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_说难

韩非子_说难
韩非子_说难

韩非子_说难

2008-02-20 13:24 韩非《说难》原文及译文(好好读吧,也许有所收

获)(2008-05-04 23:38:45) 标签:韩非韩非子说难先秦诸子古文文化法家分类:大师作品

我先说两句

先贤古人为他人的书文作续,往往谦虚地自述为“狗尾续貂”,小子在此却更显得狂妄了一些,居然在大师作品的前面加上自己的陋解,既然已经决定说上这几句废话,也就不管东西南北,豁出去了,说到哪里算是哪里。

我是非常仰慕先秦诸子的,也是非常向往那个产生先秦诸子而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小时候读《上下五千年》,大略地了解了诸子百家的事迹,也就是从那时起就开始拜慕他们的风采。当然,那时的拜慕还是非常肤浅的,主要还是喜欢他们的口才,尤其是他们所讲的那些个故事,引人入胜,虽还不知道他们所讲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哲理,但是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们。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受到的诱惑渐渐多了,而对诸子的兴趣也渐渐地淡漠了,甚至在那几个浑浑噩噩的年头,几乎忘记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后来更大一些,当自己渐渐开始独立生活,特别是步入了社会,特别是要自己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熙熙攘攘,我在困惑中再次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那些有趣的小故事,才觉得它们包含了太多过去我没有发掘出来的宝贝,于是又重新拾起被我丢失的东西,慢慢地从头开始品味,从头去感悟。

面说了,

先秦诸

子特别

会讲故

事,今天

依然还

流传于

我们这

个世上的传统故事和寓言,十之有九,都来自于他们的笔下,而这些故事和寓言,又发展成为了一个个的成语,融入了汉语词汇,单在这一点上,先秦诸子的功绩就是后来者望尘莫及的了。

那为什么先秦诸子那么喜欢讲故事,说寓言呢,三言两语拣要点说就是春秋战国的复杂环境所致,为了向各个国君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又不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显得苍白和死板,于是就不得不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去含蓄表达和陈述,以使得被进谏者能够采纳。从这点上看,先秦诸子中的许多会讲故事,说寓言的人,和今天

的广大求职者别无二致,一样的为了生活而已。要是今天的求职者也能够有先秦诸子的口才和思维,找到个中意的工作也许就

不是个难事吧,我胡乱猜想的。当然,这只是从一个方面简单的对比,也是我自己的浅薄见解,当真不得。

先秦诸子的思想故事太多了,要去分析探究,写一百部著作也足够,我又没有那样的能力,在这里也是断章取义,想到一位说一位,看到一篇谈一篇,今天就说说韩非子,谈谈韩非子的《说难》。

但凡是一个稍有常识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韩非子的,我也是早就大略地知道韩非子的生平事迹,也早听说了韩非子的五十五篇遗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影响,但是,我所知道的肯定是肤浅的,道听途说的居多,未作过严谨的考证,毕竟我不是专业的人士,一没有那份精力,二也没有那样的条件,三则古文水平有限,最多也只能略读唐宋之后的白话文而已,先秦诸子虽早得闻大名,可是他们的原著拜读得却只有寥寥几篇罢了。

我今天之所以在这里提到韩非子,也是巧合吧~读

司马迁《史记》之《报任安书》,有如下几句:“古者富

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

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上文稍有点常识的朋友是不难理解的,我在此也不多做解释了。但是,寥寥几句,却引起我非常的共鸣~我常叹息命运的苛刻和不公,却不知从另外的角度去审视也许这就是天的恩泽~我在感慨之余,唯有一点不明,即“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囚秦”这是早知道的,“《说难》《孤愤》”具体都是什么,这还不甚明白,于是这才去考究。终于得知这是韩非子五十五篇著作中非常有名的两篇。找到了原著,读之却甚为艰深,不得已对照这直译的白话文,结合着自己浅陋的古文知识,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大致明白了所以。今天就说其中之《说难》。

“说难”,直白的讲就是向君主进谏的困难,这里“说”字应念作“shui”,即“说客”的“说”,动词,而“难”字似乎应该念作四声“灾难”的“难”。

我读《说难》后感慨,韩

非子对人性的剖析太深刻了,简

直到了无可再辩驳的地步,尤其

是对人性功利化的一面,揭露得

淋漓尽致。为了说明自己的观

点,反复论证,举例说明,不可

不让人折服。

对《说难》的内容和思想,

我不想说得太多,自己的理解也

不一定对,原文和译文如下,朋

友们请自己参悟吧~也许你能从

中得到对自己生活有用和有帮

助的东西。任何思想都是一把双

刃剑,看你这么去理解和应用

了。古人虽然嘴里念着儒家的仁义道德,可是法家的思想才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真正内核,但凡士大夫,无不读《韩非子》的,阴谋家从韩非子那里能得到阴谋,革新变法的人从韩非子那里找到了武器,你我可以得到写什么呢, 《说难》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夫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躬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教哉:为母之故~亡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赠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原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意图,如此就会身遭危险。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把这事猜测出来了,事情泄露出来,君主一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恩泽未厚,进说者谈论却尽其所知,如果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

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主张行不适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过错,进说者倡言礼义来挑他的毛病,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所以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议论大臣,就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被认为是拉关系;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被认为是搞试探。说话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聪明而笨拙;谈话琐碎详尽,就被认为是罗嗦而冗长。简略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谋事空泛放任,就被认为是粗野而不懂礼貌。这些进说的困难,是不能不知道的。

大凡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说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自耻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是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不能达到,进说者就为他举出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君主想自夸智能,进说者就替他举出别的事情中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从我处借用说法,而我却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进说者想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进说者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会遭到的毁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进说者称赞另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规划另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须对它大加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对它明言掩锦,说他没有过失。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伊尹做过厨师,百里奚做过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

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进用,他们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话看成像厨师和奴隶所讲的一样,而可以来纳来救世,这就不是智能之士感到耻辱的了。经过很长的时间,君主的恩思泽已厚,进说者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据理力争不再会获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这样相互对待,是进说成功了。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

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因此,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但他在晋国被看成圣人,在秦国却遭杀害,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别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

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

看了韩非子的作品,对他的思想体会很深。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以下是《韩非子》中的《说难》译文,提供给网友们参阅。

说难,顾名思义,是指向人主进说的困难。作者在文中指出进说之难不在我

之一方,而“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而所说者之心理又深不可测,然而又“不可不察”、“不可不知”,这就是“说难”。鉴于此,韩非在深入揣摩人主心理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进说之术,其中揣摩迎合、纵横捭阖、辨才无碍、巧舌如簧、装聋作哑、胁肩谄笑、溜须拍马、顺风推船、与时逶迆,就说之一术而言,无疑集了战国游谈者的大成。司马迁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则更见出在专制君王面前进言之难了。

凡说进言之难,非吾知通“智”,才智之有以说之知之有以说之,有才智用来进言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辩之能明吾意,有口才能表明我的思想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通“佚”,横佚同“横逸”,无所顾忌,而能尽横失而能尽,纵横捭阖,畅所

欲言之难也以上三句就我的才智、舌辩和胆识三方面而言。凡说之难,在知所说所说,被说者,指国君之心,可以吾说当dàng,适应,这里是迎合之代被说者。本句接上三句,就被说者即君王之心而言。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词诠》,“语末助词,助句,表疑问。”而说之以厚利厚利,与“高名”相反对,则见刘淇《助词辩略》,“见谓之义,省文也。”即被说成。下同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二句谓被说成是志节卑下,因而得到低下的待遇,这样一定会被弃逐。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无心,没有头脑而远事情远事情,脱离实际,必不收听用矣。所说阴暗地里,与“显”相对,相当于实际上为厚利而显表面上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表面上收录用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自己泄之也,而语及语及,谈到所匿之事所匿

之事,君王心中秘而不宣之事,如此者身危。彼代君王显有所出事有所出事, 做出某件事情,而乃而乃,复合式转折连词以成他故事,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四句谓君王表面上做出某件事情,实际上是想借此促成另外一件事情,进言者不仅知道君王已经做的事情,而且还了解他所以这样做的动机,如此者身危句犹老子所说“察见渊鱼者不祥”。规规划异事异事,不寻常的事情而当,知通“智”者揣之外揣之外,从外表去揣测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四句谓进说者替君王规划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而且迎合君王的心理,但是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将它揣测出来了,这样这件机密事就泄露出来,君王就会认为一定就是这个规划的人泄露出去的,如此者身危。周亲密也泽恩泽未渥深厚也,而语极知句谓把心里话都掏出来,说行说行,建议被采纳而有功,则德忘德忘,进言者的功劳被遗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贵人,这里特指君王有过端事。过端,过错,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言其违背礼义,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与知,也知道其事,这里是参预其事焉,如此者身危。强勉强以其代君王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二句谓君王不能做的事,勉强要求他去做,君王不肯放手的事,一定要他停下,

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大人,指大臣,则以为间己间己,挑拨君臣关系矣,与之论细人细人,小人,君王的左右近臣,则以为卖重卖重,卖权,出卖君王的权势。王焕镳《韩非子选》,“说者与人君论及小人的才能,人君便疑说者存心推荐,卖我之权。”。论其所爱,则以为藉同“借”,凭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四句谓与君王谈论他所爱幸的人,就会被认为说者在找靠山,谈论他所憎恨的人,则会被认为说者在试探自己。径直接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作意动用法,以……为拙之,米盐米盐,犹今言鸡毛蒜皮,琐屑博辩,则以为多而交疑为“驳”之形近而误,驳杂,以……为驳杂。与“米盐博辩”相应,与上句“径省其说”则相反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

不尽,虑事广肆广肆,放言无忌,则曰草野而倨侮句谓则会被认为粗野而傲慢。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夸饰所说之所矜而灭与“饰”相对,掩盖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二句谓对方有私人的迫切要求,进言者一定要以公义的名义去鼓励他做。其意有下也如犬马声色之好,然而不能已,说者因就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三句谓当被说者的意图有卑下的倾向但又不能自制时,进言者就要替他把这种念头粉饰成美好的,还要对他不这样做表示出不满。其心有高企慕也如尧舜之道、仁义之行,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句谓进言者还要为他举出他所不能及的事情的缺点和坏处,而多以……为多,称道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根据,使之资借说于我,而佯假装不知也,以资其智四句谓被说者倘若想自夸他的才智,说者就为他举出同类中的另外一些事情,让他从中得到引证的依据,而说者又要假装不知道,用这种办法去帮助他自我标榜。欲内通“纳”,采纳相指代性副词,这里指君王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暗见其合于私利也三句谓想要使君王采纳保全君王私利的的劝谏,就要用美好的名义去阐明,又暗示他这是符合君王私利的。欲陈危害之事,则显明言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

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二句谓赞扬那些与君王有同样品行的人,谋划那些与君王所做的事可以相通的其他事,这样既讨了欢心,又无阿谀奉承、掠人之美之嫌,。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四句谓有人与君王有一样的秽行和败迹,说者就要大力为之粉饰,明确指出这没有什么妨害。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古代量米的器具,这里作动词,平抑之也,自勇之《古书虚字集释》,“之,

其也。”《史记?韩非列传》正作“其”断,则无以其谪过失,指错误的判断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通“窘”之。大意大意,进说的内容无所拂悟通“忤”。拂悟,违逆,辞言无所系縻系縻,又作“击摩”,实一声之转,古时成语,这里解作抵触。二句互文,然后极骋智辩极骋智辨,尽情地施展才智和舌辨焉。此道所得俞樾《诸子平议》认为“得”字衍文,“道所”是“所道”的误置,此所道,即此所以。《史记》正作“此所以亲近不疑”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役身,使身为仆役以进,如此其污也句谓如此这般的卑下。今以吾言为宰虏宰虏,是“宰虏之言”的省文,而可以听用而振救世,此非能仕通“士”之所耻也。夫旷日旷日,耗费时日离经。一本作“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剖析利害以致其功,直指直指,直言不讳是非以饰通“饬”,整饬其身饰其身,即正其身,以此相持相持,指君臣相待,此说之成也。

昔者昔者,从前郑武公郑武公,春秋初期郑国君主欲伐胡诸侯国名,故先以其女妻作动词,嫁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先秦时嫁娶之间也曰“兄弟”,《国语?晋语》韦注,“兄弟,婚姻之称。”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左传?定公十五年》,“二月,楚灭胡。”其中言说或有出入。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者

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智其子,以其子为智,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二人,指关其思和邻人之父说者说者,二字疑前后误置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古书虚字集释》,“见犹受也。”与“为”互训疑,则非知之难也,

处知处知,处理这种认识则难也。故绕朝绕朝,人名,春秋时秦大夫。晋大夫士

会逃亡在秦,晋人用计诱使归国,绕朝劝秦伯不要把士会遣送回国,秦伯不听,士会遂归晋。后来士会畏惧绕朝的才能,又用反间计借秦王之手杀了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弥子瑕,人名,卫灵公宠幸的臣子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

者罪作动词,判罪刖yuè,断足之刑。弥子瑕母病,人间jiàn,小路往间往,从小道往夜告弥子,弥子矫假托,君命,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贤之,认为他有德行,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异日,另一天,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dàn君啖君,给君食。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色衰爱弛,人老珠黄,宠爱减退,得罪于君,君曰,“是故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合也,适当而加亲加亲,更加亲近,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夫龙之为虫也,柔驯服可狎戏弄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逆鳞,倒长的鳞片径尺径尺,长约一尺,若人有婴通“撄”,触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刘淇《助词辩略》,“则几矣者,言近于善谏也。” 文章引用自: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 原文: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二、 Word版含答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释文题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 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悚,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明主旨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这一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韩非子》选读 知识讲解

《韩非子》选读 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了解韩非子及其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 3.体会法家思想的内涵。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作品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书中重点宣扬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较深刻的道理,以进行劝喻和讽刺,常用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写作背景 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壮大,小国岌岌可危。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韩非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 字词汇总 字音 果蓏(luǒ)蚌蛤腥臊恶臭(è xiù)不胜(shēng)决渎(dòu) 钻燧取火(suì)鲧禹(gǔn)耒(lěi)不宜今乎(yí) 郢书(yǐng) 子圉见孔子(yǔ)太宰噽(pǐ)土簋(guǐ) 似蠋(zhú)孟贲(bēn)嘬其母(zuō) 彘臞(zhì qú) 通假字 而民说.之通“悦”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通“情” 卜子妻写弊.裤也通“敝” 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 而置之其坐.通“座” 反.归取之通“返” 鳣.似蛇通“鳝” 亡.其富通“忘”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与“成” 肖凌之 ①“诚”与“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字,我们仔细想过他们的因果关系吗? ②“诚”,乃真实、真挚、真情、真意,是一种优良的态度、作风和品质;“成”,则是成绩、成果、成效、成就,是一种符合预期的结局、结果和状态。“诚”是“成”的必备和基础,“成”是“诚”的投入与结局。可以说,若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需以真诚待之。 ③孔子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无信不立”;《韩非子·说林上》讲到“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礼记·中庸》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忽略“诚”的存在与作用。 ④常人都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但是,无“诚”则不“成”是铁的定律。在现实具体的求“成”实践中,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凡此种种,都是以“欺”和“诈”的手段盗取功名。这种“成”,是不踏实的“成”,以不“诚”而求“成”,其结果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丢失信誉,断送根本。 ⑤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诚”能帮愚者变聪、弱者变强。现实中,以“诚”为人做事,也可能有一时无“成”的现象。但是,有了“诚”的投入,人们的心灵便有了纯洁与高尚、坦然与无悔,也就收获了精神上的“成”。“诚”者终究能“成”,在具体的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举不胜举。“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⑥人与人相处,无处、无时、无事不需“诚”。“成”,是每个奋发进取者的良好心愿,社会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有“成”。作为个人,要心想事成,就要先以“诚”的要求做人,做到不自欺、不欺人,真诚待人、真实操业。国家和社会不仅要旗帜鲜明地推崇“诚”、褒扬“诚”,而且要构筑好科学的诚信体系。 (1)本文中心论点的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通读④、⑤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⑤段说“以‘诚’待学而成学”,你同意这点吗?请结合自己的为学经验,具体谈谈理由。 【答案】(1)“诚”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2)第③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孔子、《韩非子·说林上》和《礼记·中庸》的话,使论证更有力,然后提出观点:“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 (3)对比论证,将无“诚”和有“诚”进行对比,突出了“诚”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同意。对待学习要认真投入,付出努力,不自欺欺人,才能取得成绩。一开始我对待

韩非《重轻罪》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非《重轻罪》原文及译文赏析 重轻罪 韩非 公孙鞅①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②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于市,犹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

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予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①公孙鞅:即商鞅。②辜: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磔(zhé):分裂肢体的酷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离其所难离:离开 B.得而辄辜磔于市得:捉住 C.比降北之罪比:比照 D.罪夫当丧者当:主持 【答案与解析】A(离:通“罹”,遭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然则功且安至?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1 代序 Word版含答案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首先,我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

韩非子曾说

韩非子曾说“法之律人,在乎律己而正气。”讲的就是司法对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作用。美国著名法官本杰明·卡多佐说过,今天的判决将决定明天的对错。所以一个裁判的社会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国家的司法制度不一样,但是对于司法对社会效果追求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保护人们所公认的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一个法律违反了人们社会所公认的社会伦理道德,这便是“恶法”,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也不应该被法律体系所采纳。 “许霆案”就是衡量司法社会效果的一个标杆。2006年4月21日,被告人许霆利用银行自动提款机的系统漏洞,在一天之内,先后取款17.5万元,随后离开广州。在外潜逃1年之后,许霆于被警方抓获。2007年11月2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许霆犯盗窃金融机构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许霆违法所得175000元返还给银行。一审判决下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许霆被判无期徒刑感到诧异,这样一个涉案金额只有17.5万元的案件,即使许霆有潜逃的情节,但这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加重情节,最后怎么会获得如此严厉的刑罚。人们之所以会刑罚明显过重是在比较下的结果。最大“金融贪官”王雪冰(前中国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因受贿115.14万元,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12年有期徒刑)、朱晓华(前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小华,在担任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期间,因受贿赂数百万港元,被判15年)、梁小庭(前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第一副行长、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因先后四次收受许超凡、余振东等264.99万港元,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此案是中国金融高官量刑最重的判决。)等等一面金额为17.5万且犯案后潜逃,结果为无期徒刑(虽然许霆最终被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但是本文仅就一审判决的结果进行谈论),另一面金额都为上百万元,结果最重的也为无期徒刑。 “许霆案”在法律适用上是正确的,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并结合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许霆构成盗窃罪并且有加重情节最高可判死刑或无期徒刑,如果许霆理应被判处死刑,那么比许霆社会危害性更大的上述种种贪官们毫无争议的都应该被判处死刑。但是事实却是相反的,许霆所获之刑罚比贪官们要高得多。我们只片面地注重司法的法律效果,没有认识到司法的社会效果的重要性。 司法的社会效果一般表述为:“社会效果是指人民法院通过裁判具体案件,使法的本质、目的得以体现,使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行为的功能和法的秩序、自由、正义、效益等法的基本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审判的社会效果强调的是法律对社会的一种规范作用,审判结果能否得到社会的公认”。司法的社会效果侧重于考量司法过程与结果获得社会大众认同的程度,强调司法活动对社会现实状况和社会现实效应的作用和影响。应该如何理解司法的社会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法律根本目的必然要求。法律的根本目的历来有惩罚说与预防说的分歧,在我国现存法律制度的法律目的为是惩罚说和预防说相结合。司法对一个行为的裁判即使对这种行为的否认与惩罚,也是以此否认和惩罚的司法裁判,预防犯罪人的再犯并且向社会昭告不法行为的不利后果,从而达到法律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效果。法律目的中的预防目的便是对司法的社会效果的要求,司法的作用就是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行为,法律和司法活动本身既要反映民意,又需要人民的认可和服从,特别是在民主政治或者政治民主的社会更应该如此才能达到法律的根本目的。 第二:确立选择适用法律的价值标准,是实现社会效果的途径。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一整套特有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观。我国司法的活动应该契合中国传统的价值标准,什么为善,什么为恶,什么为大恶,什么为小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照中国传统的价值标准对案件进行评析。将适用法律的价值标准外化为法律规则或者法律原则,这样才有助于体现司法裁判的本质要求,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 第三:化解矛盾为现今法律的重要功能。法律诉讼虽然是以社会秩序的修复以及受损害

江苏省泰州市2021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江苏省泰州市2021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中处处着美的细节,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常用一种美好的眼光去看世界,用一颗的心去感悟生活,即使有所怨、有所忧,也都能化解。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生活一直很美。 A . 培育细致收藏 B . 孕育细腻收藏 C . 孕育细致搜索 D . 培育细腻搜索 2. (2分)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B . 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 . 上了初三之后,他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 . 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3. (8分) (2017九下·耒阳月考) 古诗文默写。 ①崔颢登上黄鹤楼所见的美景是:________ , ________。 ②《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委婉地表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③《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④《行路难》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应保持乐观、自信心态的诗句________ , 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 4. (3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zhēn bǎo________之一。 (2) 一个孩子的chún zhēn________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3) 我mó mó hú hú________地回答。

《韩非子.说难》阅读练习

《韩非子.说难》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大学语文课后题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供学生自由讨论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

文言文断句题

第五讲 文言文断句题 课堂笔记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 ..夷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驾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弘闻之亦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例题精讲 燕昭王求士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取材于《战国策·燕策一》)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取材于《三国志·蜀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 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取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取材于《战国策·魏策二》) 刮目相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 刘邦论所以取天下

韩非子·难言全文

韩非子·难言全文 原文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 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

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不少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译文 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赏析

教学反思——评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写的组诗。这第三首通过对自己平生进行回忆反思,处处流露着志不可得的失落。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诗人独居寒江,遥望清早,沐浴着晨曦;黄昏,时隐时现于流岚雾霭之中的夔州城,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惆怅之感,因为山城千家的宁静与祥和都是他人的,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日日”羁留于此,这漂泊之情便泛滥开来了……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与诗人一同“信宿”江面的还有渔人和燕。然而渔人信宿,因有鱼可捕,捕鱼归家家尚近;燕子低飞随季节迁徙,也是来去自由的。而诗人,遥望京华,山长水阔;病中衰朽,道阻且长。一个“故”字似乎这燕子“飞飞”是有意而为之,在故意炫耀自己的身轻、自由。实际上是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使燕这一形象人格化了。就像赵执信看山望月时所吟咏的“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一样,山带斜阳之色,月明于

落叶之时,燕低飞于清秋时节,于大自然而言,这一切并无特别之处,只因诗人观之而带有了诗人的情感,用了“常”、“偏”、“故”这饱含温情的字眼,使“寒山”、“新月”、“燕”具有了人的特点。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人渴望着能如匡衡那般抗疏立功,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自己“功名薄”其志难抒,“立功”无望。退一步,诗人又渴望能像刘向那般潜心经学,开馆授徒,将自己“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政治理想传于后学,无奈自己却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立言”又成妄想。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而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更无心家国。我想诗人在嘲讽、埋怨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学时,内心深处还是少不了羡慕之情的。和同学的比较,再一次刺痛了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个世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少不了比较,于是人们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缓解这种伤害,所以,人不能一味“比上”,因为那是痛苦的源泉;也不能一味“比下”,因为那是麻醉自我的“奶头儿”。人生需要“比上”,让自己知耻后勇,努力进取;也需要在遭遇坎坷时“比下”,让自己不至于绝望。诗人以稷契、匡衡、刘向自比,“比上”显然不足,所以诗人常常心有所郁结,常怀壮志难酬的苦闷。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韩国人。韩非出身贵族,推崇法家学说,曾劝韩王变法改革,不能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书传至秦,秦王政叹服其才,发兵急攻韩以求非。韩国不能敌,不得已派韩非使秦。非至秦未及与秦王见面,即遭李斯、姚贾诬陷,屈死狱中。 韩非是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况,又"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老。" 韩非批判地吸收儒、法、道、墨、名各家学说,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观点,"观往者得失之变" ,建构起一个以法治为中心的君主集权和专制的政治理论体系。他的学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实际上被秦国所接受,成为秦统一和建立封建专制帝国的思想理论基础。韩非法治理论也有严重的局限性,它是以君主至上为内容、以"唯暴力论"为依据的。由于这种理论的片面性,在其实行中必然加速阶级矛盾的激化,反过来危及封建制度的巩固。从某种意义上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同韩非为代表的法治理论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惊惧秦的速亡,因而一致声讨韩非的法治理论;但在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时,又不能完全离开法家思想。这就形成2000年来我国封建政治的"外儒内法"、"王霸道杂用之"的模式。秦亡以后,法家由显而隐,没有法家的法家思想从未断绝。韩非有恶名,韩非思想则一直有很大影响。 韩非的著作,死后由其弟子集为《韩子》一书。《四库提要》说:"疑非所著书本各自为篇,非没之后,其徒收拾编次以成一帙。故在韩在秦之作均为收录,并其私记未完之稿亦收入书中,名为非撰,实非非所手定也。"《提要》此说是正确的。《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55篇。《隋书?经籍志》著录20卷。今本为25卷55篇。《韩非子》本名《韩子》,以后改为《韩非子》。这是因为唐以后韩愈名气大,称作韩子,为了同韩愈区别才改名的。 《韩非子》大部分篇章是韩非所著,只是《初见秦》、《有度》、《饰邪》等少数几篇确非韩非之作。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韩非子》十分之中仅有一、二分可靠。"可是胡适未能举出有力证据,只能存疑。 关于《韩非子》的注释,清有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近有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子浅解》。 韩非是大思想家、政治家,还说不上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问题有许多论述。这些论述是其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并为秦王朝所接受,构成秦的文教政策。韩非教育思想既有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法制教育等新鲜内容,也有取消学校和教师等极端主张,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下面概括评介《韩非子》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 (一)"废先王之教" 《韩非子》继承商鞅等前期法家的历史进化思想,作为变法改革实行法治的理论根据。《韩非子》认为,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政治制度当"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洽当世之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愚蠢,"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还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其原因在于人口增加较快,而社会财富增长较慢,"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富也。" 这是试图从社会的物质原因和内部矛盾去探求社会发展的原因,具有合理因素。 当今之世既是"争于气力",君主统治就应摒弃过时的仁义道德说教,而紧紧抓住权势不放。"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于力。" 君主执刑赏二柄,鼓励耕战,民尽死力以从上,则国家富强;反之,"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韩非子》斥责儒墨显学"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