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义利之辩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于义利平衡中成就完美人生(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于义利平衡中成就完美人生(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于义利平衡中成就完美人生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义利之辩,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认为“放(依据)于利而多怨”。

墨子的看法是,“义,利也”。

西汉董仲舒追求“正其谊(义)不谋其利”。

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却强调“利,义之和:义,利之本”。

“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读书亦然。

科举取士制度出现后,读书人动机不纯、不正,过分功利化、庸俗化的读书目的,得到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

明代著名藏书家谢肇潮感叹说:“古人之读书明义理也,中古之读书资学问也,今人之读书不过以取科第也。

”如今虽无科举,“读书”的义利之辨却从未远离也不该远离。

2023年2月,某教育专家在合肥庐江中学给高三学子做励志演讲时,因“学生读书就是为了钱”“读书就是为了和外国的优良基因相融合”等观点被学生抢了话筒。

此事便是一佐证。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读书”人,你如何看待当下“读书”的“义”和“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利少而义多,为之。

(《荀子·修身》)吾以身许国,誓死行阵。

(《南史·羊仉传》)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

(《人民日报》“写给青年的八封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不同的人在价值观上有很大的差别:有舍利取义,有先义后利,有义利两难,有义利双收,有见利忘义,有真利假义……在人们思想开放而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义利”。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朱熹陆九渊之争:鹅湖之会

朱熹陆九渊之争:鹅湖之会

朱熹陆九渊之争:鹅湖之会陆九渊心学是在与朱熹理学的争辩中形成自身特色的。

而朱陆之争显示了陆九渊思想与朱熹理学的同异和分歧,也昭示了陆九渊心学立学的理论基点。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还要从人们熟知的鹅湖之会谈起。

鹅湖之会朱陆之争起于鹅湖之会,因鹅湖之会而使两家分歧公开化。

然而鹅湖之会上争论的焦点为所谓“尊德性”还是“道问学”,这看来只是为学方法问题,似乎并未涉及双方分歧的本质内容。

所以黄宗羲也曾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这样评述说: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

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

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

夫苟信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

两家之意见既不同……于是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

……考二先生之生平自治,先生之尊德性,何尝不加功于学古笃行,紫阳之道问学,何尝不致力于反身修德,特以示学者之入门各有先后,曰“此其所以异耳”。

……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者见知,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他指出,所谓“尊德性”与“道问学”,只是理学教人入门方法之不同,二者本不能截然分开。

况且朱陆在其中虽各强调一面,却同时兼顾另一面,所以他们这种争议,构不成根本的分歧。

朱陆“同植纲常,同扶名教”,都发挥理学精义,即使意见有所不同,也只是“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而已。

他们在为学中表现了各人性情和道德实践的差别。

既然如此,我们不禁要问,朱陆之争为什么会沿续几百年,成为贯通理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呢?双方实质性的分歧到底存在于何处?黄氏这里只就朱、陆后学的门户之见来做分析,显然不足以说明问题。

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

鹅湖之会发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春天。

时吕祖谦访朱熹至武夷,二人共同读周、张、二程书,编辑《近思录》。

解析朱陆之辩

解析朱陆之辩

解析朱陆之辩陆九渊其人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因讲学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县),世称“象山先生”,学术界常称其为“陆象山”。

兄陆九龄,亦儒学名家。

[1]据记载,他在3、4岁时就开始“思天地何所穷记不得,至于不食”。

8岁读论语,怀疑有子之言为支离,又认为程颐之言与孔孟不类。

在13岁时写道:”宇宙之事乃己份内之事,己分内之事乃宇宙之事.”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同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十三岁条)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

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

即是所谓的“尊德性”。

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176年与朱熹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关于“心”和“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

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陆夫子的学说,可以用“为学”、“明道”、“察理”、“立心”、“做人”十个字来概括,落脚点是做人,做大人。

在宋儒中,他以“一意实学,不事空言”独树一帜,其“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于王安石变法时,他采取了与司马光等不同的态度,在他看来,王安石主张变法的过错并不在于变祖宗之法,也不在于他推功利之政,而在于他”凡事都归于法度”未免显得太没人情,从而丧尸人心,然而,他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给了王安石的人品和学术高度的评价。

试析朱熹陆九渊工夫论及其异同

试析朱熹陆九渊工夫论及其异同

试析朱熹陆九渊工夫论及其异同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工夫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析朱熹和陆九渊工夫论的异同,以揭示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思路。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获得真知。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在行动上做到正确而合理。

这种思想既体现了朱熹对于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反映出他对于实践的重视。

朱熹强调慎独慎欲,即通过自我反省和克制欲望,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的行为却常常受到欲望的驱使而偏离正道。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纠正,以回归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朱熹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于道德自律的倡导。

朱熹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相辅相成。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这种思想体现了朱熹对于知识与实践关系的独特见解,也反映出他对于学以致用的追求。

与朱熹不同,陆九渊的工夫论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陆九渊强调自省自克,即通过自我反省和克服缺点,达到完善自身的境界。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的行为却常常受到私欲的驱使而偏离正道。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纠正,以回归本性。

这种思想与朱熹慎独慎欲的思想类似,但是陆九渊更加强调自我反省的作用。

陆九渊强调立志践行,即树立远大志向并付诸实践。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然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思想体现了陆九渊对于立志和践行关系的独特见解,也反映出他对于积极进取的鼓励。

陆九渊强调融会贯通,即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和融合。

他认为,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相互依存的。

只有通过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

论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

论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

论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一、鹅湖之辨,朱陆之争的开篇淳熙二年(1175 年)六月,“伯恭(吕祖谦)盖虑陆与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其以适从,其意甚善”。

实际上就是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

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关于这一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

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

……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 [1] 在会上,陆九渊之兄陆九龄首先向朱熹发难:“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 [2] 陆九龄表明了为学首先应该确立“心”本体,以心为一切道德价值根源的观点,这样才能由“明心”扩展到读书问学。

实际上就是抨击朱熹在为学方面没有追求“本心”。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

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格物”的工夫就事物加以研究才能达到对“心”对天地万物之理才能无不了然。

二陆却认为只顾在经典中钻研而不去追求本心,无疑是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本体。

首先确立“心”本体,以心为一切道德价值根源的观点,主张由“明心”而扩展到读书问学的。

二陆把“心”当作人生代代相传、永不磨灭的道德本体,认为千古圣人只是以心相传,不用传之文字。

朱熹对此的回应是:“子寿早已上子静船了也。

”陆九渊回复道:“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朱熹和陆九渊两次辩论内容

朱熹和陆九渊两次辩论内容

朱熹和陆九渊两次辩论内容
朱熹和陆九渊的两次辩论都涉及到了哲学和治学的主题。

在鹅湖之会上,他们主要讨论了“为学之方”,包括治学、讲学和道德修养三重工夫。

朱熹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其方法重在“格物穷理”,主张“道问学”,提倡先泛观博览而后约取的读书方法,提出“格物致知”。

而陆九渊则认为“心即理”,将“仁义之理”看作是人的本性,其方法重在“发明本心”,主张“尊德性”,提出“易简工夫”。

在南康之会上,两位已步入暮年的学者,不复鹅湖之会的意气之争,而是握手言欢。

朱熹更是当众表达对陆九渊的欣赏与认同。

这次辩论的结果是双方都有吸收对方学术之长,以补己之短,两人后期学术,可谓异中有同,相辅相成。

总的来说,朱熹和陆九渊的两次辩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于双方的学术都有促进,因此,在学术思想史上也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七讲陆九渊

第七讲陆九渊

第七讲陆九渊(兼论朱陆之辨)一、生平陆九渊,字子静,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死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江西抚州金溪人。

他曾讲学于贵溪象山,自称象山居士,故以象山先生传名于世。

陆九渊出身于一个在地方上非常有影响的大家族中,他家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经商,在陆九渊一代主要是经营药材。

同时,他的家族还拥有武装,主要用于自卫,而且力量非常大,甚至控制了当地其他的大姓,如邓、傅两家,都是拥有寨堡和几千民兵的家族,都受陆家控制。

陆九渊的父亲陆贺是当地有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六个儿子有三个后来以儒学名世,即陆九渊、陆九龄、陆九韶,而且前两人都中了进士。

陆九渊家族有自己的产业、学校、民兵和祠庙,历经六代没有分家,到陆九渊时已有上千人口,在当时社会,大家庭的生活一直为人推崇,所以陆家堪称典范。

不过因为人多口众,陆九渊的家庭生活条件也称不上豪富——尽管他后来娶了大富商的女儿——对此他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吾家素无田,蔬圃不盈十亩,而食指以千数,仰药疗以生。

伯兄总家务,仲兄治药疗,公(三兄)授徒家塾,以束修之馈补其不足。

陆九渊童年时代,庄敬自持,不爱玩耍,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四岁时,即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

可见,他和朱熹一样,从小就思索宇宙大问题,但他和朱熹不同。

8岁时就表达了对程颐的不满: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亦尝谓人曰:“伊川之言,奚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史称其:“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十三岁的时候,读《尸子》,里面说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碰到“宇宙”这两个字,突然顿悟,写下了他一生中学问宗旨:“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又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可见其思想异常早熟。

不过直到乾道八年(1172年)34岁时才通过了进士考试。

在此前他通过了两次乡试。

分别是1162年,以《周礼》中举;1171年,以《易经》中举。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引言: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特殊,从泛化的意义上说,两宋没有完成实质上的中国统一,南宋更是偏居东南一隅。

但由于两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极大进步,而由此导致城市扩大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在文化、思想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旷古烁今的成就,其中在思想文化层面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由此产生的碰撞,也擦出了剧烈的火花。

在南宋时期,经济发展又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因此相继出现了如杨时、朱熹、陆九渊、陆九龄、林希逸等大思想家,他们学识渊博、门生众多,学问自成一派。

有时各家席地而坐谈经论道,便成为自战国“稷下学官”以来的又一文化饕餮盛宴,各家在碰撞中产生的成果堪为中国思想史的瑰宝,而在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当属“鹅湖之会”。

图|临安皇城熙攘的街道一、缘起于“鹅湖”之前宋代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巅峰时期,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在思想层面便衍生出了许多流派,营造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各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言,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诸位学者关注的焦点即在对影响中国十分深远的“显学”——儒家思想学说的立论上。

可以说,儒学在宋代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时期。

典型代表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儒学”衍生出最重要的一个分支——“理学”。

“理学”在经过北宋程颐、程颢两兄弟的不懈发展后,到了南宋时期,师承“二程”思想的朱熹成为研究“儒学”的旗帜人物,同时也成为以客观唯心主义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让“理学”成为了宋代乃至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

后世人称朱熹为“朱子”、和与孔子齐名的“万世宗师”,可见其地位之显赫。

而陆九渊则被视为宋代“心学”的鼻祖,他在本时期与朱熹在学问上并驾齐驱。

但陆九渊的学说主要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特征的“心学”。

他上承袭孔孟之义理、下启明代王守仁之思想,他的思想虽然不想朱熹影响浩大和深远,但是对中国底层社会和韩国、日本等国的社会变革有深远影响。

鹅湖之会,在这场南宋学术史上最著名的“约辩”上,朱熹和陆九渊谁赢了?

鹅湖之会,在这场南宋学术史上最著名的“约辩”上,朱熹和陆九渊谁赢了?

鹅湖之会,在这场南宋学术史上最著名的“约辩”上,朱熹和陆九渊谁赢了?文丨《那些年》悦悦最近几年,因为一些辩论节目的火爆让许多人开始爱上辩论。

翻开历史,辩论这种形式自古有之。

古希腊盛产雄辩家,甚至还出现了一个以教授修辞学、论辩术为业的学派——“智者学派”。

在中国,一说到百家争鸣,舌战群儒,大家就会聚焦在春秋战国时期,殊不知在南宋,思想的交锋,言辞的论战一样精彩绝伦。

公元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哲学辩论会,辩论双方一位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一位是南宋心学的创立者陆九渊。

这场论战持续了整整三天,不仅辩进了史册,也辩出了中国哲学史上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

缘起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学术思想在两宋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各种学术派别中,当时占据主流的理学和心学因观点多有分歧,思想交锋不断。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与朱熹并立的是心学开山之祖陆九渊。

陆九渊小朱熹9岁,虽然是后起之秀,但履历也颇不简单。

他出身名门,家族到父亲陆贺一代仍保持着“诗礼簪缨”的大家遗风。

兄弟六人,自相师友,其中九韶、九龄、九渊三兄弟因学识不凡,并称“金溪三陆”。

朱熹陆九渊虽为家中老幺,但是天分最高。

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何所穷际?”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个问题父亲只是笑了笑没有给出答案。

陆九渊却没有罢休,开始苦思冥想,甚至废寝忘食。

多年后,陆九渊读古书时读到“宇宙”二字,书中解释是:“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联想到从小自己心中的疑惑,顿悟:“宇宙内事,乃己份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陆九渊三十四岁才登进士第,但之前已经久负盛名,慕游者极众。

他天资独特,能参悟人心,主张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些功夫”。

在他的努力下,心学成为宋学中的显学,他也成为“心学”开山之祖,主张“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朱熹与陆九渊双峰并峙,不过这一时期,心学和理学时常针锋相对,并互有攻诘。

论陆九渊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论陆九渊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论陆九渊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吴牧山象山之学,是心学,是人学,更是实学。

因为是人学,所以他深刻思考社会伦理问题的同时,也深刻思考社会经济问题。

是实学,就离不开经济问题,解决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才是正真的实学。

本文从经济角度审视陆九渊的经济思想,考究其经济实践,评价其经济思想在陆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就教于方家。

一、陆九渊的经济思想探究(一)、陆九渊的经济伦理思想——“公利”观陆九渊自称其学是“习孟子而自得”,其政治主张是孟子“仁政”的发展,核心是“民本”和“君权民授”,其中“民本”思想也是我国古代“重民”思想的发展,即“民为邦本”的思想。

他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

此大义正理也。

[1]今时郡县能以民为心者绝少,民之穷困日甚一日。

抚字之道弃而不讲,掊敛之策日以益滋。

甚哉!其不仁也。

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之恤哉?财赋之匮,当求根本。

[2]这里所说民,既包括宋代主户中的二、三等中小地主,也包括主户中四、五等的自耕农民、平民、小商民。

他们都是税户,陆九渊把他们作为邦本,既是其“心即理”哲学思想的反映,也是其以公私、义利之辨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政治、经济中的体现,因此公利观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

“义利”、“公私”之辨,即道德与利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有多种观点。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要梁惠王只讲“义”而去“利”;墨子主张“义”与“利”并重,即“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利”是伦理道德的核心;荀子坚持“重义轻利”观点;杨子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却不为”的观点。

而陆九渊在受朱熹之邀于白鹿洞书院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时说: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已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

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朱熹与陆九渊的“无极、太极”之争

朱熹与陆九渊的“无极、太极”之争

朱熹与陆九渊的“无极、太极”之争“无极、太极”之争是朱熹与陆九渊关于本体的争论,这是朱、陆继“鹅湖之会”的方法之争以后,又经很长一段时间酝酿,所发生的争论,是双方对于争论实质有了进一步认识的表现。

“无极”、“太极”问题,本由陆九渊之兄陆九韶提出。

陆九韶以为,《太极图说》言“无极”,与《通书》不相类,“盖《通书·理性命章》,言中焉止矣。

…未尝于其上加无极字。

《动静章》言五行、阴阳、太极,亦无无极之文。

”所以,他怀疑《太极图说》非周敦颐所为,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

”他就这一问题向朱熹提问,朱熹作答,双方经两次书信往复,由陆九韶提出,不愿再辩,于是终止。

然而,这个问题被陆九渊接过,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他主动提出再辩,争辩继而转到了陆九渊与朱熹之间。

陆九韶提出“无极”与“太极”,本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质疑,并无借此立说之意。

而朱熹却在答书中借《太极图说》发挥自己关于“天理”的观点,谓“太极无形而有理”,并把这当作周敦颐本人的思想加以阐释,由此而批评陆九韶“未及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轻于立论,徒为多说”。

这就引起陆九渊的不满,他重新提出这一问题,其实是借此机会阐发关于心与理、天与人关系的观点,给朱熹一个小小的回应。

陆九渊在给朱熹的第一封信中,叙述了九韶与朱熹辩论的缘由后,即开宗明义指出:“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纸笔之间也。

”他以为,对于“理”,关键不在于发议论、弄纸笔,如何用言辞去表达它,而在于认识它的实在性,并有真实切己的体验。

陆九渊这一论点,抓住了朱、陆双方分歧的实质,因而朱熹在回信中也不得不先附和他这一观点,说:“若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极之真体,则知不言者不为少,而言之者不为多矣。

”朱熹认为,当前的问题是,理既未明,则人对于理各有所见,不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便会使双方各根据己意取舍对方言语,曲解对方意思。

发明本心 南宋陆九渊的哲学命题

发明本心 南宋陆九渊的哲学命题

发明本心南宋陆九渊的哲学命题发明本心,亦称“简易功夫”。

南宋陆九渊的教育学说。

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要学为人首先是“发明本心”,即“存心”、“养心”、“求放心”。

“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

苟知其如此而防闲其戕贼放失之端,日夕保养灌溉使之畅茂条达,如手足之捍头面”。

其入手处,即“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修养过程。

发明本心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

陆九渊从“心即理”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是继承了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的观点而来的。

发明本心论的理论基础“发明本心”即认为主观的“心”与客观的“理”完全等同,达到心、理合一的目标。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发明本心论的理论前提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他们主张性善论。

日知录丨陆九渊:家之成败在义理不在富贵!

日知录丨陆九渊:家之成败在义理不在富贵!

日知录丨陆九渊:家之成败在义理不在富贵!日知录人家之兴替,在义理,不在富贵。

假令贵为公相,富等崇、恺,而人无义理,正为家替。

若箪食瓢饮,肘绝缨见,而人有义理,正为家兴。

吾人为身谋,为子孙谋,为亲戚谋,皆当如此,然后为忠。

其自谋者或不然,亦是不忠于吾身矣。

--《陆九渊集》解读世上没有长开不败的花,也没有永恒的荣华。

一个家族的运势,在外人看来不过是贫富穷达的更迭。

然而外显的富贵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一个家族兴衰的却是人心的义理。

晋相王导、谢安,一度贵为六朝巨室、世家大族,至唐时皆没落不知其处,唯有檐下燕子出入堂前,而一代豪门零落,早已化作寻常百姓。

历史上有名的巨富石崇,靠劫商致富,堪称富可敌国,与贵戚王恺斗富,打破国君亲赐的珊瑚树而面不改色,纵然不可一世至此,也终难逃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富而无道,贵而无义,繁华虽在眼前,埋下的却是祸患之种,衰败恐怕指日可待。

布衣疏食,心存仁德,落寞只是一时,培植的却是福德之根,兴盛终会不期而至。

君子修身以治家,也讲一个“忠”字。

“尽己之谓忠”,“忠”是尽自己的心,亦是忠于吾身。

忠于吾身,则为身谋,为子孙谋,为亲戚谋,皆不悖于义理。

齐国有个人与一妻一妾共同生活,每次外出都必定饭饱酒醉而归。

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时间一长,妻子起了疑心,为何丈夫日日交际应酬,却从未见显贵人物到家里来。

于是一日她悄悄尾随丈夫出门,走遍整个都城,也不见一人与他打招呼,直到最后走到了城外的墓地。

接下来发生的让妻子惊呆了,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四处向祭扫的人乞讨残羹剩饭,原来这才是丈夫每日酒饱饭足的真相!妻子回到家,将所见告诉小妾,她说:“丈夫,是我们终身仰望和依靠的人,可他竟是这样的人。

”妻妾二人不禁悲从中来,在庭中相拥而泣。

毫不知情的丈夫扬扬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却还像往常一样在妻妾面前威风凛凛。

君子求富贵利达,当使妻妾见之而不为之羞。

若求之以枉曲之道,则与上面的齐人何异?“昏夜乞哀以求之,而以骄人于白日”,贪图眼下富贵而弃义理于不顾,是昧于自己的良知,是不忠于吾身。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陆九渊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陆九渊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第八章陆九渊当朱熹之学在南宋思想界的声势不断壮大之际,偏处江西一隅的陆九渊也开始显出锋芒毕露之势,他在思想上独树异帜,学术界通常称其思想为“象山心学”。

他与朱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人俨然是势不两立的论敌。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江西抚州金溪县人,因讲学于贵溪象山,自称“象山居士”,学者称之“象山先生”。

陆九渊出生在一个有兄弟六人的大家庭,3岁丧母,此后由兄嫂抚养成人。

陆在哲学思想上表现出早慧的特点,据记载,他在3、4岁时,便开始“思天地何所穷际不得,至于不食”。

8岁读《论语》,怀疑有子之言为支离,又认为程颐之言与孔孟不类。

在13岁时,他写道:宇宙内事乃己份内事,己份内事乃宇宙内事。

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十三岁条)以上两段话几乎成了象山心学的标志性言论。

陆九渊到34岁时才中进士,%岁任靖安县主簿,次年参加了由吕祖谦主持的“鹅湖之会”,与朱熹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讨论,44岁后调京师任国子正和删定官,53岁知荆门军,一年后病故于任上。

陆九渊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

陆九渊在荆门任上时间虽短,但颇有政绩,获得当时宰相周必大的好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陆九渊对王安石的变法采取了与司马光等人不同的态度,在他看来,王安石的过错并不在于他主张变祖宗之法,也不在于他推崇功利之政,而在于他“凡事归之于法度”,未免不通人情,从而丧失人心。

然而他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所遭受的种种遭遇抱不平,他认为王安石“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人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同上书卷十九《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认为人的心与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心之中本来就与生俱来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穷此理,尽此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难免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因此就会失去了本心,于是心就不灵了,理就不明了,这就需要积极的通过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这样就可以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使得心灵能够灵便,道理能够明确。

所以修养的功夫应该是求助于内的,而不是求助于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应该做到立乎其大者﹐知本﹐是明本心。

说到读书﹐陆九渊认为最应该读的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种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朱熹与陆九渊曾经有过两次著名的辩论,一个是鹅湖之会,另一个是南康之会,两次辩论两个人都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切磋,后来朱熹劝人兼取两家之长。

陆九渊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与后来的王阳明一起被称为陆王学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思想家。

陆九渊著作在这部收录了所有陆九渊著作的《陆九渊集》中包括信札(卷一至卷一七)、奏表(卷十八)、记(卷十九)、序赠(卷二十)、杂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讲义(卷二十三)、策问(卷二十四)、诗(卷二十五)、祭文(卷二十六)、行状(卷二十七)、墓志铭(卷二十八)、程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拾遗(卷三十二)、谥议(卷三十三)、语录(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年谱(卷三十六)。

在陆九渊著作中陆九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与朱熹的相同之处是两个人都属于唯心主义,但是不同的是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主张学习应该是互相切磋,互相琢磨,以明辨自己的内心,陆九渊认为一切的伦理纲常都是从每个人的内心中演化出来的,这些道理和规则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也就是说封建的伦理纲常是人心所固有的,具有永恒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陆九渊认识的局限性。

陆九渊传文言文翻译

陆九渊传文言文翻译

陆九渊传文言文翻译宋史·陆九渊传原文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曰:"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

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

"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

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

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

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

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

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

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除敕令所删定官。

九渊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

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

因轮对,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

帝称善。

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

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

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

尝谓学者曰:"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

义利之辨名言

义利之辨名言

关于义利之辨的名言
1、道义之交是纯洁的;利益之交,有时虽然给人以小恩惠,其目的总是以利为主的。

正如猎人给禽兽的食物一样,他并不是施恩,而是意在取利。

2、君子之交以道义,小人之交以势力。

势利为交有时而改矣,道义之交不可得而变矣。

3、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义,利之本也。

4、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5、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
6、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

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

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

7、义利辩以小心,须严一介。

是非起于多口,务谨三缄。

扩展资料
简介
儒家主张义重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朱熹曾经说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而在为学之方上与朱熹有严重分歧的陆九渊也说:“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可见,义利问题和义利关系在人类伦理思想与价值观中是极为重要的,而义利观就是人们义利范畴、义利关系以及义利取向等的认识和态度。

陆九渊的人物生平

陆九渊的人物生平

陆九渊的人物生平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

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

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

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

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

淳熙二年1175年,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也”。

但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

陆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

“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 他的学说,经其弟子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杨简等人的发挥,元代赵偕、祝蕃、李存等的继承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的发展,经王守仁集大成,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

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

绍熙二年1191年,出知荆门军辖今湖北荆门、当阳两县,政绩显著,社会风气大变。

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

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除将作监丞,因给事中王信反对,落职还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九渊的义利之辩
陆九渊的义利之辩是十分著名的和有特色的。

朱熹在知南康军时,陆九渊前往拜访,朱熹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的就是《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

据《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1月第一版,以下引文均出此书)“年谱”:淳熙八年辛丑: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可以说在“义利之辩”上朱熹是十分佩服陆九渊的。

陆门学习以义利之辩为第一首要。

《语录上》记载:傅子渊自此归家,陈正己问之曰:“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辩志。

”正己复问曰:“何辩?”对曰:“义利之辩。

”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

(三九八页)阜民葵(去草头)卯十二月初见先生,不能尽记所言。

大旨云:“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辩。

”进入陆门学习,首先要学义利之辩,从语录中看,这个义利之辩还关系到“辩志”这个问题。

陆九渊一生中系统的进行学术创作的很少,《陆九渊集》中关于“义利之辩”的内容也十分有限,系统的只有《白鹿洞书院讲义》(卷二十三,以下简称《讲义》)和《君子喻于义》(卷三十),从此两篇中可见一斑。

“某平日读此,不免所惑:穷谓学者于此,当辩其志。

”(《讲义》)陆九渊在义利之辩中强调“辩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同上文),喻,是犹晓,明白的意思,这就是说人明白事理,是由他所学习的知识和体证所决定的,而这些又是有他的志向决定的,也就是说志向决定他明白什么样的道理,怎样行事。

所以说“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

(同上文)志向在义,则喻也在义;志向在利,则喻也在利,“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辩也”,(同上文)从而义利之辩就变成“辩志”了。

“义也者,人之所固有也。

果人之所固有,则夫人而喻焉可也”(《君子喻于义》),陆九渊认为“义”是人所有的,所以人喻于义,也是可以的。

但是喻于义的人并不都是,是因为“必有以夺之,而所志所习之不在乎此”(同上文),实际上这个“必有以夺之”的,就是“利”,陆九渊也指出来了。

《与包敏道》中陆九渊说:“私意与公理,私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

从其大体与从其小体,亦在人耳。

”(卷十四)也就是说义利之辩,就是“辩志”,不过他说了一点,“从其大体与从其小体”,陆九渊是赞成“先立乎大者”,从大处着眼进行义利之辩的。

“义利之辩”中陆九渊是赞成“义”这一方的。

他说:“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私欲之习,惧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

”(《讲义》)君子是深思是身,恐怕沦为小人,使之习惯于专营私欲,必然痛心疾首,所以专心于义,每日勉励,勿忘其志,所以君子能做到多方面学习知识,对问题能够详细的讨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分析,踏踏实实的去实行,由此“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

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

其得由不谓之君子乎?”(同上文)志乎义,能深入下去,无论是在“场屋”之中,还是从政做官,都可以无异于圣人,做到“治国,平天下”。

这与陆九渊给傅子渊的信中所说的,“大端即明,趋向既定,则明善喻义,当使日进,德当日新,业当日富”是一个道理。

“义利之辩”是北宋“朋党论”的理论探讨,分君子和小人,以义利来分,是北宋诸人就有的观点,但是他们没有使其理论阐明,宋明理学所认为的“义利之辩”是人与禽兽区别,就是它理论的阐释和发挥。

陆九渊从“辩志”入手进行“义利之辩”,一反“朋党论”的非此即彼的绝对划分观点,认为“从其大体与从其小体”,从大处着眼进行义利之辩的,是有进步的。

为什么陆九渊将义利之辩归到“辩志”上呢?这与他哲学的一贯主张是相同的。

“心既理”是陆九渊思想的核心,他一贯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吾心”所“固有”,那么“义”与“利”也是“吾心”所“固有”的,只要“存乎志”,使向于“义”,则斯人为君子,反之则是小人。

陆九渊的“义利之辩”从趋向上是有意义的,其方法,我认为不科学。

人的思想由实践中来,由万事万物在人脑中形成认识,“义”和“利”同样是,如果承认万事万物为固有,其使人
有“义”和“利”的认识,“存乎志”,趋向于“义”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