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标准 川贝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地药材川贝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川贝母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栽培及采收加工、质量特征及包装、标志和标签、运输及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川贝母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T/CACM 003-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00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003-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道地药材 Daodi-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T/CACM 003-2016 定义3.1]
3.2 川贝母 Chuan Beimu
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及东部等高海拔地区野生或栽培品的药材。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 F.taipaiensis P.Y.Li或瓦布贝母 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var.wabuensis(S.Y.Tang et S.C.Yue)Z.D.Liu,S.Wang et S.C.Chen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4.2 形态特征
川贝母:多年生草本。

鳞茎粗1-1.5cm,由3-4枚肥厚的鳞茎瓣组成。

茎高20-45cm,常中部以上具叶。

最下部2叶对生,狭长矩圆形至宽条形,钝头,长4-6cm,宽0.4-1.2cm,其余的3-5枚轮生或2枚对生,稀互生。

狭披针状条形,渐尖,顶端多少卷曲,长6-10cm,宽0.3-0.6cm,最上部具3枚轮生的叶状苞片,条形,顶端卷曲,长5-9cm,宽0.2-0.4cm,单花顶生,俯垂,钟状;花被片6,长3.5-4.5cm,内轮的矩圆形,宽1.1-1.5cm,绿黄色至黄色,具脉纹和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具内陷的蜜腺;雄蕊长约花被片1/2;花丝平滑;花柱粗壮;柱头3裂,裂片长约0.5cm。

暗紫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cm。

鳞茎球形或圆锥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0.6-0.8cm。

叶在下面的1-2对为对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对生,无柄,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6.5cm,宽
0.3-0.7cm,先端急尖,不卷曲。

花单朵生于茎顶,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长2.5-2.7cm,内三片倒卵状长圆形,宽约1cm,外三片近长圆形,宽约0.6cm;蜜腺窝稍凸出或不很明显;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短而外展,长约0.05-0.1cm,极少能长达0.15cm。

蒴果长1-1.5cm,宽1-1.2cm,棱上的翅很狭,宽约0.1cm。

花期6月,果期8月。

甘肃贝母:多年生草本,高20-40cm,鳞茎圆锥形,2枚叶片组成,直径0.6-1.3cm,叶通常最下面两枚对生,上2-3枚散生,;叶片条形,长3-7cm,宽0.3-0.4cm,先端通常不倦曲,单花顶生,稀为2朵,浅黄色,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枚,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长2-3cm,内3片宽0.6-0.7c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具有小乳突;柱头裂片长不及0.1cm。

蒴果棱上具宽约0.1cm的窄翅。

花期6-7月,果期8月。

梭砂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7-35cm,鳞茎长卵圆形,2-3枚鳞片组成,直径1-2cm。

叶互生3-5枚(包括叶状苞片),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全部散生或最上面2枚对生,狭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

单花顶生,宽钟状,略俯垂,浅黄色,具红褐色斑点或小方格;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三片比外三片稍长而宽;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花丝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约0.1cm。

蒴果棱上翅宽约0.1cm,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

花期6-7月,果期8-9月。

太白贝母:植株长30-40cm,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cm。

叶通常对生,有时中部兼有3-4枚轮生或散生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5-10cm,宽0.3-1.2cm,先端通常不卷曲,有时稍弯曲。

花单朵,绿黄色,无方格斑,通常仅在花被片先端近两侧边缘有紫色斑带;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先端有时稍弯曲,但绝不卷曲;花被片长3-4cm,外3片狭倒卵状矩圆形,宽0.9-1.2cm,先端浑圆;内3片近匙形,上部宽1.2-1.7cm,基部宽0.3-0.5cm,先端骤凸而钝,蜜腺窝几乎不突或稍突出;化药近基着,花丝通常具小乳突;花柱分裂部分长0.3-0.4cm。

蒴果长1.8-2.5cm,棱上有宽为0.05-0.2cm的狭翅。

花期5-6月,果期6-7月。

瓦布贝母:多年生草本。

鳞茎扁球状,直径可达75cm,外鳞片常2枚。

营养生长季只长1片基生叶。

生殖生长季株高50-2000cm,粗可达32.5cm。

最下面叶常2枚对生,上面的轮生兼互生;多数叶两侧边不等长略似镰形,有的披针状条形,长7-325cm。

宽0.9-2cm,花初开黄绿色、黄色。

内面有或无黑紫色斑点,继后外面出现紫色或橙色浸染。

叶状苞1-4。

花被片倒卵形至矩圆状倒卵形,长3.5-137.5cm,内轮的主脉近基部内弯成夹角90°的弯折或弧状。

外轮的主脉近基内弯成夹角的140°的弧形。

蜜腺长0.5-0.8cm。

雄蕊花丝长于花药,花柱裂片长0.3cm。

蒴果长3-125cm,棱上翅宽0.2cm。

花被在子房明显长大时凋落。

花期5-6月;果期7-8月。

5 历史沿革
贝母始载于秦汉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


魏晋《名医别录》:“苦,微寒,无毒。

……生晋地。

十月采根,曝干。


魏晋《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

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唐代《新修本草》云:“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

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

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

江南诸州亦有。

”润洲今江苏省南京、镇江、丹阳、句容、金坛等地,荆州今湖北荆门市、石首市以西地区,襄州今湖北襄阳市的汉水、南襄阳旧城地区。

宋代《本草图经》云:“…贝母生晋地,今河中(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江陵府(今湖北枝江以东,潜江以西,荆门、当阳以南地区)、郢(今湖北钟祥、京山)、寿、随(湖北随州、枣阳等地)、郑(今河南郑州、荥阳、新郑、中牟、原阳等地)、蔡(今河南淮河以北、桐柏山以东、洪河上游以南地区)、润、滁州(今安徽滁州、全椒及来安)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根据《本草图经》所附“峡州贝母”图考证,古代本草所载的贝母主流品种应为百合科贝母属多种植物。

明代《本草纲目》:“《别录》曰∶“贝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

恭曰∶其叶似大蒜。

四月蒜熟时采之良。

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

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

”颂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

二月生苗,茎细,青色。

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

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

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

此有数种。


明代《草本乘雅半偈》:“贝母,一名勤母、空草、苦菜、苦花。

出晋地、润州者最佳。

”指出当时山西和江苏的贝母质量很好。

明代《本草精品汇要》云:“贝母产峡州(今湖北宜昌、宜都、长阳等地及远安枝江西部)、越州(今浙江浦阳江流域且义务除外、曹娥江流域及余姚)。


明代《本草汇言》首次提出贝母:“川者为妙。

”《轩岐救正论,伪药必辨》指出当时有以浙贝母伪充川贝母的情况。

之后四川作为川贝的道地产区,一直延续至今。

清代《本草崇原》云:“荆襄(湖北,湖南)、江南(江苏,安徽)皆有,唯川蜀出者为佳,其子在根下,内心外瓣,其色黄白,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清代《本草逢原》云:“川(四川一带)者味甘最佳……”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载:“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

其顶平而不突,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明确指出川贝与浙贝形态与功用之分。

近代《增订伪药条辨》:“按贝母惟川蜀出者为佳。

其子在根下,内心外瓣,其色带白,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盖色白、味辛,生于川西,故属金经之药。

……炳章按:川贝,四川灌县产者,底平头尖,肉白光洁而坚,味微苦兼甘,为最佳。


现代《中国药学大辞典》:“川贝母以产四川为正地道……味甘苦者即以上各处所产,又有陕西产者,味甘淡而无苦药力不及,不适慎用……四川为著名之产地……”
2010年版《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金世元主编)中提到暗紫贝母作为商品松贝母的主流产品:“主产于四川若尔盖、红原(毛尔盖)、松潘、九寨沟(南坪)、茂县、汶川、理县(杂谷脑)、黑水、马尔康;青海久治、班玛、同仁、同德等。


自古以来,贝母产地有山西、江苏、湖北、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宋代以葫芦科土贝母为主流,但也已经使用百合科贝母属多种植物。

明代以后,贝母逐渐形成两种道地药材:川贝和浙贝。

川贝母来源较广泛,产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四川、重庆、青海、甘肃、西藏、云南等高海拔地区。

川贝母历史沿革见表1。

表1川贝母历史沿革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