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理欲观
古希腊理性理欲观理论述评
古希腊理性理欲观理论述评【摘要】在西方思想史上,理欲观是与幸福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思想家都从怎样实现人生幸福的角度出发,对理欲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分别列举古希腊理性主义理欲观的代表人物,来介绍和探讨他们的理欲思想。
【关键词】西方;理欲观;基本理论1.赫拉克利特的理欲观赫拉克利特是西方开启理性主义理欲观的先驱。
他把“逻各斯”理解为共通性、普遍性的尺度,理解为事物的本质规律,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他所说的“逻各斯”不仅是对自然的本质和秩序思考的结果,而且也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思考,即是有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的。
他的理欲观也是在他的“逻各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宇宙是有统一的普遍规律即“逻各斯”主宰着的,它既统治着自然界,又统治着人类社会生活。
人们应当遵循“逻各斯”,服从普遍的理性,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合乎道德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没有注意到“逻各斯”,也就是行为没有符合理性的安排。
对此,人们应该增进对“逻各斯”的认识,自觉遵守“逻各斯”。
为了认识和按照“逻各斯”行事,倡导人们遵循“逻各斯”,用“逻各斯”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2.苏格拉底的理欲观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始终把研究道德哲学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他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首先道德依赖于知识,没有知识也就没有德行,人只有具备了知识,才能行善事。
人的道德品行是高于一切的,只有遵循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这样,苏格拉底的幸福观便与他的知识论联系起来,也就说人必须具备各种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一些人得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他们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让人们掌握知识,由此人们也就了解了善,发现了善,这样,也便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强调理性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他的理欲观是古希腊理性主义理欲观的代表,他的这种理欲观也具有禁欲主义的倾向,为中世纪宗教的禁欲主义开创了先河。
唐代理欲观述论论文
唐代理欲观述论【摘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理欲观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思想学说。
理欲之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体现,并由此产生了理欲的各种学说及学派。
而唐朝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整合时期,必然要求儒、佛、道三教在思想上达到某种统一,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统治服务。
这一时期的理欲观主要借助了儒道佛相关思想来阐述,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弄清楚这一时期理欲观发展状况,对于理清中国古代理欲之辨的整个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唐朝;理欲观;理欲之辨提及古人理欲观,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先秦诸子的节欲说,无欲说;先秦魏晋的纵欲说;宋明理学的存理去欲说;宋明清的理存于欲说等[1],尤其是宋代以后涌现出许多理欲之辨的代表人物。
而唐朝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关于理欲思想的论述,在理欲观研究问题上也常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其实不然,正是由于处在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大多借助其他形式来论述他们的理欲观,更确切地说是他们对于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统治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史》一书中提到:在先秦时代,与欲相对应的范畴是道;在汉至唐时代,与欲相对应的范畴是性;宋代以来,与欲相对应的范畴是理,由此展开了持久的理欲之辨。
它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理欲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仔细推敲的话,就会发现这一观点认为理欲之辨是由宋代开启的。
虽然理欲之辨是宋明理学理论价值体系的核心,但我们不能否认宋明以前理欲思想的存在。
因此,唐朝的理欲观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理欲的基本含义关于“理”,许慎在《说文解字》卷一中解释:“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君子治理天下就像治玉一样使其条理有序化。
“理”的一般哲学抽象含义是规律,而在规律义中又有“规则”义和“条理”义。
先看规律义。
“盖人之心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有不理”(《大学》),人有认知能力,“物”有可知之“理”,这个“理”即是规律;韩非子认为,有“理”,事物才能成其“宜”,事物各有其“理”,故不会相互冲突,因而“理”反过来可以规范约束事物。
“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之概念辨证...
学校代码***** 学号************ 分类号B244.99密级硕士学位论文胡宏哲学思想析要学位申请人周大欢指导教师邓辉教授学院名称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学科专业中国哲学研究方向宋明理学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The Analysis of Hu Hong’s PhilosophyCandidate Zhou DahuanSupervisor Prof. Deng HuiCollege College of Philosophy & History CultureProgram Chinese PhilosophySpecialization Neo-ConfucianismDegree Master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Xiang Tan UniversityDate May20th, 2011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诚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惟仁者为能尽性至命。
”这是胡宏《知言》开篇《天命》的第一句话,是胡宏理论体系的总纲,思想的精髓。
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胡宏哲学在理论上遵循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模式和演德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了《易传》、《中庸》的思想,最后归于孔孟。
戴震对程朱理欲观形成原因的归结
戴震对程朱理欲观形成原因的归结作者:甄晓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戴震对程朱理欲观形成原因的归结甄晓英(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程朱理学将理欲看作是对立的两极,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戴震深入探究了理学理欲观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理学存在着理的实体化、欲的泛化、意识形态化等特征。
戴震对理学理欲观的批判具有学术思想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意义。
关键词:戴震;理欲观;天理;理学中图分类号:B24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51-02宋明理学之所以将理欲看作是对立的两极,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造成“以理杀人”的严重后果,原因在于理学存在着理的实体化、欲的泛化、理学意识形态化。
在清代思想家戴震这里,“理”不再具有本体地位,“理”不是宋儒那里具有先验性和超越性的范畴,而是代表着事物自身的规律或必然性。
这种改造的意义在于,否认人心中先验地具有规定其行为之价值取向的道德原则,避免了个人以随心所欲的“意见”取代普遍性的道德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戴震所批判的程朱理学,实际上是末流和意识形态化的程朱理学。
一、理的实体化在程朱理学中,作为最高范畴的“理”或“天理”,涵义丰富。
“理”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也是伦理道德所以可能的形上根据。
“理”代表着原因、理由和依据,也意味着规律、规则和必然。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钱穆解释说:“天地仅是个皮壳,不是在皮壳中长出一番道理,乃是由这道理长成这皮壳。
”[1]作为万物存在的本体,“理”是形而上之道,相比于形而下器而言具有本质优先性和绝对至上性,不受具体时空条件的限制,故谓之“天理”或“太极”。
朱熹用“理一分殊”来说明天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朱熹的“理一分殊”,“理一”是就本体而言的,指事物的规律、规则和必然;“分殊”则是就流行和禀赋而言的,指万事万物各自的“理”是不同的。
朱熹理欲观评析
朱熹理欲观评析朱熹是宋朝一位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理欲观”是其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朱熹的《四书集注》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朱熹的理欲观,通俗地说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他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一切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根本要求。
(1)如何看待人欲与物欲在对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两者同样都是不可缺少的。
人欲包括饮食男女等方面,物欲包括穿衣吃饭等方面,两者并不是彼此对立的。
相反,人的欲望无止境,人欲强盛了,必然导致物欲的滋长。
因此,人欲与物欲的区别是:人欲不仅使人陷于困境而丧失理性,还会妨害正常的社会生活;而物欲却使人陷于困境,但它不至于妨害社会生活。
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君子之于物,小人之于物也,见其大者,则思齐焉;见其小者,则思违焉”。
(以下引自《四书集注·尽心上》)。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很长时期里,对人欲问题的论述比较简单,没有作深入的探讨。
孔孟主张禁欲主义,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理学家们对人欲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2)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就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将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人在自然与社会中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享受主体幸福。
这里的“发挥主体作用”,主要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作为一个普通的理学信徒,我觉得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十分合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满足人们的欲望。
我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应该适度,有一定的限度。
欲望满足过度,反而会走向反面。
所以,存天理,不灭人欲,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恰当把握。
总而言之,在儒家思想中,朱熹“理欲观”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清末,在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面前,“理欲观”更成为资产阶级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武器。
一定意义上说,朱熹对理欲问题的阐释确实具有批判的功利主义色彩,但“理欲观”中蕴涵的那种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历史局限性,却也是难以否认的。
王船山的理欲观及其对现代民生政治的启示
也, 心 同此理也。不拂乎 天下之情 , 必不违 乎天下之性 , 而 即可
以善 天下之功 。人欲之 , 彼即能之 , 实有其 可欲者在 也 ; 此盖性 之相 近 , 往往与天理相合 者也 。” Ⅲ只要满 足人 们的欲望 , 符合 天下共 同的人性 , 就 可以“ 善天下之功” , 推动社会 向前发展 , 人 们追 求欲望 的满足 , 这是 天经地义的 , 也就是符合天理 的。在
认为 “ 天理 ” 并不是高悬于星空的“ 绝对精神” , 而寓于“ 人欲 ” 之
中, “ 天理” 和“ 人欲” 相互贯通 , “ 随处见人欲 , 即随处见天理。” … “ 人 欲之各得 , 即天理之大 同 ; 天理 之大同 , 无人 欲之或异 。” 【 l 】 各人实现 自己的人 欲 , 这便是天理流行 的境界 。 2 、 公 欲即天理
文 史博 览( 理论 )
2 0 1 3年 4月 C u l t u r e A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r y ) A p r . 2 0 1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船 山的理欲观 及 其对现代 民生政 治 的启示
王利 民
[ 摘
要] 王船 山对传 统的理欲 关 系进行 了批判性 总结, 既反对封 建主 义禁欲论 , 又反对享 乐主义纵欲论 ,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戴震被誉为“儒学复兴”的先驱,他倡导“大同理想”,提出理想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理欲”则是戴震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理欲即“理想的愿望”,是一个可以驱动人们前行并拓展人类文明的动力。
戴震的理欲观对于今天的社会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与探索过程中。
下面,我将通过阐述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并举例说明戴震的理欲观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戴震理欲观的内涵戴震将“理想”与“欲望”结合,将理念和行动紧密关联起来,提出了“理欲”的概念,强调理念和行动的内在统一和互动。
他认为,“理欲”是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人类进步功能的理念行动,既体现了人的自我本体,又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理欲”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具有动力性的理念行动,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动机。
二、戴震理欲观的意义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文明始终在不断地演化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理念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正是戴震理欲观的意义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说明:1、理念与行动的动态互动戴震将“理想”与“欲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
在他看来,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来支持和驱动,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构建一种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理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理念与行动的相互激发在戴震的理欲观中,理念和行动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种互动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激发力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欲望,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的支持和推进,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相互激发可以加速理想的实现,促进行动的顺利推进。
3、理想的价值取向戴震认为,“大同”的理想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他发明了“志君者弘大同”的口号。
这样的理想境界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基本品质,帮助人们认识到自我本体的完美,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理欲之辩”的近代价值嬗变——以康有为“理欲观”为中心的考察
具有 负面 意 义 , 以与 天理 不 可 共 存 :天 理 人 欲 相 所 “ 为 消长 , 得 人 欲 , 能 复 礼 。 解 决 的 办 法 , 能 克 乃 ” 只
“ 欲之 辩 " 近代 价 值 嬗 变 理 的
— —
以康 有 为 “ 欲 观 ” 中心 的考 察 理 为 李 强 华
( 上海海洋大学 人文学 院 , 上海 2 10 ) 0 36
摘
要 : 有 为提 出“ 欲 人 理 ” 对 宋 儒 “ 理 人 欲 ” 给 予 反 驳 , 新 的 历 史 时 期 对 传 统 “ 欲 之 辩 ” 出新 康 天 说 天 说 在 理 做
“ 存天 理 , 灭人 欲 ” 。理 与 欲 的紧 张 最终 使 得 人 的感 性 欲望 受 到 了抑制 。康 有为 在 自然人 性论 基础 上提 出“ 天欲而 人理 ”, 宋 儒 的“ 对 天理 人 欲” 说进 行 了反 驳 , 为 欲 是 天生 , 是 人 为 , 本 理末 , 随欲 变 , 认 理 欲 理
同时期儒 家 争 论 的焦 点 。早 在 春秋 战 国时 期 的 孔
子 、 子 就开始 了“ 孟 义利 之 辩 ” 。孔 子 日 : 君 子 喻 于 “
义, 小人 喻于 利 。 孟 子 日 : 何 必 言 利 , 仁 义 而 已 ” “ 亦 矣 。 到西 汉 董 仲 舒 更 是 明确 提 出 “ 其 义 不 谋 其 ” 正
第3 O卷 第 2期 21 0 4月 1年
江汉 大 学 学 报 ( 文 科 学 版 ) 人 Ju a oJ nhnU i rt( u ai s c ne di ) or lfi ga n e i H m ni i c i n n a v sy t Se E t e o
论朱熹的理欲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们教育和 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的理论 资源 。 我们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 批判地汲取朱熹理欲观 的合理成分 , 这对我 国 提高 大学 生道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 是有 价值 的 。 1 朱熹 理欲观 的主要 内容 朱熹理欲观 的内容极为丰富, 具体说来包括他
对理与欲的阐释和对“ 存天理、 灭人欲 ” 的论述 。 1 . 1 “ 理” 是 理欲 观 的哲 学基 础 和伦 理原 则 朱熹的理是其思想体系的最高哲学范畴, 这里 的“ 理, , 代芋 旨 “ 天理” 。首先 , 在 自然观 上 , 理是 指宇宙 万物的本源 。 “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 “ 未有天地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1 8 作者简介 : 黎永新 ( 1 9 8 9 - ) , 女, 广 西桂 林人 , 广西 民族大学政治学与 国际关系学 院伦 理学在读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 中国传 统伦理思想 。
・6 6 ・
生道 德 风气 、 建 设和 谐 校 园呢 ?朱 熹 的 理欲 观是 我
便亦无天地 , 无人无物 , 都无该载 了。有理, 便有气 流行, 发育万物 。 ” 即可见太极即理, 理是天地万物 的根本 。天地、 人、 物 皆因理而有 , 天地 、 人、 物 皆由 理来承载 。有理 , 便有气, 有气流化育万物 。总的来 说, 理统驭着天地万物 。“ 万一 山河天地都 陷了, 毕 竟理 却在 这里 。” 咪蛐这 是说 理 超然 于万 物而 存在 。 在《 中庸章 句》 中, 朱 熹 引程 子 的一 段 序说 , “ 其 书 始 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 , 末复合为一理 , ‘ 放之则弥六 合, 卷 之则 退藏 于 密 ’ , 其味无穷, 皆实 学 也 。” [ 3 x 呦 这里讲 《 中庸》 中的理 , 同时讲理的本身。理散则为 万事 , 合则为一理, 它包罗万象 , 其 大 无外 、 其 小 无 内。这里的理是作 为朱熹 理学体系 的最高哲学范 畴, “ 朱熹关于“ 理” 的许多论述 , 是与这段序说联系 着 的 。” 嘞 其次 , 在社 会层 面上 , 理 是指伦 理 纲常秩序 。朱 熹把 三 纲 五常 纳入 天 理 的范 畴 , “ 其 张 之 为三 纲 , 其 纪之为五常 , 盖 皆此理之流行 , 无所适而不在” 。嘲 ‘ 蛳 这样, 天理便在 日常伦理纲常秩序中呈现。 朱熹 曾对 三 纲 五常做 了解 释 : “ 三纲 , 谓: 君 为 臣纲 , 父 为 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 , 谓: 仁、 义、 礼、 智、 信 。” 口 x 嘲 三 纲五 常 作 为伦 理道 德 规 范 , 更加 切合 人 们 的生 活 实际。 “ 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 嘲’ 每个人应当恪 守 自己的社会责任 , 人伦秩序是不可以放弃的。朱 熹 日: “ 如 为君 须仁 , 为 臣须敬 , 为子须孝 , 为父须 慈, 物物各具此理 , 而物物各异其用 , 然莫非一理之 流行 也 。 ” 嘲 处 于不 同 的社会 角色 , 就要遵 循不 同 的伦理纲常秩序 。理流行在君仁臣敬、 父慈子孝其
从《读四书大全说》看王夫之的理欲观
-读书.从《读四书大全说》看王夫之的理欲观□自南宋后期以来,朱熹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认可,并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理学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人们的思想受到约束与禁锢,思维模式失去创新与活力。
明中叶,伴随着在广大区域内商品经济的萌芽和阳明心学的兴盛,加上各种潮流思想的涌动,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成为当时的热点,其中理欲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王艮提出的观点贡献在于将圣人之道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情欲持客观合理的态度。
李贽继承其观点,肯定“私欲”,并将天理等同于自然欲望,但他片面强调“欲”、“私”而排斥“理”,这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所不能认同的。
虽然黄宗羲肯定李贽“私”的看法,但是仍将天理与人欲割裂开来。
顾炎武则更多地是将理欲观发展到政治层面来谈的。
王夫之在对上述理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王夫之论“理”的含义理欲作为宋明理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已被理学家作出诸多讨论。
宋明理学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王夫之认为,“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
二者皆全乎天之事。
”(《读四书大全说》卷五)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万事万物所固有的规律或必然性,一是指作为人性来源的阴阳五行之至理。
这两方面的意义在程朱理学中,特别是在朱熹学说中相当于“物理”和“性理”,但并没有明确区分。
王夫之认为无论物理或性理,都来源于自然界,并试图把物理和性理加以区别,这种区分是对理学范畴所作的一个重要发展。
此外,王夫之认为“条理”不是直观所能把握的"“理本非一成可见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丹理作为气之条绪节文,虽无形体可见,但可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
、论“”义王夫之所讲的“人欲”与宋明理学家的“人欲”有所不同。
王夫之继承了泰州学派肯定人欲具有合理性的观点,反对宋明理学家将人的物质生活欲求限制在充饥御寒的最低层次上,抹煞人欲、轻视人欲而谈所谓的“理”。
存天理还是灭人欲——王阳明理欲观的演变及其与朱子学的关系
存天理还是灭人欲——王阳明理欲观的演变及其与朱子学的
关系
王振辉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继承了朱子的“理—欲”二分结构,同样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这一观点既遮蔽了朱、王理欲观的差异,又忽视了王阳明理欲观的前后演变以及朱子学在其中的刺激作用。
朱子理欲观的宗旨是“明天理,灭人欲”,强调明天理对灭人欲的优先性。
王阳明意识到朱子理欲观有支离之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然而阳明早期的理论面临一个困境:缺乏道德判断的环节。
在朱子学的刺激下,王阳明逐渐酝酿其致良知说以求突破困境。
致良知说提出后,阳明确立了新的理欲观:依良知之天理而去人欲、存天理,即“致良知,去人欲”。
这一理论某种程度受到了朱子学“独知”说的影响,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更高层次的回归。
总而言之,从朱子的“明天理,灭人欲”到阳明早期的“去人欲,存天理”再到晚期的“致良知,去人欲”,经历了类似于“正—反—合”的逻辑历程。
【总页数】13页(P92-104)
【作者】王振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
【相关文献】
1."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重评朱熹的理欲观
2.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
3.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现代解读
4.“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重评朱熹的理欲观
5.“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新评——朱熹理欲观之现实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解
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解
嘿,咱来说说理欲之辨哈!你看,这生活中到处都有理和欲的碰撞呢!就好比说,你特别特别想吃那块巧克力蛋糕,哇,那香甜的味道,那细腻的口感,让你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可是呢,你又想着不能吃太多甜食,不然要长胖啦!这想吃蛋糕的就是你的欲,而想着不能长胖的就是你的理。
再比如说,你周末想去逛街买新衣服,可同时你又知道作业还没写完呢,得赶紧写作业呀!想去逛街这就是欲,得先写作业这就是理啦。
理和欲啊,就像两个小人在你心里打架。
有时候欲那个小人占了上风,
你就放纵自己去做想做的事。
可有时候理那个小人又会赢,让你克制住自己。
哎呀,这多纠结呀!
像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玩游戏,一玩起来就啥都忘了。
有次他明知
道第二天有很重要的考试,还是通宵玩游戏,结果考试考砸了。
这就是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智呀!后来他可后悔了,直说早知道就该克制一下自己。
咱每个人不都常常面临这种理欲的抉择吗?你想想,看到好看的包包就想买,可又得考虑自己的钱包。
想熬夜追剧,又想到得早点睡觉保持好精神。
这不都是理欲之辨嘛!
我觉得呀,理欲之辨没有绝对的对错。
有时候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也挺好的,能让自己开心嘛。
但也不能完全放纵欲望,不然可能会有不好的后果。
得找到一个平衡,该克制的时候就克制一下,该享受的时候就好好享受。
别总是纠结,顺其自然,跟着自己的心走,但也别忘了时不时地提醒自己,别太过分啦!这样咱们才能在理和欲的海洋里游刃有余呀!你说是不是呢?。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重评朱熹的理欲观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重评朱熹的理欲观熊吕茂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7)2
【摘要】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总页数】4页(P11-14)
【关键词】朱熹;理欲观;“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作者】熊吕茂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7
【相关文献】
1.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当代解读与启示 [J], 史少博
2."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重评朱熹的理欲观 [J], 熊吕茂
3.浅谈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J], 王苒;乔萌杰;赵苏杰
4.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 [J], 乐爱国
5.“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新评——朱熹理欲观之现实价值 [J], 谭承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熹理欲观探析》
《朱熹理欲观探析》一、引言朱熹,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思想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理欲观作为朱熹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其思想内涵及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朱熹理欲观的探析,深入理解其思想精髓,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二、朱熹的理欲观朱熹的理欲观主要体现在其对“理”与“欲”的区分与关系阐释上。
在朱熹看来,“理”是指天理、道德规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欲”则是指人的欲望、情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理欲观的核心在于如何处理“理”与“欲”的关系,以达到道德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朱熹认为,人的行为应当遵循天理,以道德为指导。
同时,他也承认人的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认为这是人性的体现。
然而,他强调在追求欲望和情感的同时,不能违背天理和道德规律。
这就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要有自律性,能够自觉地克制过度的欲望和情感,以达到道德与情感的平衡。
三、朱熹理欲观的思想内涵朱熹的理欲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以道德为指导。
其次,它认识到了人的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认为这是人性的体现。
再次,它提出了道德与情感的平衡观念,要求人们在追求欲望和情感的同时,不能违背天理和道德规律。
这种平衡观念体现了朱熹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四、朱熹理欲观的现代价值朱熹的理欲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以道德为指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而朱熹的理欲观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道德问题的方法。
其次,朱熹的理欲观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
只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朱熹的理欲观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朱熹的平衡观念,寻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理欲观
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理欲观--——222'-——甘肃农业2006年第5期(总第238期)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理欲观王平康文艳(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10081)摘要:本文分析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体现的理欲现:他的理欲现是为其理想国的政治设想服务的;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是禁欲主义的;延伸到政治领域,就直接为其等级鲜明的政治理想作论证;其理欲观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理欲同题,在现代社会更好地把握自己提供了一些启示,当然其中也含有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理性;激情;欲望;理欲现中西方思想家们历来就重视理性与欲望的关系问题研究.各家观点也是繁多复杂, 不过.按照人类行为所指向的目的或目标,大致可以把围绕理欲关系问题形成的各种观点分成两类:快乐主义与自我实现主义.前者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目的或目标,后者认为最高的善是行动或保存,完善,理性.|1】柏拉图是后者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因此分析他的理欲观,可以起到窥一斑见全貌的作用.同时,<理想国)是柏拉图最主要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着作,从他的理欲观可以看出其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之间的关联以及柏拉图思想的指归.另外,当代社会物欲膨胀,借助柏拉图的理欲观亦可以为人们解除理欲问题之困扰提供一点启示.一,为政治设想服务的理欲观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也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不久,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动荡的社会和没落贵族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反对雅典传统的民主政治,认为这种民主政治允许每个公民都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使国家没有统一的秩序,不能成为一个整体.于是他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即建立一个改造过了斯巴达式的奴隶主贵族政治.柏拉图在其政治蓝图中,把居民分为三等,即国家的统治者或"哲学王",保卫国家的卫士或军人,生产物质财富的手工业者和农民.至于奴隶则根本不被看作是人.他为了论证这种等级划分的天然的合理性,就从探讨正义问题人手,他认为"国家的正义就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或者说,正义就是履行自己的义务.柏拉图不仅从国家各"阶级"的关系或等级划分的角度来规定正义.而且也从个人的道德要求出发理解正义.在讲到个人正义时,他说道:"他心灵的各个部分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领导着,被领导的被领导着.0按照柏拉图的逻辑,国家与个人具有类似相同之处,国家有三个"阶级".个人也相应地有理性,情感和欲望三个部分.当它们三者和谐她发挥出职能时,就表现出正义的美德.因此,对个人来说.正义就表现为灵魂各组成部分的和谐秩序,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个人的品性调节得能与自己的本性和职务相一致.因此,柏拉图的理欲观有其特殊之处,它是从个人品格的修养和国家的等级列分两个维度来阐述的,不过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论证其"理想国"的合理性.柏拉图说,人的灵魂的三部分一理性,激情,欲望分别是用来学习,发怒的和欲望的,或者分别称为爱学或爱智部分,爱胜或爱敬部分,爱钱或爱利部分,在有些人的心灵里这个部分统治着,在另一些人的心里却是那两部分之一在统治着,因而对应的人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对应着这三种人有三种快乐:哲学家把知道真理和永远献身真理的快乐当作最大的快乐.爱胜者和爱利者都认为学习的快乐是无价值的,无聊的瞎扯.柏拉图强调那种看到事物实在的快乐.认为它是三种快乐中最高的快乐:.三种快乐之中,灵魂中那个我们用以学习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他还说,"如果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遵循知识和推理的引导.只选择和追求智慧所指向的快乐,那么它们所得到的快乐就会是它们所能得到的快乐中最真的快乐.既然个人的快乐有三个层次,并且爱利和爱胜的欲望应服从于爱智的快乐,那么根据贯穿于(理想国>全书的一个逻辑——"城邦和个人性格之间是相似的,爱智者就应当统治爱胜者和爱利者,即统治者应当统治卫士或军人,平民.这种秩序不能改变,否则国家就会像秩序被打乱了的灵魂一样陷入混乱.至此,柏拉图伦理思想的最终目的——为其政治理想作论证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了.更深一层地,柏拉图继续把其伦理思想延伸到国家政体上来,认为爱智者,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是最好的理想的国家,而爱胜者作为统治者的斯巴达政制,对财富无限贪求者当政的寡头政制,无秩序的民主制和无道德的僭主制则被他称为四种不合理的国家制度,遭到他不同程度的斥责.二.禁欲主义的理欲观柏拉图认为.只有人的理性才能认识菩的理念.人的感情和情欲.人的肉体感官的要求,是低级的,只有理性才是高级的.至善是幸福,但不是快乐.幸福和快乐是两个概念.快乐和享受不是善,也不是幸福.在柏拉图看来,人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欲.必须用智慧和德性去追求菩和至善.他否认人的感官享受的真实性,否认物质生活幸福的道德意义,因而走上了禁欲主义的道路.'柏拉图否认物质幸福的理欲观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就是他的灵魂说.他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即情欲,意志和理性.灵魂是这三个部分或因素的结合体.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在个人生活和行为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等级统属关系,理性最高,意志次之.情欲最低.无论作为个人或作为城邦国家,能按照这种等级从属关系实现三者的和谐.就是美德和正义.但是,他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者说在于灵魂从肉体的.坟墓"中解脱出来.因为人的肉体的,感官的快乐只是暂时的,不值得留恋的,只有最高的理念——善,才是永恒的,值得追求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理性控制了情感和情欲的人.关于灵魂中的欲望部分,柏拉图认为欲望是心灵中"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8),他不仅列举出多种欲望.如饥渴,美色,财富,贪睡等等,而且说明了这些欲望的不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他对欲望作了一番细致的研究.首先.欲望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可怕强烈的欲望事实上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接下来,他认为人的欲望会和人的理性争夺在人心和人的行为中的重要性,不人心中这两个"相对立"的两方面其中之一稍时.另一方面就会弱,就象水被引导流向了一个地方一样,就象他说的"发了财的人,越是要发财,越是瞧得起钱财,就越瞧不起善德.好象在一个天平上,一边往下沉,一边就往上翘,两边总是相反.呻另外,他还把欲望分成两类: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那些不可避免的或者满足了对我们是有益的欲望就是必要的欲望,而那些对我们没有好处甚至有时还有害处的欲望就叫不必要的欲望,柏拉图认为"那些在人睡眠时活跃起来的欲望"就是不必要的欲望.作为灵魂三部分之一的激情,柏拉图说它就是.我们藉以发怒的东西"叫,言下之意,激情就是愤怒.而我们通读(理想国)全书后就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激情还包括人们的怜悯感,大悲大喜,爱情,面对不幸时的痛苦感等等强烈的感情.柏拉图固然认为激情毫无节制地表达是不合乎善的,但是他也没有完全地反对激情.他认为激情不是欲望的一种,相反地,"在灵魂的分歧中它是非常宁愿站在理性一边的",因此,只要受到理性的调教,激情就会变得温和平稳而文明,并且和理性一道去领导欲望.柏拉图禁欲主义理欲观是西方社会推崇理性精神在其思想中的表现.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崇尚理性精神,追求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反对感性事物的个别性,不确定性.柏拉图自不例外地接受了这一传统精神,他的"至善"的理念集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倾向.他说:"懂得事物实在的知识或许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美德呢."旧"实在"其实就是至善.在伦理生活中,由于他把灵魂分成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而激情和欲望都是多变的,不恒常的,理性则是人心中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部分,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因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告诉人们"使人节制的是理性与法律,属于灵魂高贵的部分,而让他听命情感的则是低贱的部分".他在这本着作中用思想塑造了一个由人形,狮形和多头怪兽组成的怪物,他认为,象征激情的狮性和象征欲望的多头怪兽应当听命于象征理性的人性.三,柏拉圈理欲观试评柏拉图在(理想I~)ee的理欲观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今人读来仍能触发许多感悟. 悲观主义者认为,需要不管有投有得到满足,人都是痛苦的:因为当需要没有满足时,人有没被满足的痛苦;需要满足时,人们又产生了新的需要,又开始了新的痛苦.而乐观主义者对需要的满足与否跟苦乐的关系问题则持完全相反的看法:需要没满足时,人们有追求和希望,这是快乐;需要满足时,心里有实现了的快乐曲.听起来,这两者都有道理,但是又好像两者都不能完全说服人.问题在于他们都是侠乐主义,把侠乐当作一切行动的最高目标和动机.但是现代心理学表明.苦乐不是意识中唯一的感情,其他感情同样有权利被视为动机.除苦乐外,人们还有诸如义务,赞同和不赞同,希望和畏惧,和恨,愤怒,信任,嫉妒等多种感情.它们都能影响行动.某些行为即使不绐人们快乐. 人们也会去实行.柏拉图强调理性对欲望和激情的控制,强调做自己的主人,理性是心灵和行动的最高裁判,因而他必然不会一切光凭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来行事.只要某一行动的过程能够让人感觉到人在做自己的主人",它就是值得去做的.这是柏拉图作为实现论者为那些把快乐视为人生唯一目的的人提供的一个值得考虑的视角.像大多数批判感觉主义一样,柏拉图书馆的禁欲主义建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就是个人服从全局"的思想.他说.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她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我们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大家和他们一样.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aI)这种思想对于规劝人们各尽所能而不奢求他物有一定作用.从而也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促使社会和谐发展.柏拉图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需要不能由低层次的物质来满足:.保证身体需要的那一类事物是不如保证心灵需要的那一类事物真实和实在"旧,.他们想用这些不实在的东西满足心灵的那个不实在的无法满足的部分是完全徒劳的."这些思想与马斯洛,弗洛姆等这些后来的思想家大有相似之处,从而.他把人的欲望分为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这种区分可以使人清醒地反省自己的各种要求,弄清楚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是必须抛弃的,哪些又是必须转移或升华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满足之道.才能找到改变空虚的良药,才能保持心情的平静,才能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又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柏拉图的理欲观也有让人不敢苟同之处.跟现代自我实现论者把快乐.看作是达到完美目的的一个手段,是有德性的行为的一个伴随物,是目的正在被实现的一个信号∞的观点不一样,柏拉图虽然晚年也主张由理性统治的物质生活和享乐也是善的.但总的说来.他轻视物质生活的价值,反对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快乐,例如他说人们应当抛弃诗歌就像.那种发现爱情对自己不利时即冲破情网——不论这样做有多么不容易——的恋人一样了州12】,这种对人的本性的不适当压抑在笔者看来是无助于幸福生活的实现的.另外,他说"对于一般人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服从统治者,对于统治者来讲. 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控制饮食等肉体上快乐的欲望州22】,"各种各样的欲望,快乐和苦恼都是在小孩,女人,奴隶和那些名义上叫做自由人的为数众多的下等人身上出现的.23)这种等级差别体现了柏拉图的阶级局限.最后,柏拉图的理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起的作用比较复杂.一方面,他说不必要的欲望是在人睡眠时活跃起来的欲望.这种看法影响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另一方面,他的禁欲主义在中世纪得到了极度的张扬,以至于它在.黑暗"社会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中也起了一定作用.参考资料:(1X2×3X4)(5×6X8×9Ⅺ(11)(12)(13)(14)(15)(16)(17)(18)(19)(21)(22)(23)分别;l自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车版.第169, 171,361,173,134,353,322,165,167,229,165,38l,370,377,375,376,408,89,151页.2.(1)(2O)分别gI自弗兰克?梯利.伦理学概论.何意译,苗力田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186页.3(7)gI自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1985年版.第157页.。
程朱理欲观形成的背景探析
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 . 故制 札义 丹之 , 养人 之欲 , 给人
求 。 ” …
在 先 秦 思 想 家 中 , 有 认 为 物 质 欲 望 的 满 足 与 否 决 定 也 首先 , 理 论 来 源 看 , 从 两宋 以 前 天 理 人 欲 的 关 系 就 曾 被 很 多 大懦 热烈 地讨 论 过 。 人们 主 要 是 探 讨 应 该 如何 对 待 欲 望, 即欲 望 究 竟 应 当 满 足 与 否 以 及 应 满 足 至 何 种 程 度 的 问 题 “ 理 ” “ 欲” 为 对 立 的 范 畴 , 早 见 诸 《 记 - 天 和 人 作 最 礼 乐 记 》 :人 生 而 静 , 之 性 也 。 感 于 物 而 动 , 之 欲 也 。 物 中 “ 天 性 至 知之 , 然后 好 恶 形 焉 。 好 恶 无 节 于 内 , 诱 于 外 , 能 反 知 不 躬 . 理 灭 矣 。 夫 物 之 感 人 无 穷 . 人 之 好 恶 无 节 , 是 物 天 而 则 至而 人 化 物 也 。人 化 物 也 者 , 天 理 而 穷 人 欲 者 也 。 于 是 灭 有 悖 逆 诈 伪 之 心 . 淫 洼 作 乱 之 事 。…… 这 里 己经 出 现 有 ” 在 了把 “ 理 天 和 人 欲 ” 立 , 分 抬 高 道 德 、 理 , 低 物 质 对 过 伦 贬
孔 孟 相 比 . 子 更 加 肯 定 了 人 们 正 当 的 物 质 欲 望 , 对 空 谈 苟 反 义 礼 。他 认 为 : 饥 而 欲 食 , 而 欲 暖 , 而 欲 息 。 好 荣 恶 “ 寒 劳 … 辱 , 利恶害 , 好 是君 子 人 之 所 同 也 。 小 ” ‘ 也 主 张 用 札 但 义来 约 束 欲 , 则 就 会 引 起 太 乱 . 人 生 而 有 欲 . 而 不 否 “ 欲 得 . 不 能无求 , 而无度 量丹 界. 不能不 争 , 则乱 , 则 球 则 争 乱
陈干初的理欲观及当代价值
而 禅 所谓的绝 欲只 是 表面 口 头 之说是 不可 能做到 的
, ,
“
但 云 绝 欲者
。
,
必 犹有欲于 中 故 绝 也 则是 徒绝 之以形 而未绝之 以心 绝欲 只 是不现 实的
、 , ,
”。
绝 欲是不
, 。
灭私欲则天理 明 矣
,
”
,
可 能的 作为人本身是无 时无 刻不 在与大 自 然进行各种各 样的交换 只 要 是有 生 命的存在就不会绝欲之 说
,
、
、
、
、
归宿
。
陈乾初提出的肯定合 理 人欲的思想 是对 宋 明理 学 家的相对限 制
,
人欲 的一 种解放
, ,
理 学 家讲的人 欲 虽并 无 灭 掉饮食男女等基 本的人
, ,
欲 但遏 制 了人类的合理追求 在 充 分肯 定理学 家对理想人格 追求的 同时 更应该 看到其 局 限 性
, ,
也 没必 要 反对 无 欲 说 肯定作为 人 的 正常 的需求和 合理 的追求 进 一
, 、
道 经 佛经 决不 可 看 和尚 道 士 尼姑 道姑 必 不 可做 男女之 欲 血
。
,
,
、
、
、
学家 的人欲 以松绑 是人欲 的一 次合理 回归
二 人 欲 恰到好处 即 天理
、
,
。
肉之味决不可绝
,
”。
他认为男女不 交则生人 灭绝
。
在这里 陈 乾初看
,
,
出 生 理 上 的饮 食 男女是人类得以 生 存繁衍 的前 提条件 没有它人类
、 , , 。
陈乾初在人性 问题上反对天命之 性 气质 之性之 分 坚持性一元 论 主
论王夫之“理欲观”的精神哲学意义
论王夫之“理欲观”的精神哲学意义王红立【摘要】王夫之在以“性者生理”为核心内容的人性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欲合一、以理导欲”的理欲观,彰显了深刻的精神哲学意义。
这一观点终结了天理、人欲之间长期对立的格局,比较合理地解决了人伦规范与主体欲望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伦理—道德悖论,沟通了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期刊名称】《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2)004【总页数】5页(P43-47)【关键词】王夫之;理欲观;精神哲学【作者】王红立【作者单位】[1]商丘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9.2宋明理学,无论是程朱“道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把“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认为“天理”与“人欲”不可并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人实际上已经被异化,成了一种空洞躯壳,仅仅是体现天理的一个符号而已。
天理虽然纯美,但与人的现实性无缘,抹杀了人的世俗性的感性存在。
王夫之在“性者生理”“理欲合性”的人性论基础上,以辩证的发展的视角,总结、分析了“天理”与“人欲”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提出了“理寓欲中、以理导欲”的理欲观。
王夫之的理欲观是对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理欲观合理成分的继承,是对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理论的批判,是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总结、发展和完善。
一、“理寓欲中、以理导欲”的理欲观理欲观与人性论密不可分。
一般而言,人性论是理欲观的本体论前提。
王夫之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性者生理”的观点。
这里的“生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的感性存在的自然生理,二是人之为人的人生之理。
因为人与动物一样,有着生存需求,但不同的是,人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差异,有着“应然”的价值规定,所以,人与动物相比,既有“物之性”,也有“人之独”。
“物之性”与“人之独”虽然地位不同,但对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若缺其一,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会异化为抽象的单向度的非现实性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胡宏的“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理欲观与正统理学有很大不同。
在处理天理与人欲问题上,他主张两者共同处于同一生命体之中,不能截然分开,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不能完全摒弃人欲。
这种思想对湖湘后学一魏了翁有深刻影响。
魏了翁不仅坚持了此观点,而且应用于实践之中,体现出鲜明的湖湘特色。
关键词:胡宏;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胡宏(1105-1161),字仁仲,宋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号五峰,世称为五峰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的开创者。
湖湘学派通过众多弟子,尤其是张栻的努力,在南宋成为著名的学派,弟子广布天下,魏了翁就是其中的一位。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后代学者称为鹤山先生,南宋邛州蒲江(今四川成都市蒲江县)人。
他是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
魏了翁于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在成都任职。
在此其间,他结识了湖湘学派的许多在蜀弟子,开始接触湖湘思想。
他与宇文绍节、吴猎、范子长、范子该、张忠恕、虞刚简等交谊深厚,他们相与论学,终生不辍。
正是通过与学友的论学,使魏了翁受到湖湘思想的影响,也开始走上了理学道路,他也成为湖湘弟子中的一员。
同时魏了翁还是朱熹的私淑弟子。
嘉泰四年(1204),魏了翁在临安认识了朱熹的高足辅广、李方子,与两人同读者朱熹的著作,通过阅读,接触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从魏了翁的为学经历来看,他继承了湖湘传统与朱熹的学说,所以在《宋元学案》中,黄宗羲把魏了翁看作张栻与朱熹的私淑弟子。
作为湖湘弟子,魏了翁多次赞扬胡宏是理学楷摸,常与弟子谈论胡宏的《知言》。
在魏了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胡宏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在理欲观上。
天理与人欲作为一对道德伦理范畴最早见于《札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礼记》认为外物的诱惑产生了好恶之情,如果不加节制,不知道反求诸己,只会使私欲膨胀,天理湮灭。
从《礼记》开始即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这也成为宋代修养工夫中的重要内容。
天理是至善至美的,天理即性,即理,即道心。
而人欲则为恶,是人心。
要想体认天理就必须消灭人欲,必须牺牲情欲而自觉服从道德律令。
这成为宋代儒学在天理人欲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把人欲看作天理的对立面,在为学的工夫中以天理来压制人欲,从而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朱熹在理欲观上继承此传统,也认为“天理人欲,不容两立。
”(《孟子集注·腾文公上》)“天理人欲之间每相反而已矣。
”(《论语集注·子路第十三》)在朱熹看来天理与人欲也是截然对立的,而胡宏在理欲问题上却提出与朱熹等理学正统思想,完全不同的观点:在《知言》中有:“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进修君子,宜深别之。
”天理人欲共同处于同一个生命个体之中,但是在这一生命个体中却有不同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感情也不相同,如何把握两者的尺度,是君子应该仔细分别的。
胡宏的思想中“天理人欲同体”并不是本体上的相同,而是指天理人欲共处于一个生命个体之中,任何个人都有天理、人欲两者,这样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生命体,他们的好恶都受到天理与人欲的双重制约。
这样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在存天理的同时,就不能完全排除人欲的存在。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偏向天理,保存了良知,以理来指导欲,作到两者的和谐;而小人则流于私欲,而放失了本心。
可以看出这种理欲观在客观上为人欲保留了一定地位,既然天理人欲共同存在于个体之中,那么压制人欲以达到完全符合天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正确对待人欲的存在。
关于天理与人欲,殷海光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把两者概括为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的问题。
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的违离有程度大小的问题,超过了一定范围,就会发生剧烈的冲突。
这也是生物界与道德界一个永久不息的问题之一。
显然在处理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是不能截然对立的,否则就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导致人格的分裂。
理欲观念作为一对理学范畴,所体现的正是道德观念的普遍化与自我需求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过于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唯一性,有抹杀个人自我需求的多元化的趋势,在理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对欲的压抑,出现“以理杀人”的现象。
从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
近代戴震等人对理学“以理杀人”思想的批判,正是对天理人欲对立思想的反抗。
胡宏的“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的观点很有深意,道德原则与个人的自我选择是同时存在的,两者有不同的作用与指向,共同完成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塑造,在此过程中对两者的区别与利用是要慎重进行的。
虽然胡宏的理欲观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但是却受到了正统理学的反对。
朱熹在《知言疑义》中,对胡宏的理欲观提出批评:“此章(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一章)亦性无善恶之意,与‘好恶性也,’一章相关,……盖天理莫知其所始,其在人则生而有之矣;人欲者。
梏于形杂于气;狃于习;乱于情;而后有者。
然既有,而人莫之辨也,于是乎有同事而异情者焉,有同行而异情者焉,君子不可以不察也。
然非性无以立乎其本,则二者之几微万变,夫谁能别之?今以天理人欲混为一区,恐未允当。
”在这里朱熹指出天理是人先天所有的,而人欲则是在后天的气质、习俗、情感等的作用之下才形成的,属于后天的作用。
从发生的角度来说两者并不是同步的。
而天理是全善的,人欲是全恶的,这样要存天理必须要去人欲。
所以朱熹说“为何天理人欲同体得?如此,却是性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却是一个人欲窠子,将什么做体?”朱熹以“同体”之体为体用之体,则认为胡宏把人欲看作本体,这样就无从区分善恶,使本然之性堕落为人欲窠子。
可以看出朱熹在理欲问题上是反对两者同源的,并对胡宏的观点给予严厉批评。
魏了翁是朱熹的私淑弟子,但其思想也浸润于湖湘学派之中,在理欲问题上,尽管朱熹对胡宏的观点多有批评,但是魏了翁却明确对胡宏的思想表示赞扬,并且完全采纳了胡宏的说法。
这固然与魏了翁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心学倾向有关,更因为他在思想上受湖湘学派的影响,从而在治学路径上明显表现出了与朱熹的不同。
魏了翁在《合州建濂溪先生祠堂记》中对理欲问题有大段的讨论:“夫人生于两问而与天地同体,出乎百事之下而与圣人同心,使皆能以周子之说,反而求之,寡欲养其心,以极于无欲,则是心之运,明通公溥,岂有一毫之私欲之间哉?或曰:圣贤之论言寡欲矣,未尝言无欲也,所谓欲仁、欲善、欲立、欲达,莫非使人即欲以求诸道,至于富贵所欲也,有不可处,已所不欲有不可施,则又使人即其不欲以求诸非道,岁积月累。
必至于从心所欲,而自不踰矩,然后为至。
是理也,曾子得之,明六欲之目,孟子传之,开六等之科,而今日自寡欲以至无欲,不其戾乎?曰:不然也,性不能无感,性之欲也。
知诱物化则为私欲矣,故圣人虽使人即欲以求道,而于康子、于冉求、于申枨,何尝以其欲为可乎?近世胡仁仲推衍究极,其言曰: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呜呼!学者唯当以此求之,则养心之说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