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自我概念是国际60年代以来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者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很高。自我概念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决定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本文描述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大致发展过程和特点,探讨儿童自我概念对其日后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特点;教育影响

一、自我概念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自我概念的涵义

有关自我概念问题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自我概念的提法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开始。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罗杰斯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的概念统整到了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同时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这种知觉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和解释形成的,并受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和归因的影响,将自我概念区分为一种多侧而、多等级的结构。Byrne认为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技巧、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而的态度、情感及知识的自我知觉。国内学者也对自我概念的涵义有多方而的探讨。林崇德等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而的整体认识。黄希庭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而的觉知,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洲白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而的整体认识,是个体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进行知觉。它

包括一个人通过

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关于自我概念的功能,奥尔波特、艾里克森等提出如下几方面:提供一种时间和空间连续性的感觉,为个人自我体验提供一种整合和组合作用,调节个人的情绪状态,是一个人刺激或动力的来源。

对自我概念作用的研究最为突出的是伯恩斯。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重要意义。伯恩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一旦产生,就会积极发挥作用。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第一,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在生活过程中,我们总是对自我或周围的事物产生许多想法、感受或认识。如果这些想法、感受或认识之间不一致,相互间存在矛盾,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而自我概念有着促使矛盾的内部观念达到协调一致的功能。

第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的个人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使不同的人获得了完全相同的经验,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也不会完全相同。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第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二、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

婴儿最初是不能理解主体我和客体我的。认识上的这种区分大致是在6 -8个月期间,随着实物概念的发展而发生的。这时的儿童首先产生一种对他自己身体、他的连续性、他的界限和他的运动动作的感觉,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对自己连续性的感觉。他能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事件”,这意味着自我概念的一大发展。随着儿童内心世界的发展,儿童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客体我不断地扩展,儿童逐渐构建起自我概念,即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格、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但对心理和行为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内在自我的认识不清晰。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自身认知发展的基础之上,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儿童的自我概念才表现出和年龄相适应的具体特征。

1.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往往是由自我的“乐观主义”到相对的“现实主义”。最初,儿童对自我的认识通常比较乐观、积极,当然也有点过分地高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概念趋于实际。正如许多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儿童许多维度的自我概念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Marsh等(1991)在其对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儿童利用SDQ—I问卷进行的横断研究中发现,儿童对自己生理外貌的认识、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自我概念表现出下降趋势。Wigfield (1997)在研究中也同样发现,儿童在一年级后对自我的认识已经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乐观。Marsh等(1998)]的一项跨年龄一跨情境(Multicohort-Multioccasion)的纵横交叉研究结果表明,5-8岁儿童的外貌自我概念表现出最强烈而最一贯的年龄差异;同样,学校自我概念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而语文自我概念则表现出早期有所升高而后开始下降的特点。而和预想恰恰相反的是父母自我概念,不但没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

2.儿童自我概念表现出由笼统到分化的特点。儿童最初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比较笼统、概括,此时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比较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增多,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逐渐分化和复杂。

Harter关于不同年龄段个体自我概念具有不同成分要素的观点,说明随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范围和经验的增加,个体自我概念的维度也日趋复杂和分化。Harter不同年龄阶段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得到了许多测量研究的支持。

但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儿阶段自我概念的结构是否分化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大多数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个体已产生了比较分化的自我概念。Marsh 等(1991)通过SDQ问卷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儿童已经具有相当分化的自我概念。Eccles(1993也证实了Marsh的研究,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区分自己的学业能力和成就动机。Ladd (1996)发现,学前班和一年级儿童已经能够将同伴对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社会能力做出区分,从而证明学前班儿童已经有了比较分化的自我概念。另外,Marsh等(1998)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并指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增加,对自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