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10章_社区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具有更为广阔的地域,自然环境的 直接支配作用较强。 2、人口特征: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流动率小,居 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 3、经济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 林业、牧业、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于城市。 4、文化特征:在组织方面,重视血缘关系、家庭 关系、家族关系;在社会规范方面,传统取向,以 传统的道德、习俗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在社会交往方面,与外界交往少,居民流 动性不大,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的文化色彩。 5、心理特征:趋于保守和情感型,地方观念重, 乡土观念浓,家庭至上及祖先崇拜。
五、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
经济结构由单一性变为多样性,并趋于
合理性 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农村居民的职业结构开始复杂化、多样 化 农村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化
第三节
城市社区
一、城市社区的涵义与特点 古代,“城”指帝王或一地之主居住的地方; “市”则指商品交易的场所。 唐代“城”和“市”合二为一。 社会学关于城市社区的界定:以大多数从事工商业 或其他非农产业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地域 生活共同体。 城市起源 :“防御说”;“市场说”;“综合说”。 城市社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3、凸显社区地域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特征 台湾社区研究学者徐震在对社区要素分析时,对社 区中包含的居民、地区、共同的关系、社区组织以 及社区意识等要素给予了具体的阐述,其中,共同 的关系及社区意识等功能性因素和地域性因素都得 到了强调。 我们的倾向: 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 益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0章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概述
社会政策的类型 ➢ 依范围划分,有广义社会政策与狭义社会政策 ➢ 依对象划分,包括犯罪、人口、农民、劳工、就业、 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 ➢ 依层次划分,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社会政策概述
社会政策的内容 ➢ 美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退伍军人补助,老人 医疗服务,教育,住房,儿童福利等 ➢ 英国:社会保险,社会补助(住房、儿童、食品、 高龄老人),社会救助(低收入户、贫穷老人、失 业者),保健服务,社会服务等。 ➢ 中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就业,社区等
社会政策模式 剩余模式(又称补缺型模式)
➢ 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正常机制,当他们无法发 挥正常功能时国家才弥补其缺失,而且社会福利的提供 只应该是暂时的,国家所提供的协助不会超过维持最低 生存的标准,受助者要经过官方制定的严格程序才能获 得受助资格
制度性再分配模式 ➢ 把社会福利视为一个常规性的社会制度,国家扮演福利 供应者角色,它把社会服务当做社会正常和第一线的功 能,把促进社会福利和针对整个人口提供的服务制度化
第十章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概述 社会政策的历史进程 社会政策的制定 社会政策的理论解释 中西方社会政策比较
社会政策概述
关于社会政策的诸多定义
瓦格纳(1891) :“所谓社会政策,就是要把分配过程 范围内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公平 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
海牙国际社会福利协会(1972):社会政策当是一个国 家所采取的一种政策,旨在减少被剥削阶级的社会问题, 而现代的想法则认为:社会政策乃是改进社会环境,以 及探求全体人民的安全与平等的政策。
社会政策概述
社会政策的伦理基础
需求与资源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生理需要:如衣食、住房、基本生活保障、性欲 ➢ 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经济安全 ➢ 社交需要:如友谊、情感、归属 ➢ 尊重需要:如自尊、能力、权威、地位 ➢ 自我实现需要:如胜任感、成就感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区.
二、我国的社区工作
1、社区服务
(补充讲解)
社区服务的积极功能:
(1). 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 创造了再就业机会; (3). 支持了国企的市场化改革;(4). 培育了居民的社区理念。
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1). 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位问题;(2). 社区服务队伍建设问题;
(3). 社区服务的行政化问题。
(3).从居委会承担任的来源看,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指令。
[专题]社区行政化的困境与突破
2、社区行政化的后果
居委会作为宪法规定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代表着城市的基层社
会与政府进行互动。但是,社区行政化使得居委会不再是民众与政府 之间的中介层,而是政府本身,它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代表政府对城
市基层行使行政管理权。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p.272-273)
(1)一定的地域;(2)一定的人群;(3)共同的文化(如共同的 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等);(4)共同的社会
活动、以及紧密的互动关系。——“社区”较“社会”的不同
点。
一、社区的含义与类型
3、社区的类型
(p.274-275)
(1) 纵向划分: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 (2) 横向划分:①空间性的社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
(2).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建设;
(3).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社区居民的关系; (4).行政推动与社区整体互动;
(5).加强社区自治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建设。
二、我国的社区工作
2、社区建设
(p.281-282)
90年代后,我国提出全方位和综合性的社区建设,全面升
级原有的社区服务。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居民社会资 本丧失的双重背景下提出的:
(优选)社会学概论完整
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 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的需要发挥主 要作用。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 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 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二、社会交往的意义
指出人类离不开交往。
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 并认识自己。
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 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 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按其知识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理论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本章重要术语
孔德 严复 康有为 《群学肄言》 恩格斯的人的双重生产理论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第一章社会学概述第一节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个人是无法组成社会的,数量:2个以上,这是最低限度。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三、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功能3.导向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运行与社会运行运行表述的是一种动态过程,含有运动、变化的含义。
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内部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二、社会运行的类型一是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二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
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一类)三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亚非拉低度发展国家)四评价社会运行的原则1综合型 2满足需要 3.协调第三节社会学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将社会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因此,条件和机制指的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4.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中观、微观微观层面:可以分析个人购买钻石的社会因素或其中的社会意识对个人购买钻石的决定性影响。
宏观分析: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体系1、产地较为集中:比较好的原产料多产于非洲,特别是南非。
2、加工:初加工(东南亚国家——印度)精、高级加工(欧美发达国家——比利时美国)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观分析:钻石消费统计可以分析社会分层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01 人口与社会运行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一、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一)人口规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
•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产生而产生 • 发达国家的 “逆城市化”现象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二、城市化的影响与后果 1、城市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2、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的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 3、城市化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4、城市化引起了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城市化对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 6、城市化引起了社会问题
二、 社区构成要素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2、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3、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 施
4、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5、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的排列顺
序和组合方式。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2、社区的人口结构 3、社区的经济结构 4、社区的区位结构
文化中心作用——城市是科技中心、情报信 息中心、教育中心、文学艺术中心等。城市是创 造与传播文化的基地;城市中的文明开放程度较 高,教育和文艺活动较为普及,为新思想、新观 念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与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城
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通 过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 化以及新建城市这三个途径来实现。
主要的活动空间有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 行政管理区、文化区、游览区等。由于各国文化 传统不同,每个城市形成的过程不同,城市的规 模不同。西方国家不少城市,其中心区多为商业 区,往外是由工厂、住宅构成的过渡区,再往外 则是不同阶层居民的住宅区,高阶层住宅一般建 立在远离工厂和闹市区的城市边缘。
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功能的城市, 区位结构有很大差别。如政治城市,在古代社会 一般是正方形,行政区坐落在城市中央,它的四 面多发展为商业区。经济城市的市中心多是商业 区,多设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靠近码头车站 的地方。沿海沿江及靠近山区的城市,多为长条 形或依山势而建。现代城市一般是圆形城市,因 为圆形四周与市中心距离相等,信息沟通、交往 和服务效率最高。工业区多设在城市的边缘或郊 区。文化区一般设在城市较为偏静的地方。休息 游览区一般有分散和集中两种类型。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区
第九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一、社区的含义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起于德国的社会学家斐迪南德·滕尼斯(1855—1936)。
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中最先使用了“社区”一词。
1933年,费孝通等人在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第一次将“community”这个英文词译成了“社区”,后来成了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综合国内外有关社区的界定,我们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区域。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2、一定的地域;3、特色的社区文化;4、社区意识;5、社区组织;6、社区生活设施。
三、社区的分类1、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划分:自然社区;法定社区2、按综合标准划分: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综合标准,是指同时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规模大小、组织特征,文化模式等标准进行分类。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
3、按社区的功能划分:专能社区;综合社区第二节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一、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是二战以来由联合国倡导的一项世界性运动。
联合国以工业国家社区组织工作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发展中国家开展成人教育、合作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等方面的实践,于1955年正式提倡通过社区发展达成社会进步。
1、社区发展的目标2、社区发展的原则二、社区建设在我国,社区建设这一概念首次由民政部于1991年5月提出。
1998年,国务院确定民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
社区建设大致应分为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两大类。
2、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1)社区环境和设施建设;(2)社区服务建设;(3)社区文明建设。
第三节虚拟社区一、含义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存在于电子网络空间;◆社区居民为网民;◆社区居民通过互动形成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学第10章个人社会化
第十章个人社会化社会中的每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技能和知识,简言之,获得了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化使得社会不仅在生物的意义上,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重新产生自身,从而保证了社会得以一代一代地延续。
什么是社会化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
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
现代研究认为,社会化的涵义不仅包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全部内容,而且包括个人成年后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教化、内化与调适的全部内容。
二、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被界定为个人与社会不断调适,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
(《教程》P205)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对于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
三、社会化的特点1、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从个人而言,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当然,这种强制性伴随着个人进入成年和老年期而逐步减弱。
2、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表现在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完整)ppt
第二节
一、社会需要的类型
社会需要理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社会综合性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是指自然的人, 而是指社会的人。人就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谓人的 本性。 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的享受的需要, 2008-3-4 7 社会学概论 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发展需要。
二、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 社会科学。
2008-3-4 社会学概论 3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 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 会制约性。 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 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 就集体而言,则是集体与个人成员的需要的协调、领导与群众的需要的协调、 历史与现实协调的发展过程。 需要只要协调才能提高,也只要协调才能得到预想的均衡的满足。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理论社会学
按其知识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008-3-4 社会学概论 4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10章_社区
二、社区的要素——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指居住在某一社区的人对于这个社 区有一种心理上的结合,亦即所谓归属感 。 这种归属感可以表现为:以我是某地居民而 感到自豪;一种回归的亲切感;乡土观念; 共同的意识,如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荣 辱观等。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 成的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观念,如:语言、信 仰、风俗、习惯等。 社区的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 大类,包括学校、医院、生产部门、商业服 务部门、党政机关及家庭、邻里、团体等。 社区的共同文化和组织指导并控制着社区的 行动,促使社区构成一个整体。
二、社区的要素——公共服务设 施
一、乡村社区
2.乡村社区的类型
就乡村社区的聚落形态而言,乡村的分布有两个基 本类型,即集村和散村。 按经济活动的性质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农村、 山村、牧村和渔村等。 依据乡村社区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 分为大村、中村、小村。 最后,依据行政组织关系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 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社区的定义: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 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 人群。
二、社区的要素
人口 地域
文化与组织
公共服务设施
二、社区的要素——人口
社区人口的研究涉及三个要素:人口的数 量、构成和分布。 社区的人口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 组织的形式存在,在一定社区中生存的人 并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个人,而是要 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9章社会组织.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
6、国内学者对社会组织的分类,一般 是建立在社会组织的本质是人们在各 个生活领域中社会关系结合形式这一 认识之上。
陆学艺将社会组织分为四类:经济组 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综合组织。
四、社会组织的功能
一、社会组织结构的涵义
组织结构的分类: 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 接下来将详细讲解这两种结构。
二、社会组织中的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定义:指的是社会组织内部各个部 门、各个职位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 关系形式(王思斌,2003)。 典型特征: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明确性、正式 性和稳定性。
二、社会组织中的正式结构
一、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
组织目标对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导向性 组织目标是制定和修正组织路线、方针和政 策的依据 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 组织目标影响着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组织目标的分类
从时间上来说,社会组织目标有长期、中期 和短期目标。 从性质上来说,社会组织目标有计划目标和 实施目标。 从地位和重要性上来说,社会组织目标有主 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和特征
涵义:社会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目标而将社会成 员有意识聚合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社 会结构单位,并执行一定社会功能的社 会群体。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和特征
特征: 目标特定而明确 内部结构相对稳定 组织成员关系理性化 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片面性和间接性 组织界限清晰
三、社会组织目标管理
什么是目标管理 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围绕目 标的制定和实施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社会互动PPT学习教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冲突理论总的因果关系图
所有社 会系统
表 现 资源分配
出
的不平等
爱默生引入了交换网络的概念。他将社会 结构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网络,个体 处在其中占据着战略性的位置,能够增加 资源的供给并垄断资源 。
第15页/共45页
第二节 地位与角色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的各种单位 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人与人 之间的社会互动总是根据相应 位置的要求和规范进行的。也 就是说,个体在社会互动的过 程中不仅根据相应的地位和角 色采取合适的行动,而且也期 待参与互动第1的6页/共其45页 他个体能够按 照相应的要求行事。因此,本 节将分别介绍地位和角色的概
第31达伦多夫认为冲突表示有明显抵触的社会力量之间的争夺竞争争执和紧张状态特纳认为冲突是两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中每一方的行动都是意在禁止对方达到目标小罗宾威廉斯认为冲突是一方企图掠夺控制伤害或者消失另一方并与另一方的意志相对抗的互动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社会互动
会计学
1
人与动物有许多不同,但最为重要 的不同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无法靠个体的 力量。无论是生理需要还是更高层次的 情感需要、安全需要,都需要通过与其 他社会成员的互动才能得到满足。而正 是在与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互动过程中, 人与人之间形成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和 组织。
的条件,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 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 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扮演 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 经历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
第25页/共45页
色实践三个阶段。
2、角色的失调
由于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 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出现角色差距,而且常会产生 矛盾,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常见的角色 失调有以下几种:
社会学概论各章小结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2.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到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3.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特点是: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研究领域多样化,理论研究趋于多样化,同时在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4.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5.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有11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曲折的发展时期。
1979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6.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社会学美国化”是个先例。
巴西、印度等世界各国社会学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倡导、推行社会学本土化,建立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学。
7.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一致的,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后期得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的推行。
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主要特征。
2.社会学的功能有: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批评功能。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4.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社会实验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5.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实际研究应该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31002 学时: 36 其中实验学时:0 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管理社会,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目的。
“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
1838年,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
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
即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学习社会学的任务:1、认识功能:社会的科学知识能帮助个人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导向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
3、操作功能:社会学知识能为个人认识社会现象提供操作工具。
社会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社会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正确地了解社会现象,并科学地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4、预测功能:社会学知识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推论将要发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5、控制功能:社会学帮助人们认识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关系,促使社会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使社会稳定发展。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后继课程为《法律基础》、《经济法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社会保障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作业练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具体要求包括:(1)要求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社会学概论考点
第5章文化的构造与功能【要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也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有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和整体性。
※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之分。
※文化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念、标准体系和物质文明四个根本构成要素。
※文化具有认同功能、标准功能、整合功能和涵化功能。
目录:〔P84-93〕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第三节:文化的构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2.怎么理解文化的根本特征.3.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4.怎么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2-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共享性——文化并非是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象征性——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种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因素的参与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了一个统合的整体4-认同功能——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不同社会和民族在内在本质上的区别标准功能——文化使一个社会的标准、观念更为系统化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根底,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第6章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要点】※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构造得以维持和开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厦门大学社会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厦门大学社会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目录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厦门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厦门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4)厦门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5)厦门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厦门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7)厦门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8)厦门大学2014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9)厦门大学2015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0)厦门大学2016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1)厦门大学201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2)厦门大学201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3)厦门大学201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4)Ⅱ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15)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5) 厦门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0) 厦门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8) 厦门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39) 厦门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50) 厦门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63) 厦门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71) 厦门大学2014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81)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707科目名称:社会学原理招生专业: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人口研究所人口学专业考生须知:答案必须使用墨(蓝)色墨水(圆珠)笔;不得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凡未按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8分)1、价值关联2、社会唯名论3、文化传播4、贫困5、内在社会控制6、社区发展的系统模式: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4分)1、简述社会网络的基本特征。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
二.社区的类型学理论
• 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 著作《社区与社会》
三.人文区位学理论
• 人文区位学理论 • 人文区位学认为,城市社区是人类聚居生活的一种特殊 空间现象,其中城市社区中的空间位置属于一项重要的 稀缺资源,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在城市里占据的空间位 置反映了他们对利益的追逐,同时也是他们追逐利益的 社会性后果,其中土地价格始终是分析这种竞争机制的 核心变量。 • 此理论是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发 展,集中了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对现代尘世社区的一 批研究成果。 (1)同心圆理论 (2)扇形理论 (3)多核心理论 (4)人文区位学之后的理论成果
• (三)中国城市当前的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3)减轻市场经济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 负面影响
习 题
• • • • • • • • •
单 选
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A.斯宾塞 B.马克思 C C.滕尼斯 D.齐美尔 2、农村社区的特点有 A.人口密度低 ABDE B.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C.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D.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E.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名词解释题 • • • • 1.社区 2.农村社区 3.城市社区 4.社区发展
• (3)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制赖以存在 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逐步消解。 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单位体制外人员的增加;二是传统 单位的功能性转变。需要新的体制和机制来满足人们的要 求和需求。 • (4)正是在这一体制背景下,我国政府和人民逐步认识 到社区的重要作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居住地,社区可 以承担从单位中剥离出来的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各项社会 政策的实现场所。 • (5)因此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 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中国社区建设是在中国社会 转型的历史过程汇总一项内容广泛、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九章 社 区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研究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之中的,即使活动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生活的地理位置的概念依然存在于网民的自我意识之中。
空间不仅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物质承载者,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社会学关注人们在共同的地域空间中如何生活,也关注不同的地域空间对人们的社会意义。
一、社区产生与演变社会学的社区概念是经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而逐渐演化得来的。
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书中认为,人类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状态: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而社会是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形成的社会组合。
他用这两个概念来说明这两种社会组合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性质的不同:前者是—种依存关系,即共同体状态,后者是利益关系,人们因谋求自己的利益而结合。
滕尼斯认为当时的社会正在由前一种状态向后一种状态变化。
滕尼斯在提出社区这一概念时指的是一种成员之间唇齿相依、感情保障、关系协调,由共同习惯和共同价值维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中并没有地域的涵义,所以这一概念所指的核心含义是共向体。
美国社会学家在使用社区概念时,其涵义与腾尼斯所使用的社区相近的,但他们根据美国社会学研究的实际,较为明确地赋予其地域方面的涵义。
社区概念进入中国之后,社会学者们长期进行的社区研究基本是农村村落研究,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学者对社区涵义的理解。
因此,中国学者在使用社区这一概念时同样赋予了地域的涵义。
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学术研究所分析的对象不同,学者们对社区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但是,几乎所有学者都认同它所具有的共同体涵义,这也成为社区的基本内涵。
比如有的学者使用知识分子社区、学术社区、宗教社区等概念,实际上指的是知识分子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宗教共同体。
在这里,共同体是指具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有共同价值规范和一致追求的人组成的社会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市社区
2.城市社区的分类
首先以人口数量为标准可以把城市分为以下几种: 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大城市,指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 指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人口在20 万以下的城市。 其次,按照城市社区的不同职能可以把城市分成 为三大类:以几种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以某 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以特殊职能为主的城市, 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边境城市等。
二、社区建设
1.社区建设的演进 社区建设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产物 ,在城乡基层社区生活中产生越来越重 要的影响和作用。 2.社区建设的概念 社区建设是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 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发展 社区事业,解决社区问题的一个过程。
二、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综合性 ; 二是社会性 ;三是区域性 ;四是计划性。 3.社区建设的实施模式 社区重建模式 政府授权模式 社区自治模式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 成的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观念,如:语言、信 仰、风俗、习惯等。 社区的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 大类,包括学校、医院、生产部门、商业服 务部门、党政机关及家庭、邻里、团体等。 社区的共同文化和组织指导并控制着社区的 行动,促使社区构成一个整体。
二、社区的要素——公共服务设 施
一、乡村社区
3.乡村社区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社区与外界的联 系日益增多,乡村社区在四个领域正在发 生着变化:
第一,是地方自主权下降。 第二,是地方单位的服务区与自然社区的一致性 程度在发生变化,社区外的服务区在扩大。 第三,对社区心理认同感的变化,个人对当地越 来越缺乏认同。
二、集镇社区
二、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 ⑴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 ⑵二者提出的用意不同 ⑶二者工作的思路不同
二、社区建设
4.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 在:
二者都是一个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 都是一项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二者都强调政 府行为与人民大众参与的有机结合;二者都强调 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的培育;二者所服务 的对象包括全社区的居民,并致力于社区居民的 社会福利;二者都注意发现和培养社区领导人才。
二、集镇社区
2.集镇社区的特征
集镇社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融合性,这主要 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集镇社区中既有以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人口,也有 以从事非农产业的非农业人口,还有同时从事两种活动的 兼业人口。 第二,集镇社区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兼而有之,而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 第三,集镇社区的文化较多体现了城乡两种文化的交融, 既有地处农村地区所特有的“乡土文化”,也有从城市接 受的城市文化。 第四,从生活方式来看,集镇社区既表现出明显的城市生 活方式的特点,又具有农村生活方式的特征。
1、古典人类生态学 2、现代生态学观点 虽然研究社区的生态学家在数量上较少,但 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同类型学相比显得更专业, 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地关注城市环境的空间模 式。
1、古典人类生态学
“芝加哥学派” 帕克——共生与竞争 麦肯齐——中心化、集中化、隔离、入侵及 延续等区位过程;社区的四种类型。 伯吉斯 ——同心圆模式 霍伊特 ——扇形区位模式 哈里斯和尤曼 ——多核心模式
1.集镇社区的定义和类型
集镇社区泛指各种规模不及城市大,但具 有城市性质的、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 渡型居民点,也称为小城镇。 集镇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按不同的划分标 准,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按照行政级别和规模划分,可以把集镇分为 区级镇、乡级镇、村镇等三种类型。 根据集镇的主要功能把集镇分为以下类型,分 别是行政镇、商业镇、工矿镇、交通镇、旅游镇、 卫星镇等等。
一、类型学
迪尔凯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是一种以共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和仪式 等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联系。 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复杂劳 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秩序。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四种模式变量:情感 性与情感中立性;专一性与扩散性;特殊性 与普遍性;先赋与自致。
二、人类生态学
二、社区的要素——地域
社区的地域特征,包括社区的方位、形状、 大小与表面特征、气候及自然资源。 大多数发展较好的社区,是因为他们位居重 要的水道或海岸港口。 划分社区的边界有三条标准:
一是按行政区划分社区; 二是按经济区划分社区; 三是按照服务中心所能达到的范围来划分社区。
二、社区的要素——文化与组织
四、冲突论
权力在社区冲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社区权力的关注,一般集中于对权力结 构或社区支配者的描述。 社区权力模式主要有:精英控制模式、多元 权力模式等。精英控制模式是一种传统的社 区权力结构;多元权力模式是一种现代的社 区权力结构。 社区支配者的确定,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声 望法、职位法、社会活动和参与法。
三、社会体系论
沃伦——社区次体系理论:把地方性社区作 为社会宏观体系的次体系。 作为宏观系统的节点的社区,其系统内外的 连接方式,分别为:垂直模式和水平模式。 社区的垂直模式是不同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 社区外系统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水平模 式是社区不同的社会单位和子系统相互之间 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 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乡村社区
二、集镇社区 三、城市社区
一、乡村社区
1.乡村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乡村社区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 以农业生产为主,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结成 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乡村社区的特征:地域依赖更强;人口密度 较低;经济活动简单;家庭发挥多种重要作 用;乡村文化具有较多的地方色彩,村民的 心理趋于保守型和情感型。
三、社会体系论
桑德斯——社会体系论 研究社区的重点在于持续性及社区一致 行为的形成与维持,其基本特征包括:
第一,强调对社区中的社会关系、互动。 第二,强调研究社区中各社会单位之间的相互依 赖性。 第三,强调研究社区作为一个互动体系,其存在 和持续的运作过程。 第四,强调作为社会体系的社区主要是地方性社 区,要明确研究对象的社区界限。 第五,研究社区如何适应内外力量的作用并整合 其组成部分。
二、集镇社区
3.小城镇社区 小城镇社区是在集镇社区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它是指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建筑 物已连片的小城镇的建成区,小城镇的特 征因乡镇工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具 有特色的。
首先,由于工业的注入,小城镇内部的区位组 织发生了变化。 其次,城乡结合型的人口结构成为其主要人口 特征 。 最后,以工为主的多层次职业结构的形成。
三、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社区是一个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 度高、高度专业分工、社会流动大、异质性 高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的特征:高密度、大规模的人口集 中 ;人口异质化程度较高;城市社区的空间 领域,形成了物质外貌、社会群体、人文生 态环境不同的功能区;文化的多元化,现代 性。
第10章 社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 社区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定义 二、社区的要素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定义的四种侧重点:
(1)侧重于地理的或结构的概念 (2)侧重心理的或互动的概念 (3)侧重行动的或功能的概念 (4)新兴综合的或体系的概念
2、现代生态学观点
新正统生态学——阿莫斯•霍利和邓肯 社会文化生态学——费雷 新正统生态学和社会文化生态学等现代生态学观点 的提出,主要是在反驳并修正芝加哥学派古典人文 生态学单面偏向生物性的看法。 社会地区分析——谢伏基、威廉姆斯、贝尔
三个索引测量指标: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种族状况。
社区是一个综合型的社会单位,包含着一 整套相对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 设施。 这些设施,如教育、卫生服务业、商业等, 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基本需要,是保证 社区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社区的要素——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指居住在某一社区的人对于这个社 区有一种心理上的结合,亦即所谓归属感 。 这种归属感可以表现为:以我是某地居民而 感到自豪;一种回归的亲切感;乡土观念; 共同的意识,如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荣 辱观等。
一、乡村社区
2.乡村社区的类型
就乡村社区的聚落形态而言,乡村的分布有两个基 本类型,即集村和散村。 按经济活动的性质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农村、 山村、牧村和渔村等。 依据乡村社区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 分为大村、中村、小村。 最后,依据行政组织关系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 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类型学 二、人类生态学 三、社会体系论 四、冲突论
一、类型学
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前者的关系类型是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 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是一种密切的、守望 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后 者的关系类型是由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异质 人口所组成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靠分工和 契约连接的,重理性而不讲人情。
社区的定义: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 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 人群。
二、社区的要素
人口 地域
文化与组织
公共服务设施
二、社区的要素——人口
社区人口的研究涉及三个要素:人口的数 量、构成和分布。 社区的人口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 组织的形式存在,在一定社区中生存的人 并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个人,而是要 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