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古代文论 自考大纲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试大纲各章节复习重点内容说明:各章都分为“重要名词概念”和“重要问题”两部分。
其中“重要问题”有的讲得详细,有的一带而过,但它们都是“重要”的。
第一章儒家文艺观与古代文论的教化传统(含绪篇)一.名词概念诗言志兴、观、群、怨文质彬彬辞达以意逆志浩然之气二.重要问题1.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教材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先从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两个方面,把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作比较,然后总结中国古代文论的四个特点。
教材对这四点讲得比较清楚,这里不详细讲了。
2.教材第17页介绍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观点时,提到孔子的话“郑声淫”,要“放郑声”,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说法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这要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孔子所谓“诗无邪”,讲的是评诗标准,是对诗的态度。
《诗经》中的《国风》多是言情之作,不论作者的态度如何,这些作品一经完成,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读者对待这些诗(包括郑风)的态度应当是“无邪”,即用正确的态度去正视这些言情之作。
而“郑声淫”,要“放郑声”则是在颜渊问治邦之道时讲的。
“淫”是过分的意思,由于郑声过于放纵情欲,不利于统治者统治,所以治理国家要“放郑声”。
如果从文学看,用“无邪”的态度去对待郑卫之音倒也无妨,但作为统治者,大肆放纵,而一般人又难以用“无邪”的态度看待郑声,就一定会受其感染,国家就会不安定。
第二,“郑声”不等于“郑风”:“郑声”是指当时新兴的音乐,是放纵情欲的音乐。
而“郑风”对爱情的直接描写,并不比卫风、齐风更过分,谈不上“淫”。
孔子提出要“放”的是“郑声”,而不是“郑风”。
3.荀子对怎样获得审美感知和美感愉悦的问题的见解怎样才能获得审美感知,荀子认为要“虚壹而静”,“虚”、“壹”、“静”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三个必备条件。
“虚”说的是人们在平时的认识活动中,头脑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知识;当人们进行新的认识活动时,这些知识有可能障蔽新的知识的获得。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中文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举例(一):(庄子的)“虚静”说[提出]“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内涵]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大纲详解

尚书•舜典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论语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儒家重“政教” ,道家重“审美” 。
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三、孟子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
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
主要内容有:“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
“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的审美价值)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
“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基本精神:尚用、尚质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
(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天道自然观”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2)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2)第四章唐代 (4)第五章宋代 (4)第六章金代 (6)第八章明代 (6)第九章清初至清中叶 (6)第十章近代 (7)“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是谁提出的?如何理解?(论述题)“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说的气,指的是作家的气质、修养,是在文学创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文以气为主”既包含了作家的创作决定于他的气质修养的意思,也有着文章的好坏决定于体现在文中的“气”的意思,所谓“体气高妙”。
至于气是怎样来的,从全文来看,至少有学习———“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环境影响———如“齐气”的因素。
曹丕把气分为清浊两类,虽不很全面清楚,但他注意到了作家个别差异对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影响,指出对作家的品评应考虑到作家的思想性格特点,客观上也涉及了有关创作风格的问题。
较常考得背《文赋》★《文赋》(名词解释)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文赋》的论述,主要是围绕文章的写作,即创作论的问题展开的。
依次讨论了创作动机、文章构思、立意撰辞、文体特征、作文要领、感兴发生、文章功用等问题。
很常考必背陆机的文艺理论★★陆机认为,文章要做到意辞俱佳,应注意哪四个问题?(简答题)陆机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要领和问题。
他认为,文章要做到意辞俱佳,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通过斟酌考定,使辞意相当。
二是片言居要,突出主题。
三是务去陈言,力求创新。
四是注意文章风格统一的同时,以精彩辞句使全篇增色。
简述陆机指出的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五种弊病。
(简答题):一是篇幅短小,未足成文。
二是美丑混杂,失去和谐。
三是重词轻情,流于空泛。
四是迎和时俗,格调低下。
五是清空疏缓,缺少文采。
而规则的运用,需要“因宜适变”,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构思。
很常考必背文心雕龙★★试述《文心雕龙》。
(论述题)《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清代章学诚称它“体大而虑周”。
它体制完备周详,论述深刻精微;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日益繁荣的局面下,集诸家之大成,成一家之学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论述文学的基本原则,阐明各种文体的源流。
下部分主要讨论文学创作问题,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神思》是全书的第二十六篇,即下篇的第一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纲领。
较常考得背《诗品》★简述《诗品》。
(简答题)《诗品》又称《诗评》,评用以显优劣,品用以定品第。
分上、中、下三卷,列入作家人,分为三品,并加上评语。
对于《诗品》的写作宗旨,钟嵘在《诗品序》中作了详细的说明。
《诗品序》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综述了古代诗歌发生、发展的过程,后半部分说明了《诗品》的品评原则和编排体例。
在这篇序言中,作者针对当时诗坛上的不良风气,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创作、功能、批评等问题的看法。
很常考必背《戏为六绝句》★★简述《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对南北朝后期与唐初的几位作家的评价,表现出的特点。
(简答题)这组诗主要谈论了南北朝后期与唐初的几位作家,杜甫对他们的评价,表现出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前代作家。
他指出“王杨庐骆当时体”,反对用今人的标准去衡量古人。
二是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前人。
对一位作家要看他的一生,不能只看一段;要看他整体的创作,不能只盯住某一个方面。
关于如何学习、继承前人,杜甫的态度是既要批判,也要继承;既要区别优劣,又要全面学习。
杜甫能在创作上取得的前无古人的成就,绝不是无意得来、偶然而成的。
较常考得背《答洪驹父书》★简述《答洪驹父书》的主要内容。
(简答题)首先,黄庭坚重视诗文篇章结构的惨淡经营,讲究句法字法的精意锻炼,他曾反复申述“文章必谨布置”、“句法清新俊逸”、“安排一字有神”等等。
其次,北宋一代,文坛大多重视和强调创作要有学问根底,一些诗歌流派如西昆派、江西诗派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引人注目的是黄庭坚在本篇中对苏轼的“短处”给以了批评:“《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
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很常考必背《词论》★★★★试述《词论》。
(论述题)李清照的《词论》或称《论词》,乃词家论词,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才识和独特的判断力。
《词论》虽长不过七百字,但作者历数源流、评说当今,对词体的特征作了概括而又有分析的说明,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
《词论》对词协律可歌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强调。
作者认为,从音律方面讲,歌词必须协律能够合乐歌唱。
因此不仅要推敲平仄四声,还要讲究发音的部位,辨明清、浊、轻、重。
在强调词的音律特点的同时,作者又针对具体词人词作的缺点提出批评,表明了自己对词作情调和表现手法方面的观点。
在我国文学史上,在李清照之前,女性有卓越文才者寥寥可数;能够基于创作经验总结为理论著述的,在李氏之前几乎空白。
因此,《词论》不仅是宋代词坛上有自己独到见解、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论词专文,而且是我国古代批评史上第一篇女性作家的文学批评专论,其在词学乃至整个文学批评史上有其重要意义,具有开创之功。
很常考必背杨万里的文艺观★★简述杨万里的文艺观。
(简答题)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也是先由江西诗派得其诗法,然后摆脱束缚,自成一家的。
杨万里认为,历代诗人成就各有高下,表现手法因人而异,其关键在于艺术上如何表现,亦即其诗是否有内涵有深味。
杨万里认为,诗之所重在词、在意、在味,而尤重在“味”。
诗歌的艺术特点,不只在词藻的工丽和包容的意义,更在通过造语遣意,显示出弦外之音,令人感到一种含蕴深远、品味不尽的风味。
很常考必背《沧浪诗话》★★试述严羽的《沧浪诗话》。
(论述题)《沧浪诗话》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末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说明立论的主旨和特色,可视为作者的自序,这五章加一序,密切关联,成为严密的体制。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其贡献与影响是很大的。
他从“自家实证实悟”中意识到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在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确为独到之见。
其第一义之悟为明代前后七子拟古主义之先声;其“妙悟”说又为清代王士祯“神韵说”之所祖,文中提倡诗歌艺术美的多样化,要求诗歌气象万千的论述也为后世充分肯定。
很常考必背严羽的文艺观★★试述严羽的文艺观。
(论述题)“妙悟说”是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诗道“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他借用佛家“妙悟”二字,旨在用来说明对“诗道”即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的精深认识和领悟。
只有真正认识了诗歌的特征,掌握其特殊规律,才称得起“本色”“当行”,也只有学诗到了“妙悟”之境,掌握了诗歌的特殊规律,左右逢源,头头是道,写出好诗。
所以严羽强调“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识为主”、学诗要广、参诗要熟。
严羽指出悟入之境有“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
所谓“第一义之悟”,作者认为学诗必须向一流的、“上乘”的作家作品学习,其所得之悟,乃是第一义之悟。
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是一个引起后世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严羽的诗歌理论体系中,“别材”“别趣”说与“妙悟”密切关联,学诗之所以要妙悟,是因为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作为诗人要具有认识和掌握这些特征、规律的特殊能力。
只有深明“别材”“别趣”之旨,才可能达到“妙悟”之境。
第九章清初至清中叶很常考必背第五才子书法(选录)★★★★试述《第五才子书法》的主要观点。
(论述题)一、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认为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与史传文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这也就是说,历史必须严格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
(二)“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水浒》“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中间便结撰得来。
”(三)《史记》是从事件出发;《水浒》则以人物性格为中心。
历史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而小说可以“结撰”,即容许缀合抒写。
二、金圣叹还十分重视典型形象的塑造。
三、在金圣叹的评语中,还不止一次提到语言的性格化的重要性。
四、金批中还论述到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对《水浒》的结构作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出许多重要的艺术规律。
很常考必背闲情偶寄词曲部(选录)★★★★试述《闲情偶寄词曲部》的主要内容。
(论述题)(一)他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仅节选结构、词采)的看法,主次分明,自成一说。
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词采、音律等等,都是为主题、结构服务的;“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作剧之前,必先立好间架,制定全形,若急于拈韵抽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终将失败。
(二)论结构,《戒讽刺》主张不借戏曲攻击他人、泄己私愤;《立主脑》强调主题思想的重要和主要人物事件的突出;《脱窠臼》提倡独创,反对盗袭;《密针线》、《减头绪》是要布置严紧,主线分明,关于联络穿插,不能有任何破绽和矛盾;《戒荒唐》是说戏曲要合于人情物理,不必以怪异为奇;《审虚实》初步讨论到古今题材处理和典型性格问题。
(三)论词采,《贵显浅》认为“文章做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显浅不贵深”;《重机趣》主张不但要有生形,而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气;《戒浮泛》强调贵显浅并不是一味粗俗,“情自中生,景由外得。
……妙在即景生情”;《忌填塞》反对“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从人物性格和艺术形象来谈语言技巧,很有意义。
很常考必背《原诗》★★★简述叶燮的《原诗》。
(简答题)叶燮的《原诗》是一部较有完整体系的论诗著作,这里选录的一段,阐明诗的本源,是全书理论的核心。
一、指出作诗之本在于理、事、情。
理、事、情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天地间任何事物,都有其理、事、情可言,“三者缺一不成物”。
二、本于理、事、情以论诗,对于法的问题叶燮有着一种比较正确的看法。
一方面他认为诗文之道,从另一方面来说,法本于理、事、情,“不能凭虚而立”,则“法者定位也,定位不可以为无”。
较常考得背词综序★简述《词综序》。
(简答题)清代“浙派”词创始于朱彝尊。
汪森为朱氏《词综》作这篇序可以说是“浙派”的理论基本。
主要论点有二:(一)抬高词体的地位,说不应称词为“诗余”。
(二)提倡南宋姜夔词,说它醇雅的作风,足以挽救晚唐以来的词弊。
治之关系★(1)梁启超这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小说理论方面具有纲领性的文章。
(2)他赞扬了一些古代优秀的小说戏曲,但也抨击了一些作品的内容,认为其陷溺人心,败坏国民道德,在于宣扬升官发财的状元宰相思想、迷信落后的妖水狐鬼思想,以及淫靡无聊的佳人才子思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