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中医临床治疗最佳方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治疗噎膈反胃的中药处方王道无忧散中药方剂

『消化系统』治疗噎膈反胃的中药处方王道无忧散中药方剂

『消化系统』治疗噎膈反胃的中药处方王道无忧散中药方剂当归、白芍(土炒)、川芎、生地黄各2.4克,赤芍1.5克、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各3.6克,赤茯苓、砂仁、枳实(麸炒)、香附、乌药、陈皮、半夏(姜汁炒)、藿香、槟榔、猪苓、木通、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黄柏(人乳炒)、知母(人乳炒)、黄芩(炒)各2.4克,粉甘草0.9克。

功能主治治噎膈反胃。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

水煎温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反胃反胃,中医病名。

反胃是指食后脘腹闷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多由饮食不节、酒色所伤,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损,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

又称胃反、翻胃。

病位于胃,主要与肝之疏泄不利与脾之运化功能失常有关。

病因本病的病因多由于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中生,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

病机反胃的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不健运致气滞痰瘀阻于胃脘,胃失通降,气逆而上,反胃而出。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临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出食物为未经消化的宿食等症状为特征。

2、本病一般多为缓起,先有胃脘痛,吐酸,嘈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等症状。

3、振摇腹部,可听到漉漉的水声。

4、纤维胃镜检查或X线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常见幽门水肿、狭窄或梗阻等。

病证鉴别噎嗝与反胃。

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

噎嗝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突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相关检查纤维胃镜检查或X线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常见幽门水肿、狭窄或梗阻等。

以上就是“治疗噎膈反胃的中药处方王道无忧散中药方剂”的介绍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噎膈反胃的偏方请继续关注中华秘方网。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31~60方)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31~60方)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31~60方)31、养气汤【处方】干姜(炮)甘草(炙)各60克白檀香(锉)丁香各45克丁皮30克胡椒6克盐75克人参6克白芷3克【制法】上药共研微碎,用慢火燎令香熟,乘热入瓷器中,密覆候冷,研为细末,过筛,入器中密贮,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温脾暖胃,行气消食。

治冷气上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噫气吞酸,痰逆呕吐,胸膈痞闷,不思饮食,或发霍乱;亦治噎膈。

【用法用量】每服3克,沸汤调服,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四32、四七调气汤【处方】紫苏4.5克厚朴(姜汁炒)4.5克茯苓4.5克半夏4.5克枳实(炒)4.5克砂仁4.5克苏子(炒)4.5克陈皮4.5克甘草1.5克【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治情志不遂所致的噎膈翻胃。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后以加味保和丸加人参、砂仁、木香服之收功。

【摘录】《古今医鉴》卷五33、平安丸【处方】公丁香广陈皮神曲枳实草果木香茯苓山楂元胡砂仁沉香麦芽肉果白术槟榔青皮香附蔻仁母丁香各300克【制法】上药共轧细面,炼蜜为大丸,重6克,蜡皮封固。

【功能主治】理气和中,健脾消痞。

治胃脘疼痛,胸膈痞满,噎膈反胃,气逆不舒。

【用法用量】每次1丸,白开水送下。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34、苓桂半夏汤【处方】茯苓3钱,泽泻3钱,甘草2钱,桂枝3钱,半夏3钱,干姜3钱,生姜3钱,芍药3钱。

【功能主治】噎膈。

【用法用量】水煎大半钟,温服。

【摘录】《四圣心源》卷五35、快胃丸【处方】枳壳半斤,陈皮半斤,神曲半斤,灵脂半斤,玄胡半斤,生芍半斤,芦荟半斤,榔片半斤,香附半斤,川朴半斤,巴豆霜2钱,狗宝5分。

【制法】上为细末,水为小丸。

【功能主治】健胃化痰,缓下。

主胃病胀满,胃疼,食积、气积、虫积,噎膈转食,吐酸呃逆。

【用法用量】每服4分,早晚开水送下。

【注意】忌食生冷硬性物,孕妇勿服。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36、橘皮麻仁丸【处方】橘皮杏仁麻仁各90克郁李仁15克【制法】上以橘皮为末,三仁俱捣,将枣煮取肉,同捣和丸。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噎膈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噎膈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噎膈王某,女,68岁,市民,1966年7月18日初诊。

初因肝气郁滞,胃气不降,饮食之时,始觉难下,或吞咽稍急,便梗阻于胸膈,需抬肩伸颈方可缓缓咽下,继之日甚一日,虽经多医治疗,皆不效,故邀往诊。

刻诊:每次饮食必噎,甚则呛咳酸苦,只能食稀粥、牛奶等流食,病来月余,面容憔悴,胸闷脘胀,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状如羊矢而数日一行,脉来沉细而数,舌红少津,无苔。

经某医院食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食道上1/3憩室。

患者肝气郁结,滞于胸膈,胃气不得和降,久之津液灼伤,气滞血瘀而病噎膈。

治以养阴润燥,疏肝和胃,活血化瘀。

处方:瓜萎18g,炒枳实12g,北沙参9g,金钗石斛25g,白芍9g,丹参12g,红花6g,川郁金9g,川楝子12g,芒硝g,甘草 3g 水煎服。

二诊:上方连服4剂,饮食时噎梗感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

三至四诊:上方连服7剂,近3日来,能食米饭、面条、面叶等食物,且未见噎阻,患者颇为高兴。

唯噫气未除,胸腹仍觉胀满。

大便已19日未通,再守原方,重用瓜蒌至30g,去枳实,加枳壳15g,以开胃宽肠。

五诊,前予降气通腑之品,初服1剂,即下燥矢22枚,继服2剂,又下燥矢14枚,后3日精神日振,食有香味,继予原方再进。

六诊: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偶尔出现轻微咽噎,胸部微胀,大便先干后软,再拟柔肝益胃、和血养阴之品治之。

处方:北沙参12g,金钗石斛25g,麦冬12g,乌梅9g,生地12g,当归6g,白芍9g,炒枳壳6g,砂仁3g,茯苓9g,甘草6g,生姜3片。

水煎服。

上方连服12剂,经某医院钡餐透视,食道恢复正常。

经云“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滞积成瘀,久之化源不足,津液干枯,上下不得通利而导致噎膈。

方用沙参、石斛、乌梅、瓜萎、白芍、甘草养阴润燥,柔肝和胃;枳实、郁金、川楝、芒硝理气解郁,破坚利膈;丹参、红花活血化瘀。

三诊时以枳壳易枳实开胃宽肠,以通燥矢,乃为权宜之变。

经方治愈噎膈

经方治愈噎膈

经方治愈噎膈患者焦XX,女,37岁,初诊于2013年10月30日。

患者三月前因心情不快又感外邪,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发呕、不大便,曾肌注柴胡针加安痛定各1支,一日二次,又服防风通圣散,效果不佳。

遂来我科,刻见:发热、恶寒、头痛、汗出不止,寒一阵,热一阵,心中懊恼,两胁胀满,小腹憋胀,小便不畅,大便干结,吞咽困难,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拒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断痉挛,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兼以白为主,幽门水肿,胃中有大量的粘液糊状物。

六经辨证:发热、恶寒、头痛、病在太阳;寒一阵,热一阵应为寒热往来,拒绝饮食应为默默不欲饮食,两胁胀满,病在少阳;吞咽困难,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中懊恼病在阳明;大便干结,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应为太阴阳微结,结合胃中有大量的粘液糊状物应为脾阳不足,运化失司,食管中断痉挛实为寒则收引,证属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打底,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症,病机为痰气交阻,方以半夏厚朴汤合之,处方:柴胡24g桂枝9g干姜9g黄芩10g栝楼根12g牡蛎6g 甘草6g姜半夏15g川厚朴10g茯苓30g苏梗6g生姜3片大枣3枚。

3剂,水煎服,分早晚空腹温服,隔日一剂。

服上方,第一剂第一煎后,大便出块状物十余粒,后排出稀溏约数升,矢气频频,排便时浑身抖擞伴见大汗淋漓,顿时头晕,忽大叫一声,昏不知人,家人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当救护车赶到时,病人已清醒,但全身乏力欲静卧休息,医护人员守护3小时,病人熟睡,查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均正常,嘱家属有事急来电。

第二天家属告知患者渴欲饮水,吞咽已不困难,胸腹已不胀满,嘱咐家属继续服用第二煎。

服用第二煎后患者没有出现上述晕厥反应,但矢气频频且奇臭难闻。

三剂服完后,于2013年11月9日来院复诊,已是一如常人,我们遵照有是证用是方,没有临床症状即中病即止的原则,不予服药。

于2016年3月5日随访,两年来饮食、二便正常,体重增加5公斤。

启膈散——精选推荐

启膈散——精选推荐

启膈散启膈散是中医⼈皆知治疗噎膈的代表⽅剂,但这样直接指明治疗癌症的⽅⼦太少,所以它名⽓很⼤。

我认为噎膈的基本病机是燥湿相混、升降失常。

燥湿相混,燥是胃和⾷管⼲燥,湿是痰湿阻滞,燥湿相混的病机在⾷管癌中反应⾮常明显。

正是因为燥湿相混,滋阴则影响痰湿,祛痰湿则影响阴伤,所以才造成了两难措⼿的局⾯。

我们看看启膈散这个⽅⼦,我做⼀下深⼈的探讨。

启膈散是⽤沙参、川贝养肺胃之阴,茯苓、砂仁燥湿化痰,两两相对就是针对燥湿相混的主要病机。

值得⼀提的是启膈散中的杵头糠,杵头糠的运⽤⾮常讲究,我多年久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噎膈这种最需要滋润,最需要顺利通过的处⽅中却⽤了杵头糠这种表⾯粗糙的药物,好像是⾮常⽭盾。

所以我在燥湿相混致癌论提出以后,以杵头糠作为深⼈点,经过我对⽂献的整理发现。

⽶糠本⾝的燥湿作⽤很强,在燥湿作⽤的基础上,⽶糠含有⽶糠多糖,也就是含有⽶油,含有滋润的成分,所以杵头糠是既能滋润也能燥湿的药物,这也是这个⽅⼦⽤杵头糠的⼀个⾮常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中药的⼀个特点,就像既能活⾎⼜能⽌⾎的中药⼀样。

如果说沙参、川贝养肺胃之阴,茯苓、砂仁燥湿化痰,两两相对,加⼈杵头糠就起到了调和作⽤。

还有⽓滞⽤郁⾦,⾎瘀⽤丹参,⾮常有道理。

⾄于荷叶⽪为什么在这个⽅⼦中是什么作⽤呢,是因为荷叶起到了升清阳的作⽤。

升降失常是⾷管癌的核⼼病机,荷叶⼀味升清阳,看似没有降浊阴的药相提并论,但是我们说升降失常的时候要以升为主,当清阳升上去了浊阴就⾃然降下来了,所以⼀味荷叶起到了这个作⽤。

尽管启膈散如此完美,但是事实上也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诸如夹⾍夹⾎夹痰夹湿等。

所以在启膈散的加减中,虚者加⼈参,⾍积加胡连,有毒⽤雄黄,⾎瘀⽤桃仁、红花等等。

李主任说的很客观,李主任说得他们在⽅⼦中加了⽯见穿、急性⼦、威灵仙、⼭慈菇、全蝎、壁虎等都是⾮常有道理的。

我治疗⾷管癌的⼀个新⽅叫全通汤,全通汤中威灵仙、⽯见穿、壁虎的应⽤和李主任所讲的有异曲同⼯之妙。

生姜泻心汤——噎膈,噎食

生姜泻心汤——噎膈,噎食

生姜泻心汤——噎膈,噎食16噎膈(慢性食道炎急性发作)——刘含堂医案赵某某,男,48岁,教师。

1999年5月21日初诊。

2年前郁怒之后,渐渐出现吞咽食物不利,感食管部位灼热疼痛,经市内某医院作食道线拍片检查,诊为食道炎,以西药抗生素治疗一段后,症状消失。

此后每隔3~5个月常有复发,服西药抗生素即可控制。

5天前因情绪不好,病又复发,因对西药失去信任,前来求中医治疗。

现症:食物下咽时感食管内灼热疼痛,偶有梗阻难下,胸闷,暖气,食欲不振,口苦,便秘。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为噎膈(慢性食道炎急性发作),辨证为肝气犯胃,痰瘀阻滞,气火上逆。

治宜疏肝和胃,降气清热,涤痰化瘀。

用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处方:旋覆花12克(包煎),生代赭石30克(包煎),清半夏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炙甘草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佛手10克,生姜6克,大枣6枚。

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5剂,吞咽食物时食管疼痛减轻,灼热感基本消失,大便通畅,继以前药去黄芩,代赭减至15克,又服6剂,所有症状均消失。

因病程已达2年之久,为了达到根治目的,嘱患者续服10剂。

2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本例于2年前郁怒伤肝,肝气犯胃,胃病则聚湿生痰,气久郁则血必瘀,且易化火,气火与痰上逆于食管,形成噎膈(食道炎)。

病后经西药抗生素治疗后病情缓解,但因不能根治,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投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以旋覆花、生代赭石、半夏降气消痰,参、草、姜、枣益脾胃,芩、连以清火,丹皮、赤芍以活血化瘀。

旋覆花代赭石汤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于急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等)、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扩张、幽门梗阻,食道炎、食道痉挛、贲门痉挛、贲门癌、食道癌、食道贲门失弛缓症、胃癌、胆道感染、慢性肝炎、吐血、便秘、十二指肠壅积症、胃扭转、胃痒症、神经性反胃等。

辨证要点为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痰饮内阻。

《经方治病经验录》17噎膈(食道癌)——刘含堂医案赵某某,男,73岁,退休工人。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61~81方)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61~81方)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61~81方)61、比天膏【处方】片脑1两,牛黄1两,乳香1两,没药1两,龙骨1两,血竭1两,赤石脂1两,麝香1两,轻粉1两,麻黄1两,川芎1两,白芷1两,薄荷1两,草乌1两,全蝎1两,连翘3两,防风3两,黄芩3两,黄连3两,大黄3两,知母3两,贝母3两,当归3两,苍术3两,羌活3两,栀子仁3两,桔梗3两,柴胡3两,荆芥3两,五倍子3两,海螵蛸3两,白及3两,穿山甲3两,木鳖子3两,大枫子3两,椿皮3两,桑枝3两,槐枝3两,乱发3两,蛇蜕3条,柳枝长1尺7条。

【功能主治】身体疼痛,半身不遂,风湿及噎膈、气蛊。

【用法用量】上药片脑、麝香、牛黄、乳香、没药、龙骨、血竭、赤石脂、轻粉另研细末,其余诸药俱切碎,用油浸1宿,外用密陀僧2斤研细,每药1料,用麻油3斤,以浸过为度,文武火煎药枯发焦无踪影,退火待冷,去滓,复入火,以密陀僧四5钱,时时入内,用柳枝不住手搅,令冷,水1碗,滴药成珠不散,方下乳香等5味搅匀,退火待温,方下片脑、麝香、牛黄3味搅匀,入瓷罐内收,过17方可用。

如贴身疼痛及半身不遂、风湿等疾,取生姜捣汁炒热,擦患处20-30遍,火烘膏药贴上,如觉痒,则揭起,少顷,再烘贴上此药。

如贴噎膈、气蛊,加狗肾3钱。

若无牛黄、狗肾,加天鹅油3钱代之。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一62、白石方【处方】五灵(炒烟尽,研细)、阿魏(研细)各等分。

【制法】用雄黄、狗胆汁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痞块、疳积、噎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唾津送下。

【注意】忌羊肉、醋、面。

【摘录】《扶寿精方》63、开关散【处方】五谷虫(以麻布包好,水内洗净,炒黄色)、木香、沉香。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噎膈吐食。

【用法用量】《仙拈集》本方用:五谷虫一两、木香、沉香各三钱,为末。

每服五分,烧酒下。

一方无沉香,加肉蔻、武夷茶各五钱。

【摘录】方出《奇方类编》卷上,名见《仙拈集》卷一64、虎肚散【处方】蟾酥1两(同葱捣烂,白面包,火内煨热),厚朴15两(姜汁炒),红芽大戟2两5钱(紫色者佳),赤金2钱(放煎银罐内,用硫黄末将金花碎)。

噎膈治验话经方

噎膈治验话经方

噎膈治验话经方作者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编辑 / 冰无双⊙ 校对 / 钱秀华I导读:大半夏汤治呕而心下痞硬者,本文作者用以治疗噎膈病获得良效。

大半夏汤出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篇》,原文:“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 原方是半夏1O~15g。

汤剂水煎频服。

该方为胃中虚寒,气逆冲上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胃反之证而设。

功能安中补虚,降逆润燥。

方中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白蜜补虚益气,安中和胃笔者用该方治疗噎膈病每获良效,现举验案2 例。

展开剩余87%案 1储某,女,58 岁,1999 年 5 月 24 日初诊。

近半年来,每三五天偶发进食时发噎,每噎则不能再进食。

先后服药数十剂,均无效验,逐渐加重,继觉吞咽有梗阻感,咽物时胸骨有轻微疼痛,有时发噎必吐出所食之食物,并夹有泡沫黏液,形体消瘦,舌质淡白,少苔。

姑拟法半夏10g,生晒参8g ,蜂蜜50g。

日服2 ~3 次,连服15d。

据述服药 5d 后,进食顺利,未曾发噎;服药半月后,食欲渐旺,面色红润。

而后,以前方隔三五日进服,持续年余,体重增加,康复如初,现一切正常。

按语《灵枢· 四时气》云:“ 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 ,《局方发挥》日:“ 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亦不多,名之口噎,其槁在下,与胃相近,食虽可入,难近入胃,良少复出,名之日膈??” 该患者患噎膈年余,虽病起轻微,但未引起注意,积而久之,则血液俱耗,胃脘干槁,津液亏耗,谷道胃腑俱失濡润,故食物梗噎难下,显系津亏胃燥,阴血阻膈之证,方中人参补胃气,得半夏之辛通则补而不滞,可收通补之功,然而噎膈久吐,津液耗伤,胃肠失其濡润,大便多见干结,便闭则浊气上壅,更易导致胃失和降,半夏和胃降逆,得蜂蜜的濡润,则通不燥,共收补虚降逆润导之功。

案 2朱某, 48 岁, 1989 年 9 月 5 日初诊,近 1 个月来,吞咽不适,进食有食物在固定部位停滞感,吞咽时,胸骨后有不适,闷胀,微痛,近日加重,至食入反出,精神疲惫,形体消瘦,肌肤枯涩,潮热、盗汗,舌淡红,少苔,脉细涩。

中医关于“噎膈”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噎膈”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噎膈”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噎膈的发病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等有关,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资门,耗伤津气,胃失通降,而发为本病。

一、病因1.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或喜烫食,灼伤食道,损伤脾胃,胃肠积热,津液耗损,痰热内结,或食物粗糙,或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而致。

2.七情所伤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恼怒则伤肝,肝伤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滞食道、胃脘,而成膈。

3.久病年高如胃痛、呕吐等久病,耗伤气血,不能濡养咽嗌,胃脘枯槁,或年老体弱,命门火衰,精血亏损,脾胃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阻于食道,发为噎膈二、病机1.噎膈的基本病机为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贲门所致,可引起食道、贲门拘急、狭窄。

2.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3.若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或忧思过度,脾伤气结,可导致气滞、痰阻、血瘀;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结气滞,或痰瘀互结,可使食道狭窄,胃失通降;年老体虚,或久病耗伤精血,不能濡养咽嗌,或久病阳虚,不能温煦脾胃,脾胃失和,聚湿生痰,进一步瘀结成毒,发为噎膈。

4.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常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与脾肾亏虚,津液枯槁,不能养,或阳虚失于温煦有关;标实为气滞、痰结、血瘀或瘀结成毒,阻隔于食道、贲门,致使哽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而发为噎膈。

5.本病初期,以痰气交阻于食道、贲门为主,病情较轻,常属实证,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交结,或瘀结成毒,进而伤阴耗液,则病情由轻转重。

病之晚期,阴津日益枯槁,胃腑失其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湿浊邪毒内生,则成虚实夹杂重症。

三、治则治法噎膈的治疗应分清标本虚实,主次兼顾。

初期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

其中,瘀结成毒者,则可兼以解毒。

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1~30方)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1~30方)

噎膈方剂收集整理(1~30方)1、坠痰丸【处方】半夏2两(姜矾制净),乌梅肉2两(焙枯),广橘红2两,明矾2两(童便、姜汁3大茶杯,萝卜汁3饭碗煮枯,焙干),薄荷叶2钱5分,青礞石2钱5分(煅红)。

【制法】上为极细末,姜汁调稀糊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浮痰积饮,灌注膈中,不惟食饮阻碍,白反胃而渐成噎膈,汤药不分补泻,并为隔塞,而难展其力者。

【用法用量】每服3丸。

【摘录】《活人方》卷五2、通幽汤【处方】炙甘草红花各0.3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升麻桃仁泥当归身各3克【功能主治】养血活血,润燥通幽。

治噎膈。

幽门不通,逆气上冲,吸门不开,饮食不下,或食入反出,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调槟榔细末15克,食前,稍热服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3、七圣汤【处方】半夏黄连白蔻人参茯苓竹茹各等分【功能主治】治噎膈。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证治汇补》卷五4、流气导滞丸【处方】人参7钱,白术7钱,茯苓7钱,炙甘草7钱,清夏7钱,紫丁皮7钱,白芷7钱,盔沉香7钱,草果仁7钱,紫苏青皮7钱,大黄7钱,槟榔7钱,莪术7钱,寸冬7钱,木瓜1两,木通1两,大腹皮1两,陈皮1两,枳壳1两,木香5钱,香附2两4钱,肉桂3钱5分,厚朴1两4钱。

【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2钱重。

【功能主治】疏通气血,消导滞塞,宣经活络,开郁破结。

主寒郁气滞,腹部作胀,胸满气塞,不思饮食,噎膈反胃,食后胀痛,吞酸嘈杂,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早、晚白开水送下。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5、利膈和中汤【处方】半夏1钱,茯苓1钱,陈皮1钱半,枳壳1钱,白术1钱,黄连7分,香附7分,甘草2分,厚朴7分,山楂5分,藿香、桔梗、木香、萝卜子(炒)。

【功能主治】膈噎膈气,食不下,呕吐。

【用法用量】方中藿香、桔梗、木香、萝卜子用量原缺。

【摘录】《便览》卷二6、开膈膏【处方】党参5钱,白术5钱,苍术5钱,黄耆5钱,茯苓5钱,甘草5钱,生地5钱,熟地5钱,当归5钱,白芍5钱,川芎5钱,天冬5钱,麦冬5钱,黄连(同吴萸炒)5钱,黄柏5钱,知母5钱,贝母5钱,青皮5钱,陈皮5钱,半夏5钱,胆星5钱,乌药5钱,香附5钱,厚朴5钱,枳实5钱,桔梗5钱,瓜蒌5钱,连翘5钱,红花5钱,神曲5钱,麦芽5钱,山楂5钱,槟榔5钱,木通5钱,苏子5钱,草蔻仁5钱,砂仁5钱,木香5钱,丁香5钱,藿香5钱,乳香5钱,大黄5钱,巴豆5钱,黑丑5钱,莪术5钱,三棱5钱,草乌5钱,官桂5钱,雄黄5钱,明矾5钱,郁金5钱,牙皂5钱,生姜2两,乌梅7个,凤仙子1钱。

噎膈针灸处方:行气健脾方《针灸大全》——行气开郁、健脾化痰

噎膈针灸处方:行气健脾方《针灸大全》——行气开郁、健脾化痰

噎膈针灸处方:行气健脾方《针灸大全》——行气开郁、健脾化痰【噎膈】中医病名,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

多见于高龄男性。

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

【病因】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

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处方】公孙、膻中、足三里、太白公孙穴,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之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

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膻中穴(RN17)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出《灵枢·根结》。

取定穴位时,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属任脉。

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及心绞痛,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

沿皮刺0.3-0.5寸。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足三里穴,经穴名。

属足阳明胃经。

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为人体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补脾益气、和胃调中的功效。

最早见于《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疗效,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能力,对改善和缓解抑郁症、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

噎膈(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噎膈(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噎膈(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证治方药】(一)气郁不畅1,临床表现:吞咽梗塞,噎食不利,胸膈胀痛痞满,胀甚于痛,或嗳气多,偶有食物反流,精神抑郁或烦劳紧张后症状加重。

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弦。

2,病因病机:忧思伤脾,郁怒伤肝,气郁不畅,胃气不和。

3,治法:理气解郁。

和胃降逆。

4,方剂: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药物:香附10g,旋覆花10g(包),法半夏10~15g,陈皮5~l0g,苏叶10g,茯苓10~15g,厚朴5~10g,生姜5~10g。

方义:香附、厚朴理气降逆,旋覆花、苏叶、生姜和胃通降,半夏、陈皮、茯苓凋中化痰。

加减:胸膈胀痛甚者,苏叶易苏梗,加降香,川楝子、郁金,理气止痛。

呕吐甚者,加代赭石、竹茹、黄连:吞酸、烧心、口苦者,加黄连、吴蓖、白芍,降逆止呕。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全瓜萎通下。

5,变通法:呕吐甚者,用旋覆代赭石汤(《伤寒论》)合苏叶黄连汤(《温热经纬》)。

著肺胃不降,气火上郁,食入噎阻暖气,大便不爽,可用轻剂清降,如枇杷叶、杏仁、郁金、瓜蒌、苏子、降香、山栀等(《临证指南医案》)。

(二)痰气交阻1,临床表现: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疼痛,暖气呃逆,呕吐痰涎或食物,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形体逐渐消瘦。

舌质偏红。

苔薄腻或黄腻,脉弦精或弦细。

2,病因病机:肝气犯胃。

胃失和降:脾气不健,痰湿中阻。

痰气交阻,饮食不下。

3,治法:开郁理气,化痰润燥。

4,方剂:启膈散(《医学心悟》)加减。

药物:沙参15g,茯莓15g,丹参15~30g。

川贝母10g。

郁金10g,砂仁壳5~10g<后下),荷叶蒂10g,杵头糠10g。

方义:郁金、砂仁壳开郁理气,沙参、丹参润燥养阴、化瘀止痛,杵头糠、荷叶蒂和胃降逆、启膈止呕,茯苓健脾和胃。

加减。

津伤便秘者。

加生地、麦冬、玄参。

增液通便:气虚乏力者,加党参、太子参,益气健脾:胸膈疼痛甚者,加降香、檀香理气止痛一呕吐、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黄连、竹茹,止呕降逆。

噎膈的中医治疗

噎膈的中医治疗

噎膈的中医治疗噎膈系指吞咽梗阻,饮食难下,纳而反出的一类疾病。

分别言之,噎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胸膈阻塞,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

根据临床所见,噎证常为膈证的前驱现象,膈证多属噎证的严重后果,或噎与膈同时并见;因此,合称噎膈。

正如张石顽《千金方衍义》所说:“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噎膈的形成,《内经》首先指出与人身之津液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结谓之膈。

”又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继后《济生方·噎膈》又提出“饮食乖度”;《景岳全书》则谓“饮酒过度”,“少年少见此症”,等等。

这些看法迄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病因病理1、忧思恼怒忧思伤牌,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能输布,反聚成痰。

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液不能畅行,积而为瘀。

乃致痰气交阻,瘀结食道,阻塞胃脘,以致饮食难以下行,水精不能布散,久则化源不足,津液干枯,上下不得通利。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说:“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

”2、酒食所伤酒食助湿生热。

若嗜酒无度,又多进食肥甘之品则易酿成痰浊;若恣食辛香燥热等物,则易致律伤血燥。

前者使食道窄隘,后者使咽管干涩,均能妨碍咽食而发生噎膈。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谓:“酒湿厚味,酿痰阻气。

”《医碥・反胃噎隔》说:“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

”即包括了上述两个方面。

3、其他因素胃病日久,迁延不愈,或气滞血瘀互结,或热伤胃阴,痰瘀阻滞以及年老体衰,气血亏损,胃气不充,痰瘀气阻,亦可酿成本病。

本证的病位在于食道,属胃气所主。

《古今医案按》引叶天士“食管窄隘使然”之说,即明确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食道狭窄,本病初期,多属邪实,因气滞、痰阻、血瘀三者交互搏结于食道、胃脘,阻塞了通降之道,而致上下膈塞不通,久则气郁化火,津反成痰,津液亏损,阴血耗竭,气血生化乏源,故后期则由实转虚,由于阴津日益枯槁,以致胃府失于濡养,若病情继续发展,阴损及阳,胃气虚败,脾阳不振,可表现气虚阳微的危重衰竭现象。

噎膈中医临床治疗最佳方

噎膈中医临床治疗最佳方

噎膈中医临床治疗最佳方噎膈中医临床治疗最佳方;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

噎膈多见于高年男子。

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

故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

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噎膈- 症状表现噎膈噎是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是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

噎可单独出现,但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临床常噎膈并称。

当辨清其性质,对治疗有重要作用。

1、吞咽梗阻,胸隔痞闷隐痛,大便艰涩,口干咽燥,形体逐渐消瘦,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者,是痰气交阻之噎膈。

肝气郁结,兼有痰湿内阻,气郁不畅,痰气交阻于胸隔故噎隔。

2、胸隔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矢,或吐咖啡色液体,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见瘀斑,脉细涩者,是瘀血内结之噎隔。

瘀血内阻于食管,气机升降失司,故噎隔。

3、胸隔疼痛,饮食不下,面色晄白,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舌淡少津,脉沉细弱者,是阳虚气衰之噎膈。

久病阴阳互损,中气衰败,升降失司故噎膈。

噎膈- 病因病机噎膈可造肝郁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

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1、忧思郁怒,痰气交阻: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以致运化失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

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使疏泄失职,血行不畅,积而成瘀。

痰瘀阻寒食道。

饮食难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干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

徐灵胎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

”指出了构成本病的主要病机。

2、饮食不节,痰热瘀结: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积热消阴,津伤血少,痰热瘀结,致使食管干涩,食道狭窄而发为噎膈。

病变补起,损伤胃津,继而则肾阴受损,且可由阴损而致阳衰,成为气虚阳微之证。

食管疾病“利器”──利膈汤

食管疾病“利器”──利膈汤

⾷管疾病“利器”──利膈汤利膈汤是⽇本汉⽅名家名古屋⽞医的经验⽅,⽤于⾷道癌、胃癌、⾷道狭窄、⾷道息⾁、⾷道痉挛等,以吞咽异常为主要症状,也就是中医所谓的“噎嗝”。

该⽅由半夏、栀⼦、附⼦组成,以传统中医理论理解起来颇有些难度。

事实上,该⽅为⽇本汉⽅医治疗噎嗝的第⼀选择,常常作为辨病⽤药,不加辨证直接使⽤,效果颇好。

本次研究以1983年12⽉⾄1987年5⽉间就诊,有类似“下咽困难,胸⾻后异常感,咽部闭塞感”症状的24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道癌2例、⾷道溃疡2例、⾷道扩张1例,⾷管空肠吻合术后4例,⾷道裂孔疝2例,经检查⽆器质性病变13例。

试图分析总结利膈汤(半夏1.6g、栀⼦0.3g、炙附⼦1g)的使⽤指征和疗效特点。

结果发现:以症状的减轻、⽣活质量的提⾼为主要依据。

服⽤本⽅6个⽉以上症状有显著改善以及4周以内好转并⽆须再服的病例为显著有效,使⽤本⽅后症状减轻的为有效,轻度改善的为较有效,症状不变的为⽆效。

24个病例的疗效判断如表1所⽰。

显著有效的12例,有效11例,较为有效1例。

【适应症】本⽅以⾷道狭窄、下咽困难、呕吐、吐粘痰,⼝渴为适应症,根据本⽅有效的24个病例的病情总结补充适应症如下:1)虚证为主,虚实夹杂亦可:虚证22名,虚实夹杂2名。

2)均为沉脉3)腹证:⼼下痞硬5名,⼩腹拘急8名,⼩腹不仁2名,可见肠管运动3名,腹软⽆⼒10名。

4)久病:除去约50年的⾷道扩张的病例,本⽅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4.5年,⽆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平均为1.5年。

但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中也有症状持续约5年,反复转医就诊的情况存在。

【起效时间快】除去住院患者2⼈,在7天内复诊的患者全部都有症状改善。

住院患者2⼈,服⽤本⽅⼀天后就有明显的症状改善的效果。

【联合⽤药】为加强治疗效果以及减轻本⽅强烈的苦味,利膈汤常与茯苓杏仁⽢草汤和⽅。

本次研究中根据腹证,将本⽅与六君⼦汤,⼈参汤,⼤建中汤,⼋味地黄丸,桂枝茯苓丸等⽅并⽤,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噎膈古方治验

噎膈古方治验

噎膈古方治验
金某,男,年过五旬,农民。

1974年7月16日来舍商治。

患者自诉:数十日来,饮食俱难下咽,强食则胃脘及食管气噎胀闷,少倾即吐,打嗝不止,嗝声半出而回,胸脘甚觉不适。

因虑祖父、父亲俱患此病而殁,恐属遗传,故得病第二日即在某卫生院诊治,经用针药调理无效,病情渐重,特来求诊。

视其面色青黄,舌质深红,乏苔少津,脉来弦数,右关弦甚而浮,此肝气逆而胃气不降,阻隔中上二焦,故胃气上逆而饮食难下,治宜平肝和胃,泻火养阴,以理其气而滋其燥。

处方:石决明24g(煅),白芍15g,葛花24g,石斛15g,黄芩9g,芦根30g,砂仁9g,佛手12g,紫苏子9g,厚朴9g,广木香6g,柿蒂9g,麦冬15g。

7月19日二诊。

上药服2剂后嗝气通畅,食稀粥已不外吐,共服3剂,噎膈大减,饮食恢复十之六七,各症明显有好转。

脉来弦数稍减,舌见津润,仍存旧法续治。

处方:沙参30g,白芍(酒炒)9g,枳壳15g,厚朴9g,黄芩9g,葛花15g,陈香橼12g,木香、乌药各9g,柿蒂6g,云茯苓12g,山药15g,麦冬9g,芦根24g,3剂。

多次面询,上药服后病去食复,数十年旧恙未发。

后悉年近八旬老终。

(周正祎)。

噎嗝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噎嗝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噎嗝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噎嗝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噎塞反胃,总是血液衰耗,胃脘干槁,以致不能游溢精气输脾,脾不散精归肺,气耗者难于下水,津伤者难于下食,津伤则噎,气耗则嗝,治者慎之。

肺之津液先竭,气不下顺,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曰噎塞,其槁在上;食物可入,良久复出,名曰反胃,其槁在下,皆谓之嗝。

经所谓嗝则闭绝,多属气衰、血耗、火衰,张机峰以为神思间病。

《内经》以为此暴忧之疾。

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益伤,血液愈耗,气郁则生痰生火。

故治嗝之法,补气、养血、润燥、为本,降火、消痰、开郁、顺气为佐。

须得病者慎自能养静,可保延年。

若纵七情,虽用药得当,终难挽回。

其有属实者,或因瘀血,或因积痰,或因食滞,或因气郁,或因火、因虫,各随见症而理之。

方书论反胃,虽有属寒之条,然卒少见。

必如《金匮》所云∶脾伤则食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者,正合《内经》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王太仆谓食久反出,是无火也之说,又必小便清白为据,方可议投理中、八味之属。

若不审辨,而概投香燥热药,适以速其亡也,可不慎诸。

参乳利嗝汤〔自制。

〕嗝症主此加减。

人参〔补气,二、三钱。

〕人乳〔养血,一杯,或用牛乳。

〕麦冬〔润燥,五钱。

〕芦根汁〔降火。

〕竹沥〔消痰,各一钱。

〕郁金〔开郁,一钱。

〕苏子〔三钱炒研。

〕橘红〔一钱。

〕枇杷叶〔顺气。

去毛、姜汁炙,四大片。

〕白芍〔敛逆气,安脾胃。

三钱,酒妙。

〕山楂〔行结气,消滞血,三钱。

〕此方补气、养血、润燥为主,佐以降火消痰,开郁顺气之剂,虚者宜之。

再造丹嗝病不治之症,亦能挽回奏效。

川黄连〔二两,先同金银各二两,煎浓汁三碗。

〕大田螺〔五十个,仰摆盘内,以黄连汁挑点螺眼上,顷刻化成水,将绢滤收,同黄连、金银器煎至碗半。

〕入煎萝卜子汁〔半碗,煎至碗半。

〕入菲菜汁〔半碗,煎至碗半。

〕入侧柏叶汁〔半碗,煎至碗半。

〕入梨汁〔一碗,煎至碗半。

〕入竹沥〔一碗,煎至碗半。

〕入童便〔一碗,煎至碗半,取出金银器。

〕入人乳〔二碗,煎至一碗。

★治疗“噎膈”方剂汇总

★治疗“噎膈”方剂汇总
★治疗“噎膈”方剂汇总
噎膈→痰气交阻证→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沙参9克 丹参9克茯苓3克川贝母(பைடு நூலகம்心)4.5克 郁金1.5克砂仁壳1.2克荷叶蒂2个 杵头糠1.5克)
噎膈→淤血内结证→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淤, 方药:通幽汤(归须、红花、郁李仁、柏仁、麻仁、生地、升麻) (桃仁泥、红花各一分(各0.3克),生地黄、熟地黄各五分(各1.5克),当归身、炙甘草、升麻各一钱(各3克)。)
噎膈→津亏热结证→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
噎膈→气虚阳微证→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补气运脾汤(人参二钱(6g),白术三钱(9g),橘红、茯苓各一钱半(4.5g),黄芪一钱(蜜炙) (3g),砂仁八分(2.4g),甘草四分(炙) (1.2g))

膈噎通治方

膈噎通治方

膈噎通治方膈噎门(附论)膈噎为病,巢氏以忧思劳食气五者为五噎,以忧恚寒热气为五膈。

然膈噎虽分之为二,不云治疗之法,《内经》言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是也,结者热结也。

小肠热则血脉燥,大肠热则后不圊,膀胱热则津液涸。

三阳结热,则前后闭涩不通,气反上行,食噎不下,此皆热证。

《内经》又云∶诸气为阳也,气结则脉结,脉结于阳部,必寸关缓涩而沉伏,此谓之阳结也,结者乃结聚之义也。

膈者谓膈在心脾之间,上下不通,若格拒之状也,或结于咽喉,时觉有所碍,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由气郁痰搏而然,久则渐妨饮食而为膈也。

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

大凡忧愁愤怒,盖出于思,思则伤神,气不舒,气聚结不散,为结为痞,为膈为噎,乃正气虚,使气道嗌塞,大便自结。

结则气上不下,食不得入,入则反出,俾肠涸胃空,上吐下结,遂成结肠反胃。

盖气膈之病,胸中气痞烦闷,饮食不下,或心下苦满,噫气吞酸,时闻食臭,大小便闭涩,不时吐逆,皆由忧思伤气,故阳脉结而谓之膈气也。

夫喜则气散,怒则气逆,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急,恐则气怯,惊则气乱,此七气不和则百病生。

膈噎之证,得气愈盛,气噎其脉缓涩,食噎其脉短涩,治法透膈疏气,化痰和胃。

后之学人,幸而辨之,治证药类,开列于后。

膈噎通治方治五噎食不下,呕痰多,咽喉噎塞,胸膈满痛。

人参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苗)白豆蔻木香杵头糠沉香(不见火)荜澄茄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治胸膈痞闷,诸气结聚,胁肋胀满,痰逆恶心,不进饮食,并皆治之。

枳壳(去穣,麸炒)青皮(去白)大腹子半夏曲(炒)丁香(不见火)天南星(汤泡)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胸膈痞满,胸中痛,喘急妨闷。

栝蒌实(另研)枳壳(去穣,麸炒)两)上为细末,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淡姜汤下。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如五噎五膈,并皆治之。

白茯苓(去皮)缩砂(去皮)薏苡仁(炒)枇杷叶(去毛,姜汁炙黄)桑白皮(炒)沉谷(炒)藿香杜仲(去皮皮(去白)半夏曲(炒黄)神曲(炒)桔梗(各三草(炙,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枝,煎至一盅,食远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噎膈中医临床治疗最佳方
噎膈中医临床治疗最佳方;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

噎膈多见于高年男子。

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

故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

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噎膈- 症状表现
噎膈噎是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是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

噎可单独出现,但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临床常噎膈并称。

当辨清其性质,对治疗有重要作用。

1、吞咽梗阻,胸隔痞闷隐痛,大便艰涩,口干咽燥,形体逐渐消瘦,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者,是痰气交阻之噎膈。

肝气郁结,兼有痰湿内阻,气郁不畅,痰气交阻于胸隔故噎隔。

2、胸隔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矢,或吐咖啡色液体,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见瘀斑,脉细涩者,是瘀血内结之噎隔。

瘀血内阻于食管,气机升降失司,故噎隔。

3、胸隔疼痛,饮食不下,面色晄白,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舌淡少津,脉沉细弱者,是阳虚气衰之噎膈。

久病阴阳互损,中气衰败,升降失司故噎膈。

噎膈- 病因病机
噎膈可造肝郁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

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1、忧思郁怒,痰气交阻: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以致运化失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

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使疏泄失职,血行不畅,积而成瘀。

痰瘀阻寒食道。

饮食难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干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

徐灵胎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

”指出了构成本病的主要病机。

2、饮食不节,痰热瘀结: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积热消阴,津伤血少,痰热瘀结,致使食管干涩,食道狭窄而发为噎膈。

病变补起,损伤胃津,继而则肾阴受损,且可由阴损而致阳衰,成为气虚阳微之证。

《素问·阴阳虽论》中说:“三阳结,谓之膈。

”即是概括地指出噎膈的形成。

噎膈- 辨证论治
食道图本病初起,常无明显症状,仅有胸闷、嗳气、呃逆、食道或背部隐痛等现象,很容易被忽视。

继而出现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

严重者,汤水都不能下咽,形体日渐消瘦,大便燥结如羊屎,肌肤甲错,精神萎靡。

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
主。

痰气交阻
证候:吞咽哽阻,胸隔痞满,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口燥咽干,形瘦神疲,大便坚涩或便如羊粪,舌质红,苔薄腻或薄黄,脉弦细而滑。

治法: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主方:启膈散。

瘀血内结
证候: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饮水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槁,舌质红或青紫,脉弦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主方:通幽汤。

津亏热结
证候:吞咽哽涩且痛,可进流质饮食,固体饮食难以咽下,形体日渐消瘦,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津液。

主方:五汁安中饮。

气虚阳微
证候:长期饮食不下,或食后即吐,泛吐清涎,面色白,精神倦怠,形寒气短,腹胀浮肿,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温阳。

主方:补气运脾汤,右归丸。

噎膈- 辨证施护
针灸疗法图实证:包括痰气交阻及瘀血内结证。

1、观察食物下咽受阻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

轻症者虽饮食难下,但汤水可进。

重症者水浆不行,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痰涎。

2、因疼痛难忍,咽下困难者,可给服1%普鲁卡因溶液,每次10毫升(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以缓解症状,便于进食。

3、估计患者可能发展至滴水不下时,宜早日插入软胃管保证饮食入胃。

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谨慎,切忌造成食道穿孔或出血,插管后应按鼻饲法护理。

4、饮食宜细软、多汁,可选用乳类、蛋类、肉糜、碎菜等,禁忌辛辣、煎烤、及烟酒刺激之品。

5、患者能自行进食时应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6、注意情志护理,使其心情舒畅,肝气条达,气血和顺,有助于减轻症状。

7、保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缓泻剂。

8、针刺常用穴位有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脾俞、关元俞等。

9、根据体力及病情适当安排活动量。

10、晚期患者可采用胃造瘘术,由胃瘘补给营养。

对造瘘患者,要遵医嘱定时定量灌注温度适宜的食、水。

灌食前要用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管腔堵塞及管腔内残留食物变质。

高温季节,尤要注意灌入食物及用具的清洁。

灌注时避免空气进入,并注意及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虚证:包括津亏热结与气虚阳微证。

多由于饮食不下,脏腑失于营养,兼之病邪日久耗阴伤阳,此时噎膈未除,仍属虚实夹杂;虚多于实,除按实证护理外,尚应根据虚证的性质,辨明阳虚、阴虚,而着重补阳或滋阴。

1、病室应整洁、舒适、空气新鲜,重症患者应住单人房间。

适当调节室温,阴虚宜凉润,阳虚宜湿暖。

2、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处理呕吐物及痰涎。

3、每周测量体重一次,并记录出入量。

注意保持二便通畅,必要时给予润肠通便药物。

4、正虚易受外感,应特别注意保暖。

5、噎膈与梅核气患者都有吞咽受阻症状,但后者食入无阻而噎膈则哽噎难下,应予以鉴别。

6、饮食以补养为主。

阴虚者多用豆浆、甲鱼、淡菜、银耳、鸭蛋之类;阳虚者多选瘦猪肉、羊肉、牛肉、鸽子肉、乳品、豆制品、鸡蛋等,忌食生冷瓜果。

7、病情恶化应及早用鼻饲法或胃造瘘,以保持营养供给。

噎膈- 治疗原则
1、首先调理阴阳,使阴阳平衡,气顺痰清。

2、治法以温养脾胃,滋润肾阴为主。

3、注意鉴别噎膈危证,及时抢救。

噎膈- 中药药方
牛蒡子药方1
【组成】老姜300克、黑砂糖300克。

【用法】共捣烂,入瓷罐封固,埋于干燥黄土地7天,开水冲服。

药方2
【组成】生姜120克、糖糟300克。

【用法】共捣烂作小饼,晒干,入瓷,置灶烟柜上,每晨取1块,泡沸水内少停饮汤。

药方3
【组成】醋大蒜汁、大蒜。

【用法】饮汁并多食大蒜。

墓头回药方4
【组成】墓头回、红糖各30克、生姜10克。

【用法】水煎服。

药方5
【组成】牛蒡子粉100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浸酒,每次100毫升,饮服。

药方6
【组成】红皮大蒜3头、生姜500克、红糖500克。

【用法】大蒜以炭煨熟去皮,与余药共捣烂,装罐封固,埋于背阴处7天。

早晚各空腹服30克。

服后若发热,勿虑。

噎膈- 养生指导
粥利于治疗噎嗝1、保持精神愉快和饮食得当,是本病缓解和稳定的关键。

此外,坚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能缓解症状,延缓寿命。

2、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调理,不食刺激品和霉烂食物,禁忌烟酒,饮食不宜过热,鼓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3、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处理呕吐物及痰涎。

4、保持二便通畅,必要时给予润肠通便药物。

5、正虚易受外感,应特别注意保暖。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