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三、词类活用
1.上.智圣人底资质 __名__词__活__用__为__形__容__词__,__上__等__的_______ 2.圣.贤.教人 ___形__容___词__活__用__为__名__词__,__圣__贤__之__人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须大.段.著力 古义:_仔__细__。__ 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__同__“__扫___”__,__打__扫____ 二、一词多义 1.过若不是臣诚读得乃侍不之苟圣君为数且人宴过.过放之,也.过过过..._也三_量__形_爵__词___容_,___动,____词名非____词遍____,词_礼___,_,___过,_也___通___次_分错____过____误__________动__词__,__超___过______
4.影响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 密。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至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 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常识] 无徽不成镇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 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 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 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 500 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 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先后荣获 “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 号。
[明确] 通过第三则廷秀问“读”可以看出,朱子认为读 什么样的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从“内外”“义利”等方面明确 读书的目的。朱子还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 解。在朱子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明理在先,行动在后, 读书也是如此。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 ì) 恁.地(n èn) 剖.判(p ōu) 埽.(s ào) 芜秽..(w ú hu ì) 着.意(zhu 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高中语文】天理人欲ppt精品课件
• 专题:理学。 • 选文:理学家中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 • 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分别涉及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朱熹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是被后世奉为标准的、正统 的理学思想的重点体现。 • 李贽的《童心说》: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 的经典,是针对程朱理学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 而发的议论,倡导个性解放,对虚伪的世风,突 出个体的思想,是对理学的批判。 • 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是当代哲学家对人生 意义的认识。
《朱子语类》的教学内容
1、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理 解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概念 • 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 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是善的。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 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 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 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
• 引用论证——如何用功 • ——内在以“仁”为己任,坚持始终 • —— 面临种种诱惑,更要有一种恐惧感,时 刻自律、自警、自省,认认真真,小心谨慎。
• 难点:第二则中引用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 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得重,前面 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 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穷 的路。所以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 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
归纳:朱熹的思路
• 读圣贤书——内化天理——驱除人 欲
•
探究一:结合现实,以及P61的内容, 谈谈你对《朱子语类》中“存天理, 灭人欲”思想的认识。
从背景角度认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相对 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一度出现物欲横 流的局面,“利”占了“义”的上风。社会 道德建设,面临重建和调整。于是,“存天 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了合理的兴起背 景。 从正面价值角度:反对纵欲,提倡节制,可 以提升自我。“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 而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 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 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 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单元概述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单元概述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第七单元天理人欲单元概述天理人欲界限难明“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其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根本对立,那么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
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
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
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
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到达圣人的水平。
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那么,人欲那么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欲求。
二者之间关系,自先秦《乐记》以来,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
二程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人保有天理。
这种作为人的根本标志的天理,也就是纲常人伦,人的先天善性,人的本然之心,就是天理的表现。
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之善被后天的物欲所污染,人的本心错聩不明,天理也就被蒙蔽而不得彰显,只有去除物欲、泯灭己私,才能复明人的先天善性。
但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应该有个界限和标准。
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伴随但性质不同的存在。
人们喜欢游玩,喜欢音乐,喜欢财富,喜欢美女等等,虽然也是欲望,但那是天理固有的内容,也是人情所无法防止的。
遵循规那么,使天下人都能享有这些,那就是天理;把这些据为己有,以满足一己之私欲,如要求美味、佳肴,超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的目的,那就是人欲。
天理人欲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以理杀人” 朱熹是罪魁祸首吗 ——从朱熹的理欲之辨看“存天理 灭人欲”学习目标1. 初步从朱熹的理欲之辨了解“存天理,灭人欲”。
2. 结合时代背景 辩证思考“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 提到《祝福》 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
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 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 “……他是我的本家 比我长一辈 应该称之曰“四叔”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人 这里的“理学” 课文这样注释 必修3P14 注释3 。
请一生朗读 理学 又称道学 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 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 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 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 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尚有怜之者 死于理 谁复怜之 ”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二、理欲之辨(一)何为天理人欲首先,我们不如来看看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1朗读第二则:课文中对“天理”“人欲”是怎么解释的?请一生回答 “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人欲,人的欲望。
在朱熹看来,人的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也才是要遏制的“人欲”。
2 朱熹曾这样解释过,齐读 “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饮食 天理也 山珍海味 人欲也。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1200)病逝。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
就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
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
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的影响。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
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一、注音愦愦..________恁.地________ 埽.________ 芜秽..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过⎩⎪⎨⎪⎧若读之数过. 不得苟且放过.是乃圣人之过.也 使妇人载以过.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诚不为过.也 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之欲无厌.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略晓其义即厌.之引⎩⎪⎨⎪⎧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控蛮荆而引.瓯越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赵使者蔺相如 机⎩⎪⎨⎪⎧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别⎩⎪⎨⎪⎧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君去兮何时还? 映日荷花别.样红。
高中语文选修课件-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7
了解知识领域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课节重点
课 序
题目
作 者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句子的
经典 原文
7 《朱子语 类》三则
朱熹
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拓展理
解并阐述。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李贽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童心说”
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 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 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 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 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 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 欲也。‛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 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 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 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 功夫 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埽除打叠: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 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探讨: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 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 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 几遍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安乡一中 龚德国
课题《<朱子语类>三则》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过、穷、引、机、流‛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3.流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本内容。
4.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以及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5.通过学习文本,深入理解朱熹、李贽的思想,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朱熹理论的明确和补充,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朱熹关于‚天理人欲‛关系的理论;儒家主张‚修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议论段落需要有分析过程。
教学难点‚天理‛和‚人欲‛概念范畴的辨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苦读钻研,博学立身,成就功业。
另有屈原洞中苦读,梁代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
汉末常林带经耕锄,李密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司马光警枕励志,陆游书巢勤学,顾炎武读破万卷书,蒲松龄草亭路问等苦读精研的故事足以让今天很少发愤苦读的我们心生敬慕。
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读书目的的一些精辟教诲。
二.作家简介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人。
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孔孟是前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是后儒家的代表。
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曾赴岳麓书院讲学三月,生徒逾千人。
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使‚石鼓有声于天下‛。
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优质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案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
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天理人欲ppt(课件+检测,5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存天理,抑人欲。
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 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 亦步亦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 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 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 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
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带学者来说 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 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 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 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 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 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 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 论.”
朱熹 《朱子语录》
【 原文】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 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著 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 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 翻译 】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 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 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 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分析
第二则
讨论天理与人欲.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 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 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夺于公论〕被 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夺,更改、修正。 而无以立矣。大率〔大率〕大多。徐行 却立〔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 慎。 ,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 者而后其节目〔节目〕木头节子。 ;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 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 《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 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 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 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 “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 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 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 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 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 生物运动,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 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 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 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 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在人性 论上,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 主张。
第二则分析
此则讲的是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天理与人 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 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 之一。简单地说,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 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理学讲的天理,首先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 和世界的根本规律。也?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岂不是天理?”理学主张的人的修养目标, 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 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格去人欲。这是 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 欲交战之机”。
第二句引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 薄冰”、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朱熹 引用这句诗,是为了总结前文,说明对于理欲 之辩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天理, 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第三则分析
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辩,这与前章 的理欲之辩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最 重要的问题。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 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 这一章当中要讲明的问题。
译
文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
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
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
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
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
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
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
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
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
就失落了。
译文
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 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 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 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 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 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 在了。人的闻见、道理, 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 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 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 理的人呢!
导入新课
存格
天物 理 、致 灭知
人
朱熹
欲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 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单元概述
理学又称道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 最高形态,是宋明至清前期的主要的哲学思潮, 代表人物有朱熹等。理学体系整整形成与宋朝 时期,南宋时期理学更是发展到高峰,著名的 理学家人才辈出,出现了朱熹、陆九渊等。
人有四个层次:有生而知之者,有学 而知之者,有困而学之者,有困而不 学者。朱熹认为,人之所以有这四等, 就是因为气质的不同,即对天理的禀 赋不同。
朱熹在这则语录的最后引用《论 语》当中的两句话,是为了对前面所 说的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强化。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朱熹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 明,以时间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生目标,这是 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力去完 成。
朱熹在文中讲到圣人、贤人和普通 人在理欲之间的选择问题。“若是上智圣 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 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 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 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朱熹认 为,人性虽然得之于天理,是纯然至善的, 但人又是由阴阳五行气质所决定的,因此 人在禀赋天理的时候就各有不同。
选文介绍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 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 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 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本课节选其中三则 分别是介绍朱熹对读书上的态度,在理欲、义 利上面的主要观点。揭示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对学习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作品分析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 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 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 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 (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 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 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 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 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 结有《晦庵词》。
其著作还有《周易本义》、《启蒙》、 《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 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 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 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 《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 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 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 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 《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 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 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 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 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 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 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 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 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 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原文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 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 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 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 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抵;著而为文辞,则文 辞不能达。盖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李贽所著,也是在说明他的理学思想。
李贽,(1527-1602),明朝 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回族,六 世祖母系为波斯女子,初姓林,名 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 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是明朝颇 有影响力的儒学大师,思想家、史 学家和文学家。
所谓“童心说”,据他 讲就是“真心”,即文学家必 须是一个说真话,做真事, “绝假纯真”的 人,方能写 出有真情实感的“下天之至 文”。李贽的这个论点,对当 时文化思想领域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
原文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 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 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 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 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 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 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 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易尝 不读书哉!
朱熹长期从事讲学、著作活动,弟子众多, 形成一个有势力的学派。其《四书集注》,后 世奉为经典,系统的论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本单元所选的《朱子语类》三则, 探讨了理欲问题、义利问题,都是理学 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深入介绍了朱熹理 论的本质和其主要的理学思想以及最基 本的读书方法。
课文学习
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 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19岁进士及 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 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 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 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 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 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 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 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 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 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 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 院教育走上正轨。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 对贪多。他认为学着必须通过熟读精思擦灰 取得进步。也就是课文中所讲到“读书须读 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朱熹认为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 理,也就是所谓的“真味”。
此则也在讲述他的哲学思想,他主张 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 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朱熹说“如读书以 讲明道义,则是理存于书;如论古今人物 以别其是非邪正,则是理存于古今人物; 如应接事物而审处其当否,则是理存于应 接事物。”读书也是明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目着意,看得多少文字, 穷得多少义理。”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 理为之心也。
译文
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 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 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 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 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 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 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 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 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