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户籍窗口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服务群众的第一道窗口,也是展现良好形象最直接的窗口,更是公安机关的“脸面”,服务质量的优劣,工作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关系着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度,通过工作实践,浅谈户籍管理服务工作对公安机关满意度几点看法。
一、派出所户籍管理使群众不满意表现形式目前,户籍管理各项执法服务方面已经比较规范,但在细节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让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户籍工作量大,事情繁杂琐碎,并且每天都是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时间久了,户籍民警难免会产一些厌烦情绪,没有饱满的工作热情。
比如在办理四项变动、变更姓名、所内移居等户口方面,一天每个户籍民警要接受群众办理、咨询30余人次,在办理过程,群众就相同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听不明白,同样的问题总是三番五次地问。
二是工作中不注重细节,如新生婴儿落户村委证明忘记让经办人签字,致使群众多跑一趟。
三是运用户籍管理规定比较教条,如父母户口不在一处,孩子已随母亲落户,但是凭父母的结婚证,却不给出具父子(父女)关系证明,使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不满情绪。
四是个别户籍民警对待群众提出的咨询,态度冷漠,不作回答,致使群众极为不满大声喊叫。
五是群众无任何依据要求变理年龄和民族的,民警不能耐心为群众解释不能办理的原因,态度蛮横,群众不满意。
二、派出所户籍管理导致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满意的问题一是户籍政策宣传不够深入。
目前,公安派出所在户籍政策宣传上做得不够,群众对各种户籍业务需要的材料不熟悉,往往办理一件业务,要经过来所询问、回去准备、来所办理、材料不全回去补办、再来所办理,往返两趟甚至三趟才能办好一项户籍业务,从而影响到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
二是民警业务知识不够精通。
个别户籍民警特别是一些刚刚从事户籍工作的民警,对新形势下的户籍管理规定及具体操作程序不熟练,有的对户口四项变动需要哪些材料把握不准,有的在户籍办理中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办事效率低下,本职工作无法熟练完成,让办事群众排队等候或往返奔波,致使群众产生怨言,对公安机关不满意。
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一、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1、为什么要开展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的需要;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率先突破的需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改变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体制的需要。
2、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意义?答: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惠及民生;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
3、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分两个阶段推进:①2010至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登记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
②2012至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
4、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5、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要求?答: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把户籍制度改革纳入了十大民生工程,解决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40万失地农民和70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6、重庆市户籍制度转户重点群体是什么?答:分两类重点群体:①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
包括在主城区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的大中专学生和新增退役的农村士兵。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一、改革背景及意义我国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60多年来一直未大改。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存在着许多由户籍制度引起的不合理问题,比如: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
目前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歧视性政策和法规,导致农村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
二、户籍迁移难。
目前我国户籍制度实行的是“一户一籍”的模式,户口仅仅是一个人口统计和管理的工具,但是它却体现了极大的权力意义。
因此,制度上对户籍的管理相当严格,户籍迁移非常困难。
三、人口流动的难以管理。
当前城市的劳动力资源是日益紧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鼓励人口流动,但是由于户籍制度不合理,导致人口流动带来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改革户籍制度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改革目标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户籍制度,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融合和平等化,解决户籍制度产生的不合理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人口管理的精准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人口在政策和法规上的平等。
二、户籍迁移方便化。
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带来的城市经济发展和治理成果的员工从藏品的流动。
三、人口管理的精准化。
通过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人口的准确统计和管理。
引导人口流动带来的就业和产业升级。
三、改革方案一、户籍制度的尺度化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户籍制度的尺度化。
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应该统一,不再区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
所有的人口都拥有一个公民身份。
同时,户籍应该变成一个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工具,而不再是一个与权力和地方财政意义紧密相连的概念。
这样做能够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流动人口管理等问题。
二、户籍管理系统的协同发展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套户籍管理系统。
建立上传人员信息、获得国家令牌的流程,以便更好地管理人口。
同时,配合之建设人口服务中心、人口流动管理中心,统计和精准管理人口流动的信息。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
1984 年 10 月 , 国 务 院 发 出 了 《 关 于 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申请 到集镇 (指县以下集镇, 不含城关镇)务 工、经商、服务的农民和家属,在城镇有固 定住所,有经营能力,公安部门应准予落 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 自理粮 户口的实施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 重大突破,使农民有了改变自己职业和生 活 住 所 的 权 利 。 据 统 计 , 从 1984 年 到 1986 年 底 ,在 不 到 3 年 的 时 间 里 ,全 国 新 增 办理自 理口粮户 1633828 户,总计 达 到 了 4542988 人。 但 是,这些 措施 并 没 有 从 维护农民根本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户籍制 度进行调整。
2001 年 ,国 务 院 批 转 公 安 部 《关 于 推 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 出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 行计划指标管理。意见一方面要求严格办 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审批工作,同时要求切 实保障在小城镇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自 此,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得到全面推进。 2002 年 ,北 京 开 始 实 施 《关 于 推 进 小 城 镇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规定凡在北 京 市 14 个 卫 星 城 和 33 个 中 心 镇 规 划 区 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 活来源的人员及其他共同居住生活的直 系亲属,凡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均可根 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试述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王 娜
摘 要 目前 由于各 地 经济发 展 等多种 因素 影 响 , 因此对 于户 籍制度 改革 呼 声强 烈 。基 于此种 原 因, 本文 拟从 以下 几方 面 对 户籍 改革 进行 阐述 :. 1 当前 户籍 制度 改革难 以全 面推进 的原 因; . 2 户籍 改革 思路 ;. 3 户籍 制度 改 革探 索.
第一是全面贯彻落 实党 的十六大有关深化行政体制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 , 户籍改革仍未与其他行政部 门改革配套实 应从两方面着手 : 施 , 以很难取得有效进展 , 所 笔者期待 以宪法 的修 改带动法律 法规 的 制定和修改, 进而推进户籍制度 的系统 改革 。 ( ) 一 修改宪法, 使公 民的迁徙 自由权得到保 障 人 民共和 国户 口登记条例》 规定了严格限制公民的迁徙 自由制度, 这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法 宪法司法化
迁徙 自由权利
文章 编 号:0 90 9(090 .0.1 10.5 220)7 60 2
中图分 类 号: 6 1 D 3
文献标 识码 : A
中国青年报 的一项调查显示: 1 7 9 . %的人认 为户籍 改革“ 太有必 化, 公民能够通过司法程序来保障 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要 了” , 户口的最大作用是“ 方便孩子上学” 5 .%) 能提供医疗、 (7 5 和“ 社 保等方面 的切实保障” 3 .%) 附加在户籍 上的社会保障、 (5 9 。 就业、 医
、
那么户 口管理二元结构、 大中城 市户 口迁移限制过死等问题就会得到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需要与政府其他部 门的改 改 善 。 革措施配套实施 。 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 的、 以户籍 管理为实现形 式 从保障公民的迁徙 自由权利出发,社会保险法》 ‘ 应当规定严格法 的、 乡分割 的计划生育、 城 公务员录用、 退伍兵安置、 农村土地承包、 就 律责任 , 尤其是对政府 , 人单位 等强势群体 的法律责任。城市政府 用 业、 医疗 、 教育等制度的改革远未到位 。 及其 各种规章政策 , 导致户 籍制度 的不平 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 这个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意见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意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意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因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方案意见。
一、认识与意识1、深刻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醒认识户籍制度的现实问题。
2、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普及户籍制度及改革的知识,推动全社会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知。
3、组织普遍性调研,等听民意、收集意见,推动改革方案的制定。
二、改革思路与目标1、建立现代化户籍管理制度,以最轻的路径、最小的代价,全面推进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改革。
2、积极推行异地就业一站式服务、异地购房放开限制、异地社保互认等电子化化解、简化各种行政审批手续。
3、以城镇居民为主体,推动城乡居民义务兵营期限一视同仁、享受同样待遇,缩小城乡二元划分。
4、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大力推广“常住人口+居住证”双重登记制,逐步实现异地生活无异地户籍。
三、具体措施1、在计划生育政策条件放松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外来人才、人口自由流动。
建立便利渐进的户籍转移机制。
2、提高城镇化比例,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供给。
逐步解决户籍政策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3、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建立稳定就业和个人发展的制度保障。
4、完善软硬件设施,推行电子化户籍管理,确保户籍数据准确可信。
5、加强户籍标准化和母猪认证,及时报送户籍信息,保证户籍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提高城乡居民的公共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通过上述方案意见,不仅可解决目前户籍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也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政府、民主社会和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及五大建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及五大建议2013-12-27 09:32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作者:李晓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前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关键一环,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但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整体进度仍然缓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当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一)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体系尚不完善一是户籍制度发展到今天,附着的社会管理功能、经济利益分配以及社会福利格局较为复杂,就业、住房、教育、土地、养老、医疗、生育、信息支持、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都直接和户籍挂钩。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不单纯是户口的放开,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二是相关顶层设计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要求,最终达到有效拉动内需,推动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中国梦。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客观上需要有全局的、系统的、科学的顶层设计对改革进行指导。
(二)现行公共服务体制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矛盾较大1.户籍迁移放开速度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不匹配。
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一些地方正是由于放开户籍限制后,无力承担大量新进人口的公共服务而紧急叫停,如2004年郑州户改政策一步放开,几十万人口涌人城市,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而市区公办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最终只能叫停。
2.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面临多方利益博弈。
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公共服务制度将更多的人口纳入到服务体系中,即打破当前利益格局的社会资源再分配机制。
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的前提下,直接取消各地的公共服务筛选机制并不现实,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
当前,我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如何在改革速度与改革质量之间寻求平衡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现行土地制度对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约较大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密不可分。
土地与户籍挂钩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将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储备留在了农村,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因城市资源短缺而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
政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政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一、总体思路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改革原则(一)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
立足县情,积极稳妥推进,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二)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
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
(三)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四)坚持统筹配套、扩大保障。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三、改革目标(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进一步调整、放宽户口迁移政策,配套出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二)基本建立新型户籍制度。
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的户口迁移登记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改革任务(一)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1.全面放开城区和建制镇落户条件,在城区和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2.认真落实租赁房入户管理办法,按照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优先解决失地农民进城落户问题;优先解决外出返乡创业人员进城落户问题。
户籍制度的不公平
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导言:户籍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管理和调控人口流动,维护城乡秩序和社会稳定。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户籍制度所带来的不公平性。
本文将探讨户籍制度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改革方向。
一、限制人口流动造成的不公平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采用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和不公平。
农业户口通常被认为是在农村地区居住的居民,而非农业户口则包括城市居民和外来农民工等。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业户籍的人口很难进入城市,享受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明显差距。
另外,户籍制度也严重限制了人口流动的自由。
农村居民要进入城市就业或者定居,需要办理各种手续和证件,而这些手续通常非常繁琐、耗时和昂贵。
这就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限制了他们获取更好生活的机会。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户籍的学生很难进入城市的优质学校。
城市的优质学校往往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而农村的学校则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
这就导致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教育机会和资源上的不平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三、社会保障不均衡的问题户籍制度也导致了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公平。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居民则相对较弱。
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有限,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也相对较低。
这就使得农村居民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难以应对突发情况,增加了贫困的风险。
四、户籍制度改革的可能方向为了解决户籍制度的不公平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向:1. 放宽城乡户籍限制:可以考虑逐步取消城乡户籍的划分,实现全民户籍制度,让人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 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分析当前户籍管理工作的短处与改进措施
分析当前户籍管理工作的短处与改进措施一、短处1.户籍制度不合理当前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造成了城乡、地区之间的不公平。
这种分类方式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使得农民难以享受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2.户籍办理程序繁琐在户籍办理过程中,群众需要提交的材料繁多,程序复杂。
很多时候,群众为了办理一个户籍业务,需要多次跑腿、排队等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户籍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部分户籍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待群众的态度不够友好,甚至存在推诿、敷衍的现象。
这使得群众对户籍管理工作产生了不满和不信任。
4.信息共享不充分当前的户籍管理系统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导致数据重复录入、查询困难等问题。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可能因为信息不准确而导致户籍管理工作的失误。
二、改进措施1.改革户籍制度要解决城乡、地区之间的不公平,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
可以考虑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分类,实行统一的居民户口。
同时,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让农民能够在城市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2.简化户籍办理程序简化户籍办理程序,减少群众需要提交的材料。
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户籍数据的在线查询、办理。
同时,提高户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3.提升服务意识加强对户籍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
要求工作人员对待群众要热情、耐心,提供优质的服务。
对于服务态度差的工作人员,要严肃处理,确保群众权益得到保障。
4.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户籍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可以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准确性,减少数据重复录入。
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确保群众个人信息安全。
当前的户籍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短处,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分析当前户籍管理工作的短处与改进措施在我国,户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职能。
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
新 中 国成 立 初 期 , 国 的粮 食 产 需 矛 盾 、 求 矛 我 供 盾 十分 突 出l 1 I 与此 同时 , 比 较 收益 驱 动 下 , 村 。而 在 农
人 口大 量 涌 向 城 市 ,这 不仅 使 城 市 粮 食供 应 压 力 进
一
步 加 大 ,又 使 得农 村 粮食 减 产 ,供需 矛 盾 更 加 突
大 。为了使得 限制农民进城更有强制基础 ,终 于在
I5 9 8年 制 订 了标 志 着 严 格 的 户 籍 制 度 全 面建 立 的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户 口登 记 条 例 》 ,该 条 例 除 了详 细
规 定公 民应 进行 各 项基 本情 况 的户 口登 记外 , 中第 其 十条规 定 , 民 由农 村 迁往 城 市 , 须 持有 城 市 劳 动 “ 公 必
部 门 的录 用证 明 , 校 的录 取 证 明 , 者 城 市 户 口登 学 或 记 机 关 的 准予 迁 入 的 证 明 ,向常 驻 地 户 口登记 机 关
从 以上 两 个 阶段 户 籍 制 度 的 功 能来 看 ,其 实 质 都 是起 了稀 缺 资 源 在 城 乡 、 区 间 的强 制 分 配 功 能 。 地
随之建 立 了l 3 ] 。这一 过 程 具有 强 烈 的路 径依 赖 和 自我 加 强 的特 征 , 与户 籍挂 钩 的福 利 不 断增 加 。这 除 了既 得 利益 原 因之 外 , 是 由于 地 方政 府 出于 管 理 方便 , 也 总是 倾 向于把 既有 的户 籍作 为 管理 手 段 。因此 , 改革
一
5 — 9
户 籍 制度 改 革 的经 验 教 训 和下 一 步改 革 的 总体 思 路
量 积 累 ,而 同时 重工 业 在 城 市 创 造 的 就业 机 会 也 十
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改革的思路
社会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我国的户籍制度,从狭义上讲,是一种按户登记的人口管理制度,这与其他国家的做法没有太大区别。
从广义上讲,则是与户口性质和登记地相挂钩的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制度。
我国的户籍制度之所以广受关注和饱受争议,正是因为它与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分配密切相关。
本文是从广义上来讨论户籍制度,而在提出今后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总结一下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过程。
一、户籍制度功能的变化在我国户籍制度除了发挥一般的人口管理和治安功能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承担了其他重要功能。
1.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户籍制度主要发挥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作用,以保证工业化的积累和保护城市就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突出[1]。
而与此同时,在比较收益驱动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这不仅使城市粮食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大,又使得农村粮食减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而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在粮食紧缺的形势下,会扰乱供应和抬高粮价。
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1953年底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即向农民以较低价格强制征购粮食,城镇居民则凭证购买、定量供应。
但是,这未能制止住农民一批又一批涌入城市。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的户口管理仍然较为宽松,只是要求在迁徙时要转出和转入户口,农民流入城镇后,只要履行手续,大多可转为城镇户籍。
这不仅加大了城市粮食供应压力,也加大了城市本已很大的就业压力[2]。
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确立以后,需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大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王列军内容提要当前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本地人的福利,而在此之前的户籍改革普遍具有把权利商品化的倾向,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下一步改革要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推进。
与户籍挂钩的权益获得方式要从“门槛式”过渡到“阶梯式”,根据权益的性质和资源分配的可能,排出赋予的优先顺序,并以合法体面住房、居住年限和社保参保年限作为替代性管理手段。
户籍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办法
户籍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办法户籍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个人在特定地区的常住户口进行管理的制度。
在中国,户籍管理制度被称为“户籍制度”,对每个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管理和调控。
下面将从户籍制度的背景、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和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户籍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迁徙的增加,户籍管理制度日益显现出许多问题。
尤其是在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户籍制度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方式三、存在问题1.区域限制:户籍制度在原本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和拥有住房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但现实情况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个人在城市落户的自由,造成大量农民工以非户籍人口的身份在城市生活,影响了他们的权益保障。
2.不公平性: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倾向于城市户籍人口。
另外,在职场竞争中,城市户籍人口因为可以成为“城市居民”,获得的机会更多。
3.受教育权和医疗保障:户籍制度对教育和医疗等社会资源的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许多城市只为城市户籍人口提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导致农民工子女和非城市户籍人口难以享受同等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四、方向为了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推进户籍制度的。
1.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减少或取消户籍制度对城市落户的限制,提供平等的就业、教育和医疗机会,激励更多人到城市生活和工作。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以户籍为划分,而是以个人的社会保障需求为基准,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3.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制度,将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进行适度的调剂,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减少城乡教育差距。
4.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充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的能力,使得城市增长能够承载更多人口。
综上所述,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国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户籍制度弊端
户籍制度弊端引言:户籍制度作为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管理和规范人口流动、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公平、公正的追求逐渐加强,我们也不可忽视户籍制度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本文将从社会平等、人权保障、就业机会以及社会流动等方面分析户籍制度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社会平等受限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之间的不平等。
在我国,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城市户籍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而农村户籍的人员则相对较少享受到这些权益。
这种差别对于个体而言,失去了更多的公平和机会。
特别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户籍限制,使得许多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人权保障不足户籍制度对人权保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根据户籍制度的规定,人们的基本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例如,农村户籍的人员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保障。
这使得他们的人权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此外,户籍制度也限制了个体的自由迁移和选择,对于人们自由发展的权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犯。
三、就业机会有限户籍制度的存在也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不公平分配。
在一些城市,虽然经济发达,但由于户籍限制,许多外来人口很难在城市落户。
这给他们在城市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与此同时,他们也因为户籍限制无法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相同的就业权利,这从根本上违反了平等就业的原则。
这导致一些外来人口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性。
四、社会流动受限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社会流动性,使得人口在城市间的迁移变得困难。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由于户籍的严格限制,导致了人们无法在不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和机会。
这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发展,也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户籍制度也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产生了人口过载、资源紧张等问题。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
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其功能是对人口管理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过剩和城市资源紧张。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农村人口很难在城市落户,无法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也无法获得合法身份和权利保障,成为城市中的 marginalized group。
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存在也导致了城乡二元分化和社会不公。
由于户籍制度对城市和农村的划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待遇和权利保障。
城市居民享受着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而农村居民往往处于匮乏和被忽视的状态。
因此,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是必须的。
改革可以采取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以使人口流动更加自由,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公平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公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 1 -。
2024年浅谈当前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024年浅谈当前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 户籍管理现存问题当前,我国的户籍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户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也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首先,户籍信息更新滞后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由于人口流动的频繁和户籍更新机制的不足,许多户籍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导致户籍数据与实际人口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不仅给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也影响了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户籍管理制度的碎片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户籍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导致户籍管理数据的不一致和冲突。
此外,户籍管理中的技术瓶颈也不容忽视。
当前,虽然信息化技术在户籍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户籍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效率仍有待提高。
2. 影响分析户籍管理问题的存在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社会而言,户籍管理问题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由于户籍信息的不准确和滞后,政府难以准确掌握人口流动和分布情况,从而影响到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分配。
同时,户籍管理制度的碎片化也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不一致和冲突,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
对于个人而言,户籍管理问题可能影响到其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日常生活。
例如,户籍信息的不准确可能导致个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户籍更新滞后可能给个人的出行、居住等带来不便。
3. 解决方案探讨针对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建立健全户籍信息更新机制。
通过加强户籍信息采集、核实和更新工作,确保户籍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减少信息孤岛现象。
其次,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整合与优化。
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整合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资源,建立统一、高效、便捷的户籍管理体系。
2024年户籍档案管理制度范文(2篇)
2024年户籍档案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引言户籍档案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档案,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有户籍档案管理制度面临许多问题,亟需进行改革。
因此,本文将以2024年户籍档案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提出可行的改革措施。
第二章现状分析2.1 户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1)信息不全和不精确:由于人员迁移和变动频繁,户籍档案中的信息经常不及时更新,导致档案中的信息不全和不精确。
2)档案存储不便:传统的户籍档案以纸质形式存放,占用大量的空间,造成档案存储不便和浪费资源。
3)档案查询困难:传统的档案查询方式主要以柜台查询为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档案遗失或混乱的情况。
2.2 现行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的不足1)法律制度不完善:当前的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规范性的法律依据,对档案管理的权限、责任和流程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2)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户籍档案信息的不同步和不完善。
3)档案安全问题突出:由于传统的纸质档案易于丢失或损坏,导致档案安全问题突出,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三章改革思路3.1 建立集中管理的电子化档案系统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电子化档案系统,可以解决传统户籍档案管理中的信息不全、存储不便和查询困难等问题。
该系统应具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快速查询的功能。
3.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的法律保障,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档案管理的权限、责任和流程等方面的规定,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和有序进行。
3.3 强化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户籍档案信息和其他政府部门信息的快速共享和同步更新。
同时,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4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户籍内含各种权利和福利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只是“标”,而其内含各种权利和福利制度的改革才是“本”。
户籍制度改革必须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其目标不是消除户籍制度,而是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公民身份和权利的平等。
为此,应按照“统一户籍、普惠权利、区别对待、逐步推进”的思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改革,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扫清制度障碍。
统一户籍。
户籍制度是依法收集、确认、提供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国家行政制度,其基本功能是身份证明、人口统计和社会管理。
户籍制度的功能并非是居民身份证所能完全取代的。
关键是要打破城乡分割,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剥离户籍中内含的各种福利,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
普惠权利。
剥离现有户籍中内含的各种福利,以常住人口登记为依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公民一律在常住居住地即户籍登记地依照当地标准,行使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享受各项公共服务和福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和公共福利享有权等。
区别对待。
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条件的差异,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要允许各地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符合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公共福利标准和改革方案,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措施。
逐步推进。
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
对常住外来人口统一发放居住证,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并享受本地部分公共福利。
当持证人符合一定条件,如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来源、居住或持证达到一定年限等,应发给正式户口。
这些条件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但门槛不能太高。
第二阶段为并轨期。
当条件成熟时,取消居住证,实行居住证与户口并轨,即完全按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
所谓条件成熟,就是要基本建成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您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的户籍制度不再适应现实情况,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就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进行讨论。
一、背景分析当前,我国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
一方面,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与市场经济发展,制约了民众的自由选择与创新创业。
另一方面,户籍制度也导致了社会分层愈加明显,城乡差距扩大,偏远地区人口流失严重,成为了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因之一。
二、改革方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围绕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方向:1. 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当前,户籍制度还存在着限制真正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想要创业,但家在偏远地区,他不仅需要面对挑战,还会因户籍制度的限制而面临种种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让人口自由流动的城市规划和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2. 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人口需求和资源条件不同。
改革方案应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人口的需求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户籍制度。
3. 减少社会差距当前,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差距和社会分层现象。
通过改革方案,我们将努力消除这些差距,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例如,我们将采取措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保障,以弥补他们与城市孩子的差距。
三、改革措施为了实现上述改革方向,我们有如下措施:1. 改革户籍制度首先,我们需要从政策上改变当前户籍制度。
改革后,户籍制度应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即不再阻碍人口流动和市场经济发展。
2. 旅居证制度提出旅居证制度,旅居证应具有与居民身份证相同的权利和待遇,能够统计旅居人口,便于相关配套服务的提供,同时为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提供更加便捷的通行证明。
3. 提高农村福利为了消除城乡差距,我们将加大对农村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例如,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资源的投入,改善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改革方案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铁路、公路、通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更好地支持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2014年12月24日16:43 来源于财新网宋杨| 文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城市中外来人口无法享受迁移地的公共服务,是对社会公平的严重损害,是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户籍制度改革似乎已经成了包括学界、政界、媒体界等社会各界的共识。
然而,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却雷声大、雨点小。
迄今为止,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主要迁移地仍然设立严格的入户门槛,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并没有改变。
究竟是什么原因制约着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何如此之难?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户籍管理上严重分权,权力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强的改革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管理的职能从国家划归地方,地方政府可以在其管理权限内制定当地的户籍政策。
通常情况下,各省制定省内户籍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各地区依据总的指导方针制定各自的户籍政策。
例如,北京市政府有权决定当地的落户条件,以及外来人口可以享受到哪些北京市的公共服务。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会从当地的切身利益出发,给那些高学历、高收入、高资产的群体北京户籍,因为这些人能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贡献。
而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或者允许大量农民工落户当地,并不符合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
换言之,尽管社会各界对户籍改革的愿望很强烈,但是真正有权利改革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改革的动力和激励。
其次,巨额的改革成本对各级政府的财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抑制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速度。
人口的市民化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
201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重庆、武汉、郑州和嘉兴四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具体成本作过测算,包括各类社保投入、公共服务投入、住房保障投入等,一个典型的农民工(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总共约8万元。
下表反映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成本分布情况。
此外,据重庆市测算,为了在两年内实现300多万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政府在转户农民养老保险补助、吸纳就业企业社保缴费补差以及公租房、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投入316亿元,每年所需财政投入接近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10。
如此巨大的财政投入对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最后,大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相对饱和,放开户籍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大城市病”。
大城市的人口相对集中,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相对饱和,有的甚至已经超过极限。
如果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和交通的拥堵。
这就导致大城市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顾虑,在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上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
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基于上文对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分析,笔者认为在中期内户籍制度仍然会继续存在,大中城市的户籍不可能全部分开。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第一,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激励。
地方政府考虑的主要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本地人口的就业问题,往往会忽视外来人口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因此,中央政府需要从全局着眼,对外来人口在大中城市的落户提出明确要求,可以把城市对外来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纳入当地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指导并激励地方政府逐步放松户籍管制,对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外地户籍人员给予落户。
第二,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市民化成本共担机制,减轻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财政压力。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工本人的支付能力,支付相应的市民化成本。
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应分担职工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部分成本。
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政策,保障农民工正常的工资待遇,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职业病防治措施、缴纳相应社会保险费用和住房公积金等。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为农民工进城积累启动资本,使农民工个人也有能力承担一部分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包括城镇定居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子女和自身的教育培训等费用。
另一方面,还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协调财政开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分担机制。
改革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以城市实际承载人口为主要依据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政府要对支出压力较大、外部性较强、跨省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作用重要的领域进行补助,从财政上保障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第三,通过区域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让中小城市分担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压力。
只要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资源配置差异和公共福利落差,大部分人口就会向大城市流动。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农民愈想落户的城市,愈难落户;农民愈不想落户的城市,愈容易落户。
如东部大中城市不仅就业机会多,而且公共福利质量高,深受农民的喜爱。
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少,工资相对低。
因此,若要实现中西部小城市分担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压力,就要致力于缩小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失衡,在中西部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目标,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这个目标表明了中央政府要发展中西部城市以缓解东部大城市户籍改革压力的决心和思路。
近些年,产业集群抱团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情况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也成了一个潮流。
虽然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较快,但水平较低,各地区人口规模相差也比较大,城镇体系结构并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在上述背景下,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及城市自身的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东部地区“推力”与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力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有效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提高城市自身的“内生”能力。
这样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农业人口的向城市的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而且有利于减少大规模的“非家庭式”异地流动所造成的巨大社会代价。
第四,逐步放松大中城市的落户条件与逐步增加对非本地户口的人群的公共服务应该同时进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考虑到人口规模、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短时间内放开大中城市的落户并不现实。
2013 年6 月26 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我国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即: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尽管大城市放开落户目前并不现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例如,很多大城市现在实行了积分入户制,达到某个积分值即可申请入户。
笔者认为,可以探索把积分和在目的地城市享受的公共服务联系起来,如达到某个积分值就可以享受城市的廉租房,或者子女可以接受公立学校的教育等等。
这样一来,尽管很多外地户籍人员无法拿到当地户口,但是可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这才是户籍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事实上,这种积分与当地公共服务挂钩的政策已经在上海、张家口等城市开始了试点。
2013年6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推出居住证积分制,在户籍改革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居住证附加公共服务,随着使用者在工作地生活、工作的时间越长,公共服务也将随之“升级”。
例如,在上海如果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同住子女可在上海市参加中高考,配偶和同住子女可参加上海市居民社会保险。
也就是说,居住证是介于外地户籍与本地户籍之间的一种身份,享受的当地公共服务数量也介于二者之间。
笔者认为,应该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全国的其他地区。
同时,在积分与公共服务挂钩的数量和等级上可以更加细化和多元化,逐步缩小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同户籍人口所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
第五,在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大中城市探索积分落户与摇号落户制度并举的落户政策。
笔者认为,除了积分落户以外,可以探索在当地工作时间很长、或者拥有居住证的人群中实行摇号落户制度。
这是因为,积分落户制度的本质还是要吸引所谓“三高”人群落户,即高收入,高学历,高资产,而对于大多数技能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外来人口而言则毫无机会。
例如,上海市实行的居住证积分制度中,把教育水平、财富高低作为主要的积分指标,这会让很多人丧失提高积分、进而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的机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题报告”,财新网获得授权,并摘编相关内容。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