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血白蛋白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对策

人血白蛋白注射液(人血白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提取的蛋白制剂,属血容量扩充药,临床用于治疗失血、烧伤、创伤等引起的继发性休克,脑水肿、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升高,低蛋白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和腹水等。近年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

药物因素

统计资料表明,输注人血白蛋白后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11%,总发生率为0.47%~1.58%,多为荨麻疹、发热和低血压等,症状轻微。过敏样反应临床多见速发型,常在使用后几分钟内发生。患者可连续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烦躁不安、腹痛、腹泻等现象,严重者还可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下降及过敏性休克等。虽然由人血白蛋白所引发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低,但其中有约1/3是致命的。热原样反应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抽搐等反应,约占30%以上。人血白蛋白被认为是小分子蛋白,不具有抗原特性,许多人对其诱发变态反应认识不够,但其属于生物制品,也是异体蛋白,易引起过敏。曾有报道,异种动物血清注入人体后引起血清病的发生率为30%~50%。引起过敏样反应和热原样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血白蛋白制剂中的细小微粒和细菌内毒素等,人血白蛋白在生产过程中提取不纯、储藏和运输中均可能产生细小微粒(杂蛋白或异物的复合体),同时生产和储运中污染的内毒素也是导致发热、溶血反应、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休克死亡的重要因素。也有学者研究认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杂质,包括血型物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热原质等。资料提示,发热反应多集中在某个厂家,或某个批号的产品中,这说明发热反应与该批药物的某项指标有关。按生物制品规程规定,每1g人血白蛋白中辛酸钠应<0.16mmol,而资料认为辛酸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红细胞聚集,替换白蛋白-胆红素结合物中的胆红素等不良反应;输入人血白蛋白后会产生一种抗体,此抗体与辛酸钠有关。因此,生产厂家应不断提高产品的纯净度,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生理因素

临床上速发型过敏反应多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个体免疫球蛋白(IgE)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过敏体质的患者IgE含量往往高于正常值,在多次输注人血白蛋白时易诱发IgE介导速发型变态反应。当机体第一次接触到特异性抗原时,IgE就吸附在组织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上,当机体再次遇到同一种抗原时,抗原抗体则发生反应,致使肥大细胞及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发生脱粒现象,释放一系列中介物质,如组织胺、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效应器官,就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故而出现皮肤局部红肿、皮疹、哮喘、呕吐、腹痛等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体克。李明慧等[1]报道1例65岁男患者,首次输注白蛋白后10分钟即出现腮腺肿大,该患者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为过敏性体质,因此可考虑为白蛋白过敏所致。亦有食鱼虾过敏史者(系过敏体质)使用人血白蛋白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赵喜荣等[2] 报道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74、73、80岁,在静滴人血白蛋白后出现寒颤、高热、气喘等,停药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康爱玲等[3]报道87例高龄患者在使用人血白蛋白后发生高热反应31例,并认为高龄患者应慎用白蛋白。因此,对于高龄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更要密切注意观察。

合理用药

当人体血浆中白蛋白含量不低于 2.5%~3.0%时,对体液平衡无显著影响,患者只要肝功

能正常,补给含足够蛋白或氨基酸的食物即可使低蛋白血症很快纠正。给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的人输白蛋白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可使白蛋白合成受到抑制并使其分解代谢加速。因此肝硬化的患者除了发生肝昏迷进行抢救外,输白蛋白的意义值得商榷。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已多年,由于依靠输血传播的肝炎、艾滋病(AIDS)等在全球的扩散,医学界对成分血和全血的输注采取了更为慎重的态度,但对使用包括人血白蛋白在内的血容量扩充药却未足够重视,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日趋频繁。减少和降低人血白蛋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首先应着手生产工艺改进、检测手段更新、增加检测项目,提高药品生产水平,保证药品的质量;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使用、综合考虑,严格执行操作原则,发现患者对药物产生任何反应,均应立即停用,并对症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其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确保更加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使用人血白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