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 精品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意义及常见表现形式。
•掌握本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说课文语言和写作能力。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辨、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掌握课文核心内容。
•难点:运用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能自主完成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PPT等。
•教学材料:课本、词卡、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什么是自相矛盾?”学生回答后简单解释概念,激发学生思考。
2. 学习课文(15分钟)•大声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课文中出现的“自相矛盾”现象。
3. 分析课文(20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序地做课文分析。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含义。
4. 练习与拓展(2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自相矛盾”概念的理解。
•展示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发现故事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体会。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发现学生在识别自相矛盾现象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未来课程可以增加更多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参与,以加深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听写本课文生词。
2.思考并总结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现象。
以上是对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课文的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希望本节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对问题分析的准确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5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喜欢自相矛盾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种种滑稽和荒谬行为。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幽默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准确描述故事中人物的自相矛盾行为。
2.能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情节,认识到自相矛盾的荒谬之处。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相矛盾现象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2.描述故事中人物的自相矛盾行为。
2. 教学难点1.分析自相矛盾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
2.运用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自相矛盾行为的荒谬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概念,让学生猜测这个词的意思。
2. 学习文本(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自相矛盾》,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
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 情境演练(20分钟)设计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模拟他们的自相矛盾对话,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 思考探究(15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相矛盾行为的背后逻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相矛盾现象的更深层次思考,拓展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估1. 日常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表达观点的清晰度等。
2.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自相矛盾的场景,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表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之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自相矛盾》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幽默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3)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四、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美教案(统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之间存在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成语揭示了逻辑一致性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楚人卖矛又卖盾,展示了自相矛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成语的含义和逻辑思维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相矛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辩论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来揭示自相矛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相矛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逻辑思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一致,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个故事,我尝试让学生们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逻辑思维来避免这种情况。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和逻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对成语文化内涵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和道理。
2.在讲授逻辑思维时,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解释,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在大街上夸耀自己的商品,最后却自相矛盾,引人深思。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理解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汉语用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在思维方式上,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自我中心倾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言过其实的后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汉语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一些生僻词汇的掌握。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PPT3.相关寓言故事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汉语用法,可以适当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然后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我否定自己的商品,从而引出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地阐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并教会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成语故事的基本内容和道理。
但对于成语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诚实待人的品质,懂得说话办事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和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成语的内涵,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成语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相关成语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以及他所说的话。
2.呈现(10分钟)老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让学生明白,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学习和运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适时指导。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进一步理解成语的含义。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造句,老师适时点评。
通过造句,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即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
课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针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成语和道理,可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故事背景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道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例子教学法: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3.相关成语卡片:准备与“自相矛盾”相关的成语卡片,用于课堂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之后,老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回答。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老师出示与“自相矛盾”相关的成语卡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含有深刻哲理的成语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成语的含义,以及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仍然是他们的学习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引导、启发、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成语解释、例句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口头交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这就是“寓言”。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
)板书:故事、道理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板书:学、明)3、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1)出示认读字:“戳”知道戳的意思吗(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戳”字为学习后文,学习做准备。
](2)出示生字: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设计意图:借助了解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3)生读字词:锐利、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
(可以。
)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
(也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在自己的言论中陷入矛盾,从而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模仿。
3.作业本:准备作业本,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解释生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5课,题目为《自相矛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章和故事。
本节课主要通过《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探讨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掌握故事中的一些道理和寓意。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引入《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提问:你们知道“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吗?在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情况?2. 学习故事(15分钟)•教师朗读《自相矛盾》故事,学生跟读。
•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感情冲突是怎样的?故事中有哪些重要事件?3. 深入探讨(2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们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学生就自己的体会和观点展开讨论。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
4. 运用拓展(15分钟)•学生就《自相矛盾》这则故事进行创作,可以写成文章、漫画或表演。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班级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学生自评自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以《自相矛盾》这则故事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读“鬻、吾、弗、夫”4个会认字,会写“矛、盾、誉”等4个生字。
2.学会运用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借助插图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能从故事中悟出说话、做事、做人都要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的道理。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导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学生字“矛”“盾”(引出“矛”“盾”是象形字,强调要注意的关键笔画,把汉字写正确美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字音悟方法。
(1)新旧字对比认字法:“弗”与“佛”比较,读音相同。
(2)据义辨音:查字典,结合注释,辨别“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中“夫”读二声。
(3)初读悟读法。
听视频范读,总结读文言文读书方法。
生试读,评价优点与不足,并纠正。
2、借助学法,理解字意。
(1)回忆文言文理解字义方法:借助插图、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推测等。
(2)结合注释理解:鬻、陷、或、夫等(3)联系上下文推测:坚、利、弗、应、立、之等(4)结合插图:理解“其人弗能应也”3、再读悟其意。
配乐朗诵: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把文章变成竖排显示,趣味朗读。
三、细读理解,品味矛盾1、诵读找疑问: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楚人是如何夸耀自己的矛与盾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反馈交流。
让我们来到热闹的集市,展示一下楚人誉矛又誉盾的情景: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鼓励学生说说该怎样夸(声音响亮、眉飞色舞、自吹自擂……)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成语故事。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
这篇课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运用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生活中看待矛盾,学会辩证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故事中发现矛盾,理解矛盾普遍存在的道理,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从而达到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通过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教师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提醒学生关注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课堂讲解:
a.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如“矛”、“盾”等,并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生字词的出处,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b.对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寓言故事,讨论寓言故事的共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课文学习:
a.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教学活动: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如“矛”、“盾”等,掌握其在文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背景,理解故事寓意,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3.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2.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拼写和运用。
3.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故事中的含义和道理,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语。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矛盾之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教具: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引言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入主题《自相矛盾》。
2. 学习内容1.讲解故事《自相矛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分段逐句解读故事,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之处,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3. 生字词语1.教师呈现生字词语,讲解词义和用法。
2.学生跟读并做相应练习,巩固生字词语的记忆和运用。
4. 课堂讨论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有什么启示?2.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5. 拓展延伸1.拓展故事主题,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现象。
2.帮助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和背后的道理,引导学生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策略。
6.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复述故事《自相矛盾》并思考:生活中如何避免自相矛盾?2.布置生字词语的笔记或造句作业。
六、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思考下节课的教学改进和调整。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将在故事《自相矛盾》中感受矛盾的魅力,思考矛盾的智慧,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将矛盾理解为发展的机遇,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
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矛盾的说法,从而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
课文以简洁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道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其中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到实际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领会课文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自相矛盾》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楚国卖盾和矛的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会自我矛盾呢?从而引出课题《自相矛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盾”、“矛”、“自相矛盾”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楚国卖盾和矛的人为什么会有自我矛盾的说法。
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进行分析和解释。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进行分析。
例如:有的人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有的人为什么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明白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精品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相矛盾》。
2、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的含义。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难点: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1、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是其中一朵奇葩。
我们学习并运用成语就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的传承。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3、板书课题,释题。
师:谁见过矛和盾的?课件出示矛和盾师: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二、学习故事,领悟道理1、这个成语讲述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3)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课文。
3、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藏在课文中的生字。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
矛盾戳锐利坚固张口结舌师:谁来结合这一组词语概括一下这则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4、故事中的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呢?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来朗读一下这则成语故事。
指名分角色朗读。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你这个楚国人,当时你在叫卖自己的矛和盾时,你的心情怎样?师:文中有就体现了楚国人当时的心态,这个词就是——夸口。
“夸口”的意思就是——说大话,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吹牛”。
他先夸了自己的盾,又夸了自己的矛。
课件出示: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现在你就是故事中的楚国人,请你来夸一夸自己的矛和盾。
(一点自信都没有,你的矛和盾怎么能卖出去呢?吆喝的很卖力,如果加上动作就更能让人相信了)师:他如此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有什么目的呢?5、从楚国人的话中你发现了什么呢?6、说大话可是要吃亏的,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就这样问道:课件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师:这句话很有味道,这个楚国人该怎么回答呢?课件出示:如果楚国人说他的盾,那他的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品教案
15.自相矛盾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
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自相矛盾21.会认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2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文言文《自相矛盾》,理解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默读课文,分析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4.默读《跳水》,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分析船长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田忌赛马 2 跳水 2习作 2 选两个人物和学生一起组成一个探险小队开始探险之旅,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不仅要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总结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15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成语,引入课文题目1.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井底之蛙买椟还珠(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2)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寓言故事成语)(3)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自相矛盾)3.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
(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
(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5.猜一猜: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猜测课题意思,帮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解感悟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鬻盾吾盾弗能夫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课文全文)(1)指名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篇文言文)(2)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全文节奏划分)先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3)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4.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学生自由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自由交流)6.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7.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矛”和“誉”。
(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板块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教师:这句你读懂了什么?2.出示课件。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3.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再全班齐读)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课件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1)从中你读懂了什么?(2)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3)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5)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5.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课件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6.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课件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谈谈自己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
7.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8.全班齐读课文。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而设计。
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板块一讲述故事,感悟寓意1.谈话导入。
师:今天你们来给我当当小老师好不好?我来说一句话,你们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这句话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这是自相矛盾)2.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齐读课文)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4.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每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故事)5.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而设计。
板块二对比阅读,活学活用1.老师在一本寓言故事书上,看到了一篇这样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学生畅所欲言)3.师小结: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4.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5.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6.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不能)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版本和现代文版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韩非子,明白一个人的思维的重要性。
板块三联系实际,感悟寓意1.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戳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戳破!”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那个人哑口无言)课文是怎么说的?(其人弗能应也)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指名学生说)4.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5.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6.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自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