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八年级政治上册《预防犯罪》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人教版道德与法治5.2预防犯罪导学案

八年级上人教版道德与法治5.2预防犯罪导学案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课预防犯罪【学习目标】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难点:如何预防犯罪【自主学习】一、了解罪与罚1._____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_________。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_____,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_____。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___________、触犯了_____、应当受到_____处罚的行为。

3.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_________依法对_________适用的_______的强制性法律_____方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_____。

我们作为__________,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_____,_____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_________。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_________,依法自律,做一个_________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_________,自觉遵纪守法,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上的案例p54,小组讨论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什么罪?探究活动二:通过下面图片和材料的分析,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探究活动三:材料一:学生刘某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上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

问题一:刘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问题二: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课堂检测】(学后再练,看你表现)1、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A、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B、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C、主刑和附加刑D、有期徒刑和死刑2、未成年人是指()A、未读完初中的人B、未读完高中的人C、未读完大学的人D、未满18 岁的人3、在法律家族中,刑法是比较特别的一种法律。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导学案5.2 预防犯罪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导学案5.2  预防犯罪

《道德与法治》导学案课题: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预防犯罪课型:新授课班级:_____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第一步:学习目标——明确方向1. 知道刑法的内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 了解刑罚的含义和分类。

3. 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第二步:预习导学——不看不讲活动一:【理清线索】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如何正确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5、犯罪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犯罪的法律后果是什么?7、刑罚的含义是什么?8、刑罚的分类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9、为什么要加强自我防范?10、怎样预防犯罪?第三步:合作探究——不议不讲活动二:【疑难解答】参见课本《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

第四步:导学测评——不练不讲活动三:【梳理要点】1、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对被告人吉某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吉某故意杀人罪,依据刑法,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表明()A.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B.主刑包括无期徒刑、剥夺政冶权利等C.刑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D.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2、大学生闫某因捕猎并售卖了十六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被法院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

闫某被严惩是因为其行为()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④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王某因容留他人吸毒,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徙刑九个月并处罚金2 000 元。

从刑罚的种类看,罚金属于()A.主刑B.附加刑C.行政处罚D. 民事处罚4、中学生浩然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又囊中羞涩,于是铤而走险实施抢劫,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 年。

上述案例启示我们( )A.要自觉遵纪守法,避免沾染不良习气B.中学生年龄小,任何行为都不会构成犯罪C.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D.要加强法制宣传,杜绝违法犯罪5、参与打砸某外资商场的两名犯罪嫌疑小兵(化名)与凌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拘役4个月15 天和有期徒刑7个月。

《预防犯罪》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预防犯罪》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预防犯罪》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和方法;3.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学会避免参与犯罪活动。

二、导学重点:1. 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3. 预防犯罪的方法。

三、导学难点:1. 理解犯罪的多种形式和动机;2. 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方法。

四、导学过程:1. 犯罪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反社会公认的法律规范,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包括刑法犯罪、侵权犯罪、经济犯罪等。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犯罪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3. 预防犯罪的方法(20分钟)教师提出几种常见的预防犯罪方法,包括:- 不轻信陌生人,保护个人隐私;- 避免在夜间独自外出,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地方;- 注意保护财物安全,避免财产被盗;- 学会识别诈骗电话和网络诈骗,提高防范意识。

4. 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犯罪案例,讨论犯罪的动机和预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实用的预防犯罪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六、课后作业:1. 思考一下身边有哪些犯罪行为,你会如何预防?2. 查找一些相关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犯罪动机和极端后果。

3. 总结一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的方法,写成一份防范犯罪的小报告。

七、拓展延伸:可以邀请社会治安人员或法律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犯罪预防的认识。

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警察局或法院参观,深入了解犯罪的惩治机制。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策略;3. 增强犯罪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道德与法治八上5.2《预防犯罪》导学案

道德与法治八上5.2《预防犯罪》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重点难点】重点:刑事违法行为及其特征;难点:违法犯罪的成本分析。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根据预习提纲,在书中标注相关问题及层次并填空)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P52(1)作用:刑法是惩治、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P53(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触犯了、应当受到的行为。

(2)基本特征:(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3.犯罪的后果?P54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4.刑罚的含义与分类。

P54(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①主刑:管制、、有期徒刑、、死刑。

(5种)②附加刑:、、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4种)注意:主刑只能使用,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拘留≠拘役,罚款≠罚金。

拘留和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和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二、加强自我防范5.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P55-56(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的陷阱。

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2《 预防犯罪》导学案-最新教育文档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2《 预防犯罪》导学案-最新教育文档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根据预习提纲,在书中标注相关问题及层次并填空)了解罪与罚(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1.什么是刑法?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2.什么是犯罪?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应当受到的行为。

(二)犯罪特征3.认清犯罪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犯罪对社会危害。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或者,犯罪要接受。

(三)刑罚含义及种类5.了解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加强自我防范(四)预防犯罪、远离犯罪6.预防犯罪(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危害,远离犯罪。

(2)从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7.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们要,,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8.防患于未然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自觉,防患于未然。

二、小组长检查预习完成情况(核对答案,评等级,帮扶讲解)三、师生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展示问题)(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2.(展示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遵守社会规则预防犯罪学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遵守社会规则预防犯罪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含义和刑法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能力目标: 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学习重、难点〗重点: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难点: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

1.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严重 、刑事违法性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 和附加刑两大类。

4.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背景材料〗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2023年5月1日, “醉驾入刑”伴随《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在我国实施,成为阻却交通事故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年均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6542起,造成2756人死亡、7090人受伤。

而“醉驾入刑”后的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年均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5962起,造成2378人死亡、5827人受伤,较此前分别下降%、%、%——这还是在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分别增长%、%情况下的同比数据。

公安部最新数据透露,刚过去的2023年,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5149人、造成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且有逃逸情节的12115人——共计17264名国人被依法终生禁驾。

〖学习环节〗1.看视频找出视频中的关键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思考:谭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为什么? 女大学生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为什么?(找出两人行为的不同点)材料1:事件致使致宝马车内2人(葛某,男,44岁;贾某,男,43岁)当场死亡、1人(驾驶员王某,男,31岁)受伤;肇事车内3人(23、24、21)受伤。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引导学生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2.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危害,从而认同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行动。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4.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责任意识:5.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不仅要做到自身不犯罪,还要积极参与社会预防犯罪的工作。

6.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犯罪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犯罪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如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等。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对个人身心、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造成的严重损害,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犯罪的严重性。

2. 如何树立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犯罪意识,让他们将预防犯罪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缺钱而盗窃他人财物的案例。

提问学生:这个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吗?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青少年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盗窃行为。

他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罚款等,同时还会对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

2.展示一些关于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图片,如犯罪现场的混乱、受害者的痛苦表情等。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2《 预防犯罪》导学案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2《 预防犯罪》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本课知识要点及课堂练习一、了解罪与罚1.什么是刑法?作用?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刑法是、的有力武器。

2、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应当受到的行为。

、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

3、刑罚含义及种类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适用的的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主刑包括,附加刑包括。

案例分析:张强,16岁,单亲,喜欢攀比,怨恨老爸没本事,父子之间缺乏沟通。

李小飞,张强的铁哥们儿,17岁,家境好,父母宠溺,学校的小霸王,性子倔强。

他们两在学校欺侮同学、在校喝酒。

后因打架,涉嫌任意损毁公私财物(经鉴定价值2150元),在公共场所寻衅滋事,随意殴打他人致受害人轻伤,触犯刑法第293条。

人民法院认定李小飞犯寻衅滋事罪,依据刑法判处李小飞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张强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1、张强、李小飞的行为被判定为犯罪的理由是什么?答:2、上述案件中,张强、李小飞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你受到了什么启示?答:3、结合张强、李小飞的案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实战演练案例:赖某犯罪集团采取各种手段,走私香烟、汽车等普通货物,案值共计人民币273.95亿元。

赖某先后向64名国家工作人员贿送钱款、房产、汽车等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912.89万元。

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判定被告人赖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二千万元。

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请思考:(1)法院根据哪部法律对赖某进行判决的?(2)赖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3)赖某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4)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他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行为,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实例:杀人、抢劫、强奸、绑架、这些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这都属于犯罪行为犯罪的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例:四名小伙趁着深夜人迹稀少时拦路抢劫,还用上了微信收款二维码。

6月30日,莲池区公安分局东关派出所经过连续数日侦查,破获了这起抢劫案件,抓获李某、王某等犯罪嫌疑人。

分析: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

刑罚的定义及种类: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得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实例:新华社长沙7月9日电(记者白田田)近日,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公务员考试集体作弊案做出一审判决,以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被告人莫某辉等15人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十日至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的刑罚。

分析:必须使用与犯罪,主刑可以单独使用,附加刑不可以单独适用。

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实例:他叫易明,一个年仅13岁的懵懂少年,稚气未脱却身材高大;原本应该在学校读书的他,无意之中卷入“江湖”。

在行走“江湖”的两年间,易明先后被警察抓过10余次;短短21天,他和同伙们疯狂撬车130余辆。

也是这两年,易明曾被人连捅3刀;他身上还有没有痊愈的烟头烫伤,这是团伙成员为了逼迫他参与盗窃施下的“黑手”。

分析: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家庭和社会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途径;3. 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犯罪的定义和分类1. 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或过失,并且风险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 犯罪的分类(1)按照犯罪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犯罪和集体犯罪;(2)按照犯罪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险公共安全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的犯罪等;(3)按照犯罪手段的不同,可分为暴力犯罪和非暴力犯罪等。

二、预防犯罪的方法和途径1. 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认识和道德观念,增强对犯罪的警惕性,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2.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峻厉执法,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降低犯罪的利益。

3. 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倡导公民参与犯罪预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犯罪的氛围。

三、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性1. 个人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恪守法律,不参与犯罪行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社会责任社会是犯罪的温床,只有全社会共同尽力,才能有效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宁。

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安全和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并思考如何有效预防这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2. 角色扮演:请同砚们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犯罪预防工作中的情景,体会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请同砚们分析一些真实案例,探讨犯罪行为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加深对预防犯罪的理解和认识。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同砚们对犯罪的定义和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预防犯罪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牢记法律法规,自觉恪守法律,尽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预防犯罪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预防犯罪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预防犯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和方法;3. 了解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4. 提高自我防范认识,避免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二、导学重点与难点:1. 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预防犯罪的方法和途径;3. 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

三、导学内容:1. 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风险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犯罪行为分为刑事犯罪和民事犯罪两大类。

2. 犯罪的分类:(1)按照犯罪性质分为:风险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罪等;(2)按照犯罪主体分为:个人犯罪和集体犯罪;(3)按照犯罪手段分为:暴力犯罪和非暴力犯罪。

3. 预防犯罪的方法:(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认识;(2)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3)加强社会监督,减少腐败现象;(4)加强安全防范,珍爱个人和财产安全。

4. 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1)犯罪行为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2)犯罪行为造成财产损失,影响经济发展;(3)犯罪行为损害公民权益,影响社会和谐。

四、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2. 观看案例视频:观看犯罪案例视频,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3. 制定预防犯罪计划:每位学生制定个人预防犯罪计划,提出自己的防范措施;4. 教室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预防犯罪计划,互相交流分享。

五、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犯罪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了预防犯罪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到了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认识,共同营建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导学案目录:1. 犯罪概述2.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3. 犯罪预防的方法和策略4. 社区参与和合作5. 教育和宣传的作用6. 监控和科技手段的应用7. 法律和执法的角色8. 犯罪预防的成功案例9. 结语1. 犯罪概述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盗窃、抢劫、诈骗、暴力犯罪等。

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2.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减少犯罪的发生和影响。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 减少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伤害。

- 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 节约社会资源,减少执法和司法成本。

3. 犯罪预防的方法和策略犯罪预防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策略来实施:- 加强社区巡逻和警务工作,提高警力的可见性和反应速度。

- 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提高犯罪的监测和侦破能力。

- 加强边境管控,防止跨境犯罪的发生。

- 提供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关注和管理,预防重特大犯罪的发生。

-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

4. 社区参与和合作社区参与是犯罪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巡逻、举报可疑行为、组织安全宣传等方式,积极参与犯罪预防工作。

同时,社区与警方、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合作也是犯罪预防的关键。

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合作机制,可以更好地发现和打击犯罪行为。

5. 教育和宣传的作用教育和宣传在犯罪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宣传犯罪的危害性和后果,警示公众远离犯罪行为。

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6. 监控和科技手段的应用监控和科技手段在犯罪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安防设备等,可以提高犯罪的监测和侦破能力。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2 预防犯罪 教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2 预防犯罪 教案
发布任务
自主学习
发布自主学习题目
任务:自主预习并且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收集学情
二次备课
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调整课程内容
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心声》
观看视频
吸引学生兴趣,为犯罪行为的学习做铺垫
新课讲授
预防犯罪
教师在导入的基础上展示关于扒窃车上财务、在食品中加入地沟油以及高利贷拘禁他人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接触相关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了解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总结本课学习重难点
小组群学完成及课堂表现
本次群学活动开展很顺利,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比较相对简单,学生做题速度比较快,表现活跃,展示最终顺利,在展示过程中存在个别学生讲话、分心的现象,经提醒后有所改正,也希望学生在之后的展示中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与自信,其他同学也能积极参与。
很活跃,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可适当让学生分享案例,在ppt上增添一些新闻视频,通过视频可以直观表达知识点,但是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注意设计好框架,帮助学生捋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于知识点的讲解需要多联系串联材料进行讲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观看ppt
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思考回答,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的基本特征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教师通过探究与分享中两种行为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引出犯罪的含义,并以相关案例(学生因琐事校园内持刀行凶、焦点新闻)加深学生对犯罪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以及加强对犯罪的刑罚种类的归纳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
帮助学生通过相关视频以及名言警句的思考,加深对犯罪行为的理解,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导学案】预防犯罪一、引入犯罪是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并参预预防犯罪的工作。

本导学案将介绍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预防犯罪方法。

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1. 社会稳定:预防犯罪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2. 保护个人安全:预防犯罪可以降低个人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风险,保护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 维护社会秩序:预防犯罪可以减少社会不安因素,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三、预防犯罪的方法1. 提高警惕:保持警觉,注意周围环境,发现可疑行为及时报警。

2. 加强家庭安全:安装防盗门窗,安装安全报警系统,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3. 加强社区管理:加强社区巡逻,建立邻里关系,共同维护社区安全。

4. 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基本的自我防卫技巧,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5. 加强教育宣传:开展预防犯罪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6. 加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法规,知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遵守法律。

7. 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监狱、社区矫正等相关机构的监督,确保犯罪份子得到应有的惩罚和改造。

四、案例分析1. 案例一:小明是一位大学生,他时常独自外出学习,晚上回家往往走僻静的小巷。

一天晚上,他在回家的路上被一群人袭击抢劫。

这个案例中,小明的个人安全意识较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安全问题,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案例二:社区A的居民时常组织邻里活动,加强社区管理。

他们成立了巡逻队,定期巡逻社区,发现可疑行为及时报警。

这个案例中,通过居民的共同努力,社区的治安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五、小结预防犯罪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惟独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干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每一个人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了解预防犯罪的方法,并积极参预到预防犯罪的工作中去。

惟独这样,我们才干创造一个更加夸姣的社会环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遵守社会规则预防犯罪导学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遵守社会规则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教师寄语: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学习目标:1、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危害;2、学会自我控制、约束不良行为,辨别是非善恶;3、增强法律意识,预防犯罪。

❖学习准备:课本、红黑笔、导学案❖学习过程:一、导入1、观看视频《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思考:如何评价视频中男孩的行为?(何种违法行为)二、合作探究1、案情回顾:2023年10月20日,大连市沙河口区一名10岁女孩小淇被13岁男孩蔡某某杀害,小淇身中7刀,被蔡某某抛尸在住处对面的灌木丛中。

大连市沙河口区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但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蔡某某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依法对蔡某收容教养三年。

思考:为什么蔡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可从其危害、触犯的法律以及承担的法律后果角度思考)2、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54内容,自主学习归纳我国刑罚处罚的种类以及含义。

(1)刑罚处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或,是指依法对使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刑罚处罚的分类:三、加强防范,预防犯罪观看视频、文字资料:事发后,有多个与蔡某某同小区的女性声称,案发前,13岁的蔡某一直在跟踪她们。

他不仅楼道跟踪,还在楼下伪装自己是送快递的,一直按门铃,让女性下楼。

案发后,蔡某甚至在班级群中称自己虚岁14岁,我是个小孩,警察为什么怀疑我。

思考:1、猜想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个年仅13岁的少年走上不归路?2、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该如何加强防范,远离犯罪?(提示:可从家庭、学校、社会、同学、自身等角度思考)课后练习:1.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处罚。

犯罪的基本特征有()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③犯罪是一种触犯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④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列选项中,对我国刑法认识正确的有()①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②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③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④刑法就是刑罚A.①②③B.①② C.②④ D.②③④3、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

部编八上道德与法治导学案5.2课预防犯罪

部编八上道德与法治导学案5.2课预防犯罪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5.2预防犯罪班别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预防犯罪。

(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内容。

1.刑法是、和的有力武器。

2.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

犯罪的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5.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6、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犯罪危害,犯罪。

7.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

8、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自觉遵纪守法,。

【课堂助学】师生共同探讨:1.探究活动一:试对比分析下列行为。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2.小组交流:P54探究与分享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3.情境探究:学生刘某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上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

刘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归纳总结】【即学即用】()1.据调查,90%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接触过网络。

如果未成年人在网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构成犯罪的也要负刑事责任。

最新版八年级政治上册《预防犯罪》导学案

最新版八年级政治上册《预防犯罪》导学案

最新版八年级政治上册《预防犯罪》导学案八年级政治----预防犯罪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的内容和作用内容: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作用(1)惩治犯罪(2)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2.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含义(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2)触犯了刑法(3)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3.刑罚①含义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②种类(1)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知识拓展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只能独立运用,不能相互附加适用。

也就是说,一个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

识点二加强自我防范怎样加强自我防范?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杜绝不良行为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活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一,单项选择题1.“它属于基本法律,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修订后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段文字所说的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中华人民共和回数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2016·式汉)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严重超员超速、违法运输危化品等行为列人刑事处罚范围,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来看,这些行为都具有()A.刑事违法性B.刑罚当罚性C.严重危害性D.法律强剩性3.(2017?广东)大学生某因捕猜并售卖了十六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华,被法院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半。

同某被严惩是因为其行为()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④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抗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导学案(附答案)--《预防犯罪》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导学案(附答案)--《预防犯罪》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导学案(附答案)--《预防犯罪》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导学案第2课时预防犯罪一、学习目标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二、自主预习1.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严重、刑事违法性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附加刑两大类。

4.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三、合作探究黄某在小学和初中期间经常欺负小同学,勒索小同学少量财物,因而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

高二时自行辍学,放弃了学业。

走上社会后,他不务正业,曾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多次,但他仍不思悔改,后又作案20多起,最终被人民法院以流氓罪、诈骗罪、抢劫罪、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黄某不同阶段所受惩处的性质是一样吗?说明理由。

2.在人民法院给予黄某的刑罚中,哪个属于主刑?哪个属于附加刑?3.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中的附加刑包括哪几种?4.黄某从一般违法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告诫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四、随堂演练1.某中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老师批评后他不以为然,后来发展到在社会上偷拿钱物。

一次趁人不备拿走商店数码相机一台。

这说明,违法犯罪行为都是()A.从小偷小摸开始的B.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C.从占小便宜开始的D.从结交坏朋友开始的2.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专项调查组经过调查,针对已核实的该饭店存在不以真实名称提供服务等问题,松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行政处罚。

该饭店的行为()A.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B. 触犯了刑法C. 属于严重违法行为D.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3.安徽省砀山县刘某因虐待女童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对案件理解正确的是()①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②有期徒刑属于主刑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④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4.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①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②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在学习上多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的书籍,以避免犯罪④依法自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5.当前多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部分青少年成为了受害者,也有部分成为了施暴者。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导学案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他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行为,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实例:杀人、抢劫、强奸、绑架、这些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这都属于犯罪行为犯罪的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例:四名小伙趁着深夜人迹稀少时拦路抢劫,还用上了微信收款二维码。

6月30日,莲池区公安分局东关派出所经过连续数日侦查,破获了这起抢劫案件,抓获李某、王某等犯罪嫌疑人。

分析: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

刑罚的定义及种类: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得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实例:新华社长沙7月9日电(记者白田田)近日,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公务员考试集体作弊案做出一审判决,以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被告人莫某辉等15人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十日至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的刑罚。

分析:必须使用与犯罪,主刑可以单独使用,附加刑不可以单独适用。

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实例:他叫易明,一个年仅13岁的懵懂少年,稚气未脱却身材高大;原本应该在学校读书的他,无意之中卷入“江湖”。

在行走“江湖”的两年间,易明先后被警察抓过10余次;短短21天,他和同伙们疯狂撬车130余辆。

也是这两年,易明曾被人连捅3刀;他身上还有没有痊愈的烟头烫伤,这是团伙成员为了逼迫他参与盗窃施下的“黑手”。

分析: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家庭和社会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政治----预防犯罪
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作用(1)惩治犯罪(2)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含义(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2)触犯了刑法(3)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3.刑罚
①含义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②种类(1)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知识拓展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只能独立运用,不能相互附加适用。

也就是说,一个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

识点二加强自我防范
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杜绝不良行为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活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一,单项选择题
1.“它属于基本法律,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修订后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段文字所说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回数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2016·式汉)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严重超员超速、违法运输危化品等行为列人刑事处罚范围,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来看,这些行为都具有()
A.刑事违法性B.刑罚当罚性
C.严重危害性D.法律强剩性
3.(2017・广东)大学生某因捕猜并售卖了十六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华,被法院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半。

同某被严惩是因为其行为()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④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抗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陈某的行为()
①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
②触犯了刑法,受到的是刑罚处罚
③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是行政处分
④所受到的处罚中,有期徒刑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
A .①④B.③④C.②④D.①③
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12个省份的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下降,但低龄化、暴力化趋势却很明显,14-18周岁未成年的罪犯中,14周岁人群所占比重已达20.11%,而在2001年这一比例仅为12.3%。

这警示我们()
A.社会戾气在影响,消除犯罪无良方
B.少年犯罪危害大,全民执法重处罚
C.问题少年有间题,家校合力全解决
D.道德法律进课堂,防杜渐助成长
6.八年级学生牛牛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通宵玩游戏。

后因缺钱上网,他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他也因此受到刑罚处罚。

同学们对此在网上展开了议论,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①小兔子乖乖:乖点好啊,专心学习,遵纪守法,防微杜新,否则害人害己
②笨笨鸟:牛牛受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笨策鸟下次不敢这么干了
③绿魁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我们应抵制不良行为
④一剪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应引以为戒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非选择题
7.不满16岁的赵某曾经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吧接触了某网络游戏,后来就对游戏着了迷,以致为了玩游戏,他多次旷课并且夜不归宿。

后来,他已不满足于游戏中的惊险刺激,总想亲身体验一下。

有一天,他为了体验游戏中仙族“天诛地灭”的掲式,就接照游戏中的一招一式,用菜刀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年过70岁的老人。

事发之后,赵某竟不以为意。

他说,我还尚表成年,即使杀了人,也不用负法律责任。

(1)请你运用法律知识简要分析赵某上述行为属于哪种类型的行为。

越某的这一经所说明了什么间题?
(2)从赵某身上,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疑难探究
《今日说法》栏目报道,某校15岁学生林某,在结识了几个游手好闻的“朋友”后,变得无心学习,沉述于网络游戏,经常逃学旷课,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

后因盗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李某仍不思悔改,后又因持刀绑架一名小学生致其重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请运用《道德与法治》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林某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2)林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我们哪些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