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完美的免费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 塘 月 色
第二大段落 (静→受干扰)
第4-6段: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三大段落 (由想象的动态作结)
第7-10段: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本文的结构:
颇不宁静
(想起荷塘)
路上
荷塘
4.月下荷塘 5.荷塘月色 6.荷塘四周
回来的路上
联想 7.《采莲赋》
回家
9.《西洲曲》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踱 小 路
得宁静
文章结构
观荷塘
带门 出去
走在 路上 淡淡 喜悦 淡淡 哀愁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颇不 现实 宁静 无法 回避
幽雅 宁静 朦胧
惦记 江南 江南 旧俗
淡淡 塘上 哀愁 月色 无限 慨叹
推门 进来
塘的 四周
文章结构表
第一大段落 (不宁静→静)
第1-3段:交代缘由,小径漫步。
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 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 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 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 处”。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课文字词
生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 的画面。 (4-6)集中体现了这点 4.月光下的荷塘 5.荷塘上的月色 6.荷塘四周的景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 羞 涩 地 打 着 朵 儿 的
正如一Hale Waihona Puke Baidu粒的明珠
1948 年 6 月 18 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 ”的声 明上签名。 6 月 19 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 1948 年 8 月 12 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
朱自清(1900——1948)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 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 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 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 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 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 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 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 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 处”之情呢?
馥
猜一猜下面的诗句,写的都是什么花?
• • • • • • • 唯有 牡丹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 一段香。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 向日倾。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 村。 桃花 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 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 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 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 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 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 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小径 求静
淡淡的喜悦
出门 不静 归来(联想) 出静
荷塘 得静 淡淡的哀愁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4.月下荷塘
荷香 荷波
流水
荷叶
荷叶
(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 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有袅娜地开着的
拟人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荷花之洁净 荷花之明 亮 荷花之娇美 比喻(博喻)
荷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手法的运用
冰晶 清莹 玉剔 优纤 洁透 雅尘 高不 贵染
毕 竟 西 湖 六 月 中
风 光 不 与 四 时 同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杨 万 里 《 晓 出 净 慈 寺 送 林 子 方
杨万里《小池》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树 荫 照 水 弄 轻 柔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立
上 头
早 有 蜻 蜓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 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 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被罩,窗帘上印着花,家 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病人去世献花 等等,可以举出许多,人们为什么喜欢花?
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 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 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 喜欢百合,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质,洁白典雅。
喜欢丁香,因为她结着淡淡的愁怨,似乎了解我满腹的心事,是我的知己。
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 喜欢海棠,因为她珍重芳姿,亭亭玉立,婀娜多情, 喜欢梅花,因为她凌寒怒放,梅花香自苦寒来。 喜欢昙花,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 喜欢雏菊,因为她象征着花中隐逸者,平淡却自有韵味。 喜欢薰衣草,因为她唯美的紫色,馥郁的香气,凝聚在一起,就是一片壮观的花海。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 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 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 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 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 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 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 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 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 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 自好的情操。
3.文章结构表
第一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第一大段落 (不宁静→静) 第二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
荷 塘 月 色
第三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 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的夜景
第四段:以极细腻的文笔描写荷叶、荷花、 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 第五段: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 吵闹作一转折 第七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 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 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 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 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 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 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 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 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 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第二大段落 (静→受干扰)
第三大段落
(由想象的动态作结)
第八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 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作者的行踪:
求宁静
不 宁 静 小煤 屑路 家 小煤 屑路 出宁静 得 宁 静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心里颇不宁静
荷塘四周
荷塘上的月色
出家门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寻 宁 静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 , 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整体把握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 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忽闪 明闪 忽发 暗光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 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 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 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 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 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 感”。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 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 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 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 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 比如,说某位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 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 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叶
荷花
作者简介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 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 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 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 “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 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