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利之辩
儒家主张义重于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首先提出义与利的分别,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才是仁义的君子,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儒家思想中,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要放弃利,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墨家主张义利统一。墨家代表了下层手工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对人的基本利益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义与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仁爱,互利互惠。墨子是作为功利主义者与儒家“罕言利”、“何必曰利”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他认为“义,利也”。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相互的和谐团结协作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家认为“公利即义。”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全社会人民的普遍利益才是义,义与利是统一的,并以此作为自己义利观的主题
法家主张重利轻义。法家甚至直接表明不重“义”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法家讲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经济实利。法家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强民富,天下太平。而要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就必须“明法审令”,实行法制,以法为师,以法为本,以法为教。
道家却主张义利俱轻,主张放弃名利,远离物欲,在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中逍遥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从这种理想境界出发,道家反对贵货敛财、奢侈享乐,也反对抽象的仁义说教。可见,道家既不要空泛的“义”,也不要不符合大道的“利”。道家的义利观实质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越功利的义利观
而我个人支持墨家的说法,主张义利统一。如今到了21新世纪,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义的基础上追求利。我觉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得到利,但是如果失去了义就不一定能再得到。就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坚持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思想,使两者协调一致,共同促进,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全面地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追求利益,但是在言利的同时要讲义,不能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
墨家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记得我的印象里高中阶段对墨家思想的了解仅限于兼爱、非攻等,而且只知道有这些思想,并不是很清楚当中的含义。上了班主任孙金波老师的文化学概论和蔡克骄老师的传统文化概述之后,我对墨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墨家思想可归纳为兼爱、非攻、节用、非命、尚贤、尚同、尚义、节葬、非儒、自苦利他、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从我自身理解出发,我想谈谈兼爱、非命、节用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一、兼爱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兼相爱当做是解决一切社会根本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为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由原来的陌生、独立逐渐形成一个或由共同爱好,或由相同属性而建立的交际圈,这就自然需要建立相互关爱和谐的关系,其中的价值原则俨然可以由“兼爱”构成。近年来,在各个城市奔走助人的“义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我想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志愿者活动也是兼爱的表现吧!兼爱是一种追求大爱的理想,物欲横流的价值社会里,现代人常常迷失自我,生活往往充斥着冲突、纠纷、矛盾,但是,兼爱思想有益于唤醒人们心底深处对于爱的渴求,因为“人性善”。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伸出的友爱之手,到玉树地震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再到温州动车事件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大爱。
兼爱的思想运用到国际交往中,就是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如今,倡导和平、反对武力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共识。各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该被平等地视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觉得处理现在的钓鱼岛问题,我们也要有兼爱的思想。但是兼爱也是要有条件,我们要看日本的态度,有时先礼后兵也是需要的。如果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相信没人会愿意使用武器的。
二、非命
非命,即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我觉得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在我看来,信命之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真正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没有对与错,只有成功与否。而成败强弱,是由人的努力而决定的,不是由天的意志强加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一遇挫折或失败,就埋怨命运不好,这都是天注定的。其实,一方面,可认为这是自我慰藉,就像阿Q一样;另一方面,这是借口,也是一种自我逃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替身,不面对现实。
非命思想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力量的一种肯定,提倡了人类自身潜能的爆发与发挥。同时,也是主张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思想,在教育上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节用
墨子主张节用,通过节用来解决国家财政用度不足,消灭贫困。墨子认为节用是国家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墨子节用思想的提出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提高和完善。节用的消费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首先,它有利于遏制消费的两极化,在满足多数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其次,节用思想对遏制当前浪费资源的现象也有积极意义。如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广泛,使得一些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注重节约。
总而言之,墨家思想虽没有像儒家文化那样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但其思想中的精髓不论对当时还是当今的社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
和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关于和同思想的命题。关于和同问题,孔子之前的史伯、晏婴都有论述。史伯、晏婴皆以不同事物聚合取得平衡为和,以相同事物的增益为同。
孔子关于和同的观点与史伯、晏婴是基本一致的。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言君子能用自已的不同意见来补充别人的不足或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却绝不盲目附和;小人相反,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对此.晏婴也曾有过类似的论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可”,正确或肯定。“否”,错误或否定。言君所认为对的,如果其中还有什么不对的,臣应该指出那不对的部分,使对的更加完善,君所认为不对的,如果其中还包含着对的,臣应该指出那对的部分.把不对的完全去掉,这就是和。如果君认为对的,臣也附和说对;君认为不对的,臣也附和说不对,就是同。孔子的观点是晏婴观点的继续,并且进一步把和与君子、同与小人联系在一起.赋予和同不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