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学第十章、遗传测定
林木育种学:第九章-林木抗逆性育种-第十章-木材品质遗传改良

一、抗逆性育种的基本意义与方法
2、逆境的种类
3、抗逆性育种的方法
二、抗旱性育种
树木是多年生植物,具有生 命周期和年周期两个生长发 育周期,对干旱的抵抗能力 主要通过忍耐干旱和提高水 分利用效率来实现。
1、抗旱性的含义
逃避干旱
生长在干燥地区的一年生植物, 雨季来临时种子即发芽、生长, 在数星期内开花、结果,在干季 来临前种子已成熟,而以种子度 过干季,逃避旱季的危害。
寡基因抗病性:由少数基因控制的抗病性,其作用 方式分为基因独立遗传、复等位基因和基因连锁遗 传;
树木抗病性分类(遗传方式)
多基因抗病性:由众多微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性。
七、抗虫性育种
林木的抗虫性:是树木与昆虫 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可 以遗传的特性,它使树木不受 虫害或受害较轻。
1、林木对虫害的防卫反应
抗病性测定的指标
发病率:指包括叶、果、梢,乃至整株的发病 率。系统性病害用发病率表示,局部性病害用 病情指数统计;
潜育期:与寄主抗病性成正比; 过敏反应; 病斑扩展速度。
3、抗虫性测定
林木生长周期长,抗虫鉴定所需时间长。人工接虫能 够早期测定林木的抗虫性,有助于缩短育种周期。
人工接虫材料有卵、幼虫和成虫,成虫雌雄比例要恰 当。
间接测定:主要根据林木抗虫性引起害虫产生一系 列异常的行为和生理上的反应的程度,来估测抗虫 性的强弱。通过测定各虫态害虫死亡率、幼虫生长 量(平均体重)、幼虫发育进度(进入各虫龄的数 量)、产卵率等来评价其抗虫性。
间接测定
九、林木抗逆育种途径与策略
(一)选择育种
2、抗旱性
3、耐盐性
4、抗病性
抗虫性个体选择
(二)杂交育种
1、抗寒性
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南林)

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林学专业)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系二00六年四月目录上篇:遗传学部分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第二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三章 基因作用及其环境的关系第四章 染色体和连锁群第五章 数量遗传学第六章 遗传物质改变第七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八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下篇: 林木育种学第九章 第九章 林木的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第十章 林木改良中的选择原理与方法第十一章 母树林与种子园第十二章 无性系育种第十三章 林木的杂交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第十四章 林木抗性育种第十五章 森林树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第十六章 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第十七章 常用林木育种野外田间试验设计及统计方法上篇:遗传学部分绪论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生物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
1 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1 概念远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发现亲代和子代的相似遗传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物遗传现象的简要概括。
所有一切生物种都以有性生殖过程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在世代间保持连续,使物种在世代延续过程中得以保存和相对稳定。
象这种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heredity)。
例: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及亲兄妹之间有明显的相似现象。
同时,子代与亲代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子代和亲代之间或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有相似的地方,但绝不会完全相同。
象这种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variation)。
遗传与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遗传和变异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质的两个方面,没有遗传就没有变异,相反,没有变异也就不存在遗传。
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共同促进生物的向前发展。
变异是生物进化必要因素,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了进化的源泉,遗传也就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遗传,变异不能固定,变异就失去意义,生物就不存在物种。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重点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资料南京林业大学徐立安教授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的意义每个染色体正确复制为二,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均匀分派到两个子细胞中减数分裂的意义1.染色体数目恒定,物种相对稳固性2.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互换,后期Ⅰ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别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精核(n)+卵细胞(n)胚(2n)精核(n)+2极核(n)胚乳(3n)直感现象花粉直感:胚乳中的染色体数是3n,2n来自母体的极核,n来自父本的精核。
3n胚乳性状的遗传规律不一样于的其余组织。
假如在3n胚乳的性状上因为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性状,这类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2n xenia)果实直感:种皮、果皮由母体发育而来生物生活周期——遗传物质的变化。
三、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名词解说半保存复制:是指双链DNA的复制方式,DNA复制时,两个子代DNA分别保存了一条亲代DNA链,各自与新合成的互补链形成双链分子。
冈崎片段:DNA复制合成跟从链时第一合成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中心法例:是指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上的传达规律,主假如DNA→DNA,DNA→RNA→蛋白质,在病毒还可由RNA→DNA(反转录)及RNA→RNA(RNA复制或RNA转录)。
遗传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次序的核苷酸次序,特定的氨基酸是由1个或1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凭证间接凭证1、DNA为全部拥有染色体的生物所共有,各自的含量稳固2、DNA在代谢上较稳固;3、紫外线引发性状的最有效波长为260nm;4、DNA含量在性细胞中为体细胞中的一半直接凭证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变实验;2噬菌体的侵染与生殖;以上二者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感染和生殖。
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是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差别(RNA转录的不一样点)1、原核生物的RNA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内2、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往常含有多个基因;而除少量较低等真核生物外,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3、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的RNA的合成;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Ⅰ、Ⅱ、Ⅲ分别催化不同种类RNA的合成;4、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直接开端转录合成RNA;真核生物3中RNA聚合酶都一定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辅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
林木育种学复习题和答案

林木育种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遗传资源:也称基因资源或种质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
2、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
3、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4、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分布范围引入新地区栽培的过程。
5、驯化:通过人为干预使物种适应新环境或将动植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或栽培的过程。
6、种源: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即最初的原产地。
7、种源试验:不同种源在同一地区的栽培对比试验。
8、种源选择:通过种源试验,为某一造林生境筛选最佳种源的过程。
9、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地域单元,也是用种的基本单位。
10、种子区区划:根据生态条件、遗传性及行政区界,对林木种子供应范围进行的区划。
11、优树:在某一或某些性状上远远超过同等立地条件下,同种、同龄树木的单株。
12、杂种优势:指杂种后代可能综合双亲优良性状,或在生长、繁殖、抗性、品质等方面超过亲本的现象。
13、无性繁殖:采集植株的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在适当条件下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的过程。
14、无性系选育:选择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成无性系,从中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并用于生产的过程。
15、采穗圃:是专门生产林木优良种条的场地,也是良种基地之一。
16、种子园:种子园是以优树无性系或家系为材料建立起来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园地。
17、实生种子园:从优树上采取种子,通过有性繁殖建立的种子园。
18、遗传测定:对入选植株后代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根据其性状表现进行评定的过程。
19、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差值。
20特殊配合力:指亲本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差值。
二、填空题1、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叫林木育种学。
智慧树知到《林木育种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林木育种学》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林木育种学》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不是林木良种繁育主要途径的是()。
答案:《海国图志》2、经人工选育,经济性状与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的特异性林木栽培群体是()。
答案:第一空:天然地基3、林木育种根本任务是()。
答案:客观方面的行为不同、犯罪对象的归属不同4、品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
答案:A母本5、林木育种的主要策略是有性创造,无性利用。
答案:祠庙、公共风景区第2章单元测试1、()是有利于中间型的选择,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不变。
答案:22、()是根据家系内个体表型值距该家系平均表型值的离差选择个体。
答案:√3、()是在优良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是把各家系平均表型值和所属家系内个体表型值结合起来考虑的选择方法。
答案:该问题答案暂未收录,请手动搜索。
4、根据是否进行遗传测定,分为表型选择和()。
答案:即兴发言、专题发言5、多性状选择主要有连续选择法、独立选择法和()。
答案:√第3章单元测试1、不是林木育种资源保存的主要方式有()。
答案:《海国图志》2、()是指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繁殖材料。
答案: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3、采取有效措施使外来植物种适应引入地点环境的过程叫()。
答案:上述三类主体4、“因此,引种要结合()”,这已成为引种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答案:No5、一般历史生态条件复杂,引种后表现()。
答案:错误第4章单元测试1、优树选择应尽可能在( )中选择。
答案:C2、未进行过种源试验或种源试验年限和规模尚不足以说明某地采用何地种子为宜时,应先遵循采用()原则。
答案:错误3、种源试验的作用包括()。
答案:对4、优树生长量相对标准评选方法包括()。
答案:C5、种源苗圃试验要求在种子处理、整地、施肥、灌水、防寒及防病虫害等方面,采取当地最有效且一致的措施。
答案:对第5章单元测试1、回交可以在杂种后代中( )。
林木遗传测定

实习一林木遗传测定一、目的与意义实习目的:了解、掌握林木遗传测定的技术与方法。
当开展林木种源试验,子代测定等有关田问试验时,我们采用多种试验设计,如:随机完全区组、拉丁方等设计,目的在于估计试验误差(增进试验精度,分析参试材料遗传的差异性,为进一步选种提供有关信息。
这类设计主要在于控制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因此,一般称为环境设计(environment designs)。
当要了解树木的遗传方差、配合力、遗传力和选择响应等遗传参数(genetics parameter)时,必须依赖于亲属的关系,如亲代一子代以及其后代的关系等才能获得。
这些亲属与后裔之间的关系必须依靠某些交配系统才能得到,这个交配系统一般称为交配设计(mat,ing designs),或简称为遗传设计(genet,ics designs)。
遗传测定(genetics test,)实际上是遗传设计+环境设计工作,目的是通过试验,对选择的育种材料的遗传性进行可靠的评价。
遗传测定过去常称为表型测定(phenotype test.),即对选育出来的表现型材料,如无性系、半同胞或全胞家系、杂交后代等,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或根据相关性状进行间接选择,统称为表现型的遗传测定。
它是树木遗传改良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像一条主线,贯穿林木育种的全过程。
如种源选择、林分选择、家系选择、无性系选择等,任何一个环节也离不开遗传测定。
遗传测定不仅应用在选择育种上,而且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或者弓1种试验上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可以认为,遗传测定是林木遗传改良的核心工作。
在目前林木育种工作中,处理的育种材料多数属于未经遗传鉴定的表现型。
表现型是林木遗传性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优良的表现型并不等于它的遗传性优良,只有经过遗传测定,认定优良的经济性状受遗传控制,从属于优良的遗传性,才能作为原种,进人到更高一级的育种阶段。
例如笔者参加的“福建省杉木子代测定协作组”对全省1974.以来选择的400余棵杉木“初选优树”进行子代测定,12年结果表明:275株的优树后代大于对照商品种,占68%;其中明显优于对照,选择为“精英树”的有50株,仅占12.5%。
林木育种学复习

林⽊育种学复习绪论⼀、基本概念1.林⽊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林⽊遗传改良:为达到提⾼和改良林⽊产量和品质之⽬的,采取控制林⽊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
它与林⽊育种学的涵义相近。
3.林⽊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产需要,能适应⼀定⾃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选育的林⽊群体。
重点在:产品要求、栽培范围、遗传相对⼀致的、⼈⼯选育、群体。
3.林⽊良种:多指通过⼈⼯选育、性状有⼀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
⽽良种应是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新选的品种。
⼆、林⽊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引种:种及品种层⾯的选择,引进外来树种与品种。
2.选种:种内变异的利⽤,包括种源选择和优树选择等。
3.育种:新变异的创造与利⽤,包括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辐射育种以及基因⼯程等。
4.林⽊繁育:主要途径有母树林、种⼦园和采穗圃,以及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等。
5.林⽊种质资源及其保护。
此外,针对特殊性状开展抗逆性育种、⽊材材性育种,⽣物技术在林⽊育种中的应⽤反映现代育种新技术。
三、林⽊育种的特点(注重理解)1.多数树种达到性成熟和经济成熟需要时间长,即育种周期长,同时,树体⼤,占地多,试验设计难度⼤。
2.树⽊属多年⽣植物,持续开花结实周期长,选育材料可长期繁殖利⽤,因⽽可开展后向选择(backward selection),提⾼选择效果。
3.多数树种分布地区⼴,变异丰富,⾃然界尚存在着⼤量未被发现和利⽤的优良基因型,引种、选种潜⼒⼤,见效快。
4.多数树种⾏异花授粉,⾃花授粉或近亲繁殖会引起衰退,要采⽤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式。
5.不少树种能⽆性繁殖,可进⾏⽆性系选育,有性与⽆性选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林⽊育种⽅式。
6.多数树种⽣活周期长,栽培环境复杂多样,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泛的系列林⽊品种,或使⽤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题:从树⽊育种特点进⾏分析某个树种?1、育种资源丰富。
2、育种周期长(1)早期预测根据树⽊幼年时期的某些标志,来判断成年时期某些性状表现的⼀种⽅法,它主要是根据幼年――成年某些性状间的相关性来进⾏的(2)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采⽤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的繁殖材料。
林木遗传育种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林木遗传育种学(高本起)》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基因组;2、表现型;3、隐性;4、三体和四体;5、杂种优势;6、种源;7、遗传测定;8、无性系;9、杂交;10、种子园。
11、染色体;12.超倍体;13、显性;14、广义遗传率;15.基因型;16、种质资源;17、优树;18、交配设计;19、选择差;20、配合力。
二、填空题大部分的RNA是结构,而tRNA是结构。
tRNA与、是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的三种RNA。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在完成的。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每个基本结构单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和。
核酸中的戊糖有两类:和。
1953年Watson和Crick根据DNA的衍射图分析,提出了DNA的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DNA有两条的多核苷酸链,一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为方向,另一条链为方向,围绕一个轴盘旋,形成旋的螺旋体。
链之间的碱基由连接,其中G与C之间通过氢键,A与T之间通过个氢键来连接。
碱基对的平面与轴线。
三、选择题1.细胞中传递遗传信息的RNA是()。
A. tRNAB.rRNAC.mRNAD.snRNA2.同源四倍体某一位点的杂合体基因型有()种。
A.1B.2C.3D.43.在测交后代中,如果重组型配子数是301,总配子数是8368,则交换值为()。
A.7.2%B.3.6%C.1.8%D.0.9%4.用下列方法()可以验证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A.回交B.复交C. 测交D.单交5.下列物质中使染色体加倍效率最高的是()A.秋水仙素B.生长素C.脱落酸D.赤霉素6.杨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是19,三倍体毛白杨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染色体数目分别是()A.3,57B.3,19C.2,38D.3,387.紫茉莉的两个纯合红花品种和白花品种杂交后,F1表现粉红色。
F1自交后代红花:粉红:白花的比例为1:2:1。
紫茉莉的花色遗传表现为()。
A.显性遗传B.不完全显性C.隐性遗传D.基因累加8.对于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在无突变,无选择和无选择的情况下,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是()A.可变的B.守恒的C.随世代演替的D.随机的9.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一、遗传测定的意义和任务二、子代测定和配合力的概念、估算方法三、各种交配设计的方法四、无性系测定的概念和方法五、遗传测定的内容、要求和观测技术重点掌握内容遗传测定的基本原理;子代测定无性系测定;交配设计方法。
难点内容各种交配设计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一、遗传测定的意义和任务表现型的遗传测定(genetic test)是指对选育出来的表现型,通过无性繁殖得到的植株和通过各种交配设计获得的子代,所进行的田间对比试验,以及根据它们的性状表现作出的评价。
其中,前者称无性系测定(clonal test),后者称子代测定(progeny test)一切育种途径,包括个体选择、群体选择、杂交育种,甚至引种,只有通过表现型测定,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表现型遗传测定是育种工作的核心。
(一)遗传测定的意义对选育出来的表现型通过无性繁殖得到的植株,和通过各种交配设计获得的子代所进行的田间对比试验,并根据它们的性状表现作出的评价,称表现型的遗传测定;优异的表现型并不一定产生优异的子代或无性系,其优异程度更不一定与亲本表现型相关;选择的优树,采用不同的授粉方式和选择强度,其子代表现或改良的效果有明显的不同。
(二)、遗传测定的任务遗传测定解决的主要问题:(1)估算待测树木的育种值,并据此对测定树木确定取舍。
(2)估算各种变量组分和遗传力,并据此可采用最有效的育种方法。
(3)为多世代育种提供没有亲缘关系的繁殖材料。
(4)通过田间对比试验,评定遗传增益。
二、子代测定和配合力配合力(combining ability)是指在一定的交配系统中,一个亲本将其优良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相对能力。
(一)、子代测定是指用亲本的有性繁殖后代进行遗传测定,是林木遗传测定的主要内容。
(二)、配合力的概念 一般配合力(简称GCA ):是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亲本的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离差 特殊配合力(简称SCA ):是指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特定交配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离差。
子代测定育苗(三)配合力的计算 根据配合力定义:亲本P i 的一般配合力公式: 亲本P j 的一般配合力公式: 亲本P ij 的特殊配合力公式 : 首先计算一般配合力 然后计算特殊配合力 (四)、配合力的意义及应用 1、配合力的意义一般配合力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引起的。
基因的作用可以累计起来,能够固定遗传。
而特殊配合力是基因非加性效应,没有累加作用,只有当特定的基因组合在一起时才能表现出优势来。
2、配合力的应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产生的子代一般表现较好。
由于特殊配合力仅反映特定交配组合中父本与母本的互作效应,所以,特殊配合力大小本身不能说明亲本的好坏。
在林木良种繁育中,通常选用一般配合力高的无性系建立由许多无性系组成的种子园:用特殊配合力高的无性系,营建由两个无性系组成的种子园。
一般配合力、育种值、特殊配合力都是指亲本或组合的特定性状而言的。
某个亲本可能具有一般配合力高的材积生长性状,却可能具有一般配合力低的材质性状。
所以,对各种性状的配合力应分别估算。
三、交配设计为了解待测树木的遗传品质,根据试验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条件,对亲本交配组合或制种所作的安排、称为交配设计。
(一)交配设计方式 1、自由授粉设计直接从选择的优树上,或从种子园的嫁接植株上采收自由授粉种子,按单株或无性系脱籽、育苗、造林,对各种性状进行鉴定。
是属于谱系不完全清楚的交配设计。
通常把自由授粉种子测定叫做半同胞测定或单亲测定。
2、多系授粉设计 多系授粉,又称混合授粉,就是对待测的每个无性系用本系以外的许多无性系的混合花i i...g x x =-j .j ..g x x =-ij ij ..i j S x x g g =---粉授粉。
3、单交单交就是在一个育种种群中,一个亲本只和另一个亲本交配,而不再和第二个亲本交配。
子代双亲都是知道的。
单交的最大缺点是只能提供特殊配合力的估量,不能提供一般配合力的估量。
由于偶然组合的机会,可能会丧失优良的无性系。
如美国在研究松干梭形锈病中发现,无性系8不论与什么亲本交配,都产生感染的子代。
而无性系5和其他无性系杂交,通常产生抗性较强的子代,其中与无性系25交配产生的子代抗性非常突出。
但是,当无性系8和25杂交时,产生了极易感染的子代。
可见,如果在单交中偶然把无性系8和25交配,则很可能会把无性系25淘汰掉,从而损失一个非常有用的基因型。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先作亲本一般配合力的测定,并对一般配合力高的植株再作特殊配合力的测定。
4、双列杂交双列杂交,又称互交。
包括一组亲本间所有可能的杂交和自交组合。
如有P 个无性系则可能提供P 2个杂交和自交组合。
双列杂交分为下列四种:第一种,包括正交、反交和自交,即共有P 2个组合; 第二种,包括自交和正交(或反交),共有 个组合第三种,包括正交和反交,但不含自交,即 个组合;第四种,仅包括正交(或反交),不包括自交,即 。
上列四种设计的共同点是,能提供一股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数据;能够提供较多没有亲缘的子代;工作量大。
双列杂交第一、三种设计,可以得到正交和反交效应的数据,这对于有效地利用选择亲本是极为有用的。
在每个交配系统中亲本数一般不超过10株,适于高时代改良。
5、部分双列杂交可以对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作出估量,并可提供部分特殊配合力的数据及没有亲缘关系的子代。
缺点是对个别无性系交配次数不等。
6、不连续的半双列杂交把全部无性系分属几组,每组通常包括6个亲本。
杂交只在各个组内进行。
7、测交系设计又称析因交配设计。
所谓测交系,就是用来与待测无性系交配的少数无性系。
测交系可作父本,也可作母本,但目前用作父本较多。
测交系的选定,按理事先应经过遗传学鉴定。
测交系数目,以较多为好,以便较可靠地估量一般配合力,并可避免个别特殊配合力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目前一般规定测交系为4—6个。
(二)、交配设计的比较应用交配设计的方案很多,但它考虑的主要问题不外是: 工作量的大小;11(1)(1)22P P P PP +-=+11[(1)(1)](1)22P P P P P P -+-=-1(1)2P P -能否立即开展子代测定,或需要等待开花后再制种测定;杂交子代有无亲缘关系,能否为改良代育种提供繁殖材料;能否提供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估量。
表10-7 林本育种常用的各种交配设计的综评四、无性系测定无性系测定:是指把优树或优良杂种苗木繁殖成的无性系,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按田间试验设计要求进行的栽培对比试验,以了解待测材料在营养繁殖条件下的遗传品质。
无性系选择:是指从天然林、人工林或杂种群体中挑选的优良单株,繁殖成无性系,然后对无性系进行的选择。
无性系测定为无性系选择提供依据,而无性系选择又通常是无性系测定的结。
无性系测定的特点:1、无性系测定只能提供测定材料在无性繁殖下的遗传表现植株的优势如果是由显性、上位作用产生的,那么有性繁殖时由于双亲产生分离和重组,其子代不一定能表现出亲本那样的优势。
一般而言,无性系测定不能确切提供该材料在有性繁殖下的遗传表现,对杂种起源的繁殖材料、更难推断在有性繁殖下的性状表现。
2、无性系测定中的位置和年龄效应插穗或接穗在树木上所处的部位,会在繁殖后的几年内对无性系植株产生非遗传的影响。
采集穗条植株的年龄对无性繁殖以及无性系测定都有深远影响。
3、当用嫁接苗时,砧木不同以及嫁接技术有异,都会影响接穗的生长五、遗传测定的内容、要求和观测技术(一)、测定内容测定内容应根据有种目标、树种特性而定。
测定的主要性状包括:1、生长、树高、直径以及树积的年生长量、总生长量、生长进程及特点;2、主干通直度、圆满度、树皮厚度;3、分校特性、侧技粗细、冠幅、自然整枝状况,4、木材比重和密度、纹理通直性、早材和晚材比率、心材和边材比率、纤维和管胞长度等,5、产胶量、产脂量、产品稳定性和品质;6、抗病虫害、耐盐渍、耐寒及对其他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二)测定要求1.测定材料要有代表性2.测定方式应满足可靠评定待测性状的要求3.育苗试验中采取的育苗管理措施应一致,保证可比性。
4.供测定用苗木供测定用苗木的挖取、包装、贮藏和运输等操作都必须相同,并尽可能在同一时间进行。
7.试验观测期限以能正确评定所需性状为度。
如为观测生长,用材树种一般为1/3—1/2轮伐期;经济树种应在盛产期之后。
8.试验总结(1)试验材料来源,如为子代测定,指出亲本,制种方式,种子处理、贮藏等过程;对无性系测定,应指出穗条的来源,采集方式。
(2)供测定用苗木的育苗过程。
(3)造林地立地条件,采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案。
(4)测定用苗木的取样方式、栽植和管理过程。
(5)测定中对照材料的来源及其代表性。
(6)测定期限和规模。
(7)各家系或无性系在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状况、生长进程以及其他育种性状上的差异,与对照作比较,做数据分析,并提出改良程度。
(8)分析家系或无性系和立地条件的交互作用,提出适宜推广地区。
(三)观测技术1.取样通常采用全面观测。
2.定量胜于定性,单因子胜于复因子3.观测组织工作4.测量精度要适当5.简化记录思考题1.什么是遗传测定?请阐述其重要性。
2.什么是配合力,为什么说配合力是重要的育种参数,两种配合力在概念上有何区别,如何利用这两种配合力?3.为什么说无性系选择和无性系测定不能分割?无性系选择是最高层次的选择,选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4.请从理论、方法、应用等几个方面比较子代测定和无性系测定的区别和特点。
5.试比较半双列不连续交配设计和测交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