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读后感
韩 非子读后感
![韩 非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e31cc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2.png)
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读后感》最近读了韩非子的一些著作,感触颇深呐!韩非子,那可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那些观点和主张,放在如今,也能给咱不少启发。
就说他主张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吧,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儿。
前阵子,我们小区里发生了一起纠纷。
小区门口有个挺大的空地,平时大家都把车停在那儿。
有一天,一辆豪车横在两个车位中间,占了别人的地儿。
被占了车位的车主找豪车车主理论,那豪车车主可嚣张啦,说自己有的是钱,想怎么停就怎么停。
这可把大家气坏了,纷纷指责他。
可他根本不在乎,还扬言要找人收拾那些指责他的人。
就在这时候,小区物业的经理站了出来。
这经理平时看着挺温和的一个人,这时候却特别刚。
他直接说:“在咱们小区,就得遵守规矩,不管你开多贵的车,都不能乱来!”豪车车主还是不依不饶,说自己认识什么大人物,能让物业经理吃不了兜着走。
物业经理一点没退缩,当场就打电话叫来了交警。
交警一来,豪车车主立马就蔫了。
最后,豪车车主乖乖地把车挪走,还向大家道了歉。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因为谁有权有势就可以打破。
就像韩非子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能搞特殊。
要是没个准则管着,那这社会还不得乱套了?还有韩非子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道理简单又深刻。
我想到有一次朋友间的争论。
那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讨论一个旅游计划。
有人说要去海边享受阳光沙滩,有人说要去山里感受宁静清幽。
其中一个朋友小李,一会儿说海边好玩,能尽情放松;一会儿又说山里好,空气清新对身体好。
我们其他人就笑他,这不是自己拿自己的话怼自己嘛。
这就跟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一个样。
做事情、说话得有个准头,不能前后不一,不然别人怎么信你呢?韩非子还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时代变化了,情况不同了,措施就得跟着改变。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的一个变化。
我们老家以前主要靠种地为生,大家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308b6b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2.png)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首先呢,这一篇里韩非子就像是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职场精英,在那大倒苦水。
他说那些“当涂之人”,也就是那些掌权的家伙,简直就是权力的“蛀虫”。
这些人靠着自己的权势,结党营私,把国家的利益都当成了自己谋利的工具。
我就想啊,这和现在有些不良企业里那些搞小团体,中饱私囊的人有啥区别呢?他说自己这样正直的法术之士有多难,就像一个孤胆英雄在和一群恶龙作战。
那些奸臣们又会巴结君主,又会互相勾结,法术之士想做点正事,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想要改革创新的人,在旧势力的重重包围下,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韩非子说话可真是一针见血。
他指出君主如果被这些奸臣迷惑,那国家就离衰败不远了。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板要是被那些只会拍马屁、不干实事的员工哄得团团转,这个公司肯定要出大问题。
而且他还说君主和法术之士之间有“五不胜”,什么概念呢?就像是一个有能力的员工和老板之间有五层看不见的墙,想要沟通、想要施展才华,太难了。
不过呢,我又觉得韩非子有点太悲观了。
虽然他面临的情况确实很糟糕,但他这么聪明的人,为啥不多想点迂回战术呢?总是直愣愣地去和那些奸臣刚正面,能不吃亏吗?也许他是太着急想把自己的学说推行出去,拯救他的国家了。
从这篇文章里我也能感受到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
那时候的官场就像是一个黑暗的大漩涡,法术之士就像想在漩涡里建立秩序的人,可是周围的力量都在把他们往漩涡深处拽。
但不管怎么说,韩非子能这么犀利地把这些问题揭露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虽然可能没办法一下子把病灶都切除,但他指出病症所在,就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东西。
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小团队,都要警惕那些弄权的小人,也要重视那些真正有才能、有见识的人,可不能让“孤愤”的悲剧一次次上演。
韩非子1000读后感
![韩非子1000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0b3c8ce0242a8956bece4d3.png)
韩非子1000读后感篇一:《韩非子》读后感先秦诸子中,最另类的当属法家学派。
儒、墨、道三家至多是创立学说或是躬身实践,法家则不然,法家的思想学说是要拿生命作交换的,用流血的方式来奠基。
流血牺牲的不仅仅是平民或贵族,其中还有法家的人物。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商鞅与韩非。
商鞅之死,简而言之是因为其得罪了太子赢驷这个未来的国君。
韩非则不一样,司马太史说韩非死得很冤,入秦没多久就被下狱致死。
连自己的主张和抱负都来不及实现,就被李斯、姚贾陷害,死在了云阳大狱里。
最为法家最杰出的代表,法术势最后的集大成者,韩非理应是个大阴谋家,但为什么就是斗不过同样是阴谋家的同学、大秦廷尉李斯呢?从表面上看,韩非之死是因为李、姚二人的陷害。
然究其本因,韩非是死在自己的学说上的,是死在自己手里的。
作为韩国的王族子弟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主张。
于是韩非闭门著书,在此期间写下了《说难》一文。
所谓“说难”即游说国君之难。
而且,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
但是,作为专制主义代表的法家一旦离开宣传、游说人主,便一无所用其技。
所以即便知道游说之难,也要义无反顾地去游说君王。
其实从韩非入秦到韩非死于云阳大狱这一过程可以清楚的知晓,韩非只能算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与阴谋学家,而非一个合格的实践者。
这就是为什么韩非会斗不过同样是阴谋家的李斯。
韩非自己在《说难》中坦言:“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然而韩非却给秦王写了一道书,大谈存韩之益处。
韩非自称韩国早已“与郡县无异”,并称秦国应该攻打的应该是赵国,因为赵国“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
”赵国才是秦国的首要敌人,而韩国早已形同秦国的郡县了,不具有威胁秦国的能力。
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只会让“天下明赵氏之计”,对秦国没什么好处。
此外,韩非还当着秦王的面指责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
还因为姚贾的“前科”要秦王注意。
就这样,韩非与姚贾结下了梁子。
不过,韩非也许不知道,他的一篇存韩书,同时也和秦王结下了梁子,让嬴政对韩非的好感度与狂热度骤然下降。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94c533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8.png)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一、引言
在读完《韩非子》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本书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深入探讨了人性、政治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以下是我对《韩非子》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人性的本质及其影响
1、人性善恶论:韩非子认为人性本质善恶并存,强调人性的善恶是由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成的。
2、勤劳与懒惰:在书中,韩非子强调了勤劳与懒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倡勤劳奋斗的精神。
三、政治制度与管理
1、君主制:韩非子主张君主制,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2、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强调法律的制定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四、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1、道德教化:韩非子强调道德教育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
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2、忠诚与奸猾:书中提到了忠诚和奸猾的不同表现方式,
以及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影响。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以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2、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
性和统治者的权力。
六、总结
在阅读《韩非子》这本书后,我对人性、政治和道德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材料,对我个
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君主制:一种政治制度,由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对国家
和人民实行统治。
- 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以法律为准则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374f9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1.png)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读了韩非子的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智慧的奇妙世界,还带着点儿犀利的味道呢。
韩非子这人可真是个洞察人性的高手。
他书里那些故事和道理,就像一面镜子,把人的各种小心思都照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讲的那些君臣之间的事儿,那简直就是古代职场(朝堂也算一种职场嘛)的生存指南。
君主要怎么驾驭臣子,臣子又怎么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保全自己并且争取利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太多了。
我就感觉啊,那时候的朝堂就像一个充满各种陷阱和机会的大棋局,每个人都得小心翼翼地落子。
他讲的法术势,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绕。
但是一旦理解了那么一点,就会忍不住拍大腿,这就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团队的秘诀啊。
“法”就像是一个大家都得遵守的游戏规则,不管是谁,触犯了就得受罚。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谁闯红灯就得挨罚,这样交通才能有序。
“术”呢,就是管理者的小手段,怎么能看透手下的人有没有好好干活,有没有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就像老师突然来个小测验,看看学生有没有认真复习一样。
而“势”呢,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有了权势才能让别人听话。
就像班主任在班里,一声吼,大家都得乖乖安静下来。
不过韩非子的思想也有点冷酷的感觉。
他眼里的人好像都充满了欲望和算计,都是为了利益在奔走。
读着读着,有时候会想,人难道就这么功利吗?但是再一琢磨,在那个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年代,也许就是这样的现实催生了他这样的思想。
大家都得争啊,不争就被灭了。
这就像在一场激烈的比赛里,每个队伍都想着赢,都在找对手的弱点,不择手段地得分。
还有韩非子讲的那些寓言故事,太有趣了。
像“守株待兔”,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当时只觉得那个农夫好傻。
现在读了韩非子的原著,才发现他是在讽刺那些不懂得变通,只想着不劳而获的人。
这故事就像一个小锤子,轻轻敲打着那些心存侥幸的脑袋,告诉他们: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努力干活吧。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bc9dc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1.png)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
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着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
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着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
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
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
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
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
”(《韩非子。
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
“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4af02d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4.png)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
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感震撼和启示,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韩非子的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独到
的思考方式在政治、军事和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著
作中展现了他对人性、社会问题和政治制度的深刻思考,使人们
不禁为之思考和深思。
通过韩非子的著作,我认识到思考问题的
重要性,并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韩非子的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他不仅关注政治和军事领
域的问题,还关注了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他提出了“法术”、“势力”和“不变之道”等概念,主张通过法制和权力的运用来
维护社会秩序和达到治理的目的。
他强调了政治手段的重要性,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
读完韩非子的著作,我
更加意识到政治智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韩非子的著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他在著作中不
仅分析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和政治现象,还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和
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例如,他主张利用势力和权谋来稳固统治,
以及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些观点对于我个人而言,也给我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在韩非子的著作中,我获得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他的思想独到而深刻,对于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读完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感他的智慧和思想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9b9e9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8.png)
《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是一部我个人非常喜爱的古代哲学著作,阅读完之后,我对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韩非子》的读后感。
首先,《韩非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观点。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性的本质、社会关系、治理之道等重要议题。
尤其是在论述统治者的能力和责任时,韩非子非常强调君主应具备明智、勇敢和仁慈等品质,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些观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以及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如何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韩非子》中的一些故事和比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其中的“须贾之辩”、“养狗之说”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这些故事和比喻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同时,这些故事也增添了整本书的趣味性,使得读者更加乐于阅读和思考。
第三,《韩非子》给我带来了哲学思考的乐趣。
作者在书中对人性、治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这些议题虽然古老,但却与现代社会仍然息息相关。
通过读书,我不仅加深了对古代思想家的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这些思考不仅能够增长我的见识,还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韩非子》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韩非子》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钦佩之情。
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希望能更好地融入其中,受益终生。
总结起来,读完《韩非子》让我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学会了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思考如何治理和管理一个国家,同时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中的智慧和启示。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9612e0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a.png)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语言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这部书中,韩非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阐述了他对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见解,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文学才华。
在读完《韩非子》之后,我深受启发,对韩非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提出了“法治”、“得人”、“权谋”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首先,韩非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社会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他主张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偏袒任何人,使每个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事。
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其次,韩非提出了“得人”理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要想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只有通过善待人民,尊重人民的权利,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这种理论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韩非还提出了“权谋”理论。
他认为,政治斗争是残酷的,要想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善于运用权谋手段,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理论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韩非子》,我对韩非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韩非的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的理论和观点对当今社会和政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他的思想,使之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子韩非子列传读后感
![老子韩非子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ce83d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3.png)
老子韩非子列传读后感读罢,心中感慨万千。
这两位先哲的思想和智慧,犹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老子,这位道家学派的鼻祖,他所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老子的观念里,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却又无处不在,掌控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他提倡“无为而治”,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就说我曾经去过的一个小村庄吧。
那村子不大,依山傍水,村民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村头有个老杨头,他就是那种深谙“无为而治”精髓的人。
老杨头家里有几亩薄田,他从来不像其他村民那样,天天盯着庄稼,施肥浇水忙个不停。
他总是悠闲地在田间地头溜达一圈,然后就回家喝茶去了。
有人问他:“老杨啊,你这庄稼不管能行?”他总是笑笑说:“该长的时候自然会长,老天自有安排。
”起初,大家都觉得他这是懒,等着看他的笑话。
可没想到,到了秋收的时候,老杨头家的庄稼不比别人家的差,甚至颗粒更加饱满。
这让大家都傻了眼。
后来想想,老杨头这看似不管不顾,其实正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
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除草的时候除草,其余的就交给土地和老天,不强求,不刻意,这不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治”吗?而韩非子,他的法家思想则给人一种犀利和务实的感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可言。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在城里看到的执法场景。
那天,我在街上走着,突然看到前面围了一群人。
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城管在执法。
一个开着豪车的老板,把车违规停在了路边,挡住了行人的通道。
城管队员毫不留情,直接给他开了罚单。
那老板不干了,下车就开始嚷嚷:“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敢给我开罚单!”城管队员面无惧色,义正言辞地说:“不管你是谁,违反了规定就得受罚!”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韩非子所说的“法不阿贵”的力量。
法律就应该是这样,一视同仁,不因为人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偏颇。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秩序,公平正义才能得以彰显。
老子的“无为”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刻意去干预自然的发展;韩非子的“法治”则强调以明确的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读《韩非子》有感500字
![读《韩非子》有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a82348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8.png)
读《韩非子》有感500字【第1篇】《韩非子》里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储说左上”中的两个故事。
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两个故事都跟内容与形式有关。
秦穆公把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不事先给母亲梳妆打扮好,以致给陪嫁之妾穿上彩纹上能锦缎。
到了晋国,国人都偏爱陪嫁的妾,反而看不起秦穆公的女儿。
秦穆公的女儿自然是自然规律漂亮的,但因为没有精心装饰、打扮,跟穿着打扮衣着华丽的小妾站在一起,差距自然就拉大了。
齐桓公真是善于嫁妾、拙于嫁女啊!他确实没有听说过“买椟还珠”的故事吧!宝珠自然是好的,但因为装它的盒子太过精致,因而掩盖了宝珠本身的价值。
当然,形式是重要的,但性质最终要服务于内容,而不能舍本逐末。
墨子就像一块金玉,他非常有学问,亲身实践也很多,但他的言行言论却并不巧妙动听。
当时很多人,都说一些很有文采的话,君主往往被他们的文采所迷惑而不去考察这个人是否名副其实。
墨子的学说即便英明是在传播古代英明帝王的思想,论述圣人的主张。
所谓“大道至简”,如果墨子让自己的文辞美妙动听,恐怕人们就陶醉于它的文采而忽略了它的实际价值。
所以,墨子的言辞并不美妙动听。
墨子这么做,么受郑国人买椟还珠和秦穆公嫁女的楚庄王启发呢?【第2篇】《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氏之璧》、《鲁人搬迁》、《心不在马》、《曾子烹彘》、《宋人疑邻》、《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故事真的很熟悉?原来,我早已听过这些故事,却不知道出处。
这次捧起《韩非子》,却没想到:这些童话故事竟都出自《韩非子》。
《心不在马》这则寓言而令我印象颇深。
《心不在马》讲的是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赶车,学后不久,与王子期比赛。
比赛时,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后面。
赵襄主却埋怨王子期没有把赶车的技术全教给他。
而王子期说,技术教尽了,是赵襄主运用得不对。
赶车人的注意力要在马身上,而不是在对手身上。
你在我前面怕被我追上,落在我后面想追上我,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顾不上调理马,所以落后了。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ce79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9.png)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政治、军事、法律和人性等方面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我对《韩非子》的一些读后感:首先,《韩非子》中韩非的思想深邃而独特,他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通过阅读《韩非子》,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秩序、法律制度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和多样。
其次,《韩非子》不仅仅是一部政治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作品。
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管理、社会秩序和人性的观点,展现了韩非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同时,书中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对于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书中的哲理和思考,我对人性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再者,《韩非子》的思想观点和观点较为独特,充满了智慧和见解。
书中所提出的关于政治、军事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对于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韩非子》,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书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也让我受益匪浅。
《韩非子》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人文意蕴的伟大著作,它对于中国思想史和文化传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韩非子》的读后感
![《韩非子》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25c23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3.png)
在阅读《韩非子》这部千古传世的哲学巨著后,我深感震撼。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籍,它以独特的符号系统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活的道理,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是“法治”,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有依法治国的意思。
全书以韩非及其弟子的对话为载体,阐述了法治的内涵。
每一段对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种文字形式虽然简洁,但却能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韩非子》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深厚的哲学内涵所吸引。
它不仅探讨了政治治理的方法,还深入到了人性的本质。
比如,它提出了“严刑峻法”的政治观念,强调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又如,它强调了人性的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才能抑制人性的恶,使社会和谐有序。
此外,《韩非子》还以其独特的实践精神,吸引了我。
它的实践精神主要体现在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方面。
韩非提倡节俭、勤劳、诚信等美德,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种实践精神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实践,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f375b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3.png)
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法家,他所著的学说和著作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政治文化和法律制度。
作为一名读者,我在阅读《韩非子》时,深深感受到了这位古代大师的智慧和思想的深刻。
作为一名读者,我对《韩非子》这本书有着深刻的印象。
首先,书中的思想深刻且生动,以矛盾和对立的方式,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诸如权力、利益和阶级等社会问题。
其次,韩非子提出的独特的国家治理理念,例如“以法制国”和“以威格局”,不仅对中国后来的政治文化和法律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当今世界政治文化和法律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在阅读《韩非子》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深深的思考与感悟。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是有挑战性的,因为它讨论的问题并不是那些令人感到舒适的话题。
它直面现实,揭示了人们的复杂和矛盾性,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体系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同时,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愉悦和启迪,因为我在阅读中发现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思考和观点。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思想与观点,韩非子的学说在中国战国时期迅速传播,并具有广泛的影响。
其“法家”学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的学说。
韩非子提倡尊重真相与法律,强调以法律规范统治国家,这一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例如,在汉唐时期,韩非子的思想对于法律制度的规理被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在中国政治文化中,他的学说为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以及明清两代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韩非子的学说中,有许多前瞻性的思考和观点。
他提倡开明的国际贸易政策、重视经济发展、强调法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例如,尽管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已经成为基本现实,但中国当代的国家层面在实践这些理念方面仍有很多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韩非子》这本书饱含着智慧和启示。
其中的思想深刻、独特等等,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具有广泛的价值。
我相信,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启迪和所在的价值。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da6f29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b.png)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这人啊,可真是个看透人性的高手。
他书里那些故事和道理,就像一面面镜子,把人那些小心思照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讲的“自相矛盾”,那卖矛又卖盾的家伙,在那瞎吹牛,结果被人一问就露馅了。
这就告诉咱啊,说话做事可得有逻辑,别自己打自己的脸。
我就想啊,这古代是不是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到处忽悠,结果被韩非子这样的明白人给拎出来示众了。
还有他强调的法治思想,在那个时候可真是挺超前的。
他觉得不管是谁,犯了法就得受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就像往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个大石头。
我感觉他就像个古代的“铁面法官”,一心想着怎么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让国家有条有理的。
不过呢,这也有点太不近人情的感觉。
要是放在现在,法律当然还是要讲,但也得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人性化一点嘛。
韩非子笔下的那些权谋之术,也让我大开眼界。
他就像个经验丰富的老狐狸,给君主们传授怎么管理臣子。
什么“术”“势”的,君主得有威严,还得有手段,才能把国家大权牢牢握在手里。
可这权谋看多了,也有点让人心里发毛。
感觉那时候的朝堂就像一个充满算计的大棋局,每个人都是棋子,君主在那费劲巴拉地摆弄着,就为了不让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
我发现他书里的故事特别有趣,简短却很有深意。
不像现在有些文章,啰啰嗦嗦讲半天还没说到点子上。
他就像一个超级会讲故事的老爷爷,三言两语就能让你明白一个大道理。
不过这老爷爷有点严肃,故事里的道理都沉甸甸的,让人读完得好好琢磨琢磨。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e14e26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7.png)
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韩非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法家经典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读完《韩非子》后,我深受其思想的启发,对人生、社会和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韩非子》中的“兼爱非爱”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人们之间的互相利用和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他主张“兼爱非爱”,即在社会关系中,人们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无私的爱他人。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应该理性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爱”,而应该以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才能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韩非子》中的“法治”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非子认为,国家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以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指出,如果国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就会导致社会混乱和无序,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人们可以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会受到任意侵害,同时也可以避免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韩非子》中的“权谋”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非子认为,政治家应该善于运用权谋,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指出,政治家应该善于利用人心,善于制衡各种势力,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政治斗争中,政治家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同时也需要善于制衡各种势力,保持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读完《韩非子》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自私、社会的法治和政治的权谋,这些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对人生、社会和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ca495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f.png)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韩非子》是一部关于战国时期韩非思想的著作,通过对韩非子的故事的阅读,我对韩非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处世、政治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张强调法治和权力集中,主张严刑峻法,反对仁义道德的说教。
在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惩罚来规范人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引发了对人性本质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韩非子的故事,我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惩罚措施才能让人们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人性的本质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人性本善,有些人则认为人性本恶。
通过对韩非子的故事的阅读,我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认为人的本性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韩非子的故事中,我也看到了他对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
韩非子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治和严刑峻法,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和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反对仁义道德的说教,认为这种方式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有些人认为应该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有些人则认为应该通过道德和伦理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通过对韩非子的故事的阅读,我对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认为政府应该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和伦理的建设,引导人们的行为。
通过对韩非子的故事的阅读,我对韩非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政治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韩非子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韩 非子的哲学思想心得体会
![韩 非子的哲学思想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0b6e20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a.png)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心得体会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犹如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库。
在深入研究韩非子的学说之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独特的心得体会。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他认为人性本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因此,不能依靠道德的感化来治理国家,而必须依靠明确的法律条文和严厉的刑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开创性和现实意义。
在那个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时代,道德的约束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迅速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的利益。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偏袒权贵。
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为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追求法律的平等适用,不论身份地位,只要触犯法律,都应受到相应的制裁。
这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增强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韩非子还强调“术”的运用,即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
他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运用权术来驾驭群臣,洞察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行为动机,防止臣子篡权夺位。
这种权术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政治斗争,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管理和领导的智慧。
在现代的组织管理中,领导者也需要了解下属的心思,合理分配任务,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防范内部的权力争斗和腐败现象。
然而,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缺。
他过度强调了法律的强制作用,而相对忽视了道德和教育的感化功能。
一个完全依靠法律约束的社会,可能会导致人们仅仅因为畏惧惩罚而遵守法律,而不是出于内心的道德自觉。
长期来看,这样的社会可能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韩非子的“术”的思想,如果被不当运用,可能会导致政治的黑暗和人心的惶惶。
过度的猜忌和权谋可能会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使得人们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法律依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2篇)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c57ae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b.png)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2篇)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2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韩非子读后感1近来,我们学习了有关韩非的几篇文章。
在我看来,韩非阐述观点的方法很特别,不像孔子的循循善诱,不像孟子的比喻,而是用寓言故事。
在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中,使我最为有感的是那秦穆公使自己的儿子在晋国、楚国做官的事。
这一则所揭示的道理很明确,那是“远亲不如近邻”。
正如之中所讲:远水救不了近火,远水解不了近渴。
怎么来看“远亲不如近邻”呢?举个例子,如果你家着火了,你是寻求你周围的人帮你救火,还是跑到很远请“远亲”来解救呢?答案很明了,你会选择离你最近的周围的人帮助你。
那么,纵眼当今世界,不看别的,来分析一下南海局势。
南海海域蕴藏有大量的能源,所以引发了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主权问题。
放下日本和越南先不说,把目光投向菲律宾这个岛国身上。
众所周知,目前中菲在黄岩岛对峙了一个月之久,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菲海军抓捕我渔民,首先引起争端,而我国的海监船及时赶到进行施救。
放下这些不说,先了解一下菲律宾。
菲律宾一个很贫穷的国家,一个空军没有现役战斗机,海军没有导弹的国家,他怎敢侵犯我们至高无上的主权?不是说我们的国家强大,就不允许别国与我们进行争议,而是因为某些国家想要重返亚太地区,组织第一、第二岛链来牵制中国的快速增长。
因为中国的迅速崛起,让有些超级大国感到不安了,层出不穷、变化多异的“威胁论”满世界都听得到。
菲律宾就是找到了这么一个强大靠山才敢“狗仗人势”的与中国抗衡,这无疑体现了菲律宾的狂妄和无知,他们想攀高枝,得到利益、军援,可是他们的如意算盘是打空了。
现在的中国和那些超级大国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宽泛,交流也逐渐增强,而菲律宾呢?他们有什么值得让那些大国感兴趣的地方吗?难不成是香蕉吗?那些大国是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从而保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是和中国玩真格的,因为他们不敢对中国动手,那样只会两败俱伤。
韩非子读后感3000
![韩非子读后感3000](https://img.taocdn.com/s3/m/b3dbcc3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4.png)
韩非子读后感3000《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思想家韩非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韩非子》,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于法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韩非子》中,韩非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观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法治”的理念。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依靠人治。
他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明执行,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才能使国家强大。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法治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真思考韩非的理念,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除了法治理念,韩非在《韩非子》中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观点,如“兼爱非爱”、“外交”、“兵法”等等。
这些观点虽然在当时可能并不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他对于兵法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兵法家所推崇。
在《韩非子》中,韩非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才能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他认为,政治制度应该以实际效果为准绳,而不是依靠传统的规范。
这些观点在当时可能并不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他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所推崇。
通过阅读《韩非子》,我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于法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深受启发,认为韩非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他的理念,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同时,我也认为,通过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观后感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
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
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
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
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
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
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
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
身份。
属下们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
因之,臣子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
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
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
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达到何等痴迷程度。
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
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
仔细观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
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一式,都招来宣王的连连喝彩。
在十几年的宫廷音乐生涯中,宣王爱之甚深,常常招之门下,与其谈论竽之技巧,并授之以“乐师”之美称。
然而,时隔不久,这位酷爱音乐的国王死了,这位“乐师”的艺术环境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故。
有谁知,就是这样一种变故,给他的艺术人生蒙上了许多不白之冤。
面对人生的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对这位“乐师”来说,也许他深谙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人的生存,不管你怎样伟大,都不可能在任何一种环境中,任何一种条件下完全体现自身的价值。
只有正确地估价现实,估价自我,方可找到理想的生存归宿,这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
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并掌握了这一人生要则,才使这位“乐师”在日后的人生之路上,很明智地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退身进取之路。
齐宣王死后,齐泯王成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对音乐的兴趣上,父子俩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竽”乐酷爱至极,其不同之处在于,父子俩一个爱好合奏,另一个喜欢独奏。
尽管所需的“乐师”人数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人们都清楚,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前所未有的宫廷音乐生活的改革。
从泯王的“改
革”看,这固然是帝王的一种情绪使然,但从目的性上说,无非有两条:其一是,或许是他试图想通过“独奏”来检验每个“乐师”的音乐技能,进而为以后欣赏音乐寻找上乘演奏家;其二是,或许他想以此为手段,为那些不再对当宫廷乐师感兴趣者,提供一个选择“好单位”的机会。
不管泯王抱着一种怎样的目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每位“乐师”,从此宫廷音乐生活就要改革了,“乐师”们哪个有门路,赶紧找一找,否则,休怪我把你们赶到没钱没势的单位去。
面对这种现实,我想当时的音乐家们肯定都在思索着自己的前途。
因为这不单纯是一次简单的“工作调动”,更重要的是一次心灵的征战。
征战有喜也有忧,所谓喜,是说有的人通过关系,张三李四找一找,从此就可能走上一条腾达之路;所谓忧,是说那些只会吹竽,没有门路的人,这下可能连一般单位也难以找到。
正是在这喜与忧的改革氛围中,那位倍受宣王宠爱的“乐师”南郭毅然绝然地退出了泯王的大乐队,走出宫廷,当了文化“个体户”,去寻求自身的艺术归宿(以往人们都说这位“乐师”是假的,他是混到宣王乐队里去的。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要知道,在封建等级制相当森严的齐宣王时代,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混入国王跟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如果从泯王的改革目的性看,我认为,这位“乐师”的举动是伟大而明智的。
他深知自己的爱好、情趣和动机值此都不一定再象以前那样与统治者的口味相吻合了,留下来一定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相反,还可能各方面都要受到限制,于是他选择了“走”。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乐师”确实为泯王的音乐生活改革率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的明智之处在于:他能够正确估计驾驭自己,具有一种豁达、实在、磊落的高贵品格;他能够在关键的时刻辨清是非,把握大局;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
我认为,他的这种作法是对泯王实施改革措施的最大支持。
试想,这位“乐师”倘若在泯王改革时硬着头皮不走,或搬出宣王对他的宠爱,或采
取贿赂等别的手段来争得泯王的爱心,或许也不失为一种保全自己的良方,况且以前的基础还不错,但他并没有这样。
在求实与弄虚、理解与怨愤的生活焦点上,他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这不能不说是这位“乐师”的可贵之处。
然而,千百年来,不知为什么,人们却将这一事件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云,进而用它来不断地讽刺、鞭笞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浑水摸鱼、装腔作势的无知之徒,并劝谕人们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应实事求是,万不能象这位“乐师”那样不会装会,投其所好。
并说,这就是出自《韩非子》一书中“滥竽充数”一词的本身含义。
其实,《韩非子》在记载这件事时,并未绝对地用“滥竽”来指责南郭先生为“充数”,而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向人们讲述一个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后人的添油加醋,其真实意图显得很模糊。
后人在成语词典上标明的所谓“滥竽充数”,只不过是一些人的鹦鹉学舌罢了。
因为《韩非子》描述的是一个故事,而故事毕竟有别于历史。
故事做为艺术范畴,它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年代愈久远其可信度愈低,直至失去本来面目。
而历史,则是一种真实,尽管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属于一种实体文化,与艺术文化截然不同。
假如我们把《韩非子》看成是一种历史事实,那么这位南郭乐师,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赞赏,因为他毕竟不明不白地离开了泯王的乐队,说他是“滥竽”是应当的。
但《韩非子》并不是历史,它是故事,是一种艺术表现。
既然是一种艺术表现,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谁知它溶进了多少主观的恩恩怨怨呢!近读这部典籍,细细品来,我觉得它所记载的一系列人物、事件,都融铸着作者及后人整理此书时浓重的个人情感。
本书将历史的点点滴滴都揉进每个故事中,其目的并不是在向人们宣讲历史,而是向后人阐述一种思想观念,借助于这种思想观念达到丰富历史、深化历史的目的。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南郭乐师,做为一种艺术形象,
有其特定时代的内涵,我们不能单纯地象读成语那样去理解其价值。
大凡读过《韩非子》的人都清楚,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重在写变革时期南郭乐师的行为变化,先写他的随和,继写他的出离,由随和到出离是经过了一次较大的变革。
作者写到出离,其实并未再写什么。
为什么没再写?我觉得作者对南郭乐师有肯定的一面、赞赏的一面。
所谓肯定和赞赏,是指这个南郭乐师在泯王的宫廷音乐生活改革时,他真的响应国王的号召走了,他很明智,也很豁达。
泯王刚改革他就离开了这里,没有再借助别的力量为自己寻找留下的机会,而是去寻找别的一种出路,这表明这位南郭乐师的光明与坦荡。
做为一名曾经辉煌过的“乐师”,作者对他的行为倾注着复杂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