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片
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30年代在西方曾风行一时,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摄制歌剧片,较著名的有《白毛女》、《刘三姐》和《江姐》等
歌舞片
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多由专业歌舞演员担任主要角色。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30年代中国也曾摄制歌舞片。
跟镜头
又称“跟拍”。摄影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对象拍摄的画面。跟镜头可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角色在行动中的动作和表情,既能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能交代动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动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功夫片
亦称“武打片”、“武术片”。中国首创的表现中华武术技艺的影片。20年代默片时期,明星影片公司根据平江不肖生著《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火烧红莲寺》后,一时群起效尤,但多为神怪荒诞之作。50年代香港电影界摄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讲究实战技击的《黄飞鸿》成功,功夫片开始扬名影坛。70年代香港影星李小龙主演以真实武功为表演手段的《精武门》等影片后,功夫片作为一种新的样式屹立于世界影坛。80年代由中国武术运动员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等影片,更风靡一时。
故事影片
由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故事情节,表达一定主题思想的影片。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历史,经过艺术的集中和概括,运用蒙太奇等各种电影表现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给观众以感染和教育。故事影片在四大影片种类(故事影片、科教影片、美术影片、新闻纪录影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按题材可分为战争片、体育片、侦探片、神话片等;按样式可分为喜剧片、惊险片、功夫片、音乐片等。故事影片的放映长度一般为90分钟左右,因此通常以90分钟作为一个单独的放映单位。
风景片
亦称“风光片”、“风景速写片”。专题介绍风景、地理、名胜古迹的一种影片。除以优美画面展示风景外,也有普及历史、地理,以及考古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的作用。早期风景片多为纪录性,近年也有以故事情节加以贯串的。随着世界旅游事业的兴起,风景片也有导游的作用。中国第一部风景片系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1919年摄制的《西湖风景》。
合成镜头
一般指采用“合成摄影”方法拍摄的镜头画面。有时也指电影镜头的声画合成。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画面与声音是分别记录在两条载体上的,直到印制影片拷贝时,才将画面与声带合印在一条胶片上。因此,声画俱备的镜头,也称“合成镜头”。
拉镜头
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类型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好莱坞占主流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的统称。电影艺术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电影所特有的不同类型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技巧和格调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畴、种类或样式。例如,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类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独特的题材领域、自然背景、地区特征乃至于场景、服装、道具等造型元素,并由此产生这一类型独有的叙事方式、形象构造、场面调度等艺术手法。其他类型如喜剧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侦探片、恐怖片、战争片、社会片、伦理片、幻想片、心理片、历史片、传记片、爱情片、儿童片、体育片、灾难片等都有各自的传统特征。类型电影是艺术产品商业化、标准化的表现形态,多以观众喜爱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观众感兴趣的流于程式化的情节,富于刺激性的图解式的银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观众;但由于它保留了历年来艺术家们卓有成效的创造,形成电影自身的传统,并随着时势的推移不断有所变化,符合大众化艺术的要求,因此为好莱坞电影赢得广大的国际市场,并为其他国家商业电影所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导演个人风格的强调、各国新电影流派的兴起、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异,电影类别及其内涵、技法、形式、界限均发生很大变化。
舞台艺术纪录片
或称“舞台艺术片”。戏曲、音乐、舞蹈、歌剧、舞剧、话剧、曲艺、杂技等舞台表演艺术纪录影片的统称。这种影片常在舞台演出的基础上,作一定的电影化处理,用以记录某一剧种、某一流派、某一剧目或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以满足更多观众的欣赏需要,或作为传授表演艺术的教材和研究资料。
类型演员
又称“天然型演员”。这类演员在外形或气质上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十分适合扮演某部影片中的某一角色。有时由于这一角色的演出成功,以至经常被选用扮演同类角色,导致演员戏路的类型化。
历史片
以历史上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影片。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军事方面的斗争。历史片创作因取材于史实,表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符合历史真实,但次要情节和细节描写允许有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例如苏联影片《彼得大帝》、中国影片《林则徐》等。历史片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圈入圈出
“划”的一种变化。以圆圈的方式,从画面中心圆点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以圆圈将整个画面逐渐收缩为圆点(圈入),并由下一个画面所取代。有时圈入也用于强调或突出画面上某一细节部分。
全景
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差别悬殊。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全景电影
也称“西尼拉玛”。宽银幕电影的一种。拍摄时由三台联接在一起的摄影机,在三条35毫米的胶片上分别摄取宽幅画面的三分之一,放映时使用三台同步运转的放映机,将各占画面三分之一的三条影片同时投映于银幕(如图),并合成整幅画面。全景电影放映在宽阔的弧形银幕上,提供观众以146?的水平视野,并配有多路立体声还音装置。
长镜头
“短镜头”的对称。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立体电影
使观众从银幕上看到具有立体感的影像的电影。根据双目视觉原理,用并列的两台摄影装置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时摄取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个影像。将这两个由于视点不同略呈偏差的影像,同时投映在银幕上,并使观众的左、右眼睛分别只能看到其中相应的一个影像,由视神经传至大脑,叠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立体感。立体电影现有两类:一类需要戴特制的眼镜(红绿眼镜或偏光眼镜等)观看;另一类不戴特制的眼镜,而由光栅银幕产生立体感。中国于1962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本色演员
演员的一种类型。多扮演与演员本人的外形、气质、性格近似的角色;本色演员塑造的银幕形象比较接近于生活,表演较为真实自然,符合电影特性的要求并为观众所接受。其局限是往往只能表现单一的银幕形象,而不能通过表演去创造不同的性格。
插曲
为影片中某一场面、某一情节中的人物而作,并不直接概括影片主题思想或基本内容的歌曲。也有的只为表现时代气氛、地方特征等。插曲一般在影片中不反复出现。
电影名词解释
白昼电影
能在光线明亮条件下放映的电影。这种电影白天也可在露天放映。放映时须在银幕前装设暗框,以使画面具有足够的亮度与反差。白昼电影改变了电影必须在暗室放映的限制,扩大了电影的放映范围。
彩色影片
在银幕上能够还原被摄体自然色彩的影片。一般用彩色多层胶片制作。先用彩色底片拍摄成原底片,再用彩色多层正片通过底-正片工艺印制成彩色拷贝;也可用染印法工艺以黑白接受片为原材料,印制成彩色拷贝。
百度文库分镜头剧本
又称“导演剧本”。将影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由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思想与形象,经过总体构思,将未来影片中准备塑造的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通过分镜头的方式予以体现。导演以人们的视觉特点为依据划分镜头,将剧本中的生活场景、人物行为及人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并赋予影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分镜头剧本是导演为影片设计的施工蓝图,也是影片摄制组各部门理解导演的具体要求,统一创作思想,制订拍摄日程计划和测定影片摄制成本的依据。分镜头剧本大多采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详有略。一般设有镜号、景别、摄法、长度、内容、音响、音乐等栏目。表格中的“摄法”是指镜头的角度和运动;“内容”是指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有时也把动作和对话分开,列为两项。在每个段落之前,还注有场景,即剧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段落之间,标有镜头组接的技巧。有些比较详细的分镜头剧本,还附有画面设计草图和艺术处理说明等。
闪回
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与一般回忆及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给观众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两者统称为“闪念”。
全息电影
在全息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电影。放映时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观众不用戴立体眼镜,就能看到立体的影像。全息电影技术较为复杂,拍摄时也须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则伤害演员,小则达不到拍摄效果。因此一般多用于拍摄风光片、木偶片和动物等。散文电影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的电影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苏联“散文电影”的倡导者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象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夏伯阳》(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列宁在十月》(罗姆导演)、《马克辛三部曲》(柯静采夫导演)、《伟大的公民》(艾尔姆列尔导演)等,这些影片塑造了革命领袖的形象,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并通过叙事结构和人物的心理刻画,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历史上的丰功伟绩。30年代初,苏联电影界曾发生“散文派”和“诗派”的激烈争论。②40年代以来,一般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风格。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导演)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完整贯串的情节冲突,而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真切可信的艺术效果。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描写与相对自由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的某种规律性和戏剧性因素。
长焦距镜头
指焦距长于标准尺寸的摄影物镜。在电影摄影中,选取水平视角为23-24,相应焦距约为画幅对角线长度两倍的摄影物镜作为标准镜头。35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50毫米,凡长于50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16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25毫米,凡长于25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故事片摄影,使用75毫米或100毫米的长焦距物镜拍摄特写或大特写镜头,因摄影机远离被摄对象,可避免演员产生紧张心理,且便于照明布光。焦距特别长的摄影物镜(如400、800、1000毫米甚至更长)称为“望远镜头”,能摄取很远景物的某个细部成为特写镜头,造成远处景物被移近的银幕效果。但其所摄画面,缺乏空间感、纵深感和透视关系。在科教影片中,运用望远镜头,可在隐蔽的远处摄取野生动物,避免动物受到惊扰,从而使画面显得自然真实。
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30年代在西方曾风行一时,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摄制歌剧片,较著名的有《白毛女》、《刘三姐》和《江姐》等
歌舞片
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多由专业歌舞演员担任主要角色。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30年代中国也曾摄制歌舞片。
跟镜头
又称“跟拍”。摄影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对象拍摄的画面。跟镜头可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角色在行动中的动作和表情,既能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能交代动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动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功夫片
亦称“武打片”、“武术片”。中国首创的表现中华武术技艺的影片。20年代默片时期,明星影片公司根据平江不肖生著《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火烧红莲寺》后,一时群起效尤,但多为神怪荒诞之作。50年代香港电影界摄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讲究实战技击的《黄飞鸿》成功,功夫片开始扬名影坛。70年代香港影星李小龙主演以真实武功为表演手段的《精武门》等影片后,功夫片作为一种新的样式屹立于世界影坛。80年代由中国武术运动员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等影片,更风靡一时。
故事影片
由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故事情节,表达一定主题思想的影片。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历史,经过艺术的集中和概括,运用蒙太奇等各种电影表现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给观众以感染和教育。故事影片在四大影片种类(故事影片、科教影片、美术影片、新闻纪录影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按题材可分为战争片、体育片、侦探片、神话片等;按样式可分为喜剧片、惊险片、功夫片、音乐片等。故事影片的放映长度一般为90分钟左右,因此通常以90分钟作为一个单独的放映单位。
风景片
亦称“风光片”、“风景速写片”。专题介绍风景、地理、名胜古迹的一种影片。除以优美画面展示风景外,也有普及历史、地理,以及考古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的作用。早期风景片多为纪录性,近年也有以故事情节加以贯串的。随着世界旅游事业的兴起,风景片也有导游的作用。中国第一部风景片系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1919年摄制的《西湖风景》。
合成镜头
一般指采用“合成摄影”方法拍摄的镜头画面。有时也指电影镜头的声画合成。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画面与声音是分别记录在两条载体上的,直到印制影片拷贝时,才将画面与声带合印在一条胶片上。因此,声画俱备的镜头,也称“合成镜头”。
拉镜头
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类型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好莱坞占主流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的统称。电影艺术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电影所特有的不同类型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技巧和格调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畴、种类或样式。例如,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类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独特的题材领域、自然背景、地区特征乃至于场景、服装、道具等造型元素,并由此产生这一类型独有的叙事方式、形象构造、场面调度等艺术手法。其他类型如喜剧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侦探片、恐怖片、战争片、社会片、伦理片、幻想片、心理片、历史片、传记片、爱情片、儿童片、体育片、灾难片等都有各自的传统特征。类型电影是艺术产品商业化、标准化的表现形态,多以观众喜爱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观众感兴趣的流于程式化的情节,富于刺激性的图解式的银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观众;但由于它保留了历年来艺术家们卓有成效的创造,形成电影自身的传统,并随着时势的推移不断有所变化,符合大众化艺术的要求,因此为好莱坞电影赢得广大的国际市场,并为其他国家商业电影所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导演个人风格的强调、各国新电影流派的兴起、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异,电影类别及其内涵、技法、形式、界限均发生很大变化。
舞台艺术纪录片
或称“舞台艺术片”。戏曲、音乐、舞蹈、歌剧、舞剧、话剧、曲艺、杂技等舞台表演艺术纪录影片的统称。这种影片常在舞台演出的基础上,作一定的电影化处理,用以记录某一剧种、某一流派、某一剧目或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以满足更多观众的欣赏需要,或作为传授表演艺术的教材和研究资料。
类型演员
又称“天然型演员”。这类演员在外形或气质上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十分适合扮演某部影片中的某一角色。有时由于这一角色的演出成功,以至经常被选用扮演同类角色,导致演员戏路的类型化。
历史片
以历史上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影片。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军事方面的斗争。历史片创作因取材于史实,表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符合历史真实,但次要情节和细节描写允许有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例如苏联影片《彼得大帝》、中国影片《林则徐》等。历史片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圈入圈出
“划”的一种变化。以圆圈的方式,从画面中心圆点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以圆圈将整个画面逐渐收缩为圆点(圈入),并由下一个画面所取代。有时圈入也用于强调或突出画面上某一细节部分。
全景
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差别悬殊。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全景电影
也称“西尼拉玛”。宽银幕电影的一种。拍摄时由三台联接在一起的摄影机,在三条35毫米的胶片上分别摄取宽幅画面的三分之一,放映时使用三台同步运转的放映机,将各占画面三分之一的三条影片同时投映于银幕(如图),并合成整幅画面。全景电影放映在宽阔的弧形银幕上,提供观众以146?的水平视野,并配有多路立体声还音装置。
长镜头
“短镜头”的对称。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立体电影
使观众从银幕上看到具有立体感的影像的电影。根据双目视觉原理,用并列的两台摄影装置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时摄取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个影像。将这两个由于视点不同略呈偏差的影像,同时投映在银幕上,并使观众的左、右眼睛分别只能看到其中相应的一个影像,由视神经传至大脑,叠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立体感。立体电影现有两类:一类需要戴特制的眼镜(红绿眼镜或偏光眼镜等)观看;另一类不戴特制的眼镜,而由光栅银幕产生立体感。中国于1962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本色演员
演员的一种类型。多扮演与演员本人的外形、气质、性格近似的角色;本色演员塑造的银幕形象比较接近于生活,表演较为真实自然,符合电影特性的要求并为观众所接受。其局限是往往只能表现单一的银幕形象,而不能通过表演去创造不同的性格。
插曲
为影片中某一场面、某一情节中的人物而作,并不直接概括影片主题思想或基本内容的歌曲。也有的只为表现时代气氛、地方特征等。插曲一般在影片中不反复出现。
电影名词解释
白昼电影
能在光线明亮条件下放映的电影。这种电影白天也可在露天放映。放映时须在银幕前装设暗框,以使画面具有足够的亮度与反差。白昼电影改变了电影必须在暗室放映的限制,扩大了电影的放映范围。
彩色影片
在银幕上能够还原被摄体自然色彩的影片。一般用彩色多层胶片制作。先用彩色底片拍摄成原底片,再用彩色多层正片通过底-正片工艺印制成彩色拷贝;也可用染印法工艺以黑白接受片为原材料,印制成彩色拷贝。
百度文库分镜头剧本
又称“导演剧本”。将影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由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思想与形象,经过总体构思,将未来影片中准备塑造的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通过分镜头的方式予以体现。导演以人们的视觉特点为依据划分镜头,将剧本中的生活场景、人物行为及人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并赋予影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分镜头剧本是导演为影片设计的施工蓝图,也是影片摄制组各部门理解导演的具体要求,统一创作思想,制订拍摄日程计划和测定影片摄制成本的依据。分镜头剧本大多采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详有略。一般设有镜号、景别、摄法、长度、内容、音响、音乐等栏目。表格中的“摄法”是指镜头的角度和运动;“内容”是指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有时也把动作和对话分开,列为两项。在每个段落之前,还注有场景,即剧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段落之间,标有镜头组接的技巧。有些比较详细的分镜头剧本,还附有画面设计草图和艺术处理说明等。
闪回
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与一般回忆及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给观众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两者统称为“闪念”。
全息电影
在全息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电影。放映时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观众不用戴立体眼镜,就能看到立体的影像。全息电影技术较为复杂,拍摄时也须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则伤害演员,小则达不到拍摄效果。因此一般多用于拍摄风光片、木偶片和动物等。散文电影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的电影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苏联“散文电影”的倡导者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象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夏伯阳》(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列宁在十月》(罗姆导演)、《马克辛三部曲》(柯静采夫导演)、《伟大的公民》(艾尔姆列尔导演)等,这些影片塑造了革命领袖的形象,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并通过叙事结构和人物的心理刻画,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历史上的丰功伟绩。30年代初,苏联电影界曾发生“散文派”和“诗派”的激烈争论。②40年代以来,一般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风格。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导演)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完整贯串的情节冲突,而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真切可信的艺术效果。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描写与相对自由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的某种规律性和戏剧性因素。
长焦距镜头
指焦距长于标准尺寸的摄影物镜。在电影摄影中,选取水平视角为23-24,相应焦距约为画幅对角线长度两倍的摄影物镜作为标准镜头。35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50毫米,凡长于50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16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25毫米,凡长于25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故事片摄影,使用75毫米或100毫米的长焦距物镜拍摄特写或大特写镜头,因摄影机远离被摄对象,可避免演员产生紧张心理,且便于照明布光。焦距特别长的摄影物镜(如400、800、1000毫米甚至更长)称为“望远镜头”,能摄取很远景物的某个细部成为特写镜头,造成远处景物被移近的银幕效果。但其所摄画面,缺乏空间感、纵深感和透视关系。在科教影片中,运用望远镜头,可在隐蔽的远处摄取野生动物,避免动物受到惊扰,从而使画面显得自然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