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
七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三角形(第四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需四课时讲授;三角形是学生在小学就已熟悉的图形,本节以观察房子的顶部框架中所包含的三角形出发,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复习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及其表示方法,进一步展开对三角形性质的讨论。
首先结合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
接着运用观察和测量等方法获得三角形的性质,同时运用已有的结论进行简单的推理,从而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只须通过测量等活动归纳得出结论即可,无须用不等式证明。
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通过操作获得了这个结论,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自觉地思考,思考能否利用平行线的有关事实说明这个结论,将直观和说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记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2.掌握三角形的高线的画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认识三角形的高线,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画出它们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方法探求发现法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探求问题,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从而使他们掌握新的内容.教具准备上节课的电脑课件.电脑课件: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投影片.教学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Ⅰ.巧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大家来看大屏幕如图5-37,△ABC中,有一条红色线段,一端点在顶点A处,另一端点从点B沿着BC 边移动到点C,观察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无数条线段(AD,AE,AF,AG……)中,有没有特殊位置的线段?你认为有哪些特殊位置?图5-37[生]老师,这个问题上节课已经解决了.这些线段中有三条线段的位置比较特殊,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师]对.上节课我们已探讨了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这节课来研究三角形的高线.Ⅱ.讲授新课[师]从刚才移动的过程中,知道:AG⊥BC,这时我们说AG就是△ABC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如何定义的呢?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height)图5-38如图5-38,线段AG是BC边上的高.注意:三角形的高是线段.由定义可知:AG是△ABC中BC边上的高,那么有∠AGB=90°,∠AGC=90°,∠AGB=∠AGC.教师演示视频——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那么如何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画出它的对边的垂线呢?我们先来回忆:过一点如何作一条直线的垂线?[生甲]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对折直线所在的纸片,使直线重合,折痕过已知点,这样折痕就是过已知点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垂线.(甲同学演示)[生乙]也可以用三角尺来画.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移动三角尺,使它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这样即可画出过一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生丙]也可以利用量角器来画.[师]很好,同学们利用几种方法,画出了过已知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那能不能画出三角形的高呢?下面我们来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们吗?(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生甲]我能画出这个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用折纸的方法也能得到它们.这三条高相交于一点.如图5-39.图5-39线段AD、BE、CF是△ABC的三条高,它们相交于点O.[师]很好,大家能画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且知道这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且相交于一点,那么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你能画出来吗?钝角三角形呢?大家来议一议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画出它们吗?(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生乙]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条高,如图5-40,在Rt△ABC中,CD是直角三角形ABC的高.图5-40[生丙]不对,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互相垂直.所以:直角边AC、BC也应该是Rt△ABC 的高,即:AC是BC边上的高,BC也是AC边上的高.Rt△ABC的三条高分别是AC、BC、CD,它们相交于一点,这个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师]丙同学说得对吗?[生齐声]对.[师]很好.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而另两条高恰是它的两条直角边.下面我们来看钝角三角形.即问题(2).[生丁]我画出钝角三角形后,只能折出它的一条高,而其他两条找不到.[生戊]其他的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边.如图5-41:图5-41线段AD、BE、CF是钝角三角形ABC的高.[师]对,下面我们看问题.如图5-42,△ABC的高AD.(1)当点C沿着CB向点B方向移动.当点C与点D重合时,此时AD是△ABC的高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2)将点C继续沿着CB向点B方向移动,当点C、点B不重合且在AD的同侧,此时AD是△ABC的高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图5-42(一个问题解决完后,再解决第2个)[生甲]当点C沿着CB向点B方向移动,点C与点D重合时,这时∠ACB=90°,这时由原来的锐角三角形变为直角三角形,此时AD仍是△ABC的高,只是比较特殊,AC与AD 为同一条线段了.即:直角边也是直角三角形的高.[生乙]将点C继续沿着CB向点B方向移动,当点C、点B不重合且在AD的同侧,此时的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因为AD仍然垂直于BC所在的直线,所以AD是△ABC的高,只是它在三角形的外面.[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你能画出或折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吗?[生]能.[师]很好,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特点呢?[生丙]钝角三角形有三条高,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两条高在三角形外.[师]对,那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生丁]不.[师]那么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学生讨论)[生]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如图5-43.图5-43[师]很好,由此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接下来,同学们想一想:分别指出图5-44中△ABC的三条高.图5-44[生甲]图(1)中的三条高分别为:AB、BC、BD.[生乙]图(2)中的三条高分别为:BF、AD、CE.[师]好,接下来我们做一练习来熟悉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Ⅲ.课堂练习(一)补充1.分别画出图5-45中一组直角三角形的所有高.图5-452.分别画出图5-46中一组钝角三角形的所有高.图5-463.分别画出图5-47中各个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图5-474.分别画出图5-48各个三角形的所有的中线.图5-485.从上面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你发现了什么?以下有三种情况,根据你画图的实践,用序号字母填写下表(有几种可能情况填写几个字母).A.在三角形的内部B.在三角形的边上C.在三角形的外部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答案:1.如图5-49.图5-492.如图5-50.图5-503.如图5-51.图5-51 4.略5.如下表: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角平分线A A A中线A A A高线A A、B A、C(二)看课本P126~127,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不一定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中,两锐角所对边上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外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这三种重要线段都是用连结顶点——对边(或对边所在直线)上一个特殊点的方法来定义的.大家要掌握它们的定义,并且会在图形中准确地作出这些线段.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127习题5.4 1、2、3(二)1.预习内容 P128~1302.预习提纲(1)什么是全等图形?(2)全等图形有什么性质.板书设计§5.1.4 认识三角形一、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注意: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与垂线有区别.。
北师大七年级下-第11讲-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全等

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由3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和3个内角.三角形的边和角称为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如图,线段BC、CA、AB是三角形的边,也可以分别用表示;点A、B、C是三角形的顶点.∠A、∠B、∠C是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为三角形的角.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如下三类:三角形按边可以分成如下两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则a+b>c,b+c>a,c+a>b;(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则 a-b<c,b-c<a,c-a<b(3)三角形的边的不等关系的应用和作用.①判断三条线段a、b、c能否组成三角形,其判断方法有如下三种:1°当a+b>c,b+c>a,c+a>b都成立,即三条边都小于其它两条边之和时,能组成三角形;2°当|a-b|<c<a+b时,即任意一条边大于其它两条边差的绝对值(即大边减小边),而小于其它两条边之和,可以构成三角形;3°当a最长,且有b+c>a时,即最大边小于其它两条边之和时可以构成三角形.②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两边之差的绝对值<第三边<两边之和如果三角形已知两边分别为a、b,第三边为c,则|a-b|<c<a+b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周长的取值范围,设a>b,则2a<a+b+c<2(a+b)③说明线段的不等关系.三角形的特殊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A的平分线与对边BC交于点D,那么线段AD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它们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E,所得线段AE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并且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它们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重心.(3)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如图,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F.那么线段AF叫△ABC的边BC上的高.三角形有三条高,且它们(或它们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注意:①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②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有一条在三角形的内部,另外两条在三角形的边上.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有一条在三角形的内部,另外两条在三角形的外部.典型例题讲解例1、如图所示,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1个B.2个C.3 个D.4个解析: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得到图形为三角形,所以图中三角形有△ABD,△ABC和△ADC,共有三个.答案:C例2、有四根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3cm的钢条,以其中三根为边,焊接成一个三角框架,问此三角形框架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分析:在四根钢条中任选3根,也就是在4根中去掉1根,共有四种情况,分类讨论在每种情况下能否构成三角形,即是否满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此三角形框架三边长有以下四种情况:⑴当三线段长分别为6cm、5cm、3cm时,周长为14cm;⑵当三线段长分别为10cm、5cm、3cm时,不能构成三角形;⑶当三线段长别为10cm、6cm、3cm时,不能构成三角形;⑷当三线段长别为10cm、6cm、5cm时,周长为21cm.所以此三角形框架的周长可能是14cm或21cm.例3、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有两条边相等,且一边长为4,还有一边长为9,则它的周长是()A.17 B.22 C.17或22 D.13分析:计算等腰三角形的边长或周长时,常要分类讨论谁是腰,谁是底,这时往往忽略三边关系是前提条件.若第三边长是4,由于4+4<9,不符合三边关系定理,所以第三边只能为9,从而知周长为4+9+9=22,故选B.答案:B点评:分类讨论时应注意验证三边关系.例4、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BD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分析:由题意可知,中线BD将的周长分为AB+AD和BC+CD两部分,故有两种可能:⑴⑵再由AB=AC=2AD=2CD,知⑴式成立,⑵式不成立.解:设AB=AC=2x,则AD=CD=x.⑴当AB+AD=15,且BC+CD=6时,有2x+x=15,x=5,所以2x=10,BC=6-5=1.⑵当BC+CD=15,AB+AD=6时,有2x+x=6,x=2,所以2x=4 ,AB=AC=4,BC=13,又因为4+4=8<13,这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故不能组成三角形.答:这个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点评:分类讨论是研究几何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要求不重不漏;把线段长设为未知数,列方程解几何题是将问题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要考虑求解结果是否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全等图形(1)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3)三角形全等的符号“全等”用符号“≌”表示.注意:在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4)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典型例题讲解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B.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D.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三角形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正确利用全等图形的性质得出是解题关键.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两个图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相同B.图形全等,只与形状、大小有关,而与它们的位置无关C.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的定义与性质,正确掌握全等图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例3.如图为正方形网格,则∠1+∠2+∠3=()A.105°B.120°C.115°D.135°选:D.例4.下列四个图形中,全等的图形是()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③和④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图形的概念.例5.图中所示的是两个全等的五边形,∠β=115°,d=5,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与对应角,并说出图中标的a ,b ,c ,e ,α各字母所表示的值.【解答】解:对应顶点:A 和G ,E 和F ,D 和J ,C 和I ,B 和H , 对应边:AB 和GH ,AE 和GF ,ED 和FJ ,CD 和JI ,BC 和HI ;对应角:∠A 和∠G,∠B 和∠H,∠C 和∠I,∠D 和∠J,∠E 和∠F; ∵两个五边形全等,∴a=12,c=8,b=10,e=11,α=90°.【点评】此题主要全等图形,关键是找准对应顶点,全等图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测试11、两根木棒的长分别为7cm 和10cm ,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它们订成一个三角形框架,那么第三根木棒长xcm 的范围是________.3cm<x<17cm2、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D 、E 、F 分别为BC 、AD 、CE 的中点,且S △ABC =4cm 2,则S 阴影=________.1cm 23、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5,12,3x -4,周长为偶数,求整数x 及周长.解:先求x 的取值范围,∴12-5<3x -4<12+5,即113<x <7,而x 为整数,∴x=4、5或6.若周长12+5+3x -4=13+3x 是偶数,则x 为奇数, ∴x=5,从而周长为5+12+3x -4=28.4、如图,在△ABC 中,AB=AC ,AC 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24cm 和30cm 的两个部分,求三角形各边的长.解:因为BD 是中线,所以AD=DC ,造成所分两部分不等的原因就在于腰与底的不等,故应分情况讨论. 解:设AB=AC=2x ,则AD=CD=x ,(1)当AB +AD=30,BC +CD=24时,有2x +x=30,∴x=10,2x=20,BC=24-10=14,三边分别为:20cm ,20cm ,14cm . (2)当AB +AD=24,BC +CD=30,有2x +x=24∴x=8,BC=30-8=22,三边分别为16cm ,16cm ,22cm . 5、如图,P 是△ABC 内一点,试说明AB +AC>PB +PC 成立的理由.要添加辅助线,构造新的三角形.比较明显的辅助线可以作BP或CP的延长线.解答:延长BP交AC于D,解:(1)1;4;10(2)(3)平面上有n个点,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取第一个点A有n种取法,取67、设m,n,p均为自然数,满足,且m+n+p=15,试问以m,n,p为边长的三角形有多少个?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全等三角形的大小相等B.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C.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即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下列说法:(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4)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等;(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不正确的是()A.(4)(5) B.(4)(6) C.(3)(6) D.(3)(4)(5)(6)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3.如图,△ABC≌△CDA,并且BC=DA,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1=∠2B.AC=CA C.AB=AD D.∠B=∠D选C.4.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各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C.各有一个角是40°,腰长3cm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腰和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选D.5.全等三角形用符号≌来表示;其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6.如图是一个4×4的正方形网格,图中所标示的7个角的角度之和等于585°.7.找出全等图形.【解答】解:由图形可得出:(1)和(8);(2)和(6);(3)和(9);(5)和(7);(13)和(14)是全等图形.课后作业1、以长为13cm、10cm、5cm、7cm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画出三角形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2、已知△ABC的三边长为a,b,c,化简|a+b-c|-|b-a-c|的结果是()A.2a B.-2bC.2a+2b D.2b-2c3、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4︰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线之比为()A.3,4,5 B.4,5,6C.10︰7︰5 D.20︰15︰124、如图,ΔABC,ΔADE及ΔEFG都是等边三角形,D和G分别为AC和AE的中点.若AB = 4时,则图形ABCDEFG 外围的周长是()A.12 B.15C.18 D.215、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A.2对B.3对C.4对D.6对6、设三角形三边之长分别为3,8,1-2a,则a的取值范围为()A.-6<a<-3 B.-5<a<-2C.-2<a<5 D.a<-5或a>27、以7和3为两边长,另一边的长是整数,这样的三角形一共有()A.2个B.3个C.4个D.5个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1)平分三角形内角的射线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3)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中线;(4)三角形的中线是经过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直线.A.(1)(2)(3)(4) C.(3)(4)B.(2)(3)(4) D.(2)(3)9、等腰三角形的各边长都是正整数,且周长为12,这样的三角形有()A.0个B.1个C.2个D.3个10、若自然数a、b、c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c,b=4,问这样的三角形有()个.A.4 B.6C.8 D.10答案:CDDBB BDDCD11、观察下列图形,则第n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B.C.D.解析:第1个图形中有4个三角形;第2个图形中有8个三角形; 第3个图形中有12个三角形; ……由此规律,第n 个图形中有4n 个三角形. 答案:D1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1cm ,2cm ,3.5cmB .4cm ,5cm ,9cmC .5cm ,8cm ,15cmD .6cm ,8cm ,9cm 解析:选项A 中1+2<3.5不能组成三角形;选项B 中4+5=9不能组成三角形;选项C 中5+8<15不能组成三角形;而D 中6+8>9,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故选D.答案:D13、不等边△ABC 的两边高分别为4和12,若第三边上的高也是整数,试求它的长.分析:由两边上的高4和12可以求出这两边的关系,从而可以表示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用面积法可以求出第三边上的高.解答:设第三边c 边上高为h ,三角形面积为S ,高为4,12的两边为a ,b ,则有,∴a=2S 4,b=2S 12,c=2Sh . 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h 为整数,∴h=4或5.又∵三角形为不等边三角形,∴h=5.14、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AC,交AB 于点E ,DF∥AB,交AC 于点F.图中DA 是否平分∠EDF,为什么?解:图中DA 平分∠EDF.理由:由ED∥AC,得∠EDA=∠CAD. 同理,由DF∥AB, 得∠FDA=∠BAD.又由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得∠BAD=∠CAD. 所以∠EDA=∠FDA,即DA 平分∠EDF.点评:一个图形中,若具有“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的条件常常可以找到等角.。
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数学三角形教材分析定稿

2.研究基本性质
研究定义所界定的数学对象的内涵或要素
之间的基本关系.几何对象组成要素之间、
相关要素之间确定的关系就是性质
我们把三角形要素之间的最基本关系(主要
是定性的等与不等关系)称为基本性质.
•
研究两个几何事物的某种位置关系下具有什么性
质,可以从探索这种位置关系下的两个几何事物
与其他几何事物之间是否形成确定的关系入手.
边
形
03
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三角形在不同学段的要求
理解、探索、证明
第三学段(7-9年级)
理解三角形及相关概念;了解三角
形的稳定性;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
有关性质;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掌握基本事实:SAS\ASA\SSS;探
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探索
认识、知道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并解决实际问题;
A
43
4
F
1
2
1
B
图1
复合图形
拆分
基本图形
1
O
2
D
G
4.教学建议
变式:
在△ABC 中,AD是BC边上的高.
(2)若∠ACB=45°,点G是直线BC上一点,∠GAD=∠BAD,BE⊥AG于点F,分别交直
线AD、AC于点O,点E.
①如图,若45°<∠ABC < 90°,判断∠AEB与∠BAE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证明.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边
3.三角形的内角和
4.三角形的外角
5.三角形的高线
6.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三角形的中线
4.教学建议
二、把握好教学要求:与三角形有关线段的概念在本章中只要求达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第一篇: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4、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6、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7、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

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 理解三角形及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文字、符号语言及图形表述方法.2.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3. 掌握并会把三角形按边和角分类4. 掌握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5. 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学会它们的画法.【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要点诠释:(1)三角形的基本元素:①三角形的边:即组成三角形的线段;②三角形的角:即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三角形的顶点:即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 (2)三角形的定义中的三个要求:“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 (3)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为A 、B 、C 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注意单独的△没有意义;△ABC 的三边可以用大写字母AB 、BC 、AC 来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a 、b 、c 来表示,边BC 用a 表示,边AC 、AB 分别用b 、c 表示.要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要点诠释: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 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②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其内角的度数; ③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 要点三、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①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②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钝角的三角形.2.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要点诠释:①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腰与底边夹角叫做底角; ③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要点四、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要点诠释:(1)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的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的线段长之和大于最长线段的长,则这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 (3)证明线段之间的不等关系.要点五、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的线段,它们提供了重要的线段或角的关系,为我们以后深入研究三角形的一些特征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弄清这三条线段,列表如下:【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内角和1.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答案与解析】解:已知:如图,已知△ABC ,求证:∠A+∠B+∠C =180°.证法1:如图1所示,延长BC 到E ,作CD ∥AB .因为AB ∥CD (已作),所以∠1=∠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ACB+∠1+∠2=180°(平角定义), 所以∠ACB+∠A+∠B=180°(等量代换).证法2:如图2所示,在BC 边上任取一点D ,作DE ∥AB ,交AC 于E ,DF ∥AC ,交AB 于点F .因为DF ∥AC (已作),所以∠1=∠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DE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DE∥AB(已作).所以∠3=∠B,∠DEC=∠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A=∠2(等量代换).又∠1+∠2+∠3=180°(平角定义),所以∠A+∠B+∠C=180°(等量代换).2.在△ABC中,已知∠A+∠B=80°,∠C=2∠B,试求∠A,∠B和∠C的度数.【思路点拨】题中给出两个条件:∠A+∠B=80°,∠C=2∠B,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A+∠B+∠C=180°就可以求出∠A,∠B和∠C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解:由∠A+∠B=80°及∠A+∠B+∠C=180°,知∠C=100°.又∵∠C=2∠B,∴∠B=50°.∴∠A=80°-∠B=80°-50°=30°.【总结升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隐含条件∠A+∠B+∠C=180°.本题可以设∠B=x,则∠A=80°-x,∠C=2x建立方程求解.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答案】解:已知△ABC中,∠C=∠ABC=2∠A设∠A=x则∠C=∠ABC=2xx+2x+2x=180°解得:x=36°∴∠C=2x=72°在△BDC中, BD是AC边上的高,∴∠BDC=90°∴∠DBC=180°-90°-72°=18°类型二、三角形的分类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75°、30°、75°,这个三角形是()A 锐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腰锐角三角形【答案】C举一反三【变式】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的2倍,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A 锐角B 直角C 钝角 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及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其中较大内角的度数为120°,所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类型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 (四川南充)三根木条的长度如图所示,能组成三角形的是()【思路点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意这里有“两边”指的是任意的两边,对于“两边之差”它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一般取“差”的绝对值.【答案】D【解析】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运用时习惯于检查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A、B、C三个选项中,较短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D选项中,2cm+3cm>4cm.故能够组成三角形.【总结升华】判断以三条线段为边能否构成三角形的简易方法是:①判断出较长的一边;②看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较长的一边,大于则能构成三角形,不大于则不能构成三角形.举一反三:【变式】判(2015•泉州)已知△ABC中,AB=6,BC=4,那么边AC的长可能是下列哪个值()A.11 B.5 C.2 D.1【答案】B.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6﹣4<AC<6+4,即2<AC<10,符合条件的只有5,故选:B .5.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答案】59c <<【解析】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 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2-7│<c<2+7,即 5<c<9.【总结升华】三角形的两边a 、b ,那么第三边c 的取值范围是│a -b│<c<a+b.举一反三:【变式】(浙江金华)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8,则第三边的长度可以是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答案】5,注:答案不唯一,填写大于4,小于12的数都对. 类型四、三角形中重要线段6. (2016春•江苏月考)在△ABC 中,画出边AC 上的高,下面4幅图中画法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总结升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并且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这里一定要注意钝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已知△ABC ,试画出△ABC 各边上的高.【答案】解:所画三角形的高如图所示.7.如图所示,CD 为△ABC 的AB 边上的中线,△BCD 的周长比△ACD 的周长大3cm ,BC =8cm ,求边AC 的长.【思路点拨】根据题意,结合图形,有下列数量关系:①AD =BD ,②△BCD 的周长比 △ACD 的周长大3.【答案与解析】解:依题意:△BCD 的周长比△ACD 的周长大3cm , 故有:BC+CD+BD -(AC+CD+AD )=3. 又∵ CD 为△ABC 的AB 边上的中线,∴ AD =BD ,即BC -AC =3. 又∵ BC =8,∴ AC =5. 答:AC 的长为5cm .【总结升华】运用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得到线段AD =BD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对图形中线段所在位置的观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解几何题常用的方法.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在△ABC 中,D 、E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且4ABC S △,则S 阴影为________.【答案】1【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2.如图所示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3.(2015•长沙)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A.B.C.D.4.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 cm和9 cm,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A.13 cm B.6 cm C.5 cm D.4 cm5.为估计池塘两岸A、B间的距离,杨阳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P,测得PA=16m,PB=12m,那么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A.5m B.15m C.20m D.28m6.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A.直线B.线段C.射线D.以上答案都不对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8.如图,AM是△ABC的中线,那么若用S1表示△ABM的面积,用S2表示△ACM的面积,则S1和S2的大小关系是()A.S1>S2B.S1<S2C.S1=S2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9.若△ABC的∠A=60°,且∠B:∠C=2:1,那么∠B的度数为() A.40°B.80°C.60°D.120°二、填空题10.(2015•东莞)如图,△ABC三边的中线AD、BE、CF的公共点为G,若S△ABC=1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1.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cm和6 cm,第三边长是奇数,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________cm.1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cm和7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13.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______=∠______=12∠_______;BE是△ABC的中线,则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CF是△ABC的高,则∠________=∠________=90°,CF________AB.14.如图,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已知AD=5cm,CE=6cm,则△ABE和△ABC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15.在△ABC中,(1)若∠A:∠B:∠C=1:2:3,则∠A=_______,∠B=_______,∠C=_______,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2)若∠A大于∠B+∠C,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_三角形.三、解答题16.判断下列所给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1)5cm,5cm,a cm(0<a<10);(2)a+1,a+2,a+3;(3)三条线段之比为2:3:5.17.如图,在△ABC中,∠BAD=∠CAD,AE=CE,AG⊥BC,AD与BE相交于点F,试指出AD、AF分别是哪两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BE、DE分别是哪两个三角形的中线?AG是哪些三角形的高?18.(2016春•江苏月考)如图,AD是△ABC的高,BE是△ABC的内角平分线,BE、AD相交于点F,已知∠BAD=40°,求∠BFD的度数.19.利用三角形的中线,你能否将图中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四部分(给出3种方法)?【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D;2. 【答案】C;【解析】三个三角形:△ABC, △ACD, △ABD.3. 【答案】A.4. 【答案】B;【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定.5. 【答案】D;【解析】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可知.只有C选项中3+4>5.故选C (2)画图分析,不难判断出选C.(3)因为第三边满足:|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故16-12<AB<16+12 即4<AB<28故选D.6.【答案】B;7.【答案】C;【解析】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与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一定都在三角形内部,但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不确定:当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则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外部.8.【答案】C;【解析】两个三角形等底同高,面积相等9.【答案】B;【解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180°,以及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得出∠B的度数为120°二、填空题10.【答案】4.【解析】∵△ABC的三条中线AD、BE,CF交于点G,∴S△CGE=S△AGE=S△ACF,S△BGF=S△BGD=S△BCF,∵S△ACF=S△BCF=S△ABC=×12=6,∴S△CGE=S△ACF=×6=2,S△BGF=S△BCF=×6=2,∴S阴影=S△CGE+S△BGF=4.故答案为4.11.【答案】5 cm或7 cm;12.【答案】15cm或18cm;【解析】按腰的不同取值分类讨论.13.【答案】BAD CAD BAC;AE CE AC;AFC BFC ⊥14.【答案】15cm2,30cm2;【解析】△ABC的面积是△ABE面积的2倍.15.【答案】(1)30°,60°,90°;直角(2)钝角三、解答题16.【解析】解:(1)5+5=10>a(0<a<10),且5+a>5,所以能围成三角形;(2)当-1<a<0时,因为a+1+a+2=2a+3<a+3,所以此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a=0时,因为a+1+a+2=2a+3=3,而a+3=3,所以a+1+a+2=a+3,所以此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a >0时,因为a+1+a+2=2a+3>a+3.所以此时能围成三角形.(3)因为三条线段之比为2:3:5,则可设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2k,3k,5k,则2k+3k=5k不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17.【解析】解:AD、AF分别是△ABC,△ABE的角平分线.BE、DE分别是△ABC,△ADC的中线,AG是△ABC,△ABD,△ACD,△ABG,△ACG,△ADG的高.18.【解析】解:∵AD⊥BC,∠BAD=40°,∴∠ABD=90°﹣40°=50°.∵BE是△ABC的内角平分线,∴∠ABF=∠ABD=25°,∴∠BFD=∠BAD+∠ABF=40°+25°=65°.19.【解析】解:如图。
有关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基本图形探究

2021337有关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基本图形探究湖北省武汉市鲁巷中学(430074)熊燕摘要从教材中有关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的基本图形入手,重点论述基本图形中的三个基本结论和常用辅助线做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初中几何相关证明和计算问题.关键词内心;外心;基本图形;探究初中数学中几何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几何图形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复杂的几何图形往往却是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内涵丰富、具有很强探究性的基本图形,如果能进一步有效挖掘,不但能巩固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变式能力,提高数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模型进行提炼和探究,并对这些基本的图形模型和基本结论的应用进行专题训练,以提高学生解决几何综合题的能力.1经典习题展示练习1.(2013年武汉市元月调考第10题)如图1,点I和O分别是∆ABC的内心和外心,则∠AIB和∠AOB的关系为()图1A.∠AIB=∠AOBB.∠AIB=∠AOBC.2∠AIB−12∠AOB=180◦D.2∠AOB−12∠AIB=180◦简解点O是∆ABC的外心,所以∠C=12∠AOB,又因点I是∆ABC的内心,所以∠IAB=12∠CAB,∠IBA=12∠CBA,∠AIB=90◦+12∠C,进而得到结论.评析遇到三角形的外心,联想到圆心角与圆周角的两倍关系,遇到三角形的内心,联想到内心的定义,即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进而灵活运用相关性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本题主要考查圆周角定理和三角形内心和外心的相关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初中数学中的计算问题.练习2.(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习题24.2第14题)如图2,在Rt∆ABC中,∠C=90◦,AB、BC、CA的长分别为c、a、b,求∆ABC的内切圆半径r.简解一如图2,过点O作OD⊥AC于D,OE⊥AB 于E,OF⊥BC于F,连接OA,OB,OC.因为圆O是三角形的内切圆,所以OD=OE=OF=r,又因为S∆ABC=S∆AOB+S∆BOC+S∆AOC=12cr+12ar+12br,在Rt∆ABC中,S∆ABC=12AC·BC=12ab,所以12cr+12ar+12br=12ab,进而得到结论r=aba+b+c.简解二如图2,过点O作OD⊥AC于D,OE⊥AB于E,OF⊥BC于F,则∠ODC=∠OF C=∠C=90◦,所以四边形ODCF是矩形,又因为图2OD=OF,所以四边形ODCF是正方形,由切线长定理可知,AD=AE,CD=CF,BF=BE,所以BC+AC−AB=2CD=2OD,即a+b−c=2r,进而得到结论r=a+b−c2.补充如图3求Rt∆ABC的外接圆半径R.简解取线段AB的中点G,连接CG,在Rt∆ABC中,AG=BG=CG=12c,A、B、C三点在图3以点G为圆心的圆上,所以圆G是∆ABC的外接圆,其半径R=12c.评析遇到直角三角形的内心问题,联想到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切线长定理,善于运用割补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遇到直角三角形的外心问题,联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和“三点共圆”等初中数学几何性质,解决数学问题.本题通过两种不同的解法,得到直角三角形说道:真懂了《易经》,一点都不神秘,最高的道理,也是最平凡的道理.从以上探究过程来看,试题、探究1和探究2,其实是探究3中当a=1时的特例,弄明白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个问题也就是很平凡的问题了.参考文献[1]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820213内切圆半径r的两个数学表达式,其本质是一样的.(注:要证r=aba+b+c=a+b−c2成立,只需证(a+b+c)·(a+b−c)=2ab成立,即证a2+b2=c2成立,以上结论显然成立)本题是对教材上的习题的再创造,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试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练习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复习题24第13题)如图4,点E 是∆ABC的内心,AE的延长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求证: DE=DB.图4简解连接BE,因为点E是∆ABC的内心,所以∠DAC=∠DAB,∠ABE=∠CBE,又因为弧CD=弧CD,所以∠DAC=∠DBC,即∠DAB=∠DBC,又∠DBE=∠DBC+∠CBE,∠DEB=∠DAB+∠ABE,所以∠DBE=∠DEB,进而得到结论DE=DB.评析初中数学几何中遇到三角形的内心,联想到内心的定义,即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进而灵活运用相关性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本题根据内心定义和圆周角的相关性质,解决初中数学几何中的证明问题.2基本图形提炼基本图形一:如图5,∆ABC中,∠A=α,点I是∆ABC的内心,则∠BIC=90◦+12α.如图6,∆ABC中,∠A=α,点O是∆ABC的外心,则∠BOC=2α.图5图6基本图形二:如图7,在Rt∆ABC中,∠C=90◦,⊙O为∆ABC的内切圆,切点分别为D、E、F,若边BC、CA、AB的长分别为a、b、c,则∆ABC的内切圆半径r=aba+b+c=图7a+b−c2,外接圆半径R=12c.推广:如图8,在∆ABC中,边BC、CA、AB的长分别为a、b、c,先用割补法或双勾股法求出∆ABC的面积S,再计算∆ABC的内切圆半径r=2Sa+b+c.图8基本图形三:如图9,点E是∆ABC的内心,AE的延长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则DE=DB=DC.(B、E、C三点在以D为圆心,DB长为半径的⊙D上)图93基本图形应用例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24.2.2练习第2题)∆ABC的内切圆半径为r,∆ABC的周长为l,求∆ABC的面积.(提示:设∆ABC的内心为O,连接OA,OB,OC.)图10图11分析问题中要求解∆ABC的面积,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二,很自然地联想到连接OA,OB,OC,将大三角形分割为三个小三角形,因此,这里采用割补法求面积.解析如图11,设∆ABC的内心为O,连接OA,OB,OC,则OA=OB=OC=r,S∆ABC=S∆AOB+S∆BOC+S∆AOC=12cr+12ar+12br=12(a+b+c)r=12lr.评析本题属于教材中的练习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和内切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运用基本图形二的推广,可以快速解决.例2(2019年武汉市中考第9题)如图12,AB是⊙O的直径,M、N是弧AB(异于A、B)上两点,C是弧MN上一动点,∠ACB的角平分线交⊙O于点D,∠BAC的平分线交CD于点E.当点C从点M运动到点N时,则C、E图12两点的运动路径长的比是()2021339A.√2B.π2C.32D.√52分析如图13,连接EB ,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三,易知点E 在以D 为圆心DA 长为半径的圆上,其运动轨迹是弧GF ,点C 的运动轨迹是弧MN ,由题意∠MON =2∠GDF ,再利用弧长公式计算即可解决问题.图13解析如图13,连接EB 、AD 、BD 、OM 、ON 、DM 、DN ,DM 、DN 分别与⊙D 交于点G 、F ,设OA =r ,则因为AB 是直径,所以∠ACB =90◦,因为CE 、AE 分别是∠ACB 、∠BAC 的角平分线,所以E 是∆ABC 的内心,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一,易知∠AEB =135◦.因为∠ACD =∠BCD ,所以弧AD =弧BD ,即AD =BD ,因为AB 是直径,所以∠ADB =90◦,所以AD =BD =√2r .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三,易知点E 在以D 为圆心DA 长为半径的圆上,其运动轨迹是弧GF ,点C 的运动轨迹是弧MN ,由题意可知∠MON =2∠GDF ,设∠GDF =α,∠MON =2α,故弧MN 长=2α·π·r 180,弧GF 长=α·π·√2r180,所以弧MN长/弧GF 长=√2.评析本题考查弧长公式,圆周角定理,三角形内心的有关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正确寻找到点的运动轨迹,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例3(2012年武汉市元月调考改编)如图14,BC 是⊙O 的直径,半径为R ,A 为半圆上一点,I 为∆ABC 的内心,延长AI 交BC 于D 点,交⊙O 于点E ,作IF ⊥BC ,连接AO ,BI .下列结论:1⃝∠BAE =45◦;2⃝4∠AIB −∠BOA =360◦;3⃝BC =√2EI ;4⃝AB +AC =√2AE ;5⃝IF +RAE为定值,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图14图15分析1⃝利用三角形内心的定义解答即可;2⃝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一和圆周角定理可得结论;3⃝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三和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可得正确性;4⃝过E 点作角两边的垂线,可以由三角形全等及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得到AB +AC =√AE ,可得4⃝正确;5⃝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二得到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公式,再结合4⃝的结论,可证得5⃝正确.解析1⃝因为BC 是⊙O 的直径,所以∠BAC =90◦,又因为I 为∆ABC 的内心,所以AE 平分∠BAC ,即∠BAE =45◦,正确;2⃝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一,因为I 为∆ABC 的内心,所以∠BIA =90◦+12∠C ,即4∠BIA =360◦+2∠C ,又因为∠BOA =2∠C ,所以4∠AIB −∠BOA =360◦,正确;3⃝如图15,连接BE 、EC ,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三,易知BE =EI =EC ,因为BC 是⊙O的直径,所以∠BEC =90◦,所以BC =√2BE =√2EI ,正确;4⃝过点E 作EM ⊥AB 于M ,EN ⊥AC 于N ,则四边形ENAM 是矩形,∠ENC =90◦,∠EMB =90◦,由1⃝可知,∠BAE =45◦,所以AM =EM ,所以四边形ENAM是正方形,所以AM +AN =√2AE ,EM =EN ,又因为∠CEN +∠NEB =90◦,∠MEB +∠NEB =90◦,所以∠CEN =∠MEB ,所以∆CEN =∆BEM ,所以CN =BM ,所以AB +AC =√2AE ,正确;5⃝根据上述基本图形二,易知IF 为Rt ∆ABC 内切圆半径,IF =AB +AC −BC2,即AB +AC =BC +2IF =2R +2IF ,即IF +R =AB +AC2,由4⃝可知,AB +AC =√2AE ,所以IF +R AE =√22,正确.评析本题是中考数学填空题中多结论试题,综合考查了与圆有关的知识,直角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公式,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并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灵活应用上述三个基本图形的有关结论,对解决本题提供了帮助.4结语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解题的成功,要靠正确的转化.”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复杂的几何图形分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典型题目中总结提炼出基本图形,学会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拆分出基本图形,或者需要添加辅助线来解决问题时,构造基本图形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七年级认识三角形

七年级认识三⾓形认识三⾓形(1)1:三⾓形三边关系:“三⾓形任意两边之和⼤于第三边;三⾓形任意两边之差⼩于第三边”. 2:1、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形吗?2、这些三⾓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新课:1、在右下图中你能⽤符号表⽰上⾯的三⾓形吗?2、它的三个顶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别量出这三⾓形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三⾓形任意两边之和⼤于第三边三⾓形任意两边之差⼩于第三边例: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 和8cm 的⽊棒,⽤长度为2cm 的⽊棒与它们能摆成三⾓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 的⽊棒呢?长度为7cm 的⽊棒呢?⼆、巩固练习: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棒的长度,⽤它们能摆成三⾓形吗?为什么?(单位:cm )(1)1,3,3;(2)3,4,7;(3)5,9,13;(4)11,12,22;(5)14,15,30.2、已知⼀个三⾓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 ,则第三边长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X 是奇数,则X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三⾓形有_______个;若X 是偶数,则X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三⾓形⼜有_______个A BCDEFGABCabc3、⼀个等腰三⾓形的⼀边是2cm ,另⼀边是9cm ,则这个三⾓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cm4、⼀个等腰三⾓形的⼀边是5cm ,另⼀边是7cm ,则这个三⾓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m5.2 认识三⾓形(2)⼀、复习: 1、填空:(1)当0o<α<90o时,α是______⾓;(2)当α=______o时,α是直⾓;(3)当90o<α<180o时,α是______⾓;(4)当α=______o时,α是平⾓. 2、如右图,∵AB ∥CE ,(已知)∴∠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1: 1、判断:(1)⼀个三⾓形的三个内⾓可以都⼩于60o.()(2)⼀个三⾓形最多只能有⼀个内⾓是钝⾓或直⾓.() 2、在△ABC 中,(1)∠C =70o,∠A =50o,则∠B =_______度;(2)∠B =100o,∠A =∠C ,则∠C =_______度;(3)2∠A =∠B +∠C ,则∠A =_______度.3、在△ABC 中,∠A =3x o∠=2x o∠=x o,求三个内⾓的度数.解:∵∠A +∠B +∠C =180o,(______________________)∴3x +2x +x =_______ ∴6x =_______ ∴x =从⽽,∠A =_______,∠B =_______,∠C =_______.三、猜⼀猜:.⼀个三⾓形中三个内⾓可以是什么⾓?(提醒:⼀个三⾓形中能否有两个直⾓?钝⾓呢?)按三⾓形内⾓的⼤⼩把三⾓形分为三类.锐⾓三⾓形(acute trangle ):三个内⾓都是锐⾓;直⾓三⾓形(right triangle ):有⼀个内⾓是直⾓.钝⾓三⾓形(obtuse triangle ):有⼀个内⾓是钝⾓.练习2:1、观察三⾓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相应的括号内:AB CD E 123锐⾓三⾓形();直⾓三⾓形();钝⾓三⾓形().2、⼀个三⾓形两个内⾓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形是什么三⾓形?(1)30o和60o();(2)40o和70o();(3)50o和30o();(4)45o和45o().四、猜想结论:简单介绍直⾓三⾓形,和表⽰⽅法,Rt △.思考:直⾓三⾓形中的两个锐⾓有什么关系?结论:直⾓三⾓形的两个锐⾓互余举例(略)练习3:1、图中的直⾓三⾓形⽤符号写成_________,直⾓边是______和______,斜边是_______.2、如图,在Rt △BCD ,∠C 和∠B 的关系是______,其中∠C =55o,则∠B =________度.3、如图,在Rt △ABC 中,∠A =2∠B ,则∠A =_______度,∠B =_______度;⼩结:1、三⾓形的三个内⾓的和等于180o;2、三⾓形按⾓分为三类:(1)锐⾓三⾓形;(2)直⾓三⾓形;(3)钝⾓三⾓形.直⾓三⾓形的两个锐⾓互余.5.1 认识三⾓形(3)三⾓形⼀个⾓的⾓平分线和这个⾓的对边相交,这个⾓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形中这个⾓的⾓平分线.简称三⾓形的⾓平分线.如图:∵AD 是三⾓形ABC 的⾓平分线,∴∠BAD =∠CAD =∠BAC ,或:∠BAC =2∠BAD =2∠CAD .⼀个三⾓形共有三条⾓平分线,它们都在三⾓形内部,⽽且相交于⼀点.例题:△ABC 中,∠B =80o∠C =40o,BO 、CO 平分∠B 、∠C ,则∠BOC =______.连结三⾓形⼀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形的中线.如图:∵AD 是三⾓形ABC 的中线,∴BD =DC =21BC ,或:BC =2BD =2DC .⼀个三⾓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形内部,⽽且相交于⼀点.已知,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B =5cm ,AD =4cm ,▲ABD 的周长是12cm ,求BC 的长.AB C BC D巩固练习:1、AD 是△ABC 的⾓平分线(D 在BC 所在直线上),那么∠BAD =_______=21______.△ABC 的中线(E 在BC 所在直线上),那么BE =___________=_______BC . 2、在△ABC 中,∠BAC =60o,∠B =45o,AD 是△ABC 的⼀条⾓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结:(1)三⾓形的⾓平分线的定义;(2)三⾓形的中线定义.(3)三⾓形的⾓平分线、中线是线段.(1)已知AD 是三⾓形ABC 的⾓平分线,则∠B =∠C ;( )5.1 认识三⾓形(4)1、★三⾓形的⾼:从三⾓形的⼀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之间的线段叫做三⾓形的⾼线,简称三⾓形的⾼.如图,线段AM 是BC 边上的⾼.∵AM 是BC 边上的⾼,∴AM ⊥BC .锐⾓三⾓形的三条⾼在三⾓形的内部且交于⼀点. 1、直⾓三⾓形的三条⾼交于直⾓顶点处.2、钝⾓三⾓形的三条⾼所在直线交于⼀点,此点在三⾓形的外部. 4、练习:如图,(1)共有___________个直⾓三⾓形;(2)⾼AD 、BE 、CF 相对应的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AD =3,BC =6,AB =5,BE =4.则S △ABC =___________,CF =_________,AC =_____________. 5、⼩结:(1)锐⾓三⾓形的三条⾼在三⾓形的内部且交于⼀点.(2)直⾓三⾓形的三条⾼交于直⾓顶点处.(3)钝⾓三⾓形的三条⾼所在直线交于⼀点,此点在三⾓形的外部.5.2图形的全等1.把下列两组图形投影出来:(1)(2说出两组图形中上、下两个图形的异同之处2.形状相同且⼤⼩也相同的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反之亦然.形状不同或⼤⼩不同的两个图形不能重合,不能重合的两个图形⼤⼩⼀定不相同.3.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都相同5.3图案设计在⽣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由全等图形拼成的美丽图案.例如在给定的三⾓形上,画出⼩鱼形状的图形,利⽤它就可以拼成下⾯这个美丽的图案.2、根据课本中的图形设计出相应的图案:5.4全等三⾓形(1)⼀个三⾓形共有______个顶点,_________个⾓,_______条边;(2)已知△ABC,它的顶点是_______,它的⾓是___________,它的边是___________;(3)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指的是它们的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完全重合的两条线段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5)完全重合的两个⾓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1.全等三⾓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和性质.(1)定义:全等三⾓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形或形状相同、⼤⼩相等的两个三⾓形.2.全等三⾓形的符号表⽰及读法和写法.”≌”读作全等如图,∵△ABC≌DFE,(已知)∴AB=DF,AC=DE,BC=FE,(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A=∠D,∠B=∠F,∠C=∠E.(全等三⾓形的对应⾓相等)(1)全等⽤符号_________表⽰,读作__________.(2)三⾓形ABC全等于三⾓形DEF,⽤式⼦表⽰为______________.(3)已知△ABC和△A′B′C′中,∠A=∠A′,∠B=∠B′∠C=∠C′;AB=A′B′,BC=B′C′,AC=A′C′,则△ABC_______△A′B′C′.(4)如右图△ABC≌△BCD,∠A的对应⾓是∠D,∠B的对应⾓∠E,则∠C与____是对应⾓;AB与_____是对应边,BC与_____是对应边,AC与____是对应边.(5)判断题:①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相等.()②全等三⾓形的周长相等.()③⾯积相等的三⾓形是全等三⾓形.()④全等三⾓形的⾯积相等.()三、性质应⽤举例1.性质的基本应⽤.例1 已知:△ABC≌△DFE,∠A=96o,∠B=25o,DF=10cm.求∠E的度数及AB的长.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BE⊥AC于E,△ABE≌△ACD,∠C=20o,AB=10,AD=4,G为AB延长线上⼀点.求∠EBG的度数和CE的长.5.5探索三⾓形全等的条件(1)1、全等三⾓形的__________相等,__________相等.2、如图1,已知△AOC≌△BOD,则∠A=∠B,∠C=_______,______=∠2,对应边有AC=________,_______=OB,_______=OD.3、如图2,已知△AOC≌△DOB,则∠A=∠D,∠C=_______,______=∠2,对应边有AC=________,OC=_______,AO=_______.4、如图3,已知∠B=∠D,∠1=∠2,∠3=∠4,AB=CD,AD=CB,AC=CA.则△________≌△___________5、判定两个三⾓形全等,依定义必须满⾜()(A)三边对应相等(B)三⾓对应相等(C )三边对应相等和三⾓对应相等(D )不能确定1、画出⼀个三⾓形,使它的三个内⾓分别为40o,60o,80o,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个三⾓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3cm ,4cm ,7cm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1、下列三⾓形全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或__________.3、如图,AB =AC ,BD =DC ,求证:△ABD ≌△ACD .4、如图,AM =AN ,BM =BN ,求证:△AMB ≌△ANB .5、如图,AD =CB ,AB =CD ,求证:∠B =∠D .6、如图,P A =PB ,PC 是△P AB 的中线,∠A =55o,求:∠B 的度数.第5题第6题1、如图,AB =DC ,BF =CE ,AE =DF ,你能找到⼀对全等的三⾓形吗?2、如图,A 、C 、F 、D 在同⼀直线上,AF =DC ,AB =DE ,BC =EF 你能找到哪两个三⾓形全等?3、如图,已知AC =AD ,BC =BD ,CE =DE ,则全等三⾓形共有______对,5.5 探索三⾓形全等的条件(2)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或_______.2、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D 能平分∠BAC 吗?你能说明理由吗?3、如图,(1)∵AC ∥BD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D ∥BC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3,∵EA ⊥AD ,FD ⊥AD (已知),∴∠_________=∠________=90o(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探索练习:1、如果”两⾓及⼀边”条件中的边是两⾓所夹的边,⽐如三⾓形的两个内⾓分别是60A BCD1234ABCDEFABCDo和80o,它们所夹的边为2cm ,你能画出2个三⾓形吗?你画的三⾓形⼀定全等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两⾓及⼀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的对边,⽐如三⾓形两个内⾓分别是60o和45o,⼀条边长为3cm .你画的三⾓形⼀定全等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1、两⾓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__.2、两⾓和其中⼀⾓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__.3、如图,AB =AC ,∠B =∠C ,你能证明△ABD ≌△ACE 吗?4、如图,已知AC 与BD 交于点O ,AD ∥BC ,且AD =BC ,你能说明BO =DO 吗?5、如图,∠B =∠C ,AD 平分∠BAC ,你能证明△ABD ≌△ACD ?若BD =3cm ,则CD 有多长?6、如图,在△ABC 中,BE ⊥AD 于E ,CF ⊥AD 于F ,且BE =CF ,那么BD 与DC 相等吗?你能说明理由吗?.7、如图,已知AB =CD ,∠B =∠C ,你能说明△ABO ≌△DCO 吗?ABB ABCD EFA BCDO三、提⾼练习:1、如图,AB ∥CD ,∠A =∠D ,BF =CE ,∠AEB =110o,求∠DCF 的度数.2、如图,在Rt △ACB 中,∠C =90o,BE 是⾓平分线,ED ⊥AB 于D ,且BD =AD ,试确定∠A 的度数.5.5《边⾓边》第1课时1.三⾓形全等的判定Ⅰ(1)全等三⾓形具有”对应边相等、对应⾓相等”的性质.如图2,AC 、BD 相交于O ,AO 、BO 、CO 、DO 的长度如图所标,△ABO 和△CDO 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不难看出,这两个三⾓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 AO =CO ,∠AOB =∠COD , BO =DO .如果把△OAB 绕着O 点顺时针⽅向旋转,因为OA =OC ,所以可以使OA 与OC 重合;⼜因为∠AOB =∠COD ,OB =OD ,所以点B 与点D 重合.这样△ABO 与△CDO 就完全重合.2.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上述条件画图并作如下的实验:(1)读句画图:①画∠DAE =45o,②在AD 、AE 上分别取B 、C ,使AB =3.1cm ,AC =2.8cm .③连结BC ,得△ABC .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个△A 'B 'C '.(2)把△A 'B 'C '剪下来放到△ABC 上,观察△A 'B 'C '与△ABC 是否能够完全重合?3.边⾓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称”边⾓边”或”SAS ”)ABCDEAEF⼆、三⾓形全等判定Ⅰ的应⽤1.填空:(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边⾓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是AD=CB(已知),⼆是()=();还需要⼀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边⾓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2.例题例1已知:AD∥BC,AD=CB(图3).求证:△ADC≌△CBA.例2已知:AB=AC、AD=AE、∠1=∠2(图4).求证:△ABD≌△ACE.⼩结:1.根据边⾓边公理判定两个三⾓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2.找使结论成⽴所需条件,要充分利⽤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等),并要善于运⽤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3.证明的书写格式:(1)通过证明,先把题设中的间接条件转化成为可以直接⽤于判定三⾓形全等的条件;(2)再写出在哪两个三⾓形中:具备按边⾓边的顺序写出可以直接⽤于判定全等的三个条件,并⽤括号把它们括起来;(3)最后写出判定这两个三⾓形全等的结论.作业:1.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2.已知:点A、F、E、C在同⼀条直线上,AF=CE,BE∥DF,BE=DF.求证:△ABE≌△CDF.5.6作三⾓形(1)如图,使⽤直尺作图,看图填空.①②③④①过点____和_______作直线AB;②连结线段___________;③以点_______为端点,过点_______作射线___________;④延长线段__________到_________,使得BC=2AB.(2)如图,使⽤圆规作图,看图填空:①在射线AM上__________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点______为圆⼼,以线段______为半径作弧交_________于点___________.以点______为圆⼼,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OB两边,交_________于点___________,交________于点__________.这部分内容是为让学⽣熟悉作法的语⾔表达⽽设的.教师应该让学⽣慢慢理解这种语⾔表达的意思.逐步学会⾃⼰⼝述表达⾃⼰的作图过程.内容⼆(作⼀个三⾓形与已知三⾓形全等)1、已知三⾓形的两边及其夹⾓,求作这个三⾓形.已知:线段a,c,∠α.求作:ΔABC,使得BC=a,AB=c,∠ABC=∠α.作法与过程:(1)作⼀条线段BC=a,(2)以B为顶点,BC为⼀边,作⾓∠DBC=∠a;(3)在射线BD上截取线段BA=c;(4)连接AC,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形.2、已知三⾓形的两⾓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形.已知:线段∠α,∠β,线段c.求作:ΔABC,使得∠A=∠α,∠B=∠β,AB=c.作法:(1)作____________=∠α;(2)在射线______上截取线段_________=c;(3)以______为顶点,以_________为⼀边,作∠______=∠β,________交_______于点_______.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形.3、已知三⾓形的三边,求作这个三⾓形.已知:线段a,b,c.求作:ΔABC,使得AB=c,AC=b,BC=a.⼩结:能根据题⽬给出的条件作出三⾓形.能⼝述作图过程.5.7 利⽤三⾓形全等测距离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_或__________;2、两⾓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__;3、两⾓和其中⼀⾓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4、两边和它们的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5、全等三⾓形的性质:两三⾓形全等,对应边_______,对应⾓_______;6、如图;△ADC ≌△CBA ,那么∠ABC =∠____,AB =_____;7、如图;△ABD ≌△ACE ,那么∠BDA =∠____,AD =_____.⼀、探索练习:如图:A 、B 两点分别位于⼀个池塘的两端,⼩明想⽤绳⼦测量A ,B 间的距离,但绳⼦不够长.他叔叔帮他出了⼀个这样的主意:先在地上取⼀个可以直接到达A 点和B 点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E ,使CD =AC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 =CB ;连接DE 并测量出它的长度;(1)DE =AB 吗?请说明理由(2)如果DE 的长度是8m ,则AB 的长度是多少?⼆、巩固练习:1.如图,⼭脚下有A 、B 两点,要测出A 、B 两点的距离.(1)在地上取⼀个可以直接到达A 、B 点的点O ,连接AO 并延长到C ,使AO =CO ,ACBDC你能完成下⾯的图形?(2)说明你是如何求AB的距离.2.如图,要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F,使A、C、E在⼀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就是AB 的长,试说明理由.3.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个池塘的两端,完成右图并求出A、B的距离.三、提⾼练习:1.在⼀座楼相邻两⾯墙的外部有两点A、C,如图所⽰,请设计⽅案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2.如图,⼀池塘的边缘有A、B两点,试设计两种⽅案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5.8探索直⾓三⾓形全等的条件1、判定两个三⾓形全等的⽅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Rt△ABC中,直⾓边是_________、________,斜边是____________3、如图,AB⊥BE于C,DE⊥BE于E,(1)若∠A=∠D,AB=DE,则△ABC与△DEF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2)若∠A=∠D,BC=EF,则△ABC与△DEF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3)若AB=DE,BC=EF,则△ABC与△DEF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4)若AB=DE,BC=EF,AC=DF则△ABC与△DEF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探索练习:(动⼿操作):已知线段a,c(a1、按步骤作图:①作∠MCN=∠α=90o,②在射线CM 上截取线段CB =a ,③以B 为圆⼼,C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 于点A ,④连结AB .2、与同桌重叠⽐较,是否重合?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1、如图,△ABC 中,AB =AC ,AD 是⾼,则△ADB 与△ADC 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2、如图,CE ⊥AB ,DF ⊥AB ,垂⾜分别为E 、F ,(1)若AC //DB ,且AC =DB ,则△ACE ≌△BDF ,根据______;(2)若AC //DB ,且AE =BF ,则△ACE ≌△BDF ,根据______;(3)若AE =BF ,且CE =DF ,则△ACE ≌△BDF ,根据______;(4)若AC =BD ,AE =BF ,CE =DF .则△ACE ≌△BDF ,根据__________;(5)若AC =BD ,CE =DF (或AE =BF ),则△ACE ≌△BDF ,根据________. 3、判断两个直⾓三⾓形全等的⽅法不正确的有()(A )两条直⾓边对应相等(B )斜边和⼀锐⾓对应相等(C )斜边和⼀条直⾓边对应相等(D )两个锐⾓对应相等4、如图,B 、E 、F 、C 在同⼀直线上,AF ⊥BC 于F ,DE ⊥BC 于E ,AB =DC ,BE =CF ,你认为AB 平⾏于CD 吗?说说你的理由.5、如图,⼴场上有两根旗杆,已知太阳光线AB 与DE 是平⾏的,经过测量这两根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是⼀样长的,那么这两根旗杆⾼度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四、提⾼练习:1、判断题:(1)⼀个锐⾓和这个锐⾓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2)⼀个锐⾓和锐⾓相邻的⼀直⾓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3)⼀个锐⾓与⼀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4)两直⾓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5)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6)两锐⾓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7)⼀个锐⾓与⼀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8)⼀直⾓边和斜边上的⾼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 2、如图,∠D =∠C =90o,请你再添加⼀个条件,使△ABD ≌△BAC ,并在添加的条件后的()内写出判定全等的依据.(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3、如上图,AD ⊥DB ,BC ⊥CA ,AC 、BD 相交于点O ,AC =BD ,试说明AD =BC4、如图,∠BAC =∠DCA =90o,AD =BC ,∠1=20o,你能求出∠D 的度数吗?说说你的理由.5、如图,AB //DC ,AD //BC ,AE ⊥BD ,CF ⊥BD ,垂⾜分别为E 、F ,试说明AE =CF。
2022-2023学年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单元复习课课件

本章知识梳理
/
目 录
1.
目录
2.
课标要求
3.
知识梳理
课标要求
1. 理解三角形相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 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 2.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掌握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 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3. 如图M4-3,已知△ABC≌△CDE,其中AB=CD,那么下列 结论中,不正确的是(C )
A. AC=CE
B. ∠BAC=∠ECD
C. ∠ACB=∠ECD
D. ∠B=∠D
4. 如图M4-4,全等的三角形是( D )
A. Ⅰ和Ⅱ
B. Ⅱ和Ⅳ C. Ⅱ和Ⅲ D. Ⅰ和Ⅲ
三、SSA是指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相等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
等,但是这种判断方法是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SAS
是指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相等且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
【例3】如图M4-5,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
证明△ABC≌△DCB的是( )
A. ∠A=∠D
B. AB=DC
C. ∠ACB=∠DBC D. AC=BD
易错条件都是两条边及一个角对应相等,但是选项B是以 SA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而选项D是SSA. 正解:A. 添加∠A=∠D可利用AAS判定△ABC≌△DCB,故此选 项不合题意;B. 添加AB=DC可利用SAS定理判定 △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 添加∠ACB=∠DBC可利 用ASA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 添加 AC=BD不能判定△ABC≌△DCB,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七年级基本平面图形知识点

七年级基本平面图形知识点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基本平面图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是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而且在高中和大学的学习中也会涉及到。
在七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点,下面将分别从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六个方面进行讲解。
1. 正方形正方形是一种四边形,它的特点是四条边长度相等并且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可以表示为ABCD,其中AB=BC=CD=D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为S=a²,其中a为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为P=4a。
2. 矩形矩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它的特点是两对对边分别相等,也就是说对边平行,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可以表示为ABCD,其中AB=CD,BC=DA。
矩形的面积公式为S=ab,其中a和b分别表示矩形的两条相邻边的长度。
矩形的周长公式为P=2(a+b)。
3. 菱形菱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它的特点是四条边长度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可以表示为ABCD,其中AC和BD是其两条对角线。
菱形的面积公式为S=½×d1×d2,其中d1和d2分别表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菱形的周长公式为P=4a,其中a表示菱形的边长。
4.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它的特点是对边平行且长度相等,可以表示为ABCD,其中AB∥CD,AD=BC。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S=bh,其中b为底边的长度,h为高的长度。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为P=2(a+b),其中a和b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相邻边的长度。
5. 三角形三角形是一种三边形,它的特点是有三个顶点和三条边,可以表示为ABC,其中AB、BC、AC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根据三条边的长短不同,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½bh,其中b为底边的长度,h为高的长度。
三角形的周长公式为P=a+b+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
6. 圆形圆形是一种不规则图形,它的特点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在平面上表示为一个不断延伸的线条。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内容和内容解析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内容和内容解析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之一,它由三条线段组成,其中每两条线段相交于一个顶点。
在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是研究其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对于解决各种几何问题非常重要。
在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很多重要的定理和性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这就是著名的三角不等式定理。
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a、b、c,那么满足条件a+b>c、a+c>b和b+c>a。
这个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经常会用到。
另一个与边长相关的重要性质是三角形的周长。
三角形的周长是三个边长的和,即周长=a+b+c。
周长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度量,它描述了三角形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三角形的角度关系。
首先,我们来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关系。
在任意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这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A、B、C,那么有A+B+C=180度。
这个定理可以用于求解三角形的未知角度。
另一个与角度相关的重要性质是三角形的外角和内角关系。
在三角形的每个内角上都有一个对应的外角。
这两个角的大小之和等于180度。
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A,那么它所对应的外角的大小是180度减去A的度数。
这个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三角形的未知角度。
除了边长和角度关系,三角形还有其他重要的边角关系。
例如,根据三角形的形状,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
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两个内角也相等。
一般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都没有特殊的关系。
根据三角形的角度大小,我们还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小于90度,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0度,钝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大于90度。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研究其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基本知识以及平行线练习

三角形知识点一、三角形相关概念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的表示: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如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时,此三角形可记作△ABC,其中线段AB、BC、AC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3.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而角的平分线是经过角的顶点且平分此角的一条射线.②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法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相同,可以用量角器画,也可通过尺规作图来画.(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注意: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它们相交三角形内部一点.②画三角形中线时只需连结顶点及对边的中点即可.(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注意:①三角形的三条高是线段②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要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结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知识点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c>a,c+a>b.②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a-c,c>b-a.注意:判定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只需看两条较短的线段的长度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即可知识点三、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那么它的形状、大小都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就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起重机的支架采用三角形结构就是这个道理.知识点四、三角形的内角结论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表示:在△ABC中,∠A+∠B+∠C=180°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注意: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可以求出第三个内角如:在△ABC中,∠C=180°-(∠A+∠B)②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内角和的比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求各内角.如:△ABC中,已知∠A:∠B:∠C=2:3:4,求∠A、∠B、∠C的度数.知识点五、三角形的外角1.意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2.性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与之相邻的内角互补3.外角个数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有两个外角,这两个角为对顶角(相等),可见一个三角形共有六个外角.六、多边形①多边形的对角线2)3(nn条对角线;②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③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一、选择题:1.下列可能是n边形内角和的是()A、300°B、550°C、720°D、960°2.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相加是1800°,则此多边形是( )A、八边形B、十边形C、十二边形D、十四边形3.多边形每一个内角都等于150°,则此多边形一个顶点发出的对角线有()A、7条B、8条C、9条D、10条4.小李家装修地面,已有正三角形形状的地砖,现打算购买另一种不同形状的正多边形地砖,与正三角形地砖在同一顶点处作平面镶嵌,则小李不应购买的地砖形状是( )A、正方形B、正六边形C、正八边形D、正十二边形二、填空题:1.一个多边形中,它的内角最多可以有个锐角。
七年级三角形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3、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2)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性质2: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重心)性质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长度是斜边一半。
如果三角形一边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性质4: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性质5:三角形三条中线能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六部分;性质6:重心定理:三角形重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性质7:重心和三顶点的连线所构成的三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题型:1.三角形的下列线段中,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 )A: 中线B: 角平分线C: 高D: 中位线2.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的交点。
A: 中线B: 高C: 角平分线D: 垂直平分线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__________ .4.如图,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BE是△ABD的边AD上的中线,若△ABC的面积是16,求△ABE的面积5.如图,AD是△ABC的中线,CE是△ACD的中线,DF是△CDE的中线,如果△DEF的面积是2,那么△ABC的面积为()6.一定在△ABC内部的线段是()A: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B: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一条角平分线C: 任意三角形的一条中线、二条角平分线、三条高D: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7.如图,△ABC的面积为40,AD为△ABC的中线,BD=5,BE为△ABD的中线,EF⊥BC,求点E到BC边的距离8.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CD=1006,则AB=__________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长度是斜边一半。
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三角形

25、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一:【课前预习】(一):【知识梳理】1.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联系: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也是直线的一部分.2.直线和线段的性质:(1)直线的性质:①经过两点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相交,有交点.(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1)角的度量:把平角分成180份,每一份是1°的角,1°=6 0′,1′= 6 0″(2)角的分类:(3)相关的角及其性质:①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②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③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④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1、∠2互余;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3= 90○,则∠2 ∠3.⑤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 +∠B=180○⇔∠A、∠B互补;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C=180○,∠A+∠B=180°,则∠B ∠C.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4)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4.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5.“三线八角”的认识: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正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即位置相同的角;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6.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角相等,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2)过直线外一点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7.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8.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近年来各地中考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倒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高线、角平分线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
本专题“8”字模型、“A ”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8”字模型图1图28字模型(基础型)条件:如图1,AD 、BC 相交于点O ,连接AB 、CD ;结论:①A B C D ∠+∠=∠+∠;②AB CD AD BC +<+。
8字模型(加角平分线)条件:如图2,线段AP 平分∠BAD ,线段CP 平分∠BCD ;结论:2∠P =∠B +∠D例1.(2021·河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可调躺椅示意图(数据如图),AE 与BD 的交点为C ,且A ∠,B ∠,E ∠保持不变.为了舒适,需调整D ∠的大小,使110EFD ∠=︒,则图中D ∠应(填“增加”或“减少”)度.【答案】减少10【分析】先通过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EDF与∠D、∠E、∠DCE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即可判断.【详解】解:∵∠A+∠B=50°+60°=110°,∴∠ACB=180°-110°=70°,∴∠DCE=70°,如图,连接CF并延长,∴∠DFM=∠D+∠DCF=20°+∠DCF,∠EFM=∠E+∠ECF=30°+∠ECF,∴∠EFD=∠DFM+∠EFM=20°+∠DCF+30°+∠ECF=50°+∠DCE=50°+70°=120°,要使∠EFD=110°,则∠EFD减少了10°,若只调整∠D的大小,由∠EFD=∠DFM+∠EFM=∠D+∠DCF+∠E+∠ECF=∠D+∠E+∠ECD=∠D+30°+70°=∠D+100°,因此应将∠D减少10度;故答案为:①减少;②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同时涉及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对顶角相等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读懂图形,找出图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以及牢记公式建立等式求出所需的角,本题蕴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2.(2023·浙江·八年级假期作业)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K 的度数.【答案】540°【分析】如图所示,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知:∠A +∠B =∠IJL ,∠C +∠D =∠MLJ ,∠H +∠K =∠GIJ ,∠E +∠F =∠GML ,然后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可求得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A +∠B =∠IJL ,∠C +∠D =∠MLJ ,∠H +∠K =∠GIJ ,∠E +∠F =∠GML ,∴∠A +∠B +∠C +∠D +∠E +∠F +∠G +∠H +∠K =∠IJL +∠MLJ +∠GML +∠G +∠GIJ =(5-2)×180°=3×180°=54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应用,利用三角形外角和的性质将所求各角的和转化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3·山东德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1,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C BD ,则我们把形如这样的图形称为“8字型”.(1)求证:A C B D ∠+∠=∠+∠;(2)如图2,若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点M N 、.①若100,120B C ∠=︒∠=︒,求P ∠的度数;②若角平分线中角的关系改为“11,33CAP CAB CDP CDB ∠=∠∠=∠”,试探究P ∠与,B C ∠∠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见解析(2)①110︒;②()123P B C ∠=∠+∠【分析】(1)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即可证明;(2)①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AP BAP ∠=∠,BDP CDP ∠=∠,再根据“8字形”得到,CAP C CDP P BAP P BDP B ∠+∠=∠+∠∠+∠=∠+∠,两等式相减得到C P P B ∠-∠=∠-∠,即()12P B C ∠=∠+∠,即可求解.②根据11,33CAP CAB CDP CDB ∠=∠∠=∠,可得23BAP BAC ∠=∠,23BDP BDC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可得()2C P P B ∠-∠=∠-∠,即可求解.【详解】(1)证明:在AOC 中,180A C AOC ∠+∠=︒-∠,在BOD 中,180B D BOD ∠+∠=︒-∠,∵AOC BOD ∠=∠,∴A C B D ∠+∠=∠+∠;(2)解:①∵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CAP BAP BDP CDP ∠=∠∠=∠,∵CAP C CDP P ∠+∠=∠+∠①,BAP P BDP B ∠+∠=∠+∠②,由-①②,得:C P P B ∠-∠=∠-∠,即()12P C B ∠=∠+∠,∵100,120B C ∠=︒∠=︒,∴()11001201102P ∠︒=︒︒=+;②∵11,33CAP CAB CDP CDB ∠=∠∠=∠,∴23BAP BAC ∠=∠,23BDP BDC ∠=∠,∵CAP C CDP P ∠+∠=∠+∠,BAP P BDP B ∠+∠=∠+∠,∴()111333C P BDC BAC BDC BAC ∠-∠=∠-∠=∠-∠,()222333P B BDC BAC BDC BAC ∠-∠=∠-∠=∠-∠,∴()2C P P B ∠-∠=∠-∠,∴()123P B C ∠=∠+∠),故答案为:()123P B 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有关角平分线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8字形”求解.例4.(2023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如图1,线段AD ,BC 交于点E ,连接AB ,CD ,判断AD BC +与AB CD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OC 平分AOB ∠,P 为OC 上任意一点,在OA ,OB 上截取OE OF =,连接PE ,PF .求证:PE PF =;(3)如图3,在ABC 中,AB AC >,P 为角平分线AD 上异于端点的一动点,求证:PB PC BD CD ->-.【答案】(1)AD BC AB CD +>+;理由见详解(2)证明见详解(3)证明见详解【分析】(1)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AE BE AB +>,CE ED CD +>,两式相加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SAS 证OEP OFP △≌△即可得出结论;(3)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交BP 于点F ,证APE APC ≌,即PC PE =,同理证CD DE =,然后同理(1)得PB CD PC BD +>+,变形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解:AD BC AB CD +>+,理由如下:AE BE AB +> ,CE ED CD +>,AE BE CE ED AB CD ∴+++>+,即AD BC AB CD +>+;(2)证明:OC 平分AOB ∠,EOP FOP ∴∠=∠,在OEP 和OFP △中,OE OF EOP FOP OP OP =⎧⎪∠=∠⎨⎪=⎩,()OEP OFP SAS ∴ ≌,PE PF ∴=;(3)证明: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交BP 于点F,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EAP CAP ∴∠=∠,在APE V 和APC △中,AE AC EAP CAP AP AP =⎧⎪∠=∠⎨⎪=⎩,()APE APC SAS ∴ ≌,PE PC ∴=,同理可证DE DC =,EF PF EP +> ,BF FD BD +>,EF PF BF FD EP BD ∴+++>+,即PB DE EP BD +>+,PB CD PC BD ∴+>+,PB PC BD 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综合题,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例5.(2023春·江苏苏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基本图形通常是指能够反映一个或几个定理,或者能够反映图形基本规律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以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定理、常用的数学结论和基本规律为基础,图形简单又具有代表性.在几何问题中,熟练把握和灵活构造基本图形,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将图1①所示的图形称为“8字形”.在这个“8字形”中,存在结论A B C D ∠+∠=∠+∠.我们将图1②所示的凹四边形称为“飞镖形”.在这个“飞镖形”中,存在结论AOC A C P ∠=∠+∠+∠.(1)直接利用上述基本图形中的任意一种,解决问题:如图2,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说明:()12P B D ∠=∠+∠.(2)将图2看作基本图形,直接利用(1)中的结论解决下列问题:①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若30B ∠=︒,20D ∠=︒,求P ∠的度数.②在图4中,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无需说明理由).③在图5中,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无需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①25︒;②()11802P B D ∠=︒-∠+∠;③()190+2P B D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34∠=∠∠=∠,,再根据题干的结论列出3214P ABC P ADC ∠+∠=∠+∠∠+∠=∠+∠,,相加得到22314P ABC ADC ∠+∠+∠=∠+∠+∠+∠,继而得到2P ABC ADC ∠=∠+∠,即可证明结论;(2)①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根据(1)的结论得到()1252H B D ∠=∠+∠=︒,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角的定义证明90PCH ∠=︒,90PAH ∠=︒,再根据题干的结论可推出25P H ==︒∠∠;②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H B D ∠=∠+∠,,同理可得90PCH ∠=︒,90PAH ∠=︒,则由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可得()11802P B D ∠=︒-∠+∠;③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B BAP BCP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1122BAP BAO BCP BCE ==∠,∠,再求出1902BCP BCD =︒-∠,由题干的结论可知B BAO D BCD +=+∠∠∠∠,由此可得()1902P B BAP BCP B D =++=︒++∠∠∠∠∠∠.【详解】(1)解:∵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1234∠=∠∠=∠,,∴2314∠+∠=∠+∠,由题干的结论得:32P ABC ∠+∠=∠+∠,∠14P ADC +∠=∠+∠,∴21324P ABC ADC ∠+∠+∠=∠+∠+∠+∠,∴2P ABC ADC ∠=∠+∠,∴()12P ABC ADC ∠=∠+∠,即()12P B D ∠=∠+∠;(2)解:①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52H B D ∠=∠+∠=︒,∵PC HC ,分别平分BCE BCD ∠,∠,∴1122BCP BCE BCH BCD ==∠,∠,∵180BCD BCE ∠+∠=︒∴119022BCP BCH BCD BCE +=+=︒∠∠∠∠,∴90PCH ∠=︒,同理可得90PAH ∠=︒,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PAH H PCH +=+∠∠∠∠,∴25P H ==︒∠∠;②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H B D ∠=∠+∠,,同理可得90PCH ∠=︒,90PAH ∠=︒,∴()13601802P PAH PCH H B D =︒---=︒-+∠∠∠∠∠∠;③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B BAP BCP =++∠∠∠∠,∵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1122BAP BAO BCP BCE ==∠∠,∠∠,∵180BCE BCD =︒-∠∠,∴1902BCP BCD =︒-∠∠,由题干的结论可知B BAO D BCD +=+∠∠∠∠,∴BAO D BCD B =+-∠∠∠∠,∴P B BAP BCP =++∠∠∠∠119022B BAO BCD =++︒-∠∠1111902222B D BCD B BCD =++-+︒-∠∠∠∠()1902B 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准确识图并运用好“8”字形的结论,然后列出两个等式是解题的关键,用阿拉伯数字加弧线表示角更形象直观.模型2、“A ”字模型结论:①∠3+∠4=∠D +∠E ;②∠1+∠2=∠A +18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名师课件

活动1 类比探究
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
∠C=90°,
AB AB
AC AC
,
∠C′=90°,
求证: Rt△ABC∽Rt△A′B′C′.
证明:设 AB AC =k,则AB=kAB, AC =kAC. AB AC
由勾股定理,得BC AB2 AC2 , BC AB2 AC2 .
由此能得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相似.
几何语言:如图,在△ABC与△A1B1C1中, ∵∠A=∠A1,∠B=∠B1, ∴△ABC ∽△A1B1C1.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探究一: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重点、难点知识★▲
活动3 例题讲解,相似三角形判定3的应用
(2)∵∠C=∠C′=90°,
AC AC
BC BC
,∴Rt△ABC∽Rt△A′B′C′.
(3)
∵∠C=90°,∠C′=90°,
AB AB
AC AC
,
∴ Rt△ABC∽Rt△A′B′C′.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探究二:两边成比例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 重点、难点知识★▲ 三角形相似吗?
例1:在Rt△ABC和Rt△DEF中,∠C=∠F=90°,下列条件中不能判 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是( ) A.∠A=55°,∠D=35° B.AC=9,BC=12,DF=6,EF=8 C.AC=3,BC=4,DF=6,DE=8 D.AB=10,AC=8,DE=15,EF=9
解析:选项A:在Rt△ABC中,∠C=90°,∠A=55°,∴∠B=35°, ∵∠D=35°,∴∠B=∠D,∴Rt△ABC∽Rt△DEF(有一锐角相等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初一数学全等三角形中含有直角问题汇总

初一数学全等三角形中含有直角问题汇总(张老师)一、选择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题目中找,图形中看”)(1)已知两边对应相等①证第三边相等,再用SSS 证全等 ②证已知边的夹角相等,再用SAS 证全等 ③找直角,再用HL 证全等 (2)已知一角及其邻边相等①证已知角的另一邻边相等,再用SAS 证全等 ②证已知边的另一邻角相等,再用ASA 证全等 ③证已知边的对角相等,再用AAS 证全等 (3)已知一角及其对边相等 证另一角相等,再用AAS 证全等 (4)已知两角对应相等①证其夹边相等,再用ASA 证全等 ②证一已知角的对边相等,再用AAS 证全等二、全等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的构造与运用(1)出现角平分线时,常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2)出现线段的中点(或三角形的中线)时,可利用中点构造全等三角形(常用加倍延长中线)(3)利用加长(或截取)的方法解决线段的和、倍问题(转移线段)三、全等三角形中有直角问题1. 如图, 已知:AB ⊥BC 于B , EF ⊥AC 于G , DF ⊥BC于D , BC=DF .求证:AC=EF .2. 如右图,在矩形ABCD 中,F 是BC 边上的一点,AF 的延长线交DC 的延长线于G ,DE ⊥AG 于E ,且DE =DC ,根据上述条件,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已知:如图,ABC △中,45ABC ∠=°,CD AB ⊥于D ,BE平分ABC ∠,且B E A 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结DH 与BE相交于点G .(1)求证:BF AC =; (2)求证:12CE BF =; FGEDCBAD AE FCHGB3. 如图所示,A ,E ,F ,C 在一条直线上,AE=CF ,过E ,F 分别作DE•⊥AC ,BF⊥AC ,若AB=CD ,可以得到BD 平分EF ,为什么?若将△DEC 的边EC 沿AC 方向移动,变为如图所示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4. 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 =2CE .5. 如图①,E 、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 于E ,BF ⊥AC 于F ,若AB =CD ,AF =CE ,BD 交AC 于点M .(1) 求证:MB =MD ,ME =MF(2) 当E 、F 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G D F A CB E G D FA CB E F E DC BA6. 如图,已知在△ABC 中,∠BAC 为直角,AB=AC ,D 为AC 上一点,CE ⊥BD 于E .(1) 若BD 平分∠ABC ,求证CE=12BD ;(2) 若D 为AC 上一动点,∠AED 如何变化,若变化,求它的变化范围;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复习总结

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复习总结书本,是甘甜淳厚的美酒,令人沉醉;校内,是清爽淡雅的香茶,令人留恋。
那么你们知道关于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学问点复习〔总结〕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2021年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学问点复习总结,欢迎参阅。
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学问点复习总结章一一、三角函数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 ;cosa= ;tga= ;ctga= .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0° 30° 45° 60° 90°sinαcosαtgα /ctgα /3. 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4. 三角函数值随角度转变的关系5.查三角函数表二、解直角三角形1. 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全部未知的边和角。
2. 依据:①边的关系:②角的关系:a+b=90°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留意:尽量避开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1. 俯、仰角:2.方位角、象限角:3.坡度: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
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学问点复习总结章二一、目标与要求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受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推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确定理。
5.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三、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全部三角形;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四、学问框架五、学问点、概念总结1.三角形:由不在同始终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七年级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

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
一、三角形的重要概念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
2.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内角和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例2】将例1中的/ E切掉,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六角星”,求这六个角之和。
【例3】已知BE CD^A AB(高线,且/ ACB= 35°,/ BCD=°,则/ ABE= ________ 题型二、飞镖模型应用
【例4】如下图,求/ A+Z B+Z C+Z D= ___________
A+Z B+Z C+Z D+Z E+Z F
B
D
A
E 题型三、角分线模型应用
【例6】如图,BD C [分别是厶ABC 勺两个外角/ CBE / BCF 勺平分线,若/ D= 70°,则/ A = ________
变式:改为一内一外呢两个呢
走进中考
【例7】如图,△ AB (中, Z A = 80°, AB 平分/ ABC AC 平分/ ACE AE 平分/ ABE AC 平分/ ACE ・・。
则/
A = , Z A 2016= o
r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
一、三角形的重要概念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内角和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二、基本模型
名
称
八字模型飞镖模型角分线模型
基
本
图
形
结论∠A+∠B=∠C+∠D
1.∠BOC=∠A+∠B+∠C
2.AB+AC>BO+CO
∠O=90°+
1
2
∠A
三、应用
题型一、八字模型应用
【例1】求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
【例2】将例1中的∠E切掉,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六角星”,求这六个角之和。
【例3】已知BE、CD为△ABC高线,且∠ACB=35°,∠BCD=°,则∠ABE=°。
题型二、飞镖模型应用
【例4】如下图,求∠A+∠B+∠C+∠D=。
【例5】如图,设∠CGE=α,则∠A+∠B+∠C+∠D+∠E+∠F = ______。
题型三、角分线模型应用
【例6】如图,BD、CD分别是△ABC的两个外角∠CBE、∠BCF的平分线,若∠D=70°,则∠A= _____。
变式:改为一内一外呢两个呢
走进中考
【例7】如图,△ABC中,∠A=80°,A1B平分∠ABC,A1C平分∠ACE,A2B平分∠A1BE,A2C平分∠A1CE…。
则∠A1=,∠A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