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公开课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天理人欲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天理人欲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天理人欲的态度,树立合理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阐释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分析历史上有关天理人欲的重要观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恰当处理天理人欲的冲突。
帮助学生理解天理人欲观念的现代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天理人欲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天理人欲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欲望和道德规范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天理人欲。
)例如:小明在考试中发现旁边的同学在作弊,他心里很纠结,一方面他也想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又知道这是不对的。
那么,这种内心的纠结和冲突,其实就涉及到了天理人欲的问题。
2、知识讲解(1)天理的定义天理通常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和道德准则,是一种超越个人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
它代表着公平、正义、善良等美好的价值。
(2)人欲的定义人欲则是指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包括物质欲望、情感欲望等。
这些欲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但如果不加节制,也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3)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天理与人欲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合理的人欲是符合天理的,而过度的、违背道德的人欲则与天理相悖。
3、历史观点分析(1)介绍朱熹的观点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要以道德规范来克制个人的过度欲望。
但这里的“人欲”并非指正常的生活需求,而是指那些过分的、违背道德的私欲。
(2)分析王阳明的看法王阳明主张“天理即人欲”,认为人的良知本身就包含着天理,只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修炼,就能达到天理和人欲的统一。
4、案例讨论(1)展示案例比如,一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高中语文】天理人欲ppt精品课件

• 专题:理学。 • 选文:理学家中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 • 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分别涉及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朱熹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是被后世奉为标准的、正统 的理学思想的重点体现。 • 李贽的《童心说》: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 的经典,是针对程朱理学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 而发的议论,倡导个性解放,对虚伪的世风,突 出个体的思想,是对理学的批判。 • 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是当代哲学家对人生 意义的认识。
《朱子语类》的教学内容
1、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理 解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概念 • 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 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是善的。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 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 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 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
• 引用论证——如何用功 • ——内在以“仁”为己任,坚持始终 • —— 面临种种诱惑,更要有一种恐惧感,时 刻自律、自警、自省,认认真真,小心谨慎。
• 难点:第二则中引用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 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得重,前面 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 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穷 的路。所以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 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
归纳:朱熹的思路
• 读圣贤书——内化天理——驱除人 欲
•
探究一:结合现实,以及P61的内容, 谈谈你对《朱子语类》中“存天理, 灭人欲”思想的认识。
从背景角度认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相对 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一度出现物欲横 流的局面,“利”占了“义”的上风。社会 道德建设,面临重建和调整。于是,“存天 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了合理的兴起背 景。 从正面价值角度:反对纵欲,提倡节制,可 以提升自我。“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 而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 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 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 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
天理人欲ppt2 人教课标版1

童心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2.有人说《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战斗檄文,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 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 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 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 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 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 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 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 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 为千古之至文。 -16-
-7-
童心说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制定) (4)立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即刻、马上) 大石侧立千尺(直立) 燕王,吾所立(登上帝位或诸侯的位置)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5)非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难)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没有)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
-4-
童心说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案背景这是一份关于“天理人欲”的教案。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在探索自身和宇宙的关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
而“天理人欲”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提供了对于人性和世界的一种解读和理解方式。
本教案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天理人欲”的含义和影响,促使学生对人性和生活的课题产生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理人欲”的概念和由来;2. 掌握“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3. 分析“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天理人欲”a. 解释“天理人欲”的概念和起源;b. 引导学生理解“天理人欲”是对人性和世界的一种解读。
2. “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a. 介绍“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性的本善;b. 分析“天理人欲”中的“天理”和“人欲”两个要素的关系。
3. “天理人欲”对个体的影响a. 探讨“天理人欲”对于个体心理的积极影响,如自我认知、情感调节等;b. 分析“天理人欲”对于个体道德观念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4. “天理人欲”对社会的影响a. 探究“天理人欲”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与影响;b. 引导学生思考“天理人欲”对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天理人欲”的概念和核心思想;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3. 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天理人欲”的实际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对于“天理人欲”的理解和感受;b. 引发学生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系统讲解a. 介绍“天理人欲”的概念和起源;b. 阐述“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c. 分析“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小组讨论a. 分组让学生交流对于“天理人欲”的理解和感受;b. 引导学生就“天理人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展开讨论;c.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对于“天理人欲”的质疑。
高中语文选修课件-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7

了解知识领域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课节重点
课 序
题目
作 者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句子的
经典 原文
7 《朱子语 类》三则
朱熹
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拓展理
解并阐述。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李贽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童心说”
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掌握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学会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天理、克制人欲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2)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天理和人欲在生活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形成共识。
(2)展示交流: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4. 教师点拨:(1)总结归纳:教师对全班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天理和人欲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津京版语文课件高中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1

)
答案
1.jù hé dǐ dǔ yān bāo měng sǒu 2.(1)“叙”同“序”,作序 (2)“辩”通“辨”,分辨 3.(1)虚假/借/借助,凭借/给 (2)说出/发出/出发/打开/显露/头发/拿出/抒发 (3)年龄增长/与“短”相对/长处,优点/生长/年纪大 (4)制定/即刻、马上/站立/直立/登上帝位或诸侯的位置 (5)不是/错误/非难/没有/不 4.(1)纯粹是真实的 纯洁真诚 (2)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 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 (3)自然存在 自由;不受拘束 (4)不会流行 不允许,不可以 (5)必然,一定 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 (6)为了一定的目的 有所作为 (7)文章体裁 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1.识字注音
遽.失(
)
曷.尝(
根柢.(
)
笃.实(
)
湮.灭(
)
褒.崇(
)
懵.懂(
)
渊薮.(
)
2.通假字
(1)龙洞山农叙.《西厢》(
(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知识清点 )
) )
3.一词多义
绝假纯真(
)
人多以书假余(
(1)假假舆马者(
)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于是发而为言语(
大声发于水上(
主人忘归客不发(
3.文化常识 《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一、他 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 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二、他以“童心说”反 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 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 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天理人欲ppt2 人教课标版

7
《朱子语类》三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 页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句段点评
1.说说《朱子语类》在说理与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提示:朱熹文章长于说理,结构谨严,逻辑周密,风格近似曾巩。 如在第二 则中,他要说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先从一般情形下谈起,指出“知”与 “行”的区别。接着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好比走路,明知应走大道,却往往 为小道上的某种东西所迷惑,等到无路可走方后悔莫及。由此引出结论:人, 必须能控制自己的私欲。接下来又从“上智圣人”“贤人”“中人”三个不同层 次的人,三个不同的侧面来论述“私利”当前,必须作出明智选择。这很能代 表其文章风格。
-16-
7
《朱子语类》三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 页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句段点评
3.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 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 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译文: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 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 点评:“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把义利对立起 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 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 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他郑重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 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 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为 “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教案:天理人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我们的价值观”(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67页)。
本节课主要讨论“天理人欲”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些准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理人欲”的含义,理解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道德准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天理人欲”的含义,解释道德准则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遵循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4. 随堂练习(5分钟)5. 小组活动(5分钟)6.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板书,突出“天理人欲”的概念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7. 作业设计(5分钟)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准则的文章,不少于300字。
答案:略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是否明白“天理人欲”的含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准则。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实践,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 在学校里,遵守纪律,不抄袭作业,不欺骗老师,这是遵循道德准则的表现。
2. 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做家务劳动,这也是遵循道德准则的表现。
3. 在社会中,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助人为乐,这同样是遵循道德准则的表现。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明白道德准则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准则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活动。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对知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理人欲简介:介绍天理人欲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
2. 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本课知识点,完成预习任务。
3. 课堂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享预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
4.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天理人欲简介:教师简要介绍天理人欲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天理人欲与其他分类方法的区别。
2. 自主学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本课知识点,完成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可以包括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查找资料等。
3. 课堂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享预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可以来源于生活、工作、社会等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5. 总结与反思: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与手段4、教学过程与安排5、教学评估方式6、教学资源需求7、教师的职责与要求8、学生的学习任务与要求11 教学目标111 使学生理解天理和人欲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12 引导学生探讨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
11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天理人欲相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121 教学内容包括天理人欲的历史渊源、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现实生活中的体现等。
122 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天理人欲的核心概念,理解其相互关系。
123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正确辨析天理和人欲,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13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天理人欲的相关知识。
13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13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14 教学过程与安排141 导入部分通过引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42 知识讲解部分,按照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地讲解天理人欲的概念、关系等。
143 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案例,并派代表发言。
144 总结归纳部分,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强化重点知识。
15 教学评估方式15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发言的质量等。
152 作业评估,布置与天理人欲相关的作业,如论文、案例分析报告等。
153 考试评估,通过定期的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6 教学资源需求161 教材及参考书籍的准备。
16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163 网络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17 教师的职责与要求171 教师要精心备课,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17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73 教师要积极引导课堂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ppt精品课件

第二段
•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 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人 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 却了呢?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 失呢?
2019/3/29 14
•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 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并且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随着年龄 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 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 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 也逐渐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便 丧失了。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便一 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2019/3/29 15
• 所谓的道理和闻见之知,都是从多读 书、识义理处得来的。古代的圣人, 他们何尝不读书呢?但是,即便他们 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即便他们也 是多读书,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 它丧失,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 书、多识义理,反而却蒙蔽了童心是 不一样的。
2019/3/29 16
2019/3/29
1
童心说
——李贽
2019/3/的时期。朱子学 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 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 衰落。
2019/3/29 6
•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 先生, • 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 • 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 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 •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 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优质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案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
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2021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1《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名词,关键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名词,事务 机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名词,织布机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名词,命运,天数 不流于人欲 动词,向坏的方面转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动词,流淌 流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词,水流 而用流俗人之言 形容词,一般的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本单元内容涉及了宋明理学。理学,亦称“道学〞,指宋元明清时 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 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经学为主干的 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 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以及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 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狭义的理学那么 专指程朱学派。其代表人物有“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 阳明等。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因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 同。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 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产生的哲学智慧,深深影响了 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开展和文明走势,在使儒学重新走上正 统地位的同时,也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 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
3.对于李贽的?童心说?,首先要明确它出现的思想背景,即针对程 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 思想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 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7 ?朱子 语类?三那
朱熹提出的“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秩序。他认为理是产生万 物的根源,“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 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 “格物致知〞的理论,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学习 本文,要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开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 的历史意义,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根 本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设计“以理杀人”,朱熹是罪魁祸首吗?——从朱熹的理欲之辨看“存天理,灭人欲”蓝山二中陈梅丽教学目标:1.初步从朱熹的理欲之辨了解“存天理,灭人欲”。
2.结合时代背景,辩证思考“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提到《祝福》,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
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人,这里的“理学”,课文这样注释(必修3P14 注释3)。
请一生(唐云龙)朗读: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尚有怜之者;死于理,谁复怜之?”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二、理欲之辨(一)何为天理人欲首先,我们不如来看看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1.朗读第二则,课文中对“天理”“人欲”是怎么解释的?请一生()回答:“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人欲:人的欲望。
在朱熹看来,人的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也才是要遏制的“人欲”。
2.朱熹曾这样解释过,齐读:“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3.小结:朱熹对天理、人欲的描述非常形象,也很朴实。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1.我们从第二则也可看出,朱熹对天理人欲的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主张最早出自哪里呢?我们来看《礼记·乐记》的记载。
齐读:“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逸作乱之事。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请一生读):这是说,外界事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的好恶的情欲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外物的作用就会发挥到极致,从而使人也随物而化。
所谓人随物化,就是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
如果这样,人们就要产生悖乱忤逆、欺诈虚伪的念头,就要发生纵情放诞、为非作歹的事情。
2.这种人欲天理观,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
朱熹曾这样说,齐读:“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jué)中‟。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什么意思呢?请一生()朗读注释: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具有常性,是最具潜藏危险的;天地自然之心非常微妙;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3.小结:由上我们可看出,其实,朱熹把儒家的基本主张归结为了——明天理,灭人欲。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儒家基本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三)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1.朱熹对天理人欲论述得最多的,是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例如,我们课文的第二则,就是论述这个问题的。
齐读第二则。
2.朱熹认为,作为普通人,怎样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点拨: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此便是无克己工夫……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仁以为己任……明确:克己复“理”为仁。
(四)“存天理,灭人欲”指向谁1.“存天理,灭人欲”,只是针对普通百姓提出的吗?它指向哪些人呢?请看:“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2.从这我们可看出,它是指向每一个人的。
再看《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载:“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chèn),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天理是人心的本来面貌,遵循天理人心就公正;人欲是心上的疾病毒瘤,遵循人欲人心就会变得自私邪恶。
)3.这是朱熹上奏希望君主能“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4.再看,课文三则:读书目的——“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为学原则——“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5.朱熹说,义,就是“天理之所宜”,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利,则是“人情之所欲”“人欲之私”。
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6.朱熹还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即方能开始做学问)。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即学者必须对这层道理认清明察)。
”(《朱子语类》卷十三)7.小结:由上可知,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指向每个人的,尤其指向帝王、士大夫官僚、学者。
希望他们勤政、勤学,体恤民众。
(五)小结我们刚才是从四个方面,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作了一些辨析:何为天理人欲;“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指向谁。
三、“存天理,灭人欲”从“伪学”到官学1.现在大家觉得,朱熹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杀人之理吗?”,“以理杀人”,谁之过?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存天理,灭人欲”是怎么成了“伪学”,又怎么成为“官学”的,请看屏幕。
2.看完背景资料,学生讨论。
3.小结:朱熹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倡导和力行,触犯了政治集团的利益,因此,其学,被打为伪学,其人被打为伪师;因为,统治者认识到了朱熹理论对维护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而尊其学为“官学”。
只是统治者不是用它了加强自身修养,而是用其禁锢百姓。
4.自南宋末以后,元明清时代,“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的禁锢,最突出的表现在两类人(两个群体)身上,同学们想一想,是哪两类人?明确:首先表现为对妇女的禁锢:中国古代史载的贞洁烈女,《后汉书》7人、《晋书》15人、《魏书》和《南史》中10人、《隋书》7人、新旧《唐书》20人,到了《宋史》37人。
《元史》猛增至174人,《明史》更增至300余人,《清史稿》则更增至500余人。
《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为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其次,是对读书人的禁锢:范进、孔乙己。
5.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抨击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农民起义的风暴,以及明清两代的更替,明代后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即所谓“天崩地解”的局面。
面对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都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李贽在《童心说》里就这样批判,请一生朗读:P60相关读物,李贽《童心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六经、《论语》、《孟子》,实际上是道学家们的借口,是假人聚会的地方而已,它们绝对不是出自真心,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李贽,对禁锢人性的理学的批判,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因此也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
李贽(1527-1602),26岁中举。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李贽入狱,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李贽在拘押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四、总结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了,“存天理,灭人欲”从“克己复‘理’为仁”到“杀人之理”的演变。
“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
朱熹认为“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存天理、灭人欲”主旨是“格正君心”,要求君王统治者节制欲望,体恤民众。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到了明清,由于皇权专制的加剧,科举考试逐渐变成了对读书人的禁锢。
使他们除了读圣贤书,作八股文,对其他经营世故一无所知。
知识阶层的眼界狭窄,脱离现实,实在是中国16世纪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但是单纯的道德说教是挽救不了旧时代统治阶级一代又一代必然地堕落和一个又一个王朝必然地走向由于腐败而灭亡之路的。
反而后世的统治者大力向民众灌输程朱理学尤其“存天理,灭人欲”法则,要求他们效忠君长,遵守封建礼节。
成为扼杀人性的精神枷锁。
理学在历史上的负面作用,主要与理学的官学化过程有关。
理学最初是一种民间学术,并不受到官方的青睐。
理学之“理”由裁抑帝王的利器转而成为压制和束缚普通人民的精神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