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的差异研究
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
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认知,而身份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或社会身份的意识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以及对其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始于儿童早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完善。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他们会通过观察、模仿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建立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幼儿会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形成初步的自我概念。
到了儿童期,自我概念逐渐变得更为复杂和具体化。
儿童开始从身体特征、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并与他人进行比较。
同时,他们开始逐渐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例如在学业或体育方面的成就,这些认知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身份认同的建立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身份认同在青少年期变得更加突出。
青少年期是身份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和价值观,并寻求与之匹配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的建立受到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对其身份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父母的期望和行为模式会影响儿童对自己的认同,例如,父母对于职业的期望和重视会对儿童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
同伴关系也对身份认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与同龄人的交往促使儿童去思考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并帮助他们建立归属感。
此外,学校和社会文化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会对儿童的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三、影响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因素1. 家庭环境: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期望和家庭文化对其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
积极、支持和鼓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儿童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随着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开始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并且对自己与周围环境有了更多的认知。
这种认知过程可以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的一种认知,包括儿童对自己身体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
这种认知不仅是儿童对自身外貌特征的认知,也包括对自己能力和局限性的认识。
在幼儿期,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优劣,逐渐形成了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这种评价会对儿童的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儿童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与他人有差距时,会感到自卑和沮丧;相反,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些领域具备优势时,会感到自豪和自信。
其次,自我概念是儿童对自己的一种整体性和稳定性认知,包括儿童对自己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的认知。
自我概念是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影响着儿童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认识。
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他们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较来认识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正面评价和激励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发展中,家庭和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可以通过关心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给予儿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等方式,帮助儿童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而学校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圈子,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了解自己与他人在能力和兴趣上的差异,从而形成更全面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和指导也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的良好发展。
国外学者对幼儿自我概念的研究情况
国外学者对幼儿自我概念的研究情况(一)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1 岁婴儿最早萌发的自我的概念是主我。
迪克逊(Dickson)在1975 年发表的研究文章中表明,婴儿的
自我认知分为 4 个阶段,分别是:
(1)“妈妈”阶段:4 个月左右,婴儿对妈妈的镜像更感兴趣,会在看到妈妈的镜像后微笑。
(2)同伴阶段:4~6 个月,把自己的镜像当作是自己的一个游戏同伴,还不能认识自我。
(3)伴随行动阶段:7~12 个月,这个阶段婴儿会随着镜子里自己的动作做出相对应的动作。
(4)主体我阶段:1 岁左右,婴儿能够区分自己镜像的动作和其他婴儿的动作。
当婴儿认识到自己可以使物体或他人以某种可预测的方式发生反应时,他们的主体我就开始逐渐出现了。
(二)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1 岁之后,婴儿开始建构自我的另一侧面——客体我。
刘易斯(Louise)在 1979 年的研究中,把 9~24个月的儿童放在镜子前,每位母亲在婴儿不注意的情况下,在他们的鼻子上涂上红色颜料。
发现年龄不到 15个月的婴儿会摸镜子里的“红鼻子”。
到 15 个月左右,他们开始擦自己的红鼻子,这个反应说明他们具有对自
己独特形象的敏锐意识。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来称呼自己和他人。
刘易斯认为,15 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 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了解和评价。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对于其身份认同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1. 自我概念的形成儿童的自我概念从幼儿期开始逐渐发展。
最初,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来自亲人和陪伴者的评价和反馈。
逐渐地,通过对自身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观察和经验,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
2. 身份认同与自我概念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角色、地位和所属群体的认同感。
儿童的身份认同通常是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积极的身份认同能够帮助儿童树立正面的自我概念,增强对自己的认同和自信心。
3. 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评价。
儿童的自我评价受到家庭、学校和同伴的影响较大。
正面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而负面的自我评价可能导致自卑和焦虑。
4. 如何促进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1) 提供支持与积极的反馈:家长、教师和社会环境可以给予儿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2) 营造安全的环境:儿童需要一个安全、积极和包容的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建立自我概念。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儿童培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更加深入和准确。
(4) 鼓励自我探索和尝试:让儿童有机会尝试新的事物和学习,从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自我概念。
(5) 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正面的反馈和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5.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儿童的自我概念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和适应能力。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影响因素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总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特点、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一个健康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个体建立自信、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应对挑战和困难。
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互动、教育经历等等。
本文将探讨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各种因素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幼儿期开始逐步建立。
在个体不断的经历和成长中,通过感知、认知、比较和反思,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以下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几个重要阶段:1. 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个体对于自我的认知主要是建立在感官经验上。
包括对自身身体特征的认知,以及通过亲子互动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一阶段奠定了个体对于自我的基本认知框架。
2. 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通过比较与他人的不同来建立起对自我的评价。
在学校、家庭等环境中,儿童会逐渐形成对自己外貌、智力、性格等方面的认知,并通过与同龄人相互比较来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
3.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青少年逐渐具备思维能力和抽象推理能力,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和内省。
他们对未来有更多期许和展望,在社会互动中塑造出更为复杂和完整的自我认知。
4. 成年期随着个体进入成年期,他们已经建立起相对稳定和全面的自我认知结构。
在工作、社交、家庭生活等方面,个体会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对于自我形象的看法,逐步形成对自己能力、角色和责任等方面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知。
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对孩子给予的关爱、支持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自我概念。
家庭氛围是否融洽、父母对孩子是否支持肯定、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对于自我的看法。
2. 社会互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他人反馈是形成自我概念重要的来源之一。
毕业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1前言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并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
同时,父母对孩子学习行为的管理、教育子女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进步。
这里,我们将通过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探索造成学习不良现象的家庭成因,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家庭资源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等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提供根据。
2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根据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的入组标准,从2308名来自四所小学、二所普通中学的儿童10--15岁)中抽取学习不良儿童211名,一般儿童218名。
并按年级编为5个组,会计实测被试为429名。
2.2 研究工具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访谈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参阅国内外同类研究,选用、修订那些已被证明为有效\可靠的研究工具,将其汇总成本研究使用的问卷。
测量内容包括:被试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和被试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通过考察研究中施测得到的所有同质性信度Cronbach Alpha值,选择同质性信度在0.6以上的维度作为本研究将要探讨的内容。
2.3研究步骤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深入中小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修改测量工具,汇总成本研究的测量问卷。
以学校为单位,班级为单元.集体施测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SPSS/PC+3.l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3.1.1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是家庭资源的一个子系统。
本研究选择的家庭心理环境包括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状况。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的变化当谈论儿童的心理发展时,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
这些方面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变化进行探讨。
儿童的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在童年早期阶段,儿童的自我概念主要是建立在身体特征和能力上。
他们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年龄和外貌等方面的特征,并且常常将这些特征与他人进行比较。
此外,他们还会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包括运动、学习和社交等。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概念逐渐丰富和复杂化。
儿童开始将自己的角色和身份与不同的环境、群体和关系联系起来。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学校中的角色以及在朋友之间的关系等。
此外,儿童还会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有更清晰的认识。
与自我概念相伴随的是自我认同的发展。
自我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接纳。
在儿童的早期阶段,他们通常会将自己与亲近的人联系在一起,比如家庭成员和朋友。
儿童会逐渐产生“我是某某的孩子”、“我是某某的朋友”等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建立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比较和对照。
他们开始培养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信仰和兴趣,并寻找与之匹配的群体。
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努力与这种身份保持一致。
自我认同的发展在青少年期尤为突出,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己的身份,经历身份危机和身份整合等阶段。
除了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自我评价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自我评价是儿童对自己价值和能力水平的评估。
在早期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基于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积极或消极评价,根据他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自我评价。
然而,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自我评价逐渐转向内部和自我参照。
他们开始依赖自己的内驱力进行评价,并与自己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
儿童的自我认知与发展
儿童的自我认知与发展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维、知识、情感和行为的认识。
它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对于他们的智力、社会和情绪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自我认知的不同阶段及其发展特点,并分析家庭和学校对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
一、自我认知的发展阶段1. 自我意识阶段在2~4岁的幼儿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他们能够通过反应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包括通过动作、语言和情绪来表现自我。
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如“我”和“我的”)来表达自己。
2. 性别认识阶段在4~6岁的幼儿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开始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和角色。
他们会开始对自己和其他同性别的儿童产生认同感,并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不同的期待和行为。
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性别特定的兴趣和行为。
3. 反思自我阶段在6~12岁的儿童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并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
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特点1. 幼儿期的自我概念不完全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概念不完全,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特征的认识相对较低。
他们通常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建立自我概念,并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同。
2. 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包括记忆、思维和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开始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3. 自我评价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评价逐渐向内化和多样化发展。
他们会从外部的比较和评价中逐渐脱离出来,开始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来评价自己,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三、家庭和学校对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环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培养幼儿自我认知能力之个体差异与自我评价
培养幼儿自我认知能力之个体差异与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其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阶段,个体差异在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中起到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个体差异与自我评价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个体差异在幼儿阶段,个体差异普遍存在。
有些幼儿在自我认知能力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而有些幼儿则表现出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对自己的认识和描述相对模糊。
针对个体差异,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
首先,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幼儿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在幼儿园或家庭中,为幼儿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幼儿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其次,个体差异的存在也意味着教育方法应因人而异。
对于自我认知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游戏和探索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主动参与,体验不同角色,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价。
这种方式有助于幼儿主动了解自己,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自我评价,幼儿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认识自己。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
首先,及时反馈对于幼儿的自我评价至关重要。
当幼儿完成一项任务或学习活动后,我们应该给予及时且具体的反馈。
通过正面的鼓励和具体的肯定,可以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并促进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反思。
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可以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自己的表现和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进行主动的评价,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而对于幼儿的发展与教育,父亲与母亲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这也成为了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通过探讨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来一探这个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
一、父亲与母亲对幼儿教育的基本观念存在差异父亲与母亲是家庭的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对于幼儿的教育,父亲与母亲的基本观念也有所不同。
母亲对幼儿的关注更多的是在情感上,她们往往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爱、关心和呵护,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更注重交流的情感,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需要和感受。
而父亲更多的是注重在孩子的思维、意识和行为素质上,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更加严格和注重方法,更多的是要求和规矩。
二、父亲与母亲对幼儿的要求存在差异父亲与母亲对幼儿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父亲往往强调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和胆略。
母亲则比较注重孩子的互动和合作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情感支持。
父亲更加看重孩子在集体中的竞争力,注重培养孩子的领导才能,而母亲则更多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
三、对幼儿认知教育的观念存在差异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认知教育的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父亲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更高,注重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更加注重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母亲则往往注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支持孩子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四、父亲与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存在差异父亲与母亲在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父亲与孩子相处时更加直接和强势,强调孩子要尊重自己及别人的意愿,注重孩子独立思考和行动力的培养。
母亲则更多关注情感交流和支持,注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氛围,有利于孩子养成健全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五、如何统一父亲与母亲的教育观念由于父亲与母亲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差异很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做到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向,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一、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理论观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
[1]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2]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3]等都进行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
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4]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
[5]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继承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划分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
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儿童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意识是指儿童对自身存在与特征的认知,而自我概念则是儿童对自己的理解、评价以及情绪体验的总和。
这两者的发展不仅对儿童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会对其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并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
在婴儿期,儿童对自己的认知主要以感觉和运动为基础,通过触摸、眼神交流等方式来与外界进行互动。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肢体的动作来影响周围的环境,从而逐渐建立起对自我的意识。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从外界的反馈中获得自我概念的信息。
他们会通过观察父母或其他关键人物的反应来评估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
到了学龄期,儿童开始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进一步了解自己,通过比较和对比来建立自我概念,并在困难的情境中逐渐发展出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其次,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自我意识能够促使儿童产生独立思考和行为的欲望,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通过认识自己的想法、需要和权利,儿童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还有助于儿童建立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当儿童意识到自己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时,会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对儿童的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儿童能够准确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时,他们能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最后,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培养需要我们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和健康的自我概念。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自信和自主性。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塑造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塑造儿童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受到内外环境的塑造。
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互动三个方面,探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塑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最初和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对儿童的自我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对其独特性的认同,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
相反,苛刻的批评和否定会影响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导致自我概念的负面发展。
此外,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也会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有着亲密和支持性兄弟姐妹关系的儿童,会感受到被关爱和接纳的情感,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相反,家庭环境中存在着竞争和敌意的兄弟姐妹关系,可能导致两性不平等的自我概念。
二、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儿童重要的成长场所,学校中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应注重促进儿童的积极自我概念,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力。
通过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学校能够增强儿童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进而促进其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儿童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成就感,进而塑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互动的影响社会互动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家庭和学校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儿童将接触到更多的角色和评价,这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互动中关键的角色是同伴。
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是他们自我概念塑造过程中重要的支持力量。
在同伴的赞扬和认同中,儿童会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相反,受到同伴的排斥和嘲笑,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我概念的形成。
此外,社会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交媒体的普及给儿童的自我概念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
3~5岁儿童母亲关于儿童自主观念的研究
3~5岁儿童母亲关于儿童自主观念的研究作者:邹晓燕胡艳玲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05期【摘要】自主性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3~5岁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母亲观念对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影响很大。
本研究以3~5岁儿童的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问卷对193名母亲初测,在此基础上形成封闭式问卷对461名母亲再测。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3的母亲重视儿童自主性的培养;2/3的母亲对儿童自主性内涵的理解不全面;母亲关于幼儿自主范畴的观念呈现领域差异,通常倾向于在健康、安全、道德与礼貌领域对孩子进行规范,而在个人领域让孩子拥有较多的自主权。
【关键词】儿童;独立性;自主性;母亲观念自主性 (autonomy)又称独立性(independe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的愿望和能力,它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独立性表现为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三个方面。
自我依靠指依靠自己的力量,相对地不经常寻求别人的帮助;自我控制指主动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主张指能够相对地自己做主,不受别人影响和支配[1]。
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影响社会关系的建立,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自主性发展良好的儿童更有能力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2],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更多,并有更多的活动空间[3];自主性是创造性人才个性品质中最基本的因素[4]。
3~5岁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已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儿童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的相关越来越一致。
[5]因此这一时期自主性的发展与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儿童自主性的发展与家庭因素显著相关。
母亲是儿童最主要的抚养人,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母亲观念直接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如果母亲对儿童的自主权有正确的认知,并能给予儿童自主决定权,最有利于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6]而目前有关母亲关于儿童自主观念的研究并不多。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20020901摘要本文是关于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多维相关研究。
目的在于探讨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规律,了解儿章自我评价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情况,从而丰富自我概念的研究材料,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研究选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作为问卷原型,并进行适当的修改。
被试选择小学三至六年级儿童各两个班的儿童共400人,年龄在8至13岁以及家长400人、教师8人、同伴400人在同一层面上进行综合性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年级儿章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焦虑、社交和满意度六个分量表中,除了焦虑性量表外,其余五个分量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女性儿童的自我评价以及其获得的家长、教师、同伴的评价均显著高于男性儿章。
3、家长评价与儿童自我评价的各维度之间均存在密切相关。
4、教师评价与儿章自我评价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行为表现、社交三个方面存在显著性相关。
5、同伴评价与儿章自我评价在行为表现、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与外貌方面的评价存在显著性相关。
关键词: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儿童、家长、教师、同伴AbstractObjective:Toexaminethecorrelationbetweenchildren’sself-conceptandtheevalualionbysignificantothersMethods:ThePiers-HarrisChildren’sSelf-conceptScalerPHCSS)wasusedasanoriginalquestionnaireandwasrevised.Samplesof400childrenfrom3to6gradeatanaverageageof8to13,and400parents,gteachersand400peersweretested.Results:1.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gradesonchildren’sevaluation0nbehavior,intelligenceandschool,body,gregariousnessandsatisfactionexceptanxiety.2.Femalechildrengothigherevaluationthanmalechildren,includingself-eva)uationandtheevaluationbysignificantothers.3Therewere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children’sself-evaluationandtheevaluationbyparentsonalltheaspects.4.Therewere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children’sself-evaluationandtheevaluationbyteachersonintelligenceandschool,behavior,gregariousness.5.Therewere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children’sself-evaluationandtheevaluationbypeersonbehavior,intelligenceandschool,bedyKeywords:self-concept,self-evaluation,children,parent,teacher,peer博(硕)士学位论文授权书本授权档所授权的论文为本人在华南师范大学办棚芬学院(系、所)2,nj学年度第—L学期取得—i!L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父亲和母亲在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是指两者对幼儿的需求、行为习惯以及教育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对幼儿发展认识的比较分析,探讨了父亲和母亲在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父母是幼儿最重要的依靠和影响力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父母之间在对幼儿认识上的差异。
而家长之间在对幼儿认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父亲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而母亲则更加集中于幼儿的安全感和依赖性培养。
因此,深入研究父亲和母亲在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对于了解幼儿全面发展的规律和家庭教育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1.父亲和母亲在对幼儿需求的认识差异父亲普遍倾向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幼儿对自己行为的负责,而母亲则更注重提供安全感和维持幼儿情绪的稳定。
父亲更倾向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鼓励幼儿探索和尝试新事物,提高幼儿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母亲则更注重提供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保证幼儿的营养和健康,满足幼儿的安全和依赖需求。
2.父亲和母亲在行为习惯上的认识差异父亲和母亲在对待幼儿的行为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父亲普遍更容忍幼儿的冒险和尝试,鼓励幼儿探索和实验,而母亲则更关注幼儿的安全和规范行为。
父亲的行为方式通常更加活泼、外向,愿意与幼儿亲密接触,并通过体育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
母亲的行为方式则更加细腻和温和,通过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求来增强对幼儿的亲密感。
3.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和培养方式上的认识差异父亲和母亲在对待幼儿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父亲更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培养,通常较为严厉且注重规则和纪律的执行。
母亲则更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关注幼儿的情绪和心理需求,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支持。
父亲在教育中更注重事务性的指导,通过日常生活和职业体验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母亲则更注重感性的教育方式,通过言语和身体语言来传递情感和价值观。
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父亲与母亲在幼儿发展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父亲和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也导致了两者对于幼儿的认识和关注点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幼儿的心理、身体和社交发展等方面探讨父亲与母亲在这些认识上的差异。
首先,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父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他们通常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父亲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常常强调竞争和挑战,鼓励孩子追求目标和成功。
而母亲更加注重照顾和保护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求。
她们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注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和沟通。
这种差异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中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其次,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身体发展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
父亲更加注重孩子的体能训练和运动发展。
他们通常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培养孩子的体力和协调能力。
而母亲则更加关注孩子的饮食和营养摄入,注重孩子的生长发育。
母亲在孩子的饮食方面更加细致入微,会根据孩子的喜好和需求来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此外,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社交发展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父亲在幼儿的社交训练中更加强调竞争和合作的重要性。
他们通常鼓励孩子主动结交朋友,并且倡导孩子在社交活动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心态。
而母亲则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母亲通常会教导孩子如何与他人进行分享、体谅和帮助他人,培养孩子的分享和合作意识。
父亲与母亲的这些差异认识在幼儿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父亲的鼓励和挑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孩子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母亲的关注和照顾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和情绪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的呵护和关心有助于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附关系,从而促进幼儿的情感健康发展。
然而,尽管父亲与母亲在幼儿发展认识上存在差异,但他们之间的互补性也非常重要。
父亲和母亲在共同育儿中的合作和沟通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在共同育儿的过程中,父亲与母亲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育儿观念和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和平衡彼此的差异,从而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成长环境。
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父亲和母亲在对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是一直备受广泛关注的话题。
祖先时代,父亲往往负责在外狩猎捕食,而母亲则负责照顾孩子和家庭。
这样分工有助于维护家庭生存和繁衍,并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关爱和教育。
今天,父母的角色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中,大部分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两个父母都需要出去工作。
由于这种现象,父母经常会在孩子的发展和教育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和角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父亲和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性别角色、关注焦点、父母风格和家庭支持等。
一、性别角色父亲和母亲在性别角色方面的存在差异是明确的。
传统上,父亲被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负责赚钱、支持家庭,并给孩子提供稳定的金钱来源。
与此相反,母亲通常被认为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负责在孩子成长中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
然而,与传统的性别角色相比,在现代社会,父母的角色和责任已经开始模糊和交叉。
在许多情况下,父亲和母亲都在方方面面为家庭做贡献,这导致了在幼儿教育和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二、关注焦点对于幼儿发展的关注焦点方面,父亲和母亲的差异也很明显。
根据许多研究,父亲更关注孩子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如可视空间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而母亲更注重孩子的情感和语言能力,如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父亲和母亲在性别角色上的不同,以及他们在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三、父母风格由于基于性别角色和关注焦点的差异,父亲和母亲的养育风格也有所区别。
据研究,父母的养育风格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式、专制式、放任式和无视式。
在这四种风格中,专制式养育风格通常被认为对于幼儿的发展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与此相对,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养育风格偏好也会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父亲更倾向于专制养育风格,而母亲则倾向于民主和放任养育风格。
四、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方面,父亲和母亲也有所不同。
婴幼儿的自我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
婴幼儿的自我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自我认知的形成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并且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的自我认知与个体差异的研究。
1. 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出生后的早期,婴儿对自身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发展的,他们能够感知自己的身体,比如头、手和脚。
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可以通过镜子来观察自己,知道镜子中的人就是自己。
到了1岁左右,婴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离开和回归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独立性。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代词“我”,并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2. 自我认知的组成要素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是指婴幼儿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他们对自己身体和行为的感知。
自我概念是指婴幼儿对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有所区别。
自我评价是指婴幼儿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的认知。
3. 婴幼儿自我认知的个体差异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研究表明,个体差异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婴幼儿的基因遗传、环境刺激和亲子互动。
一项研究发现,婴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给予婴幼儿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将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发展。
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的情感和社交经验是婴幼儿自我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婴幼儿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
4. 个体差异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个体差异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较早发展的自我认知能力与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关联。
婴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更好的认知,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
另一方面,缺乏自我认知能力的婴幼儿可能在情感和社会发展上存在问题,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我评价不确定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的差异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并使用SPSS16.0分别对儿童自我概念儿童问卷部分和母亲问卷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显示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之间存在差异,包括性别差异,以此引导母亲对儿童形成正确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儿童自我概念母亲外部评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5349(2016)08-0132-02
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他就进入到一个纷杂的社会环境中来,在这个环境中,他需要不断成长,才能适应这个社会。
这种成长最初是从婴儿认识自己开始,认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始。
儿童在两岁左右开始有自我意识,随着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不断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概念。
儿童很早就能够按照年龄、性别、外貌等对自己进行认识,如知道自己3岁或者4岁,了解女孩子穿裙子等等。
甚至能够从某些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例如,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勤劳的、勇敢的等等。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探索自己的过程中,离不开生命中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角色――母亲。
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非常重大,母亲对儿童的认识和评价在儿童自我
概念发展过程也或多或少存在影响。
本研究将从认知能力、同伴接纳、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四个方面来了解儿童与母亲对其自我概念的评价差异,更好地认识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状况。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105名家庭完整,并且生理健康、没有心理问题的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儿童都来自于西安市的三所幼儿园。
选取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主要原因是,该年龄段儿童已有自我概念,并且有能力使用语言工具来较为清楚地描述相关概念。
同时,选取这105名儿童的母亲作为本研究的另一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文献法主要是通过搜索相关书籍以及知网中近20年关于儿童自我概念方面的期刊文章,以此来借鉴前人对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为本研究寻求理论基础。
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源自于朱家雄教授对Hater的《幼儿能力和社会接纳觉知图片量表》(PSPCSA)的改编版本――儿童自我概念调查表。
本研究中,将其稍作修改,并分为两个版本问卷,儿童问卷部分和母亲问卷部分。
儿童问卷部分包括认知能力、同伴接纳、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四个维度,平均每个维度6道题,共24道题。
第二套是
儿童自我概念母亲外部评价问卷,以儿童自我概念问卷为原型,将这24道题改编成以成人为视角的问题。
两套问卷的计分方式相同,都采用五级计分法,按照具体的得分不同划分为很少、较少、一般、较多和很多五个层次。
通过统计工具SPSS16.0对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
以儿童问卷的前4道题为例,分别代表儿童认知能力、同伴接纳、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四个维度:
1.宝宝拼图本领大
○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不清楚
2.宝宝有很多好朋友
○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不清楚
3.宝宝很会荡秋千
○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不清楚
4.妈妈经常对宝宝微笑
○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不清楚
儿童部分的问卷调查方式采取个别的形式,每个儿童在研究者的帮助下完成姓名(出于与母亲问卷匹配的需要)、
性别和年龄等相关信息。
在提问之前,先和儿童通过各种活动进行互动和交流,来熟悉彼此。
在熟悉过程中以轻松的方式告知幼儿注意事项,做好问卷调查的准备。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提问时使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方式,必要时会加入各种形象动作来帮助儿童理解题目和选项。
在问卷调查中,由于儿童较小,会出现各种状况,因此每一位儿童的时间不一样。
母亲部分的问卷由儿童返家时带回交给母亲填写,写清楚儿童的信息,填写完毕后再由儿童带回园所,交给研究者或者老师。
(三)概念界定
1.儿童自我概念
根据儿童自我概念调查表以及研究中对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范围,本研究将儿童自我概念的定义设定为:儿童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同伴接纳、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四个方面的认识、了解和看法。
2.外部评价
这里的“外部”是指研究中的另一主要对象――儿童的母亲。
因此,将外部评价的概念界定为指母亲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儿童的认知能力、同伴接纳、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这四个方面的评价。
(四)研究意义
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
儿童养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其自身的社会化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
因为儿童需要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社会人。
家长也会在教育教养儿童过程中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疑惑,例如:“我是否了解我的孩子?”“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孩子?”“从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的差异研究,包括性别的差异研究,去发现和总结二者认识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导母亲或者说家长对儿童形成正确合理的评价,并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二、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的差异
对儿童问卷部分和母亲问卷部分的综合整理和分析,对儿童自身和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的评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分析和T检验(见表1):儿童自身和母亲对其总的自我概念评价比较接近,虽然得分不同,但表现出相同维度的得分高低层次相同,即相同的维度二者得分高的都高,得分低的维度都低。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维度得分高的都是母亲,这可能是由于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比较肯定,给孩子的每个维度的评价会高一些。
通过T检验分析,得出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总的自我概念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t=-2.743,p *p<0.05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5(双侧);
**p<0.01差异极显著性水平为0.01(双侧)
三、不同性别儿童与母亲对其自我概念评价的差异
为了对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差异有更
进一步的研究,在这里研究者继续从不同性别儿童入手,来看该年龄阶段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其自我概念的评价是否存
在差异。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后发现(见表2,表3):男孩、女孩的母亲的自我概念外部评价得分均值都高于儿童自己的得分。
男孩与母亲对其身体能力(t=-2.171,p<0.05)、母亲接纳(t=-3,055,p<0.05)以及自我概念总分有显著差异(t=-2.362,p<0.01),表明母亲与男孩在身体能力和母亲
接纳这两个具体维度的认识存在不一致;女孩和母亲对其自我概念的评价只有认知能力一个维度有显著差异(t=-2.051,p<0.05)。
表明母亲和女孩在对其认知能力方面的看法不一致。
从这个结果出发,可以说男孩母亲对男孩认识了解程度不及女孩母亲对女孩的认识了解程度。
换句话说,男孩和女孩与各自母亲对其自我概念的评价之间存在性别差异。
*p<0.05,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5(双侧)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儿童自身和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的总体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具体维度中的认知能力、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这三个维度分别也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表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外部评价和儿童自身对其自我概念存在很大的不一致。
在不同性别儿童中的表现为,男孩子与母亲对其总体自我概念的评价存在显著
差异,四个维度中只有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两个维度有显著差异,而女孩与母亲对其自我概念的评价只有认知能力一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在家庭教育当中,特别作为家长一方的重要养育人――母亲,应当关注儿童自我概念,从与儿童的各项接触中,围绕儿童的认知能力、身体能力、同伴关系及其与儿童的亲子关系这几方面,来充分认识儿童。
同时,尊重因性别差异形成的不同性别儿童的自我概念,注意对不同性别儿童在教育教养中的不同关注点。
在此基础上,从方方面面帮助儿童在学前阶段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能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993.
[2]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张丽琼.儿童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王素娟.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研究特点之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