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文言文搞笑翻译
子曰:吾未见刚者。
译文: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郭德 纲这样的人。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我父母在的时候,我不 敢游泳游得太远。如果游泳,必须要有 方向盘。 子曰: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 译文:坐公交车的时候,30岁以下的人 应该站着……70岁以上的人可以随便坐。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1、为……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为……所……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 3、 ……于……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4、 ……见…… 信而见疑 5、 ……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 ……被…… 忠而被谤 7、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无标志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 上下文来判别。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
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状语后置(介宾结构)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粪土当年万户侯。
幕天席地
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2、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成以其小,劣之。 4、渔人甚异之。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6、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孟尝君客我。
《汉书·李广传》
上古义: 背后议论 或批评别 人的短处
(中性词)
今义:
毁谤
(贬义词)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古义:
地位低,
见识短浅
(中性词)
后起意义:
品德低下
(贬义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
3.词语的消长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 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
作乙类词用。
类型
1、一般动词 2、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 3、使动 4、意动
二、动词活用
1、活用为名词 2、作使动
1、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活用 2、活用为 动词 3、使动 4、意动
四、数词活用
二、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1、划分句子成份,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定语。
2、词义的变化:
①词义的扩大 ②词义的缩小 ③词义的转移 ④词义的色彩
古 今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 的意思变大了。
今 古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 意义变小了。 后起意义: 古 义:
金属
黄 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古义:
亲属,包括
后起意义:
父母子女
亲 属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 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古义:
成年男子
后起意义: 女子的配偶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战国策·赵策》
词义的转移-举例 走:跑→行走 狱:案件→监狱 去:离开→前往 涕:眼泪→鼻涕 牺牲:祭祀用作祭品
的猪牛羊等→为了某种目 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 “中性词”变“褒义词” 或“贬义词”。
古义:
百度文库
后起意义:
得力助手
(褒义词)
比喻坏人 的帮凶
(贬义词)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罪…”
彗星见于东方 万乘之国 否极泰来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 有些表示客观事物或存在的单音节词,古今词义基本相 同,古时的意义今天仍在使用。但这部分词语很少。











鹿





















人 大

【二】词汇篇
1.词语的词形变化(词义不变)
单音节向多音节(主要为双音节)转变
【一】语音篇
1、声调的变化。 古代:平、上、去、入 现代:阴、阳、上、去
【一】语音篇
2、韵母的变化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练习1、请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准确读音
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天姥连天向天横
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
2、句式的变化(判断句、被动句)
3、词类的变化(词类活用)
(1) 语序的变化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主─谓─宾 定(状)─中心词
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 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 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高考链接
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 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②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 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 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2006· 四川)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 ① 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 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 使君王发怒 厌弃。 ! ②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 。 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 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射于家圃。 ——
尝[于家圃]射
②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于虎]猛也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迁客骚人,多[于此]会。
一、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有什么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 3.王曰:“何为者也?” (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能和谁一道呢 )
二、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语序。
1.赵急,请救于齐。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主谓倒装
例: (1)甚矣,汝之不惠! (3)美哉,我少年中国。
特点: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
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宾语前置
规律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焉、奚、 恶、曷)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十动? 如:A、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B、何以知之? C、子何恃而往?
C A
B
D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尔何知?
A、城中皆不之觉。 B、唯余马首是瞻。 C、惟利是图。 D、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 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规律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
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如:A、莫我肯顾。 B、忌不自信。
C、未之有也。
规律3 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此帮助,
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宾)+之+(谓)” “(宾)+是+(谓)”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形容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2、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语法规则 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如: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
“使宾语怎么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 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 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06· 天津) 光武帝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询问邓禹 说:“各位将领谁可以派去戍守河内?”
译文: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世代是望 族。光武帝(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刘玄) 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洛阳。 。
4、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 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避讳:世--代 ,元--原 , 丘—邱 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 信差——邮递员 语言表达(语言系统内部调整):足-脚,之的,面-脸,甘-甜,舍-房,寡-少,目-眼

【三】语法篇
1、语序的变化(文言特殊句式)
三、综合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相与枕藉乎舟中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词类的变化(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 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 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①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 向某一方向行动。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概念: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 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的种类:(1)形容词的活用 (2)名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 僖公十五年》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C、安得广厦千万间。 A、其间旦暮闻何物? C、莫之或止 A、沛公安在? C、唯才是举。 B、未之有也。 D、弗之怠 B、君何以知燕王? D、未之多见也
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太守与客来[于此]饮。
(2) 句式的变化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
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 (不)是……”。 古代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它是用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同时借 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
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 (辩驳),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2003· 全国) 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 (当廷)辩驳,不肯当面 顺从(我)。 译文: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 百官,对百官们说:“ 。如果每 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 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 谥号敬。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 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 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07· 福建) 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译文:王道是不能用在小处的, 。从前徐 偃王、宋襄公曾经施行过仁义,然而最终导致自身灭 亡、国家丧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所施行的 是不能够用来满足他们想得到的。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就是用作动词 形容词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 质或状态,即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怎么样”。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
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 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 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