时 M =KPY,同时MV=PT,所以有K=1/V。剑桥方程式中 的K不过是费雪方程式中V的倒数,即人们所保持的现金占 整个交易的比例。
2021/7/6 返回
经济学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
17
(三) 货币数量说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货币数量说是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特别是近代的
货币数量说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影响 巨大,它开创了研究货币需求的四个崭新视角: 第一,从货币对其持有者的效用来说,发展了研究经济主体
持币原因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第二,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角度,发展了货币需求决定与
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第三节中国的货币需求问题20188222返回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货币需求理论主要论述的是货币持有者保持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和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对物价和产出等实际变量的影响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
1、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 额数量说的内容和比较。
2021/7/6 返回
经济学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
3
二、货币的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是表达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
的关系的方程式,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 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其一般形式为:
Md= fX 1,X2, X ,n其中 X1,X2,X代n 表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
简要回答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简要回答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货币主义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主要观点集中在货币的作用和影响上。
货币主义强调货币供应对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重要性,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货币主义的几个主要观点。
1. 货币的中性假设:货币主义认为,在长期内,货币供应的增加不会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根据货币的中性假设,增加货币供应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而不会对实际产出、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2.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货币主义强调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过度增加而导致的,而失业则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货币主义主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通货膨胀,并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来解决失业问题。
3.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可以调整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货币主义主张中央银行应该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目标。
4. 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货币主义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需求拉动而非供给推动。
他们认为,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和刺激消费需求,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主义主张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
5. 货币的非中性:货币主义不同于货币中性假设的观点,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他们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通过影响利率、信贷和资金分配等渠道,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
货币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货币主义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货币主义过于强调货币供应对经济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如产出、生产力和技术进步等。
此外,货币主义在解释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在实际经济政策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经济学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第七讲货币学派
2、稳定政策有效还是无效
在政策方面,货币主义注重控制货币数量,主张反通货膨胀
优先,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虽然货币主义 者并不完全赞成完全不受束缚的“自由放任”,但他们又认为,
一方面应把国家干预限制到很小的程度;另一方面,最好通过
市场机制调节。 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看,货币主义是凯恩斯主义的有力挑战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比较分析 如果把传统货币数量论模型中的K(K=1/V)看作是Y以 外的其他变量,即把K(或V)看作取决于W,rm,rb,re, (1/P)*(dP/dt),u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则两个函 数方程是一致的。 1、传统货币数量论把K或V看作有一定制度决定的变量; 而现代货币数量论则把它看作W,rm,rb,re,(1/P)* (dP/dt),u等可观察到的几个有限量值的稳定函数。
二、货币主义的产生
“货币主义”(Monetarism)一词最先是由美国的货币主 义者卡尔· 布朗纳(Karl Brunner)提出来的。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一 文中提出货币极端重要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在西方经济学界引 起很大反响。但到了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对于“滞胀”束 手无策,既不能解释原因,更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凯恩斯主 义随着资本主义的“滞胀”的产生而衰落,货币主义才脱颖而 出。 通货膨胀成为头号的经济问题。 菲民收入的 比率:K=M/PY。实际上,K是交易方程中V的倒数,M=PY/V。
剑桥方程M=KPY可改 写为: M/P=KY。
式中:M/P表示人们自愿在手中保存的实际现金余额。 因此,剑桥方程也是一个实际货币需求函数方程。表明: 人们自愿在手中保存的实际现金余额的大小取决于国民 收入。在KY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增多,物价就会上 涨。
货币主义
e 1
O
u*
失业
七、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数量增加 货币需求增加 各种资产需求增加 实际产量增加
(二)否定财政政策,重视货币政策 否定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大 LM曲线平缓,货币政策作用小 曲线平缓, 曲线平缓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 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 LM曲线陡峭,货币政策作用大 曲线陡峭, 曲线陡峭
失业的分类: 失业的分类
自愿失业 自然失业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2)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 )
①经济中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国民收 入水平、 入水平、即充分就业有政府干预, 率水平
2、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假说 、适应性预期( ) 适应性预期指经济当事人以过去的经验为 基础并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 每一期的预期。 每一期的预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之四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之四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货币主义
(Monetarism) )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 货币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货币主义的基础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 货币主义的基础理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三种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名义收入模型 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 名义收入模型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货币主义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货币主义的 菲利普斯曲线 •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 • • • • •
(2)持久收入具有高度稳定性,货币需求 )持久收入具有高度稳定性, 也是高度稳定的 (3)经济波动是由于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 货币供给的波动所致
凯恩斯货币理论
一、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3、投机性需求 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 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凯恩斯假定人们持有资产的两种类型: 1)货币; 2)生息资产(债券)。 他认为人们的投机需求,实际就是在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选 择的结果。
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 要使人们放弃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就必须给 与报酬,这报酬的货币形态就是利息。利 息形成于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所作的两种 选择:一是时间偏好的选择,即现有货币 收入的多少用于现在,多少用于将来;二 是流动性偏好的选择,即以何种方式保有 暂时不用的货币收入。在凯恩斯看来,利 息不是等待的报酬,而是不储钱的报酬, 即放弃灵活性偏好的报酬。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奠定了现代宏观 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符等方面都不同于 传统经济理论,弥补了缺陷,纠正了错误,开辟了经 济学研究的新天地,是经济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 命,称为凯恩斯革命。
他的这些思想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 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凯 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 “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提出的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持续 了5年,直到1933年。 这5年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严重。 美国失业率高达25%,经济衰退。 英国经济甚至倒退到1897年水平,倒退30 多年。
在凯恩斯革命之前
新古典经济学对宏观经济问题的主要观点:供给会 自行创造需求 即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能够创造出足够需求来 吸收或购买所有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和总需求存 在恒等关系。整个社会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 危机和大量的失业。供求失衡都只是暂时、局部的 现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总 是趋于均衡,整个经济社会存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的必然趋势。
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思考1前言1.1思想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伴随着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从经济研究方法的沿革来看,凯恩斯开创了以“收入”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总产出、消费和投资、总就业、物价、工资水平等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考查的对象。
正如萨缪尔森(Samuelson,P.A.)评价说,“宏观经济学是他的创造”。
货币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恩斯自己也认为,是他把传统的货币理论推回到总产量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到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和动态化,最后到对这一理论进行“革命性”变革的过程。
这就是由凯恩斯的《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组成的凯恩斯货币思想发展的三部曲(Patinkin,197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掌握和了解,并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方位、系统性评价。
我们不仅要从近期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充分认识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的渊源,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同时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政策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本作品主要研究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和实践的渊源,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科学方法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渊源及其带来的问题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深层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题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一种物价的货币理论。
这种理论没有将货币引入到生产之中去进行研究,因而不可能解释失业问题。
而要说明和解决资本主义所面临的事业和经济问题,就必须将货币决定物价的理论转变为货币影响就业和产量的理论。
这种转变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由此,凯恩斯将就业作为其货币理论的中心主题。
同时,将利息率的决定看作是纯粹的货币问题。
货币与利益一道成为凯恩斯解释就业问题的关键。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其划时代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而完成了从物价的货币理论到就业、产量及收入的货币理论的转变,并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将货币理论与一般经济理论相融合,从而开创了以国民收入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为了建立自己的理论,首先抨击了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原则:(1)“萨伊定律”。
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供给会自行创造其本身的需求”,因而其理论重点是在供给方面;凯恩斯则颠倒过来,认为是需求创造供给,可见,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点是在需求方面。
(2)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利息率的调节作用,储蓄最终永远等于投资,且储蓄决定投资;凯恩斯则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的,它不能调节储蓄和投资的均衡。
对储蓄和投资的均衡起作用的,是产量或收入水平,且投资决定储蓄,而不是储蓄决定投资。
(3)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实际工资的自由升降,会通过劳动供求之间的自动调节而实现充分就业,即工资决定就业;凯恩斯认为劳动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工会的存在,工资是刚性的,无法向下调整,因此,就没有理由认为可通过工资的升降变动而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
第21章 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学说
二、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理论的思想渊源 费雪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 了以“交易方程式”为代表的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自此,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开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 论体系。其“交易方程式”为:
MV P T
或者
MV 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 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一、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 派并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理论,它也体现着一种 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和主张 1、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是:在这种经济中, 个人是作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本人而行事的。 如果有谁是作为别人的代理人而行事,那么他 是在自愿的、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这样做的。” (弗里德曼语)
二、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需求方程 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 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 货币需求函数:
M 1 dP f ( y, w, rm , rb , re , , u) P P dt
实际货币需求:M/P, 实际收入:y, 非人力财富获得的那一部分收入(或财产收入)与 恒久收入的比例:w,
1、货币理论的思想渊源 上述两个方程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物价 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只是,“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在支 付过程中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而 “剑桥方程式”则强调人们手持现金的作用 (货币需求量的作用)。
二、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理论的思想渊源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对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产生了 相当的影响。凯恩斯提出了
二、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理论的思想渊源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思想渊源是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 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 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 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 “现金交易数量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 庇古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代货币主义PPT课件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全球
化及其不足》一文中指出,”20 世纪80 、90 年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依据与美国财政部
达成的‘华盛顿共识’,向许多南方国家及经济转轨
国家硬性推出‘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自由
贸易’三大政策建议,由此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崩溃
和社会动荡……”
第五章 现代货币主义
第1节 现代货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2节 现代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 第3节 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第1节 现代货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在与凯恩斯主义抗衡中形成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在凯恩斯主义占居 绝对统治地位时,一批经济自由主义者坚守芝加哥大 学的经济理论阵地,与凯恩斯主义抗衡,并待机反击。
A、拉美地区 具体实践:
奉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拉美地区,20 世纪80 年代由于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加快国营企业私有化, 开放金融市场,放宽对外资限制,减少甚至取消国家 对价格、汇率、利率等的干预和控制。
积极影响: 有些国家实现了从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向外
向发展模式的转变,恶性通胀得到控制,宏观经济形 势一度得以好转。
20世纪60年代后,时机到来——“滞胀”出 现,开始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全面反击,主张以控制货 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形成现代货币主 义流派。
芝加哥大学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
美国芝加哥大学长期以来集中了一批信奉新自
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经济学家。
他们也被称之为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承继了“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
企业私有化、
价格自由化(包括利率和汇率自由化)
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自由化
由于“华盛顿共识”的所谓“规范改革”方案具有 国际权威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一度使新自由主义成 为全球不可阻挡的潮流。
货币经济学发展脉络
货币经济理论发展脉络从一般划分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1、重商主义以前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哲学家和法学家在讨论政治问题时涉及到经济和货币问题,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和《伦理论》都谈到了货币和财富问题。
另外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大量的经院学者、商人、政府官员等出版了大量的描述经济现象的实证性资料,成为重商主义的准备。
2、重商主义的代表有托马斯·孟和威廉·斯塔福德等,主要思想是:金银货币即财富,来源不是生产而是贸易,故应以国家为组织,大量出口形成顺差。
3、古典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发展的。
威廉·配第是先驱,亚当·斯密构筑体系,完善者包括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休谟等,甚至有人将马克思也划入其中。
主要思想: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初步讨论了剩余价值问题,对生产和流通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认为国家不应干预经济,让市场价格这只无形的手发挥调节作用,研究方向不是资源配置问题,也不是价格机制问题,而是所谓的“国民剩余”,即国民将国民剩余用于投资而非消费,由国民财富会增加,完成宏观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4、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边际革命”。
前者的劳动价值分析属于客观的和经济总体的宏观的分析,后者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重在从人的主观意愿出发讨论,故区别就是客观与主观、成本与效用、宏观和微观。
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将客观与主观问题综合在一起,提出商品的供给曲线代表客观因素,需求曲线则代表主观因素,两者的交点决定短期市场价格和长期自然价格。
核心理论是自动均衡理论,故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认为商品供求、资金供求和劳动力供求都能完成自动均衡,古典的“萨伊定律”完全有效。
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还有瓦尔拉斯、帕累托、费雪、维克塞尔等。
由于其着重为资本主义辨护,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完美的制度,所以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经济学”。
凯恩斯货币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
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做出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
第五章 货币主义
•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实际上就是传统经 济学所说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 现在设想货币当局为了降低失业率而扩大货币发 行量,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的过度需求会对物 价和货币工资产生向上的压力。由于经历了一段 物价稳定时期,工人的预期通胀率为零,同时他 们也不掌握有关价格变动的信息,这意味着工人 会暂时陷入货币的幻觉,他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 加误认为实际工资的增加,因此提供更多的劳动。 而厂商并不存在货币幻觉,劳动的实际成本由于 价格上涨而下降会使厂商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 弗里德曼改写了货币理论和货币史,并复兴了 这样一种古老的传统:物价水平由流通的货币 数量决定。在短期内,只有当人们存在着“货 币的幻觉”时,货币数量才能成为影响实际产 出的干扰因素;从长期讲,一个经济的产出水 平是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货币所能改变的 只能是名义量,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长期 来看不起任何作用。他建议政府使用的唯一经 济杠杆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在上世纪50年代 时,这一观点没有被接受,但他却坚持了下来, 直至他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他预测到了“滞 胀”,这让他赢得了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弗里德曼把货币数量变动引起的名义收入的动态 调整过程按西方国家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表现为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英国 1861~1957年近一个世纪统计资料说明,通货 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 • 第二个阶段表现为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20世纪 60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正好说明这一点。 • 第三个阶段表现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20世 纪70年代的统计资料表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出现了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增长的趋势。
• 货币主义者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 起重要作用,他们强调应在更广的资产范 围内从相对价格的角度去理解货币传导机 制,而不应只把资产界定为包括货币和债 券两种。弗里德曼认为,对追求效用最大 化的个人而言,全部财富在各种资产间的 分配情况,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 • 在均衡状态下,财富将在各种资产之间这 样分配,以至它们的边际收益率相等。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理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家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他们认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使市场在自由竞争中自我恢复平衡,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当私人部门投资不足时,通过刺激需求和增加公共支出来解决失业问题。
货币政策在凯恩斯主义中被视为调整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工具,主张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三、新古典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另一主要流派。
新古典主义对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的建设和市场的运作机制上。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主体的预期和市场信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信号和预期,从而调整经济活动。
四、供给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供求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通过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供给学派强调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信号和供求平衡的影响,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相结合。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复杂,对未来的预期和市场信号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主张货币政策应该结合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通过逆周期调节和灵活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货币供应的变动是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货币主义认为,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的,因此,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包括:
1. 货币紧缩:货币主义者认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紧缩货币供应来抑制需求。
他们主张通过提高利率和销售政府债券等措施来减少货币供应,从而控制通胀率。
2. 靠市场自由调节:货币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并主张依靠市场自由调节。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3. 建立稳定的货币制度:货币主义者主张建立稳定的货币制度,以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他们认为,货币稳定可以提升经济稳定和增长,减少波动和通胀的风险。
4. 保持财政纪律:货币主义者主张保持财政纪律,避免政府过度借贷和赤字财政。
他们认为,财政纪律可以减少通货膨胀风险,并提高经济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货币供应的变动是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货币紧缩、市场自由调节、建立稳定的货币制度和保持财政纪律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学院上海大学所学专业金融学班级内容摘要凯恩斯货币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梳理了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而阐述它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内容演变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流通;货币供给目录一、理论背景 (1)(一)前人理论 (1)(二)历史背景 (1)二、主要内容 (2)(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2)(二)货币供给理论 (4)(三)利率理论 (4)(四)通货膨胀理论 (5)三、理论评价 (5)(一)历史意义 (5)(二)缺陷 (5)四、后人拓展 (6)(一)交易动机 (6)(二)谨慎需求 (6)五、政策主张 (7)六、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流动性过剩 (7)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一、理论背景(一)前人理论凯恩斯之前的货币理论可归结为货币数量论传统,该理论可追溯至休谟的《论货币》,其后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并经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斧正基本止于完善。
货币数量论因其形式的简洁性和逻辑解释能力,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前一直居于经济学的主流位置,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后,由于简单形式的货币数量论在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和凯恩斯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明显优势,使得该理论退居到非主流位置。
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二)历史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暴跌开始,然后影响了美国全部产业,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次危机使得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30年,失业率高达1\3。
时值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难以继续维系西方金融体系,资本主义金融体系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救赎。
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很多人要求政府介入运用政策治理危机,而凯恩斯从其《走向繁荣之路》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这恰恰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为其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组成的含有7个未知数的方程体系,因而形成7个变
数都可以同时决定的完整体系。现在用y0除(11)式,
则可得: P L y0 , r0 M 0 (12)
但因
L
y0
y0 ,
r0
y0
1
y0
V 15
所以 P • 1 M 0 ; P V • M 0
V y0
y0
• 去掉符号可写成:
MV
P
y
(13) (14)
12
• 上述6个方程式中: • 前3个为IS曲线;后3个为LM曲线。 • (1)式为实际消费函数; • (2)式为实际投资函数; • (3)式为收入恒等式,也是S=I的均衡
方程式,该式可变成:S/P=Y/P– C/P=I/P;(4)式为货币余额的需求函 数,
• (5)式为货币供给函数; • (6)式为货币供求相等的均衡方程式。
的作用;个别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国 际市场的利率水平的影响很小;而国际 市场的利率水平的波动将促进国际范围 内的资本流动,这种流动对一国通货膨 胀率的影响,从而对世界通货膨胀率的 影响,不是稳定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率的货币政策所能消除的。
20
• (3)开放经济体系中的一国货币供应是由该国的国
际储备基金和国内信贷额所构成的,因此它的货币 供应增减所起的作用将被国际收支的盈亏所抵消; 假定一国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国内信贷膨胀, 这时会导致资本外流,造成国际收支赤字;反之, 如一国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国内信贷紧缩, 则会导致资本流入,从而造成国际收支盈余。国际 收支变动的结果,会使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减 幅度超出一国金融当局的计划之外。因此,在开放 经济体系中,货币主义的稳定国内货币供应增长率 的政策对世界性通货膨胀无效,于是浮动汇率受到 货币主义的重视。
经济自由主义原则;经济自由主义的核
心是坚信个人的尊严,坚信人们在不损
害别人的自由的前提下,有根据自己的
智能运用他们的能力和机会的自由。社
会不能将“自由”这个最终目标变成
“福利和平等”口号的牺牲品,认为自
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是理想的经济制度,
是自由的经济体系。弗里德曼:《自由
选择》1979年,《资本主义和自由》
13
• 以上方程组中共有6个方程式和7个未知数,C、
I、Y、r、P、 MD 和 MS ,故缺少一个方程式。 这意味着,其中一个未知数是由方程体系以外
决定的变量,弗认为这个变量就是相当于持久
性收入的实际收入:
•
Y/P=y0
(7)
• 将以上(1)、(2)及(7)式代入(3)式,
整理后得:y0– f( y0 , r)= g( r) (8)
2
• 货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芝加
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卡尔·布伦纳(Karl Bru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 英国著名货币主义者有艾伦·沃尔特斯 (Alan walters)、戴维·莱德勒(Davil Laidler)、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 等。其中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被授予 诺贝尔经济学奖。
• 上述(14)式与(11)式含义相同:(11)式的L函数若
是稳定的,P即为M的正比函数;而(14)中,若V函数与 y是即定的,P就与M成同比变动。所以,要使P长期稳定, 只须使M的变化与y的变化率一致,而对V的值加以适当控 制就行了;如果V的值长期来说是稳定的,则为了使P长 期稳定,就需要对货币供应量M加以控制。这正是货币主 义制定其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25
• 相反,货币主义则坚持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决定GDP
或实际收入水平的首要作用,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 加可直接影响GDP,即M→GDP。至于凯恩斯学派所 说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会影响总收入,货币学派认 定这种影响是预期的货币供应量变动的结果,因而 认为货币在经济分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货币供应 量是影响GDP的占优势的力量,而整个经济的货币 效应的唯一度量是货币供应变动率。货币供应对整 个经济所具有的效应取决于货币量是按什么速度增 长,例如是稳定的、还是加速的或是减速的?如果 货币供应量 按稳定速度增长,则短期内货币的变 动对实际收入和利率就有重要影响。
M P
f
y;
w;
rm
,
rb
,
re
,
1 P
dP ;u dt
8
• 其中:M为个人在手边保存的货币量;M/P为个
人的实际货币需求;y(=Y/P)为按不变价格 计算的实际收入;w为物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 占的比例;rm、rb、re分别为货币、股票和债 券资产的预期收益率;u为影响货币效用的因 素和经济稳定的预期;1/P•dP/dt为价格水平 的预期变动率。
充分就业目标而实行的扩张性政策。
• 2.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 弗认为,对此问题的研究可分三阶段:
• 第一阶段,简单菲利普斯曲线阶段。 • 第二阶段,自然失业率假说阶段。 B
A
• 第三阶段,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自然失业率
FF23 F1
UN 18
• 3.世界性通货膨胀问题
• 主要论点:(1)世界货币供应是各国货币供应的
21
• 五、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 1.单一规则的货币供应量调节政策: • 即按照经济的实际增长率来增加货币供应量; • 2.负所得税方案: • 即政府规定某种收入保障数额,然后根据个
人实际收入多少给予适当补助。负所得税方 案公式为:
• 负所得税= • 收入实际数额-(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率)
22
• 3.浮动汇率政策: • 汇率随国际收支的变动而自动调整,并
• 公式的经济含义是:个人财富持有的实际货币
需求,是实际收入、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价格变动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函数。
• 3.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性与货币供应量和收入之
间关系
9
• 将上述公式两边同除以Y,则有:
M Y
f
w;
rm
,
rb
,
re
;
1 P
dP dt
; u
1
v
w;
rm
,
rb
;
re
;
1 P
dP dt
调节国际收支的 平衡;
• 4.收入指数化方案: • 即把工资、政府债券和其它各种收入同
生活费用或物价指数的变动相联系,使 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伸缩。以 抵消价格波动的影响。
23
六、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
• 第一,关于货币的作用和重要性 • 凯恩斯学派的理论认为,货币量的变动会影响总
产量或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但这种影响是通过 M→r→I→GDP的方式发生的,而利率只是影响投 资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他们认为,影响投 资的更多的、更重要的是另外一些因素,如预期 的利润率及与利率的比较、资本成本、预期收益、 未来竞争情况、技术变革、有效需求、对未来价 格、成本、等的预期,甚至于气候变化、投资者 的情绪与信心等。
1 • dM 1 • dV 1 • dP 1 • dQ M dt V dt P dt Q dt
17
以增长率表示:MS%+ V%= P%+ Q%
•
移项: P%= MS%+V%–Q%
• 第三,通货膨胀的过程。
MS货币支出流量成本、价格
• 第四,货币增长率超速的原因。
P%
• 一是政府开支的不断增加;二是为
• 显然(8)式的值将取决于r,将r作为均衡值r
0,代入(5)得: MS=h( r0 )
(9)
• 将由(9)式决定的MS作为均衡值M0,代入(4)
和(6)得:PL(Y/P, r)=M0
(10)14
• 将已求得的y0、r0及M0代入(10)式,则得:
PL( y0 ,r0 )= M0 (11)
由y0与r0而得出L函数,P就决定在L函数与M0的一致点。 这样,由上述的(1)~(7)式,就可得到由7个方程
第七讲 现代货币主义经济理论
• 一、货币主义概述
• 1. 什么是货币主义
• 货币主义是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
经济学流派,创始人是Milton Friedman 。
• “货币主义”(Monetarism)一词由卡尔•
布伦纳首次提出,后被一些经济学家接受 并形成货币主义学派。
1
• 所谓货币主义,简单说就是站在重视货币
总和。开放经济国家的通货膨胀取决于世界货 币供应量的情况以及本国国内创造的信贷数额 的大小。任何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都导 致国际货币存量的增长,从而就意味着更高的 世界物价水平。因此,个别国家稳定增加国内 的货币供应量对于世界通货膨胀的变动的影响 很小,而世界通货膨胀最终会输入该国。
19
• (2)国际市场的利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
3
• 2.货币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一,传统经济理论的失败与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 第二,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第三,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干预主义之间的争论,对
货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 3.货币主义的发展阶段
• 货币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为货币主义产生阶段。以弗
11
三、货币理论模式
为说明实际产量、价格与货币存量的关系,弗里德 曼提出了他的货币理论模式或称货币收入决定模型。
他用以下六个方程式说明:
• C/P=f(Y/P,r) • I/P=g( r)
• Y/P=C/P+I/P • MD=PL(Y/P,r) • MS=h( r ) • MD = MS
(1) (2) (3) (4) (5) (6)
;
u
Y M
v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