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义利之辨
论析传统义利之辨的现代意义

论析传统义利之辨的现代意义摘要:“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论争的一个核心议题。
深入考察和发掘传统义利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进行现代转换,对于我们在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实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义取利,义利统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根本内容。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审视先秦孔孟儒学的义利观,挖掘孔孟儒学处理道德与功利关系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同思想财富,对于解决当今社会中的各种道德困境。
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义利之辨社会价值义利观中华民族有崇尚道德的传统,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出灿烂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以儒家为主流,儒、道、法家等思想在相互影响渗透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具有多元、多维、多层次性。
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义利观,被关注评判也最多,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它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
[1]尤其在社会变革时期,“义利之辨”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历史上各个理论学派的思想家都予以其极大关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观点,形成了不同理论形态的义利观。
当代中国正处在急遽变革之现代化社会转型进程中。
现代化带来了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转化,与这种转化相适应,道德价值观念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在这一历史境遇下,深入考察和挖掘传统“义利之辨”蕴含的深层内核及基本精神,并进行现代诠释与转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利矛盾作为人类社会生活自身的矛盾,在每一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利益关系格局的大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系统的大震荡,使许多人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构成当前义利矛盾突出的社会背景。
义利之辨的历史影响

义利之辨的历史影响
义利之辨是一种哲学和伦理上的讨论,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行为的动机和其结果的关注度。
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和康德的思想。
在历史上,义利之辨对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
在政治领域,义利之辨在人们对社会政策和法律进行评估时起到
了关键作用。
一些人主张以实现最大的公共利益为目标,而不考虑个
人权利和自由。
他们认为通过为整个社会谋福祉来平衡利益是重要的。
相反,其他人主张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胜过整体利益。
他们认为个
人的道德和伦理决策是对的,无论其结果如何。
在经济领域,义利之辨对于经济系统和资源分配产生了影响。
一
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追求最大化的效益,以实现整体经济增长和繁荣。
他们认为市场的自由决定资源的配置是最有效的方式。
另一方面,一些人主张将关注放在公平和社会正义上,认为资源应该被分配给那
些最需要的人。
在社会领域,义利之辨对于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些人的道德观念主要关注过程和动机,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采取符合
道德标准的方式来实现目标,才是正确的。
另一些人则将重点放在结
果上,即只要最终结果是有益的,那么达到目标的方式就无关紧要。
总之,义利之辨的历史影响深远。
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
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塑造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不同的
观点和权衡取决于个人的伦理信仰和哲学观点,对于构建更公正和富
有意义的社会至关重要。
义利之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五:如果我们空谈道德性命,政治觉悟,或将 道德原则同个人福利对立起来,抽象的宣扬存理 去欲,就会挫伤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市场 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求个人福利,不顾社会正义, 置公共利益于脑后,将功利主义引向个人利己主 义,甚至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势必造成市场经济 的混乱,危害社会和谐与安定。
重义轻利
把“义”上升为“道”,主张“以 重
义制利”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 道不计其功”, 进一步把重义轻利
义
观点神圣化、绝对化与普遍化
轻
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 ,重义轻利观念发展到 利
了极致
“以义主利,以利佐义,合而相 成,通为一脉”,较好地将义与利 统一起来。
(二)历史认识与历史反思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大道废,有仁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 乃圣人之治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 “不利货财,不近富贵;……万物一府,死生同 状” 。 “绝圣弃智”,“攘弃仁义”
—— 庄子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严刑峻法、奖励耕战、主张加强 中央集权、主张“不期修古、不
法常可”“事变则备变”。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一起温习先贤的智慧
老子:
“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 的辨证法、无 为 而 治、
小国寡民
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庄子: 崇尚自然、鄙视富贵利禄、主张
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思考1
“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 处?---忠不足以安君, ……义不足以利物 。”
辨析“义利之辩”

辨析“义利之辩”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猛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
他认为“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
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
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
宋代又就义利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
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
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
”(《二程语录》)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
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
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
”(《习学记言》)后来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
他反对董仲舒的观点,把董的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义利之辩是古代思想史的重大话题之一。
这场辨析,不仅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而且辨析过程及其结论对于思想史的影响,进而对于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义利之辩始自春秋初年。
在此前的有关史料,比如《诗经》和《尚书》之中,都以谈论周初形成的德治思想为中心话题,而极少言利,也没有把义利对举的例证。
而在《左传》和《国语》中,义利对举的例证开始出现并逐渐多了起来。
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一条义利对举的例子是《国语·晋语一》的记载,晋献公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准备废长立幼,大臣丕郑议论说:“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
……民之有君,以治其义也。
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中体现在儒家的 “ 义利之辨 ” 中。通俗地说 , 所谓 “ 义 ”就是道德上的 “ 应当” , “ 利 ”则指物质利益 。“ 义
利之辨 ”所集 中讨论 的是道德与利益 的关系问题 。在儒家思想 中 ,“ 义利之辨 ”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直接 与 “ 君子小人之辨 ”相关联 ,而且与儒家 的一些核心论题如人禽之辨 、理欲之辨 、王霸之辨等之 间亦存在 着相 当密切的关 系。由此 ,“ 义利之辨 ”构成 了儒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对此 ,不少宋 明理学家都曾不约而 同 地做 出过 明确 的论述 。二程指出 : “ 孟子 辨舜跖之分 , 只在义利之 间。 ” 陆九渊教人 ,首在辨义理。 张杭 在《 孟 子讲 义 》“ 序 ” 中指 出 : “ 学者潜心孔孟 ,必得其 门而人 ,愚 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 。 ”朱熹更是鲜 明
儒家 “ 义利之辨" 的基本 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李 翔 海
摘
要 根本否定儒 家 “ 义利之辨”在今 天仍具有积极 意义 、将儒家 “ 义利之 辨” 的基础上 的取义舍利或 重义轻利、 认为儒家 “ 义利之辨 ”中包含 了主张 “ 以义取利 ”的 内容 , 是误解儒家“ 义利之辨 ” 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 点。儒家“ 义利之 辨” 包含 了四个方 面的基本 内容 : 第一, 明确反对 见利忘义 ; 第二 ,肯定合理之利 的正 当性 ;第三,在 动机上反对 “以义求利 ” ,但在 结果
1 6
儒家 “ 义利 之 辨”的基 本 内涵及 其 当代 意义
本 内涵及当代意义做 出概括和讨论 , 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有代表性 的误解儒家 “ 义利之辨 ”的观点做 出辨析 。 由于儒家 “ 义利之辨 ”的思想源头显然是在先秦 ,因而本文对儒家 “ 义利之辨 ”基本 内涵的 阐述 主要是立 足于先秦儒家 的有关思想 。为了论说 的方便 ,本文从梳理误解儒家 “ 义利之辨 ” 的三种有代表性 的观点人
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

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 1义利之辨鲁国有规定。
任何人在国外旅行,看到一个鲁国的人被卖到外国当奴隶,都可以花钱赎回他。
回到鲁国后,就去国库报销,国库出钱。
孔子的一个学生,看到一个鲁国人被卖到国外当奴隶,就把他赎回来了。
赎回后,他没有去国库报账。
也有人说这个人品德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学生,说他做错了。
孔子说,不能这样看问题。
他的做法实际上阻止了更多的奴隶得到救赎。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交账。
以后别人看到做奴隶的鲁国人要赎他,要还他账,别人就说他人品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可能会假装没看见,不会去赎回。
因此,这种做法阻止了更多的鲁国奴隶得到救赎,这是有害的。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在背后议论孔子的这个学生。
孔子知道了,表扬了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样做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东西,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B小题2:D小题3:A小题4: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共6处,两处1分。
共3分)小题5:(1)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2)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怒武臣。
小题1:拜官小题2:A他,代词/ B从,介词/ C 因为,介词D将要,副词;却,副词小题3:张栻又上书皇帝,使皇帝省悟,停止了任命。
小题4:本题考查断句,附译文:“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
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共3分。
“矍然”译为惊愕地,然是···的样子。
“假”译为借“病”译为困苦各1分。
论义利之辨

论义利之辨义利之辨1.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特别推重“义”。
他认为“义”是“人之正路”(《孟子•滕文公下》);为了“义”,他甚至表示愿意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义利”观引起后世批评争议的,是他谒见梁惠王时所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一回著名“公案”值得我们再次分析。
梁惠王即魏惠王。
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惠王三年,与齐战,败;五年,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十年,伐取赵皮牢”;“十六年,侵宋黄池”;“十七年,与秦战”,失去少梁;又攻赵,“十八年,拔邯郸”,被救赵的齐军打败于桂陵;“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与齐人战,败于马陵”。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出,这位魏惠王执政三十多年,频频攻伐,穷兵黩武;然而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损兵折将,国力空虚,被迫迁都大梁,因而被称为“梁惠王”。
造成如此困难局面,梁惠王才“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以高待遇延请贤能的人来帮助他。
孟子谒见,梁惠王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呢,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掳,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这样一番话,可见梁惠王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穷兵黩武的错误,没有认识到国君的责任首要在于“敬天保民”、富民教民。
他所谓“利吾国”,并非指有利于国富民丰、人民安居乐业;而是指希望国富兵强,继续征战以开疆拓土,为他“先君宗庙”洗刷“羞”辱,为他这个“寡人”遮“丑”,给他带来更多的财富和享受。
这不是要求“利吾国”,而纯粹是欲以利他的一己之私。
孟子当年勇敢地、超前地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于梁惠王这种不顾人民,只图自己的论调自然反感,所以当即斥之曰:“王何必曰利~”孟子这段论述开头如此推崇仁义,是否根本不要“利”呢,非也非也。
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儒家主张义重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首先提出义与利的分别,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才是仁义的君子,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
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
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
儒家思想中,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要放弃利,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墨家主张义利统一。
墨家代表了下层手工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对人的基本利益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义与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仁爱,互利互惠。
墨子是作为功利主义者与儒家“罕言利”、“何必曰利”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认为“义,利也”。
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相互的和谐团结协作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认为“公利即义。
”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全社会人民的普遍利益才是义,义与利是统一的,并以此作为自己义利观的主题法家主张重利轻义。
法家甚至直接表明不重“义”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
法家讲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经济实利。
法家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强民富,天下太平。
而要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就必须“明法审令”,实行法制,以法为师,以法为本,以法为教。
道家却主张义利俱轻,主张放弃名利,远离物欲,在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中逍遥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传统义利之辨的现代意义摘要:“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问题。
深入挖掘与功利关系的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现代诠释与转换,古为今用,发掘其深厚的社会和人文价值。
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实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解决现今社会中的各种道德困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发掘其深厚的社会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义利之辨义利观当代价值“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一个核心议题。
自孔子区别了义与利,提出义利两者关系问题之后,“义利之辩”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争论从未间断。
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
它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
正确处理利义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一、古代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义原指人义、情义;而义,则原指利益、人利。
“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
从先秦到明清,漫漫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统的义利观内容十分丰富,它关涉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论及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教育等社会生活诸领域,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
其中各种思想流派纷繁芜杂,择其要者,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儒家正统的贵义贱利论;管子倡的利以生义论;义利并重论;墨家的义利同一论。
儒家对其尤为看重。
儒家学派以重义轻利为先见。
以上四种义利观,代表了“义利之辨”———中国的先哲关于道德与物质经济利益关系问题的严肃思考和争辩当中的几种典型观点。
纵观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便可发现,重义轻利思想占主导地使,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是“义利之辨”的主流,各种形式的尚利思想只不过附着于其中的潜流。
在当今社会下,“义利之辨”涉及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二、“传统义利之辨”的当代合理转型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价值观中的某些内容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是,我们可以对之加以批判地继承,使之实现现代转换,仍然可以重新发挥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面临又一个新旧道德观念和中西道德观念的激烈碰撞与交融时期。
在目前的转型社会,必然会伴随着由厌利性价值取向转向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历史变革。
但是,功利性价值取向的过度强盛,尤其是功利主义价值追求在全社会的恶性泛滥,必然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现象的恶性膨胀。
这使我国道德价值观念领域不断震荡,许多人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构成当前义利矛盾突出的社会背景。
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如何进行正确的利益导向与道德价值导向,已是不可忽视的现实课题。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完整而准确地理解义利关系的内涵,挖掘传统义利关系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并进行现代转换,以适应和推进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重新辨明义与利关系,构建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形成义利并重和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义利之辨”与当代市场经济精神文明“义利之辨”具有确证义利关系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导向功能。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繁荣经济与保持公平、廉洁这样一个两全兼顾与两难选择的矛盾问题。
梳理并反思中国传统义利观,是为了清理总结这份历史遗产,挖掘其现代价值,并弘扬其中的优秀精神。
以重义轻利、义利并重为代表的传统义利观具有一种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追寻一种“君子好财,取之有道”的价值取向,并将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个体利益的参照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义利观的合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潮流中,成为正确处理道德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将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出现很多经济利益与道德的矛盾,例如:婴儿奶粉的品质问题,曾经三聚氰胺的奶粉使得大头娃娃的病因发生甚至死亡,造成家庭的痛苦。
拉起了经济利益与道德文明的警钟。
当今所说的义已不再是儒家规定的符合纲常名教的行为,而是指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
我们强调义对利的优先性,高扬社会主义道义论的大旗,坚持义为上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把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追求溶入现实的世俗生活中,这应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要素。
四、“传统义利之辨”与现代企业经营孔孟的这种“义利之辨”价值理念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作为企业经营的原则之一,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四川雅安地震中,一些知名企业的义举善行就为自己树立的良好的企业形象,让我们刮目相看。
其中,诺基亚捐出了100万和4000部手机,引起了网友一片热议。
巨额亏损仍捐款雅安灾区,它的企业大爱感动了国人。
地震时,正值诺基亚公司亏损,但诺基亚仍旧第一时间派出千名诺西工程师去灾区抢修通讯网络,很多网友说这就是企业的良心。
有网友发博感慨道:“看到三星和苹果捐6000和5000万,我没有什么感觉;倒是看诺基亚捐了100万和4000部手机时,一种悲伤油然而生。
”此博一出,迅速被网友大量转发,网友纷纷表示感动。
一个已经卖大楼、卖专利的公司,在此时彰显了跨国企业的大爱。
纵观评论大多数网友都表示:下一部手机一定要买诺基亚,向经典致敬!还有网友留言:512地震时我在灾区就靠一部长待机的诺基亚与家人联系上的!尽管当年的辉煌已经不在,可是此次诺基亚在雅安地震后的表现以及诺基亚新机1050的正式上市无疑又会把它带回大众的视线!诺基亚的“悲情捐款”无疑有助于重塑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并且为企业赢得了人心。
现代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当然是要追求利润的。
获取必要的利润,也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怎样赚钱,赚什么钱,必须要有个规范作为基础和前提,这个规范就是社会的利益、群众的利益,还有自然的利益。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企业为追求利润,采取了种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
因此,企业必须处理好企业盈利与社会公德的关系,应当清楚地明白:企业不仅仅只是一个盈利机构,而且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中的一员,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有道德意识,自觉地进行道德约束,见利思义,义利并重。
同时,企业还应认识到,“利”是多元的,它不仅仅是物质形式的金钱,信誉和形象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往往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自己的义行善举,通过对社会公德的践行,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利润。
五、“传统义利之辨”与中国当代外交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加深,正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
全球化浪潮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置身于全球化中,在“义”与“利”的关系处理上,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同构当下也演绎成全球一体化。
摒弃那些不道德、不义的经济行为,将现代义利观置身于传统文化中,体现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使之具有时代性、全球性。
置身于全球一体化中,外交显得格外重要。
外交决策中重视“义”与“利”的统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外交决策上更重视“义”。
随着时代演进以及国际关系现实的变化,“义”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道义、正义观念,又有对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尊严的捍卫与维护,以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既有民族大义之“义”,也有国际主义之“义”。
2009年2月,正当经济危机的迷雾笼罩全球的时候,即将结束新春欧洲访问行程的总理温家宝,踏雪到访剑桥大学,温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为与世界各国共度难关,带去的不仅是经贸合同,不仅是经济利益,还有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还有仁义道德。
中国绝非推行强权政治的超级大国,绝非“以力假仁者霸”,而是要“以德行仁者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道德感召力,建立国际新秩序。
因此,在外交领域,只有由“义”而非“利”出发,中国才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发出更强大的声音,真正地和平崛起,也才能更切实有效地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战略从未完全以利益为导向,而是有原则、有情谊、有道义的。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注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但国际主义、真诚待人、帮助受援国发展基础能力、实现互利共赢的精神,贯穿不同时期的外交战略之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一脉相承的“义利观”。
六、“传统义利之辨”与当代人际交往近几年高校死伤事件频繁发生,正当“大学室友”也遭遇信任危机,甚至要成为杀手的代名词的时候。
一位在雅安地震中挽救全宿舍财产的男生则让人一扫此前的阴霾,让大家重拾了对室友的信心,更被网友评为“中国好室友”。
他就是黄昱舟,地震时大家跑出宿舍楼后,黄昱舟又独自跑回6楼的寝室,拿上自己和其他室友的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以及全寝室一起饲养的小乌龟。
他说,电脑里有全寝室从去年开始搜集的用于参加大学生电影节的素材,这些素材不能丢,所以在地震发生后又跑回去宿舍。
这位“中国好室友”就充分的践行了社会主义义利观,虽然在灾难中要以个人的生命安全为重,但是他在危难时刻不忘集体利益,重义气,实在是难能可贵。
重利轻义或个人、家庭、小团体的私利,而轻大义有关全局、社会、人民的大义,必然导致道德滑坡,市风败坏。
干部队伍中滋长了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吃喝玩乐之风;经济生活中欺诈贿赂,假货劣货横行;社会上强抢、偷盗、嫖娼、吸毒等沉渣泛起。
要改变这些不良风气,除了强化法治,严厉打击外,更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提高干部队伍和全民的道德修养水平。
正是在此意义上,江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
以德治国,就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既正确地认识民族的优良传统。
“义利”关系总是辩证的:一方面,“义”的产生源起于制“利”的需要。
“利”的获得必须以“义”为前提:另一方面,在“义”的前提下,必须努力促进“利”的实现。
不能离义而言利,也不能离利而讲义。
义与利,作为不同的概念。
有其相互矛盾的一面,但这种矛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融合而达致统一。
义利之辨同义利观的确立有一种非常直接的关系,在义利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义利之辨是不可逾总之,“义利之辩”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确立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从社会主义义利观来看,在义利问题上,应该坚持义利并重和道义优先。
这种科学价值定位,表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以义与利的辩证统一为鲜明特征。
义利并重,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统一;先义后利,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社会主义义利观对与义利观系的科学定位。
义利问题关系到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