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中的受众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亚文化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亚文化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 认知内容。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亚文化相符的认知,而其他亚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 容易接受与自己亚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04
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
媒介选择与使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受众在选择媒介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之间进行选 择。
受众态度分析
了解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倾向,有助于制定更具 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危机公关中的受众应对
在危机公关中,及时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反馈和情绪变化,对于化解 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析
个性化需求满足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 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观念。
文化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文化因素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例如,西方文 化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文化相符的认知,而东方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亚文化与受众
亚文化对受众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群体所共享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 式。亚文化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信息接触习惯和信息解读方 式产生影响。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关注 音乐相关的信息和活动。
受众心理研究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消费动机和行为模式,有助 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受众反馈
通过收集和分析受众对广告的反馈,可以评 估广告效果,为后续的广告策划提供改进依 据。
公共关系中的受众分析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析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析

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等,这些特征受到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 响。
受众的意见领袖和社交影响
意见领袖在受众中具有影响力,他们的意见和行为可以对其他受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众分析中的重要方面,它们可以影响受众对内容和传播活动的接受程度。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 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受众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包括受众的特征、 行为、态度和心理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受众研究的意义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可帮助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的定义和分类
受众可以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目标受众、潜在受众和大众受众,每个群体都 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影响其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和选择的重要因素。
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对其对不同议题和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传播学受众分析

传播学受众分析

传播学受众分析一、引言传播学受众分析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行为、态度和反应。

受众分析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提高传播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1.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等。

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

2. 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指通过对受众的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态度和行为,从而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受众分析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高传播效果。

3. 受众分类:根据受众的特征,可以将受众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受众分类方法有:按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按心理特征分类(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按媒介接触行为分类(如阅读习惯、收视习惯等)。

三、传播学受众分析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受众的普遍规律。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受众进行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受众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

3. 混合研究: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实际应用1. 媒介策划:通过受众分析,媒介策划者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2. 市场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公共关系: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策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 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 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 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 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
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 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 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
四、当今传媒对受众的重视
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新闻媒介的命运,因 此在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对“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解: 狭义:大众传播媒介个体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体现出的受众本位意识和以受众为中心的运作状态。 广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系统即社会的决策层 和组织层都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受众本位意识。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1、个人差异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 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 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2、社会分化论
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论” 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 响。
3、社会关系论
思考题:
1、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3、简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 4、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 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传播学第七章 受众分析ppt课件

传播学第七章 受众分析ppt课件
及其作用和影响》(1969)一书中,着重探讨了英 国“观众为什么观看政治节目”和“观众需要哪 一类政治电视节目”等受众需要的问题。
精选课件ppt
16
2、基本观点
1)不管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人们接触媒介 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
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 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精选课件ppt
择性记忆的效果和信息的传通。
精选课件ppt
5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54
(一)对媒介的选择 受众对于大众传媒的选择通常受到年龄、
教育程度、职业、人格(个性)特征、生 活方式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 。
精选课件ppt
38
三、受众的选择机制(选择心理)
(二)对讯息的选择行为
受众对于讯息的选择行为可以分为三个 环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 记忆。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网民从剧中错综复
杂的敌我关系、笑里藏 刀的权谋争斗中,总结 出了一套详尽的所谓职 场攻略。不少职场新人 俨然将这部剧当成了职 场教科书,不仅津津乐 道于其中的“厚黑之 学”,还纷纷上网交流 彼此的“学习心得”。
《潜伏》原本的主旨,正像导 演姜伟所说的那样,“整部戏 是一个坚定信仰的过程”,在 写作剧本时,姜伟还曾经将一 张写有“信仰”二字的纸条放 在桌头。
③它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 效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选课件ppt
27
3、评价
2)局限 ➢ ①它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 ➢ ②它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
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提 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第八章 受众
本章重点:意见领袖 本章难点:受众的反馈 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 教学课时:6
我们思考一下下面的几个代词:
他:个人层面的传播者(如郎永淳、红霞、赵普、张羽等)
他们:媒介组织(中央电视台等)

个体
受众
我们
群体(老师、记者、家长、行政官员、普通农民、灾民等)
由这些代词,我们可以看到,受众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第二节 受众研究理论
一、个人差异论 霍夫兰提出(见 204 页) 二、社会类型论 赖利等提出(见 205 页) 三、社会关系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205 页) 四、满足需要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研究把受众成员看 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 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 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 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 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 H·赫 卓格。他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 11 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
3、自主性:对信息产品的选择、理解和判断。 4、自在性:是十分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 谁掌握了受众,谁就掌握了一切。
三、受众的类型 1、积极选择型和随意旁观型 如股票的股民和电视剧的观众 2、纯粹受众和介质受众 纯粹受众又叫终极受众,是指只接受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介质受众是指介于传播者和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如翻译、传话人、意见 领袖等。 3、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4、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和平视型受众 如评委、追星族等。 四、受众的权利 1、选择权 2、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ion)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 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3、知晓权(知情权 the right to know)受众享有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 的权利。 传播权和知晓权的思想起源于 17、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和 “主权在民”的学说,在现代社会已成了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 4、媒体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即一般社会成员利 用传播媒介阐述自己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 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1967 年,美国学者 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 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 1973 年,又发表《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对这个权利概念进行 了系统的论述。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媒介必须向受众开放。它包括: (1)、表达权:也就是反馈(意见广告)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受众刊登的意见。

传播学受众名词解释

传播学受众名词解释

传播学受众名词解释
受众是指在某一特定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实现信息的接受者。

受众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个人受众是指接收信息并作出反应的单个个体;集体受众是指接收信息并达成一定共识的集体。

在传播学中,受众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概念。

受众的构成、需求、兴趣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受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目标受众:指信息传播活动所针对的特定群体。

这类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需要在传播过程中特别关注。

2. 大众受众: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可以覆盖到的受众,这些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3. 细分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可以将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细分受众群体传播相应的信息。

4. 行为受众:指受众接受信息后的实际行为,这包括受众对信息的态度、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5. 反馈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与传播者进行互动,包括对信息的评价、建议和意见等。

反馈受众可以帮助传播者了解受众需求,调整传播策略。

6. 网络受众: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受众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传播学受众研究旨在揭示受众的需求、心理、行为和特点,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件PPT 6 受众与受众研究

《传播学概论》课件PPT 6 受众与受众研究
❖ 第一节 受众 与 受众研究 一、受众 ABC
1、角色分析 2、特点分析 3、类型分析 4、权利与义务分析 二、受众研究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类型论 3、社会关系论
4、满足需要论 5、社会参与论
the lack of lack of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work experience is not deep enough understanding is not enough......This article from the civil service, please use the view to see the home station search for civil servants within the text.Second:: grassroots cadres to rectify the style of material material1, according to the bureau Party committee requirements on further into the activities to carry out rectification work style, I seriously study the superior leadership on clean government and anti-corruption work instructions, through learning and to check, self analysis, my people have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s::One, may be due to the older age, the cause of the enterprise is not too strong, the work is more satisfied with制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过程和影响的社会科学。

以下是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人类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和分享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非面对面交流。

2. 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施拉姆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等。

这些模式描述了传播行为的基本过程和要素,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传播的类型:传播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

每种类型的传播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交流和信息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渠道,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

每种媒介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5. 受众:受众是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受众、分众受众等。

受众是传播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传播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6.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态度效果等。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和改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而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现象。

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知识点涵盖了传播的定义、类型、媒介、受众、效果以及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对现代社会的信息流动和交流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知识点,传播学概论还包括以下内容:1.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需要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研究假设和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受众分析理论是理解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关键组成部分。

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而是在传播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参与者。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可以迅速且直接地作用于受众,引发预期的效果。

受众如同毫无抵抗力的靶子,会在信息的冲击下立即做出反应。

然而,魔弹论在后续的研究中被证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它过于夸大了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社会背景以及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补充。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它们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只有在与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方式相结合时,才能发挥比较显著的效果。

这表明,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和社会关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解读。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动机,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人通过观看电视剧来获得娱乐和放松,有人通过阅读新闻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需求和动机是多样的,包括娱乐、信息获取、社交、情感满足等。

四、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关注新事物、新观念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它认为,创新的扩散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比如,创新者往往是最先接受和采用新事物的人,早期采用者则在创新者之后,随后是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

受众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和可观察性等。

五、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第八章 受众

传播学——第八章 受众

四、满足需要论(使用与满足论) 满足需要论(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 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 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 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 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 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 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 在使用媒介。 在使用媒介。
(3)D·麦奎尔和布卢姆勒 麦奎尔和布卢姆勒 1964年开始, 1964年开始,对英国电视节目的研究 年开始 ①心绪转换 ②人际关系效用 ③自我确认 ④环境监测
(4)布卢姆勒和卡茨 1974年 1974年,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①社会局势产生各种紧张关系和冲突,导致要使用大众媒介 社会局势产生各种紧张关系和冲突, 来缓和。 来缓和。 ②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要求注意并从媒介寻求可能 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 得到的有关情报。 得到的有关情报。 ③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 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 导致向大众媒介取得辅助性的、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服务。 导致向大众媒介取得辅助性的、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服务。 ④社会局势使某些价值提高,而利用媒介中合适的材料是有 社会局势使某些价值提高, 助于确认和增强这些价值的。 助于确认和增强这些价值的。 ⑤社会局势提供一种要求熟悉某些媒介材料的有希望领域, 社会局势提供一种要求熟悉某些媒介材料的有希望领域, 而这些材料必须记录下来以便维持其继续作为有地位的社会 团体的成员。 团体的成员。
演讲。 演讲。
二、社会类型论(社会范畴论) 社会类型论(社会范畴论) 社会类型论以社会学为基础, 社会类型论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 特性差异。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 特性差异。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 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性别、 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性别、 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信仰、 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信仰、文化程 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某一社会 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


3,讨论权 受众享有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 对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4,隐私权 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 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 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 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 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 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 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 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



部分西方国家的地方自治体规定商业电视台必 须开设“开放频道”(open channel),允许 一般大众自主参与。 电视观众的个人或团体可以根据排队原则 (queuing principle,先来后到,先到先得), 按申请时间的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作的节目。 德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有八个联邦州的三十 多个城市有线电视台开设了此类开放频道。


巴伦指出,当时的大众媒介垄断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 公众使用媒介传播所需信息和观点的权利,因此应当 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增加公众对媒介的接近权。 巴伦认为,“媒介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 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而 且,“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也必须由宪法确认大 众‘接近’媒介的权利”。也就是说,“一般社会成 员可以也应该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 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 赋予了传播媒介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台湾:公民新闻运动 公共电视.tw/:“你的公共电视” PeoPo公民新闻/:“你的小 故事就是我们的大新闻”。 CALL IN节目:TVBS《2100全民开讲》

传播学概论 第七章 受众分析

传播学概论 第七章  受众分析

二、“自助餐厅” 自助餐厅”
(二)大众社会理论假说
•1、媒介具有直达普通人头脑、并直接影 、媒介具有直达普通人头脑、 响普通人头脑的力量 •2、一旦普通人头脑被媒介所影响,不仅 、一旦普通人头脑被媒介所影响, 会破坏个人的生活,还会产生大规模的社 会破坏个人的生活, 会问题 •3、普通人容易受到媒介影响是因为他们 、 被从与传统集体和机构的关系中隔绝和孤 立出来
问题改变了: 问题改变了: 以前: 讯息如何作用受众? 以前:“讯息如何作用受众?” 现在: 受众如何处理信息” 现在:“受众如何处理信息” 受众是固执的,他们拒绝倒下。 “受众是固执的,他们拒绝倒下。而且 传播的讯息也并不像枪弹, 传播的讯息也并不像枪弹,它们并不是 射向接受者的” 射向接受者的”,而是放置在接受者可 以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地方。 以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地方。” ——施拉姆 施拉姆
(二)大众社会理论假说
一个前提假说,一个结果假说: 一个前提假说,一个结果假说: •1、媒介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癌症一般 、媒介是一种非常有害的、 的社会力量 •2、必须对媒介进行净化或者彻底的重 、 构——建立极权社会秩序一定能解决由 建立极权社会秩序一定能解决由 媒介引发的社会混乱
二、魔弹和靶子
即: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 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 便会对他产生预期的效果。 便会对他产生预期的效果。
第二节 联合抵御的受众
传播的模式: 传播的模式: 媒介 缓冲体 受众
个人差异 社会类型 社会关系
一、个人差异 二、社会类型 三、社会关系
四、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保留/ 选择性保留/
第一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
传播的模式: 传播的模式: 媒介 受众

传播学概论 名词解释题 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   名词解释题  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1. 传播: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 群体: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6. 组织:.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7.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 拉斯韦尔: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 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主讲教师:李正良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概说1、大众传播的受众:即大众。

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

2、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多量性、无组织性、同质化。

3、角色: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4、动机:信息需求;心理调适;消遣娱乐;社会交际、教育求知。

影响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因素:A、媒介内容及其形式;
Slide3:
B、受众成员的社会归属;
C、受众成员的文化背景;案例:山村故事(The village story)5、人民、群众与公众。

公众:指的是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其行为是有理性的,是一个政治概念。

二、大众的概念与特点:
二、大众的概念与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

人数上超过其它社会群体和集团。

2、分散和异质性。

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

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流通性。

成员是流动的。

大众的范围常常因为对象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5、无组织性。

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Slide5:
6、同质性。

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7、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

权力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他们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一盘散沙,但是人数众多,能够产生不可抗拒的“大多数”力量。

因此,现代社会中,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一切。

三、大众社会理论发展:
三、大众社会理论发展1、早期大众理论。

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观点,又被称为早期贵族主义观点。

代表学者是法国的托克威尔、勒朋,西班牙的奥特伽。

他们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就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的人群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内的人只是具有强烈愿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他们就是所谓的大众。

大众的崛起,对那些“有理性、有创造力”的社会精英是一种压迫,从而导致道德的颓废、国家的没落。

2、中期大众理论:
2、中期大众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社会理论开始脱离贵族主义立场,成为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武器。

代表学者是卡尔·曼海姆。

曼海姆同样把产业化、平权化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看作是大众社会产生的基础。

曼海姆的基本观点是:产业化的功能合理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和社会精英的社会距离,使得大众陷入异化、不安的绝望中,其产生情绪上的躁动。

这种躁动情绪,一旦被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利用,就会引发极具破坏力的大众行为。

德意志法西斯体制的确立,就具有这样一种深刻的社会背景。

3、后期大众理论:
3、后期大众理论二战以后,美国的密尔斯、李斯曼、孔豪森,从大众社会理论出发,考察了美国现代的各种社会现象。

他们认为,白领中产阶层的增大(不拥有资产的管理层)、旧的中间社会群体(农场主与中小企业家)的减退、人际关系的冷漠孤立、社会权力的集中、大众传播导致文化的平均性和流动性等等因素,是美国现代社会各种病理现象的根源。

大众社会理论评述:
大众社会理论评述1、不是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看问题的方法与视角;矛盾的“精英观”:既批判权力精英,又把它视为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则软弱无力,被动接受精英的操纵。

2、成就—大众社会成立的基本条件:a、产业化;b、平权化或民主化;c、大众传媒;d、生活水平的提高;e、新中产阶层的发展;f、社会组织的官僚化发展。

四、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四、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等;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如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等。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IPP指数: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很显然,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他们还进一步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选择性接触普遍存在于政治、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作为选择之依据的,除了兴趣或爱好等个人因素以外,他们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2、作为“市场”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的角度受众(D.麦奎尔)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缺陷:A、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

B、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年龄等等.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C、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D、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A、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B、知晓权:受众
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

C、传媒接近权: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

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五、“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
五、“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1、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3、意义4、局限性
1、动机和形态:
1、动机和形态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现实中的各种媒介或内容形式都具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效用,只不过满足的侧重点和程度各有差异罢了。

广播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年龄:老年、青、中年、儿童性格:内外教育:高低经济:富裕贫穷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A、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B、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

C、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速度、权威、可靠)D、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
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A、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C、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些基本效用,这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A、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C、仅仅指出受众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 ,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