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陌生化_文学语言的审美因素
[转载]文学语言“陌生化”资料汇编
[转载]⽂学语⾔“陌⽣化”资料汇编原⽂地址:⽂学语⾔“陌⽣化”资料汇编作者:向若轩 “陌⽣化”⽂学语⾔的美之所在 作者:⽥⽂强 “陌⽣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领军⼈物为什克罗夫斯基。
其观点认为⽂学语⾔是⽇常语⾔陌⽣化的结果,是“⽂学性”的具体体现,甚⾄认为⽂学的“⽂学性”只存在于这种艺术处理过的语⾔中。
这种⽂学性就是陌⽣化语⾔本⾝的看法,显然有些⽚⾯。
但他们对陌⽣化语⾔艺术表现⼒的强调,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为,陌⽣化语⾔与⽇常语⾔不同,它以反常的形式出现,能产⽣出特别的美学效果。
⼀、“陌⽣化”:审美的⼀个基本原则⽂学是语⾔的艺术,语⾔何以能使⽂学成为⽂学,俄国形式主义者说是语⾔美使之然,并提出“⽂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学,⽽是‘⽂学性’,就是使⼀部作品成为⽂学的东西。
”这⾥的“⽂学性”就是指语⾔的审美功能,它与“陌⽣化”原则密切相关。
例“斜阳在那⼝⼤鱼缸边/爬着,看见⼀只⽕红的鱼/吞⼀粒灰⾊的⼩⽯⼦。
”(90后作者⾼粲)这句诗美在叙述⾓度的新奇,⽤鱼的视⾓来看太阳。
太阳爬在鱼缸边。
并且透过缸⾥的⽔太阳成了⼩⽯⼦。
这样把现实中的太阳“异化”,好象从来没有见过,这就是“陌⽣化”⼿法。
如果我们照直说,斜阳照在鱼缸,⼩鱼变成了红⾊,就没有这种新颖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这种把⽇常⽣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种偏离或反常⽅式表达出来,从⽽引起⼈们注意的⼿法,就是“陌⽣化”。
在美学理论中⼜叫“距离产⽣美”,⽤于此种⼿法的语⾔我们称为陌⽣化语⾔,即⽂学性语⾔。
陌⽣化为什么会产⽣美?对此英国著名诗⼈柯勒律治解释说:给⽇常事物以新奇的魅⼒,通过唤起⼈们对习惯的⿇⽊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的事物,以激起⼀种类似超⾃然的感觉;世界本是⼀个取之不尽、⽤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睹、听若罔闻,虽有⼼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
对“陌⽣化”原则的表述,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界定为“间离效果”,⽽中国在审美理念中则是“化腐朽为神奇”,意思都是强调美是⼀种不同凡俗的陌⽣的东西。
《文学理论》参考试卷
《文学理论》参考试卷《文学理论》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文学理论的建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所谓文学四要素,是指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文学话语活动的构成要素一般概括为五个方面,包括说话人、受话人、________、沟通和_____________。
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寓意性、___________和朦胧性。
6、戏剧结构的组织一般是非常严密的,这种严密的结构主要呈现为三种方式,包括开放式结构、锁闭式结构和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主要有形象性、__________、音乐性和__________。
8、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将文学作品区分为四个基本层面,即字音层、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被再现的客体。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
)1、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它是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2、文学的惟一源泉是社会生活,所以艺术家一般说来是“自然的奴隶”。
()3、文学形象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就是文章形象。
()4、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论家是康德。
()5、文学语言的审美要素一般只包括语音层面和修辞层面。
()6、在叙事学中,叙述内容主要包括人物、情节、叙事聚焦、叙事方式等。
()7、蒙太奇是影视的思维原则和结构手段。
()8、中国古典诗学将诗歌本文区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
()9、普列汉诺夫明确将“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作为社会结构的“五项式”之一。
陌生化
陌生化——文学语言的审美艺术文学是美学的对象,文学何以能成为艺术?在于语言的审美功能,它与“陌生化”密切相关。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的概念,指的是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时间。
“陌生化”就是要给平常事物注以新的诠释,通过唤起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给人们全新的感觉刺激,以激起人们最世界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在我看来,“陌生化”就好比一个魔术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日常的东西显现出别样的美感。
陌生化语言形式变异性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能通过变形的语言造成一种“复杂化形式”,使语言意义由单一变得复杂,并由此产生出一种奇特迷蒙的气氛,从而造成“言不尽意”的美学效果。
重视语言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庞德的“人群中许多面孔的呈现;潮湿、青黑的枝头上的点点花瓣”湿漉漉的黑树干有种莫名的沉闷、压抑感,一如喷涌而出的人群,偶尔闪现的陌生脸孔给人以孤寂,正如朵朵花瓣的美艳与黑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一种突兀的光影交错的美感。
喧嚣与孤寂并存的现代化生活。
罗宾逊“斜阳徘徊若金色的号角之声”,诗人以“金色的号角之声”来比喻落日西沉,余晖灿烂辉煌,用声音的婚后与颜色的明快感表达诗人对夕阳的美好向往。
这种变异的语言形式,不但阻隔了人们对落日的习惯认识,同时产生了视觉与听觉并存的审美享受。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必须首先自身要生动有趣.产生出强烈的吸引力,然后才能诱使读者来慢慢咀嚼、细心品味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与情感。
星飞《读心》“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他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经过了陌生化处理,作者将读书时涌出的泪水比作高贵客人。
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出读书的益处,打破了传统的写法,使我们体会到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好的应用文章,应该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陌生化”语言所提供的生动形象,往往能是作品的文学性变得饱满。
第二章 文学作品的结构
B.
C. D.
根源:艺术的目的(感受体验而非认识) 基本原则:“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地强暴” 目的:针对感受,以增加感受的难度、延长感 受的 时间 实质:形式的复杂化
结论:文学就是对语言的美学操作
首先,得把没意思的事情写得有意思
借书
借„„
其次,得把有意思的事情写得更有意思
王蒙谈小说语言
依次向你靠拢
也许 一阵意想不到的风 把五只小船 吹向了另一片海域
电 话
(二)抒情性
1、界定:“谈笑则字与笑并,论蹙则声共泣偕。” (刘勰《文心· 夸饰》) 2、增强语言情感性的方法(参教材P57-58):
①
用语言的概念意来表达情感;
②
③ ④
用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激发情感;
用词的情感色彩来抒发情感; 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声调来表达情感。
3、抒情的方式: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出面抒发感情,语言往往有强 烈的主观性色彩;如《我曾经爱过你》
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借景物、人 物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如《春江 花月夜》
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戈宝权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主要指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就广度而言,指人物性格具 有横向上的多面性),如美狄亚;多层次(就深度、厚 度而言,指人物性格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性和多变性,如 哈姆雷特;动态性(人物性格不会司静止的,而是发展 变化的,有量变和质变,前者有凤姐的表现,后者如林 冲的落草)
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内在地自足的,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二、音乐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三、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术语,最早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他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普通感觉。
文学形象的概念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作品中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系统。
例如《红楼梦》是由三百多个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构成的形象的有机系统,我们不能随意把其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抽掉来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命题。
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情景交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浅谈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浅谈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作者:温文华植泳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陌生化”该概念对于诗歌创作和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在诗歌领域里扩展和运用“陌生化”的艺术空间这一尝试更值得思考和实践。
本文将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审美特征为基点,浅谈诗歌语言意象的可观性、诗歌语言组合的超常性以及语言体验的新奇性对“陌生化”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陌生化”;诗歌语言;什克洛夫斯基;审美特征;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02一、前言胡适在《梦与诗》提到:“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语言的运用是诗的灵魂体现所在,是诗歌感染力、艺术扩张力和生命力的最重要体现。
诗人从日常生活语境入手,加以艺术加工和创造,从中提出某些熟悉的人、事与物,融入再现的艺术充分和文学意义,以一种似乎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方式或是最与众不同的面貌将它们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诗歌艺术的功能,完成这种任务的手法就是“陌生化”“文学以语言为载体,语言的丰富性对文学影响甚大。
语言符号是文体的直接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成为组成文学的有机整体的因子”[1]。
所以,我们所说的“陌生化”,是文学本质特征。
它的审美特点更是直接表现于语言上,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审美特征在于诗歌语言意象的可观性、诗歌语言组合的超常性以及语言体验的新奇性,其中又包括了语言意象的选择和使用、语言组合的异化、语言技巧的巧用等方面的内容。
二、“陌生化”审美特征(一)语言意象的可感性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核心思想包括:艺术存在的意义是具有“可感性”;获得“可感性”的手法是陌生化;诗歌语言的本质是艰深而困难的。
[2]那么对让人直观可感的就是读者在欣赏诗作时所走近的作者世界和文本世界,在二者之间最让人感动震撼或是直击心灵的是诗中的意象,不论具体还是抽象意象。
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一及答案
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一及答案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一及答案1、阅读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如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初步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趣。
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书中阐述的理论问题,哪几点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列出三种以上观点:参考: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
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
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
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书中涉及到的具体文学作品,你阅读过几部,以其中一部为例,说说你的大致印象参考: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
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文学理论(复习纲要)
《文学理论》提纲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1)“文学理论”的定名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2、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1)文艺学三学科界定2)文学理论的性质二、文学理论的体系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文学实践2)思想家和批评家的中介3)归纳整理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1)功能性结构2)对象性结构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1)几种建构原则2)本书建构原则三、文学理论的作用1、文学理论功能的认识1)中外古代文论家的认识2)我国现代文论教材的认识2、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1)引导创作2)指导欣赏3)规范批评3、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1)文学批评的价值论2)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四、文学理论的学习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第一编文学本体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第一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般性)一、“文学”辨析1、“文学”的语义分析:(狭义文学、广义文学)2、文学本质的研究: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二、文学的社会地位1、“社会结构”:(马克思→普列汉诺夫)2、文学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1、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阿诺德·豪塞尔)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特殊性)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1、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2、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定义)二、文学的特殊对象1、“生活说”与“人学说”(布洛夫、高尔基)2、“文,心学也”(刘熙载)三、文学的审美形式1、文学形象性的根源2、文学形象与文章形象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学是语言艺术(个别性)一、文学艺术的分类1、历史上的艺术分类法2、分类原则二、文学是语言艺术1、文学语言的特质2、语言艺术的特征三、汉语与汉语文学1、汉语文字的特点2、汉语文学的特征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第一节文学作品结构层次一、“二分法”与“层次论”1、作品结构的“二分法”:内容、形式、关系2、从“二分法”到:“层次论”:二分法缺漏二、中西作品层次论1、中国作品层次论:玄学(王弼)→诗学(梅尧臣、李重华、王国维)2、西方作品层次论:英加登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1、方法:以中融西,中西互补2、层次:言、象、意第二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二、文学语言的审美要素1、语音层面2、文法层面3、修辞层面三、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1、语言类型:人物语言、作者语言2、语境3、语体4、文化色彩四、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意象语言的特点)1、形象性2、抒情性3、音乐性4、陌生化第三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二、文学典型:(再现性文学形象)1、典型人物性格2、类型与典型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文学意境:(表现性文学形象)1、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2、文学意境的审美形态(王夫之、王国维)四、文学象征:(哲理性文学形象)1、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2、文学象征的审美形态第四节文学意蕴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意犹帅也”)二、文学意蕴的特点1、情理性2、含蓄性3、多义性四、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1、主题:意蕴的多层次性与主导性2、主题的形态:性格型、情感型、思理型第三章文学作品类别第一节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一、文学体裁的划分1、“体裁”界定2、体裁划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3、本书的新“四分法”二、文学体裁的意义1、体裁对作品的制约2、体裁对创作的规范3、体裁对欣赏的预示第二节叙事文学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叙事文学界定:(定义、特征)2、叙事文学种类:史诗类、小说类、叙事散文类二、叙事主体1、主体的纵向变化2、主体的横向介入3、叙述可靠性三、叙述内容1、人物2、情节四、叙事话语1、叙事聚焦2、叙事方式3、叙事时间第三节抒情文学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抒情文学界定: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2、抒情文学种类:诗歌、抒情散文、散文诗二、抒情文学的特征1、抒情作品的情感2、抒情作品的意象:心理画面、典故、母题3、抒情作品的语言三、抒情文学的手法1、西方:沉思、直抒胸臆、客观对应2、中国:赋、比、兴第四节戏剧文学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学2、戏剧文学的种类二、戏剧文学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戏剧情境2、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3、严格要求的戏剧语言4、组织严密的戏剧结构:锁闭式、开放式、人像展览式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1、悲剧与喜剧:(西方戏剧传统)2、杂剧与传奇:(中国戏剧传统)第五节影视文学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2、影视文学的种类: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二、影视文学的特征1、造型的直观性:区别于小说2、冲突的行动性:区别于戏剧3、时空的灵活性:区别于戏剧三、影视文学的结构1、影视文学的结构原则2、影视文学的结构形态第二编文学创作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第一节文学创作基础一、文学创作的主体1、作家的创造能力2、作家的创造意识二、文学创作的客体1、文学对象与创作客体2、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1、主客体的审美融合2、主客体的形象建构第二节文学创作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2、准备阶段的心理机制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1、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1、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2、艺术传达是构思的深化第三节文学创作原则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1、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2、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1、再现性文学创作原则: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2、表现性文学创作原则:艺术理想与艺术夸张第四节文学价值生成一、审美理想与文学价值1、作家的审美理想2、文学的审美价值二、文学价值的基本内涵1、真实性(真)2、崇高性(善)3、艺术性(美)第五章文学创作风格第一节风格的审美特性一、文学风格界定1、风格的诸种理论2、风格的定义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三、文学风格的形成1、创作个性2、表现内容3、文体特点4、读者群体四、文学风格的功能第二节风格的审美形态一、抒情风格的形态1、抒情风格的性质2、抒情风格形态的划分(简分法、繁分法)3、抒情风格基本形态二、叙事风格的形态1、叙事风格的性质2、叙事风格的形态第三节风格的文化形态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1、共时性:流派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2、历时性:时代风格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三、风格的地域性与地域风格四、风格的民族性与民族风格五、风格的时代性与时代风格第三编文学接受第六章文学欣赏第一节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的发展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1、文学接受界定2、文学接受多层次性:欣赏、批评、借鉴第二节文学欣赏性质一、文学欣赏的特点1、直觉性2、情感性3、愉悦性二、文学欣赏的条件1、欣赏对象的条件2、欣赏主体的条件三、文学欣赏的意义1、欣赏与艺术生命2、欣赏与审美能力3、欣赏与作家创作第三节文学欣赏过程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1、接受预示2、期待视野:作品与期待的三种关系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1、语言的玩味2、形象的感受3、意蕴的领悟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1、召唤结构2、欣赏再创造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1、意识先结构与见仁见智2、人类共鸣第四节文学欣赏效果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1、文学功能的实现:以欣赏为中介、途径2、文学功能的特点: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1、心灵情感的交流(情)2、人格境界的提升(善)3、审美能力的培养(美)4、认识视野的拓展(真)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第七章文学批评第一节文学批评性质一、文学批评的界定1、广义的文学批评2、狭义的文学批评二、文学批评的基础1、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2、深厚而完备的理论修养3、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4、丰富而广博的经验学识三、文学批评的意义1、指导欣赏2、帮助创作3、影响社会第二节文学批评标准一、批评标准的界定二、批评标准的形成1、批评标准的社会性2、批评标准的历史性三、批评标准的内涵1、思想标准2、艺术标准四、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1、批评标准的普遍性2、批评标准的具体性第三节文学批评方法一、批评方法的构成二、批评的基本原则1、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2、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三、批评的基本模式1、社会文化批评2、创作主体批评3、艺术本体批评4、接受反应批评四、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1、批评的论述方法:说明、解释、判断2、阐释循环第四编文学史第八章文学发生发展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1、模仿说:亚里士多德2、游戏说:席勒—斯宾塞3、巫术说:雷纳克—泰勒4、劳动说:格罗塞—普列汉洛夫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三、原始文学的特点1、混合性2、集体性3、实用性第二节文学艺术的进步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1、“变化论”:文艺进步的否定论2、“进化论”:文艺进步的肯定论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1、文艺进步的复杂现象2、文艺进步的特殊规律第三节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1、文学发展以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1、政治的中介地位2、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3、文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1、文学发展与宗教:终极关怀2、文学发展与道德:道德境界3、文学发展与哲学:哲理追求第四节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1、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2、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1、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2、他民族文学的吸收与超越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1、文学发展与杰出作家2、杰出作家对文学进步的贡献第九章文学发展进程第一节文学体裁的演变一、文学体裁的演变进程1、文学体裁滥觞期2、终极种类形成期3、文类多元发展期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1、发达文体源于原始文体2、改良性渐变与革命性突变3、规则承续与创作变异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1、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2、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3、期待视野的积极促进4、传播载体的推动交流第二节文学思潮的演进一、文学思潮的性质1、文学纲领的共同性2、创作方法的一致性3、文学流派的多样性二、文学思潮的演进1、古典主义文学思潮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文学思潮史研究第三节文学地域的拓展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1、原生的地方文学2、统一的民族文学3、走向世界文学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1、世界文学格局的标志2、比较文学的两大学派第四节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一、文学的文化形态1、艺术文化阶层论2、民间文学3、精英文学4、通俗文学二、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大众文化的形成2、大众文化的特征3、大众文化的兴盛第十章文学史研究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一、文学史的形成1、中国传统的文学史研究2、文学史在近代欧洲的形成二、文学史的性质1、含义2、特点(内容的整体性、叙述的有序性、意识的自觉性)三、文学史的任务1、展示文学进程2、评价文学地位3、探讨文学规律第二节文学创作史一、个体创作史二、国别文学史第三节文学作品史一、作品史划分二、文体史三、主题史四、风格史第四节文学接受史一、接受史的提出(姚斯)二、接受史的途径1、效果史研究2、阐释史研究3、影响史研究。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文学概论:浅谈文学“陌生化”
浅谈文学的“陌生化【中文摘要】文学中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思方式,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
陌生化强调现实和语言的距离。
一般的观点认为,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以下就文学的陌生化问题从作者的创作,读者的欣赏,还有语言本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创作者;读者;语言。
“陌生化”( 又称“奇特化”或“奇异化”)的说法是俄国形式主义核心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 9 l 7年《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
他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感受的“无意识的自动化”过程。
所谓“无意识的自动化”指人们对事物感觉的迟钝、麻木及对事物的无意识接受。
他认为:“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跃。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文学中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思方式,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
陌生化强调现实和语言的距离。
一般的观点认为,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以下就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问题从作者的创作,读者的欣赏,还有语言本身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以下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问题。
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来说,“陌生化”手法是在文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求异。
关于文学作品,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材。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
文学概论(gàilùn)形考作业1 1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 40 分)1.试论文学(wénxué)风格的特征。
答:(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风格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它是与作家(zuòjiā)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
(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一个作家的风格形成后,往往在很长时间里保持(b ǎochí)不变,这与作家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关,但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这是作家创作个性各不相同的反映(fǎnyìng)。
表现对象的广阔无垠,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也是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风格多样化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2. 简述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
答: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它的作家、阅读它的读者以及作家和读者生活于其中并成为文学作品所反映所表现的大千世界。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3.简述文学的社会功能。
答: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
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
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
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
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
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
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简答复习要点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 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 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象征主义的理论主张 象征主义的最大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性和暧昧性去揭示它们所暗示的事物现象的内在性。
象征主义的目的在于以主观变形来构成它的作品;把主客观两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是波德莱尔的“普遍相似性”的思想;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象征;语言成为象征主义的中心;象征主义还要求诗歌的音乐性和绘画性。
4尼采的日神、酒神论 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
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5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 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文学作品教学应关注“陌生化”语言
文学作品教学应关注“陌生化”语言作者:徐晓丹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06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表现在主题内容的深刻上,也体现在文学话语的艺术表达上,具有审美性的话语往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给读者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而要很好地创造出审美性话语,就应使用“陌生化”语言。
它是指作者打破某些语言常规,用可能不合语法,甚至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语言来表达作品涵义,从而获得较强审美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作家们竭力把普通话语加工成对人具有阻拒性的“陌生化”语言来吸引读者。
因此语文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时尤其要关注“陌生化”语言,引导学生透过“陌生化”语言理解文意,含英咀华。
笔者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时要关注三类“陌生化”语言。
一、词语“陌生化”这一大类可分为三小类:词类活用陌生化、修辞陌生化、词语搭配陌生化。
例1.结痂的伤口,一支支嫩绿正在旗帜般举起。
(《春天的感觉》王亚林)“嫩绿”一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以植物刚刚生发的特征来指代初生的万物,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复苏与活力,是词类活用陌生化。
“结痂的伤口”,比喻经历冬天摧残的大地。
已经“结痂”,说明伤口即将愈合恢复,经历摧残的大地渴望春天的来临以抚平伤口。
比喻独具匠心,并暗示了主题,运用修辞陌生化达到了词语的陌生化。
“旗帜般”举起,赋普通的比喻以新的意义。
“旗帜般”形容万物复苏的不可抗拒、生命力的强大。
“旗帜”也指春天万物复苏的标志。
这个比喻的陌生带动了词语的陌生。
整个句子,作者采用了词类活用陌生化和修辞陌生化两种手段,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觉,即向往春天及喜爱春天的温柔呵护之情。
例2.我们把我们的茅庐结好,一些温柔的诗句便开开落落,村庄的鸟鸣穿透寒烟,拍岸而至。
(《陶潜》丛明)此句表达作者向往陶潜所具备的诗情雅致,向往陶诗中那田园般生活的感情。
在陶潜故居,走入小茅庐中,亲自把茅庐修缮结好,作者那复古的情愫自然地萌发出来。
于是作者头脑中陶潜的诗句便一一浮现于眼前。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二、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运用于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陌生化使语言变得困难,有意造成障碍。
这一点在诗歌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诗人有意用有些困难的声音模式和韵律,苦心孤诣地营造诗歌语言,造成语言的扭曲和反常。
如: 杜甫诗《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獭月涓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中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
这首诗写诗人乘船顺江而下,到夔州天晚停宿,大雨如注,不能上岸去会朋友,内心怅然。
早晨诗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诗人未用“响亮”一类的描写听觉的词语来描写,而是用描写触觉的“湿”来描写,把钟声形容成“湿”是杜甫利用痛感在文体上的创造,这种创造把那种因下雨无法上岸去会朋友的怅然、不安、遗憾的心情巧妙地描写出来,从而使人品味不已。
按平常的说法,只能说“风起春灯晃”、“江鸣夜雨落”、“钟声云外传”,可杜甫却用“乱”来形容“春灯”在风中的摆动,用“雨悬”来形容大雨之不断,用“湿”来形容钟声之形态,这明显是言语的“陌生化”。
看起来,“乱”与“悬”似乎偏离了正常的语言的规范,却暗示出诗人在大雨中不能上岸去会老朋友那惆怅、沮丧的心理。
由于诗人处在此种心境中,不能不以别样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所以“春灯乱”、“夜雨悬”既是对风中春灯摆动和大雨如线般悬挂着的独到描写,又流露出诗人此刻不能会见朋友的那种不安、焦急的心情。
第二,陌生化手法有意挑战传统的已被接受的观念和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反常。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幕,就是利用刘姥姥的视点使大观园变得“陌生化”了。
第五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领进堂屋,等候王熙凤,讲到刘姥姥第一次看到挂钟时的感觉,有如下一段描写: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一般,倒吓得不住地展眼儿。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及其表现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及其表现作者:岳文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4期摘要:从读者角度来考虑,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主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
它与自动化相对立,通过增加感知的难度,延长感知的过程从而使惯常的表达方式变的新鲜,惹人注目,增加语言的审美效应。
这种处理语言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诗歌尤其明显。
关键词:陌生化;文学语言;表现[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90-01一、陌生化的提出文学语言问题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问题。
对一个作家来说,文体意识的觉醒也主要表现在文学语言的觉醒上。
纳得松说:“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
科林伍德说:“一个人并不是首先获得了语言然后再去使用它。
拥有语言和使用语言是一回事,只有通过重复和逐渐的尝试使用语言,我们才能拥有语言。
”面对语言的困境,作家们一直在寻找着摆脱困境的途径。
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得到启发,在《艺术作为手法》中提出了“陌生化”。
这一理论成为在审美领域中超越困境的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如果主要从读者角度来考虑,陌生化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征。
它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
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说:“动作一旦生成习惯,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
”自动化语言就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
陌生化则是一种有意违反语法规则逻辑次序、造句习惯的表达方式。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如果许多人的复杂的一生都是在无意识中匆匆过去,那就如同一生根本没有存在过。
是这种自动化导致了我们感觉的钝化和麻木。
而“陌生化”就是这种治疗这种“病症”的“一剂良药”。
惯常的表达方式加以“陌生化”后,来增加感知的难度,延长感知的过程,从而使惯常的表达方式变得新鲜,引人注目,获得语言的审美效应。
陌生化:萧红小说语言的审美诉求
凭 着 自己 的艺 术 直 觉 暗 合 了形 式 主 义 的 文 学 主
张, 探 索 了语 言 的陌生化 效应 , 不 仅使 小说 语 言变 得新 奇 , 而且 使 小说 语 言从传 统形 式 中脱颖 而出 ,
这 是《 王阿嫂 的死 》 中的 首段文 字 。不说 霜覆
完 成 了“ 萧 红体 ” 小说 的 自由表达 。
带来 了“ 明丽 和新鲜 ” 感。
草 叶 和 菜 叶 都 蒙盖 上 灰 白 色 的 霜 。 山上 黄 了叶 子 的
树, 在等候 太阳。太阳出来了, 又 走 进 朝 霞去 。… …
则 清新 、 奇异、 充 满 活 力 。 当然 , 萧 红 并 不 一 定 知
道 和 了解 形式 主 义 关 于文 学 陌生 化 的理 论 , 但 她
昭 通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a o t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2月
Fe b .2 01 3
● 文 学 研 究
陌生化 : 萧 红小 说 语 言 的审美 诉 求
陈 俐
( 昭通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 云南 昭 通 6 5 7 O 0 0 )
但是主语穷汉们后面的谓语部分在行为状语摇煽着阔大的肩膀后消失了而谓语部分因把字句换成被动句出现了又一个主谓句王大哥的骨头被运到西岗子上全句的主语穷汉们没着落而后一个主谓句既不能充当谓语部分又不与穷汉们构成复句从逻辑上看二者不是并列的
第3 5卷 第 1期
V0 1 . 3 5 No . 1
摘要 : 从“ 陌 生 化” 的 向度 再 次 审 视 萧 红 小 说 的 语 言 。 正 是 陌 生 化 语 言 的 运 用 , 强 化 了 萧 红 小 说 的 审 美 效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C) 。
A. 文采B. 情感C. 观众D. 文化2. 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A)”。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A. 文学B. 诗学C. 佛学D. 神学3. 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
“陌生化”一词,是(B)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美国 B. 俄国 C. 英国 D. 德国4.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D) 、语境依托性。
A. 意识性B. 表象性C. 表情性D. 中介性5. 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D)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A. 什可洛夫斯基B. 高尔基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巴赫金6.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以外还有(A)。
A. 实用论B. 信息论C. 意志论D. 反映论7.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A) 。
A. 语境依托性B. 表象性C. 表情性D. 意识性8. 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是(D) 文本。
A. 创意型B. 再现型C. 象征型D. 表现型9. 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C) 文本。
A. 象征型B. 表现型C. 再现型D. 创意型10. 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和(A) 。
A. 表意B. 表象C. 表情D. 表志11.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C) 、物质性、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A. 表情性 B. 表象性 C. 涉义性 D. 意识性12.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 (D)。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2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2文学概论形考作业2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对”,错误的填“错”,每小题2分,共20分)(总分20.00) 1.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因此在表现方式上有一定局限性,所以表现力不如其它艺术形式。
()(2.00分)错误正确2.暗示性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2.00分)错误正确3.在文学文本语言中,如果出现一种语言内部蕴含其他语言的现象,就有了杂语或者互文性现象。
( )(2.00分)错误正确4.幻想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都不是现实生活,所以不能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2.00分)错误正确5.中国古代有过两种文本层面说:第一种是言象意三层面说。
第二种是粗精两层面说。
(2.00分)错误正确6.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无太大差别。
( )(2.00分) 错误正确7.法国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2.00分) 错误正确8.文学语言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
( )(2.00分) 错误正确9.真实性是文学创作的生命,所以虚构的文学作品没有什么价值。
()(2.00分)错误正确10.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
( )(2.00分)错误正确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总分40.00)1.简述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关系。
(10.00分)答: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
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
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
"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
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分地运用语言本身的特性而造成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析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析作者:刘知辰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8期摘要:文学语言所存在的世界就是游离于我们正常社会的多维空间,而生活语言就是编织我们客观现实的三维空间。
陌生化虽然会使事物变的更陌生,但是同样也会让感知变的更敏锐。
而这种敏锐的感知原本应该是人类最初始的生存技能。
本文主要分析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我们说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相对于日常语言来说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自动化”的语言,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来最大化的采用一种“节约”原则,让生活更加简易化。
所以才会有了就中国传统而言从古文言文到现白话文的转变。
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会出现地方方言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地的人们在选择一种对于自身生活来说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事实上从人类以绝对姿态领先大自然的其他生灵以来,语言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去识别事物,而我们用语言去命名大自然的千奇百怪,以便于我们在思想层次上去掌控自然万物,进而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目的。
所以从历史出现以来人们开始进入了一种语言的习惯性中,并且成为一种被动式的状态。
而文学语言不同,因为文学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艺术相关的,而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将事物变成客观可见,而不是可认可知,换句话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想象中的东西具现化,但是具现化之后是否能够被理解并不是艺术所关注的。
所以我们看,其实就像镜子内外的你与“你”是一样的,艺术的语言就是镜中的你,可以看,可以欣赏,但是你不会有最真实的触感,而镜外的你就像是生活常态下的语言,可以触摸,可以认知,但是并不一定拥有足够的内在空间。
换句话说生活语言是拥有这个整个世界的外在环境,而文学语言是拥有内在的无限空间。
所以我们会对文学语言有种陌生化的感觉,特别是在我们没有相关专业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很难去理解艺术语言的“客观”内容。
一、文学语言陌生化之变形我们讲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学语言经过了变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何以能成为艺术?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是语言美使之然,并提出“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
”[1]这里的“文学性”就是指语言的审美功能,它与“陌生化”原则密切相关。
对此,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解释说: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世界本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2]。
对“陌生化”原则的表述,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界定为“间离效果”,中国在审美理念中则是“化腐朽为神奇”,都是强调美是一种不同凡俗的陌生的东西。
陌生化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它以反常的形式出现,能产生出特别的美学效果。
“陌生化”手法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具体说来,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出其“文学性”特征的。
一、语言符号的自指性应该说,凡文学语言都是语符(语言符号)自指的结果。
因为,文学就是“具有自我价值并被记录下来的语言”[3]。
当语言作为审美符号系统时,它既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同时又是传递信息的目的。
陌生化语言正是立足于此,强调语符的自指性,并通过它来获得语言自身的审美信息。
语言学认为,语符在传达中具有表现与指称两种功能。
当语符侧重指称功能时,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抽象概念,突出的是语言的意指功能,被称之为认知语言;当语符强调表现功能时,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声音表象,一种直观印象,突出的是语言的审美功能,又被称之为感知语言,即非指称语言。
对非指称性语言的表现功能(审美功能)的特性,法国印象派诗人瓦莱利曾形象地用“走路”和“跳舞”的比喻进行说明。
他认为,走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走路的所有动作都是特殊的适应,一旦达到目的后,这些动作都被废除。
“以实用为目的语言也是这样:我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意图,我的愿望,我的命令,我的意见,当这种语言已达到了它的目的时,它几乎一被听见就消失了。
”而跳舞完全是另一回事,“跳舞是一套动作,但这套动作是目的,跳舞并不是要跳到那里去。
”[4]这就是说,指称性语言目的在于言说对象,而非指称性语言目的在于言说自身。
如在现代星级酒店厨师的菜谱中,一碟凉菜,两个去壳的松花皮蛋,被称为“小二黑结婚”;一个冷盘,切碎的猪耳朵和猪舌头,被叫作“悄悄话”。
这些颇有“文学性”的菜名,因其生动的能指使其充满了审美趣味,使我们暂时忘掉了由所指引起的食欲感。
品味这些有意味的菜名,可视可感的语言意象直奔眼底。
它们充满了生活情趣,令人忍俊不禁,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这说明,正是非指称性语言对语言自身的言说,才使得人们由对语言意图的理性认知转向对语言自身感性的感受、体验,才使得此时的语言充满吸引力。
因为,它淡化了语言的所指意义,人的经“陌生化”——文学语言的审美因素文/田文强“陌生化”手法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其“文学性”特征的。
语符的自指使非指称性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强化自身的审美价值;形式的变异使语言能指与所指的距离受阻而产生审美“心理距离”;意象的新奇使作家心灵深处的“内在语言”在非逻辑表达中显示出特有的美学魅力。
美学论坛18验世界由此而心灵化,人们在感受语言客体的同时,也领悟到了藏匿在语符中的言外之意,并由此获得不尽的美感享受。
语言的艺术性由此而生,陌生化语言的文学性因此而来。
对此我们说,陌生化语言自指性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其外指性,正如托马舍夫斯基所说,“不要以为,‘表达意向’会有损于思想,会使我们只注意表达而忘记了思想。
其实正相反,注重表达自身,更能活跃我们的思想,并迫使思想去思考所听到的东西。
”[5]这是因为,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必须首先自身要生动有趣,产生出强烈的吸引力,然后才能诱使读者来慢慢咀嚼、细心品味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与情感。
很多作家对此也深有同感,认为“小说语言的漂亮,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
写小说最吸引我的是变幻的语言”[6]。
正因为语符自指性具有上述审美功能,致使古往今来的不少诗人、作家对此情有独钟。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除了坚持语词的创新外,还能巧妙地利用语符自指性,在自然、本色、流畅的语言中,创造出充满视觉形象的话语,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效果。
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韦应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月夜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流动着金子”(海子),“他一张脸便是感激的脸,浮雕在这旷漠夜天里”(何立伟)、“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余华);“人群中许多面孔的显现;潮湿、青黑的枝头上的点点花瓣”(庞德)、“当夜晚沿着城市的街道漂流/从高低不平的屋面往下漏”(罗厄尔)等等,这些话语使我们感受到其语符全身上下全都散发着审美信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显示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给欣赏者以迷人的艺术魅力。
但要获取这种魅力带来的美感,就得首先要去感受语符的自指效果,因为,只有它的自身才是它的解码,它的解释。
二、语言形式的变异性“陌生化”的理论起点是“差异”。
差异标示着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在陌生化语言看来,就是要凸现出语言形式的变异性。
所谓变异,简单地说就是与众不同。
语言形式的变异,即通过新的语言形式给人独特的感受,从而产生某种新的体验。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变异的语言能满足人的惊奇感和对美的追求。
这是因为惊奇感本身就是人对世界,对自己的艺术观照,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观照,宗教观照(毋宁说是二者的统一)乃至于科学研究一般都起源于惊奇感。
人如果还没有惊奇感,他就还是处在蒙昧状态,对事物不发生兴趣,没有什么事物是为他而存在的,因为他还不能把自己和客观世界以及其中事物区分开来。
”[7]换言之,对自由的向往,对新奇的追求,是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我国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他看到了语言的形式变异与语言的审美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
符号美学告诉我们,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最明显区别就是在语词从能指到所指的过程中,其关系的透明度与距离感不一样,前者要求透明与无距离,使其意指功能畅通无阻;后者正好相反,要求不透明与被阻截,造成意指功能延宕、阻隔。
正是这种能指与所指间距离被阻隔与拉长,才有了读者对语言的审美感受和想象,西方美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审美“心理的距离”。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审美功能的有无与高低,全在于语言意指功能的是否受阻与受阻程度的大小。
如西方文学家罗宾逊“斜阳徘徊若金色的号角之声”这句话,诗人不直说“落日缓缓西沉,余晖灿烂辉煌”,而是以“金色的号角之声”来喻之,用声音的浑厚与颜色的明快,表达诗人此时心中的感受。
这种变异的语言形式,不但阻隔了人们对落日的习惯意识,同时也产生了“夕阳无限好”的丰富的审美想象。
如何使陌生化语言形式变异,著名美学家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表述形式的地方就在于,它以各种方式使普通语言‘变形’。
在文学技巧的压力下,普通语言被强化、浓缩、扭曲、套叠、拖长、颠倒。
语言‘变得疏远’,由于这种疏远作用,使日常生活突然变得陌生了。
”[8]这里的使普通语言“变形”、“变得疏远”,就是强调语言组合的超常性。
因为只有“变形”和“疏远”后的语言,才使“熟悉”变得“陌生”,进而引发了读者好奇与体验的欲望。
中国古代诗人深得陌生化语言“变形”精髓,诗词中常有新颖奇特的“佳句”。
如“雨过柳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等诗句,“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这些诗句都是不顾概念内涵的疯话。
但从诗歌的角度看,它们却不失为有景色,有情致的好诗。
”[9]也就是说,语言形式的变异,虽超越了经验事实的限制,却因此传递出新的审美信息,叫人从中品味到含蓄蕴藉的诗意,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语符的排列组合越超常其信息量越大,解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其吸引力也就越强。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的期待视野是由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共同构成,二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为了求新求异,在阅读中读者自然渴望打破定向期待,产生一种“陌生”的审美心理。
因此,在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新潮作品中,作者十分注意利用语言超常组合的效果,制造审美心理距离,形成陌生化语言。
读者由此获得一种崭新的语言感觉,同时也留下无限延宕的审美韵致。
陌生化语言形式变异性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能通过变形的语言造成一种“复杂化形式”,使语言意义由单一变得复杂,并由此产生出一种奇特迷蒙的气氛,从而造成“言不尽意”的美学效果。
重视语言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是人类审美经验的普遍现象。
那么“复杂化形式”又该怎样表现呢?托马舍夫斯基认为:它应“具有特殊的表达艺术,特别注意词语的选择和配置。
比起日常实用语言来,它更重视表达自身。
”[10]也就是说,复杂化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应有一种与日常语言不同的表达形式,即要特别注意语词的选择与搭配。
因为,同样是情与意的表达,词语的选择及语词的组合不同,其诗意的浓淡或有无也就会大不一样。
如李白“浮云游子意”美学论坛19的诗句,如插进一个“象”或“是”字,则诗意就会大减[11]。
可见,俄国形式主义强调“复杂化形式”并非为了“变异”而“变异”,而是意在为语言的“文学性”效果服务。
而语言形式变异的目的,还是为了意义创新的需要。
否则,就是一堆语言符号的游戏,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陌生化语言的目的。
三、语言意象的体验性有这样两句话:“我在树下等。
”“我的等待是一棵树”。
从它们所表达的等待意思来说,每个人都能读懂。
但就审美体验而言,第二句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把“等待”陌生化了,通过独特的语言意象引起接受者的诗意联想和美感。
如果说,变异的语言形式是陌生化语言的表层结构特征,那么,独特的语言意象则是陌生化语言的深层结构特征。
语言是人的社会经验世界的实存标记。
陌生化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习以为常的行为、动作、姿势、言谈都会沉入认知的无意识中,而熟视无睹。
“陌生化”就是为了打破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陈旧感觉,给人们一种新的感觉和新的发现。
如同什克洛夫斯基所说:“那种被称作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12]很明显,陌生化目的还在于唤醒人的心灵深处敏锐的体验感,以恢复因生活的机械重复而变得麻木迟钝的原始感觉。
这种在“原始感觉”中产生的语言,洪堡特称之为人的“内在语言”,荣格称之为“原始语词”,列维—斯特劳斯则从结构人类学出发,认为它是一种深层无意识的“逻辑程序”,一句话,它不受制于理性而深藏人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