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文化艺术

合集下载

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听说《领上尕妹者浪水泉》最近火了)

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听说《领上尕妹者浪水泉》最近火了)

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听说《领上尕妹者浪水泉》最近火了)策划:王小君石成娟制片人:吴楠监制:安斌李勇统筹:张武曾治强艺术总监:魏宏胜歌词改编:曾治强演唱:李建成录音:魏宏胜视频:鑫晖影像制作:韵湖文化创作推出:白银市平川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的汉、回、东乡、保安等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

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

此曲是以花儿“三闪令”为旋律,平川区水泉镇各景点为唱词改编而成。

哎,哎哟嗬嗷嗬嗬,水泉是,我的家乡者吔吔吔吔好地呀方吔,哎呀黄河水流淌,梨花儿芬芳,景色嘛漂亮,三月的水泉呀春暖呀是个美丽的地方,想带你,吔吔吔哟嗬尕妹者,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嗬哟嗬哟嗬浪呀上吔!哎,哎哟嗬嗷嗬嗬,陡城堡,它是一个者吔吔吔吔古老的地方,哎呀柳州的城墙,千年的守望,稻花儿飘香,三月的陡城呀春暖呀是个向往的地方,想带你,吔吔吔哟嗬尕妹者,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嗬哟嗬哟嗬浪呀上吔!哎,哎哟嗬嗷嗬嗬,黄湾呀,它是一个者吔吔吔吔美丽的地方,哎呀古渡嘛千年,世外嘛桃园,让人嘛留恋,三月的黄湾嘛春暖呀是个甜蜜的地方,想带你,吔吔吔哟嗬尕妹者,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嗬哟嗬哟嗬浪呀上吔!哎,哎哟嗬嗷嗬嗬,野麻滩,它是一个者吔吔吔吔神秘的地方吔,哎呀百年的梨园,石林嘛丹霞,唏嘛滴壮观,三月的野麻呀春暖呀,是个花开的地方,想带你,吔吔吔哟嗬尕妹者,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嗬哟嗬哟嗬浪呀上吔!想带你,吔吔吔哟嗬尕妹者,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哎嗨嗨哟嗬哟嗬哟嗬浪呀上吔!哟嗬嗬嗷!鸣谢中共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委员会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人民政府白银市平川区融媒体中心李建成白银市平川中学教师,二十多年来为社会各行业培养许多艺术类人才,参加各类公益事业和专业学术交流比赛,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和社会的认可。

2002年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甘肃赛区中国联通杯非职业组民族唱法银奖获得者,2004年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民歌表演比赛荣获二等奖等。

保安族禁忌文化的命脉——腰刀文化

保安族禁忌文化的命脉——腰刀文化

保安族禁忌文化的命脉——腰刀文化保安族人民是一群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英雄儿女,他们也是常年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人民,刀也是象征着民族精神和勇敢的象征。

在保安族腰刀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它既能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也能体现出男儿本色。

我在下面的保安族文化为您带来保安族的腰刀文化。

【保安族禁忌文化的命脉——腰刀文化】聚居于大河家镇甘河滩、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制刀,所产刀具锋利无比,构造精巧、式样考究,工艺独成一体,称“保安腰刀”,它与藏刀、蒙古刀齐名,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品。

2006年,保安腰刀的锻制技艺被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传,清咸丰年间,保安族人辗转迁徙途经青海省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处学到打刀技术。

当时制作的腰刀式样简单,质量粗糙。

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大河家定居后,掌握了刀刃加钢技术,改进制作工艺,质量逐渐提高,式样日趋完美,打刀业成为保安族的主要手工业。

保安腰刀由刀身、刀把和刀鞘组成。

一般是先把择好的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加钢,最后淬火而成。

保安腰刀的刀柄,多由细腻光滑的铜片、铜条、黑白色牦牛角、彩色塑料,透明柔软的有机玻璃、银焊、赛璐珞等材料叠合镶嵌。

打磨后,便光滑亮丽、精美绝伦,犹如彩锦,被称为“什样锦”,这是保安腰刀的最具特色处。

刀鞘多用黄铜或白铁皮打成外壳,内装木芯以保护刀刃。

在锃亮的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便于区别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标志性图纹,纹饰精细,图案古朴。

比较着名的腰刀有“什样锦”、“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

其中最漂亮的要数“什样锦”,最有名气的则推“波日季”,有关“波日季”腰刀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从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方美丽富饶,人畜兴旺。

忽然,有一年出现了一个魔鬼,隔三差五魔鬼就下山到村子里掠取姑娘,人心慌慌,不敢出门。

保安族

保安族

保安族
民族起源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县 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 名的。 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 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 土族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 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 以驻军垦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长期与当地东 乡、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发展为保安族。

日常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制成的面食 为主。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 骡等和其它凶猛禽兽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 而且须经阿訇或伊斯兰教的长辈屠宰。
保安族

保安族的婚姻习俗,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 保安族丧葬习俗严格遵循着伊斯兰教规定的“土葬”、 “薄葬”和“速葬”的原则。 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既是宗教节日,也是保安族的 民族节日 保安族“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 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曲调高亢激扬,并带有颤音,独具 特色。
保安族



保安腰刀

生产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后来发 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样仍然不够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 艺,对于造腰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汁、锻打、粹火、锒嵌、砸铆等等, 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商 业、外贸部门不断订货,把保安人忙得更是应接不暇。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不仅巩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丰富了中国金属工艺的 内容。周恩来总理曾将保安腰刀作为礼物馈赠给外宾。1987年,保安腰刀获 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打制腰刀素来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工巧 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 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品种也不断丰富。市 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给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及社会功能

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及社会功能

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及社会功能保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北部,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

保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歌舞丰富多样,主要有保安花儿、宴席曲、财宝神①、咪咪②等民族艺术,表现了保安族生活、习俗、审美等方面的状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保安族宴席曲。

一、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考察宴席曲是临夏州一带保安、回、东乡、撒拉等民族在婚礼上所表演的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节奏强劲,曲调优美,给热闹的婚宴增加了喜庆色彩。

临夏地区把演唱宴席曲的地方称之为“宴席场”,演唱宴席曲的艺人称之为“唱把式”或“唱家”。

保安族宴席曲融汇和吸收了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宴席曲的特点,演唱内容和形式多样,称谓一致。

宴席曲与花儿截然不同,由于受到宗教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保安族宴席曲是在家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又称为“家曲”,平时不允许在家中演唱,只是在结婚当晚闹洞房时表演。

(一)宴席曲的表演形式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顺序可分为《宴席进门曲》、《宴席歌舞曲》、《宴席出门曲》三部分。

其中,《宴席进门曲》属于整个表演的前奏;《宴席歌舞曲》是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中唱把式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也是整个宴席曲中占据时间最长、分量最重的一部分,共分为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固定程度的《叙事曲》,第二部分是《说唱曲》;《宴席出门曲》属于表演的尾声。

一家唱把式有四五个成员组成,一个是主唱,因此人们称之为“唱家”,其他人员多以助威和伴唱为主。

男方家在结婚前一两天拿上礼品去邀请当地有名的唱把式,少则邀请一两家,多则邀请四五家,为自己家中的婚礼助兴添彩。

宴席曲开始时间一般为夜幕降临以后,到时男方家院子里燃起篝火。

夜色下,当地同村的男女老少陆续来到主人院子中间。

当唱把式演唱着《宴席进门曲》走进主人家时,凑热闹的人们和参加婚礼的客人都站在庭院的台阶上进行呐喊迎接,所有到访的客人都激动不已,场面非常热闹,掀起了宴席曲的第一段小高潮:《宴席进门曲》③恭喜呀,恭喜地大恭喜呀,没拿上一包茯茶④着空讨喜;……当所有的唱把式到齐以后,首先东家长辈互说“色俩目”,⑤并“道喜”,⑥宴席曲在一派祥和热闹的氛围中开始了。

保安族艺术 保安族“腰刀”有着怎样的历史

保安族艺术 保安族“腰刀”有着怎样的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保安族艺术保安族“腰刀”有着怎样的历史导语:据说,清朝咸丰时期,保安族辗转迁徙,途经青海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到处学到打铁技术。

当时制作的腰刀只为实用,如屠宰牛羊据说,清朝咸丰时期,保安族辗转迁徙,途经青海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到处学到打铁技术。

当时制作的腰刀只为实用,如屠宰牛羊等,做工粗糙。

迁居至大河家地区后,保安腰刀作为交换品开始具有了商品性质,品种逐渐增多,质量也日渐提高。

经过一代又一代保安族匠人的努力,在设计、打坯成形、锻垫、加钢淬火、刻花刺字、镶嵌、磨光等方面都有极大发展。

发展到现在,保安腰刀的制作可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并以独特的风格和优良的品质驰名各地,畅销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内蒙古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区。

如今,保安腰刀已不仅是El常生活用具,更是一件质量上乘、工艺独特的手工艺品,周恩来总理曾将保安腰刀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宾;20世纪8O年代,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El 的保安族代表曾把保安腰刀作为礼物赠送给El本朋友。

1983年,保安腰刀被国家民委、轻工业部评为全国民族特需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

现在很多人已习惯将保安腰刀作为独特的手工艺品馈赠给亲朋好友及外国友人。

保安腰刀品种繁多,主要有“什样锦”、“雅五其”、“双落“、”“满把”、“扁鞘”、“双刀”、“细螺”、“波日季”、“哈萨刀”、“蒙古刀”、“一道线”、“鱼刀”等十多个品种,有“五寸”和“七寸”、“十寸”等不同规格。

腰刀的刀体是反复锻打的精铁再加钢淬火而成,刚柔相济,坚而不脆,韧而不屈,异常锋利。

保安族工匠还喜欢在刀面上打上七颗星星、五朵梅花、一条龙、一只手等精美、古朴的图案。

刀刃则分单独生活常识分享。

保安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保安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民族日报/2010年/3月/25日/第P06版临夏文化保安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马沛霆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该民族成员世代传承相沿的共识符号,是该民族共同体内聚和团结的象征。

也是体现民族特点不可缺的要素,结构着民族的深层心理,联系着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正如民俗学专家郝苏民先生所言:“文化像一条通向古今的长河,沿着一定的生态环境从远古流到了现在,又要从现在流向未来。

”一、濒危中的保安族文化遗产保安族人民在其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保安族的文化遗产包括居住饮食、口头文学、手工技艺以及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

多少年来,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陶冶保安族群众的情操,丰富保安族群众的生活都发挥着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保安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状况却不容乐观,从保安腰刀、保安族服饰和保安族婚礼的濒危状况中就可见一斑。

在整个保安族经济、文化生活中,保安腰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保安族文化的象征。

它是无数工匠经过长期的观察、摸索、实践、不懈的追求与探讨而形成的,是保安族人民抽象思维和艺术创造的产物,也是植根于保安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的产物。

一方面,它始终贯穿着保安人的经济生活,成为保安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各类“保安腰刀”的式样、煅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价值。

虽然我们的政府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在保护保安族传统腰刀工艺的态度一向是积极的,但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以及其他现实因素的影响,刀具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劣质的保安腰刀,而传统腰刀手工艺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

保安族的服饰文化无不折射出保安族当地独有的历史渊源、文化风俗、艺术传统以及宗教礼仪,更是外界认识和了解保安族的重要窗口。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保安族与众多民族杂居,加上当今社会服饰市场日渐活跃,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服饰产品丰富多样,品种繁多,使保安族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服装上出现异像,而且生活风俗也在逐渐变化。

保安族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成因探析

保安族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成因探析

保安族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成因探析作者:项亮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22期[摘要]保安族是13世纪来自中亚细亚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及甘肃积石山与藏、土、汉、回、撒拉等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保安族人口虽少,居地偏隅,却创造了宴席曲、花儿、劳动号子等10余种体裁多样、富有价值的音乐文化。

保安族历经先民聚合期、青海同仁期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保安族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促进了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本文透过历史尘烟,从音乐学、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特有族源基因和性格特征对保安族音乐生成的影响,曲折的民族发展史对保安族音乐的促进,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同保安族音乐发展的关系,以及多民族文化交流激励了保安族音乐文化的繁荣等,沿着保安族音乐文化的轨迹,解析保安族“小民族,大文化”的社会历史成因。

[关键词]保安族;音乐文化;文化交流我国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聚居着一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保安族。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有1.65万人,其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和柳沟乡的部分村庄。

剩余人口散居于新疆、青海同仁、甘肃兰州及临夏等地。

保安族人口虽少、居地偏僻狭窄,却创造了富有价值、特色鲜明、体裁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

保安族的马诚信、马木洒、马黑娃、马秀琴、马廷德、马占清等民间艺术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屡次应邀赴京、沪、宁及台湾地区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国家民委和老一代艺术家胡松华等人的称赞。

保安族歌舞音乐作为民间音乐精粹,1964年10月在国家民委组织下,代表甘肃赴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同时前往北京某部队、高校、事业单位交流演出达75天之久。

由于甘肃、西藏的民族歌舞十分精彩,均被邀请前往长春电影制片厂参加民族歌舞资料的录制。

这些保安族艺人回到家乡后,带动了当地群众文化的开展,极大增强了保安族人的民族自豪感,也促进了保安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保安族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

保安族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

保安族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保安族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

保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是保安族人民传承和发扬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是保安族人民在传统节日三月三期间举行的一种特殊舞蹈比赛。

这个传统节日源于保安族的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群众性的庆祝活动。

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着各地游客的关注,成为了保安族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是保安族人民重要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这项竞技活动一般由村庄或社区组织,参与者主要是保安族的青年男女。

参赛者会提前准备好精心编排的舞蹈节目,并邀请评委和观众来评选和观赏。

在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中,参赛者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并配合特定的音乐和舞步表演。

舞蹈节目通常以祭祀、劳动、婚嫁等为主题,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保安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内涵。

不同表演团队之间的竞技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合作演出、对抗演出等。

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不少保安族的舞蹈团体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展示着保安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也成为旅游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的举办对于传承和弘扬保安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形式的文化表达,保安族人民能够加深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增进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不仅如此,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还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这一传统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

他们注重加强对舞蹈表演者的培训和指导,推动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不断创新和发展。

同时,还加强了对相关场地和器材的保护,确保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总之,保安族三月三歌舞竞技是保安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浅述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

浅述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

浅述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作者:王延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摘要:独特的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安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的基本元素,将其保护好,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不仅是时代赋予保安人民的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文化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关键词: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简介:王延春,女(1984.10-),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甘肃省临夏州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221-01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县境内居住着保安、东乡、撒拉、汉、回、土等民族,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居住的地方”,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撒拉、裕固、保安)之一的保安族就居住在这里,人口只有1.6万人。

保安族虽然是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但其民族发展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可以说是“小民族,大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安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

具有独特民族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除此之外还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族服饰、保安族饮食和保安族婚礼等地市级保护项目。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保护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腰刀锻制技艺”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在诸多工序中有两道是至关重要的,即在锻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以后的沾水,这正是衡量刀匠技艺的关键程序,也是“保安腰刀”的精髓所在。

保安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保安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保安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保安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节日和风俗丰富多彩。

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纳西节:保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庆祝,活动包括打锣、放炮、祭拜祖先、游玩等。

2. 彩灯节:保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庆祝,活动包括挂彩灯、布置宫灯、焚香祈福等。

3. 赛马节:保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地点多在保山市隆阳区那
河乡,时间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活动包括赛马比赛、杀牛宰羊、猜拳、打他们等。

4. 蜡染:保安族的传统手工艺,以天然植物染料和蜡作为材料,制作出色彩丰富的纺织品和饰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5. 民歌舞:保安族的传统表演形式,歌曲和舞蹈内容多取材于
生活、劳动、美好祝愿等,欢快、热情、朴实,十分感人。

以上是保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和风俗,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
文化和生活习惯,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安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保安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保安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保安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保安族人口众多,分布在中国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保安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深深地烙印在保安族人民的生活中。

一、保安族的历史发展保安族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保安族主要居住在现今的四川、贵州等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安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饮食文化等,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组织和行政机构。

保安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勤劳耕耘,不断开辟新的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保安族人民也积极参与商业活动,建立起独特的货币和贸易体系,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保安族的传统习俗1. 祭祀文化:保安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祖先。

每年春节和秋分等重要节日,保安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丰收和健康。

2. 婚俗传统:保安族人民对于结婚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婚礼通常在农历五月或十月举行,整个婚礼过程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氛,新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新郎则迎接新娘的到来。

3. 舞蹈艺术:保安族人民热爱舞蹈,保安族舞蹈以舞蹈动作优美、旋律欢快、配乐独特为特点。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婚礼等场合,保安族人民会载歌载舞,共同庆祝。

4. 民间故事:保安族拥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流传至今,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和智慧。

保安族人民通过讲述和传承这些故事,传递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5. 服饰文化:保安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了保安族人民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和白色的裤子,女性则穿着以青色和红色为主的绣花服饰,华丽而典雅。

三、保安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保安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推动保安族文化的保护,组织展览、演出等活动来弘扬保安族的历史和传统习俗。

同时,加强对保安族语言、文字和民族音乐等方面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保安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知识体系,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一个民族,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保安族民族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保安族风俗习惯保安族的服饰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号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种圆顶布帽),穿白衫,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穿翻领大襟长袍,荣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马靴,显得威武潇洒。

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有别于藏袍,而是比藏袍稍短,还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

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

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妇女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上身多是大襟袄上套坎肩,长袍一般刚过双膝,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

总之,过去的服饰都较宽大,都有各色加边,这就是男子冬天穿的白皮上衣,往往出加是红色边子,显得格外英俊。

此外,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保安族的婚姻解放前,保安族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

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天是一大天,丈夫是一小天的说法,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受男子支配,处理重要事情要向丈夫讨口唤(充许之意)。

若夫妻不睦,男子可任意提出离婚,但妇女没有提出离婚的权利。

离婚后,妇女可以再嫁,俗称夫嫁由父母,后嫁由自己。

妇女无继续权。

男死无子,寡妇改嫁后,家产归亲属。

解放后,保安族男女婚姻获得了自由。

保安族的丧葬保安族实行土葬,但不用棺椁。

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麦体(尸体)停留最多不超过一天。

人亡后一般要请阿訇念经,要抓水(洗尸)、穿长凡(用白布裹尸),然后移科塔(清真寺内用的公共抬尸匣)抬往墓地,实行埋葬。

葬后三天,家里人还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追悼。

婚姻解放前,保安族盛行早婚,一般是男十七岁,女十五岁即可成婚。

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

其主要过程是:先由男方请媒人说亲,接着是下聘、认亲,最后结婚。

财礼各自繁多,用费较大,就拿手茶(干礼)一项,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

保安族民族文化

保安族民族文化

保安族文化
得尔利
得尔利是保安族人民在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或婚礼喜庆的日子里表演的一种舞蹈。表演时 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老幼均可参与。先由歌手领唱,众人合唱,边唱边舞,唱完一 段又接一段,尾声部分全家人共同演唱,最后以"亚克西"结束
保安族文化
保安族风俗
保安族风情浓郁,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保安族热情好客,知书达理 ,礼貌待人。保安族服饰以大襟为主,绣工精细,色彩鲜艳。饮食方面以小麦、青稞 、豆类、洋芋为主食。保安族人民把农历6月15日定为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油 香、赏月亮、欢庆团圆。保安族宗教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伊赫瓦尼派
-
THE END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保安族文化
1
2
3
பைடு நூலகம்
4
妇女平时戴绿花头 巾,穿绿花色彩鲜 艳的绣花坎肩、大 襟衣服、束绣花腰 带,内穿黑坎肩或
黑衬衫
节日戴红绿头巾或 红绿帽子
少女戴红帽子(又 称"风雪帽")
冬季穿棉袍或夹袍, 夏季穿单袍套马褂
1
传统头饰有"罕木郎""胡得儿"
保安族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 着经济的发展,保安族的物质生活发
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文化
保安族舞蹈有宴席曲、擀毡舞、鸡斗舞和得尔利等
保安族文化
擀毡舞
擀毡舞是保安族人民在擀毡子时随着劳动节奏而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舞蹈动作粗犷大方 ,热烈奔放,生活气息浓郁
保安族文化
鸡斗舞
鸡斗舞是保安族人民模拟公鸡相斗时激烈搏斗的一组舞蹈动作,表演者两人一组,模拟公 鸡争斗时的神态动作,或蹲或跳或攻或守,以爪击对方,用头顶对方,各不相让,如胜一 筹,终场休息,若不胜者则主动退出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是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临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调”,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说唱艺术,起源于清朝初年。

河州贤孝以叙事为主,唱词内容以劝世文和传统故事为主,有着严格的曲牌和演出程序。

2.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甘肃省保安族的传统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制作工艺。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包括锻、焊、砸、淬火、磨等20多道工序。

3. 临夏砖雕:临夏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烧制技术。

临夏砖雕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 回族花儿:花儿是甘肃省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具有高亢激越、节奏明快的音乐特点。

回族花儿包括山花儿和水花儿两种,具有丰富的唱词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5. 临夏木雕:临夏木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表现形式。

临夏木雕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夏地区多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保安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浅谈保安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浅谈保安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风格特点摘要: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通过人的神态、形态、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传情达意,表现了该民族的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针对保安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风格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保安族;舞蹈;特点中华文化,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通过人的神态、形态、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传情达意,表现了该民族的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而且,也反映了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经济基础、民族性格、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自称“保安人”,主要聚居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黄河上游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面、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属于温带寒冷地区。

保安族笃信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常使用汉语言。

保安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保安族族源、人种特征和生活习惯,一般都认为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同当地的土族、藏族、撒拉族、回族、汉族、羌族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

也有人认为白案组是由成吉思汗从中亚迁徙过来的随军刀匠艺人形成的。

保安族人民世代与黄河为伴,与周围的东乡族、撒拉族、回族、汉族、羌族等各族人民共同从事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制造。

他们再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彩、别具一格的保安族民间舞蹈,特别是传统情歌(保安花儿)、传统歌舞(宴席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很受广大群众喜爱。

由于保安族与周围各民族长期相处,在文化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因此,在一些民间舞蹈中,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兼收并蓄,或形成新的风格。

文化血缘的因素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与风格的形成。

保安族民间舞蹈就是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名字心理特征、经济基础、风俗习惯下融合了多民族的舞蹈因素既有回族民间舞蹈的特征,又有蒙古族、藏族、汉族舞蹈的元素,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及社会功能

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及社会功能

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及社会功能【摘要】保安族宴席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传承着保安族的传统意义和价值观。

在表演形式上,保安族宴席曲以唱、舞、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既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又展示了保安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保安族宴席曲在社会中承担着团结人心、传递情感、弘扬文化的重要功能。

通过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保安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凝聚力量。

保安族宴席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体现了保安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珍视。

在当代社会,保安族宴席曲的传承面临着挑战,但通过不断的演变和创新,保安族文化得以传承至今。

保安族宴席曲的继承与发展,将促进保安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升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保安族、宴席曲、表演样态、社会功能、传统意义、文化传承、文化演变、继承与发展、文化价值。

1. 引言1.1 保安族宴席曲的重要性保安族宴席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是保安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

通过宴席曲的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保安族人民对祖先、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宴席曲在保安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娱乐和交流角色。

在宴席上,宴席曲的表演能够增添节日气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情感交流。

1.2 保安族宴席曲的传统意义保安族宴席曲是保安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意义。

在保安族社会中,宴席曲被视为一种祝福和祈福的方式,是人们庆祝重要节日和喜庆场合的必备元素。

宴席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传达了对客人的热情款待和友好祝福。

保安族宴席曲还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通过歌词反映了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描绘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

这些传统的歌曲不仅使人们感受到保安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安族宴席曲的传统意义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音乐能够代表人的内心,而民族音乐更能表达出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的人都能歌善舞,他们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对未来的憧憬,创造出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

对于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你了解多少呢?留学网在下面的保安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保安族的传统音乐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通用汉文,以汉文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人民能歌善舞,擅长吹奏丝竹乐。

保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东乡撒拉自治县等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西域亲军”的蒙古人后裔,逐渐在语言、传统文化习俗乃至音乐上与当地的回、东乡等民族相趋同,具有较强的多元混生特色。

保安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类。

其宗教音乐基本与回族宗教音乐相同,主要是伊斯兰教的诵经调。

民间音乐以民歌为主,也有少量乐器如与东乡族相同的吹管乐器“咪咪”,以及我国传统乐器如笛、锣、鼓、钹等。

“花儿”是保安民歌的重要品种,因属山歌并多唱情爱类内容而被当地归于“野曲”一类。

在花儿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

保安令多属上下乐句结构,四句歌词需反复曲调一次,若是折断腰式,则在上下乐句间插入一个经过性乐节。

节拍大都以三拍及其复拍为主,兼有少量混合拍和四拍。

保安族的宴席曲,有《方四姐》、《恭喜曲》、《十二个月》、《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

独有的曲调有《八宝元》、《高山上的一盏灯》等,大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

保安族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这一特点是由语音重音位置决定的,也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

“花儿”多在田野山间演唱。

保安人酷爱“花儿”,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作者:来源:《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本刊每期介绍一个民族,让小朋友们对“五十六朵花”有个初步了解。

这一期介绍的是保安族。

保安族保安族聚居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少数散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四年(1400),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

“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

1952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由国家正式定名为保安族,并成立了以“保安三庄”区域为主的保安族自治乡。

1952年在聚居地区大河家、刘集成立保安族民族乡,1981年9月30日建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16505人。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约有100多年的历史。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

其语言还受汉语的影响。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

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

解放前,保安族习惯早婚,结婚要取得教主的许可,并且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

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

保安人信仰伊斯兰教,故生活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同时又保留了蒙古族的某些习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

保安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风俗用白布裹尸实行土葬,葬礼简单朴素。

保安族的日常饮食有小麦、豆类、玉米、土豆、荞麦、牛羊肉奶、禽蛋和鱼类等,蔬菜甚少,仅胡麻、韭菜等几种。

嗜爱酸辣,每餐不离老醋(或浆水)及油泼辣子。

讨论保安族花儿的艺术特色

讨论保安族花儿的艺术特色

议论保安族花儿的艺术特点花儿是西北高原流行的一种山歌,积厚流光,形式独到,奇光异彩。

关于花儿的定义,《西北花儿学》的作者郗慧民以前有过这样的归纳:花儿是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新部分地区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这些地区回、撒拉、东乡、汉、土、保安、藏、裕固等族人民用汉语歌唱,其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到的一种民歌。

因歌种的不一样,被学术界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

民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地方性,在于它唯一无二的地区性和地方风格,在于它包含并显现了一方公众的生活情味和审美追求。

“花儿王”朱仲禄以前总结过:“花儿差别于其余民歌,最实质的从词上说是它的语言、格律要素,从曲上说是它的调式旋律、节奏、曲式构造、衬腔的使用等要素。

”朱仲禄的解说关于我们认识保安族花儿的特点相同拥有指导意义。

保安族花儿属于河州型花儿的范围,是保安族韵文类口头文学中的主要形式,即即是经过了与其余民族花儿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也仍旧拥有本民族的明显特点。

一、“一主多元”的曲令“令”即花儿的曲调,与宋词、元曲的曲牌相同。

众多的曲令是以有关的地区、民族、人物、花卉、衬句、曲调等特点而命名的,不一样的“令”在演唱时的曲调截然相反。

只管花儿的曲令系统特别复杂,各样曲令的名称和实体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不停地演变着,可是在每个地区和民族中仍是能找到相对稳固的曲令。

就保安族而言,“保安令”是保安族花儿的主调,堪称是“一主”。

保安令的曲调介于汉族、回族花儿和撒拉族花儿之间,既有光亮、硬朗的音响,又有轻柔抒怀的风味,充足表现了保安族人民豪迈而又多情的气质特点。

但是,花儿这支奇葩异卉在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生长开放,被各族人民共共享受,这是符合文化特点的场面,也是艺术发展的自然现象,这类趋同性对民族文化的沟通和发展起着优异的促使作用。

保安族花儿中也反应着这类趋同性。

因为长久与其余花儿的主体民族相依而居,目染耳濡并习得其余民族的花儿曲令,并在自己的集体内传唱,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安族文化艺术
在长期发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内容以叙述民族历史传说、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居多。

保安族能歌善舞。

绝大多数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儿”。

这种民歌独具一格,分“保安令”、“脚户令”、“六六三”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

是保安族独具一格的民歌形式,绝大多数人都能随口吟唱。

名曲有《恭喜曲》、《舍我阿哥是万难》、《青溜溜的青》等,深受喜爱。

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

男子喜欢奏丝竹乐。

造型艺术较丰富,妇女擅长剪纸,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保安族民族舞蹈》陈玉先
保安族的舞蹈节奏明快,急促豪放,舞姿轻盈、刚健,既有蒙古族舞蹈的古老传统,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藏、回、撒拉、土等民族舞蹈的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传统舞蹈主要有《克伊卡哈德》、《保安腰刀》等,表现了保安人的乐观豪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