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

合集下载

陈亮、朱熹“王霸义利”之辨的历史观透析

陈亮、朱熹“王霸义利”之辨的历史观透析
似是一场不 同学术 观点的激烈碰撞 ,其 实却是 自秦汉 以来儒 家学者关 于封建 王朝政治模式 的两种不 同见 解。本文试从历 史观 的角度 ,着重从朱 熹 、陈亮二人在讨论 “ 王霸义利 ”关 系的过程 中, 就 “ 汉唐之义”能否接 “ 三代之统绪 ”之分歧 , 对其 进行 一番较为细致 的剖析 。 陈亮及其激进的 “ 王霸义利”观
又说道 “ 信斯言也 ,千五百年之间 ,天地亦是架漏过时 ,而
人心亦 是牵补度 日,万物何 以阜蕃 ,而道何 以常存乎 ? ” 随 着历史进程 的不 断展 开 ,道不会 因此而泯灭 ,它一定会以新 的形态显现于天地之 间。 另外 ,陈亮 认为所 谓 “ 霸道 ” ,不过 是 “ 王道 ”在新 的

陈亮 ( 1 1 4 3 — 1 1 9 4) ,字 同甫 ,号龙川 I,婺州永康人 。他 是一个才华横溢 、豪迈 洒脱的人物 ,早在他 的青 年时代 ,就 不 同凡 响 ,“ 为人才气 超迈 ,喜 谈兵 ,论 议风 生 ,下笔 数千
言立 就” 。面对南北对峙 、 山河破碎 的现实 , 他生 出无 限感 触 , “ 余年 十八 九矣 ,而胸 中多事 已如 此 ,宜其不平也 ” 。为此他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6 月中 第1 7 期 g .  ̄ g 5 6 3 期
陈亮 、朱熹 “ 王霸义利’ ’ 之辨的历史观透析
曲 宏 买
( 郑 州旅游职业 学院,河南 郑州 4 5 0 0 0 9 )
【 摘 要】 两宋以来,学者们对于 “ 王霸义利”重新展开了讨论 ,这其中以陈亮、朱熹的辩论为代表。陈亮认为 “ 霸 道 ”是 “ 王道 ”的延续 ,汉、唐之君 的 “ 霸道”之术 皆本于 “ 王道 ”。而朱熹 坚持 自己的理 学思想 , 反 对陈亮的观点 ,认 为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是指在权力与道义、私利与公益之间进行的一种辩证思考和抉择。

在人类社会中,权力和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如何平衡和处理这些因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王霸,指的是统治者或者权力集团。

在古代社会中,王霸代表了最高的权威和统治力量。

他们通过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然而,王霸往往容易陷入私欲膨胀、忽视民众福祉等问题。

义利,指的是道义与私利。

道义是指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公共利益的行为准则;而私利则强调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经济、社会或政治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合理且必要的,但过度追求私利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王霸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命题,它涉及到权力与道义、私利与公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统治方式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 第七章 事功学派

中国哲学史 第七章  事功学派

第七章事功学派南宋是理学繁荣的时代,其他一些非理学的学派,虽然并不直接关注理气心性的本体论思辨,但仍以某种形式参与了进来,或认同或批判,从而与理学各派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其中,以陈亮、叶适为主要代表的浙东事功之学,在性理、心性之学为主导的学术氛围中独树一帜,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学术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一节事功学派的兴起事功学派,或称功利学派,与南宋占主导地位的理学派别相对立,主要兴起于浙东地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整个的浙东之学,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婺学),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先后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

金华学派首倡经世致用,对朱熹道学和陆九渊心学的争辩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永嘉、永康两派则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为学注重事功或功利,并以实际功用和效果作为判断思想和业绩正当性的基本的理由。

但是,不是凡注重事功者都属于事功学派,一些理学家虽然也强调事功,但基本架构仍在心性理气的理学理论。

比方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等。

换句话说,事功思想的外延要大于事功学派。

因而,本书的事功学派是用其侠义,特指以功利为道义之内容并以明事功为议论之首务的学派。

叶适说:“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

”①陈亮亦称:“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

”②由此,只有他们自己为代表的永嘉、永康之学才是真正的事功学派,一、永嘉学派的传承永嘉学派在学脉上属于二程洛学的一支。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的老师袁溉是二程的学生,故薛氏属于洛学的再传。

然而,薛季宣的治学,兴趣和用功却不在理学的理气心性而在事功,要求学问能够得到实用:“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③。

因而,理学家的性与天道之论,如果不能联系于日常事物活动,就只能是无用的空谈。

一句话,“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④也。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从薛季宣和永嘉另一学者郑伯熊学,又与张栻、吕祖谦关系友善。

南宋浙东学派陈亮的事功思想探析

南宋浙东学派陈亮的事功思想探析

南宋浙东学派陈亮的事功思想探析□西京学院齐阿曼陈亮对于浙东事功派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其关注事功的思想在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即结合相关历史⽂献对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学派的道德性命说教相对⽴的事功派代表⼈物陈亮的相关思想做⼀检视。

⼀、“义利王霸”:朱熹———陈亮《宋史·陈亮传》载:陈亮,“⽣⽽⽬光有芒,为⼈才⽓超迈,喜谈兵,议论风⽣,下笔数千⾔⽴就。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被北⽅⼥真政权⾦朝所灭,南宋政权偏安⼀隅。

陈亮“慨然有经略四⽅之志”,始有经国致世的抱负。

其后,陈亮坚持事功德论,在相关史籍中所记载的他与朱熹的“义利王霸”之争最为精彩。

在三⼗岁前后,陈亮思想成长的时期中偏道学思想。

从1168年⾄1177年间他思想的发展中显⽰出从⼀个道学的学习者转变成为⼀位较独⽴的功利主义的思想传布者[1]。

宋孝宗淳熙⼗⼀年(l184年)春,陈亮因受乡⼈诬告⽽被关进牢房,作了将近百⽇的囚徒才获释放。

朱熹闻陈亮获释时,写了⼀封信给陈亮,对他进⾏规劝。

说:“⽼兄⾼明刚决,⾮吝于改过者,愿以愚⾔思之,绌去‘义利双⾏、王霸并⽤’之说,⽽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悴然以醇儒之道⾃律,则岂独免于⼈道之祸,⽽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为异时发挥事业之地者,益光⼤⽽⾼明矣。

”(《朱⽂公⽂集》卷三六)陈亮不同意朱熹的观点,于是关于“义利王霸”的争论开始了,这是当时思想界的⼀个重要事件。

朱熹认为“天理”为“义”,“⼈欲”为“利”,要“存天理,灭⼈欲”。

陈亮肯定了⼈的⾃然欲望的客观性,并认为这是必须要满⾜的。

说:“⽿之于声也,⽬之于⾊也,⿐之于臭也,⼝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

”(《陈亮集·问答七》)[2]“百骸九窍具⽽为⼈,然⽽不可以⾚⽴也。

必有⾐焉以⾐之,必有⾷焉以⾷之,必有室庐以居之,有⼀不具,⼈道为有厥。

”(《陈亮集·问答九》)陈亮认为,这种客观存在的⼈的欲望的满⾜,便是“利”。

陈亮_义利双行_刍议

陈亮_义利双行_刍议
[ 3] ( ∀孟子或问# ) [ 2] ( 卷 七十五)
中图分类号 :
陈亮 ( 公元 1143 ! 1194 年 ) 字 同甫 , 人 称龙川 先生 , 是 南 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因其是 浙东 永康 人 , 故将 其学 称为 浙 东学派 , 又因 其反 对性 命之 学 专言 事功 而称 事 功派 。 陈亮一生坎坷 , 学无师承 , 行 年五十 , 犹一布衣 。年青时 好 读书谈兵 , 著∀ 酌 古论# , 论 列古今 英雄 , 盛赞汉 唐功业 , 借 述 中兴之愿 , 力倡 抗金之 理。他曾 三上 孝宗皇 帝书 , 陈 述国 政 之本 , 主张励精 图治、 功 业有为 , 但 未获赏识。陈亮于绍熙 四 年 ( 1193) 举进士 , 奏名第三 而御笔 亲擢为 第一 , 翌年即 病逝。 所著文稿汇编成∀龙川文集# , 今人校 定为∀ 陈亮集# 。陈亮 一 生以振邦救国为 职志 , 反对 空谈性 命 , 指斥 有德无 才。这 显 然与朱熹倡导的理学不相和谐。朱熹也力 主抗金 , 但他认 为 治国平天下应 以整 饬 人心、 涵 养 本心 为要 , 而谈 王 霸、 言事 功 , 乃是舍本逐末 , 势必 使人 驰 骛功 名 , 背 离 圣人 立教 本 旨 。两人书信往 还 , 互相 抗诘 , 论辨 王霸、 义 利诸 问题。 陈 亮的 义利双行 之论由是彰显。
, 因 而义理公 行 , 纯
美至善 , 是所谓 王道 政治 ; 而自秦汉到隋 唐 , 帝 王以 利欲 举 世 没 于 功 利, 而 不 知 仁 义 之 固 , 致 使 人 欲横 流 , 黑 暗 混乱 , 因此 属 霸 道 政
治。以此为基点 , 朱熹进而论述了 王道 、 霸道 之别 : 古之圣人致 诚心以 顺天 理 , 而 天下 自服 , 王 者之 道 也 ; 后之君子 能 行其 道 , 则 不 必有 其 位 , 而 固 已有 其 德 矣 。故用 之则为王者 之佐 , 伊 尹周 公是 也 ; 不用 则为 王 者之学 , 孔孟是 也 。 若夫 齐桓 晋文 , 则 假仁 义以 济私 欲 而已 。设 使侥幸于一 时 , 遂得 王者 之位 而居 之 , 然其 所 由则固霸者之 道也 。 故 汉宣帝 自言 : 汉家 杂用 王霸 , 其自知也明矣 。 ( ∀ 朱子四书或问# , ∀孟子或问# 卷一 ) 可见 , 区别 王霸 的标准 , 其实就是讲 仁义 还是讲 私 欲 。 讲仁义、 顺天理 , 则 天下自 服 ; 假 仁义以 济私欲 , 即使 是侥 幸 于一时 , 也沦入下乘霸道 , 根本不值得效法。 陈亮在与朱熹的论辩中 , 认为人类 社会活动 中的 王道 与 霸道 、 义 与 利 从 来就 不是孤 立的 , 更 不是截 然对 立

陈亮思想的功利主义转向论析

陈亮思想的功利主义转向论析

陈亮思想的功利主义转向论析作者:阮航来源:《江汉论坛》2020年第11期摘要:陈亮的前后期思想存在极大的区别。

其思想早期追随宋代新儒学,坚持以内圣之学为本的基本价值立场;而至迟于1178年,陈亮已从内圣之学的信徒转变为一名激进的功利主义者。

这一转向的发生,主要源自陈亮的性格特质、科举失败与仕途挫折、参与政治途径的改变,以及师友群体的变化。

这一转向是从新儒学内部发生的。

它既是对新儒学的反叛,也是基于对新儒学的深切理解,折射出儒学发展过程中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之间的紧张关系。

陈亮基于其功利主义立场而与朱熹展开的王霸义利之辨,也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陈亮;功利主义转向;宋代新儒学;王霸义利之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甘泉后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18BZX066);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明代甘泉后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18ZD012)中图分类号:B24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11-0054-07当代对陈亮(1143—1194年)思想的研究颇多,但有一点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即其前后期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区别。

前期陈亮秉持宋代新儒学以内圣为本的路向,后期则强调外王事功的意义,转而反对宋代新儒学的致思取向。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一转变或可称作功利主义转向。

美国汉学家田浩在其代表作《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中,结合陈亮的生平际遇、性格特征,对其思想发展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描述。

但他旨在通过还原思想史的事实来理解陈亮的功利思想及其意义,并未对其功利主义转向作進一步的论析。

目前国内的陈亮思想研究有两大取向:一是专门探讨其功利主义思想,二是梳理和分析其哲学观点①。

前者大多含有针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考虑,主要关注陈亮后期的功利思想,并梳理它们与宋代新儒学相关观点的交锋,以说明其激进性和创新意义。

后者主要见于各种史学尤其是哲学史的研究,往往将陈亮前期的哲学观点纳入考察范围,认为后期的功利主张并没有如前一种研究所讲的那般激进,甚至仍可相容于宋代心性之学的框架。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陈亮、叶适道统思想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陈亮、叶适道统思想

中文摘要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价值来源和精神基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为社会提供精神取向和价值规范的重要角色。

而中华文化的这种传统取向的最好体现之一就是儒家的“道统”意识。

“道统”问题由唐代韩愈首创,集大成者为宋代朱熹,朱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与王霸之辩相适应的,超越于社会历史之上永恒的道统。

并且提出了所谓的“虞廷十六字”,将其作为“道统”的内容和实质。

朱熹并不承认韩愈在“道统”传承中的地位,他认为道统自伏羲、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孟子后就“不得其传了”,直到“二程”出世,儒家道统以及不传之学才得以接续,而他本人也是所谓“绝学”的继承者。

朱熹继承道统的地位,由于《宋史》撰《道学传》而得到了官方的认定。

但是朱熹的道统理论中排斥了与其意见相左的其他学派。

对于道统问题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南宋事功学派与朱熹之间的争论则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从道统这一问题出发,首先介绍了陈亮、叶适道统学说提出的具体背景。

紧接着对陈亮、叶适道统学说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之后,本文着重讨论了陈亮、叶适关于道统问题与朱熹之间展开的争论,朱熹认为,道是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超越时代而独立存在的,认为义理是平判价值的标准。

所谓儒家的道统就是对这一“圣人之道”的传续,并且这一道统中断于汉唐。

而陈亮作为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站在自己学派的立场上,坚持认为道行于事物之间,道不离日用。

儒家圣人所传之道同样体现在汉唐诸君的霸业之中,将道与功利结合在了一起,并以此与朱熹展开了争论。

如果说陈亮对于朱熹的挑战还是处于相互讨论的层面,叶适则把这种挑战推到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程度。

他对质疑程朱理学的地位,进一步从根本上否定了其所宣扬的“道统论”。

叶适首先肯定了从尧直到孔子,以及从曾参到子思,再到孟轲,以至两宋道学家这一传承关系。

但是,他对于曾参所传之道承接于孔子这一点却并不认可,在他看来,从曾参到两宋实际上是对由尧到孔子所论之“道”的一种背离。

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

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

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核心提示:南宋时期,朱熹与陈亮之间关于“义利王霸”的论辩曾震动一时,至今还引得聚讼纷纭。

这场争论表面上看只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一次偶然碰撞,但实际上却是秦汉以来儒家精英两种救世济民方略的全面交锋。

它涉及的论题几乎涵盖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所有方面,本文试图以王霸话题为主线,对其进行一番较深入的辨析。

本文节选自《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作者:赵峰朱熹与陈亮论辩之因这场争论的直接诱因,是朱熹指责陈亮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朱熹集》卷三十六,《与陈同甫》四)陈亮不服,回信辩白,甚至将“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标签原物奉还给了朱熹:“汉唐之君……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

诸儒自处者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说,一头自如彼做;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

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直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

”(《陈亮集》卷二十八,《又甲辰秋书》)意思是说,按照“近世诸儒”的说法,义与利、王与霸被分为两截,在现实历史中各行其是,如此倒称得上“双行”或“并用”;而“如亮之说”,根本没有这种分别,自然谈不上“双行”或“并用”了。

这里,陈亮拒绝利和霸的否定性涵义,强调义利王霸是一个头颅做成的,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冲突,这显然与儒家的经典定义不符。

不过,陈亮恰恰要利用这种对传统概念的重新界定,来为其事功主张寻找合法性依据。

自孟荀以来,“王”“霸”作为两种典型的政治模式,已逐渐获得了某种固定的含义。

从外延看,王指三代圣王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模式,霸指春秋五霸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模式,此处并无歧义。

但从内涵来看,由于人们对二者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不同,至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界定:一是以道义为标准的界定,它凸显了王霸之间的根本对立。

如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
陈亮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南宋思想家。

他一生坎坷,学无师承。

其思想属于"浙学"中的永康学派,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全祖望等人有一定的影响。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陈亮与朱熹的辩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
朱熹在理学上,不仅与陆学有过争论,而且还同浙东事功派的陈亮有过辩论。

朱熹与陈亮辩论的性质,是属于理学与功利之学的争论,不同于朱、陆之间在理学内部的分歧。

朱熹与陈亮的争论,从孝宗淳熙九年(1182)开始,至光宗绍熙四年(1193)结束,前后长达卜一年。

他们主要采用通信的方式来展汗这场辩论,其结果足互相术能折服。

朱熹与陈亮的争论,基本上是围绕着王霸、义利的问题
展开沟,而争论的出发点是"道"。

他们都承认有一个通贯古今的"道"存在着,但对"道"的理解却不一。

朱熹认为"道"是超乎自然与社会之上的一种先验的道德。

因为尧舜三王有义理之心,故它行于三代是为王道。

而汉祖唐宋是利欲之心,所以它行于汉唐则为霸道。

由于三代的王道是内本天理,外行仁施,而汉唐的霸道却从内到外都是人欲和私意,故义利不两立,应祟义细利。

陈亮认为"道"不是神秘的先验的精神,而是与事物和人生日用不可分,具有自然的普遍性,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因此汉祖唐宗的救民的功业,与行王道的三代无异。

同时,王道之治正是通过霸道之业来实现的,即王中杂霸,霸本子王,王霸并用。

正因为王霸并用,故义要体现在利上,利也是义,义利双行。

而这个利,并不是无节制的一己私利,而是泛指"生民之利"。

在这场论辩中,朱烹强调的是道德修养的功夫,陈亮着重的是功利事业的本领。

在理学与功利之学这两种思想的背后,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政治观点。

朱烹与陈亮的争论,从当时抗金图强的时代背景来看,有它的社会政治意义。

看了“"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的人还看了:
1.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2.春天诗意唯美的句子
3.民国学人对朱子学的推崇与研究论文
4.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5.辛弃疾的励志故事5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