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设计吴正宪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第一篇: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很高兴和我们小辛庄小学的同学上节课。
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出示小蛋糕)老师要把它奖励给今天课堂表现最积极的4位同学。
怎样分,大家才满意呢?生: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生:1/4(师板书:1/4)1/4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什么意思?叫做…1表示什么意思?叫做…(师板书)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能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识。
(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1、认识单位“1”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种学具,你能运用他们分别表示1/4吗?(学生小组活动)汇报(1)你是怎样表示圆形纸片的1/4的?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2)4个磁钉的1/4怎样表示?把4个磁钉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一个整体”非常好。
谁再说说磁钉怎样表示1/4的?你真是个会听课的学生。
看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能表示1/4。
(3)你还用什么表示了1/4?我们把8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它的1/4。
这么多硬币也能表示1/4,你可真不简单。
这8枚硬币的1/4是几角钱?(2角钱)(4)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我们把12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它们的1/4是多少钱?(3角)都是用1角的硬币表示1/4,为什么刚才小组表示的1/4是2角钱,这个小组表示的1/4是3角钱呢?(5)老师这里有16个围棋,你能用它们表示出1/4吗?刚才我们创造的分数都是1/4,你们利用这些学具还能表示哪个分数?在小组里快速试一试。
(6)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圆、一些硬币、磁钉、围棋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了分数。
吴正宪教研活动设计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吴正宪,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吴正宪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特举办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深入学习吴正宪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 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主题传承吴正宪教育思想,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10月17日五、活动地点XX市XX区XX小学六、活动对象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七、活动内容1. 开幕式(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2)邀请专家致辞,对吴正宪教育思想进行解读;(3)宣布活动日程安排。
2. 专题讲座(1)吴正宪教育思想解读;(2)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3)教学案例分享。
3. 教学观摩(1)展示优秀教学案例,邀请授课教师进行说课;(2)分组研讨,教师们就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和交流;(3)邀请专家对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教学研讨(1)围绕“传承吴正宪教育思想,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题,分组进行研讨;(2)各组汇报研讨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交流;(3)邀请专家对研讨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5. 闭幕式(1)总结本次活动,肯定成果,提出希望;(2)颁发优秀学员证书;(3)合影留念。
八、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筹备组,负责活动的筹备、组织和实施;2. 邀请吴正宪教育专家、小学数学教学专家担任活动主讲和指导;3. 安排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确保活动质量;4. 落实各项经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九、预期成果1. 教师对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2. 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3. 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4. 提高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十、活动宣传1. 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活动通知;2. 邀请媒体进行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3. 制作活动海报、宣传册等宣传资料,发放给相关教师。
吴正宪小数的意义教案
吴正宪小数的意义教案标题:吴正宪小数的意义教案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吴正宪小数的意义教案,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和运算。
教案通过丰富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吴正宪小数、教案、意义、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一、引言小数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小数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运算常常存在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数,本文设计了吴正宪小数的意义教案。
二、吴正宪小数的意义教案的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1)认识小数的定义和意义;(2)了解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掌握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和运算法则。
2. 教学内容(1)小数的定义和意义;(2)小数与分数的关系;(3)小数的加减运算;(4)小数的乘除运算;(5)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问题引入小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详细讲解小数的定义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本质。
通过示例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分数进行对比。
(3)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通过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解题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货币兑换、比例计算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总结小数的定义、运算法则和应用场景,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
三、教学策略1. 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景教学策略通过创造各种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探索小数的意义和运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多元化教学策略通过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例如教学视频、实物模型等,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
吴正宪《年月日》
吴正宪《年、月、日》教案(一)导入新课吴老师轻松地走上讲台,富有激情地提出问题:“同学们,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心中充满了幸福和自豪,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吗?”“ 1949 年10 月1 日”,吴老师又接着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呢?”一个学生回答:“ 1921 年7 月1 日。
”这时,吴老师面向大家:“你们出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学生们立刻争先巩后的举手回答,向老师报告自己的生日。
吴老师微笑着和同学握手,并祝同学们生日快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吴老师说:“ 1949 年10 月1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1921 年7 月1 日是我们党的诞生日,刚才又说到了小朋友的生日,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课题:年、月、日)课题的引入轻松自然。
吴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学生们的生日入手,很自然的引出课题。
同时,也使学生们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已经了解了哪些?” 吴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热闹开了:什么“我听爷爷说有平年、闰年。
”什么“我知道一年有12 个月。
”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最少。
” ,, 吴老师微笑地点着头“你们已经了解到了有关年、月、日这么多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孩子们可不客气:“我想知道年、月、日是谁给规定的。
”“我想知道什么是平年、闰年。
” “我想,, ”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吴老师借助“三球仪”边演示边讲解“地球绕着太阳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月球绕地球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日。
吴老师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个)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个)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个)(吴正宪,全国知名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一)平均数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
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
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
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
“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新-最新吴正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最新吴正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尝试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培养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带学生体会尝试学习的快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学具准备: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玩拼图,提出数学问题: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怎样比较,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提出问题:孙悟空家住在村子的东头,可他家的地在村子的西头,猪八戒家住在村子的西头,可他家的地却在村子的东头。
太不方便了,怎么办呢?通过交换土地的想法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计意图:教师选取孙悟空和猪八戒拼图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二、自主学习1.剪一剪,拼一拼。
师:你能自己想办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和剪刀剪一剪、拼一拼。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演示操作成果)2.探讨联系师:同学们真棒!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后来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有什么联系?(1)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探索问题,自己动手把不认识的图形转化成认识的图形。
(2)小组围绕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观察。
让学生结合图形演示并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走进名师吴正宪:“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走进名师吴正宪:“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六年级数学备课教研组吴正宪老师说: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老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接下来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吴正宪老师的讲座《“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吴老师提出了一些教师的困惑:有了教案,为什么还要教学设计?刚开始听讲报告时,我也有点纳闷: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不就是教学设计吗?吴老师对这两者是这样加以区分的。
“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较理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张,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严格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是: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与学生)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4.教学流程5.特色(课前)反思(课后)。
对于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吴正宪老师亮出自己的基本观点是: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课堂。
这“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其中真正读懂学生和真正读懂教材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教学背景分析。
在进行教学背景分析的时候,我们又要分为三步走: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
比如,这是一个知识点,首先你必须知道它是从哪里儿的?到哪儿去?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已经学了什么,以后还要学什么,这都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不但如此,我们还要知道这个知识点在整个大数学背景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纵向对比寻找的是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进行横向的对比,即国内各不同版本教材(老教材、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之间的对于这个知识是怎么处理的,有条件的还可以对比国外教材对于这个知识的处理。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口算125×53×8 25×44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2出示两组算式(6+4)×7 6×7+4×720×(5+2)20×5+20×2(10+25)×4 10×4+25×4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二、探究新知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2、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每件短袖32元每条裤子45元每件夹克衫65元)3、提问: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4、学生试做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65×5+45×5=325+225=550(元)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7、提问: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
小数的意义吴正宪教学设计
小数的意义吴正宪教学设计小数的意义- 吴正宪教学设计引言:小数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数,例如货币、时间、比例等等。
因此,对小数的理解和运算能力不容忽视。
本篇文档将介绍吴正宪老师设计的小数教学方案,并探讨小数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概念,能够将小数与分数进行相互转换。
2. 学生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小数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将小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a. 小数的基本概念:十进制、小数点、取值范围等。
b. 小数与分数的相互转换。
c.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d. 小数的实际应用:货币计算、时间计算、比例计算等。
e. 小数的扩展知识: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2. 教学方法: a. 手工制作教具:用纸板制作十进制百分尺,让学生通过百分尺对小数的概念进行直观感受和理解。
b.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小数进行计算,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策略和方法。
c.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小数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d. 游戏化教学:设计小组对抗、闯关等游戏,增加趣味性和竞争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小数的概念和意义,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花了17.5元,他还剩多少钱?”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制作百分尺,探索小数的位值和十进制的规律。
3. 理论讲解:讲解小数的定义、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计算总价、平均数等。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小组对抗、闯关等游戏,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吴正宪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吴正宪教学设计吴正宪,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师教育研究院教学人员。
教龄25年。
从教26年,担任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曾获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
他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情感体验为主线深入研究了小学语文教材。
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他形成了鲜明的数学教学特色,在教育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吴正宪,江苏南通崇川区人,现为中国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学会会长。
在教学中,吴正宪认为,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都是由基础的“认识”到关键的“感悟”、由抽象到具体的过渡过程,学生通过理解新课标要求,掌握各单元任务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以“四位数”为载体,学习新知识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四位数要用一位、三位和四位数?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在数一数、数两位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用“四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中指出,学习新知识后要结合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掌握数据。
学习《四位数》这节课时也要联系生活实践去理解数据。
为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在观察、分析和推理中体会出所学的数据是用数据表征出来的。
在“数一数”的过程中可以将数据用“1”“3”和“4”等表示,可以将数字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数一数”的过程中还可以将数与物体的个数结合起来。
通过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数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个数比较物体之间的个数来判断是不是两种事物的个数相同还是不同。
在新课标中还指出: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环节中必须建立起数据收集处理所需思维能力。
二、以“七位数”为载体,体会数的意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吴正宪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归纳。
在学生发现中去感悟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有在观察、对比中才能体会到数字的含义。
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七位数》(二年级下册)这一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对数字有个初步的认识:一般有七位数、十位数和百位数。
有效教学设计(吴正宪)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 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 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 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北京教科院 吴正宪
疑问
有了教案,为什么还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 么?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 较理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 与主张,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 样设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 一种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 长的重要途径。
• 本节课在教材单元和整体教材中 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后联系是 什么? • 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的 依据是什么? •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深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 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 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 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目标的确定来自于对教材、 学生、课堂的读懂。
生命的对话
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 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产生 对新知探究的需要。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 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 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 试多种体验,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 “数学化”。
真正读懂学生、读懂属于学 生自己的课堂。了解孩子的学 习需求,是改善教学行为、设 计课堂教学的重要出发点。
吴正宪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吴正宪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效
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吴正
宪倍的认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吴正宪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他认为,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而提
高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在教学设计中,他提倡运用启发性
教学法,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吴正宪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
能力。
他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进行实验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他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实
物展示、实验演示、多媒体呈现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
学习的动力。
吴正宪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他通过
提出问题、激发讨论、启发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他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结而言,吴正宪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究,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这
种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对
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教案】吴正宪年月日
【关键字】教案吴正宪《年、月、日》教案(一)导入新课吴老师轻松地走上讲台,富有激情地提出问题:“同学们,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心中充满了幸福和自豪,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吗?”“1949年10月1日”,吴老师又接着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呢?”一个学生回答:“1921年7月1日。
”这时,吴老师面向大家:“你们出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学生们立刻争先巩后的举手回答,向老师报告自己的生日。
吴老师微笑着和同学握手,并祝同学们生日快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吴老师说:“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1921年7月1日是我们党的诞生日,刚才又说到了小朋友的生日,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课题:年、月、日)课题的引入轻松自然。
吴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学生们的生日入手,很自然的引出课题。
同时,也使学生们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已经了解了哪些?”吴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热闹开了:什么“我听爷爷说有平年、闰年。
”什么“我知道一年有12个月。
”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最少。
”……吴老师微笑地点着头“你们已经了解到了有关年、月、日这么多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孩子们可不客气:“我想知道年、月、日是谁给规定的。
”“我想知道什么是平年、闰年。
”“我想……”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吴老师借助“三球仪”边演示边讲解“地球绕着太阳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月球绕地球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日。
”吴老师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再过春节是一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与学生)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流程 5.特色(课前) 反思(课后)
4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设计?
5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 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 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 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 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 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4×6=24 24÷4=6 24÷6=4
11
初等数论 人教版
找一个数的因数 实际情境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12
北师版 直观操作
13
正比例的意义
面学生现实,用心读懂学生(用心地读) 学生怎样学数学? 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的经验基础是什么?
16
真正读懂学生、读懂属于学生自 己的课堂。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 是改善教学行为、设计课堂教学的 重要出发点。
29
➢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 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 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 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30
➢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
纵向(前后联系、之间关系)10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 不再以整除概念 为基础引出因数
与倍数,在直 观的基础上, 借助整除的模 式na=b直接 引出因数和倍 数的概念。
本单元是 数论知识的初 步 , “因数 和倍数”是本 单元的起始课, 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 。
数论,是研究 整数的22 性质的一 门学问,以严格 、简洁、抽象著 称。数学一直被 认为是“科学的 皇后”,而数论 则更被誉为“数 学的皇后”。
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交流 心与心的碰撞 人格与人格的相互影响
生命的对话
27
➢ 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 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产生 对新知探究的需要。
28
➢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 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 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 试多种体验,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 “数学化”。
35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6
四、教学流程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提升认识
反馈巩固,体会数学的美妙与神奇 自主探索尝试,对话中体会方法
依托原有认知,操作中建构概念
37
依托原有认知,操作中建构概念
解决排队
中的问题, 操作活动中 认识因数和 倍数。
“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北京教科院 吴正宪
1
疑问
有了教案,为什么还要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较理 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 张,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样设 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 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 重要途径。
澄清原
有认识,进 一步清晰因 数和倍数的 概念——“以 例规例”。
22
巩固认 识,体会 相互依存 的关系。
38
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如果要排成4路 1 纵队,每队人数相等,进行分班训练,可以怎
样站队呢?(18,20,24,28)
2
用合适的方式描述你拼摆画图的结果。
3
39
20
24
28
4×5=20 20÷4=5 20÷5=4
33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 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 的方法,及个数特征,体会一个数的倍数 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
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
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
的好奇心。
34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是重点的不一定是难点 是难点的不一定是重点 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重点是对教材而言 难点是对学生认知而言
17
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一 定是伴随着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开始 的,学生会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并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 数学知识的力量与价值,并从中体验 探究的快乐。
18
➢ 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 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 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 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
选⑶, 10.26%
选⑵, 76.92%
21
学情分析
22
学情分析
23
学情分析
1 “因数和倍数”的名称并不陌生
2 乘法和除法是两种孤立的运算 3 前认知干扰——此倍数非彼倍数
结论: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模糊的, 甚至是混乱的。
24
25
a a a a× a a 2a 4a √
26
➢ 读懂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
6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7
我的基本观点:
“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8
一、教学背景分析
➢ 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 ➢ 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 ➢ 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
9
……
➢ 整体把握教材
到哪儿去
国内 ? ? ?
大数
小学
学知
知识点
数学
识背
教材
景
国外 ? ? ?
从哪儿来
横向 (读出不同、比较借鉴)
19
学情分析
出好题目 准确诊断
20
学情分析
试着选择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式子
(1) 12÷0.4=30 (2) 28÷7=4 (3) 32÷5=6……2 (4) 1.8÷0.9=2 (5) 0.5×24=12
选⑸, 35.90%
前测数据图
全正确, 15.38%
选⑴, 66.67%
选⑷, 69.23%
31
• 本节课在教材单元和整体教材中 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后联系是 什么?
• 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的 依据是什么?
•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深
32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 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 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 学质量。
有效教学目标的确定来自于对教材、 学生、课堂的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