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之比较
摘要: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都是比较成功的艺术创作。电影是在小说的基础上改编创造而成的。其主题都揭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人对世界的乐观态度。然而两者又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将从叙事手法、人物命运、作品内容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两者的差异。关键词:活着;小说;电影;比较
正文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电影《活着》是对小说《活着》的二次创作,并且是成功的艺术创作。两者之间的差异使两种艺术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推动着小说和电影不断进步推陈出新。
一.叙事手法的差异
(一)小说《活着》采用第三者聆听的叙事方式,讲述出故事。
小说开头介绍了作者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遇到了一名叫福贵的老人。老人在地里脊背扶犁赶着牛耕田,并吆喝着旧日的歌谣。老人粗哑的嗓音和自鸣得意的样子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作者向前与老人交谈。在交谈中作者聆听了老人的苦难经历。小说《活着》就是以这样的叙事方式来进行创作的。
(二)电影《活着》剔除主观人称叙事的方式,直接描写福贵一家。
电影《活着》采用一种直观的具体的描述方式。开头剔除主观人称叙事的方式,直接描写了主人公福贵与龙二在赌厅彻夜赌博的情景,把福贵这个败家子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他嗜赌如命,赌博成狂的形象表现的更加形象。电影删减了不必要的繁琐过程,比小说更简洁,更直观,更生动。
二、人物命运的差异
小说中的人物是用文字刻画的,需要读者阅读想象,而电影则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以福贵的老丈人为例,在小说开头福贵的滥赌成性最终把家财败尽,他的老丈人怕他的女儿家珍受苦,于是把他的媳妇接回了家,并扬言要把家珍再嫁一户好人家,可是在电影中福贵的老丈人根本没有出现,是家珍忍受不了丈夫的屡劝不改的赌博行为,自己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电影中只是在家珍回到婆家时简单地的提了几嘴,说是与她爹吵翻了,带回的钱不多。电影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删减创造,不但使电影在制作上省去了繁琐的工作流程,而且使内容更简洁。
但是电影的删减并不都是有好处的。以有庆的死为例,小说和电影中有庆的结局都是死,但小说中的死是因为在医院里被抽血过多而死亡,有一个抽血死亡
过程的叙述,而电影中有庆是被墙压死的,但压死的过程没表示,直接表示的是主人公福贵看到有庆死亡时的悲伤和不敢相信时的痛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不同差异,使两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电影中改变了有庆的死亡方式并省掉了有庆的死亡过程,虽然情节更加简洁,但是没有把小说中的那种深层次的悲剧苦难表现出来,使作品的的思想意义大大折扣了。
三、作品内容的差异
(一)在电影和小说的开头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小说开头福贵把所有的家财都输给了龙二,父亲过世,在加上他的母亲病情严重,急需要钱治病,他没有别的办法就去找龙二租地,换些钱财来过活度日。最后,龙二租给了他五亩地,他成了龙二的包租工人,日子总算好过一些,但也仅能维持生计,不久后他被国民党抓去当了一年的农军,后被解放军俘虏遣送回家,这才知晓他的的母亲在此期间已经过世了。而电影则是福贵去向龙二借钱,但是龙二没借给他,说是钱不是那么容易挣的,得福贵自己去赚,于是龙二把它以前用来过活的皮影借给了福贵,让他到处去唱皮影戏赚钱。电影和小说的冲突使福贵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前者是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出现的的,而后者则是作为一个民间艺人的形象出现在在观众面前的的,虽然二者都表现出了福贵的艰苦生活,但是两者之间的程度和性质是有所不同的。土地对于农民而言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很重要的。前者有了土地就有了根本固定的住所和基本的收入,不会到处漂泊。同时读者也可以想象的到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时的情景,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主人公生活的艰苦和辛酸。小说中福贵以一个农民的形象出现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勤劳和淳朴,这与他之前滥赌奢侈的生活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因为家境的原因有了一个鲜明的转变,说明他是有人性光辉的一面的。而后者作为艺人则不一样,艺人需要到处漂泊流浪,多少天才能回家一次,虽然电影中也表现了他艰苦的生活但是没有体现出他照顾家的一面,思想意义上还有所保留。
(二)在电影和小说的结尾也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小说《活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结局是主人公福贵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最后就剩自己,很孤独。而电影最后则是家珍、二喜、苦根(馒头)都活了下来,并不是只剩下他一个。两者有着程度上的差别。前者随着福贵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采用了一种层层叠进,层层深入渲染悲剧情感的创作手法,使作品一步一步加重浓厚的悲伤气氛,贯穿文章主旨,深化主题。而电影中的结局则是小团圆的情景,福贵、家珍、二喜、苦根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可能是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吧。小说体现对世界的积极乐观态度是在小说的结局上,小说结局主人公福贵还硬朗的活着,扶犁耕田,吆喝着民谣,可以看出虽然
生活中的苦难接踵他而来,但是最终也没有压垮他,体现了他坚韧乐观的人生的态度。在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
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这段话中不但可以表现出他对死去亲人们的浓浓思念,而且也表现了他了无牵挂,安慰自足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坚韧乐观的积极态度。
但是电影《活着》是在悲情中融入了温情,作品中时时透漏出小喜剧的色彩。大悲剧小喜剧的特点在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创作理念与心态的不同使两种艺术作品各具特色。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人生经历,这是两个殊途同归的优秀的艺术作品。
总之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成功的艺术创作。而两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需的,冲突不但可以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使得小说和电影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两种艺术向更加完美地方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华. [M]. 1. 作家出版社, 20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