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合集下载

铁岭地区地温和冻土深度特征分析

铁岭地区地温和冻土深度特征分析

1 4 . 5 ℃、 1 4 . 6 ℃、 1 7 . 9 ℃、 1 5 . 0 ℃。 各站 1 . 6 m与 0 _ 8 m深处年平均地温均较 但 1 . 6 m处 地温 的年较差 明显小 于 0 . 8 m处 近年来 . 冻土 的研究被高度重视 , 随着经济 和社会 的发展 , 我 国东 为接近 . 3 3月平均 3 . 2 m地温 的逐月 变化特征 北地 区进行大规模石油管道工程建设 、 铁路 和公路 的建 设 . 因此 , 对东 昌图 、开原 、铁岭 、西丰 2 0 0 4 ~ 2 0 1 2 年 年平 均 3 . 2 m深处 地温为 北地 区地温 和冻土深度 的特征分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 一些学者㈣ 的 . 6 ℃、 9 . 5 ℃、 l O . 3 ℃、 9 . 2 ℃。 各站平均地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年变化 特征。 研究 中, 主要 以研究高原冻土为主 。 高春香等人 研究 了内蒙古东北部 9 月或 5 月最低 , 分别为 4 . 9 ℃、 5 . 7 ℃、 5 . 0 o C 、 4 . 1 ℃; 9 月或 1 0 冻土 的分布与地温 的关系 . 为冻土与地温 的研究提供 了依据 辽 宁省 各站均 以 4 铁岭市是辽 宁省较冷的地区 , 本文将利用铁岭市 4 个气 象站数据的冻 月份最高 。分别 为 l 4 . 2 ℃、 1 3 . 2 ℃、 1 5 . 8 ℃、 1 4 . 9 ℃。各站 年较差分别 为 土和地温数据 。 分析地温和冻土深度的特征 。 目前 . 学者们研究这个问 9 . 3 ℃、 7 . 5 ℃、 1 0 . 8 ℃、 1 0 . 8 ℃。各站 3 . 2 m与 1 . 6 m、 0 . 8 m深处 年平均地温 但3 . 2 m处地温 的年较差 明显偏小 题的较少 . 所以本文的研究能为有关部门在工程路段 的选 址方面起到 均较 为接 近 . 总体看来 .各站 2 0 4 0 2 0 1 2 年 0 . 8 m、 1 . 6 m和 3 . 2 m深 处年平均地 参考价值 温 比较接近 . 均在 8 . 1 o C 一 1 0 . 3 ℃之间 , 但各层地 温的年较差差 异较大 , 1 . 资料与方法 这是由于地表是 吸热 增温和散热降温 的直 选用铁岭地 区 昌图、开原 、铁岭 、西 丰 4个 国家气 象观测 站的 越接 近地 面年内温差越 大 . 越 往深层 土壤的保 温作用越强【 5 1 。各站各层 地温几乎均有 1 9 8 1 2 0 1 0年各月 冻土 日 数 、年最 大冻土 深度 、 2 0 0 4 2 0 1 2年 0 . 8 m、 接作 用面 , 其 中铁岭 站各层地 温下 降趋势最为显著 。 1 . 6 m、 3 . 2 m各层 月平均地 温等 资料 , 采用 趋势 分析 、 相关 分 析等方 法 定 的下 降趋势 ,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7度
0.15g
第二组
固安县、永清县、文安县
7度
0.15g
第一组
大城县
7度
0.10g
第二组
霸州市
衡水市
7度
0.15g
第一组
饶阳县、深州市
7度
0.10g
第二组
桃城区、武强县、冀州市
7度
0.10g
第一组
安平县
6度
0.05g
第三组
枣强县、武邑县、故城县、阜城县
6度
0.05g
第二组
景县
注:1邢台县政府驻邢台市桥东区;
7度
0.10g
第二组
涉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曲周县
邢台市
7度
0.15g
第一组
桥东区、桥西区、邢台县1、内丘县、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宁晋县、巨鹿县、新河县、沙河市
7度
0.10g
第二组
临城县、广宗县、平乡县、南宫市
6度
0.05g
第三组
威县、清河县、临西县
保定市
7度
0.15g
第二组
涞水县、定兴县、涿州市、高碑店市
7度
0.15g
第二组
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
7度
0.10g
第二组
清水河县
包头市
8度
0.30g
第二组
土默特右旗
8度
0.20g
第二组
东河区、石拐区、九原区、昆都仑区、青山区
7度
0.15g
第二组
固阳县
6度
0.05g
第三组
白云鄂博矿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乌海市
8度
0.20g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摘要:简单说明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关键词:本溪地质条件本溪地处辽宁东部山区,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和千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地势东部、中部较高,西部、南部较低。

境内山峦相接,连绵起伏,千米以上高峰有花脖子山、老秃顶山、草帽顶子、韭菜顶子等,素有辽宁屋脊之称。

最高峰在脖子山,为辽宁省最高山峰,海拔1336米。

境内平均海拔在400至600米之间,太子河与细河的汇合处,为全境的最低处,海拔在85米左右。

在低山丘陵地区,有些小面积平原。

境内有浑江、太子河、草河、细河4条水系。

太子河和浑江两大水系通过的地方,形成一些河谷盆地。

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多为岩层裂隙水,充水溶洞较多,河滩冲积层赋存潜流地下水。

境内山多林密,森林覆盖率达75%。

本溪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和有色金属为主,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方解石、耐火粘土、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硅石、滑石等储量非常可观。

本溪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因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差别较大。

年均气温6.2℃至7.8℃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至900毫米之间,降水量分布自南向北递减,多雨中心在草河口、草河掌地区。

1 气象与水文本溪市地处北中温带湿润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 6.9℃,一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13.2℃,最低为-37.9℃;七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3.1℃,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850—900mm,且分配不均,大气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多为暴雨;区内夏秋季多雨,春冬季多风,全年主导风向春冬为西北风,夏秋季为东南风。

无霜期为110—150天,年平均湿度为0.64;冻土深度通常为0.5-1m之间。

区内水系发育,河流较多,主干河流为太子河,另有细河、北砂河等,均属于太子河水系。

地形地貌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属辽东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山系千山山脉的东南延续部分。

山脉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地势上呈南高北低,东部略高于西部的特点;按地貌形态划分,区内大致可分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剥蚀构造低山区、构造剥蚀丘陵、剥蚀堆积山间谷地。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摘要】铁岭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开原市是其下辖市县之一。

本文通过对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的研究,探讨了其特征及特点。

首先介绍了铁岭市的地理概况,然后详细分析了开原市各种土壤类型的分布情况。

在对土壤类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探讨了不同土壤类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研究的意义,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对于铁岭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特点、农业生产、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地理概况、土壤类型分布情况、特征分析、影响、意义、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铁岭市是辽宁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城市。

在铁岭市下辖的开原市,土壤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潜力。

由于土壤类型分布的特点和特征并不明确,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必要对开原市的土壤类型分布进行详细研究,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了解土壤类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可以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科学施肥、选用适宜作物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开展对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及特点,通过系统地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情况和特征,揭示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地方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开原市各类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情况,探讨土壤类型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2. 对各类土壤类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不同土壤类型的独特特征;3. 探讨各种土壤类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其对作物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4. 总结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的意义,为土壤保护、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和决策支持。

铁岭简介介绍

铁岭简介介绍

铁岭市东与抚顺市、本溪市为邻,西与 沈阳市、鞍山市相依,南与丹东市、营 口市、大连市相连,北与阜新市、吉林
省接壤。
铁岭市总面积为13000平方千米,市区 面积约177平方千米。
人口与民族
01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铁岭市总人口为2958344人。
02
铁岭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回 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全水平。
工业经济
工业地位
铁岭市是一个工业城市,工业经济在铁岭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工业类别
铁岭市的工业主要包括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类别,其中能源和化工是铁岭市的主导产业。
工业发展
近年来,铁岭市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也注重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和 形象,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重点工程
01
02
03
04
能源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等 项目建设,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和稳定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
效率。
信息技术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 息技术设施水平和应用能力。
服务业经济
01
服务业地位
铁岭市是一个服务业城市,服务业经 济在铁岭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02
服务业类别
铁岭市的服务业主要包括商贸流通、 金融、旅游等类别,其中商贸流通是 铁岭市的主导产业。
03
服务业发展
近年来,铁岭市积极推进服务业结构 调整,加强服务业创新和升级,提高 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注重发 展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经济向更 高水平发展。

铁岭地震_精品文档

铁岭地震_精品文档

铁岭地震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作为一个位于活动地震带的国家,经常发生地震事件。

本文将以铁岭地震为题,探讨该地震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

一、地震的背景铁岭地震发生在中国辽宁省铁岭市附近,该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铁岭市地处于辽宁省的中部地区,地形多呈平原或者山丘,是辽宁省人口较多的城市之一。

地震在这个地区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

经过历史记录和科学研究,这一地区的地壳活动性比较活跃,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运动交界线上。

因此,铁岭地区经常会有地震发生。

二、地震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其原因可以是地质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或沉降等地球内部力学变化。

铁岭地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构造运动。

中国板块以及与它相邻的各个小板块都处于快速运动之中,这种运动形成了辽宁地区的构造运动带,使得地震在这一地区相对频繁。

此外,铁岭市附近也位于活跃的断层带附近,地壳的变形和断层的活动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地震的影响1. 人员伤亡和生命安全地震一般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破损等情况,从而引发人员伤亡。

根据历史记录,铁岭地震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不幸的是,一些人还失去了生命。

2. 经济影响地震的破坏不仅会对人员带来伤亡,还会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建筑物的倒塌会导致企业的停工或无法正常运营,从而导致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中断。

此外,交通设施的破坏也会阻碍物资的流通和人员的流动,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

3. 精神和心理影响地震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震会给人们带来恐慌、不安和焦虑感,特别是地震发生后的余震会增加人们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四、地震的应对措施地震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1. 建立地震监测系统地震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地震仪、测震台和地震预警系统等,实时监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这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让当地人民和相关部门能够提前得知地震的到来,并进行适当的应对。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李兴1杨洪生2(1、铁岭市抗震加固办公室,2、铁岭市建筑设计院,铁岭 112000)摘要:铁岭城区地下存在不同时期的隐伏断裂,表面覆盖不同厚度,不同岩性土层,本文着重阐述铁岭的地质构造及断裂分布和发育规律。

遇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时,对区域构造及断裂带分布做到初步了解。

关键词:构造,断裂,地震分区,第四纪铁岭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大地构造上处于东西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交接部位。

几乎被区域构造断裂所包围,而且近代尚有构造断裂运动。

因此,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属于复杂不稳定地段。

铁岭地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岩性主要为前震旦系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页岩等。

丘陵区地表覆盖有第四系粉质粘土,砾质粘性土等冲积,坡积和残积土层;西部为平原区,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并分布一些残余的低山丘陵。

本文将着重对铁岭城区的地质构造及构造运动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稳定性及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地质构造铁岭地区的断裂构造以松辽平原中的隐伏断裂构造为主,处于辽宁东北部的中朝准地台东北缘,北东向的依兰—伊通断裂和近东西向的赤峰—开原断裂构成了该地区的主要构造格架。

此断裂构造为郯庐断裂产生的次生断裂。

各断裂带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为非工程意义上的全新活动断裂,对近代工程建设无大影响。

在长期内外力地质作用下,使得本地区形成了沿辽河两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龙首山以东的构造剥蚀地形及龙首山附近的构造堆积地形。

构造剥蚀地形主要分布于龙首山以东地区,海拔高程为120-150米,丘顶低缓,脊背钝缓。

基底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残留体组成,局部被第四纪坡洪积物所覆盖。

构造堆积地形主要分布于柴河与辽河汇口处及其附近地区。

第四纪全新世中期(Q24),本区处于相对稳定且缓慢下降阶段,河流的堆积作用大于切蚀作用,加之河流汇入辽河,河水流速减慢,柴河冲积物在柴河与辽河汇口处及其附近地区开始堆积,逐渐形成了以冲积物为主体的多层结构冲洪积扇—即构造堆积地形。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铁岭市开原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处辽东半岛东南沿海,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盆地分布区域。

开原市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也十分复杂多样,主要分为红壤、黄壤和黑土三类。

本文旨在探究开原市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其特点。

一、红壤红壤是开原市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其在山地、山前平原及丘陵地带广泛分布。

主要形成于松散的火山岩、二迭纪及晚三叠世松辽盆地的火山岩、祖庙组沉积物和白垩系沉积物上,具有较好的保肥性、保墒性和固氮能力。

红壤以其土壤肥力高、生产水平不易下降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作物的种植。

二、黄壤黄壤在开原市的平原地区和山地冲积扇各处分布,主要形成于新生代黄土和冲积沉积物上,具有较好的透水透气性、保水保肥性。

黄壤酸度较高,但具有较高的氮磷钾含量,是适宜用于种植水稻、玉米、薯类、果树等作物的土壤类型。

三、黑土黑土又称为肥沃土,是开原市土壤类型中的顶级土壤,具有良好的肥力和保水保肥性。

其主要分布于开原市东部的丘陵及沿海平原地区,在黑龙江时期的火山灰、沉积物层中形成。

黑土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适宜用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综上所述,开原市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壤、黄壤和黑土三种类型,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标高和年代。

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点,与各自的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决定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向。

因此,在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以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李兴1杨洪生2(1、铁岭市抗震加固办公室,2、铁岭市建筑设计院,铁岭 112000)摘要:铁岭城区地下存在不同时期的隐伏断裂,表面覆盖不同厚度,不同岩性土层,本文着重阐述铁岭的地质构造及断裂分布和发育规律。

遇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时,对区域构造及断裂带分布做到初步了解。

关键词:构造,断裂,地震分区,第四纪铁岭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大地构造上处于东西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交接部位。

几乎被区域构造断裂所包围,而且近代尚有构造断裂运动。

因此,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属于复杂不稳定地段。

铁岭地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岩性主要为前震旦系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页岩等。

丘陵区地表覆盖有第四系粉质粘土,砾质粘性土等冲积,坡积和残积土层;西部为平原区,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并分布一些残余的低山丘陵。

本文将着重对铁岭城区的地质构造及构造运动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稳定性及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地质构造铁岭地区的断裂构造以松辽平原中的隐伏断裂构造为主,处于辽宁东北部的中朝准地台东北缘,北东向的依兰—伊通断裂和近东西向的赤峰—开原断裂构成了该地区的主要构造格架。

此断裂构造为郯庐断裂产生的次生断裂。

各断裂带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为非工程意义上的全新活动断裂,对近代工程建设无大影响。

在长期内外力地质作用下,使得本地区形成了沿辽河两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龙首山以东的构造剥蚀地形及龙首山附近的构造堆积地形。

构造剥蚀地形主要分布于龙首山以东地区,海拔高程为120-150米,丘顶低缓,脊背钝缓。

基底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残留体组成,局部被第四纪坡洪积物所覆盖。

构造堆积地形主要分布于柴河与辽河汇口处及其附近地区。

第四纪全新世中期(Q24),本区处于相对稳定且缓慢下降阶段,河流的堆积作用大于切蚀作用,加之河流汇入辽河,河水流速减慢,柴河冲积物在柴河与辽河汇口处及其附近地区开始堆积,逐渐形成了以冲积物为主体的多层结构冲洪积扇—即构造堆积地形。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铁岭市开原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大别山与长白山之间,是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本文主要研究铁岭市开原市的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

一、研究区域概况开原市地处东北平原与长白山中山地之间,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地区为海拔100-400米的丘陵高原,河谷区为50-100米,北部为山地,海拔600-1300米。

开原市属于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长,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5℃左右。

二、土壤类型分布特征1.黑钙土黑钙土分布于开原市北部和中部高原。

它是由于漫长的风蚀和植被疏松,以及阶地形成造成的土壤类型。

黑钙土属于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和机械性能。

其土层厚度一般在1m以上,属于深厚重质土壤。

黑钙土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合用于松花江流域的农业生产。

2.棕壤棕壤主要分布于开原市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棕壤属于酸性土壤,一般土层深度为30-50cm。

棕壤具有优良的农业生产能力,适合用于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同时也适合用于生态修复和林木种植。

3.山地地衣土山地地衣土主要分布于开原市北部的山地地带,是由于长期暴露在山地环境下,受到风雨侵蚀而形成的土壤类型。

山地地衣土属于弱酸性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它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矿质物质,有助于树木、草地和灌木的生长和繁衍。

4.盐碱土盐碱土主要分布于开原市的东部和西南部,这些区域的土壤多为淤泥土和黏土,因为地下水位较高和排水不良,导致盐碱化现象比较严重。

这些土地通常不能用于农业生产,只适合用于牧草种植、草坪建设和荒漠化治理等非农业用途。

1.黑钙土黑钙土属于深厚的重质土壤,土层良好,具有优良的水分保持能力,是农业生产的沃土。

2.棕壤棕壤是东北地区最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其水肥保持能力和透气性能强,土层深,便于农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3.山地地衣土山地地衣土属于较为脆弱的土壤类型,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地质调查评价——以辽宁铁岭地区为例

生态地质调查评价——以辽宁铁岭地区为例

生态地质调查评价——以辽宁铁岭地区为例陈树旺;Irina V.Ershova;Nadezhda A.Tomilovskaya;邢德和;丁秋红;郑月娟;高飞;卞雄飞;张志斌;商翎;Antonina A.Zhukovskaya【摘要】Based on the indexes of soil, plant, hydrology and geological hazards, a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eco-geology in Tiding, Liaoning Province is established. The regional condition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also consider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ated methods adopted in Russia. Five areas are subdivided by the new method. The suggestions on natu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proposed accordingly.%参照俄罗斯生态地质调查评价方法,结合辽宁铁岭地区资源与环境状况,增加了土壤侵蚀、土壤厚度及植被发育状况等相关调查内容,建立了基于“土壤、植被、水文及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等”评价指标的“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法”.由此将工作区划分出5类生态地质景观,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议.【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2(021)006【总页数】6页(P540-545)【关键词】生态地质;调查评价;铁岭地区;辽宁省【作者】陈树旺;Irina V.Ershova;Nadezhda A.Tomilovskaya;邢德和;丁秋红;郑月娟;高飞;卞雄飞;张志斌;商翎;Antonina A.Zhukovskaya【作者单位】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阿穆尔地质企业,俄罗斯阿穆尔675029;阿穆尔地质企业,俄罗斯阿穆尔675029;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阿穆尔地质企业,俄罗斯阿穆尔675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1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生态地质学是生态学和地质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1-2].其研究对象涉及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生态地质调查目的是查明生态地质条件,确定其环境背景,以及人类技术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情况,评价自然或人为作用的活动强度及发展方向,进而研究地球浅表圈层的生态功能及其在生物(特别是人为影响下)时空演化规律,为区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上个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完成了较为系统的区域生态地质调查工作.1990年,批准出版了《1∶20万、1∶10 万地质生态调查和制图的要求》、《1∶5 万、1∶2.5万地质生态调查和制图的要求》等多项规范[3].我国生态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始于1994年,原地矿部四川省地矿局开展了1∶5万大巴山区生态地质调查[4-5],指出地球表层土壤是生物营养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元素种类和含量的高低由母岩中的矿物成分直接控制;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原有自然体系和人类生活质量.国内外一些学者[6-11]对生态地质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工作.1 生态地质调查1.1 资料收集整理生态地质调查工作不仅涉及到基础地质、第四系地质、矿产资源[12-20]等,还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以及生态环境[21-38]密切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是生态地质调查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气候资料可到气象台、站收集;地貌方面可通过地形图和遥感解译获得;地质灾害方面可通过地震局、矿山企业调查单位获得.水利和环保等部门资料分析,可概要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状况和水质情况.地方病防治部门资料可了解地方病类型、分布状况.1.2 野外调查取样1.2.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地质体的岩石类型、组构特征、露头状况以及抗风化程度;土壤地质类型、成土母岩特征以及土壤侵蚀等;植被类型、群落组成和盖度以及自然植被与人为植被发育状况.对观察到的水文和地质灾害等现象,要按照记录表的内容做必要的记录.登记采集的各类标本,重要自然、人文景观或特种生物等.1.2.2 样品采集(1)岩石-土壤-植物样品在每个点上进行植物、土壤A层和土壤B层以及成土母岩(若能采到)取样(图1).为200 m×200 m“信封状”取样.每个样品都从信封状的5个点上采200 g,混合成一个混合样.野外取样时应记录主要的地质、地貌景观特点、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地质类型等.植物样品选择的果实或地面部分(茎、叶),最好选取同类植物(最好为禾本科).每个样品须放在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在室温下干燥后,将样品用纸或棉布样袋包装好;样品干重不低于50 g.(2)地表水和底沉积物地表水样品的稳定剂与包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DZ/T0064.2-93)”的规定和实验室具体要求进行.地表水取样的同时,采集相应的底沉积物样品——现代河流的细粒级淤泥质、泥和泥沙质冲积物;样品量不少于500 g干重.(3)地下水样主要进行第一含水层取样,样品的稳定剂与包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DZ/T0064.2-93)”的规定和实验室要求.(4)人发样品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地方病分布状况和区域生态地质背景特征,与地下水采样点配合选择人发采样点;一般情况以村镇为基本取样点.通过对区域性的生态地质环境(岩石、土壤、水、食物等)与人发中的化学元素的研究,探讨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32-35].1.3 样品分析生态地质调查样品的分析项目总体上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三大类.本项目的样品测试者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检测依据为DZ/T 0223-2001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检定细则》.1.3.1 岩石、土壤和底沉积物样品常量元素: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FeO、S、F、P2O5、MnO;微量元素:Sr、Zr、Ba、Ga、Rb、Hf、Be、Co、Cu、Zn、Mo、Cd、Cs、Tl、Pb、As、Sb、Bi、Hg、Se、Te、Br、I、B、Cl、V、Ni、Cr;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Lu、Y.此外还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可溶有机质中饱和烃分析、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和土壤放射性分析等.1.3.2 水文地质样品常规水质分析:SiO2、K、Na、Ca、Mg、Fe、Al、Sr、Be、Ti、V、Mn、Co、Ni、Cu、Zn、Ga、As、Br、Se、Rb、Y、Zr、Mo、Cd、Sb、Te、I、Cs、Ba、Hg、Ti、Pb、Bi,以及 Fe2+、NH4+、HCO3-、CO32-、SO42-、Cl-、NO3-、NO2-、总硬度、磷酸盐、可溶性总固体、总有机碳;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1.3.3 植被样品和人发样品常量和微量元素:Na、Mg、Al、Si、K、Ca、Ti、Fe、S、F、P、Mn、Sr、Zr、Ba、Ga、Rb、Hf、Be、Co、Cu、Zn、Mo、Cd、Cs、Tl、Pb、As、Sb、Bi、Hg、Se、Te、Br、I、B、Cl、V、Cr、Ni;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2 生态地质评价生态地质评价是应用调查取样数据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研究工作区生态地质背景状况.2.1 Kc值评价Kc值也叫浓集系数,是某一个采样点(如P501)的某种样品(A层土壤、B土壤、底沉积物,植物,地表水、地下水、降雪)的某个元素含量与评价指标(国家标准或区域背景值)的比值.它是一种简单评价法,是单元素的异常评价.其中,Kci即所谓的“Kc值”,为第i个元素(或氧化物)的浓集系数;Cai为第i个元素在样品中的含量-实验室给定的测试数据;Cs¯i为第i个元素的评价指标(国家标准或区域背景含量).Kc值的大小能够直接反映出研究对象(A层土壤、B土壤、底沉积物,植物,地表水、地下水、降雪)中某种元素相对于评价指标的异常状况.2.1.1 评价指标的选择(1)A层土壤、B层土壤和底沉积物样品的评价指标SiO2、Al2O3、Fe2O3、FeO、CaO、MgO、K2O、Na2O、TiO2、MnO、P2O5等常量元素(氧化物)和Cr、Be、Bi、V、Ni、Cu、Zn、Rb、Sr、Y、Zr、Ba、As、Sb、Hg、Se、B、Co、Mo、Cd、Pb等微量元素采用了区域土壤背景值[21];S、F、Cl、Br、I、Ga、Cs、Hf、Tl、Te 等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采样了世界土壤平均值[22].(2)地表水、地下水样品的评价指标Fe、Be、Cr、Mn、Co、Ni、Cu、Zn、As、I、Cl-、NO3-、NO2-、F-、Se、Mo、Cd、Ba、Hg、Pb 采用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05)中的Ⅲ类标准.(3)植物样品的评价指标植物样品的元素生态评价,按照水稻、榛子[38]、草本植物以及玉米等不同的植物种类,分别选择了相应的样品评价指标.2.1.2 Kc值数据处理按照Kc值计算公式,分别求出所有研究对象(岩石、B层土壤、A层土壤、地表水、底积物、降雪的融化雪水和其中的大气降尘、地下水、植物和人发)相对于评价指标的系列Kc值.对每种元素的Kc值,其数值大小或异常等级从小到大可分为最小—极强5个级别.如,铁岭地区A层土壤的Kc值评价为:中等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区;轻度异常区位于中部的辽河平原及丘陵区.2.2 Zc值评价Zc值是对某一个采样点(如P501)的某种样品Kc值(A层土壤、B土壤、底沉积物,植物,地表水、地下水、降雪)的多元素含量依据评价指标(国家标准或区域背景值)进行的综合评价.从污染的角度讲,Zc值也叫总污染指数,某一个采样点的Zc值即该点样品Kc值中高于评价指标的的所有化学元素的Kc值之和.与Kc值评价不同,Zc值评价是对某个采样点的某类样品的多元素异常评价.其中,Kci是第i个元素的Kc值;n为参与评价的异常元素数量.在本项目中,n=56.根据某一个采样点某种样品Kc值(A层土壤、B土壤、底沉积物,植物,地表水、地下水、降雪)第i个元素的Zc值的大小,可判断该样点某类采样对象(A层土壤、B土壤、底沉积物,植物,地表水、地下水、降雪)的污染(或异常)状况.研究对象(A层土壤、B土壤、底沉积物,植物,地表水、地下水、降雪)的Zc值取决于自然背景(成土母质)和人为活动等复杂因素;根据Zc值的大小可分为最低污染—最强污染5个污染(异常)级别.2.3 生态地质综合评价Kc和Zc值评价只是从污染的角度对土壤、地表水、底沉积物、地下水以及植被等生态因子的单项因子评价,并未考虑这些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之相比,土壤、地表水、底沉积物、地下水以及植被覆盖、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等诸多生态因子的共同作用必然大于其中任一单个因子的影响.我们探索应用某一区域内诸多生态因子评价参数的总和,比单个因子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区域生态状况.2.3.1 评价因子的确定区域生态地质状况涉及到地质背景、土壤、植被、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多方面因素.在完成对土壤、水文、植被生态状况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可进行区域生态地质状况的综合评价.结合生态地质调查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的重点和室内样品分析测试的主要项目),主要选择了土壤生态状况参数:包括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有益常量元素组分含量、土壤微量元素组分含量、A层土壤的Zc值、土壤侵蚀程度;植被生态状况参数:包括植被覆盖率、自然植被覆盖率、植物体内有益常量组分含量、植物体内有益微量元素组分含量以及植被的Zc值;水文生态参数:包括地表水Zc值、底沉积物Zc值和地下水Zc值以及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参数.共计15项评价因子,作为区域生态地质状况的综合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2.3.2 评价级别的确立——因子得分为了统一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在生态地质综合评价中按照评价指标的系统分类,对土壤、植被以及水文和地质灾害等评价指标划分评判级别并给定相应的因子得分.以俄罗斯生态地质评价(Zc值)的分类原则为依据并结合相关的土壤、水文环境质量评价方法[23],将土壤生态状况参数、植被生态状况参数以及水文生态参数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等评价指标分为5个评价级别.2.3.3 生态地质综合指数的简单叠加法评价反映区域生态地质状况的参数可分为正面因子参数(EcP)和负面因子参数(EcN).正面因子参数(EcP)包括: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中有益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组分含量以及总的植被覆盖率与自然植被覆盖率(和植物体内有益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因子得分之和.负面因子参数(EcN)包括:土壤、植被、水文的Zc值以及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因子得分之和.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为其正面因子参数(EcP)与负面因子参数(EcN)的差值.某个生态地质调查点(x)的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及其正面因子参数(EcP)与负面因子参数(EcN)用公式表示分别为[39]:Ec(x)=EcP(x)-EcN(x);EcP(x)=E1(x)+E2(x)+E3(x)+E4(x)+E7(x)+E8(x)+E9(x)+E10(x);EcN(x)=E5(x)+E6(x)+E11(x)+E12(x)+E13(x)+E14(x)+E15(x).2.3.4 综合评价分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建议基于野外调查[39]和上述公式,铁岭地区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平均值为2.8.东部山区Ec值在10~15之间,为良好级,局部地区甚至大于15,属优质级;西北部风沙区大部分地段Ec≤0(局部地区小于-5),属危险级;中部平原区Ec值变化较大,但总体上介于东部山区与西北部风沙区之间;辽河冲积平原大部分地区和法库丘陵区Ec值相对较高(在5~10之间,属中等级);昌图缓丘区、铁岭市和铁法市周边地带以及庆云堡-小青镇一带的Ec值相对较低(在0~5之间,属警戒级).以生态地质综合评价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貌特征与地质背景,将研究区划分为东部低山丘陵(Ⅰ区);北部隆岗状缓丘区(Ⅱ区);辽河冲积平原区(Ⅲ区);西北部风蚀沙地区(Ⅳ区)和西部丘陵区(Ⅴ区)等5个生态地质区(图 2)[39].5 个区的分界线为:新城子-铁岭-开原-昌图-下二台;东嘎-金家镇-八家子;秀水河子-依牛堡子-铁法-和平-北四家子;二牛所口-康平-北四家子.Ⅰ区:东部低山丘陵区该区的总体生态地质状况为良好—优质级别,其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平均值为14.85.区内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的均衡性较差,其东部地区(16~19)大于西部(10~15),局部小于 10.该区的正面因子参数EcP平均值为22.84,大大高于其他4个区;其负面因子参数EcN平均值为12.26,相对较小.该区植被多样性较为良好,水文状况也明显优于其他几个地区.现存优质生态区急待有效保护.应结合旅游开发,创立特色农业(如,花岗岩质棕壤区适合种植葡萄、苹果等,基性岩质棕壤区适合种植榛子)和生态地质公园;对于区内零星分布的矿山,应控制区域性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周边重金属污染,留几处青山绿水给子孙后代.Ⅱ区:北部隆岗状缓丘区该区的总体生态地质状况较差,为警戒级.区内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的均衡性较好,其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平均值为4.13,仅有局部地段小于0.该区的正面因子参数EcP平均值为17.88,仅大于Ⅳ区、明显小于Ⅰ、Ⅲ、Ⅴ区;其负面因子参数EcN平均值为13.75,相对较小.该区号称“辽北粮仓”,但目前存在土壤质量下降、传统大田作物有益元素组分含量低、有害组分升高的趋势.应该关闭“蚕食”农田的砖场,保护珍贵的可耕地资源!本区西部黄土状棕壤边缘地带应构建人工林、灌木和草本立体植被防护,减缓水土流失和沙漠化.Ⅲ区:辽河冲积平原区该区的总体生态地质状况为中等级,其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平均值为7.43.区内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的均衡性较差,在铁岭市的城区、铁法煤矿区以及通江口-后窑屯一带,Ec值小于7,大于0.该区的正面因子参数EcP平均值为19.62,仅小于Ⅰ区、明显大于Ⅱ、Ⅳ、Ⅴ区;其负面因子参数EcN平均值为12.19.流域性问题:辽河干流工业类污染较为严重;地带性地下水铁含量严重超标,亟待政府部门解决;辽河河流水文状况恶化,洪枯期流量差值不断增大,流域性的旱涝灾害呈现上升态势.该区是辽北重要的水稻和蔬菜产地,其土壤和水文的环境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而该区工矿业发达,人口密度大,应切实作好生产和生活垃圾处理,避免造成土壤和水质污染.Ⅳ区:西北部风蚀沙地区该区的总体生态地质状况差,为危险级,其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平均值为-0.75.区内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的均衡性较好,仅局部地段(沙漠化严重地带)为-7.该区的正面因子参数EcP平均值为12.28,为5个区的最小者;而其负面因子参数EcN平均值为17.13,为5个区的最大者.该区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在沙漠化严重、水文状况差的极端生态脆弱区,可采取生态移民政策.构建区域性人工林、灌木及草本的“立体植被防御系统”.防风固沙的重点,应放在生态脆弱的风沙土区,退耕还草,珍惜现存的沙地植被,禁止开荒种地.Ⅴ区:西部丘陵区该区的总体生态地质状况一般,为中等级.其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平均值为7.13.区内生态地质综合指数(Ec值)的均衡性较差,在靠近Ⅳ区地带,Ec值为1;而在铁法与法库之间的丘陵区Ec值最高为12,属于良好级别.该区的正面因子参数EcP平均值为19.31,小于Ⅰ、Ⅲ区,大于Ⅱ、Ⅳ区;其负面因子参数EcN平均值为12.19.对于区内煤矿、硅灰石矿以及采石、挖沙场,整顿矿业秩序,控制区域性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预防地面沉降或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关闭散布在丘陵周边黄土状棕壤区的砖场,保护耕地资源.该区丘陵地带土层薄,土壤侵蚀强烈,应切实保护现存自然林和人工林网——沈阳市与科尔沁沙地之间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3 结语生态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地球表生带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的岩石、土壤、水和植物则是该项研究的主要对象.区域地质构造、地质体类型、岩石和矿物组分等地质因素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而土壤、水文和植被的生态状况则是区域生态地质背景优劣的决定因素.在流域性和区域性尺度(1∶25 万和1∶50 万),进行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地球浅表生态系统内岩石-土壤-水-生物(包括人类)-大气的生态状况,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间的矛盾,为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Trofimov V T.Ecological geology:A novel branch of geological sciences[J].地学前缘,2001,8(1):27—35.[2]Trofimov V T.Approaches,principles and criteria of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geological conditions[J].地学前缘,2004,11(2):533—542. [3]吴传璧,刘燕平.生态地质调查工作——俄罗斯的状况与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3(12):36—42.[4]王长生,王大可.试论1∶5 万生态地质调查[J].中国区域地质,1997,16(1):56—59.[5]王长生,王大可.生态地质学的创立及其在大巴山区的初步应用[J].大自然探索,1998,17(66):68—70.[6]侯春堂,李瑞敏,冯翠娥,等.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以河北平原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2,21(1):66—70.[7]何政伟,黄润秋,孙传敏,等.浅议“生态地质学”[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3(20):69—72.[8]杨忠芳,奚小环,成杭新,等.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核心与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5,25(3):276—284.[9]孙立广,谢周清,刘晓东.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孙立广.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及其形成与发展[J].自然杂志,2006,28(3):150—154.[11]栾文楼,高永丰,魏瑞华.生态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与优质林果比配——以石家庄市变质岩山区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2]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3]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4]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5]辽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辽宁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6]吉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吉林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7]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8]王友勤,苏养正,刘尔义.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东北区区域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9]谢宇平.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20]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21]商翎,等.元素生态地球化学及其应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2]邢光熹,朱建国.土壤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3]李祚泳,丁晶,彭荔红.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S].[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26]董厚德.辽宁植被区划[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27]吉林省野生经济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吉林省野生经济植物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1.[28]刘慎谔,等.东北木本植物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29]孔令韶,王美林,等.辽宁红透山铜矿区植物地球化学[J].植物学报,1986,28(3):311—322.[30]陈怀满,等.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1]仲维科,樊耀波,王敏健.我国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止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4):270—272.[32]秦俊法,李增禧,楼蔓藤,等.头发元素分析的科学意义及医学应用价值[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12(5):1—60.[33]李家熙,吴功建,黄怀曾,等.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93,187—206.[34]刘炯,李贵民,刘万洋,等.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2(6):528—529.[35]郑月娟,商翎,陈树旺,等.辽宁省北部碘缺乏病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23(2):35—37.[36]高飞,陈树旺,邢德和,等.铁岭地区地下水电导率特征及其与主要污染元素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地质,2006,25(4):424—428.[37]张志斌,陈树旺,邢德和,等.辽宁北部地区地形分异的生态效应[J].地质与资源,2006,15(4):304—308.[38]张春晖,丁秋红,商翎,等.铁岭市东部山区野生经济植物榛子营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与资源,2006,15(4):300—303.[39]陈树旺,Zhukovskaya AA,等.铁岭地区生态地质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149—161.。

铁岭市铁岭县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铁岭县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N o n g t i a n s h u i l i铁岭县位于辽宁省北部,是辽宁省铁岭市下辖的一个县,地理座标为北纬41°59′~42°33′,东经123°28′~124°33′。

铁岭县地形东西长,南北窄,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分为辽东低山丘陵和辽河冲击平原两部分。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摸清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能为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配方施肥提供依据。

铁岭县位于暖温带北部,夏季暖热而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平均气温7℃。

由于东西部所处地势相差很大,水分和热量分配也不平衡,进而形成了四大土类,十个亚类。

一、土壤类型分布特点铁岭县土壤可分为棕壤、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四大土类。

1、棕壤棕壤是铁岭县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种土壤,可分为棕壤性土、棕壤和潮棕壤三个亚类。

棕壤性土分布在低山丘陵的各种岩石风化物上,土壤熟化程度很低,保水保肥性差,土质瘠薄,侵蚀也比较严重,坡度较大的退耕还林,种植果树或牧草,发展林、牧、副业,能够合理利用这种土壤;棕壤分布低山中下部、低丘漫岗,母质为岩石风化物或坡积物、黄土状、红土状物质等;潮棕壤分布地形部位为山地丘陵下坡、谷地和山前倾斜平原及丘陵漫岗的缓坡上,土壤形成除进行棕壤过程外,同时受草甸过程影响。

2、草甸土铁岭县草甸土的面积仅次于棕壤,是棕壤地带中的隐域性土壤,可分为草甸土亚类和盐化草甸土亚类。

草甸土面积775,024亩,占全县总面积22.67%,其中耕地544,969亩,占全县耕地41.02%;盐化草甸土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这种土壤容易造成缺苗断条,不利于作物幼苗的生长,要注意该种土壤的改良和利用,可通过不断排水洗盐、培育壮秧、选用耐盐品种等途径。

3、水稻土铁岭县种稻历史较短,是由草甸土、沼泽土演变而来的,可分为淹育型水稻土亚类和沼泽型水稻土亚类。

淹育型水稻土亚类中,草甸土田土属土层深厚,渗水性较好,养分含量较高,适宜水稻生长,棕黄土田土属保水保肥性强,耕层中壤,以下为重壤,耕层有机质较高,以下明显减少,潜在肥力不高;沼泽型水稻土亚类熟化程度不高,剖面分异不明显,在水稻生育期整个土体被水浸泡、氧化还原状况基本与沼泽土相似。

铁岭市西丰县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西丰县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西丰县隶属于辽宁省铁岭市,位于辽宁省的东北部,地处东经124°16′至125°07′,北纬42°22′至43°08′之间,全境为低山丘陵,按地貌特征可分为东南部低山区、山地丘陵和沿河冲击平原三个区域。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其肥力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摸清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能为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配方施肥提供依据。

西丰县处于中温带亚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冷夏暖,雨量集中。

一、土壤类型分布特点西丰县土壤可分为暗棕壤、棕壤、草甸土、水稻土和沼泽土五大土类。

1、暗棕壤西丰县的暗棕壤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山区,主要为白浆化暗棕壤亚类。

西丰县东南部低山区海拔高度500~1000m,该地区树林茂密,山高坡陡,成土母质为酸性岩类残积物、坡积物。

白浆化暗棕壤的土体特征是在腐殖层和淤积层之间形成了黄白色或乳白色的白浆化层次,多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的次生林地土壤上,海拔600m以下的山地土壤则发育为棕壤性土与暗棕壤呈垂直分布。

2、棕壤西丰县棕壤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支山地丘陵、天德、平岗及柏榆北部和东南部低山区,可分为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三个亚类。

棕壤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支山地丘陵区,耕地棕壤由于耕作施肥,土壤的肥力水平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也有所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化学过程都得到改善;山地棕壤因人为活动,土壤与植被之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在土层深厚的棕壤上适宜修筑水平梯田保持山土,采用增施有机质、磷肥等方法培肥土壤。

天德、平岗及柏榆北部的岗地丘陵上也分布有棕壤。

天德、平岗及柏榆北部的坡面或缓坡面平地为潮棕壤,由于耕种,淀积层出现部位较浅,耕作层腐殖质与氮素容量大大降低,水土流失较重。

3、草甸土西丰县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寇沟、碾盘河及其他河流、冲积平地、低阶地、河流滩上。

草甸土耕层腐殖质积累较高,淋溶作用较强,无石灰性反应,由于耕作历史较久,熟化程度较高,但也有部分草甸土夹砂层部位浅,应加以改良。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开原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被人类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植物生长、水源涵养和环境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其特点,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开原市位于辽宁省铁岭市东南部,总面积为2345平方公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该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受到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土壤类型分布特征1. 黄褐土:黄褐土是开原市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广泛。

其颜色呈黄褐色,土质疏松,保水性较好,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2. 红壤:红壤分布于开原市的西南部,其呈红色或红褐色。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肥力较低,但含铝和铁氧化物较多,有一定的保水能力。

3. 白土:白土主要分布于开原市的东南部,呈白色或灰白色。

白土是由于长期受到风力侵蚀的结果,其土层较薄,富含砂粒,具有较强的透水性。

三、土壤类型特点1. 黄褐土的特点是肥力较高,保水性较好,适合农作物生长。

但其酸碱度较高,需要合理施用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

3. 白土的特点是土层较薄,砂粒含量较高,透水性较好。

适合发展水田和果树种植。

4. 黑土的特点是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农作物生长。

在山区中,黑土对于水源涵养和防止土壤侵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论:开原市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黄褐土、红壤、白土和黑土。

黄褐土分布最广,肥力最高,适合农作物生长;红壤酸性较高,土壤肥力较低;白土砂粒含量高,适合水田和果树种植;黑土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在山区中起到了水源涵养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利用土壤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铁岭至本溪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分区简述

铁岭至本溪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分区简述

铁岭至本溪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分区简述【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铁岭至本溪高速公路在可研阶段的工程地质分区情况及区段内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线路的比选及初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可研;工程地质分区;地质问题1 工程概况及自然地理情况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铁岭至本溪段,位于辽宁中部地区,行政区划隶属于沈阳市与本溪市。

起点与新民至铁岭段对接,经抚顺市区,终点在本溪高台子与丹东至阜新高速公路连接,采用设计速度80km/h的四车道标准。

设计线位北部铁岭地区属中温带亚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热量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南部本溪地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区,春天风和日丽,夏季稍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

设计线路流经的河流主要有:浑河、东洲河、古城河、太子河。

设计路线区内地貌成因、形态受地质构造、岩性及内外营力的控制。

地貌类型以构造剥蚀低山、丘陵为主,其次是剥蚀堆积地形,包括山前倾斜平原及坡洪积扇、山间谷地、河谷平原等。

2 工程地质分区设计带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根据设计带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筑路材料等诸多因素影响,将设计带划分为两大工程地质区,即第四系松散土体工程地质区和低山丘陵岩体工程地质区。

各工程地质区又可细分为次级区。

现据各区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异及对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将其特征分述如下:2.1 第四系松散土体工程地质区(I)位于线路设计带的浑河、太子河及其支流平缓阶地、漫滩,山间沟谷、山前地段。

属河流冲积、冲洪积阶地和山间河谷平原地貌。

可进一步划分为阶地、河床、漫滩松散碎屑岩类工程地质亚区(I1)、坡洪积松散碎屑岩类工程地质亚区(I2)。

2.1.1 阶地、河床、漫滩松散碎屑岩类工程地质亚区(I1)该亚区以条带状分布于浑河、太子河两岸,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冲洪积砂、砾、卵石、粉土、粉质粘土组成,区内地下水较为丰富,水位埋深一般1~3m,属松散岩类一般天然地基,该亚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总体适宜高速公路建设。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1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1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根本特征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

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

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

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开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构造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开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

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

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

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开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

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

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

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显示了其在年代、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开展历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

古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带,其地层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

铁岭市铁岭县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铁岭县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

铁岭市铁岭县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特点研究铁岭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理环境多样,土地资源丰富。

本文旨在研究铁岭县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其特点。

一、土壤类型分布特征铁岭县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形区,其中山地面积较大,占县域面积约50%,丘陵面积次之,占30%,平原面积较小,占20%左右。

据调查资料,铁岭县土壤类型较为丰富,包括褐土、黄土、山地土、紫色土、沼泽土等多种类型。

1.褐土褐土是铁岭县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在县域西部山地和东部丘陵地区。

褐土具有较厚的表层土层,土质轻松,排水性良好,透气性强,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和肥力。

2.黄土3.山地土山地土分布于铁岭县西部的山地地区,该土壤类型因地势高峭、泥炭质多,土层薄而肥力较低。

但山地土能保持墒情,调节水文环境,防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具有种植林木的优良特点。

4.紫色土紫色土分布于铁岭县的南部平原区,为面积较小的土壤类型。

紫色土具有土壤紫红色泥粒和含铁成分的特点,透水性和透气性较好,但该土壤类型对钾素和磷素的吸附和保持能力较强。

5.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于铁岭县北部沼泽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有机物质,但因地处湿地,土层厚度较薄,而且含盐量低,肥力相对较低。

二、特点分析铁岭县的土地类型种类较为丰富,土质较好,但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各种土壤类型具有自己的特点。

1.土壤肥力较高铁岭县土地面积较大,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其中以褐土和黄土面积最大,这两种土壤类型均具有很高的肥力,是铁岭县农业和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旱涝保持能力较强黄土和褐土两种主要土壤类型均具有较好的保水能力和旱涝调节能力,尤其是褐土,由于有机质含量高,有一定的水解性,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

3.耕地面积偏小尽管铁岭县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受制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压力的因素,耕地面积较小,其中以黄土平原区和山地区的耕地面积最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我的家乡辽宁铁岭

我的家乡辽宁铁岭

名胜古迹
银冈书院位于铁岭市银州区博物馆 北侧,第七小学东侧,是少年周恩 来读书的地方。
银冈书院 崇寿寺塔
崇寿寺塔,又名崇寿禅寺塔。位于开原老 城西南隅,砖质结构,高二十丈,十三级, 实心八面体。每面塑有佛像,且各面佛像 各不相同,由南、西南依次而顺为:昆卢 尊佛、无忧德佛、阿弥陀佛、须弥相佛、 云自在佛、庄严王佛、功德王佛、定幢光 佛等八尊。两旁有飞天浮雕,各角有木檐 悬有铜铃,称为风铃,微风一吹,叮冬响。
——榛子
家乡的特产 (二)
圈白蘑系长白山脉特产,生于草丛中,呈圆 圈簇生,故称圈白蘑。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分 院测试,含18种氨基酸、钙、铁、磷、锌、 粗蛋白、脂肪、多糖等种营养成份,尤其是 多糖占3.10%。据专家介绍可治多种疾病, 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还可 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保健价值, 它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铁岭欢迎您的到来
经济概况
农业实力雄厚
铁岭素有“辽北粮仓”之称,拥有4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正常年景全市粮食总产量25亿公斤以上,其中玉米20亿 公斤,出口量占全省三分之二。
工业存量可观
现有机械、电子、冶金、煤炭、橡塑、食品、制革、 医药、化工、纺织等35个行业,全市现有工业企业 19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7家。
——圈白蘑 烤烟
烤烟是西丰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有50 多年的栽植历史,以从美国引进的G28为 主栽品种。烟叶光泽强、厚度适中、组织 细致、弹性高、膘性好,糖及碳水化合物 含量高,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较多。味道醇 和,香气浓郁,刺激性和杂味小。1985年, 西丰烤烟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平均单产 实现100多公斤。目前已成为辽宁省重点烤 烟生产基地

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

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

123.5
4 3/4
1594-10-16
42.6
124
4 3/4
1596-
42.6
124
5 1/2
1599-05-01
41.6
122.7
5
1618-10-01
40.6
123.3
4 3/4
1698-
41.5
121.2
5
1765-03-15
41.8

123.4
5 1/2
1775-
42.3
123.9
5 1/2
采用新方法、新规范(GB/T 36072-2018、DB/T 73-2018、GB/T 985-2015)^编制而成“图中对于辽宁地区地震活
动性要素、地震构造基础条件、地层要素、主要构造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建立了 42条活动断裂数据 库,并增加了依兰〜通断裂、密山一敦化断裂、金州断裂、鸭绿江断裂等研究新成果“为辽宁省地震构造
第41卷第1期 2021年03月
华南地震 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
Vol.41 , NO.1 Mar. 袁 2021
李玉森,万波,曲乐,等辽宁省 1:100万图编制与分析[J].华南,2021,41 (1):X-XX. [LI Yusen,WAN Bo,QU Le,et al. Compilation and Analysis of 1: 1 Million Seismotectonic Map of Liaoning Province [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2021,41(1): 16-26]
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摘要:铁岭城区地下存在不同时期的隐伏断裂,表面覆盖不同厚度,不同岩性土层,本文着重阐述铁岭的地质构造及断裂分布和发育规律。

遇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时,对区域构造及断裂带分布做到初步了解。

关键词:构造,断裂,地震分区,第四纪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大地构造上处于东西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交接部位。

几乎被区域构造断裂所包围,而且近代尚有构造断裂运动。

因此,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属于复杂不稳定地段。

铁岭地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岩性主要为前震旦系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页岩等。

丘陵区地表覆盖有第四系粉质粘土,砾质粘性土等冲积,坡积和残积土层;西部为平原区,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并分布一些残余的低山丘陵。

本文将着重对铁岭城区的地质构造及构造运动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稳定性及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地质构造
铁岭地区的断裂构造以松辽平原中的隐伏断裂构造为主,处于辽宁东北部的中朝准地台东北缘,北东向的依兰—伊通断裂和近东西向的赤峰—开原断裂构成了该地区的主要构造格架。

此断裂构造为郯庐断裂产生的次生断裂。

各断裂带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为非工程意义上的全新活动断裂,对近代工程建设无大影响。

第四纪全新世中期,辽河水量较大,地壳处于相对宁静且微微下
降阶段,河流的堆积作用大于切蚀作用,在河床一带形成了以粗砂、砾砂、卵石为主体的河床相堆积物。

由于区域差异性的升降运动,东辽河主河道连续向西移动,在其古河道流经地区,残留着众多串珠状湖泊,至今仍有个别湖泊存在。

二、铁岭市断裂带分布及活动状况
铁岭市所在区域构造较为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北西—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其中近东西向断裂形成最早,控制区域内结晶基底的格局和后期大部分盖层的分布;近北东和近北西向断裂主要发育于中生代,新生代早期仍有强烈活动,新第三纪以来活动有所减弱。

上述断裂中以近东西和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其中北东向断裂是区域性现代构造隆起和坳陷单元的控制性断裂,近北西向断裂主要为北东向断裂的共轭断裂,多表现为断续分布或形成小规模的次级构造单元,但现代活动性较强,常截切北东向断裂或构成发震断层。

据统计,区域内长度大于50km的主要断裂的20余条。

铁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是以内蒙地轴为界,北为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和松辽坳陷,南为胶辽台隆的铁岭-靖宇台拱和华北断坳的下辽河断陷。

境内断裂以东西向、北东-北东向为主
1、内蒙地轴:
①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属内蒙地轴北缘断裂带的东段,为北部地槽与中朝准地台的分界线。

北侧古生界为地槽型建造,南侧
太古界、早元古界广泛发育。

沿断裂带有华力西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岩及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分布,局部地段形成白垩纪盆地。

地貌反差明显,北侧为低丘,南侧中低山丘陵区。

开原以东段落(又称清河断裂)循清河过八棵树延自清原大孤家。

沿断裂多处见挤压破碎现象,岩石片理化明显,清河谷地有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堆积。

其最新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但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强度不大。

②凌源-北票-沙河岩石圈断裂:位于内蒙地轴南缘,与赤峰-开原断裂平行。

我市境内出露于开原中固-下肥地。

南盘为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北盘为建平群。

东段(又称沙河断裂)开原中固向东沿沙河呈东西向延伸,为凡河陷和摩离红起之北界,沿断裂带有挤压破碎的火山-沉积岩系分布,为多旋回活动的岩石圈断裂。

最新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

2、郯城-庐江:
⑩威远堡-盘山岩石圈断裂:控制老第三纪下辽河西支裂谷的边界,北延与依兰-伊通断裂相接。

有受断裂控制形成的白垩纪盆地,在铁岭、开原莲花等地见断裂破碎带,发育挤压片理、构造透镜体,地貌为谷地。

断裂形成于燕山旋回,并经历了多期活动,以燕山及喜山旋回最为强烈。

⑿昌图-开原岩石圈断裂:北与四平-长春断裂带相连,白垩纪泉头组受挤压破碎,地貌反差明显,东为山地丘陵,西为平原区。

为燕山晚期断裂。

1594年发生5级地震,表明新期仍有活动。

三、区域地震区、带划分
现行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全国的地震区、带进行了详细划分。

本区域范围分属两个地震区,北西部的辽西—内蒙—吉林地区属于东北地震区,该区没有进一步划分地震带,区域东部下辽河及辽东地区属于华北地震区,区内主要包括郯庐地震带北段,并涉及朝鲜半岛地震带的一部分。

四、铁岭市工程地质分区
铁岭市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根据场区地质条件、岩土组合、成因类型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将该区划分为基岩丘陵区、山间盆地区和河流冲积平原区。

1、基岩丘陵区(i)
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及其以东的低山丘陵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地貌上属于低山丘陵剥蚀区,海拔高程120-150米,与市区高差近90米。

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组成,属古老结晶基底。

局部被第四纪坡洪积物所覆盖。

2、山间盆地区(ⅱ)
分布于龙首山两侧及102线以东的地运所、辽海屯、柳条沟、红光等地的山前坡洪积群扇及丘间谷地中,主要成份为粘土、粉质粘土、砾质粘性土及碎石、砾石等,呈条带状、树枝状、不规则状展布。

承载力一般达120-180kpa。

3、河流冲积平原区(ⅲ)
①冲积、冲洪积砂类土区:分布在辽河及柴河的河床、河漫滩及
心滩,为二无结构的砂类土及碎石类土,成份为粉细砂、中粗砂、砾砂、圆砾及卵石等。

由于经常受季节性洪水威胁,其稳定性较差。

②冲积、冲洪积粘性土及砂类土区:主要分布于辽河冲积平原及柴河一级冲积阶地之上。

由杂填土、粉质粘土、粘土、粉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组成,局部沉积有淤泥质土。

分布面积较大,东自柴河两岸的七里屯、熊官屯、地运所及建设村;西至铁岭市中心,南至铁岭新城区、五角湖、夹河心、江河泡等地。

岩土体的力学性质也不相同,一般承载力为:粘性土110-180 kpa,淤泥质土80-120 kpa,砂类土一般在140-300 kpa。

该区稳定性较好,适宜各类工程建筑。

五、结论
1、区域地震环境
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主要断裂为北东向。

郯庐—依兰—伊通段、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等为区域内主要地震构造;区域内发生过去43/4级以上地震15次,最大地震为海城7.3级。

区域上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

区域主要涉及东北地震区和华北地震区的郯庐地震带,各地震区、带的活动性参数b值、v4值如下表。

霹雳区、带的活动性参数b值、v4值
2、近场区地震环境
近场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依兰—伊通断裂铁岭—开原段是铁岭近场区内的控制性断裂,是近场区的主要地震构造,沿断裂附近发
生1775年铁岭51/2级地震,近场区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3、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根据场区工程地质资料及现场探测结果,铁岭区域内有铁岭—开原断裂隐伏通过,最新活动时间延至晚更新世早期;工程地质分区上除i区为i类场地外,ⅱ、ⅲ区属第四纪覆盖区,建筑场地类别均为ⅱ类。

场地地貌形态简单,不存在发生边坡失稳、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的条件,场地的稳定性较好,属抗震有利地段,适宜各类建筑工程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