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
陈亮、朱熹“王霸义利”之辨的历史观透析
又说道 “ 信斯言也 ,千五百年之间 ,天地亦是架漏过时 ,而
人心亦 是牵补度 日,万物何 以阜蕃 ,而道何 以常存乎 ? ” 随 着历史进程 的不 断展 开 ,道不会 因此而泯灭 ,它一定会以新 的形态显现于天地之 间。 另外 ,陈亮 认为所 谓 “ 霸道 ” ,不过 是 “ 王道 ”在新 的
、
陈亮 ( 1 1 4 3 — 1 1 9 4) ,字 同甫 ,号龙川 I,婺州永康人 。他 是一个才华横溢 、豪迈 洒脱的人物 ,早在他 的青 年时代 ,就 不 同凡 响 ,“ 为人才气 超迈 ,喜 谈兵 ,论 议风 生 ,下笔 数千
言立 就” 。面对南北对峙 、 山河破碎 的现实 , 他生 出无 限感 触 , “ 余年 十八 九矣 ,而胸 中多事 已如 此 ,宜其不平也 ” 。为此他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6 月中 第1 7 期 g .  ̄ g 5 6 3 期
陈亮 、朱熹 “ 王霸义利’ ’ 之辨的历史观透析
曲 宏 买
( 郑 州旅游职业 学院,河南 郑州 4 5 0 0 0 9 )
【 摘 要】 两宋以来,学者们对于 “ 王霸义利”重新展开了讨论 ,这其中以陈亮、朱熹的辩论为代表。陈亮认为 “ 霸 道 ”是 “ 王道 ”的延续 ,汉、唐之君 的 “ 霸道”之术 皆本于 “ 王道 ”。而朱熹 坚持 自己的理 学思想 , 反 对陈亮的观点 ,认 为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是指在权力与道义、私利与公益之间进行的一种辩证思考和抉择。
在人类社会中,权力和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如何平衡和处理这些因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王霸,指的是统治者或者权力集团。
在古代社会中,王霸代表了最高的权威和统治力量。
他们通过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然而,王霸往往容易陷入私欲膨胀、忽视民众福祉等问题。
义利,指的是道义与私利。
道义是指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公共利益的行为准则;而私利则强调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经济、社会或政治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合理且必要的,但过度追求私利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王霸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命题,它涉及到权力与道义、私利与公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统治方式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 第七章 事功学派
第七章事功学派南宋是理学繁荣的时代,其他一些非理学的学派,虽然并不直接关注理气心性的本体论思辨,但仍以某种形式参与了进来,或认同或批判,从而与理学各派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其中,以陈亮、叶适为主要代表的浙东事功之学,在性理、心性之学为主导的学术氛围中独树一帜,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学术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一节事功学派的兴起事功学派,或称功利学派,与南宋占主导地位的理学派别相对立,主要兴起于浙东地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整个的浙东之学,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婺学),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先后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
金华学派首倡经世致用,对朱熹道学和陆九渊心学的争辩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永嘉、永康两派则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为学注重事功或功利,并以实际功用和效果作为判断思想和业绩正当性的基本的理由。
但是,不是凡注重事功者都属于事功学派,一些理学家虽然也强调事功,但基本架构仍在心性理气的理学理论。
比方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等。
换句话说,事功思想的外延要大于事功学派。
因而,本书的事功学派是用其侠义,特指以功利为道义之内容并以明事功为议论之首务的学派。
叶适说:“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
”①陈亮亦称:“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
”②由此,只有他们自己为代表的永嘉、永康之学才是真正的事功学派,一、永嘉学派的传承永嘉学派在学脉上属于二程洛学的一支。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的老师袁溉是二程的学生,故薛氏属于洛学的再传。
然而,薛季宣的治学,兴趣和用功却不在理学的理气心性而在事功,要求学问能够得到实用:“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③。
因而,理学家的性与天道之论,如果不能联系于日常事物活动,就只能是无用的空谈。
一句话,“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④也。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从薛季宣和永嘉另一学者郑伯熊学,又与张栻、吕祖谦关系友善。
南宋浙东学派陈亮的事功思想探析
南宋浙东学派陈亮的事功思想探析□西京学院齐阿曼陈亮对于浙东事功派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其关注事功的思想在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即结合相关历史⽂献对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学派的道德性命说教相对⽴的事功派代表⼈物陈亮的相关思想做⼀检视。
⼀、“义利王霸”:朱熹———陈亮《宋史·陈亮传》载:陈亮,“⽣⽽⽬光有芒,为⼈才⽓超迈,喜谈兵,议论风⽣,下笔数千⾔⽴就。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被北⽅⼥真政权⾦朝所灭,南宋政权偏安⼀隅。
陈亮“慨然有经略四⽅之志”,始有经国致世的抱负。
其后,陈亮坚持事功德论,在相关史籍中所记载的他与朱熹的“义利王霸”之争最为精彩。
在三⼗岁前后,陈亮思想成长的时期中偏道学思想。
从1168年⾄1177年间他思想的发展中显⽰出从⼀个道学的学习者转变成为⼀位较独⽴的功利主义的思想传布者[1]。
宋孝宗淳熙⼗⼀年(l184年)春,陈亮因受乡⼈诬告⽽被关进牢房,作了将近百⽇的囚徒才获释放。
朱熹闻陈亮获释时,写了⼀封信给陈亮,对他进⾏规劝。
说:“⽼兄⾼明刚决,⾮吝于改过者,愿以愚⾔思之,绌去‘义利双⾏、王霸并⽤’之说,⽽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悴然以醇儒之道⾃律,则岂独免于⼈道之祸,⽽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为异时发挥事业之地者,益光⼤⽽⾼明矣。
”(《朱⽂公⽂集》卷三六)陈亮不同意朱熹的观点,于是关于“义利王霸”的争论开始了,这是当时思想界的⼀个重要事件。
朱熹认为“天理”为“义”,“⼈欲”为“利”,要“存天理,灭⼈欲”。
陈亮肯定了⼈的⾃然欲望的客观性,并认为这是必须要满⾜的。
说:“⽿之于声也,⽬之于⾊也,⿐之于臭也,⼝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
”(《陈亮集·问答七》)[2]“百骸九窍具⽽为⼈,然⽽不可以⾚⽴也。
必有⾐焉以⾐之,必有⾷焉以⾷之,必有室庐以居之,有⼀不具,⼈道为有厥。
”(《陈亮集·问答九》)陈亮认为,这种客观存在的⼈的欲望的满⾜,便是“利”。
陈亮_义利双行_刍议
中图分类号 :
陈亮 ( 公元 1143 ! 1194 年 ) 字 同甫 , 人 称龙川 先生 , 是 南 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因其是 浙东 永康 人 , 故将 其学 称为 浙 东学派 , 又因 其反 对性 命之 学 专言 事功 而称 事 功派 。 陈亮一生坎坷 , 学无师承 , 行 年五十 , 犹一布衣 。年青时 好 读书谈兵 , 著∀ 酌 古论# , 论 列古今 英雄 , 盛赞汉 唐功业 , 借 述 中兴之愿 , 力倡 抗金之 理。他曾 三上 孝宗皇 帝书 , 陈 述国 政 之本 , 主张励精 图治、 功 业有为 , 但 未获赏识。陈亮于绍熙 四 年 ( 1193) 举进士 , 奏名第三 而御笔 亲擢为 第一 , 翌年即 病逝。 所著文稿汇编成∀龙川文集# , 今人校 定为∀ 陈亮集# 。陈亮 一 生以振邦救国为 职志 , 反对 空谈性 命 , 指斥 有德无 才。这 显 然与朱熹倡导的理学不相和谐。朱熹也力 主抗金 , 但他认 为 治国平天下应 以整 饬 人心、 涵 养 本心 为要 , 而谈 王 霸、 言事 功 , 乃是舍本逐末 , 势必 使人 驰 骛功 名 , 背 离 圣人 立教 本 旨 。两人书信往 还 , 互相 抗诘 , 论辨 王霸、 义 利诸 问题。 陈 亮的 义利双行 之论由是彰显。
, 因 而义理公 行 , 纯
美至善 , 是所谓 王道 政治 ; 而自秦汉到隋 唐 , 帝 王以 利欲 举 世 没 于 功 利, 而 不 知 仁 义 之 固 , 致 使 人 欲横 流 , 黑 暗 混乱 , 因此 属 霸 道 政
治。以此为基点 , 朱熹进而论述了 王道 、 霸道 之别 : 古之圣人致 诚心以 顺天 理 , 而 天下 自服 , 王 者之 道 也 ; 后之君子 能 行其 道 , 则 不 必有 其 位 , 而 固 已有 其 德 矣 。故用 之则为王者 之佐 , 伊 尹周 公是 也 ; 不用 则为 王 者之学 , 孔孟是 也 。 若夫 齐桓 晋文 , 则 假仁 义以 济私 欲 而已 。设 使侥幸于一 时 , 遂得 王者 之位 而居 之 , 然其 所 由则固霸者之 道也 。 故 汉宣帝 自言 : 汉家 杂用 王霸 , 其自知也明矣 。 ( ∀ 朱子四书或问# , ∀孟子或问# 卷一 ) 可见 , 区别 王霸 的标准 , 其实就是讲 仁义 还是讲 私 欲 。 讲仁义、 顺天理 , 则 天下自 服 ; 假 仁义以 济私欲 , 即使 是侥 幸 于一时 , 也沦入下乘霸道 , 根本不值得效法。 陈亮在与朱熹的论辩中 , 认为人类 社会活动 中的 王道 与 霸道 、 义 与 利 从 来就 不是孤 立的 , 更 不是截 然对 立
陈亮思想的功利主义转向论析
陈亮思想的功利主义转向论析作者:阮航来源:《江汉论坛》2020年第11期摘要:陈亮的前后期思想存在极大的区别。
其思想早期追随宋代新儒学,坚持以内圣之学为本的基本价值立场;而至迟于1178年,陈亮已从内圣之学的信徒转变为一名激进的功利主义者。
这一转向的发生,主要源自陈亮的性格特质、科举失败与仕途挫折、参与政治途径的改变,以及师友群体的变化。
这一转向是从新儒学内部发生的。
它既是对新儒学的反叛,也是基于对新儒学的深切理解,折射出儒学发展过程中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之间的紧张关系。
陈亮基于其功利主义立场而与朱熹展开的王霸义利之辨,也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陈亮;功利主义转向;宋代新儒学;王霸义利之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甘泉后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18BZX066);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明代甘泉后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18ZD012)中图分类号:B24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11-0054-07当代对陈亮(1143—1194年)思想的研究颇多,但有一点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即其前后期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区别。
前期陈亮秉持宋代新儒学以内圣为本的路向,后期则强调外王事功的意义,转而反对宋代新儒学的致思取向。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一转变或可称作功利主义转向。
美国汉学家田浩在其代表作《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中,结合陈亮的生平际遇、性格特征,对其思想发展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描述。
但他旨在通过还原思想史的事实来理解陈亮的功利思想及其意义,并未对其功利主义转向作進一步的论析。
目前国内的陈亮思想研究有两大取向:一是专门探讨其功利主义思想,二是梳理和分析其哲学观点①。
前者大多含有针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考虑,主要关注陈亮后期的功利思想,并梳理它们与宋代新儒学相关观点的交锋,以说明其激进性和创新意义。
后者主要见于各种史学尤其是哲学史的研究,往往将陈亮前期的哲学观点纳入考察范围,认为后期的功利主张并没有如前一种研究所讲的那般激进,甚至仍可相容于宋代心性之学的框架。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陈亮、叶适道统思想
中文摘要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价值来源和精神基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为社会提供精神取向和价值规范的重要角色。
而中华文化的这种传统取向的最好体现之一就是儒家的“道统”意识。
“道统”问题由唐代韩愈首创,集大成者为宋代朱熹,朱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与王霸之辩相适应的,超越于社会历史之上永恒的道统。
并且提出了所谓的“虞廷十六字”,将其作为“道统”的内容和实质。
朱熹并不承认韩愈在“道统”传承中的地位,他认为道统自伏羲、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孟子后就“不得其传了”,直到“二程”出世,儒家道统以及不传之学才得以接续,而他本人也是所谓“绝学”的继承者。
朱熹继承道统的地位,由于《宋史》撰《道学传》而得到了官方的认定。
但是朱熹的道统理论中排斥了与其意见相左的其他学派。
对于道统问题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南宋事功学派与朱熹之间的争论则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从道统这一问题出发,首先介绍了陈亮、叶适道统学说提出的具体背景。
紧接着对陈亮、叶适道统学说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之后,本文着重讨论了陈亮、叶适关于道统问题与朱熹之间展开的争论,朱熹认为,道是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超越时代而独立存在的,认为义理是平判价值的标准。
所谓儒家的道统就是对这一“圣人之道”的传续,并且这一道统中断于汉唐。
而陈亮作为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站在自己学派的立场上,坚持认为道行于事物之间,道不离日用。
儒家圣人所传之道同样体现在汉唐诸君的霸业之中,将道与功利结合在了一起,并以此与朱熹展开了争论。
如果说陈亮对于朱熹的挑战还是处于相互讨论的层面,叶适则把这种挑战推到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程度。
他对质疑程朱理学的地位,进一步从根本上否定了其所宣扬的“道统论”。
叶适首先肯定了从尧直到孔子,以及从曾参到子思,再到孟轲,以至两宋道学家这一传承关系。
但是,他对于曾参所传之道承接于孔子这一点却并不认可,在他看来,从曾参到两宋实际上是对由尧到孔子所论之“道”的一种背离。
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
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核心提示:南宋时期,朱熹与陈亮之间关于“义利王霸”的论辩曾震动一时,至今还引得聚讼纷纭。
这场争论表面上看只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一次偶然碰撞,但实际上却是秦汉以来儒家精英两种救世济民方略的全面交锋。
它涉及的论题几乎涵盖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所有方面,本文试图以王霸话题为主线,对其进行一番较深入的辨析。
本文节选自《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作者:赵峰朱熹与陈亮论辩之因这场争论的直接诱因,是朱熹指责陈亮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朱熹集》卷三十六,《与陈同甫》四)陈亮不服,回信辩白,甚至将“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标签原物奉还给了朱熹:“汉唐之君……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
诸儒自处者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说,一头自如彼做;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
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直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
”(《陈亮集》卷二十八,《又甲辰秋书》)意思是说,按照“近世诸儒”的说法,义与利、王与霸被分为两截,在现实历史中各行其是,如此倒称得上“双行”或“并用”;而“如亮之说”,根本没有这种分别,自然谈不上“双行”或“并用”了。
这里,陈亮拒绝利和霸的否定性涵义,强调义利王霸是一个头颅做成的,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冲突,这显然与儒家的经典定义不符。
不过,陈亮恰恰要利用这种对传统概念的重新界定,来为其事功主张寻找合法性依据。
自孟荀以来,“王”“霸”作为两种典型的政治模式,已逐渐获得了某种固定的含义。
从外延看,王指三代圣王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模式,霸指春秋五霸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模式,此处并无歧义。
但从内涵来看,由于人们对二者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不同,至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界定:一是以道义为标准的界定,它凸显了王霸之间的根本对立。
如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陈亮与朱熹交游考述——兼论陈亮朱熹思想之差异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B184);长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师大社科合字〔2019〕第007号);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长师大BS〔2021〕1128号)作者简介:邱 阳(1980—),男,山东曲阜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文献研究。
① 清人王懋 在《宋朱子年谱》中言:“(淳熙九年正月,陈亮)来访于衢婺间,旬日而别。
”田浩先生认为,陈亮朱熹二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吕祖谦葬礼上;葬礼后几个月,朱熹顺路到永康拜访陈亮,并参观陈氏曾与吕祖谦共同读书之寿山石洞。
皆误。
② 《田说》,《朱文公文集》卷37《答李寿翁》作“《夫田说》”,范伯达撰,程耆说刻。
今已不传,盖系土地制度类书籍。
2021 12No 12,2021 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1年12月Dec.,2021陈亮与朱熹交游考述———兼论陈亮朱熹思想之差异邱 阳(长春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32)摘要:陈亮与朱熹在宋金对峙时代背景下皆力主抗金救国,然思想立场的根本差异决定了其政治主张亦呈现巨大分歧。
作为吕祖谦之共同好友,陈亮与朱熹在吕氏生前并未谋面。
然经吕氏介绍,二人已有一定程度的互相了解,并于淳熙八年在浙东明招山吕祖谦墓旁初会。
淳熙十年朱熹蛰伏武夷山中时,对陈亮时文中表达的观点提出批评,昭示二人思想论战已然萌芽。
淳熙十一年春至淳熙十三年秋,陈亮与朱熹展开激烈的王霸义利之辩。
思想立场的差异不仅使论辩无果而终,亦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二人之私谊。
追根溯源,陈亮朱熹思想差异之根源,不仅在于家学背景不同,二人性格相差甚大亦为重要原因。
陈亮朱熹思想论争引发历代学者的无数评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至为深远。
关键词:朱熹;陈亮;吕祖谦;王霸义利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1)12-0020-12 吕祖谦在世时,与陈亮、朱熹皆为好友。
朱陈论辨中陈亮王霸义利观的确解
作者: 邓广铭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页
主题词: 陈亮;朱熹;思想界;吕祖谦;宋孝宗;孝悌忠信;增订本;王道;儒家;汉唐
摘要: <正> 陈亮同朱熹关于王霸义利的一场争论,开始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持续了将近三年之久,最终还只是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
然而它是南宋思想界一个重要事件,对当时的思想界既搅起了一大波澜,对以后的思想界也具有很大影响。
陈亮是一个才气横溢,在生活作风上有些不拘小节的人物。
他同朱熹相识,大概是在淳熙五六年(1178或1179年)内。
介绍他们认识的是金华的学者吕祖谦。
此后二人便不断有些来往。
而在淳熙五年(1178),陈亮在写给宋孝宗的一道奏章中,对当时的儒者们作了严厉的批评,写道:“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痺不知痛痒之人也。
举一世安于君父之雠,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这些话当然会为朱熹所不满。
到淳熙八年(1180年)冬,吕祖谦去世了,陈亮在祭吕文中写有“孝悌忠信常不足以应天下之变,而材术辩智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经”等话语,朱熹闻知之后,更认为这些言论太违背了儒家的伦理规范,过分地离经叛道了。
《朱熹陈亮义利观-三代与汉唐:理学中高调道德主义及其意义》
一、前言南宋,一個籠罩在隨時被外族滅國威脅的陰影之下,一直給後人的印象就是偏安一隅極其懦弱,內重外輕、推行求和政策的王朝。
對於國家和政治處於如此的局勢,南宋君王和士大夫們自然尋求各種救國的政策;因此,不同政策彼此產生摩擦是必然之勢,由此成為了思想之間彼此交鋒的楔機。
朱熹和陳亮兩人的“王霸義利之辯”大抵是因為如此而發生的。
“王霸義利之辯”的內容很廣闊,幾乎涵蓋傳統儒家內聖外王之學的所有方面,並可以由此分作兩個部分:義利即是內聖的問題,王霸則是屬於外王的範疇。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1,談的只是自身價值取向的問題;孟子則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2,兩種說法明顯顯示出王霸與義利兩者的關係其實是儒家從個人修養到治國平天下的發展。
所以說,這場歷史上著名的辯論,表面上看只是不同學術觀點的一次偶然碰撞,但實際上卻是秦漢以來儒家精英兩種救世濟民方略的全面交鋒。
3從他們現存的書信來看,兩人從淳熙九年(1182)開始,至光宗紹熙四年(1193)結束,前後十一年4的時間始終不能說服對方,雙方的觀點至死都沒能調和,可是其中所涉及的內容和問題卻是對後世極具意義的。
二、朱熹義利觀朱熹(1130-1200),小字季延,後字元晦,又改為仲晦,號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
朱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續孔子後的大儒之一,其思想被尊稱為“朱子學”。
他的學說使儒學理學在宋以後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並處獨尊地位,成為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的官學,並得到他們的推崇和信奉。
51【南宋】朱熹:<里仁第四>,《論語集註》卷二,《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73。
2 <公孫丑章句上>,《孟子集註》卷四,《四書章句集註》,頁235。
3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頁322。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六讲 王霸义利之辩
1.以仁义治国的必要性及其与法术刑名 1.以仁义治国的必要性及其与法术刑名 的关系。 的关系。 以仁义治国, 以仁义治国,是儒家王道理论的 根本点。因而,自荀、 根本点。因而,自荀、孟辨析王霸时 为什么要以仁义治国, 起,为什么要以仁义治国,便成为传 统儒家首先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统儒家首先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对于 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传统儒家基本一致的认识
王霸分界标准、 王霸分界标准、政治由以遵循的原 主观动机与客观事功、 则、主观动机与客观事功、个人的心 性修养以及王道实现的途径等等, 性修养以及王道实现的途径等等,都 是宋代思想家广泛讨论的问题。 是宋代思想家广泛讨论的问题。 实际上,直到清代, 实际上,直到清代,思想文化领 域对于王霸问题的论辨, 域对于王霸问题的论辨,依然是围绕 这些问题进行的。 这些问题进行的。
极致。朱熹说: 仁义根于仁心之固有 仁义根于仁心之固有, 极致。朱熹说:“仁义根于仁心之固有, 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 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 不利, 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 政治的本质只能用道义来说明, 之。” 政治的本质只能用道义来说明, 行王道不可以求利。从宋代 行王道不可以求利。
汉代思想家论说王道, 汉代思想家论说王道,主要是强 调王道对于维护专制政治秩序的意义。 调王道对于维护专制政治秩序的意义。 先秦两汉儒家辨析王霸, 先秦两汉儒家辨析王霸,其内在的 价值尺度则是义利。在义利关系上, 价值尺度则是义利。在义利关系上, 传统儒家的基本思路是重义轻利, 传统儒家的基本思路是重义轻利,先 义后利, 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 义后利,“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在逻辑上, 明其道不计其功” ,在逻辑上,王道
从朱陈之辩看朱熹陈亮的王霸思想
从朱陈之辩看朱熹陈亮的王霸思想司马光是在肯定霸道,不如说是在肯定王道所代表的仁义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另外,从将“赏善罚恶,禁暴诛乱”视为治道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可以看出司马光对强力手段的认可,这一点在陈亮称颂唐太宗有“禁暴戢乱”之功中也可见一斑。
二、霸者有发于仁政处还是纯是人欲把持朱熹认为陈亮关于汉唐诸君的议论错误之极,便在回信中提出一系列的反驳和诘难,其中朱熹基于理本论的王道就是行仁义而顺天理的观点得到鲜明体现。
在他看来,“尝谓‘天理’‘人欲’二字,不必求之于古今王伯之迹,但反之于吾心义利邪正之间,察之愈密,则其见之愈明;持之愈严,则其发之愈勇”(15)。
汉高祖、唐太宗纵然有盖世之事功,但难掩其私欲,尤其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16)。
故王与霸的区别,“在心不在迹”,“太宗诛建成,比于周公诛杀管蔡,只消以公私断之。
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为心,太宗则假公义以济私欲也”(17)。
陈亮质问,若汉唐专以人欲行,则“万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朱熹则认为道并不会因人之行为而消灭,坚决否认道必须体现在不同的政治中,他说:“若论道之常存,却又初非人之所预设,只是此个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虽千百年被人作坏,终殄灭它不得耳”(18)。
在给陈亮的另一封信中,他同样说:“盖道未尝息而人自息之,所谓‘非道亡也,幽厉不由也’,正谓此耳”(19)。
也就是说,在朱熹这里,道具有价值独立性,无论是三代,还是汉唐,只是一个道,各代君王,只能遵道而行,顺承天理。
“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以来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
”(20) 在他看来,陈亮的观点,“然其大概不过推尊汉唐,以为与三代不异;贬抑三代,以为与汉唐不殊”(21)。
因此,朱熹一再强调王道就是顺理而行,就是道心的体现,他认为古代圣王正因为有“惟精惟一”的功夫,所以能无不顺理而为,成就王道,后世所谓英雄豪杰不过是有与道暗合的方面而已,不能完全尽善。
从朱陈之辩看朱熹陈亮的王霸思想
之 志 ,常欲求 天下 豪 杰之 士而 与之论 今 日之 大计 ” ,有相 当强 烈 的事功 情怀 。
“ 陈之辩 ” 的导 火索 是 陈亮 的一次 蒙冤 入狱 。淳熙 十一 年 ( 14 春 ,陈亮 因受诬 陷 而入 朱 18 )
狱 近百 日,朱 熹在 陈亮 获 释后 ,修 书一 封 ,借 机对 其 进 行 规劝 ,希 望 陈 亮 ;而 陈亮对 汉唐 君主 事 功事 能的 赞 美 ,从 思想逻 辑 的推衍 来 看 ,则会 导向道 义 维度
的缺失 。
关键 词 :朱 熹 ;陈 亮 ;王 道 ;霸道 ;王 霸之 辨 中图分 类号 : 2 4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2 75 3 (0 1 1 .1 10 B 4 A 0 5 .8 3 2 1 ) 10 3 .5
社会科学
21 0 1年第 1 1期
王 心 竹 :从朱 陈 之辩 看 朱 熹 陈 亮 的 王 霸 思 想
从朱陈之辩看朱熹陈亮的王霸思想
王 心 竹
摘
要 :朱熹 以天理 论 王道 ,认 为王 霸之 别就是 天 理人欲 之 异 ,为王 道政 治寻找 到
理 本论 的依 据 ,强调 仁 义原 则的优 先 性 ,体 现 出强烈 的现 实批 判 立场 。而 陈 亮则在对 王
作者 简介 :王心 竹 , 中国政 法 大 学人 文 学 院哲 学 系副教 授 ( 北京 12 4 ) 0 2 9 自淳熙 十一 年 ( 1 ) 春起 ,朱 熹 与 陈亮 围绕王 霸 、义利关 系 而展 开论 辩 ,即从 三代 至汉 唐 18 4
的历史 演进 是体 现 为义 利之分 ,还是 义利 双行 ?是 王 霸之别 ,还 是王 霸并 用 ?在这一 论辩 中 ,朱
其道 固本 于王也 。诸 儒 自处者 日义 日王 ,汉唐做 得 成者 日利 日霸 ,一 头 自如此说 ,一 头 自如彼 做 ;说得 虽甚好 ,做 得 亦不 恶 :如 此却 是 义利 双行 ,王霸 并用 ,如 亮之说 ,却是 直上 直 下 ,只有一 个头颅做 得 成耳 。
陈亮和朱熹的史学观之比较探析
陈亮和朱熹的史学观之比较探析摘要:古往今来,许多研究者把南宋思想史上的著名学术公案——陈亮和朱熹之间的学术争端归结为“王霸义利”之辨,这固然是正确的,但论战双方在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和治史价值方面的重大歧异,则是二人争论的原点,亦是他们思想观点难以弥合的最基本原因。
关键词:治史态度;治史方法;治史价值朱熹和陈亮围绕“王霸义利”问题所展开的论辩是思想史上的著名论战,对于这场学术之争所发生的缘由,历来的研究者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应该说这些分析都是有道理的,但双方在历史观念上的重大差异则是导致这场笔墨官司的最基本因素。
一、治史态度的分歧1.陈亮以变通思想为指导研究历史陈亮使用的“变通”一词,源出《周易·系辞下》:“变通者,趣时者也”。
这里的变通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意思。
而陈亮笔下的变通是“应事物之变而通天地之心。
”〔1〕(P78)在他看来,一个事物发展的“势”是有穷期的,“况其势已穷而将变,变而通之,何啻反掌之易。
”〔2〕(P86)此事物的势到了穷尽的时候,就会变化为彼事物。
因此,他主张“通天下之变”,〔3〕(P83)也就是循道而变。
陈亮运用变通观点来说明周公之道。
他指出周公制作的礼是集百圣之大成,可以通天下之变而不会穷尽。
可是,周朝维持八百年后大势已去,“诸侯既已植立,周之王徒拥其虚器”。
但是,“当是之时,周虽自绝于天,有能变通周公之制而行之,天下不必周,而周公之术盖未始穷也。
”〔3〕(P83)这就是说,周王朝虽然不行了,而周公制定的那套制度,要是能变而通之,仍然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陈亮说:“《周礼》一书,先王之遗志具在,吾夫子盖叹其郁郁之文,而知天地之功莫备于此,后有圣人,不能加毫末于此矣……人道备,则足以周天下之理,而通天下之变。
变通之理具在,周公之道盖至此而与天地同流,而尤其穷哉!”他还指出,“圣人论《易》之法象而归之变通,论变通而归之人,未有偏而不举之处也。
”陈亮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角度,提出人们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时势变迁的所以然之故,以求上达于天理、中合乎人道、下通于人世之变,真正使孔周之道、变通之理与天地日月同辉。
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测试一-国开(HB)-参考资料
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测试一-国开(HB)-参考资料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本文档的说明:下载完本文档后,请用WORD或WPS打开,然后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形成性测试一第1题希腊人对政治现象的认识依然与宗教、神话纠缠在一起。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B第2题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村社。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B第3题“内圣外王”是儒家政治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与价值认同。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4题董仲舒以君权天予为君权提供合法性论证,以天谴说为政治调节提供依据。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5题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6题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重罚为特色。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B第7题通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8题中外政治思想史是研究政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判断题] 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9题韩愈认为人性与生俱来,但是可以通过后天改造。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10题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11题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孟子。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B第12题每种政治思想都不能脱离它所产生的时代,因此政治思想具有时代性。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13题17世纪的英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14题“天下有道”理论构想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理性程度。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15题杰斐逊是美国总统,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
[判断题]A、对B、错参考答案是:A第16题庄子认为天道、帝道、圣道是相通的,其要诀是虚静无为。
关于朱熹和陈亮的辩论
关于朱熹和陈亮的辩论关于朱熹和陈亮的辩论朱熹认为有永恒不生不灭的“理”,在一个他所谓“洁净空阔的世界”之中,社会的组织也有与之相应的“理”。
而三代圣王便是照着这个理。
此谓王道,本质是“义”。
而自汉唐以降,帝王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此便是人欲,也就是“霸道”,其本质是“利”。
陈亮曰: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
本朝伊洛诸公,辨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
然谓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说固已不能使人心服。
而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久长,信斯言也。
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万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甲辰答朱元晦》,《龙川文集》卷二十) 他认为“道”不能离开具体的而存在,也就是反驳朱熹所说的“理在气先”,汉唐无王道,那么王道其实就已经不存在。
朱熹对此反驳道:“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
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若论道之常有,却又初非人所能预,只是此个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
虽千五百年被人作坏,终殄灭他不得耳。
”(《答陈同甫第六书》,《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朱熹认为三代以降周公,孔子之道未行于天地之间。
而“道”亦是存在的,他不依附任何,他本就存在那,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务,无所谓他依附于人而存在。
反而,万物是依附“道”而存在的,此便是朱熹的“理在气先”的理论。
故而朱子言理气非是对立,然是理事只是一体。
故而又曰: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
陈亮认为“道”不能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所以不行就是不存。
朱熹认为“道”可以不行,但是它总是常存,因为他认为“道”是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的,它的存在是“非人所能预”。
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之一。
陈亮又说:“人之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者,非天地常独运,而人为有息也。
陈亮和朱熹的史学观之比较探析
陈亮 以变 通 的历 史 观分 析宋 朝 历 史 时 发 现 了其 固有 的弱 点 。 “ 于 今 日, 至 而不 思 所 以变 而 通 之 , 维 持 之 具 穷 矣 ” “ 天 下安 平 无 事 , 则 。 使 犹 将 望 陛下变 而通 之 。而 况版 舆 之 地半 入 于夷 狄 , 国家之耻未雪, 臣子之痛未伸 。 ¨ 而 ” m 陈亮认 为南宋 王朝 的 当务之 急 是需 要 变 通 , 否则 将 为 他 姓 王朝 所取代 。“ 南渡 以来 , 大抵 遵 祖宗 之 旧 , 虽 微 有 因革增 损 , 足 为 轻 重 有 无 。如 赵 鼎 诸 臣 , 不
一
、
治史态度的分歧
理具 在 , 周公 之 道 盖 至 此 而 与 天 地 同流 , 尤 其 而 穷哉 !他 还 指 出 , 圣人 论 《 之 法象 而 归 之 变 ” “ 易》 通, 论变 通 而 归 之人 , 有 偏 而 不 举 之 处 也 。 陈 未 ” 亮从社会 历史发展客观 规律的角度 , 出人们 应该 提 顺应社会 的发展 变 化 , 把握 时势 变 迁 的所 以然 之 故 , 上达 于 天 理 、 以求 中合 乎 人 道 、 下通 于 人 世 之 变, 真正使孔周 之道 、 变通之理 与天地 日月 同辉 。 陈亮认 为历 史 是不 断 发 展变 化 的 。“ 自麟 故 止 以来 , 上下千 五六 百 年 , 变何 可 胜 道 , 诸 天 其 散 地 之 间 , 者 自为 纷 纷 矣 。 l H 依 陈 亮 之 见 , 学 ”4 人们要 “ 明于 天 下 之 大 势 , 古 今 之 变 ” “ ¨ 通 , 才能适 应 形 势 需 要 。 陈亮 以 变 通 为 标 准 评 价 历 史 , 出从 古 到 今 每 一 个 朝 代 都 是 因 时 制 宜 、 指 变 通行 事 的。“ 之 帝 王 独 明 于事 物 之 故 , 言 立 古 发 政 , 民之心 , 顺 因时之宜 , 处其 常而不惰 , 通其变 而天下安之 。 ” H 自伏羲、 ‘ 神农 、 黄帝 以来 , 顺 风气之 宜而 因时 制法 。 J 汉 高祖 约 法 省禁 也 ”3嘞’ ( 是“ 天下 厌 秦 之苛 , 有 息 肩 之 所 。故 其 君 臣 知 思 相与 因陋就 简 , 宽 大之 意 , 为 汉家 之 制 , 存 而 民亦
《陈亮传》原文及翻译
《陈亮传》原文及翻译李贽原文:陈亮,字同甫,永康人。
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
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
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
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
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
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
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
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
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嗛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
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
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
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
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
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②。
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
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
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过迭沐,皆不听。
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
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
既知为亮,则大喜。
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
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
未至官,一夕卒。
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
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有刪节)(注)①种放: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
陈亮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南宋思想家。
他一生坎坷,学无师承。
其思想属于"浙学"中的永康学派,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全祖望等人有一定的影响。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陈亮与朱熹的辩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
朱熹在理学上,不仅与陆学有过争论,而且还同浙东事功派的陈亮有过辩论。
朱熹与陈亮辩论的性质,是属于理学与功利之学的争论,不同于朱、陆之间在理学内部的分歧。
朱熹与陈亮的争论,从孝宗淳熙九年(1182)开始,至光宗绍熙四年(1193)结束,前后长达卜一年。
他们主要采用通信的方式来展汗这场辩论,其结果足互相术能折服。
朱熹与陈亮的争论,基本上是围绕着王霸、义利的问题
展开沟,而争论的出发点是"道"。
他们都承认有一个通贯古今的"道"存在着,但对"道"的理解却不一。
朱熹认为"道"是超乎自然与社会之上的一种先验的道德。
因为尧舜三王有义理之心,故它行于三代是为王道。
而汉祖唐宋是利欲之心,所以它行于汉唐则为霸道。
由于三代的王道是内本天理,外行仁施,而汉唐的霸道却从内到外都是人欲和私意,故义利不两立,应祟义细利。
陈亮认为"道"不是神秘的先验的精神,而是与事物和人生日用不可分,具有自然的普遍性,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因此汉祖唐宗的救民的功业,与行王道的三代无异。
同时,王道之治正是通过霸道之业来实现的,即王中杂霸,霸本子王,王霸并用。
正因为王霸并用,故义要体现在利上,利也是义,义利双行。
而这个利,并不是无节制的一己私利,而是泛指"生民之利"。
在这场论辩中,朱烹强调的是道德修养的功夫,陈亮着重的是功利事业的本领。
在理学与功利之学这两种思想的背后,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政治观点。
朱烹与陈亮的争论,从当时抗金图强的时代背景来看,有它的社会政治意义。
看了“"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的人还看了:
1.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2.春天诗意唯美的句子
3.民国学人对朱子学的推崇与研究论文
4.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5.辛弃疾的励志故事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