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河车辆段上盖开发综合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停车库上的城市公园”——北京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段上

盖开发综合利用概述

贺月元周雷

一.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全国城乡建设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需求与日俱增,公共交通是全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最佳方式。目前全国已有43个城市的建设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地铁线路配属的车辆段和停车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且车辆段和停车场的占地规模非常之大,每个占地都是几百亩。

根据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发展,远景规划线路总长度1524公里,2020年开通运营27条线(含多线贯通运营线路)、运营线路长度998.5KM、建成46个车辆段和停车场(平均每个占地面积按350亩计,共计占地约16000多亩)。若不考虑上盖开发综合利用,车辆段和停车场将成为一个个影响城市环境的工业建构筑物群,同时也会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诟病,且大面积的土地未实现合理的集约和二次开发一体化利用。

下图为10号线五路停车场和2号线太平湖车辆段的2个项目,五路停车场在不影响地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上盖开发,建筑及景观能很好的融于城市并使大面积土地二次利用;太平湖车辆段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故未能采用上盖开发,且处于城市中心紧邻北二环,车辆段严重割裂城市功能贺空间,在核心区域形成一块“城市斑秃”。

10号线五路停车场(上盖开发)2号线太平湖车辆段(非开发)

随着现代化城市发展并从土地资源和城市景观考虑,车辆段和停车场上盖开发综合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北京市目前在建车辆段和停车场约18个,在建项目基本采用上盖开发综合利用。这种模式应该成为全国各大城市在建和规划轨道交通项目的发展方向,无需界定城市等级和房价高低均可采用上盖开发综合利用模式。但需根据不同城市和土地价值选择相应的技术措施。

二.北京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段上盖开发综合利用项目概况

北安河车辆基地位于北安河组团东部,西六环西南角,北清路南侧,京密引水渠以西。场地原址为为农田,地势较平坦。该用地规划为北安河组团建设用地边缘,部分为六环路绿化隔离带。项目用地西侧紧邻西山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车辆段项目总占地31.54公顷;其中车辆段用地(包括派出所用地):26.19公顷,综合利用落地区用地4.85公顷,110KV变电所用地:0.5公顷。

项目区位图

车辆段上盖预留开发面积15万平方米,拟建业态为住宅;咽喉区上盖预留开发面积2万平方米,拟建业态为商业办公;落地区开发面积约8万平方米,拟建业态为住宅和商业办公。紧邻车辆段北侧设置16号线北安河站。目前车辆段和车站已建成投入使用,为后期上盖开发预留工程随车辆段同步建设完成。

鸟瞰效果图

三.北安河车辆段上盖开发综合利用规划设计理念综述

1. 土地立体集约利用,即控制建设占地,又形成规模效应

本项目紧邻西山风景区,如何减少对绿地和农田的侵占,同时又充分挖掘市政用地价值潜力,满足区域生活和工作需求,产生规模效益,是项目规划需解决的首要课题。 项目规划之初就以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为目标,首先站在开发和地铁工艺统筹的角度,优化、整合车辆段站场及工艺布置,寻找物业开发和站场工艺布局的最佳逻辑关系,最大限度缩小项目占地;其次通过合理的技术预留手段实现车辆段运用库、联检库和咽喉区的上盖二次开发。车辆段大库屋顶标高以下为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屋顶标高以上为多功能开发用地,通过土地立体钉桩,分层出让的方式实现一地两用。

立体开发竖向示意图

本项目占地31.54公顷,采用立体开发利用的模式,相当于节约了等量的土地供应,即实现了城市相关功能,增加了经济效益,又释放大量绿地和农田,扩大了社会效益。

2. 以车站为枢纽,统筹公共服务配套,整合城市公共空间

地铁16号线北安河站位于项目落地区北侧的城市绿化带内,北安河站是16

号线的下部车辆段

盖上开发

终点站,规划方案将地铁站、城市绿地、车辆段落地区统筹考虑,定位于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以站点为核心,打造地上和地下连贯的步行系统,便捷连通车辆段上盖居住区和周边社区,在系统中集成商业、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并无缝接入落地区特色商业社区,形成以线带面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本项目开发部分由落地区开发(相对高程0.00),大库上盖开发(相对高程16.60),咽喉区上盖开发(相对高程10.00)三个区域组成,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功能特点分别设置特色商业社区、城市生态公园、社区立体花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并采用缓坡、台地等手法将不同高程自然连接,形成空间丰富、绿色生态的市民公共活动带,为区域居民提供舒适的“慢生活”享受。

公共空间示意

3.立体复合功能,提供可持续的、多元化的灵活发展空间

本项目根据地块内不同区域的流线、景观、地形和高程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分析,设置丰富的物业形态组合,共享交通、创客办公、特色商街、人文工坊、养生休闲、生态居住等业态组团通过立体步行动线有机贯通,立体复合,多元共生,充分发掘地块所在区域的商业、人文和旅游价值。

功能分区示意

本项目除了打造多元的复合功能外,更加注重各功能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由于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自身的特点,下层交通功能和上部开发通常是分期实施的,在轨道运营前必须先期实施必要的上盖开发预留,若考虑不周,很可能造成后续上盖开发的灵活性大打折扣。本项目通过对后续开发物业可能性的充分研究,将产品模块化处理整合,在可变性和经济性中寻找平衡点,提出最具包络性的成本可控的结构及构造预留方案,为上盖物业开发提供灵活的发展空间。

4.缝合盖上盖下空间,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由于车辆段自身工艺需要,本项目自然分成落地区、咽喉区上盖和大库区上盖三个高程区域,规划方案采用缓坡、退台、连桥等手法将三个高程区域顺畅连通,结合绿化景观在地铁站和各个高程区域间设置多条步行、自行车廊道和环道,使慢行系统充分融合于社区中。此外将项目统筹规划用地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慢行系统,将社区步道接入区域慢行系统,丰富了区域居民“慢生活”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