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其实就是培养孩子敢于面对现实、积极进取、正当竞争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的培养就来自于日常生活。
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
1.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
孩子会不会去竞争,是孩子主动与否的行为。
那么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就要看孩子有否主动精神。
其实孩子很小就有“自己来”的愿望,学走路时,尽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让大人牵拽。
玩东西时,也不愿别人干预。
可是父母却经常因孩子的人小、速度慢等原由帮孩子做。
比如说,孩子在家里制作东西。
当父母看到孩子笨手笨脚地剪纸或折纸时,经常会忍不住帮他们一把。
其实父母只需耐心得在一边看着,多加指点,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
当孩子制作好东西时,家里往往会被弄得很乱,所以家长就会限制孩子开展这类活动,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从而也会扼杀孩子的主动精神,不利于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去限制孩子,而是要给他们提出要求。
如要求他们玩完以后,清除干净,东西摆回原处等等,那么下次孩子做完一件事后就会主动地收拾好东西。
此外,父母应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帮妈妈叠小件衣服,帮爸爸整理书报,帮妈妈拖地板等,但是别忘了在干完事后称赞孩子“真能干”,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喜悦和幸福,会使孩子以后更主动地去做一些令自己快乐的事。
甚至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对家里的事情,像节假日的活动计划、经济开支计划、装横布置等提出建议或鼓励参与,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使孩子意识到“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拥有自信。
人的个性品质中的能力、性格、气质、意志以及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情感等,能反映人的能动作用和主体意识,是和一个人的创造力、竞争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每个孩子不仅外貌不同,其心理发展也具有独特性。
如有的孩子刚满一岁就会说话,而有的孩子两三岁才会说话;有的孩子动作很敏捷,有的孩子语言发展比其他孩子更好。
正是这些独特性,成为一个孩子区别于另一个孩子的个别特点。
它不能简单地用优劣加以概括。
它说明每个孩子都在按照自己的生长轨迹发展着。
所以父母应当了解孩子的独特性,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家长无视孩子发展的个别差异,习惯于在不同的孩子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比如,父母常常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比,“你怎么这么笨啊,看人家小明多聪明。
”以期待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竞争意识,能够奋勇直上。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反倒会使孩子心理不平衡或是产生自卑感。
其实,最伟大的歌唱家,他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会是美妙的。
因此,家长还应该支持和发展孩子的独特性。
比如孩子的信手涂鸦,父母不该漠视,而应该以支持、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发自内心的任何创意,包括在家长看来可能是荒唐的创意。
家长应该经常找机会有感情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他人面前的赞扬,更能强化孩子的优点,增强他的自信。
设想,一个拥有自信的孩子会不敢与别人竞争吗?会不想与别人竞争以显示他的个性吗?
3.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早在1944年,陶行知先生就呼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5但是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
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很有兴趣地问家长问题时,家长却常这样回答“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甚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了,但又怕丢面子,就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答案来欺骗和搪塞孩子,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会影响家长自身的威信。
因此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敢想敢说的环境。
其次,要保护、培养、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兴趣、特长。
家长给孩子提供玩具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能让孩子动手动脑的,并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如拼搭、建构、塑造等游戏。
如果孩子喜欢动手拆东西,家长应给予理解与宽容,布置好家庭环境,让孩子去探索。
无论孩子做什么,家长都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并热心地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和指导。
有可能的话家长也可以一道参与玩耍,探索性的玩耍,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不同的玩法。
再次,要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因此,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
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
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认识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
4.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
竞争,总会伴随着成功与失败,怎样正确对待输赢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竞争行为,竞争最终将是意志力的较量。
因此父母与孩子玩竞争性游戏(如下棋等),不要经常让孩子取胜来结束游戏,有时应该让孩子尝试一下失败的滋味,以锻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感受到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克服困难,就能进一步获得成功。
有的孩子以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对方,“置人于死地而后快”。
有的孩子害怕同学比自己强而对同学采取“封闭”和“打击”的对策。
例如,有好资料和信息,不外借和外传,对同学的求助漠然置之。
所以家长要消除孩子在竞争中产生的嫉妒心理,教导孩子不要以打击对方等不正当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或取得竞争的胜利,而要以真本领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与对方竞争。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想要成功,不仅要具备竞争力,还要有竞争意识,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1、鼓励孩子相信自己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做人”,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正确目标。
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相信自我,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竞争意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根本上失去了和别人竞争的能力,他必然不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甚至干任何事情都体验不到一种“把握感和成功感”。
2、帮孩子找到竞争的优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正确目标。
相信自我,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竞争意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根本上失去了和别人竞争的能力,他必然不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甚至干任何事情都体验不到一种“把握感和成功感”。
鼓励孩子建立自信,敢于面对竞争。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有长处也有短处。
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孩子建立
坚定的自信,这是面对竞争时,合格家长首先要做的。
家长要引导孩子挖掘自己的优点,不断强化,使孩子走出自卑的困扰而变得自信起来;帮助孩子发现自身优点和长处是克服害怕竞争的良方。
一个人的兴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要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样就能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
同时,有竞争就会有胜负,即使处于劣势时,也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不要采取贬低或破坏对方来获得自己的优势,也不要心生嫉妒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更不要就此一蹶不振。
3、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及时鼓励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
例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但在绘画方面有特长,父母就要肯定孩子的绘画能力,并鼓励孩子在绘画方面多加努力。
如果孩子在学校得到表扬,或因为某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奖励,即使这件事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父母也应认为这是孩子在小小的竞争中初露头角,是大事。
因此,父母要以兴奋的神情表示分享孩子的喜悦,必要时可加以特别的鼓励。
千万不能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更不能说“这有啥了不起”一类的话,这种泼冷水的行为,只会挫伤孩子参与竞争的信心,实在不可取。
多表扬孩子的努力,夸夸孩子在此过程中的提高,而不是只注意到结果。
当孩子在努力尝试一些事情的时候,当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的时候,当孩子能够成为别人的动力来源的时候,都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回应。
而在孩子谈起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时,就立刻把话题引导到其他事情上。
4、不当着别人责备孩子针对孩子的弱点,即使对他的行为再不满意,我们也尽量不当别人的面责备他,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尽量不让孩子当众出丑。
如果孩子在他人面前丢尽了面子,那自信心就会丧失殆尽。
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谈论他们的不足之处,而是应该根据孩子本身的不同情况,正确地在别人面前评价孩子。
5、鼓励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及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是竞争的基础,没有独立性就不可能有竞争意识。
而独生子女最大的弱点就在于独立性差,依赖性太强。
家长必须树立孩子“我自己来”的思想,必须培养孩子能够“我自己来”的能力。
当他懂得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绢时,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虽然他玩具收拾得不太整齐,衣服穿得慢腾腾,手绢洗得并不干净,但每当他独立完成一件事时,就表扬他做得不错,并鼓励他继续去做。
事实上,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会给他们增添一份自信。
6、对孩子的期望要恰如其分“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要善于认清孩子的潜力和天资。
我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让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而不是看到高高挂在树上的果子可望而不可及,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会极大的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把男孩视为“心肝宝贝”,怕男孩长不大,就在吃、穿、用上尽量满足男孩的要求,哪怕是无理的要求。
如此对男孩百依百顺,使男孩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成了“奴仆”,男孩便形成“霸气”。
生怕男孩生病,给男孩穿得过多过暖,深怕有啥“闪失”,这就使男孩变得弱不禁风。
奔跑怕摔着,登高忙跌着,用刀剪怕伤着,自己盛饭怕烫着……形成“大少爷”习气。
怕男孩被人欺负,只好整天关在家里,即使让男孩与同伴玩,也只让与比男孩年龄小的玩……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形成娇气。
这样的男孩,走出家门,进入学校,在陌生的伙伴、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下,再不能为所欲为了,他就会产生压抑感、孤独感,再加上看到不少同学比自己强,就产生自卑感,表现出怯懦,成了别人嘲弄与欺负的对象。
对于这一现象的纠正,专家给家长的建议是:
给父母的建议一:父母要停止对男孩的溺爱。
父母必须停止溺爱,让男孩成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既要让男孩充分享受家庭的权利,也要让男孩尽家庭的义务。
在生活中,不搞特殊化,男孩除了应自理,还须尽其所能帮父母做家务,长幼有序。
把家庭视为小社会,让男孩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社会行为准则,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给父母的建议二:让男孩融入集体。
帮助男孩从封闭的小家庭步人开放的大社会,与同龄伙伴友好相处,共同学习,共同嬉戏。
这样,男孩就可以在同龄伙伴的镜子里照见自己,学习待人接物,学习做人。
有些父母怕男孩受欺负,不让男孩出门与同龄伙伴为伍,这是错误的。
越是如此,男孩越是在家里能耐、在外面窝囊。
男孩迟早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独立一员,所以,早一天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比迟一天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