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工人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等。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工厂作业场所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以提高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二、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1. 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2. 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确保工厂作业场所的工作环境符合安全和卫生标准。
4. 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1.1 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制度,确定监测和评估的频率和方法。
1.2 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
1.3 提出改善措施,降低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
1.4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的复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危害因素控制与防护2.1 采取技术控制措施,减少或消除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2.2 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设施正常运行,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2.3 配备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防护口罩、防护手套等。
2.4 建立消防设施和应急救援制度,确保工人的生命安全。
3. 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3.1 建立健康监护制度,定期对工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3.2 提供职业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3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工人的职业健康意识。
4. 应急管理4.1 制定应急管理方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4.2 对工人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3 定期对应急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实施1. 建立责任体系1.1 设立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4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工作,保护职工健康,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工作。
第三条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对可能引起职业病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容量、浓度、浸蚀等进行测定与评价的活动。
第四条职责分工(一)职业病防护部门负责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工作计划,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职业病监测与评价机构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具体实施工作。
(三)各相关部门负责按照职业病防护部门的要求,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工作第五条监测与评价要求(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需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监测与评价要求进行,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二)监测与评价需依据实际工况,确定监测与评价指标,确保监测与评价的针对性。
(三)监测与评价需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定期进行,确保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化。
(四)监测与评价需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确保检测仪器设备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第六条监测与评价工作程序(一)确定监测与评价目标,编制工作计划。
(二)组织实施监测与评价工作。
(三)收集监测与评价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编制监测与评价报告,并形成档案。
(五)向职工提供监测与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防护和措施。
第七条数据记录与保管(一)监测与评价数据需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监测与评价数据需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保密和保管,确保相关信息不外泄。
(三)监测与评价数据需按照规定的期限进行保存,并进行档案管理。
第三章监测与评价人员第八条监测与评价人员资质要求(一)监测与评价人员需具备相关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监测与评价人员需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
,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控制和管理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管理体系。
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化学因素(如有害物质、毒物等)、生物因素(如病菌、生物性粉尘等)、人因因素(如工时、劳动强度等)等。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预防职业病和工伤的发生。
它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管理体系来实施:
1. 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控制:组织需要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变工艺流程、使用工程控制设备、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
2. 预防职业病和工伤的培训和宣传:组织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培训,提高其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并通过宣传活动来加强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
3.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管理:组织需要建立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管理体系,对工作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4. 事故应急和救援预案:组织需要制定职业安全相关的事故应急和救援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5. 监督和评估:组织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对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是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于组织和企业来说,它既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质量,也有助于维护组织的声誉和经济利益。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二、监测管理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监测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确保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下从事工作,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企事业单位、工厂、办公场所等。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主体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应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负责。
2. 监测工作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工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机构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程序1. 监测计划的制定企事业单位应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明确监测的频率、对象和方法。
监测计划应定期更新,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应科学、准确,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
3. 监测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监测需要,购置合适的监测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监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保存,便于后续分析和管理。
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问题。
5. 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处理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同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及防护措施,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五、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要全面覆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化学因素: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等。
(2) 物理因素:监测噪声、振动、辐射等的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存在和繁殖情况。
2. 监测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3. 监测结果应及时通报给受监测人员,并告知相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范本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本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旨在帮助企业合理管理和控制各类职业危害因素,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与工作安全,保护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和相关合作方,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办公室、仓库、实验室等工作场所。
三、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采取预防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和环境的伤害。
2. 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全员参与。
每个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职业危害因素管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科学管理,持续改进。
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并不断进行监测和评估,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职业危害因素管理水平。
四、职责分工1. 公司领导层- 重视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工作,确立健康安全环保的意识。
- 负责制定并监督执行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
- 分配必要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设备等,以确保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 定期组织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 部门负责人- 负责本部门的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工作,制定部门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
- 制定本部门职工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 组织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修正存在的问题。
- 对本部门员工的违反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理。
3. 员工- 遵守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
- 注意工作环境和设备的安全,及时报告存在的安全隐患。
- 参加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技能。
- 配合公司组织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工作。
五、管理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措施- 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改进,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
- 采用防护措施,例如安装护栏、隔离带、防护罩等,避免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直接接触。
- 如有必要,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替代,使用更安全的替代品或工艺。
2.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合理设计工作场所,确保通风、照明、噪音控制等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制度7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制度7篇【第1篇】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单位各级领导和岗位员工要掌握了解管理范围内及本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强度)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情况。
2、单位应当请有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并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检测、评价和监测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检测、评价和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或者超标时,立即采取措施,上报主管领导,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
4、对严重超标且危害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5、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业。
6、检测、评价和监测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并及时向怀柔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及向本单位员工公布。
【第2篇】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1、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4、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第3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1概述1.1监测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解释并评价有毒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信息,为职业病防治计划执行过程提供有用信息,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评价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为预防、控制职业病提供信息服务。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三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1. 引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因素,包括机械、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等。
对于这些危害因素,针对性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护员工的健康并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将针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制度的设计。
2. 法律法规依据根据我国《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雇主有义务采取措施保护员工免受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
此外,还需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标准。
3. 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
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害因素对员工的伤害。
(2)全员参与。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是全员的责任,所有员工都需要参与其中。
(3)综合管理。
将不同的控制措施整合为一个综合的管理制度,提高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4)科学合理。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确保控制措施的实施有效。
4.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设计(1)危害因素评估针对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必须进行评估,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计划。
(2)控制措施制定与实施根据危害因素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计划。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工艺控制:通过工艺改进、工作方式优化等措施减少危害因素的产生和释放。
2. 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防护设备和技术,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接触。
3. 个体防护措施:为需要直接接触危害因素的员工提供个体防护装备,并进行培训。
4. 安全设施:设置相应的安全设施,保证员工的安全,如设置安全隔离区等。
(3)监测与评估对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测与评估,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监测和评估的内容包括:1. 环境监测: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环境监测,检测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2. 健康监测: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及职业病发生情况。
3. 故障排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可能引起职业危害的设备故障和操作失误。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4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与管理,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职工及管理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并由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监督人员进行监测。
第五条本制度的实施主体为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六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监测台账和档案,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第七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场所环境的检测、工作人员的监测以及防治措施的评估。
第八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处理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相关的问题和事件。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流程第九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确定监测项目: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确定需要监测的项目。
(二)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监测项目的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时间、监测人员、监测范围等。
(三)实施监测工作:由监测人员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监测工作,包括采样、检测、分析等。
(四)处理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处理和反馈监测结果,包括发布监测报告和通知相关人员。
(五)制定防护措施和措施计划: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措施计划,包括工艺改进、人员培训、个体防护措施等。
(六)监测工作评估:定期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完善监测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要求第十条我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定标准和要求进行监测。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通用6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新大地公司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评估管理:一、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防治管理工作,搞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作业场所空气的粉尘浓度应符合下列标准(见表格)。
三、职业危害检测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1、总粉尘:⑴作业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两次,地面每月测定一次。
⑵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一次。
2、呼吸性粉尘:⑴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一次,其他地点每6个月测定一次。
⑵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每月测定一次。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6个月测定一次。
4、粉尘检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按时上报。
四、粉尘检测的仪表、仪器必须按时到经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归口单位鉴定合格。
五、通风部要对检测报表、粉尘分散度、游离sio2、仪表、仪器的送检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各种防尘设施,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所属各部门和个人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应执行本制度。
第三条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各事业部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员工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二章职业危害的定义及范围第四条职业危害的概念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制订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施工生产单位。
2.术语和定义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
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险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3.职责(1)工会负责对职业病防治实行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
(2)安全监督部门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负责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档案管理工作。
(3)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对职业病患者调换工作岗位,安排休养。
(4)各施工生产单位负责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实施,对职业病防治设备进行经常检查、维护和定期检测,保持正常运转,并按规定发给员工符合质量要求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和保健食品。
(5)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享有获得职业病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权利。
4.一般规定(1)各级安全部门、工会组织、各施工生产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经常性的职业安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2)各施工生产单位和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对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和每年一次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合同制工人、农民合同工应当在解除合同前进行职业病健康检查。
(3)各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与禁忌相关的有害作业。
(4)施工生产单位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有害作业场所,配备医疗急救药品和急救设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文件编号:AQK—Z—12—281.目的为了使某些无法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通过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促进作业场所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保护员工的职业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过程。
3.工作职责____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各本部门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____公司安委会按照管理要求,指导各部门具体实施对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其中重点实施部门为生产科、设备技术动力科、行政办、安全消防环保科。
4.工作内容4.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组织管理措施:____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应按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基础档案,内容包括本单位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图、生产车间有毒、有害因素分布图、职业危害因素动态监测表,掌握危害因素的基本情况。
4.1.2按照专业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定期组织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完善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1.3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及场所,要求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中应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修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
4.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4.2.1控制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管理措施4.2.1.1本公司生产区域有毒物质作业的工作场所主要为脱硫转化中低甲装置、氨合成装置、碳化工段、液氨贮罐岗位,主要有毒物质为氨、一氧化碳。
4.2.1.2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
4.2.1.3在具有氨化学灼伤危险的作业场所应设置洗眼器装置。
4.2.1.4有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职业健康防护设施,保证有充足的水源,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维护、检修,定期检测防护效果,确保正常使用。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精选5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11、目的为及时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并结合作业现场实际,提供有效的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价,对超出国家职业危害限值标准的作业场所制定各种防范对策和技术改造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因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过高对员工造成的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单位安委会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
3、工作职责3.1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案,规范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做出分析报告;3.2本单位安委会具体负责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按照事业部安委会要求开展检测工作。
3.3在本单位实施检测工作时,各部门经理以及兼职安全员需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
4、工作内容4.1某工厂安委会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进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档案,并向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同时向员工公布。
4.2检测原则4.2.1内部检测与专业服务机构评价检测相结合;4.2.2定期检测与日常检测相结合。
4.3检测范围4.3.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包括危害因素种类,检测时间、地点、浓度(强度)、国家允许标准及评价结论等内容。
4.3.2定期检测范围应包括能源动力作业场所(制冷车间)、生产作业场所(前处理超高温杀菌工段、配料工段,灌装工段)、化验室等。
4.3.3对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制冷岗位)进行日常检测,设置检测系统或自动报警装置,并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和登记管理,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4.4检测类别及方法4.4.1评价检测可以分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4.4.2定期检测粉尘检测,包括配料间、小料房,检测频率为1次/年;噪声检测,包括氨制冷车间、前处理岗位、灌装岗位,检测频率为1次/年;高温检测,主要指前处理作业岗位人员密集处,检测时段应集中在夏季出现高温时的工作时间段内;有毒物质浓度检测,主要指氨制冷车间,检测频率为1次/季度。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工厂作业场所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环境,存在着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和管理这些危害因素。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一、制度背景和目的工厂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的危害。
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要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健康、安全,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和工伤的发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二、制度内容1. 职业危害评估要求对工厂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人为因素等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2.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物理因素的控制,如噪声、振动、温度等;对化学因素的控制,如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使用和处理;对生物因素的控制,如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对人为因素的控制,如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
3. 监测和检测要求制定监测和检测要求,包括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和检测,确保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处理,以及对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测。
4. 事故和应急处理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包括对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员工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以及事故的调查和处理等。
5. 职业病防护和健康监护制定职业病防护和健康监护措施,包括职业病的预防措施,如定期体检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使用等,以及对职业病患者的救治和康复。
6. 信息宣传和培训要求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的信息宣传和培训要求,包括向员工提供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宣传教育。
7. 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
三、制度执行和效果评估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保证制度的执行和效果。
需要建立相应的执行机制,包括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位。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范本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范本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和接触剂量过大的有害因素而引起的某些疾病。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本文将介绍一个范本,详细阐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1. 范围和目的1.1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有害因素接触的员工及相关部门,包括生产车间、办公室等。
1.2 目的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2.1 预防为主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的作用,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2.2 综合管理按照“防范、保护、监测、防控”的原则,全面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
2.3 适度控制根据有害因素的类型和程度,合理选择控制措施,确保其危害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3.1.1 危害因素识别对各岗位的工作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1.2 危害因素评价针对识别出的危害因素,进行详细的评价,包括浓度、暴露时间、频率等,确定其危害程度。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3.2.1 检测方法和仪器根据不同的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2 检测频率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工作环境的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测频率,保证及时掌握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情况。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3.3.1 监测指标根据不同的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包括浓度、暴露时间、频率等。
3.3.2 监测方法和仪器选择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和仪器,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3 监测频率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工作环境的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频率,确保实时监测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3.4.1 防控措施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和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1. 引言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作业场所员工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有效控制和管理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办公室、建筑工地等。
为了避免重复,以下不再使用类似的分段语句。
2. 职业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2.1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工作中存在的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造成伤害的因素。
2.2 职业危害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和心理因素。
3. 物理因素的控制管理3.1 规定对作业场所的环境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例如噪声、震动、辐射等。
3.2 制定相应的职业健康标准,确保作业场所的物理因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3.3 强调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护目镜等)的重要性,提供必要的培训。
4. 化学因素的控制管理4.1 制定化学品管理制度,包括购买、储存、使用和废弃等方面的规定。
4.2 强调使用化学品的必要性和安全操作方法,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4.3 实施定期的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监测,确保作业场所的化学因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5. 生物因素的控制管理5.1 制定生物因素管理制度,包括传染病预防、个人卫生等方面的规定。
5.2 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5.3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和消毒用品,促进员工的个人卫生。
6. 人因因素的控制管理6.1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6.2 实行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操作纪律,确保员工按照规定进行工作。
6.3 鼓励员工向管理层汇报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7. 心理因素的控制管理7.1 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7.2 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7.3 鼓励员工参加体育锻炼和放松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紧张。
8. 监督和评估8.1 指定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督和评估工作。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工作,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工作,包括对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化学、物理、生物、人因、心理等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各方面工作。
第三条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的宗旨是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第四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管理计划和应急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职业卫生防护意识,不断完善管理工作。
第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第六条企业应当依法公开职业危害因素管理的有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以确保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
第二章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制度,明确职业危害因素识别的标准和方法,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工作。
第八条企业应当对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化学、物理、生物、人因、心理等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清单。
第九条企业应当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各类岗位、工种进行分类管理,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并建立相关档案。
第十条企业应当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并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工作。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职业危害因素评估制度,明确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内容、方法和标准,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工作。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纳入安全生产评价和职业卫生检测的范围,确保评估的客观准确。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并将评估结果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劳动者。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四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分类1.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光照强度、气温、湿度、电磁辐射等。
2. 化学因素:包括有害粉尘、有害气体、有害液体、有害蒸气等。
3. 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动植物有害因素等。
4. 环境因素:包括灰尘、废气、垃圾、压力等。
三、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计划1. 设立专门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控制管理计划。
2. 对作业场所进行现场调查,明确危害因素的来源、性质和程度。
3.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控制管理计划,包括危害因素控制的目标、措施、责任人、实施时间和监管方法等。
四、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措施1. 物理因素控制:(1) 噪声控制:采取声屏障、隔音设施等措施,减少噪声对职工的影响。
(2) 震动控制:采取减震设施、隔震设备等措施,降低作业场所的震动强度。
(3) 光照控制:提供适宜的照明设备,保证职工的视力健康。
(4) 气温、湿度控制:采取通风设备、空调设备等措施,保持作业场所的适宜温湿度。
(5) 电磁辐射控制:采取屏蔽设施、防护设备等措施,减少电磁辐射的影响。
2. 化学因素控制:(1) 有害粉尘控制:采取排尘设备、防护设备等措施,降低有害粉尘的浓度。
(2) 有害气体控制:采取通风设备、防护设施等措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接触。
(3) 有害液体控制:采取密闭设备、防护措施等措施,避免有害液体的泄漏和接触。
(4) 有害蒸气控制:采取通风装置、防护设备等措施,降低有害蒸气的浓度。
3. 生物因素控制:(1) 病原微生物控制:采取隔离设施、个人防护措施等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2) 动植物有害因素控制:采取驱除设施、防护措施等措施,减少动植物对职工的危害。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4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提高工作环境安全程度,采取的一系列监测和管理措施。
该制度的目的是了解和评价工作岗位上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防控,保护员工免受职业病危害的侵害。
本文将以____字的篇幅,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概述1.1 职业危害因素的定义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工作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职业危害因素是导致职业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1.2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目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价工作岗位上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程度。
1.3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内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评价和防控措施的制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2)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和报告。
(4)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控措施制定和落实。
(5)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2.1 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制度文件企事业单位应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制度文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2.2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现场监测、样品分析和生物监测等方法。
2.3 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的职业危害因素评价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是否存在职业危害,以及危害程度的大小,为后续的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4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和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危害,并编写监测报告。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1.目的为提高对本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2.职责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3.协助机构生产经营部门。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4.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物品的性质来识别有害成分。
4.2根据生产机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进行识别。
4.3通过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来识别。
5.识别后的处理5.1检查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项目是否已经如实向当地卫生部门申报,如未申报应及时申报或补充申报,并保留申报回执。
5.2发现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现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3发现存在《高毒物品目录》里的毒物,或者经常发生职业病事故的高危险化学品时,检索有无低毒或无毒的替代品。
若有,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
若无,当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通过工程控制(如改善工艺流程和加强防护设施)、行政控制(如减少接触时间)、加强个人防护等途径来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6.检测项目的确定6.1参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根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检测项目。
6.2若工作场所中存在《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三氯乙稀、正已浣,应作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重点项目。
6.3检测项目经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现场调查确认。
7.检测机构的确定应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检测。
8.检测周期的确定8.1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对《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及三氯乙稀、正已浣,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
8.2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制度
1、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1.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2职业病危害:了解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及其应用限制
1.3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可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以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影响,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目的的装置。
1.5工程分析:是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卫生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解项目所具有的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卫生防护水平,为剖析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时空分布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筛选主要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提供依据。
1.6职业病危害暴露: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过程。
1.7、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在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中,根据经验或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监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把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广大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只有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正确识别,才能进一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目的
2.1确定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形式或性质、分布、浓度或强度、作用条件、危害程度;
2.2分析其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方式、途径、程度,确定健康监护指标,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
2.3确定职业病危害监测指标;。