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评价设计:(一)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注重引导好学生参与实践表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带学生们多模仿方言演唱民歌,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形成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兴趣、审美情感。

(二)可通过知识问答、演唱展示、创编、鉴赏、交流、等各种活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学生对我国的民歌还很陌生,导致对民歌的关注程度很低,不感兴趣,甚至是不喜欢。

但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指导识读节奏、视唱民歌主题乐谱,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交流,并作必要的讲解。

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成PPT 演示课件,随时展示文字说明、谱例、图片及音乐音频与视频的播放。

课前设计好本课学习的“课上作业表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记写相关内容,以便课上交流和课后的评价。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音频播放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

民歌是我国音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冼星海说过:
“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

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做一个会聆听,会享受音乐的人。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

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

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

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

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观评记录:
1.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2.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团体合作的快乐.
1.现在听到的这首《赶牲灵》是()民歌。

A青海 B陕北 C山西 D宁夏
2.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歌种()。

3.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花儿与少年》),是流行于()地区的山歌,被称为()。

4.西北民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高亢的西北腔》课后反思
1、在介绍青海“花儿”的特点时,我着重讲了“花儿”的两个特点第一: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展。

衬腔较多,同学们对于旋律的特点马上能够自主总结出来。

但是“花儿”的第二特点:以真假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演唱。

这个特点的介绍我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导致学生对于真假声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应该对于“花儿”的这个特点略作分析,也可以通过欣赏原生态唱法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真假声演唱是怎样进行结合的。

2、本节教学内容容量大,可是每一首民歌都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挖掘,导致内容繁冗,没有主次。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准确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3、在授课的过程中,本人已经尝试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教学活动。

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气氛不佳。

而且课堂在最后没有很好的进行拓展和升华,因此不能使课堂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课标分析
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题材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

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

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

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从音乐实践的总体来看,音乐欣赏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