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髓内钉治疗股骨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合集下载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文收集 了 9 2例股骨粗 隆间骨折患者资料,分析髓内及髓 外内 术 后并 发 症 发生 情 况 ,包 括 髋 内 翻 、尿路 感 染 、静 脉 血 栓 、褥
固定 治疗 情 况 .如下 。 疮等 。
1 . 4 统 计 与 分 析 。将 9 2例 患 者研 究 所 得 数 据 全 部 收 集 ,纳 入 1 资料 与 方 法 x c e l ,运 用 专业 的 统计 学 软 件 ( S P S S 2 0 . 0) 处 理 和分 析 数据 , 1 . I 一般 资 料 。将 奉 组 9 2例 股骨 粗 隆 问 骨折 患 者 作 为 实 验 对 e 象, 男性 4 2 例, 女性5 0 例, 年龄4 3 ~ 8 5 岁, 平 均年 龄( 6 9 . 0 9 ±3 . 4 1 ) 通过 ( ± S ) 描 述 计 量 资 料 ,经 t 检 验 ;采用 ( n %) 表 示 计 岁 ;骨 折 原 因 :交通 事 故 伤 2 l 例 ,高 处 坠 落 4例 ,机器 挤 压 数 资 料 ,经 检 验 ,如果 数 据 比较 显 示 , 0 . 0 5 ,表 明 差 异 具 伤 l 例 ,行 走 跌 倒 6 6 例 ;O A骨 折 分 型 :A1 型 l 3例 ,A 2型 有统 计 学意 义 。
摘 要 : 目的 观 察 髓 内及 髓 外 内固定 治 疗股 骨粗 隆 间骨折 的临 床 效 果。 方 法 选 取 2 0 1 5 年 2月 至 2 0 1 6年 2月 收治 9 2
例 股骨 粗 隆 间骨折 患 者 ,通过 双 色球 随 机分 组 法分 为 甲组 ( n = 4 6 )和 乙组 ( n = 4 6), 甲组 髓 内 固定 治疗 , 乙组 采用 髓 外 内固定 治疗 ,讨论 两组 患 者治 疗效 果 。结 果 两组 患者 手 术时 间 、术 中出血量 、愈合 时 间、住 院 时 间、H a r r i s 评 分 等 比较 无 明显 差异 ( 尸>0 . 0 5 );甲组 患者 并发 症发 生率 8 . 7 0 % ,低 于 并发 症发 生率 1 9 . 5 7 % ,差 异具 有 统 计学 意义 ( 尸<O . 0 5 )。 结 论 在 股 骨粗 隆 间 骨折 治疗 过 程 中,髓 内和髓 外 内固 定 治疗 均 可 实现 不 错 的 治疗 效 果 ,但 髓 内固 定 系统 可 有效 减 少 术 后并发症 ,临床应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 键 词 : 股骨 粗 隆 间骨折 ;髓 内固定 ;髓 外 固定 ;生 物力 学 中图分 类 号 :R 2 7 4 . 1 文献 标识 码 :A D OI :l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l 一 3 1 4 1 . 2 o l 7 . 1 7 . 0 2 5

交锁加压髓内钉固定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试验与临床应用

交锁加压髓内钉固定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试验与临床应用

交锁加压髓内钉固定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试验与临床应用王明才;吴维才;丁援建;王以进;李永丰【期刊名称】《医用生物力学》【年(卷),期】1997(12)3【摘要】本院研制的新型交锁加压髓内钉能广泛应用于股骨干稳定与不稳定骨折,且具有动力稳定性。

本生物力学试验采用七具男新鲜湿润尸体股骨,使用新型交锁加压髓内钉固定,与国外GK钉比较,并与国内广泛采用的梅花钉比较。

结果表明其极限承载能力、强度、刚度均高于GK钉与梅花钉。

三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新型交锁加压髓内钉经临床应用三十余例证明疗效显著,无生物应力遮挡作用,且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特点。

【总页数】6页(P184-189)【关键词】股骨;内固定;生物力学;实验;骨折固定术【作者】王明才;吴维才;丁援建;王以进;李永丰【作者单位】湖北襄樊市中心医院骨科;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2;R318.01【相关文献】1.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静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对比[J], 刘鹏;慕晓毅2.解剖髓内钉ZNN、髓内钉Gamma 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置入内固定治疗老年反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J], 陈健;马剑雄;卢斌;柏豪豪;王颖;马信龙3.解剖髓内钉ZNN、髓内钉Gamma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置入内固定治疗老年反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J], 陈健;马剑雄;卢斌;柏豪豪;王颖;马信龙4.自动空心分叉交锁加压髓内钉固定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J], 王明才;程越清;王以进;吴维才;黄元美;莫树喜;贺茂林;陈枫文;晏雄伟;严力军;宋俊5.自动开叉交锁加压髓内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 [J], 王明才;王以进;李永丰;吴维才;陈枫文;贺茂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端联动叶片自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远端联动叶片自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第 l 2卷
第2 6期
2 1 9月 0 2年







Vo.1 1 2 No 2 S p. 2 2 .6 e 01
17 — 1 1 f 02 2 —5 50 6 1 85 2 1 ) 66 8 —6
S in e Te h lg n ce c c noo y a d Engn e i i e rng
、 ^ ^ n
I N三点弯曲折线图 I L
j l
j t

l ^
g 一1 5
乓 一 ; 2 、

, k

25 3 35
一 —

一 } {
—柙


逛 j

关键词
股骨 骨折
骨折 固定 术
髓 内钉
生物力学

中 图法 分类 号
R 1.1 380 ;
文献标志码

随着 医 学 、 物 力 学 及 材 料 科 学 的进 步 , 属 生 金 髓 内钉 成 为 治 疗 四肢 长 管 状 骨 骨 折 较 理 想 的 的 内 固定 器材 。它 具 有 骨 折 端 血 运 破 坏 小 、 固定 坚 强 、
为此 我 们 研 制 了 远 端 联 动 叶 片 自锁 髓 内 钉
( i a l k g ae it meulrsll kn a , ds l i ae vn nr d l e - c ig n i t n a a fo l
D V L ) 专利 申请 号 :0 10 4 2 4 0 。本 钉 设 L IN ( 2 1 2 5 0 4 . ) 计 可 根据 长管状 骨 解 剖 不 同 , 计 制 作 应用 于如 股 设

《2024年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范文

《2024年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范文

《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医疗材料的发展,尺骨骨折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和革新。

当前,对于尺骨骨折的治疗,微型髓内钉和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备受关注。

为了探究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疗效及生物力学特点,本文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及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项研究选择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尺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部分患者采用微型髓内钉治疗,另一部分患者采用钢板治疗。

2. 治疗方法(1)微型髓内钉治疗:通过微创手术将髓内钉植入骨折部位,达到固定效果。

(2)钢板治疗:通过传统切开复位手术,将钢板固定于骨折两端。

3. 生物力学分析利用生物力学实验设备对骨折模型进行测试,包括压力、张力、剪切力等多项指标,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对尺骨骨折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三、临床疗效对比1. 手术时间与恢复时间采用微型髓内钉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恢复较快。

相比之下,钢板治疗所需手术时间较长,患者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2. 愈合情况在临床随访过程中发现,采用微型髓内钉治疗的患者骨折愈合速度较快,愈合质量较高。

而钢板治疗的患者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骨膜损伤,影响愈合速度。

3. 并发症发生率微型髓内钉治疗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表现更佳,如感染、再次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而钢板治疗因手术切口较大,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四、生物力学分析根据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微型髓内钉在治疗尺骨骨折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压力、张力、剪切力等多项指标测试中,微型髓内钉均表现出较高的固定强度和稳定性。

而钢板治疗在承受较大外力时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变和松动。

五、讨论与结论1. 讨论本项研究显示,在尺骨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微型髓内钉和钢板治疗均能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和骨折愈合质量。

然而,在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微型髓内钉治疗表现出明显优势。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范海峰【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32【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tramedul ary and extramedul ary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ment. Methods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ree surgical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Results In the blood loss,wound drainage, operative time,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timing of postoperative Harris score of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up b,c two groups(P < 0.05). Conclusion PFNA- Ⅱ vertical and torsional effect are optimal profitability,and DHS does not apply to th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femur.%目的:研究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照研究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结果在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输血量、术后 Harris 评分时间方面 a 组优于 b、c 两组(P <0.05)。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就诊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对照组41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髓外固定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术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髓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率相对较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荐。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髓外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因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当发生跌倒、下肢扭转、瞬时强力等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骨折。

虽然股骨粗隆间血运丰富,会减少骨折延迟愈合的现象,但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手术治疗难度较大[1]。

目前,临床常用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治疗本病,为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择取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经X线检查确诊,入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合并原发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者。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56~82岁,平均(65.8±2.4)岁;受伤时间(2.4±0.8)d;受伤原因:车祸伤21,跌倒伤10,坠落伤7例,其他伤3例。

观察组41例,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56=7~82岁,平均(66.2±2.5)岁;受伤时间(2.6±0.9)d;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跌倒伤11例,坠落伤8例,其他伤4例。

三种锁钉方式对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三种锁钉方式对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三种锁钉方式对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作者:李文锐等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第30期【摘要】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验证两种减少股骨干骨折所采用的带锁髓内钉远端锁钉数量的锁钉方式,为临床上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时合理选择锁钉方式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实验依据。

方法:选取9具青壮年全长防腐股骨18根,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6根,A 组采用骨折远近两端各2枚锁钉锁定,B组采用骨折近端2枚锁钉锁定,最远端1枚锁钉锁定,C组采用骨折近端2枚锁钉锁定,次远端1枚锁钉锁定。

测量内固定后三组在水平扭转和轴向压缩实验中髓内钉与锁钉的应变及相关力学数据,所有数据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综合评定3种锁钉方式的力学性能异同。

结果:A、B、C组三组在轴向压缩实验中最大载荷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压缩刚度A 组较B、C组稍大,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三组在扭转实验中最大扭矩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扭转刚度A组较B组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C组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股骨干中段不稳定性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远端双锁钉锁钉方式与次远端单锁钉锁钉方式抗扭转与抗轴向压缩功能没有明显差异,内固定强度无明显改变;最远端单锁钉锁钉方式抗扭转功能稍差,抗压缩功能尚可,内固定强度改变不明显,远端单锁钉交锁锁钉与远端双锁钉锁钉方式一样可以稳定骨折端。

【关键词】生物力学;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锁钉方式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日益发展完善和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股骨干骨折就约占全身骨折的6%[1],而髓内钉为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首选[2],特别是股骨与胫骨骨折[3]。

《2024年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范文

《2024年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范文

《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篇一摘要: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回顾性研究及实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手术选择依据。

一、引言尺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髓内固定、钢板固定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微型髓内钉作为一种新兴的内固定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深入理解微型髓内钉与钢板在治疗尺骨骨折时的优势和效果差异,本文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近期接受尺骨骨折治疗的病例,分为微型髓内钉治疗组和钢板治疗组。

2. 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术后康复、并发症等进行详细记录。

3. 评估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

4. 生物力学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环境进行模拟分析。

三、临床疗效对比1. 手术时间与术后恢复:微型髓内钉治疗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康复较快,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钢板治疗组虽然手术时间可能稍长,但固定效果稳定,患者术后疼痛感较轻。

2. 愈合情况: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骨折均能得到良好的愈合,但在愈合速度上,微型髓内钉组较钢板组有优势。

3. 并发症发生率:钢板治疗组可能出现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而微型髓内钉因植入位置更接近生理轴线,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四、生物力学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微型髓内钉在维持骨折端稳定性方面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其植入位置更接近骨的生理轴线,能够更好地分散应力,减少应力集中现象。

而钢板固定虽然稳定,但在某些部位可能因应力遮挡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讨论1. 优点:微型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其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使其在维持骨折端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

探究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

探究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
方 法 ,选择我 院 自 2 0 1 4年 7月至 2 0 1 6年 7月期 间收治的不稳
表 1 手术相关指标
定 型股 骨转 子下 骨折 患者 8 2例 ,以下为研究结果 。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基本信息 。本次研 究调 查对象选择 我 院 自 2 0 1 4年 7月至
2 0 1 6年 7月期 间收治 的不稳 定型股骨 转子下 骨折患 者 8 2例 , 所有患者 的疾病 均 由临床影像 学证 实。其后依据患 者来 院先后 顺序进行平均分为研究 组和参照组 ,每组患者 比例各 4 l 例 。研 究组 4 l 例患者 中,男性 患者与女性 患者 比例 为 3 0 : I 1 ,最 大年 2 . 2 并 发症 发生情况 。研 究组 4 1 例 患者予 以髓 内钉 内固定治 龄为 7 5 岁, 最小年龄为 3 6 岁, 统计后 中位 年龄 为( 5 2 . 1 ±3 . 6) 岁. 疗后 ,2例患者 出现并发症 ,分别 为骨不连 ,发生率 为 4 . 9 %; 2 5例患者骨折左侧 ,1 6例患者骨折右侧 。参照组 4 l 例患者中 , 参照组 4 1 例 患者 予以髓外 内同定治疗 ,9例患者 现并发症 , 男性患 者与女性 患者 比例为 2 5 : 1 6 ,最大 年龄 为 7 7岁,最 小年 骨不 连和 畸形愈 合分别 为 5例 、4 例 ,发 生率 为 2 1 . 9 %,组 问
世界最新 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7 年第1 7卷 第 3 期 -ຫໍສະໝຸດ 5 7 临床研究 ・
探 究髓 内钉 内固定治疗不 稳定型股 骨转子 下骨折 的疗效
必超
( 社 I ] j L 竹f J I J r l l l f 《院 们‘ f } .洲j — J E 艾』 I I 4 3 2 3 0 0)

《2024年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范文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治疗该疾病的内固定方式有多种。

本文将着重研究三种常见的内固定方式,通过对其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疗效的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1. 生物力学特性研究在生物力学方面,三种内固定方式分别为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和外部固定器。

钢板固定通过稳定的钢板系统将骨折部位紧密固定,提供良好的稳定性;髓内钉固定则利用髓腔内的钉子固定骨折端,使骨折愈合更加稳定;外部固定器则通过在骨折两端加压固定,为骨折愈合提供一定的稳定性。

2. 临床疗效研究在临床疗效方面,三种内固定方式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不同内固定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在手术过程中相对简便,术后恢复较快,而外部固定器则需较长时间进行加压调整。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通过生物力学实验了解各种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特性;其次,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最后,综合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对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物力学实验结果通过生物力学实验发现,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均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抵抗骨折部位的位移和旋转。

而外部固定器在加压过程中能够为骨折部位提供一定的稳定性,但需较长时间进行加压调整。

2. 临床研究结果在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三种内固定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

而外部固定器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较长时间进行加压调整,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五、讨论与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三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但不同内固定方式在生物力学特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差异。

改良股骨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改良股骨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p i f l fmu s 1f 5 r h ) r av se o c d v r eu s a yfmra e kfa tr d l r o — ar o e e r ( t ,i t weeh r etdf m a a es s ma e g 5 r Th n t d e o l c cuemo e ec n e n r we
tr inpef r a ew eee au t do o hg o s Re ut I r ai e rne kfa tr o so ro m nc r v la e fb t r up s ls nte tngf mu c r cu e,t e e e ai sof h herprs ntt on t e ne n ia h w al ndt eDHS i fee t h na p idt h e in—i n h te ssde I h a e ftson sd Sdi r n e p le t etnso sdea dt esr s —i .nt ec s so e i — ie。is o s w o thw
t te iee t x t n to s G o p b e n a d l r n i A d r u b HS h t pes r a d n — o h f rn f a o h d : ru y h t me ul y a ) n o p d i me i A( t i r a l G B(y D ) e ni rs e n t T a — u ai
s u t d ys wi gf m eb t m f h o n c P u l S n l >6 。. wog o p s a d ml e i e c o dn t ce r b a n o t o t o tef m e k( a we ’ g e 0 )T r u s r h o r a wa n o yd v d da c r i g r

《2024年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范文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内固定治疗已成为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进行详细探讨。

二、内固定方式概述1. 钢板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常用的内固定方式,通过在骨折部位放置钢板和螺钉,达到固定骨折端的目的。

2. 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是通过在股骨内部插入髓内钉,以实现骨折部位的稳定固定。

3. 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是在钢板内固定的基础上,增加了锁定螺钉的设计,使得钢板与骨面更加贴合,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

三、生物力学研究1. 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钢板内固定具有较好的抗弯、抗剪和抗拉强度,能够有效地稳定骨折端,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然而,钢板固定的应力遮挡效应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骨痂形成不良。

2. 髓内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髓内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够有效地分散骨折部位的应力,减少骨折端的微动,有利于骨折愈合。

同时,髓内钉固定对骨膜的损伤较小,有利于保护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3. 锁定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锁定钢板内固定通过锁定螺钉的设计,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抵抗骨折部位的旋转和剪切力。

同时,锁定钢板的表面与骨面更加贴合,减少了应力遮挡效应,有利于骨痂的形成和骨折愈合。

四、临床研究1. 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研究:多项研究表明,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稳定骨折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

然而,钢板固定的手术时间较长,对软组织损伤较大,需注意术后疼痛和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

2. 髓内钉内固定的临床研究:髓内钉内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和软组织损伤,降低术后疼痛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维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三维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三维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李维彬;杨健;郭旭;冯艳红;赵晔;孙立山【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24(27)1【摘要】目的分析三维股骨近端髓内钉(3DPFN)治疗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

方法采用第4代人工股骨制作成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并分别采用3DPFN固定(3DPFN组)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PFNA组),模拟骨折模型在人体中的轴向受力情况,进行静态极限压力测试和动态疲劳测试。

记录轴向静态极限载荷、动态疲劳测试中内固定失效前最大循环次数和极限载荷。

结果静态极限压力测试结果显示,轴向静态极限载荷3DPFN组高于PFNA组(P<0.05)。

动态疲劳测试结果显示,内固定失效前最大循环次数3DPFN组多于PFNA组(P<0.05);内固定失效前极限载荷3DPFN组高于PFNA组(P<0.05)。

结论3DPFN治疗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

【总页数】4页(P133-136)【作者】李维彬;杨健;郭旭;冯艳红;赵晔;孙立山【作者单位】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2;R687.33;R318.01【相关文献】1.股骨近端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2.内侧支撑髓内钉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A3.3型的生物力学研究3.三维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4.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回顾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范文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内固定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就三种常见的内固定方式,即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和动态压缩钢板(DCP)固定,进行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以探讨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二、材料与方法1. 生物力学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股骨粗隆下骨折模型,分别采用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和DCP固定,进行加载、位移和应力分析。

2. 临床研究本部分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资料。

根据患者所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分为钢板固定组、髓内钉固定组和DCP固定组。

我们收集了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生物力学研究结果通过有限元分析,我们发现钢板固定在承受较大应力时易发生断裂;髓内钉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对骨折端产生剪切力;DCP固定在保持骨折稳定性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对骨折端的剪切力。

2. 临床研究结果在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钢板固定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髓内钉固定组术后恢复较快,但部分患者存在骨不连现象;DCP固定组在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较为均衡。

此外,我们还发现患者年龄、骨折类型等因素对手术效果有一定影响。

四、讨论根据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钢板固定在承受较大应力时易发生断裂,但其对骨折端的支撑作用较强,适用于稳定性较好的骨折类型。

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预防术后感染和断板等并发症。

2. 髓内钉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然而,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对骨折端产生剪切力,导致骨不连等并发症。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过度移位和剪切力。

3. DCP固定在保持骨折稳定性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对骨折端的剪切力,且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为均衡。

交锁髓内针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原理研究

交锁髓内针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原理研究
f 关键 词]交锁 髓 内针 ; 骨 干骨折 ; 股 生物 力 学 【 图分类 号】 6 34 中 R 8 .2 【 献标 识码】A 文 【 文章编 号】 1 7 — 2 0(0 0 1 ( ) 0 8 0 6 3 7 1 2 1 ) 1a 一 1 — 3
S u y o f c c n i me h n c le e to t ro k n n r me u l r al t d n e a y a d b o c a i a f c fi e l c i g i t a d l y n i i n a
df rn (< . , iee tP O 5 O
.1 itr c ig nrm d l r al a da tg y a i n a c rsue fh l t mii z 0 ) nel kn t e ul y ih davnae nd n m c ds t esr e oe o nmi ; o i a a n i a tip ot r , e

论 著 ・
20 1 第 卷 3 0年1 7第1 1 月 期
交锁髓 内针 固定股骨干骨折 的疗效 及 生物 力学原理研究
李 维 斌 . 淑 杰 任
(. 1山东省 龙 口市第 二人 民 医院骨 科 , 山东龙 口 2 5 0 ;. 6 7 0 2山东省 烟 台市龙 口荣军 医 院 , 山东 龙 口 2 5 0 ) 6 7 0 【 要】目的 : 摘 观察交 锁髓 内针 固定股 骨干 骨折 的 临床疗 效 。方法 : 回顾性 分 析我 院 2 0 0 8年 3月~ 0 0年 4月 收治 的 21 交 锁髓 内针 固定股 骨 干 骨折 患者 8 8例 临床 资料 , 机选 择 同期行 AO钢 板 内固 定治 疗 , 随 比较 两 组疗 效 及 分析 内固

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World Journal of Complex Medicine Vol.10 Number 1 January 2024材料研究与应用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潘爱军1,张本1,朱丽娜2[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诊断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型的10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A组(50例,钛防旋髓内钉固定)及B组(50例,动力髋螺钉固定)。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情况及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对比B组明显缩短,A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A组(4.00%)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

结论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具有住院天数少,愈合时间短,骨折复位质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髓内钉;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94X(2024)01-0042-04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4.10.01.11Clinical Effect of Intramedullary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PAN Aijun1, ZHANG Ben1, ZHU Lina21.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Yin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Yinan, Shandong Province, 276300 China;2.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Yin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Yinan, Shandong Province, 2763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ramedullary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diagnosed in Yin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50 cases) with titanium anti 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and group B (50 cases) with dynamic hip screw fixation. The operation process and healing time, hip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peration tim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0.05).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healing time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hip function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The complica⁃tions in group A (4.00%)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16.00%)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000, P<0.05). Conclusion Intramedullary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wer hospital days, shorter healing time and higher fracture reduction quality.[Key words]Intramedullary nail;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Clinical effect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老年人所有髋部骨折的1/4,并且发病率正在增加[1],其治疗目标包括立即活动,同时限制并发症[2]。

动力髋部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指标比较

动力髋部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指标比较

动力髋部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指标比较朱履刚;常祺;任洪峰;陈国立;黄昌林【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biomechanical indexes of dynamic hip screw (DHS) and 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Sixteen femur specimens of root fresh frozen adult corps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prepared into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odels, 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8, treated by PFN) and control group (n=8, treated by DHS). Compression displacement and compression stiffness, maximum load in case of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torsional stiffness of the fractur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xial compression displac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compression stiffness valu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P<0.05). The average load in case of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was (4.28±0.39) k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76± 0.41) kN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With torque in-creases, femoral neck torsion angle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 but the torsion perform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FN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has goo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which is advantageous in both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anti-reversal.%目的:分析动力髋部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用于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差异。

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生物力学分析

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生物力学分析

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生物力学分析崔丽;潘连强;胡三保;蔺嫦燕【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factors in the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by comparing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open reduction in the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Methods Th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ramedullary fixation,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The parameters of operation time,days in hospital,and the score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differences of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score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not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s Reduction mode does not affect the efficacy of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for th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however the axial fixed effect of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curative effect.Therefore,the doctor may select the proper reduction mode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 for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目的通过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影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生活能力得分.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时间和生活能力得分上,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或闭合复位方式不是影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主要因素,髓内针内固定运用的中轴性固定效应,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临床可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髓内针;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方式;生物力学分析【作者】崔丽;潘连强;胡三保;蔺嫦燕【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100029;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100029;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1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人,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

新型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新型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新型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新型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30例应用新型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评估患髋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0例均获随访,平均7.6个月,疗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10例,可6例。

末次随访时患者骨折愈合良好,均无髋关节内翻、退钉、感染。

结论新型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有效恢复骨折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新型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充分地术前准备,通过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残率,已成为目前治疗的方向[1]。

本科2013年3月~2015年3月采用新型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30例,均获随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72.3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致伤原因:摔伤20例,车祸伤10例;顺粗隆间骨折25例,逆粗隆间骨折5例;Evens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8例。

排除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是中风后遗症以及病理性骨折的患者。

其中有13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1. 2 术前准备以及影像学评估入院常规血液检查以及头、胸部CT检查,腹部、双下肢血管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即摄双侧髋关节正位片及患侧股骨中上段正侧位片,以明确粗隆间骨折的骨折类型,了解患侧股骨中上段髓腔宽度以及前弓程度、有无畸形,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术前行患侧股骨上端CT平扫以及三维重建以了解股骨粗隆部内后侧骨质缺损情况及骨片移位程度和开口处有无骨折。

合并相关基础疾病者术前请相关科室会诊治疗,进行麻醉评估及手术耐受程度评估。

1. 3 术前以及术后的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做皮肤定植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实验,术前30 min或者麻醉起效后静脉滴注抗生素,术后视情况维持24~48 h,对于术前检查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放置滤网后手术,术后继续抗凝治疗,足泵配合促进血液循坏,定期复查血凝,术后指导功能锻炼,术后1、3、6、9、12个月摄片复查,术后6~8周鼓励患者患肢不负重下地,年老体差者不可过早负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髓内钉治疗股骨不稳定骨折的
生物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将新型髓内钉用于股骨不稳定骨折模型治疗,探讨新型髓内钉用于不稳定骨折治疗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优劣. 方法:将新型股骨髓内钉与Orthofix 进口交锁髓内钉及AO加压钢板等不同方式内固定在股骨不稳定骨折条件下的抗轴向
压缩、抗侧弯、抗旋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与比较. 结果:不稳定骨折情况下,钢板对照组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新型髓内钉的抗短缩能力居于髓内钉对照组和钢板对照
组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髓内钉实验组的抗侧弯稳定性明显优于髓内钉对照组,三组中钢板对照组抗侧弯性能最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髓内钉实验组的抗
扭转性能次于钢板对照组而优于髓内钉对
照组. 结论:新型髓内钉对股骨不稳定骨折固定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明显优越性,固定稳定性好,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加压钢板内固定并不是骨折内固定的最佳选择,
尤其是在不稳定骨折;骨髓腔狭窄部形态亦是影响侧弯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骨钉;骨折固定术,髓内;股骨;骨折;生物力学
0引言
髓内钉治疗骨折的优点在于早期稳定的骨折固定,控制了骨折断端旋转,保护了骨折端软组织及血运,骨折愈合时间较短. 但对于不稳定骨折的的治疗尚存在争议[1-2],尤其在选择静力固定还是动力固定问题上. 我们通过对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骨折
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评价新型髓内钉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和力学性能
优劣.
1材料和方法
材料实验组为新型股骨髓内钉20套,股骨钉直径9 mm,长度310 mm,原材料及加工制造均来自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髓内钉
对照组为Orthofix进口股骨髓内钉10套,规格与实验组相同; 钢板对照组为AO股骨10孔加压钢板10套.
方法
骨标本收集与骨折内固定模型制备男性健
康成人股骨防腐尸骨湿标本40根,随机分
左右侧进入不同实验组,分别于小转子顶点至股骨内外髁平面连线中点锯断制成骨折
横断模型. 按骨折髓内钉及加压钢板内固
定的标准手术操作进行标本的髓内钉及钢
板内固定. 在此基础上,将骨折端间隙环形扩大至5 mm,使成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模型[3]. 固定完成后将标本两端适当修整,用自制圆形夹具夹持,标本与夹具间空隙用自凝牙托粉充满使固定牢靠并保持两端夹具尽量在
同一轴线水平.
实验过程股骨实验组20根、髓内钉及钢板对照组各10根骨内固定复合体不稳定骨折
模型分别在MTS 880材料测试系统、NJ50B
型扭转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每一标本测试结束将应变仪归零后测试下一标本. ①轴向压缩试验:连续加载方式,加载速度1 mm/min,最大载荷设定为1800 N;②三点弯曲试验:连续加
载方式,加载速度1 mm/min,最大弯矩设定为 N・M,分别测试矢状面的前→后弯曲及
冠状面的内→外弯曲;③扭转试验:内旋方向连续行同轴扭转加载,加载速度1度/min,测定扭转刚度和扭转强度.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统计学分析中,组间方差齐时,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若组间方差不齐,组间比较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统计软件为SPSS ,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轴向压缩试验髓内钉对照组由于采用静力性固定,两断端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发生的相互靠近嵌插反应不如实验组明显,实验组抗轴向压缩能力优于钢板对照组,钢板对照组对不稳定骨折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表1,2).表1不同方式固定股骨干载荷―位移变化表2不同方式固定后股骨干载荷―应变情况
2.2三点弯曲试验桡度和应变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加载的初期,桡度的发生主要于钉骨之间的间隙有关. 实验组的抗侧
弯性能较髓内钉对照组优良,钢板对照组测
试结果最优. 采用髓内钉固定的实验组和
对照组,由于骨髓腔呈矢状径长的椭圆形,故而钉骨之间的间隙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不等,导致内→外弯曲与前→后弯曲抗弯性能出现差异(表3~6). 表3不同方式固定后股
骨干弯矩―桡度变化(内→外弯曲)
2.3扭转试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骨折稳定性下降,各组抗扭转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加压钢板对照组的抗扭转性能最好,实验组居中,髓内钉对照组又次之. 说明静力性固定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并不能提高
抗扭转稳定性,而新型髓内钉能够满足不稳定骨折防旋转稳定要求,力学测试结果见表7.表5不同方式固定后股骨干弯矩―应变变化(内→外弯曲)表6不同方式固定后股骨干弯矩―应变变化表7不同方式固定后股骨干扭矩―扭角/扭转刚度情况(
3讨论
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测评对选择骨折
固定方式的指导意义加压钢板内固定及髓
内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骨折的常用方法. 加压钢板内固定较高的应力遮挡效应使有
益于骨折愈合的轴向应力刺激不能作用于
骨折局部,容易造成钢板下骨皮质吸收及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4],而且其偏心型的固定方式及明显的手术创伤对骨骼及软组织
的血供破坏及生物力学干扰较大[5]. 力
学测试发现,该固定方式较好地抗侧弯及抗扭转性能并不能掩盖其在轴向压缩性能上
的缺点,在早期负重情况下,此种早期开始并将持久作用于断端周围的轴向压应力,将大部分被钢板的骨折断端处所承担,而不是转化为骨折断端间有益于刺激骨折愈合的
压应力,导致的后果是骨折的移位和短缩,或是钢板的折弯和断裂. 因此,加压钢板内固定不能算作股骨骨折内固定的最佳选择,尤其在不稳定骨折.
髓内钉固定符合骨折内固定的新理论(BO
理论)的要求[6],尤其是非扩髓髓内钉技
术[1,7]. 对于不稳定骨折采用静力性固
定还是动力性固定目前尚存争议的原因是
静力性固定与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矛盾,以及静力性固定动力化后及动力式内交锁
髓内钉固定后产生的髓内钉退出、进入关节,
旋转对线不良、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无法解决. 本研究发现,虽然髓内钉对照组采用了静力性固定,但随着骨折稳定性的下
降,其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亦下降,其较强的抗轴向压缩性能虽能防止发生骨折
移位及肢体短缩的风险,但有益于刺激骨愈合的轴向压应力传导将很少通过骨折断端,而是转化为主钉与锁钉间的剪力,增加了断钉的风险. 由于与髓腔的匹配性不如实验
组髓内钉好,其抗侧弯及抗旋转性能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并未因其静力性固定而得到
加强. 在轴向压缩试验中,新型髓内钉的动力加压装置不会产生严重的骨折移位和肢
体短缩,相反,却能增加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应力传导,对骨折愈合极为有利. 新型髓内钉结构上的特殊设计,不但能使主钉及锁钉的力学性能增强,减少断钉的发生,动力加压过程中锁钉对主钉滑动的适当限制更能
避免髓内钉退出或进入关节等并发症. 新
型髓内钉由Ti6Al7Nb材料制成,其耐磨性
及耐蚀性均较强,材料本身的优势使因磨损及腐蚀电解导致的力学疲劳及有害元素释
放产生的细胞毒性降至最小程度[8]. 因此,新型髓内钉综合性能优良,可满足股骨不稳定骨折的治疗要求,值得推广使用. 髓内钉形态与骨髓腔形态间的适配性对髓内钉生物力学性能表达的影响在髓内钉的设计和应用中,骨髓腔的长度、狭窄段的形态、髓腔弧度等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最狭窄点矢状径及冠状径大小,其不但对髓内钉的直径设计起制约作用,更被认为是髓内钉与骨皮质接触的“第二固定点”,可以起到类似交锁螺钉的作用[9]. 新型髓内钉与国人髓腔匹配性好,这种良好的匹配不但使髓内钉的穿钉及交锁操作变得更加顺畅和准确,也明显影响了其生物力学性能的表达. 在三点弯曲实验中,桡度和应变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加载的初期,桡度的发生主要与钉骨之间的间隙有关. 而股骨最狭窄点髓腔表现为矢状径大、冠状径小的类椭圆形,所以髓内钉的直径设计应以冠状径为参考依据,正是狭窄段髓腔的这种特殊形态使得髓内钉固定后的内→外侧弯稳定性较前→后侧弯稳定性好. 新型髓内钉弧
度与国人股骨髓腔弧度的良好匹配使新型
髓内钉获得了更大范围内的钉骨接触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抗侧弯及抗旋转能力. 因此,骨髓腔的弧度与狭窄段的形态不但是髓内
钉设计的主要参考因素,也是影响髓内钉力学性能表达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冯卫,刘建国.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研究进展[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 16(5):390-392.
[2]田勇,卡索.股骨交锁髓内钉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
10(14): 1423-1424.
[3]权毅,张波,廖冬发,等.动力性交锁髓内钉的设计及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4):235-237. [4]王满宜.骨折治疗的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4, 6(6): 401-403. [5]姜炳春,高文阁,张贵阳.股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159-160.
[6]裴国献,任高宏.21世纪骨科领域的
新技术微创外科[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2, 4: 89-94.
[7] Brynback RJ, Virkus WW.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the femur: Reamed versus nonreamed[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0, 8: 83-90.
[8] Buly RL. Titanium wear debris in failed 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J Arthroplasty, 1992, 7(3): 315-323.
[9]罗先正,邱贵兴.髓内钉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