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天理”与“人欲”精品文档7页
“天理”与“人欲”自宋至明清,程朱理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同时又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了重新构建,故以“新儒学”命名。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实际上背叛了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存天理,灭人欲”来试图论证这一点。
一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特别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程颐说:“无人欲,即皆天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孟子滕文公上》注)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因此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十三)“天理”(或称“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或者说,是封建集权的化身,是现实君主的化身。
总之,“理即是礼也。
”(《遗书》卷三) 有的学者认为,程朱理学所讲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近思录》卷一)。
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属于心性修炼。
那么,“天理”真的如此美好吗?实际上,“天理”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即“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朱熹还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
”(《文集?垂拱奏札》)程颐也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
,因而“只得顺他”,只能存而不能 去。超过这个限度,“要求美味”、 “穷口腹之欲”,即追求物质享受之 欲,才是“合不当如此”(不合理) 的“人欲”,因而只能去而不能存。
进而,我们可知,朱熹的“天理” 范畴,除三纲五常之外,还包含着人
们求生存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人欲” 则专指不合理的纵欲、享乐的物质欲 望,不等于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所 以,不能把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 简化为“理欲之辨”。
上述两段文字,观点完全一致,几乎 概括了程朱义利之辨的全部要点。它 清楚地表明,“利”与“人欲”并不 等同。
然则,朱熹如何调和义利矛盾呢?
朱熹说:“不当富贵而得富贵则害义, 故不处;不当贫践而得贫践,则自家 义理已无愧,居之何害?”这叫“审 富贵而安贫贱”(《语类》卷26)。
这个观点实际是孔子“见利思义”的 老传统。“安贫贱”是要人们不要争 利;“审富贵” 是对人们尤其是君子 之利的照顾。朱熹还根据君子小人之 辨的阶级偏见,认为君子“虽无常产 而有常心”,因而必须“先义后利”,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以义为 后,而以利
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第七讲 “天理”与“人欲” ——辨证看待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
主要内容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理”、
“人欲”及相互关系 二、朱子“义利之辨” 三、朱子“天理人欲之辨”的学术渊源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 理”、“人欲”及相互关系
问题:
朱熹“天理人欲之辨”是不是禁欲主义? 辨”戴一顶什么主义的帽子,只能是 既反对纵欲主又,又反对禁欲主义的 节欲主义。
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主张节 欲是明显的、一贯的。
朱熹说:“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
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 有不失其本心者。”(《孟子集注·尽 心下》)欲既不能无,欲多又有害, 这就否定了禁欲与纵欲两个极端,剩 下的当然就只有节欲了。
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问题的基本观点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由程颐和朱熹在唐代时期提出。
在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有以下基本观点:
1.天理人欲的统一:程朱理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天理是
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人欲是人的内心愿望。
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意味着人应当遵从天理,并使自己的欲望符合天理。
2.天理人欲的协调:程朱理学认为,人应当在保持自身的尊严和自尊的同时,努力调
节自己的欲望,使其与天理相协调。
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3.天理人欲的转化: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天理是不变的。
因
此,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欲望转化为符合天理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4.天理人欲的调和: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复杂的,有时会相互矛盾。
因此,人
应当努力调和自己的欲望,使它们相互协调,避免冲突。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宋明理学天理人欲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天理和人欲也可以相互促进。例如,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时,对于一些基本 的生存需求,如饮食、居所等,也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创造来获得。
天理人欲的平衡与协调
平衡原则
在实践中,天理和人欲的平衡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过度强调天理而忽视人欲,可能会导致禁欲主义和虚伪 ;如果过度纵容人欲而违背天理,则可能导致混乱和堕落。因此,宋明理学提倡在实践中寻找平衡点。
06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 及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
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
现代社会中,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人们忽视内心的精神需求,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道德底线的模糊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道德底线的敬畏之心,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价值的失落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人陷入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进而引发文化价值观的混乱。
北宋初期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儒家 学者开始复兴儒学,强调 道德和伦理标准。
北宋中期
周敦颐、程颢、程颐等早 期宋明理学家开始发展新 的儒学理论,强调天理、 道统和儒家经典。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周敦颐
01
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鼻祖,强调“太极”和“理”的概念,主张
“主静”的修养方法。
程颢
02
强调“心即理”,重视人的本性和自反,主张去除私欲,回归
宋明理学天理人欲问题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宋明理学概述 • 天理的内涵与外延 • 人欲的内涵与危害 • 天理人欲的辩证关系 •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及应对策略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天理人欲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以理杀人” 朱熹是罪魁祸首吗 ——从朱熹的理欲之辨看“存天理 灭人欲”学习目标1. 初步从朱熹的理欲之辨了解“存天理,灭人欲”。
2. 结合时代背景 辩证思考“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 提到《祝福》 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
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 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 “……他是我的本家 比我长一辈 应该称之曰“四叔”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人 这里的“理学” 课文这样注释 必修3P14 注释3 。
请一生朗读 理学 又称道学 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 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 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 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 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尚有怜之者 死于理 谁复怜之 ”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二、理欲之辨(一)何为天理人欲首先,我们不如来看看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1朗读第二则:课文中对“天理”“人欲”是怎么解释的?请一生回答 “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人欲,人的欲望。
在朱熹看来,人的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也才是要遏制的“人欲”。
2 朱熹曾这样解释过,齐读 “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饮食 天理也 山珍海味 人欲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案背景这是一份关于“天理人欲”的教案。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在探索自身和宇宙的关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
而“天理人欲”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提供了对于人性和世界的一种解读和理解方式。
本教案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天理人欲”的含义和影响,促使学生对人性和生活的课题产生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理人欲”的概念和由来;2. 掌握“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3. 分析“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天理人欲”a. 解释“天理人欲”的概念和起源;b. 引导学生理解“天理人欲”是对人性和世界的一种解读。
2. “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a. 介绍“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性的本善;b. 分析“天理人欲”中的“天理”和“人欲”两个要素的关系。
3. “天理人欲”对个体的影响a. 探讨“天理人欲”对于个体心理的积极影响,如自我认知、情感调节等;b. 分析“天理人欲”对于个体道德观念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4. “天理人欲”对社会的影响a. 探究“天理人欲”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与影响;b. 引导学生思考“天理人欲”对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天理人欲”的概念和核心思想;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3. 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天理人欲”的实际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对于“天理人欲”的理解和感受;b. 引发学生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系统讲解a. 介绍“天理人欲”的概念和起源;b. 阐述“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c. 分析“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小组讨论a. 分组让学生交流对于“天理人欲”的理解和感受;b. 引导学生就“天理人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展开讨论;c.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对于“天理人欲”的质疑。
高中语文选修课件-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7
了解知识领域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课节重点
课 序
题目
作 者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句子的
经典 原文
7 《朱子语 类》三则
朱熹
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拓展理
解并阐述。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李贽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童心说”
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天理人欲正式版
2、对读书人的禁锢: ①范进
②孔乙己
明朝的礼教统治比列代都严厉。《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代的节妇烈女 有51人,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至 36000人。一部《明史》为节妇烈女立传 的人数之多,为二十四史之最,仅徽州 一地明清两代所立的节妇碑就有6000多 座。清代学者戴震对理学发出振聋发聩 的抨击:“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 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 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 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 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 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 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 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
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 性、情的关系问题。
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 识方法问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 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 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宋明理学 的产生。
如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给书籍的传 播和保存带来了便利。理学家能够广泛 地讨论各家经典,自由讲学议论,理学 家的著作、语录、讲义、文集能够大量 印行,均与此有关。
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 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礼记·乐记》明确把天理与人欲作 为一对伦理道德范畴提出。
宋明理学家融合儒家的理欲观,强调 “明天理,灭人欲”。
程颐说:“不是天理,便是私欲”, “无人欲即皆天理”。以封建社会的伦理 为天理,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
朱熹的“天理”和“人欲”
浅析朱熹的“天理”和“人欲”思想摘要: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第一性,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理”,而“人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理”,应当禁止,即“存理灭欲”。
关键词:朱熹天理人欲存理灭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后溢封为文爵朱熹(公元1130~1200年)公,世称朱文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朱熹的“天理”论朱熹认为,“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任何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理”所决定的, 先有“理”, 再有万事万物。
他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朱文公文集》卷七) “理”是唯一的实在,是不变的实在,是宇宙的本体。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他明确指出,“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
”(《朱子语类》卷一) 任何具体的事物, 都是“理”与“气”的统一。
“理”的绝对性在于,它是形而上之道, 它是事物存在的本体原因。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如一所屋, 只有一个道理,有厅有堂; 如草木,有桃有李; 如这众人, 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 张三不可为李四。
”(《朱子语类》卷六)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东西, 决定万事万物,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一切经验现象。
这就是朱熹“理”本体论的实质。
朱熹认为这个“理”还是具体到各个事物当中的, 人有人的“理”,物有物的“理”。
虽然这些“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具体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在起着作用。
各种理的总和是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上而太极无极,下而至一草一木一昆虫只微, 亦各有理。
天理与人欲
遵天理,享人欲——关于人性的旁白●欧阳米果中国人都知道有个老天爷,他们家的道理叫天理。
天理在词典上还有别的解释,高深莫测的,先不必去管,只需知道天理就是至高道理即可。
人欲很好解释,望文生义即可。
天理和人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关系,应“存天理,灭人欲”。
此言在现代社会几乎引起共愤,没少挨批。
朱老夫子的话合不合理?首先从唯心主义角度去想,似乎有些不对头。
假如人类是老天爷(代指各种神明)造出来的,天理要灭欲的话,老天爷为什么不把人造成树呢?若人人都是树,一晒太阳就吃饱了,一开花就有雌蕊雄蕊,还怎么会有物欲色欲?既然老天爷给人类造出来各种器官,却规定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连想想都是罪过,岂不是拿全人类开玩笑吗?你老天爷还讲不讲理了?你都不讲理,我们还用管你的天理吗?其次从唯物主义角度去想,好像也说不通。
唯物主义认为天上没有老天爷,也没有神明,只有星球、太空之类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全都没心没肺没头脑,它们哪有什么理可讲?有理也是物理,物理还能管得着人欲吗?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他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称“天理即是人欲”,真是如此吗?婴幼儿生来就会抢奶瓶,两个孩子都想把奶瓶抢到手,这表示他俩的天理打起来了?人的欲望是难以统一的,当人与人的欲望产生对立时,谁该拥有天理呢?看来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统一的,那应是什么样的?天理与人欲,应该是辩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遵天理,享人欲。
若符合天理,人可享其欲,若违背天理,人须克其欲。
天理究竟是什么?天理是一项原则,极为简单,就四个字:和平共处。
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天理?是老天爷告诉你的?不是,我没老天爷手机号,和他联系不上,天理是我自己算账算出来的,算法如下:第一,任何人离开别人是活不了的,不信?新生儿若是几天没人管,准饿死。
人类不像爬行动物,从蛋里出来就会吃会跑,个体全能,婴幼儿需要别人的照顾,需要向别人学习语言行动技能,否则无法长大成人。
7 《朱子语类》三则 (2)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 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
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 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 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 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 的?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译文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 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 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 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 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 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 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 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其妻则因 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 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 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 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 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 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 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 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 总计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掌握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学会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天理、克制人欲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2)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天理和人欲在生活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形成共识。
(2)展示交流: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4. 教师点拨:(1)总结归纳:教师对全班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天理和人欲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天理--人欲》
以上众者,皆是志发于人欲之时,而行合之于天理之际,是以物尽其性,事从其心。
而今之众者,志虽为欲所发,行却多弃于天理之外矣,是以,虽哀兮叹兮,而由人乎哉?
由此悟之:今古不论,物事不分,唯志发于人欲之时,而行合于天理之际,方可众事随心,心神如意,元亨利贞矣!
《天理--人欲》
自古而来,有志者如过江之鲤,不可数之 ,而志成者却是沧海一粟,寥寥无几。
何以故?思而久者,悟之:天理衰而人欲盛也!
何为天理?恒而久之,静以无常,天地之情,万物之性也!何为人欲?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贫而欲富,卑而欲尊也!
古往今来,皆是人欲易出,天理难循!
谈谈“天理”、“人欲”及其界限
谈谈“天理”、“人欲”及其界限“天理”和“人欲”的提法是从孟子来的,孟子讲的“存心”其实就是天理,讲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其实就是“去人欲”,程子提炼为“存天理,来人欲”,朱子和王阳明等大儒信守不渝。
但到底什么是“天理”,什么又是“人欲”呢?不弄清楚是不可能真正就去进行“存天理,去人欲”的,当然,信守这一信条朱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给它提出过很多解释,但解释主要在于说凡事不是“天理”,就是“人欲”,这样对立起来,又不可避免的走向“是”与“非”的两端。
我想“是”与“非”固然有分明的必要,可是在“是”与“非”之间,不能不说最多还是一些中间的东西。
比如爱人是对的,害人是不对的,那么社会普遍存在的却是既不爱人也不去害人中间的这么一些人,不是很正常嘛。
同样,如果把“天理”和“人欲”截然对立起来看,“天理”得也得不到,“人欲”去也去不掉,弊端倒产生了不少。
一是在概念上,对这两个的说法什么的都出现了,搅和成一大锅,天理包括人欲啊,人欲中自有天理啊,人欲就是天理啊,刚学完高中政治的还能说天理是共性、人欲是个性啊,都捡对自己有利的说,而且都找得到要说的话,以至变成纯粹的毫无意义的争论。
一是在实践中,这个是统治者才有的权力。
学者没有把概念弄清,统治者可是以是否有利于统治把天理人欲分得很清,完全由权力说得算,这时候就算真正的天理被当成人欲清除掉也是易而反掌的事。
但结果似乎得由提出者承担,所以,大家都看到,穷人没饭吃居然也是人欲,“朱门酒肉臭”居然也是天理,于是,反对朱子的更加理直气壮了,支持朱子的也未必不曾动摇。
可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程朱王阳明等提出这个“存天理,去人欲”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正好相反,他们用这个信条是用来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这样完全可以,比如吃饭,你尽可以要求自己只是吃饱,不要美味,过得怎么节俭都可以。
粗茶淡水还能高卧而乐在其中,很好,很值得敬佩。
但要提防它进入政治操作,或者即使进入政治操作但必须有一个标准。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
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二、“天理”指的是什么?“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
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
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6]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 “理只是这一个。
道理则同,其分不同。
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
理举著,全无欠阙。
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1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Word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体系。
明代中期,理学趋于僵化,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他们大胆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提倡思想解放,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褒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
2.广泛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流畅地诵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
3.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和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走近先贤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178年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成就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语录》等。
3.朱熹的理学思想(1)理气论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
(2)动静观朱熹认为动静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认为动静不但相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3)格物致知论朱熹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思考理解文意:
• 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 • 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来阐述的?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 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 功夫 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埽除打叠: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 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 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 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 怎么办? 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功夫。 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 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 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 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 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思考理解文意:
•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 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为什么?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 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思考理解文意:
• 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 间是如何选择的? 圣 贤 人: 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 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 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 2226 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 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 全国第一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卷一○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 ,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 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 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 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 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 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舍生取义
儒学大师 朱熹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口语式的文体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 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 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 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 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三则重点字词:
而已:罢了 时君:当时的君主 在学者:对于 为学:做学问 生死路头:关键 域:地(指境界) 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 里面: 深入其里 商量: (进一步)讨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三则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 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 是,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 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 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 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进入圣贤之境地,向外 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 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 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 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二则 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 每时每刻照应克制自己的私欲, ( 做事的 时候)才能够(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 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 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 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 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 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了!’学 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朱熹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发展概况, 辩证地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把握朱熹在读书方法、理欲问题 上的基本思想。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 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 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 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 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 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 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 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当今社会,物质虽然 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 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 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 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 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 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人物简介
元朝皇庆二年( 1313) 朱熹,南宋理学之集大 成者,对经学、史学、文 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 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 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 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 年( 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 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 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 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 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 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 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 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 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 备的意识形态。 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卷一○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读书的方法:主张精读,熟读,精思,不贪多。 读书的目的: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 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 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 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 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 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 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 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 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普通人: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 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思考理解文意:
•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 身心修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 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